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虎架不住群狼:王健林凭什么叫板迪士尼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5/t20160531_772847.htm

  万达商业私有化、万达海外收购逻辑、赶超迪士尼等诸多嘉宾提问中,王健林挑了他最感兴趣,也是最尖锐的关键词“迪士尼”来率先作答。

  时代周报记者 刘娟 发自北京

  隔着电视屏幕,王健林狠狠“藐视”了一把迪士尼。

  5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之新一期《谜一样的万达全球购》播出。节目一开场,在万达商业私有化、万达海外收购逻辑、赶超迪士尼等诸多嘉宾提问中,王健林挑了他最感兴趣,也是最尖锐的关键词“迪士尼”来率先作答。

  一席发言让全场注目。王健林隔空喊话道,“有万达在,我有胜算把握,让迪士尼中国的财务在十年到二十年内盈不了利”。

  这给试运营仅半个月,6月16日才将正式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一个尴尬的下马威,也让王健林身陷争议。挺他的,嘘他的,舆论场跟着沸腾了。

  “中国有句古话,牛皮不是吹的,究竟怎么样,我们就用事实说话。”六天后,在南昌万达城的开业仪式上,王健林面对时代周报在内的160多家媒体如此回应道。

  不难看出,62岁的中国首富王健林想在世界文体娱游领域拥有话语权,并能制定游戏规则。他正为之努力,并称自己“一直在路上”。

  未来,万达城将以2020年建成20座的速度在国内外落地,这是万达晋级世界第一大文化旅游企业的重要支柱。在这一雄心背后,还有一些问题,正 等着万达董事长来回答:相比迪士尼在文化上的号召力,年轻的万达文化虽有上千亿体型,但还没有实质运营的核心IP,如何赶超迪士尼?在没有天花板的文旅产 业,万达如何解决长周期、大投资之下的盈利难题?

  “好虎架不住群狼”

  王健林叫板迪士尼的秘密武器,是万达城。

  2005年起,王健林陆续斥资超过千亿元进行文化造城,但万达此前开发的长白山、西双版纳、武汉等三个超大型旅游项目,都以“度假区”命名。南昌万达城,是首个以“万达城”命名的超大型文旅商综合产品,这在万达文旅产业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从‘度假区’到‘万达城’,不仅是三个字的改变,更是业态内容的重大转折和革命性的转型。”在王健林的谋篇布局中,万达城的地位要远远超过万达广场和万达酒店。它代表着新方向和未来,是万达从不动产向消费型企业转身的重要动作。

  王健林将万达城的核心界定为室内游,气候特点是他作出这项决定的考虑之一。

  除了西双版纳和三亚,国内绝大多数地区都受冬季、雨季的限制,很少有一年四季都能室外游玩的地区。

  过分注重室外游,也是王健林不看好迪士尼的原因之一,“上海气候没那么有优势,夏天雨多,梅雨季几十天,冬天也比较冷”。

  因此,王健林的万达城的标识之一,就是建有一座超大型建筑万达茂,体型比北京T3机场还要大,一般长度会超过500米,宽度超过300米,里面配置各式各样的项目。

  比如,南昌万达茂中就建有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室内海洋馆,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水体量超过两个水立方,设有“海底环游”“鲨鱼码头”等七大主 题展示区;电影乐园中的飞行乐园拥有全球最大、分辨率最高的穹顶球幕,其中的特色项目《飞跃江西》采用的就是电影实景“5D”飞行模拟科技。

  “万达搞旅游不走传统观光模式,要做成旅游目的地。”王健林号称要做一站式旅游消费服务,他的南昌万达城的产品设置思路里,就集合了万达茂之外的主题乐园、酒吧街、酒店群等多种业态。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发现,目前一些在线票务机构给出南昌万达城的门票报价显示,电影乐园、海洋公园和主题乐园的套票为303元/人,低于上海迪士尼400元/人的票价。

  上海迪士尼的高消费,已被多次曝光,如园区内的儿童热狗或扒鸡柳配米饭60元,起司牛肉汉堡80元,一杯百事可乐15元,小笼包6元一个,一桶爆米花价格高达90元。估计一家三口一日游最低预算人民币2600元,二日游最低预算6000元。

  这也是王健林笃定会赢的关键点,他一度吐槽上海迪士尼,断定对方的高昂成本只能采取高价格来维持财务平衡,但这会流失客户,从而丧失竞争力—上海迪士尼乐园投资55亿美元(约为人民币360亿元),远高于南昌万达城的200多亿元的文旅投资。

  在全国,王健林排兵布阵了多个万达城,数量多,速度快。万达2016年的工作部署中,南昌、合肥两地万达城开业,是万达旅业最重大的工作事项。接下来的9月份,合肥万达城开业。

  以后几年,哈尔滨、青岛、广州、无锡、桂林等地的万达城都将陆续开业。万达城的中期目标是,2020年之前国内开业15座。

  这些万达城,对上海迪士尼形成了合围包抄之势。王健林将此比喻作—好虎架不住群狼。他坦承,迪士尼是全球娱乐业,特别是游乐业的第一品牌,但在内地,万达城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王健林踌躇满志,他的策略是无锡万达城直接迎战上海迪士尼,广州万达城用来抗衡香港迪士尼。“相信到无锡、广州项目的时候,万达城和迪士尼中外旅游品牌究竟谁更胜一筹,会有定论,”王健林说。

