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兵講故事 - 豬肉榮寰球實業公司 小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e59fd0100o4sh.html

 

豬肉榮環球實業公司

 

大家好,我很忙,

只有5分鐘時間。

我的游輪還等著我。

 

我,只是一個養豬的。

大家叫我豬肉榮。

3年前,我養了3頭豬。剛夠胡口。

那時候,大家瞧不起我,叫我豬頭3

 

但我知道,我一定會發達,

有一天我會坐著遊艇去捕鯨。

就像現在一樣。

 

2年前我上市了,

高盛借給我50萬頭豬,

上市前我的利潤是5000萬。

總股本5000萬。

上市後,市場給我50億的市值。

消費股,又是創業板,才給100倍PE,

市場看不起我,不過我沒灰心。

 

趁著行情好,

去年我又發行了1億股,融資了100億。

我把它存銀行了,利息是8億。

 

今年利潤增長了16倍。1600%!

 

EPS增長500%。

聽說分析師要給我們公司300倍PE,

操,PEG才0.6,真是賣白菜價了。

現在市值才2400億,

 

大家今天來,

有很多是豬肉榮公司的股東,

關心豬肉榮公司明年的發展。

總體上,豬肉榮公司3年3大步,

10年超英美的戰略思想不會變。

 

明年准備發行3億股,融資5000億。

收購清單是:

1)長江電力

2)大秦鐵路

3)寶鋼股份

4)民生銀行

5)中國建築。

剛好花完5000億。

明年我公司淨利潤是500億。

 

 

淨利潤增長60倍,6000%!

 

EPS增長1200%!

 

 

現在行情不好,PEG 0.1 倍,估計市值6萬億吧,

 

沒天理了,太便宜了,我都想私有化了。

 

後年發行20萬億,

 

工行,建行,石化雙雄都在採購清單中。

 

不給你們聊了,我還要去捕鯨呢。

 

 

 

1990年,台灣股市泡沫,一家船運公司,每天靠併購神話,不停的創造市夢率。

 

該公司市值最高時,可以把全世界幾家最大的船運公司都收購。

 

泡沫破滅時,大家才發現,這家公司只有1艘貨輪,而且從來都沒離開過碼頭。

 

 

普洱茶,從來就不是用來喝的,你懂的。

 

資本市場,人吃人,眾人圍觀,排隊參與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6

讓品牌講故事

http://xueyuan.cyzone.cn/yingxiao-pinpai/225774.html

中國消費者在許多方面開始領全球風氣之先,在消費文化上,他們呈現出一些獨特特徵。

首先是比較現實,但這種現實又不是純理性的現實,只是說他非常看重產品能否滿足一些具體需求,「要有用」。當然在零售方面購物消費體驗很重要,但我不讚成一種想法,就是說體驗為王,可以把實際的用途扔掉了。

如果這是一個體驗性的產品,就更需要提供一個環境。以前西方品牌的建立可能只靠嘴說就可以了,但中國消費者需要見到、摸到,更注重直接體驗。比如蘋 果的旗艦店開了之後,蘋果在中國的銷售才真正起飛,可能中國消費者需要這樣一個大教堂式的地方來把蘋果的存在現實化,中國的蘋果店可能是全世界最成功的。

第二個特點是對新事物的開放心態,這在許多中國消費者身上有了非常極致的體現,比如越來越多的自駕游的旅行方式—這一現象在美國1960年代達到高峰。

第三是渴望交流。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原創的內容比較多,不像在其它地方更多只是說話。同時,人們不僅希望有虛擬的接觸,也渴望在現實的城市生活中有接觸,所以星巴克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它創造一個舒服的環境讓消費者進行社交接觸。

第四,織繭。因為外部空間有時候給人一種非人性化的感覺,比如糟糕的交通、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消費者希望把自己的家庭空間像織一個繭一樣變成最舒適安全的地方。這促使這類家用消費電子產品大行其道,比如空氣淨化器、酒櫃、榨汁機、家庭影院等。

想要劃分清楚中國消費者的族群文化特徵不容易。中國不是「一個市場」,它的文化非常多元化,即使是把中國市場按人口、人均年收入等,分為一級、二 級、三級城市市場,仍是一個很粗糙的分法。因為地域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又不同。所以我們現在更注重地域的分類。最重要的是企業要認識到自己的品牌價值 核心是什麼,然後確定要針對什麼樣的人群去營銷,而不能很廣泛地說瞄準18歲到55歲的人群。要很明確地選擇其中一部分。

我也在慢慢瞭解中國的文化。我現在不太理解的是,中國的母親們對孩子有非常大的期望,但與此同時,在幫助孩子實現如此遠大目標的過程中,她們希望怎樣去享受生活?我意識到這種期望之強大的同時意味著孩子在未來的成功對她們的重要性。

不管是用傳統手段還是新媒體,每一個品牌都要學會講自己的故事。實際上很多品牌並不知道怎樣利用新媒體,如社交網絡,它是有生命的很動態的,所以很 難控制,有時候會失控。所以,要講好品牌故事首先要建立一個框架結構,然後決定要從哪些角度來參與社交網絡,並決定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容許消費者參與互動, 比如提供自創內容。

如果你不控制用戶的參與的話,可能會走向失控。比如蘋果就是一個很極端的全面掌控自己品牌的例子,它掌握了自己營銷形象的各個方面,從產品到內容、 從廣告到零售店的陳設都嚴格控制。它的成功之處在於既全面掌握自己品牌故事的走向,又讓消費者有參與的感覺—但是是按它定的規則進行參與。要取得其中的平 衡。

中國品牌也要掌握自己的故事,但要講一個更有中國特色的故事。西方消費者總是對中國製造抱有偏見—中國是個製造大國,但產品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內涵。所以今後中國品牌要更多地承載和展示出純正的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與創新並不矛盾,比如獲得今年普利茨克建築獎的中國建築設計師王澍的作品,它很好地證明了新銳、創新不一定要背離傳統,這是文化衍化的一種形式。品牌也是這樣,在追求現代、時尚的同時,要把現代建立在傳統和真實的東西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84

講故事比賽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67
上星期我採訪這屆Y Combinator的明星創業公司Ark(人物搜索引擎,你很快就會在本刊看到詳細報導)的創始人Patrick Riley,忍不住再次感嘆:在硅谷這個地方這麼早期的創業者也開始講那麼宏大的故事了。


  顯然對方是一個喜歡主導談話思路的人,而偏偏我在這事上也有點癖好,所以我們不完全樂在其中,但這並不會影響訪談的質量。在我問到一些技術細節的時候,Riley打斷了我。「這應該不是你故事需要的,你難道是要寫一個技術文檔麼?」


  我堅持說他應該回答,因為讀者們想知道你到底創新在哪兒。他於是簡單地回答了一些細節的內容,至於追問更多的細節,他以「我們顯然不適合談論專利」的 理由拒絕了。「對一群計算機科學的PhD來說,這些一點都不是問題,真正困難的是,Google的品牌已經那麼強大了,我們如何讓別人記住我們。」


  這會兒我已經不那麼介意他不繼續談技術細節了—跟一個文科背景的傢伙談這些事也缺乏憐憫心的。而且,經驗告訴我他有故事要講了,哦,準確地說,是有餅 可畫了。果然他拋出了一個「searching for your social life」(你社交生活的搜索引擎)的概念,並接著講了一些在這個願景上未來這個「人肉搜索」將變成什麼樣子—當然現在在它的產品上,你是看不到的。


  我想說的是,在中國的大部分讀者和聽到這些故事的人,往往會更容易相信這是一個偉大而富有洞見的使命—尤其是最近這半年多中國的創業者、投資人、分析 師和總結師們患上「硅谷無原則亢奮症」的人越來越多了(希望這不是我的工作帶來的負效應)。其實,它也許真的是一個偉大到看起來不能實現但最終卻真的能實 現的使命,但在目前的現實操作上,它可能更像是一個被精心包裝的Slogan和市場營銷手段—媒體喜歡被精心打磨過的故事,並進而讓更多人記住它。


