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金融中心,緊縮銀根的決定是否可以吸引資金或引發資本外流,取決於此決策引發的利率上升而帶來的預期。在預期非彈性的條件下——由於沒有對經濟危機與貨幣貶值的擔憂——利率的上升將從國外吸引資金,並有助於提供現金確保流動性;然而,在預期彈性變化的條件下——在對價格下行,破產或匯率貶值的擔憂的情況下——利率的上升將暗示資本流出,而非流入。”——查爾斯 金德爾伯格
在央行幹涉了離岸人民幣市場後,港幣突然走弱,並成為了市場的焦點。由於港幣面臨拋售壓力,其匯率一度逼近7.65-7.85港匯波動區間的上限,市場擔心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正遭受攻擊,並有可能最終被放棄。港幣的拋壓惡化,主要是由於中國央行在兩天前宣布將對境外人民幣開征存款準備金,並減少了離岸人民幣的供應,試圖以此縮小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匯率的價差。在市場冷靜下來之前,這次匯市的幹預一度使香港銀行間人民幣隔夜拆借利率達到有史以來最高的65%。
這不禁使人聯想到在1997年金融危機時,香港金管局告誡商業銀行,將對重複使用流動性調整貸款(LAF)做空港幣的投機分子實行強制懲罰金。通過減少港幣的供應並提高利率,香港金管局在1997年成功擊退了投機者的攻擊。然而不幸的是,恒生指數直到1998年8月才見底。
顯然,突然枯竭的流動性,以及人民幣和港幣市場利率的飆升,引發了市場參與者對金融危機與貨幣貶值的擔憂。資本隨即開始出逃——與以上提到的金德爾伯格的觀察一致。近日,在尾盤交易出現的買單暗示著“國家隊”的資金在運作。與此同時,央行已鐵了心去擠壓離岸人民幣的空頭勢力。
對各類在岸資產價格的幹預妨礙了市場價格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繼續惡化的反應。從交易趨勢看,去年夏天原材料板塊出現的頂部是一個重要的高點,當時泡沫化的估值市場至今仍然無法完全消化。重要的是,對市場不斷的幹擾只能減緩衰退的趨勢,但並不能扭轉(焦點圖表1)。與此同時,價格調整的壓力不得不從香港這個只有有限的政府幹預的自由市場中暴露出來(焦點圖標2)。
在當下暴烈的熊市中,軟弱無力的對手交易盤,也就是那些通過高杠桿而輕易得到的、時刻有贖回風險的倉位,將是輸家。他們投機的盈利將最終回歸到註重長期投資,沒有太多流動性限制的強對手盤里。昨夜在美國股市上演的日內試探性的技術反轉就是一個證明。盡管如此,市場交易員提示如恒生國企指數進一步下跌至7000-8000點,結構性產品將面臨清盤的風險。因此,市場的波動將持續一段時間。而我們還需要耐心地等待更好的買點。
焦點圖表1:去年夏天原材料板塊的頂部是一個重要的高點,泡沫化的估值市場至今沒有完全消化。
焦點圖表2:港幣匯率的波動性劇增,暗示著市場繼續承壓。
焦點圖表3:市場情緒消極。
(作者為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 洪灝)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