導讀 : 在中國生產,為iPhone節約了大量成本。雖然從蘋果節約成本獲取利潤的角度來看,蘋果是對的,但從長遠來看,筆者認為,美總統候選人的觀點卻可能更具前瞻性。

前不久,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唐納德·特朗普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成為總統之後,將會對蘋果公司的 iPhone 等產品征收 35% 的進口稅,“要挾”蘋果將產品組裝線搬到美國,回美國生產。《福布斯》雜誌當時算了一筆賬,目前iPhone 6s 的零件大約為 80% 來自美國海外,如果征收 35% 的進口稅,那麽 16GB iPhone 的價格將會上漲大約 65美元。也就是說,如今一臺 iPhone 6s 的起售價將由 649 美元上升到 714 美元。

特朗普的“建議”顯然是為自身的政績服務,試圖讓蘋果在美國提供更多工作機會,但蘋果並不這麽看,庫克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蘋果之所以在中國生產產品並不是因為廉價,而是因為“技工”。美國已經沒有大量的技術工人了。而在中國生產,為iPhone節約了大量成本。雖然從蘋果節約成本獲取利潤的角度來看,蘋果是對的,但從長遠來看,筆者認為,美總統候選人的觀點卻可能更具前瞻性。

早在2014年,一項以“為什麽蘋果在中國生產iPhone及幾乎所有的產品”為題的美國研究,《紐約時報》得出的結論似乎也能印證庫克的觀點,即中國有更多的中級工程師,有龐大的勞動力支撐和龐大的能立即提高產量的工廠,中國也不缺一站式的高科技企業。

美國長期以來的產業轉移政策導致制造業的主導權與競爭力下降

這里面似乎可以看到蘋果不得不在中國生產的理由,但美國總統讓iPhone回美國生產的理由也在這里。要知道,早在2009年,美國就提出了重振制造業的口號,但制造業始終沒有回流美國的明顯跡象。美國為何要重振制造業呢?當然就業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歷史頑疾,制造業曾經讓二戰後的美國稱霸全球,成為全球工業與制造業的中心,但隨著美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環保的需求,美國政府推行制造業產業轉移政策,因為此時,美國對制造業開始出現了另一種認知,認為制造業只是低附加值、非知識型經濟,所以,美國開始把制造業生產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美國本身只保留研發與設計,呈現出 “去硬資產化”趨勢。甚至,美國的部分大學關閉了制造技術和制造科學方面的課程。

但這樣一來的結果是,美國在制造業的主導權與競爭力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份美國制造業指數從11月的48.6降至48.2,創2009年6月以來的新低。此前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也發布了一份《中美德日韓制造業對比分析》報告,顯示出,在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當中,美國排在德國與日本之後,在人均增加值排名方面,美國的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不僅低於德日,甚至低於韓國的7477美元。由此可見,美國制造業未來要想進一步向全球制造業競爭力上遊前進,其現狀堪憂,美國必須重新認識制造業的重要性與在未來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所以美國提出了制造業回流的口號,寄希望治療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蘋果供應鏈分散也是美國產業轉移政策的產物  產業空心化危機初現

美國此前的產業轉移政策將制造業外包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隱患在於,導致整條制造業產業鏈都在其他國家,而在美國本土,已導致部分產業空心化。對應到蘋果身上也成立,一名前蘋果高管曾對《紐約時報》說:”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此前紐約時報還提到一個案例:”離iPhone預定的上架時間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喬布斯需要不會產生劃痕的玻璃屏幕代替塑料屏幕,但在有限的時間內,除了深圳,別無他處能解決這個問題。在美國找到並雇用監督iPhone生產的8700名合格的工業技師,所需時間將會長達9個月。但在中國,只需15天。“

可以看出,蘋果要做到iPhone在本國生產需要極大的時間、人工與資源成本,甚至正如庫克所言,在美國,甚至已經找不到熟練的產業工人。但這顯然不是一種健康的產業模式,這一趨勢一旦加劇,會導致一場危機。

產業分布的統一性與完整性會推動集聚效應與競爭優勢  反之會導致產業空心化

在《制造繁榮》這本書里面提到一個產業工地的觀點,大致就是,產業公地上的每一“物種”(包括競爭對手、供應商、消費者、工人和諸如大學之類的機構)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物種保持獨特優勢與關聯的產業交換資源會讓彼此獲益。這類似一個生態系統,每一“物種”都在貢獻能夠使其他“物種”獲益的資源,所以生態系統一直持續運行並保持平衡。精密工具制造者群體開發金屬加工工具,那麽它對於制造複雜紡織機械非常重要。如果這類工具消失,對紡織機械業也是重大打擊。

即產業在地理上分布上的統一性與完整性會推動整個產業的集聚效應與競爭優勢,也就是說,距離上的鄰近的企業間技術、人才和配套的完善,會讓整個產業集群受益,靠半導體發家的矽谷就是受益“產業公地“的典型。反之如果一個關鍵產業消亡了,這個產業的供應商、需要這些供應商的其他產業可能也難以存活。這將侵害“產業公地”。比如汽車行業的衰退會引發鑄造和精密加工等通用能力的萎縮,以及包括重型設備、先進材料業的式微。即系統中某一類企業數量減少,那麽就會導致其他配套產業鏈企業的生存能力的降低。這也是美國力推“制造業回流”以治療產業空心化的重要原因。