  儘管這樣,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也並不反感這樣的做法。相反,我還是要感嘆他們這些人「講故事」的能力—比如將一個還在測試版階段的產品講成下一個搜 索趨勢;Evernote的創始人Phil Libin將一款云筆記的協同應用講成人類未來的外接大腦,並宣稱這會讓Evernote變成一家百年公司。還有Flipboard的創始人Mike McCue的「重新定義閱讀」,以及眾所周知的Google「整合全世界的信息」以及Facebook「讓世界變得更開放和連接」……這些都是講的太好的 故事了,有些甚至無懈可擊。


  而且當你面對一些喜歡打口水戰、模仿聖人、抹黑對手、互相抄襲或動輒在公司Slogan裡加上「全國最大的」這類定語的中國同行的時候,你好像發現你 寧願被這些硅谷擅長講故事的創業者和他們的公司給洗腦。而事實上即便在硅谷,你也會發現擅長講故事的CEO們獲得了更多的正向回報—喬布斯就不說 了,Google和Facebook的傢伙們也不用說了。近年來最會講故事的Evernote創始人Phil Libin,也顯而易見地在獲得更多積極和樂觀的進展與回報。


  講故事的人之間也免不了互相擠兌,嫌對方的故事太大了收不了場。比如這篇專欄一開始提到的Ark創始人Patrick Riley,我和他聊起Evernote的時候他就開始忍不住奚落:「除了在我們這裡,其他地方的人有多少知道Evernote的?它能成為一家自己宣稱 的百年公司麼?它要達到上市規模,就靠3000萬名用戶?好吧,他希望靠後面的投資人買進早期投資者的股份,可早期投資者為什麼要賣出呢?這對一家公司是 好的信號嗎?它們居然用了一隻象徵共和黨的大像當Logo!」(謝天謝地,他沒要求我在他吐槽的時候停止錄音。)好吧,都是講故事的,何苦為難對方呢?更 何況我覺得我們需要你們的故事—那畢竟是一個Mission,它讓你們變成了有靈魂的公司,而大多數今天的明星公司都是有靈魂的公司或是能講出故事來的公 司,對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53

李迅雷:中國投資者為何愛講故事不愛算估值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08869.html

國股市建立至今,規模擴張之快屬全球罕見,就市值而言,已經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大市場之一。但與成熟市場的投資者相比,中國股市的投資觀念顯然不夠理性,對於"故事"的興趣要明顯大於對"估值"的計算,原因何在?主流的解釋一直認為中國股市發展歷程太短、市場不規範和機構投資者佔比過低。但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從同股不同價現象看內地市場的投資偏好

國內企業有同時發行A股、B股或H股的,從目前看,大部分同一公司的A股價格要明顯高於H股或B股價格。由於B股或H股的主要股東是境外投資人,而A股的股東則絕大部分是境內投資人,因此,A股與H股或B股之間的股價差異,可以認為是境內投資人與境外投資人之間的估值方法差異。

截至10月19日,粗略統計A股與H股經匯率調整後的價格可以發現,61家A+H的上市公司中,A股對H股折價的有17家,只佔總數的28%,折價最高的約為30%,而折價的股票均為大市值股票,所屬行業多為銀行、保險和建材等傳統大行業;A對H股溢價的佔比為72%,最高溢價幅度接近80%,且溢價高的公司相對於折價高的公司而言,市值水平要低得多。近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撰文也認為A股估值體系不合理:"比如,2012年7月12日,創業板股票的市盈率是34倍,中小板是27.56倍,ST、*ST是60倍,而代表優質藍籌股公司的滬深300指數,市盈率只有11.28倍。"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麼幾個結論:一、境內投資人喜小厭大,即對小市值股票情有獨鍾,或許是因為小盤股耗用資金少,便於炒作;二、境內投資人喜歡"講故事"而不注重"估值",即對獨特行業或有重組可能的上市公司給予較高的估值,但似乎沒有給予這類企業必要的風險溢價;三、境內投資人容易喜新厭舊,即對新上市的公司給予較高的估值,而給予老公司的估值較低。

或許可以從流動性的角度來解釋A股價格明顯高於H股或B股的原因,即A股市場交易比較活躍,根據流動性溢價原則,可以給A股更高的估值。但溢價率應該是有限度的,10%以內或是合理的。這類似於A股目前的大宗交易規則,規定大宗交易的股價最高折價率為流通市場當日收盤價的10%。但對於大部分公司A股與H股之間的價格差距超過20%的現象,恐怕就不能從流動性溢價這個角度去解釋了。

對於同股不同價現象長期存在的另一個看似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中國股市基本是一個散戶市場,市場非理性致使股價差異。但這也只能解釋部分原因,畢竟過去20多年來中國的機構投資者規模是不斷增加的。當然,機構投資者在引領正確估值理念方面的作用並不明顯,這可以從公募基金公佈的投資組合中可以發現,低估值品種的配置佔比大多不高,機構散戶化現象比較明顯。

中國傳統思維模式影響估值理念

如果資本市場研究領域對同股不同價現象的各種解釋,均不能令人信服,那麼,是否可以從中國傳統思維的特性上來尋求解釋呢?在中國對外開放度比較高的今天,中國人喜歡到境外參與博彩活動已為世人所知。根據澳門統計及普查局的數據,在2002-2011年,澳門博彩業收入從235億澳門元上升至2691億澳門元,九年增加了10倍,且2010年的收入已經是拉斯維加斯博彩業的四倍。而在澳門消費的主體人群來自大陸。喜好博彩,本質上是通過參與虧損概率較大的不確定性活動以期獲得高回報,這與理性投資活動存在明顯分野。

中國人的這種偏好,可能與傳統思維模式有關,中國人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偏弱。這可以從文字起源說起。漢字起源於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是象形文字),雖然目前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但仍屬於表意文字,音、形、意相互聯繫,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是希臘字母孳生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希臘字母則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而腓尼基字母則是公元前15世紀在古埃及人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聖書字"基礎上產生的。可見歐洲文字與漢字的起源都是象形文字,但前者經歷了多次創新轉型,已經脫胎換骨,完全沒有了象形文字的痕跡,語法、邏輯性、抽象性都很鮮明。後者原來沒有系統的語法,沒有標點符號,動詞沒有時態,名詞沒有陰性、陽性、單數、複數之分。

因此,從文字的演進再結合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實例,大致可以看出,東方傳統思維的特徵大體是歸納能力強,邏輯演繹推理弱,辯證邏輯能力強於形式邏輯;注重局部與個案經驗,忽視整體思維,缺少理論框架。從表意文字到寫意繪畫,再到如今給予新股、創業板、新興產業或偏遠地區上市公司較高的估值,這之間是否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呢?

給透明度高的企業低估值,給透明度低的企業高估值,給盈利模式不穩定的中小企業高估值,給盈利有保障的大企業低估值,這顯然是不符合形式邏輯的。當我們把西方油畫與中國國畫作對比時,也會發現,西方油畫的寫實猶如攝影作品,如實反映現狀;而國畫儘管非常美,但細看起來,畫中的高低遠近比例多有點失調和失真,儘管我們可以對國畫的藝術風采和價值推崇備至,但這樣一種寫意的思維推廣至非藝術領域,是否有益於該領域的進步呢?至少我懷疑目前A股的估值體系紊亂與傳統思維模式多少有點聯繫。

從追求長生不老藥到期望刀槍不入,從大躍進時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到之後提出的各種不切實際的口號,都反映出"非理性預期(意願)"在中國仍然有廣泛的人文基礎。在股市上,則表現為A股市場上經常會給予那些八字還沒一撇的公司很高的估值,而在H股市場上這些公司則備受冷落。此外,即便A股投資者也會把市盈率和盈利增長率作為估值依據,但僅僅用這幾個參考指標太少了,估值的精準度不夠。

