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羅亞: 港英掩護九七撤退部署着着精心 搵毑笨の料庫

http://winnerbank.blogspot.hk/1995/06/blog-post.html
日期: 1995年
原文: 信報




大英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經先後容許五十一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統治,她們在獨立後大多繼續成為英聯邦的一分子。但這次把香港非殖民地化和將主權治權於九七年交還中國,是在未曾經歷軍事抗爭的情況下,把一個地區的主權和平移交給一個共產主義國家,這種做法,在英國歷史上並無先例,而在九七年之後,香港也不會成為英聯邦的一分子。
港英進行非殖民地部署,早在1980年前已經靜悄悄地起步。回溯1979年,前港督麥理浩訪京會見鄧小平,得知中國決意收回香港,大局底定,遂暗中通知英國國會另立新《英國國籍法》,在1980年通過。之後麥理浩在香港全力推行實踐民主化代議政制的第一步,是為區議會選舉,在此後更將民選議席引進立法局。

港英進行非殖民地化,可概括為三個步驟:

第一就是斬斷英國和殖民地在責任承擔方面的連繫,務使殖民地不能因過去的主從關係而繼續對英國構成不良影響。這類安排複雜繁瑣,其中大部分部署已接近完成,例子包括如上述把港人的英國國籍根源基礎轉變,使其於九七年後不能自由前往英國,居留權規限在香港,就是為了達致此目的。其他如更改香港久性居民身份證,保證港人居港權,又如取消港元上註明英皇對幣值保證的字樣,更改《英皇制誥》,改組行政立法兩局等等措施都是。

這類安排,同時見諸由八十年代開始縮減駐港英軍人數、解散啹喀僱傭兵及英軍、成立政府飛行服務隊以取代皇家空軍在港職務、起用華籍英軍駐守邊境,而最終轉交警隊駐守等。可見港英早有預期,由於英軍撤退,即將交還龐大的土地資源及設施予中方,所以由港府支付駐港英軍軍費,就是刻意埋下伏筆,使港府承擔英軍撤退後的人員遣散費及長俸費用。
在大英帝國歷史上,由殖民地政府支付宗主國駐軍費用,並無先例。而今天港府支付龐大遣散費及賠償費予英籍海外公務員,類同的做法,早見於往日其他英屬殖民地如肯雅及印度等非殖民地過程。


推行私營化、製造大量知識份子

非殖民地化的第二個步驟,就是迅速建造一個能夠使殖民地獨立自主所必須具備的環境。

香港於九七年雖在名義上主權回歸中國,但由於中國允許「港人治港」,就處理內部行政事務方面而言,可以說跡近獨立。

通常一個殖民地政府蛻變至一個自主的政府,除經武裝革命外,都需要相當程度的民主化,引入民選議會制度。民主化的首決條件,為經濟安定。香港經貿人才濟濟,港英只要在那後過渡期的十餘年中,依循素來量入為出、開源節流的精神,權力下放,便可使庫入充裕,民生富足。近年由於港人勤奮,配合中、港、台「大中華經濟圈」同步發展,經濟奇跡一再出現,最終令致港英擔心的,反而如何抑制本港經濟的過速增長,免致財政盈餘過於龐大,徒使中方坐享其成,掌握巨額盈餘的控制權,埋下日後不利英方的禍根。

過渡前港府進行開源節流的例子,就是把公共服務的企業私營化,一次過將龐大資源注入基建工程如地鐵、輕鐵及醫務衛生架構等,目的在更有效地分散運用港府資源,減少公務員架構內官僚人員所造成的負擔;至於運輸處隧道管理及政府停車場的私營化,也是基於同一道理。在餘下的兩年內還要做的,便是實行文康市政事務及社會福利建設管理私營化計劃,而將來的新機場管理,也屬私營化範圍之內。前此港府也曾努力把房署私營化,礙於對民生的影響實在過於深遠巨大,未能實行。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港府實行公務員買樓津貼計劃,也是開源節流的部署,把公務員享用的宿舍收回,再把地權公開拍賣,就是開源,運用公帑津貼公務員自置居所,長遠而言可以減少政府用於建造宿舍及購置樓宇的龐大投資,就是節流。