利益捆綁關系與過於分散的地理分布決定蘋果對供應鏈沒有絕對掌控力

如果將其對應到iPhone身上,iPhone的整條產業鏈與供應鏈散落在全球各地,iPhone的成功不代表美國整體制造業的提升,它在美國本土沒有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我們常說蘋果掌控著整條供應鏈,但目前的組件供應鏈絕大部分在中國,根據一份統計顯示,iPhone 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於31個國家,其中中國的供應商數量最多,達到349家,其次是日本,達到了139家,而美國排名第三,也有60家供應商。接下來是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和德國。

iPhone對中國的依賴性加強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會使得蘋果不能絕對掌控供應鏈控制權與主導權,蘋果目前能在供應商面前有絕對話語權,是因為蘋果能為其帶來利益,比如一旦蘋果財報亮眼,供應鏈水漲船高。而一旦蘋果銷量走低,則供應鏈跟著受損,繼而導致蘋果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弱化。因為歸根結底,蘋果與供應鏈的捆綁關系是利潤上的共榮關系。

iPhone的生產過度依賴中國:未來美國本土與其他國家都缺乏產品配套與支撐能力 

iPhone在中國生產,蘋果必須要面臨的情況是,未來中國的制造業成本與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漲以及產業轉移等情況,目前,隨著中國內地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年輕工人不願在制造行業工作,勞工短缺和高流動率現象在業界普遍發生,未來基於利潤的考慮,蘋果可能還要將工廠轉移到印度或者東南亞其他成本更低廉的國家,那麽蘋果將面臨更多困難,各種配件,包括天線、框架、塗料、薄膜、各種模組,這些組件目前幾乎都是由中國廣東、福建、上海一帶的企業生產,無論是印度,越南、泰國等其他國家均無法第一時間產生高效率的供貨,甚至良品率也無法保證。但在中國,華強北、中關村、華南城、淘寶網等實體和網絡電子零件市場,則可以迅速為生產一件貨品采購全部的材料運送到廠房。不過中國的隱患也在這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跨國企業的制造業向其他更具有性價比優勢的國家轉移或者回遷本國,中國低附加值產業尚未轉型成功,如何在全球制造業再次分工之前形成核心優勢向上遊遷移,也將是國內制造業需要思考的難題。

前面提到,如果在倉促的情況下離開中國回到,iPhone在美國將沒有熟練的產業工人。這對蘋果來說,將是一個嚴重的打擊。蘋果若要為美國提供熟練的產業工人,顯然還需要時間,另外,聘請大量工人只會令成本大幅上升,蘋果目前正在遭遇利潤與銷量下滑的困境之中,蘋果若想在短期內對生產線全面遷移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與中國市場,也意味著將持續依賴中國的產品配套能力與支撐能力,這對於蘋果始終是一大隱患。因為前面提到,在美國,已經沒有龐大的產業集群來支撐iPhone在關鍵零部件上的迅速生產,這可能會讓未來蘋果欠缺應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蘋果或已經意識到了危機 已有回流跡象

而蘋果事實上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此前曾作出嘗試將部分零部件遷回到美國組裝,據資料顯示,在2014年傳聞中的iPhone6藍寶石玻璃,是在美國阿利桑那州的GTAT公司生產,Mac Pro的頂級Mac機late2013版本開始已陸續遷回美國組裝生產了。甚至,蘋果有可能自己在本國生產芯片,據《矽谷商業雜誌》指出,蘋果公司此前支付了1820萬美元在聖荷塞北部購買了一處面積為70000平方英尺的芯片生產工廠。從某種程度上說,蘋果遷回美國生產,短時期內造成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但基於成本考量,蘋果也需要想辦法提升代工廠的人工效率與制造產業的機械化。據說蘋果已經開始在其MacPro、iMac生產線上實施自動化生產,除了材料和最後組裝,制造過程也基本無須人力。

從這里可以看出,蘋果或已做好了未來iPhone的關鍵零部件與硬件回流本國生產的準備。從長期來看,代工廠遷回美國或幫助蘋果在供應鏈環節獲取更大的自主權與更有效的創新驅動效應。從前面的產業公地的理論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產業的興衰,都不是孤立,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會引發蝴蝶效應。

供應鏈產業集群的分散也不利於iPhone硬件的升級叠代與創新

因為供應鏈產業集群的分散也不利於iPhone硬件的升級叠代與創新。因為從前面論述可以看出,制造業本身具備帶動整條產業鏈的發展的連鎖效應與產業的集聚效應,反之亦能造成產業空心化。比如說,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沈積和鍍膜技術、複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美國目前正在逐步喪失主導權的制造領域,而這些制造業領域的能力本可以形成產業公地,進而帶動眾多其他的先進、高附加值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發展,進而推動軟硬件融合創新。而從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流動性來講,設計師、工程師及車間生產員工若能集聚在同一個生態產業環境之中,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國家,近距離的業務交叉可增強彼此的融合與了解,可帶來更大的創造力。而目前供應鏈過於分散或許是iPhone近年來創新乏力的某個重要原因。iPhone若回遷美國生產或許會給蘋果產業調整與成本提升、利潤下降帶來巨大的陣痛,但它的積極效應則是驅動一個圍繞蘋果的硬件制造供應產業鏈在美國誕生,蘋果將獲取硬件制造上的自主權與更強的軟硬件創新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議讓iPhone回美國生產,美總統候選人可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