國際化有利於A股市場邁向成熟規範

中國文字引入標點符號的歷史還不足100年,試想一下,如果讓你讀100年前出版的沒有標點符號的《紅樓夢》(19世紀才開始使用「。」作為斷句),你感覺彆扭嗎?可見,引進國外先進工具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同樣道理,中國股市也需要提升開放度,允許更多的境外投資者投資A股,同時也應該允許國內投資者投資境外股票。香港股市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因為它是一個向全球人都開放的市場,投資理念沒有被本土化。縱觀亞洲四小龍,它們的資本市場開放度均很高,2010年韓國資本市場開放度全球排名第12,台灣地區排名第26,國際化對於它們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躋身為高收入國家行列起到了關鍵作用。假如沒有H股的發行和上市,構成對A股價的一定約束力,或許A股的估值體系會更加離譜。

不難發現,A股投資者對於國際化存在明顯地牴觸情緒,如上海的國際板原本兩年前就準備推出,但迄今仍遙遙無期。這種思維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思維,其本質仍然是把投資股票與炒股等同起來,認為股票供給越多越不利於炒作,越難獲利。正是這種東方式的傳統思維長期影響著市場價值取向,也使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難以提升,因為上市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融資、更高的定價,勢必會迎合投資者偏好。而在美國,目前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上市民企遭到美國證監會的調查,原因是涉嫌造假。可見,一個成熟理性的市場對於公司治理的改善是有好處的。

正如賭場必然是讓絕大部分人虧損一樣,推遲開放市場看似為了保護投資者,實際上是害了投資者。過去20多年,為了防止股市下跌而多次暫停市場擴容和放鬆境外投資管制,其結果是給投資者帶來短暫上漲的憧憬之後,帶來更大的虧損和更多的痛苦。中國傳統思維特性對A股估值體系紊亂的影響有多大,確實很難估算,但對中國股市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對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其阻礙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14

三大交易所聯手路演 中國監管層首次全球「講故事」 「歡迎來中國股市」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489

監管層首次參加路演,向全世界投資者講中國故事,以開放釋放誠意。

境外機構投資者,反響熱烈,但觀望居多。

如果中國資本市場能真正消除壁壘,更加健康,將迎來更多的投資熱忱。

這是一場特殊的「路演」——首次由中國監管層參與的全球路演。

「帶好準備表演的東西,上路。」華爾街傳奇投資家巴頓·比格斯如此描述路演。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賣出一個好價錢,在投資者面前講自己的「故事」並回應各種質疑。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時需要「路演」,各類機構為了籌集資金,也常常路演。

不過這一次,演出者中罕見地出現監管者的身影。2012年9月下旬,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組團兵分四路,開赴美加、歐洲、韓日以及中東地區,進行全球路演。

路演的目標是吸引更多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中國監管者需要在全球投資者面前兜售中國資本市場,以及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新政——QFII是境外投資者合法投資中國市場的唯一「入場證」。

這也是最吸引外界關注的地方。開放的態度,似乎在釋放一種誠意——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將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開放」。而手握選擇權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面對2012年以來熊冠全球的中國股市、明顯放緩的中國經濟,又持何種態度?

低調處女秀

熱烈程度超乎預期,中方官員像是難得一見的明星。路演結束,他們紛紛上前找中方官員合影。

2012年9月17日中午時分,韓國首爾,超強颱風「三巴」正登陸朝鮮半島。

位於首爾市中心的五星級酒店樂天飯店,國際銷售組宴會部經理殷冬靈焦急而擔心地望向窗外:一場「中國資本市場論壇」舉行在即,可邀請的客人會在狂風中如約趕到嗎?

此時,論壇主辦方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副總經理李正強正帶領一行十人的中國團隊,與韓國的機構投資客戶共進商務午餐。他們的日程安排緊湊,上午見客戶,中午商務餐,下午路演。

兩點,論壇開場。出乎殷冬靈的預料,接受邀請的八十多名韓國機構投資者代表悉數到場。

這是全球路演的其中一場。當天下午2點,韓國樂天飯店二樓翡翠廳,中國團隊登場。「每個成員都西裝革履,穿得很隆重。」殷冬靈回憶,在韓國,像這樣活動,除了領導穿著正式外,隨從和翻譯通常穿得比較隨意。

中方團隊裡除了證監會和交易所官員,還有申銀萬國、建設銀行、嘉實基金和銀華基金的業務主管。這次全球路演的四支隊伍都遵循這種「標準配置」——一家託管銀行(負責QFII資金託管、股票清算等)、一家券商(負責QFII在A股的經紀業務)以及幾家基金公司(可能的QFII投資顧問),以回應機構投資者的各種「技術問題」。

場下八十多名代表來自20家韓國金融機構,大多是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還有幾家銀行、保險公司和養老金機構,其中只有7家已經獲得QFII資格。

儘管中國官方希望在更大範圍內推介中國資本市場,但路演的現場更像是刻意營造的小範圍交流圈。從南方週末記者拿到的一份路演籌備資料看,所有最後參會的投資者代表已經精確到特定公司的特定個人。

「這次路演組織得非常低調,而且保密。只有獲得邀請信的投資者代表才能進入會場,更不用說記者了。」一位韓國記者說。

中方團隊的中國資本市場「故事」講了兩個半小時,主要談及了中國金融市場走向、QFII政策近期變化。為此中方還準備了一百多套分發的資料,印有英文、韓文的資料每套有四五本,內容包括中國金融市場、股票、基金的大量數據和專業分析資料。

場上,有關QFII政策變化的細節被投資者們反覆問及。「熱烈程度超乎預期。」一位中方代表透露,原計劃半個小時的問答,因此又延長了二十分鐘。

「很多是市場已知的東西。」一家養老金機構代表說,「但我明顯感到中國政府想拉近和外國投資者的關係,這個引起了我的興趣。」在韓國的投資者眼中,中方官員更像是難得一見的明星。路演結束,他們紛紛上前找中方官員合影。

「難得有和中國高層官員接觸的機會,所以我才參加了路演。」上述韓國代表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聽說在中國很難見到他們,我覺得他們很友善。」

為了這場全球路演,中國團隊已經精心準備了三個月。

2012年6月,各家券商、基金公司、託管銀行就已接到路演通知。哪些公司去哪個地區,由證監會指定。8月初,由各家券商牽頭張羅各項路演事宜。一位券商業務主管說,「境外的客戶由我們召集,官員去是解釋一些政策。」

而9月路演期間,除了小範圍的推介說明會,中方團隊先後單獨拜會了73家養老金及大型投資機構。

比如,在紐約,中方團隊拜訪了花旗集團的全球副總裁。據當時一位在場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這位「在花旗集團內排名很高」的副總裁頗為重視中國市場,但「對中國具體情況並不十分瞭解,甚至不是很清楚QFII是什麼政策」。不過,這樣「淺層次」的交談持續了兩個小時。

在紐約的路演,動用了全美華人金融協會的關係——紐約有三萬多華人從事金融行業,而資歷較深的多在協會裡任職,十幾年來織就的密集關係網,像毛細血管一般伸向華爾街。

「這樣的路演讓雙方有一個非常直接的交流渠道,而過去投資者只能從報紙上看到負面消息。」全美華人金融協會主席吳皓說。


熱情很高,監管很嚴

2006年、2007年,QFII資格一票難求,但眼下,QFII的資格審批開始加速。

這次規模浩大的全球路演,被許多人解讀為一次應時之舉。

2012年9月26日,上證A股跌穿2000點,股市冷清。而前段時間,「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股市因造假而被集體「獵殺」。至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更是2012年來全球投資者矚目的大事件。在這些背景下,市場普遍認為中國需要提振信心。

「相比真金白銀入場,QFII作用在於對信心的提振。」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張自力說,「這波境外路演就是想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事實上,在中國市場,QFII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據中金公司統計,QFII資金佔A股資金總量不到1.1%,即便2012年4月新增500億美元額度,也不足5%—10%。

