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用在電動車等科技產品原料:如鋰、石墨、鈷,將迎來需求大潮,由科技驅動的新材料時代已來臨。 鋰有潛力成為「新汽油」,預計到2025年電動車鋰電池需求量,將成長11倍,增加至逾30萬公噸。 北京扶植電動車政策,大力拉抬鋰需求,中國今年鋰消耗量,接近全球產量約20%。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正當原油、鋼鐵、煤等傳統原物料價格徘徊在近年低位時,一些用在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及3D列印上的材料,如鋰、石墨和鈷等電池原料,勢將迎來需求大增的浪潮。更有專家直言,由科技驅動的新材料時代已經來臨。 油電車、電動車都用鋰:企業續研發便宜材料,成為變數 高盛證券認為,鋰有潛力成為「新汽油」。因為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電池須內含四十公斤至八十公斤的鋰,該原料商機十分可觀。高盛預估到二○二五年時,電動車的鋰需求量將成長十一倍,增加至逾三十萬公噸。 但技術研發速度讓鋰市場前景變得不明確:科學家正持續嘗試以混合新材料或生產人造物料的方式,壓低鋰電池製造成本並提升其效能。因此,我們無法確定電動車電池十年後將長什麼樣,也不清楚它將使用什麼材料。 不過,英國金屬材料製造商Metalysis執行長沃恩(Dion Vaughan)表示,那些在今年大幅縮減計畫支出的傳統礦業公司,正面臨科技發展帶來的「非一般」改變。「材料革命才剛開始,」沃恩自信的說,「這當然 不代表傳統材料如鋁將會消失,但市場秩序正在改變,未來將產生新的贏家與輸家。」 要在這波材料革命中勝出,關鍵就在降低生產成本,但這正是鈦金屬一直難以克服的問題。 鈦最初是在冷戰時期,被美軍用在間諜機上,多年來都是以高耗能方式生產。 但Metalysis表示,它現在有能力用天然礦石提煉出鈦,並減少至少五〇%能源成本。 此外,3D列印技術可以大幅減少原物料的浪費,降低製造鈦零件的成本。 挪威的Norsk Titanium計畫明年在美國興建一座3D列印工廠,每年可生產兩千噸鈦零件。NorstTitanium預估,未來五到七年,航太工業對鈦的需求將從現在的四十五億美元產值,成長二五%,逐步取代鋁。 中國市場需求助攻:該地鋰價一年來,大增逾六成 電池市場的變化也同樣戲劇性。高盛預估,未來十年電池成本將減半,二〇二五年,電動車市占率將由現在的不到三%增加至二五%。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致我們很難預測未來哪些材料將流行,哪些將被捨棄。但不論哪種材料,只要價格過高,就會刺激市場尋找替代品。例如高速成長的電池需求,料將推高現已相當昂貴的鈷價。顧問公司CRU預估,此趨勢將可能導致鈷在二〇二五年後,逐漸被其他材料取代。 現在這波刺激上述材料需求成長的原因,和十五年來促使銅和鐵礦砂等原物料價格飆漲的原因相同:那便是中國的需求。北京扶持電動車的政策,正大力拉抬鋰需 求,促使鋰價在中國一年來增加逾六〇%。鋰業大廠FHC Lithium市場專家勞瑞(Joe Lowry)分析,如果在今日買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所用過電池中所有的鋰,也僅占全球鋰市場不到二%。但中國市場今年消耗的鋰,就接近全球 產量約二〇%。 勞瑞說,「特斯拉需求當然很大,但市場成長主要在中國。中國極度憂心鋰供應短缺;中國以外的鋰產能並未如預期投入服務,但中國的鋰需求已到了臨界點。」 小眾原物料應用:電池有潛力,成為未來大產業 傳統礦產公司也正積極開發鋰礦。大礦商力拓集團(Rio Tinto)正尋求在塞爾維亞開採鋰礦。力拓表示,此礦場或許能滿足「相當一部分」的全球需求。但力拓也相信基礎原物料,如自二〇一一年至今跌價五〇%的 銅,仍有前途。整體而言,銅去年產值一千二百四十億美元,遠遠超過鋰、石墨和鈷。鋰三大廠商的年度銷售額加起來,目前還不到十億美元。 「關鍵在於這些新材料是否會用在大產業,如今大部分原物料都還是由鋼鐵主導,」Benchmark MincralIntelligence董事總經理穆爾斯(SimonMoores)說,「這些小眾原物料至今未找到一個巨大的產業做為市場,但我們認為 電池正在成為這樣的大產業。」 這並不代表傳統材料如鋁會消失,但材料市場秩序正在改變,未來將產生新的贏家與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