近年港府推行政制改革,減少委任議員及削弱其影響力,開放選舉網絡倡議民主,表面是使港人最終取代英方官員以管治香港,亦有論者認為這是民主抗共,為中方全面接收和進佔港府作出干預和阻撓。

支持民主抗共這個說法的根據,就是憑藉議會制度來削減共黨獨裁專政的機會。除了實行民選議會外,還着意加速製造大量知識分子,引導其參與議會工作,同時增加社會工作者的權力和資源,使大批知識子轉注參與群眾事務,互相競逐提高民權,爭奪晋身議會的席位。催生知識分子的途是增加高等教育教位,大學數目由二間激增至七間,另設公開進修學院,又把演藝、教育及體藝學院升格至可頒授學位,儼然等同大學地位。結果是造成大量人才未獲合適出路,增加社會不安情緒。


港英己所不欲盡施於中國

最後,非殖民地化還有一着,就是「己所不欲盡施於中國」,這類安排最為深謀遠慮而且耐人尋味,簡而言之,就是港英政府把她以前使用殖民地統治手法來管治香港時避之惟恐不及的和不願實施的多種措施,意圖在九七年前全部落實,一蹴即就。隨著公務員本地化計劃,港府把財經事務國際化和把政府權力下放,就是最佳例子。

早在戰後已倡議的「公務員本地化計劃」實行至今,最終達致的,只是依照中英協議,把公務員架構中的部門首長職位交由華人出任,最近又再「加碼」至包括副首長及署理首長職位人選。但外籍的海外公員雖則在名義上是退居二線,實質上仍然掌握大權,他們在全體高級公務員中,佔有低於五成的職位,但在司級官員中,卻仍佔接近五成席位。港英最厲害部署,就是把昔日表現中心及欠缺民族自尊的人士選立為掌門人,任由位居二線的英裔人員在擁有長俸民賠償金保證之餘,利用剩下的年資來繼續留守港英政府過渡,部分人員更跨越九七至下一世紀,有等中英聯絡處鳴金收兵,才告一段落。

後過渡期公務員本地化計劃出現斷層,英方欽選的華人相繼「跳船」,乎要證明本地化不可行,華籍公務員不可信,因此應該還海外公務員以原來的地位。

港府在財經事務國際化的例子,就是以香港政府名義出席世界貿易組織、多織組織、承擔關貿協議、設立駐華盛頓及倫敦商務專員、出席世界航空、航海協議等。此中目的則在保持香港過去在國際貿易上的優越地位,其次是防止中國恣意剝奪香港利益。

至於權力下放方面,組織銀監會、證監處,取締匯豐銀行的中央銀行地位、改組法院及律政署、改革行政立法兩局、政府運作由行政主導轉作立法主導等等,都是其中例子。權力下方目的,當然在製造機栝,防止中方能如過去英方一樣,把持本港最高層利益決策權。

港英在後過渡期,刻意擴大民權,削弱警廉權力,旨在保存經歷殖民地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實力。前此掌握本港華人情報資料及絕密機要,勢將撤離港府而遷移往駐港領事館內,日後仍可大派用場,保存活動實力。同時挾持或配合日後留任港府架構內過渡的「忠英保皇」之士,與英皇陛下海外公僕會的剩餘公務員,並肩監守和牽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運作,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使英國利益能獲最大程的保障。

港英在餘下兩年,大刀闊斧地取締過去利便殖民統治的特權和緊急法令,大力改革公員架構,務使中央權力下放,極力削弱港府過往權力,好似九七年中方建制的特別行政區政府難以回復如昔日富強,無從運用已遭私營化的政府資源,多方受制於內部議會及民選政治精英代表,造成一個內憂外患、政令不行、內部互相傾軋的局面,這就是港英陰謀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