QFII制度是從2002年11月起實行,當時借鑑台灣的經驗。後者從1990年開始施行QFII,13年後徹底放開了資本市場。

相形之下,中國依然實行嚴厲的資本管制,對境外投資者,監管層態度明確,長期投資者歡迎,境外熱錢嚴禁。因此,對於QFII的審批一直頗為謹慎。

2006至2007年間,A股迎來一波牛市,QFII資格更是一票難求。「那時候想申請,幾乎沒可能,得走關係。」一家華爾街資產管理公司亞洲區投資經理回憶。

當時,為了從A股牛市行情中分一杯羹,華爾街上的這些基金公司,只能巴巴的去求那些已獲QFII資格的大公司買賣A股。每一次買賣,需要向這些「巨無霸」支付1%的單邊「手續費」,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國內散戶買賣股票的手續費不過千分之六上下。

「他們非常賺錢,當然我們也獲得了利潤。」上述經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他所在的機構就分別使用高盛、美林和瑞信各500萬美元額度殺入A股追漲。而牛市一結束,這些投資者就迅速撤離,此後再未回頭。

QFII審批從2012年初開始加速。過去,獲得審批需要18個月,現在是6個月。而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機構這類超長期機構投資獲批速度更快,「可能一兩個月就可以下來」。

中金公司統計顯示,從QFII制度開始施行的2002年11月起,截至2012年9月底,十年時間內獲得QFII資格的機構共181家,而僅2012年9個月就新增46家。投資額度也顯示,過去十年,共有157家獲得308億額度,而僅2012年9個月就已獲批92億元。

「現在監管者熱情很高。」匯豐銀行一位熟悉QFII業務的人士說。

不過,對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每一步,證監會和外管局都有嚴格規定——拿到QFII資格一年之內,必須向外管局申請額度;拿到額度之後六個月以內必須將美元匯入中國;而自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之日起,10天之內必須要進行投資。

這些規定直指那些純粹賭人民幣升值,把美金換成人民幣就不投資的境外熱錢,甚至證監會還有口頭指導,QFII賬戶中股票投資不能低於50%。「這些就是迫使QFII要進行股票投資。」匯豐銀行這位人士說。

抄底的人

長期來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有趣的是,很多國外投資者從中國監管層的路演中讀出了別樣的含義。

海富通基金公司總裁田仁燦參加了由深交所組織的赴歐洲路演,在倫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參加者都有上百人。他的印象是「路演現場氣氛熱烈」,「投資者很感興趣」。

「他們關心的都已經是技術問題了,說明他們有興趣進來,不需要再去說服他們中國市場有多好。」他說。

而南方週末記者訪問了華爾街、歐洲、亞洲的幾十家境外投資者,一個共識是,A股已經到達底部,多少會有些反彈。

一位投資者總結,中國監管層加速QFII放行大多在A股萎靡之時,這使得大部分抄底A股的QFII都收穫頗豐。「A股裡面現在有些比H股還便宜的,」華爾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經理趙文說,「如果有額度,肯定會買這些。」

事實上,和外界普遍理解的相反,QFII除了比較青睞大盤藍籌股外,那些低風險偏好和追求「買了不能虧」的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大學基金會等機構,對中國的債券更感興趣。

趙文所在的公司管理資產的70%來自養老金機構,吸引他申請QFII的重要原因是,「想買在國內發行的可轉債」,而「中石化等幾家國有企業只A股發行可轉債」。

可轉債,就是可以轉成股票的債券。股票不漲的時候就是債,如果股票漲了,也可以轉換成股票。

「買國有企業的可轉債對我來說沒有下行風險,頂多賺得少。」趙文說,「國內可轉債剛剛起步,大家不大瞭解,有些可轉債條件非常好。」

當然,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也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對QFII感興趣的原因。而境外機構投資者的一個共識是——儘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長期來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這迫使境外投資者必須保持對中國市場的關注。

「仍在觀望」

儘管中國官方罕見地主動向境外機構投資者拋出了橄欖枝,但在這些投資者眼中,投資中國股市依舊障礙重重。

不過,在境外投資者的籃子中,中國市場這道菜似乎還只是個點綴。國內一家券商QFII業務主管對這些境外投資者的觀察是——「有興趣,但不一定會馬上行動。」

在華爾街,ACM全球宏觀對沖基金首席投資官陳凱豐發現,周圍不少大的投資機構「嘴上表示對中國市場特別感興趣,但是一問他在中國市場的倉位,是零」。

例如,對美國投資者來說,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是繼美國本土、歐洲和日本之後的投資「第三梯隊」。「大機構的投資組合一般40%左右在股市,這其中美國大盤股佔一半,中小盤股25%,歐洲佔一成多,新興市場佔一成多。」陳凱豐說,「在整個投資組合中,中國市場可能佔比大約2%-3%。」

在歐洲和亞洲,南方週末記者採訪了幾十家機構後發現,這些地區的投資者中國倉位基本上不足4%。

而眼下,華爾街上的基金經理對中國經濟的普遍印象是:房地產泡沫、經濟不太景氣、統計數據造假,以及政府換屆帶來不穩定因素。

中短期內,看空中國——或者更確切地說,「對中國市場持觀望態度」——是華爾街的主流觀點。

在這一點上,幾乎大部分境外機構投資者不謀而合。「我們對中國的投資有盈利,但是2012年,對比像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市場,中國市場是在虧損的。」前述韓國投資經理說。

另外,頻發的中國概念股財務造假醜聞,也讓很多境外投資者「覺得中國股票不能碰」。

「外國投資者看不懂中國公司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好嬰孩和髒水一起倒掉。」花旗集團一位投資經理說。

同樣是中國概念,趙文更願意替他的客戶投資港股,除了流動性比較大,更重要的原因是「披露比較充分」,「再怎麼看,A股披露的信息總是半信半疑的」。

陳凱豐最近接到了不少其他國家金融機構的路演邀約,比如希臘、西班牙、斯洛伐克以及一些拉美國家。他在聽完波蘭的路演之後,覺得「波蘭的ETF不錯」,「以後有機會的話想買一些」。

儘管中國官方罕見地主動向境外機構投資者拋出了橄欖枝,但在這些投資者眼中,投資中國股市依舊障礙重重。

比如,直到現在,境外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仍然是中國監管層眼中不受歡迎的境外投資者。而境外投資者普遍用於對衝風險、增強市場流動性的投資品種期權並未放開,而具有同樣需求的股指期貨種類單一。另外,交易時間太短,導致市場無法馬上消化一些突發事件,容易大漲或大跌。

即便QFII加大審批速度,困擾境外投資者的各種「技術壁壘」依舊難以打破。

QFII在中國開設自有資金或者客戶資金賬戶,資金匯入後有一年的鎖定期,資金一年才能從中國匯出一次。而討論多年仍舊未能立法的「資本利得稅」,迫使QFII在資金匯出時遭遇難題。

2012年10月15、16日,在中國官方境外路演結束後,中金公司聯合美國凱威萊德律師行,在後者位於紐約世貿中心旁的會議廳又舉辦了一場長達兩天的「宣講會」。

據當時參會的嘉實基金張自力回憶,兩天會議到場一百四十多人,「很多人都待到很晚,下午的酒會都留下了,熱情依然很高。下周,律師事務所的人要來北京拜訪,或許有業務要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94

李學凌講故事:時機不等人 形勢比人強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066.html

「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上市回國後,李學凌陸續接受了國內媒體的採訪,答謝晚宴上他如釋重負地重複這句老話。因為做過記者,李學凌十分懂得如何與媒體打交道,不過創業後他卻刻意地對媒體敬而遠之。這是李學凌與YY的第一次「高調亮相」,在此之前,互聯網新聞中他與YY也只是若隱若現的存在。

關於競爭,李學凌有個有趣的比喻,他說,「互聯網是割稻子,誰割得多誰贏。還不到砍刀子,你砍我一刀我就少一個」。

有人將他和YY比喻成「活在騰訊帝國的陰影下」,他說,創業公司誰又不是呢?

低調潛行數載後,李學凌最終有驚無險地把YY帶到了納斯達克,融資8190萬美元。IPO之後,李學凌和他的YY是接著割稻子,還是開始砍刀子?

破冰之旅

YY的上市被外界形容為中概股的「破冰之旅」。

按照李學凌的形容,2012是最壞的時候—2011年支付寶VIE風波與電商泡沫後,美國資本市場開始流行起做空中概股的遊戲,這一年,拉手、神州租車都先後撤回上市申請,而YY之前唯一的成功案例唯品也被描繪成悲壯的「流血上市」。

李學凌與他的投資人清楚的知道,中概股靠「概念」去打動投資機構的時代已經過去,即便是Facebook IPO後,等待它的命運也不過是破發與市值的低迷。

資本市場的低迷,也給了李學凌不少壓力,這與2011年的電商泡沫與移動互聯投資熱潮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戲劇性的差異也反映在了YY的估值上,李學凌說,2011年給YY出價最低的投行是30億美元,到了2012年,他給公司設定的是16億美元,而在美國路演時,這個價格又掉到了6億美元。

除了李學凌,承受著市場壓力的還有YY的投資股東們。除了創業期雷軍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上市前YY一共融資4輪,總金額9500萬美元,它的最後一次融資發生在2011年,那時候老虎基金以每股11美元,投資7500萬美 元。

面對估值的戲劇性變化,大家都感到了強大的價格壓力—YY的股價可能低於11美元每股。根據條款,YY必須徵得老虎基金的簽字才能上市,倘若估計低於11美元,老虎有權要求李學凌他們贖回股權或給以補償。李學凌與他的管理層擔心老虎基金會出現狀況,決定啟動IPO那天下午兩點,他們忐忑地給股東們發出E-mail,兩個小時後,便收到了第一封郵件,意外的是,讓李學凌最為擔心的老虎基金居然是第一個簽字同意的股東。

事後回憶起這段經歷,李學凌說,他與團隊並不算太痛苦,當然,最壞的結果是,YY不能上市—這是家盈利的、有穩定現金流的公司,YY並不缺錢。不過,老虎基金的「放行」,還是讓李學凌頗為感動了一把,再後來,他與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聊起此事,包凡說,「你太幸運了,這是被雷劈中的概率」。

10月27日,李學凌飛到紐約準備28日拜會一些投資人,「試探水溫」。「屋漏偏逢連夜雨」,到了紐約便遇到珊迪颶風,他和4名同事困在酒店,打了幾個電話發現所有人都不上班了。有了這些經歷與認識後,李學凌坦然許多—11月路演之後,從香港飛到美國,同事們都待在酒店倒時差,李學凌租了船去海上釣魚去了。

李學凌說,無論是30億美元的估值,抑或是6億美元,他都欣然接受。他知道,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如果不成交,多高、多低的報價都沒有意義,一旦成交便是「市場公允價格」。

與李學凌談笑間的輕鬆不同的是,YY上市前不少業內人士的感嘆,YY錯失好時機。更有人扼腕說,「一手的好牌打成這樣」。國內互聯網不少公司都與YY體量類似,它們都是10億美元左右市值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尷尬在於—通過幾輪的融資後,資本方需要退出獲取回報,無法上市也更難以被大公司收購,但無法上市之後,它的主營業務也將會被BAT(百度、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逐漸蠶食。這種公司的案例有迅雷科技,也有同是雷軍系的UC Web。IPO對於它們而言,不止是企業最大的PR與品牌路演,更為企業提供了從二流梯隊邁向一流企業的希望。

老虎基金的大度「放行」讓李學凌頗為感動,但僅僅是幸運或許並不能解釋「破冰之旅」勢必行之。按照李學凌的解釋,「業務它有時間週期,做企業的時候是有自己的節奏的,到了這個節奏就應該做這個事情」。

  2011年6月15日騰訊宣佈「全面開放」,下午李學凌連續發出兩條微博:「騰訊剛剛停掉了跟YY的所有合作,就召開了開放平台大會,說什麼合作共贏。真是可笑。」、「馬化騰剛剛講完:全平台開放,而不是有所保留,另外一手,就從總裁辦下令,終止跟YY的一切合作,包括已經簽了合同的合作都停止。我想大家都是明白人」。

這是李學凌首次公開表明,YY語音和QQ Talk之間業務衝突。除了語音、遊戲與騰訊的公開化競爭,YY近兩年來異軍突起的音樂業務也一直與6間房、9158競爭。2010年,新浪入股9158,並且將新浪微秀、UC交由9158運營。此外,搜狐視頻也於今年低調進入了音樂網絡直播領域,僅僅兩年的時間,音樂收入已經佔據YY收入的1/3。在線音樂直播將是YY未來增長的主要推動器,但這也是片競爭紅海。無論是割稻子,還是砍刀子,YY似乎都不願意打亂自己的節奏,股東們也未必肯錯過這個機會。

時機不等人,形勢比人強。

終與始

1997年,人大哲學系畢業那年,李學凌開始觸網。他說,倘若以接觸互聯網來說,自己算第一代互聯網人,如果按創業來說,他算第二代。第一代創業者,大家都是窮光蛋,都穿草鞋,大家一起跑,誰跑得快誰就贏。到了第二代創業者,原來穿草鞋的人都開摩託了,競爭賽跑已經變味道了—大企業、大公司壟斷的力量還有綜合實力都非常好,晚輩總要與先發者競爭。

第二代創業者若要從第一代公司最直接的業務領域去競爭,都不可能成功。一個公司真正的被打敗,很大一個原因其實是,時代變了—路徑依賴下,大公司沒有意識或者沒有主動去適應這些改變。李學凌說,其實YY並不是騰訊一樣的IM,「我們做的是實時互聯網,真正讓大家參與的場景」。

什麼叫「實時互聯網」?套用《碟中諜4》的場景:湯姆·克魯斯帶著眼鏡耳機,倒掛在玻璃上,他背後還有團隊在外面,實時監測每一個場景的動態。

YY不是IM,李學凌為自己的公司找到一條頗為洋氣的slogan—「Engage People」,這與諾基亞曾經的Connect People很近。作為半個產品經理,李學凌說,做產品的時候,有句話叫「以終為始」,從產品實現功能出發再設計產品。

互聯網圈是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江湖,多少年來,湧現過許多的好產品,但許多人和公司最終被雨打風吹去。李學凌說,做公司也需要「以始為終」,「很多時候還是夢想推動一個公司的前進,如果沒有夢想,其實你是做不到的」。譬如,蔡旋和他曾經風靡一時的超級兔子,它做的事就是奇虎360做的事,超級兔子比360早太多年,但最終一統江湖的不是蔡旋,卻是周鴻禕。這可以叫夢想,也可以叫貪婪,按照喬布斯的話說,叫Stay hugry。

2006年CSDN的大會上,李學凌與網絡螞蟻的作者不期而遇,李學凌問他,「哥們你在幹嗎?」,他說,在做共享軟件。李學凌接著問,「網絡螞蟻這麼高用戶,你想做成什麼樣」?他的回答是,「他說我每天改改代碼完善程序就行了」。那時候,李學凌第一次知道互聯網軟件利潤巨大,網絡螞蟻一天只有一條Banner廣告,收費80萬,不過,一年後便被迅雷超越。

2012年11月21日,YY最終登陸納斯達克,對於這家並不缺錢的公司來說,這是一次徵集防禦性資金的融資。按照李學凌的話說,為「實時互聯網的夢想」儲備彈 藥。

與人人打造的中國版「Facebook+Groupon+Zynga」概念不同的是,YY與奇虎360一樣,它並沒有一個可以噱頭十足的美概股參照系。納斯達克副主席Sandy Frucher在YY上市的儀式上對它這樣形容—YY是一家革新的在線社交公司,為娛樂、教育、卡拉OK、電話視訊會議等領域提供了自行創建社交群組的大規模協作機會。YY也用自己的經營數據證明了,自己擁有支持上百萬人同時在線視頻和語音溝通的核心技術。

YY從語音拓展到了視頻,其業務也從遊戲拓展到了在線音樂、在線教育,對於李學凌來說,YY「實時互聯網」的盒子還能承接更多的業務。

從YY的財報,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這家公司的業務變化:2009年在線廣告佔據它的半壁江山,那時候它只是垂直門戶;2010至2011年,遊戲收入佔據大半,它從遊戲門戶搖身變為遊戲運營平台;而2012年,僅僅兩年時間內,音樂從零起步,已經接近YY收入的1/3—在整體營收均超過100%增長的前提下,YY或者還有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我去了香港我才知道英文這麼不值錢。在大陸如果你英語很流利還有倫敦腔的話,那你是很有優勢的。但在香港隨便找一個服務員都是流利的英文。我有時候想,講這麼好的英文還在這裡當服務員,趕緊來大陸吧。」李學凌說,「反過來講,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對稱,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這些人,其實他們如果能夠在互聯網教一個中國的學生學英文,這就是顛覆式的革 命」。

除了對在線教育的憧憬,李學凌也不忘此刻YY增長最猛的在線音樂,他說,「互聯網的免費幾乎毀滅了音樂產業,但它也將重振音樂產業,譬如直播付費。誰敢說在中國做不到百億以上規模的音樂產業?」

回到開篇的問題,在李學凌回答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YY其實在忙著「割稻子」,跳出騰訊的陰影去「割更好的稻子」。

其實,「割稻子」,還是「砍刀子」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以終為始」。足夠貪婪,並保持飢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07

素描陳一舟:會講故事的互聯網快手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99091.html
一舟滔滔不絕,他喜歡使用形象化又似是而非的寓言故事來表達觀點。在互聯網業內陳一舟的關鍵詞是「聰明」,同是湖北老鄉的周鴻禕曾經評價,「(互聯網的)湖北人裡陳一舟最聰明」,把自己排在老三。而和他工作過的人也評價他,「別人才想好了一步,陳一舟已經跑出了十米開外」。而他的前下屬則評價他永遠在思索,在攝影師為他拍攝照片時,陳一舟站在地毯上,他提議攝影師讓他把人字拖放在地毯另一邊,「這樣圖片的信息量就會大點」。

聰明人的優勢是看得遠,但有時不會靜下心來下苦力做乏味的事。馬化騰通宵達旦地鑽研自家產品在業內被傳為產品經理的典範,陳一舟不是產品型企業家,他是一個隨時隨地靈光乍現的storyteller,他熟稔構建精彩的故事要有什麼元素。他是最受資本歡迎的創業者之一,資本圈內的長袖善舞和他擅長講故事有關,他有投資人的思路和方向,言必稱巴菲特,自認「用做投資的方式做企業」,他創業的每一個瓶頸都是通過投資併購來完成的。

「巴菲特說過,一個投資人一輩子不投資超過20個項目。」對陳一舟來說,他這些項目中第一個是貓撲。1999年底,陳一舟回國創業,他和斯坦福的校友周云帆、楊寧一起要創辦一家「華人最大的虛擬社區」 Chinaren,2000年,Chinaren被搜狐高價收購。

2002年,陳一舟又發現國內SP發展紅火,他的前搭檔周云帆和楊寧一起創立了一家SP公司空中網並迅速推向上市。他回到國內進行二次創業,成立一家做SP的公司,但2006年左右,SP業務萎縮,公司收入驟減,陳一舟又重新尋找新的目標——貓撲。

貓撲的收購過程頗有傳奇,當時和天涯齊名的論壇貓撲一女百家求,而陳一舟去貓撲站長家談了一天就搞定了投資,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出價最高,「貓撲是我用掉的第一個名額,用掉了當時規模非常大的現金和股票。」但藉著收購貓撲,陳一舟由 SP公司一個回馬槍重新回到互聯網圈。

收購貓撲後,千橡把原本只是論壇分享的貓撲做了升級,擴充了更為豐富的功能,貼吧、人際社區、音樂社區和文學頻道等。在收購一年半後,貓撲在 Alexa全球的排名由2,000多名上升到40多名,國內排名進入前10,用陳一舟的話來說,「把它的潛力擴大了10倍」。

論壇類網站在2006年遇到了瓶頸,陳一舟決定轉向新興的SNS,他瞄準同是海歸的王興創立的校內網,校內網是社交王國 Facebook的雛形,也是後來陳一舟打包上市的核心資產。校內網在千橡遭遇SP業務寒冬收入驟減時被收購,在收購中陳一舟幾乎沒有還價,他把校內網視作他用掉的第二個投資名額。

第三個投資名額,陳一舟認為是去年4,900萬美元投資的 Social Finance,他用「第三個名額」的名義說服股東同意了這次投資。SoFi是2011年創立的一家新型金融服務公司,在美國幫助學生以低於美國聯邦政府貸款的利息獲得教育貸款,陳一舟用他一貫前瞻性的判斷闡述了這筆投資的理由:在美國,學生貸款是個巨大的市場,有1萬億美元的空間,而這個市場此前主要由銀行參與。在美國,學生貸款市場國退民進,由校友捐贈、校友貸款的P2P貸款會成為發展趨勢,「這個商業模式在100年前就可以做,但出現社交網絡後才更為合理。」成立一年多的SoFi目前服務遍及美國五十多所高校,已經在美國P2P貸款市場領軍。

儘管2008年和開心網的失之交臂算得上「只是當初已惘然」,蓋棺定論後陳一舟認為開心網值得在他的二十個投資名額中佔一席之地,他當年面對開心網的防守反擊也引發了大量爭議。2008年陳一舟獲得孫正義來自軟銀的4億美元的投資,正如日中天之際,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社交網絡開心網(kaixin001.com)以黑馬之勢崛起,短期內用戶數量激增達到千萬級,而且在白領人群中有極大號召力,當年的停車、偷菜等遊戲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kaixin001也成為現象級的社交網絡。劍走偏鋒的千橡註冊了域名相似的開心網(kaixin.com)分流用戶,雙方對簿公堂而收尾。

但在早期,千橡曾向kaixin001遞出過橄欖枝,時隔5年後,陳一舟做了仔細剖析。「一方面是大環境,我們這行大多數人都『文人相輕』,覺得這個事情你能做我也可以,因此對其他公司創造的價值不大認同,這也是中國收併購這麼少的原因。另一方面,價格上難達成一致,在投資裡,決策最難的還是價格問題。」事後來看,這需要對成本和收益有精確判斷,自己做是不是能這麼好,這麼做的投入是不是高於收購。

2008年,是人人網收購開心的絕佳時期,之後的千橡和開心,一個南轅一個北轍越行越遠,陳一舟用了滾雪球的比喻,「在滾雪球的時候,發現另一個更大的雪球,一起可以滾得更大,應該滾在一起。但如果選擇了不同的分岔路,再繞路就沒有必要了。」

陳一舟相當勤奮,他認為做出好的企業必備條件之一就是「體力上的投入」,早期的採訪中熟悉他的人評價他「有極其強烈要成功的慾望」,他也坦然承認,「企業家必須有飢餓感,不然什麼動力驅使你每天樂不顛往辦公室跑?」十多年,他說了肺腑之言,企業家要做好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做喜歡的事,「我喜歡做的事不多,剛好社交圖譜是我喜歡的事。」而真正地摸索到這一興趣點,陳一舟繞過不少彎路。所以,作為國內互聯網第一批創業者,陳一舟大器晚成,等足十年才上市。

陳一舟物理科班出身,物理在他的個人哲學裡依然帶有強烈烙印,「順勢而為,意味要像物理學家一樣理解世界的真理,然後做世界需要你去做的事。如果有些事不是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沒有必要做。」他不是實踐中修正的實施者,他更喜歡先判斷後實踐。

陳一舟善於借勢,無論是早期的 Chinaren,還是SP大潮,乃至於最早期論壇熱收購貓撲,陳一舟總能踩在點上。他的一招鮮也屢屢使用,和硅谷跟得很緊,貓撲像極了美國當年火熱的Myspace,而後期陳一舟講故事的水準爐火純青,人人在2011年赴美上市時,陳一舟打包了人人網、人人遊戲、糯米網和經緯,每一個都能找到美國原型,時髦的概念加上不可預估的想像空間,成為華麗的上市故事,人人比 Facebook都要早一步上市,這是陳一舟在「貓撲+SP」時期設想過卻沒做到的事。

2013年1月16日,人人首先對公司架構進行了戰略調整,把人人網的移動官方客戶端重新調回人人網事業部,將PC端之外的其他移動產品(遊戲、糯米、視頻等除外)劃入新成立的無線事業部。1月21日,重新調整的無線事業部發佈了第一批無線產品,兩個產品分別是主打語音社交應用的「啵啵」與主打圖片社交應用的「美美」。其中,啵啵開創了全球首款語音變聲濾鏡,美美則在上線兩週後,排在了 App Store社交應用的前三位。

陳一舟也許等待再次一施所長的機會,人人公司目前賬面現金加短投共有10億美元左右,自從首次創業 Chinaren因現金流短缺草草收尾後,陳一舟一直可以保持充沛的現金流,「巴菲特說過,現金能帶來co-option,也許什麼時候一個大東西會出來。」陳一舟解釋。

他是個快速學習者,他多年來保持博覽群書的習慣,好奇心重,未知的疆域都想尋根究底。談到「以美取勝」的蘋果,陳一舟說,「簡潔是一種美,是比複雜更難到達的狀態,因為簡潔是一種優化。簡單中蘊含了大量的信息。他做過性格測試,他個性最大的特徵是創造力,但是,『這個在我身上沒使出來。』」他的所有成績都通過快速學習而非創新到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5

趣味經濟學:創業者應該怎麼講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581.html

用感人的故事吸引顧客——故事經濟學

目前人們對講故事的興趣急劇增加。在文學領域關注講故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商業領域中對講故事的關注也大幅增加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以前製造商品的技術和商品的品質存在較大的差距,不過現在商品的品質已經形成一種平均化現象。於是,消費者們對商品所能傳遞的意義和信息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說,開始注意到了商品感性的一面。

其次,人們在生活中能夠獲得無數的信息和知識,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忘掉絕大部分的內容。但是,某個故事卻可以強烈地刻印在腦海中,不容易遺忘。刻印(imprint)是指在大腦中形成強烈的痕跡,普通信息和知識不會給大腦形成強烈的刻印,故事則比較容易刻印在大腦中。

再有,人們在評價某個商品的時候,雖然也會參考其企業廣告,不過對於其他人的評價也很敏感。即便可能對某商品不太瞭解,只要周圍的人提到和推薦的話就會加以關注。這個時候如果有關於該商品的有意思的故事的話,口碑的傳播效果就會放大許多。這種現象叫做商品的話題價值(talk value),在其中故事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說服是積極的溝通方式,而講故事是感性的說服方式。好的故事會深深刻印在我們的大腦中,改變我們的行為,並且永遠不會被忘記。

事實、真實跟故事之間有哪些不同呢?看看下面的一段話就可以明確瞭解了。

「告訴我事實,我會學習。告訴我真實,我會相信。但是,講給我一個故事,我會永遠記住它。」

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說服的重要性有多大。如果能夠很好地說服別人,那麼生活就會比較便利,如果不能說服就會有太多生活中的不便。如果說,這世界上還有說服產業能讓人相信嗎?雖然不是很普遍,但是,確實存在。1999年,美國的經濟學家戴維·麥克洛斯基(David McCloskey)說過,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28%和商業性目的的說服相關。如果用2006年美國的GDP值的28%來計算的話,說服產業的規模達到30003億美元。

說服產業裡有哪些行業呢?首先,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營銷公司都可以算在裡面。因為這些公司從事的是替廣告主製作廣告和舉辦活動以及派發宣傳品,說服消費者購買商品。為了能實現企業的目的,聯繫與說服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的說客也是說服產業的從業者。銷售保險商品的理財師,電視購物節目中介紹商品的主持人,呼叫中心的職員也都是屬於從事說服行業的。當然,從委託人處接受訴訟委託做辯護的律師以及為客戶做修整以期得到姣好的外貌和形象的整形外科醫生,還有形象諮詢師也都是。

如此數下來,就能發現我們周圍相當多的職業都跟說服相關。諮詢業、顧問行業、為慈善基金募集資金也都屬於說服行業。

美國經濟學家戴維·麥克洛斯基在1999年表示,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6%[1]和商業目的的說服行業相關。他是怎麼得出這個數字的呢?按照不同職業,他估算了工作時間中用於說服的時間比例。舉例說,從事法律行業的人,宣傳專家、電影從業人員、宗教從業人員等會把100%的時間用於說服,記者、談判專家是75%,社會學家是50%,科學家是25%的時間用於說服。把這些比例套用在1994年美國總的工作時間1.1億年上,得出了說服產生的經濟效果。

那麼,該如何有效地講故事呢?

第一,要發現合適的故事。在營銷和購物車出現之前故事就已經在我們周圍了,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要以好奇的眼光和集中的精神去尋找合適的故事,不要忘了,故事不是被發明而是被發現的。

第二,要記住,編故事的時候過分的虛構只會起反作用。我們不能隨意虛構故事,雖然可以虛構小說情節,但是企業和政府不能隨意虛構事實。不以實際事實為基礎的話,必然會受到絕大多數人的指責。當然,以事實為基礎加一點兒虛構來製造趣味性和戲劇性是可以的,不過具有真實性的故事比什麼都重要,不要忘了消費者會持續關注企業的行為。

第三,編故事後,要按照故事調整實際情況。企業通過故事把還沒有實現的夢想和發展前景傳遞給消費者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被發現所講的故事是虛假的。講了故事之後,要繼續給消費者傳遞為了把故事變成現實努力的姿態。讓故事和現實之間差距的減少成為消費者願意傳播的口碑。

第四,為了提高故事的話題價值,故事要簡短、容易和有趣。對故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其話題價值。故事的真實性很重要,其核心價值也很重要,但是能夠讓消費者自發地傳播故事更為重要。

過分貪心會招致一起毀滅——公地悲劇

自然生態中有很多經濟學值得學習和參考的部分。在有限的資源中,如果捕食者太多就會出現問題。如果這個資源是公有資源的話就更明顯。在1968年刊登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論文中,生物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指出,如果沒有共同制定的強制規則的話,公有地的稀缺資源就會因不負責任的過度濫用而被破壞殆盡。這就是「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人們會為了搶佔個人的利益,在村莊上的公有草地上儘可能地多放牧自己牛群,加勒特·哈丁對此現象說明如下。

「毀滅是人類奔向的最終目的地。在相信可以自由利用公有資源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樣最終得到的就是毀滅。在公有資源的利用上保障自由的話,會把大家引向毀滅。」

這樣的公地悲劇不只在草地上,在漁場中也經常會發生。有的漁船經常進入不屬於本國的非公海區域捕魚。如果放任這種濫捕行為,最後這片海域中的魚就可能會絕種。這種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的資源就叫做公有資源。

哈丁的公地悲劇理論是存在假設前提的。第一,哈丁描述的公有地不是管理良好的公共資源而是人和人都可以介入的開放形態的資源;第二,哈丁假設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很少溝通或者沒有溝通;第三,哈丁假設人們的行為只受自己的眼前利益驅動;第四,作為避免這種悲劇的解決方案,哈丁只提出了私有化和政府介入兩種。

並非所有人都是能夠招致公地悲劇的傻瓜。人們具有預測長期狀況的規劃能力,也可以互相溝通來調節出現的狀況,也知道與私有化相比,繼續保持資源公有更有利,另外也具備了即使沒有政府的介入,也可以讓利害各方通過溝通和協調繼續維持公有地的社會性。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首位女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指出了利害各方的協調,是充分解決公地悲劇問題的一大可能。

20世紀20年代,美國緬因州沿海的海蟹因濫捕而幾近滅絕,感到問題嚴重性的漁民們聚在一起想辦法,並且制定了捕蟹的順序、放捕蟹網的規則等一系列內部約束規則。其結果就是,在美國東北部其他沿海和加拿大海蟹漁場的完全崩潰中,緬因州的漁民成了唯一能夠倖存下來的。

另外也有原本靠利害各方的協作而運轉良好的公地在政府介入後反而情況惡化的例子。非洲的馬賽族在英國殖民統治以前,以部落為單位很好地管理著他們的牧場。可是,不理解部落管理制度的英國人,頒佈了草地保護法令,並動員行政力量限制能夠利用草地的人數。結果原有的自治管理制度崩潰,監管草地的人員又嚴重不足,而無法信任英國制度的人們開始無節制進行放牧,最終牧場被徹底荒廢掉。

在生態環境中發生的公地悲劇在知識資源上也是適用的。特別是現在因特網上有大量的免費知識,所以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一個人費盡千辛萬苦發現和總結了新的知識,但是如果其他人可以輕易地免費獲取的話,就不會再有人願意努力去發現新的有價值的知識了。所以,對於有價值的知識,要用知識產權法進行保護,才會對整體社會有更大的幫助。

在知識領域中,雖然會有公地悲劇的發生,相反也會有反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的發生。1998年邁克爾·赫勒(Michael Heller)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描述了生物醫學領域中過高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專利許可,使得很多稀缺和有價值的科學資源無法得到利用而只能被束之高閣的狀況。

經濟學領域中,公有資源使用上的成功案例有微觀經濟學數碼圖書館econport, econport是國立科學基金會下的國立科學數碼圖書館的支援下由亞利桑那大學經濟實驗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所創辦的數碼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製作和發佈微觀經濟學教育資源,尤其是關注學習、教育和研究用微觀經濟學實驗資料的製作和收集。在進行微觀經濟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econport獲得非常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其使用人數在逐年增加。

以上文章選自《最好用的101個經濟法則》 作者:金敏周 翻譯:權成光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74

病毒營銷必鑑:皮克斯講故事的22條法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771.html

來源:外刊IT評論網

皮克斯(Pixar)動畫公司主要影視作品有《海底總動員》,《超人總動員》,《賽車總動員》,《飛屋環遊記》,《料理鼠王》等

1、對於一個人物,你讚美的應該是他的不屈不撓,而不是他的成功。

2、時刻記住,講那些能讓作為聽眾的你感興趣的事,而不是作為作家的你喜歡寫的事。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3、大膽嘗試某個主題,但往往不到故事的結尾你無法看清故事真正說的是什麼。這個時候重寫它。

4、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 ___. 每天, ___. 有一天 ___. 因為如此, ___. 因為如此, ___. 終於最後 ___.

5、簡化。集中。合併角色。截彎取直。你會感覺失掉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但這能讓你放開手腳。

6、你的人物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丟給他們完全相反的事情,考驗他們。他們如何應對?

7、在想出故事的中段前先考慮故事的結尾。這很重要,結尾通常很難,提前考慮。

8、寫完你的故事,堅持寫,即使不完美。跟你的理想情況有差距,但不要停。爭取下次寫的更好。

9、故事卡住時,寫一個清單,列出下一步不會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候這些素材會讓你靈光閃現。

10、檢討那些你喜歡的故事。這些你喜歡的其實你是生活中的事情;在使用它們前你需要重新認識它們。

11、寫到紙上,這樣能讓你定型它。如果只裝在腦袋裡,即使是一個完美的想法,沒有人會能欣賞它。

12、給首先出現在你腦子裡的素材減分。然後是第二個,第三個,第三個,第五個——拋開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給自己找個驚喜。

13、讓你的人物有自己的思想。可塑/被動也許更適合你來發揮創作,但對觀眾來說這是毒藥。

14、為什麼你必須要講述這個故事?是故事的什麼讓你的這種信念在內心燃燒?這是核心。

15、如果你是你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想?誠實能給不可思議的情況帶來可信。

16、支柱是什麼?給一個讓你的人物在觀眾心裡生根的理由。如果做不到這些會怎樣?堆砌奇巧無濟於事。

17、沒有工作是白費的。如果不行就放棄,繼續想其它的——日後有一天它們會重新回來變的有用。

18、瞭解自己:認清自己是在最佳狀態還是在挖空心思。故事是一種靈感,而不是一種琢磨。

19、讓你的人物碰巧遇到麻煩。但不是讓你的人物碰巧解決麻煩,這是欺騙。

20、錘煉:找到你電影中你不喜歡的部分。如何重新安排它們使你能滿意?

21、融入你的故事和角色,不能只寫『酷』的東西。是什麼能讓你像電影中那樣做事?

22、你的故事的本質是什麼?能否最精簡的講述出來?如果你能做到,你就可以之為基礎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27

58同城上市講故事:更像淘寶 不是分類信息網站?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327.html

58同城要上市了,動作快的有些出乎意料,按照之前大家的普遍猜測,順序應該是阿里、去哪兒,再是58同城,按照美國的上市時間安排,可能11月底之前就能上市了,但在此之前CEO姚勁波還有個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向美國投資者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個性的領導+具有想像空間的概念+可信的財務數據是美國投資者,或者大多數投資者最關心的三個要素,說白了就是,一個或者一夥什麼樣的人做了啥事兒,將來能掙多少錢。

先說概念: 鐵定不會說58同城是中國的Craigslist

經過這麼多年,美國投資者已經熟悉或者在內心深處已經認可中國互聯網公司「得屌絲者的天下」這個概念。看看騰訊、百度近半年的股價漲幅就能知道這個概念是多受追捧,更別說阿里了。

如果去跟美國投資者說,58同城是中國的craigslist,也許大家容易建立直觀印象,但完全就沒有了想像空間: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類公益公司,有啥看頭?!所以58同城一定不會過多的將自己定位到分類信息網站,而是會講自己將來會是一個更像淘寶的企業。因為兩者確實有點兒像嘛:

1、都是平台,一邊兒屌絲用戶,一邊兒屌絲商戶;

2、一個交易的是商品,一個交易的是服務,完全可以演繹成互聯網三極之後的第四極嘛,在人與人的聯繫、人與商品的聯繫、人與信息的聯繫之後,再加一個人與服務的聯繫。

3、信用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質上解決的都是信息不對稱和信任關係問題。

4、發展路徑都很像,都是通過免費和廣告轟炸來迅速累積用戶和商戶數量(還記得一夜之間出現鋪天蓋地的「淘你喜歡」的廣告和不斷重複的免費字眼是多麼的吸引眼球);然後再逐步嘗試收費,其中需要邁過的坎都是信用體系的完善。淘寶從2003年成立到2008年9月實現盈利花了不到六年的時間,而58同城花了八年的時間。 另外由於本地服務天然的的地理屬性,使得58同城務必會不斷加強移動端的力量,根據招股書信息,目前來自移動端的PV已經佔到40%,這是一個不錯的數字。

再說可信的財務數據:盈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概念再好,沒有財務數據的支撐也是白講,畢竟投資者還是要看真金白銀的。翻翻58同城的招股書,大致最近三個完整年度,收入大致翻1倍,從4150萬美元到8710萬美元,2012年底虧損2900萬美元,但是2013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盈利的數據談不上理想,但是可以看出已經邁過盈虧平衡點。另外更重要的是58同城的現金流已經連續四個季度為正。一方面現金流是比盈利更加可信的數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仍處於成長期的互聯網公司,美國投資者相比盈利更重視現金流。 就像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反覆在各年報中提及的話:當要在盈利和自由現金流最大化當中選一個時,我們將永遠選現金流最大化。

最後說人,其實也就是管理能力。

CEO姚勁波的曝光度不高也不低,一直在「非你莫屬「中能看到,最近還在新一季的《贏在中國》中露面,看風格有些類似小馬哥和robin,屬於沉靜型領導一類的,相對還是比較低調的,不過要在中國互聯網這個武林江湖混成高手,說到底還落在「准、快、狠」這三個字:

–眼光要准,能夠洞見發展趨勢,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決策要快,「唯快不破」嘛,如能率先上市也算快人一步;

–內心要狠,中國互聯網江湖有各種「狠」,馬化騰、李彥宏是比較內在的,周鴻禕是外在的,馬云則是比較「太極」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姚勁波更需要向美國投資者證明有能力通過管理,來不斷擴大商戶基數,穩定或者提升付費商戶的比例,並且能夠推動單個付費商戶的付費水平的提高。這三個數乘在一起大致也就是58同城的收入規模了;同樣重要的是保證用戶體驗的提升,雖然是免費的,但用戶依然非常挑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老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