  IP战场的正面较量

  米老鼠经济不容小觑,它带来的“鲇鱼效应”搅活了国内主题乐园的一池春水。

  在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赵晓马分析看来,迪士尼的出现无疑会影响长三角游乐园市场的竞争格局,初期来看会出现“虹吸现象”,但长期来看,价格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分流。

  在华侨城、宋城、万达、长隆等一众要对标迪士尼的主题乐园运营方中,万达是眼下最较劲的一家。这两年,王健林不止一次公开叫板迪士尼。这一次,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公共事务部高官仅仅回应了一句,“上海迪士尼票价为全球迪士尼主题乐园中最低的”,其他询问则以公司上下正为开园作准备而不予置评。

  可以理解,王健林要做生态圈里的超级娱乐大亨,他大举进军的主题乐园和影视业,与迪士尼有了正面战场的直接竞争。

  迪士尼是拥有近90年历史的多元化帝国企业,它包含媒体网络、主题乐园、影视娱乐、消费品、互动媒体五大产业,其中影视娱乐板块,是内容生产者,是迪士尼整体商业模式核心和源动力,其他产业正是依靠其强IP演进与变现。

  迪士尼主题乐园凭借的是风靡全球的动画片、电影IP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客源,而围绕IP资源开发的衍生品更是一座金矿。王健林显然也是看懂了这套商业逻辑。

  “迪士尼IP较多,但反过来也是包袱,”在王健林的眼里,竞争对手迪士尼只会做原来IP产品线的扩张,很少研究新商业模式,“现在已经不是看米老鼠、唐老鸭就为之疯狂、盲目追随的年代了。”

  迪士尼只有米老鼠和唐老鸭吗?显然不是。

  凭借出色的做工和故事,迪士尼几乎每年都在推出新动漫人物形象,让粉丝为之疯狂。从《冰雪奇缘》中的Elsa与Anna,到《疯狂动物城》里的 兔子Judy、狐狸Nick、树懒……这些都不仅仅是迪士尼的电影形象,而是强大的IP,这强有力的IP带来的粉丝轰动效应,足以成为主题乐园的强大后 盾。

  迪士尼由文化产业起家,发展为多家落地主题乐园,而万达却恰恰相反。没有什么比生命力更能彰显品牌的实力,迪士尼90年的IP运营经验是一条又长又宽的护城河。

  上海迪士尼需要考虑盈利问题吗?这个问题在此时有了初步回答。

  无论是亏损的香港迪士尼还是一直低迷状态的巴黎迪士尼,其实对于迪士尼而言,这真的不算什么事儿。从迪士尼2015年财报来看,迪士尼主题乐园业务占据了30%的收入来源,在乐园之外的巨大收益已远远超过了乐园本身。

  王健林想要在IP领域和迪士尼一较高下。他选择了两条腿走路,其一,是收购一家能制造有世界影响力IP的公司。

  今年年初,万达35亿美元买下“不拍小片,只拍大片”的好莱坞著名公司传奇影业,这笔中国文化产业最大手笔的海外并购,让万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公司。

  《蝙蝠侠》《盗梦空间》《侏罗纪世界》《环太平洋》《超人:钢铁之躯》《魔兽》等全球为之倾倒的电影,均出自传奇影业,它对万达的意义除了电影产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拥有的上千个IP。每一个IP都能成功转身,都能为王健林的主题乐园站台。

  2012年以来,万达在文化产业的大手笔投入惊人—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澳洲第一大院线公司HOYTS,大手笔从好莱坞挖人,在青岛 兴建号称“东方好莱坞”的全球最大电影产业项目东方影都,从与好莱坞狮门影业的绯闻到这次收购传奇影业,万达在全球电影产业步步为营,话语权与日俱增,王 健林成为全球娱乐行业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目前,万达影视已有意在其投资拍摄的《寻龙诀》中推动衍生品开发计划;同时在万达建设的广州万达城项目中,也有“鬼吹灯”系列的娱乐项目和电影周边产品。

  其二,王健林非常希望万达通过原创IP ,“用中国的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不同于迪士尼以卡通故事为模块,万达在全国范围内的拓展完全根植于各地域之间的特色文化。他将云南的秀场设计成一个斗 笠,将武汉的秀场设计成一个灯笼,将无锡的秀场设计成一把紫砂壶,南昌则采用了青花瓷的造型。

  比如,南昌万达城紧扣江西赣鄱文化,集中展示了江西的景德镇瓷器文化、井冈山竹文化、古代旬阳商贸文化、鄱阳水乡渔家文化、江西新余的牛郎织女的浪漫川水等传统中华文化。

  战火烧到国际市场

  万达的战书不仅下在本土,也有在全球挑战迪士尼的野心。

  在王健林的蓝图里,今年万达城要落户1-2个发达国家,而且是轻资产模式。现在项目已基本确认,选址在伦敦和巴黎,其中巴黎项目被当地政府确定为重点开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欧洲文化旅游商业的新地标。

  “这是中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重大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业都是重大突破,”今年年初在西双版纳作2015年工作报告时,王健林为万达城“走出 去”战略定了调,“全世界除了美国的迪士尼,还没有其他国家的重大文化产品能向全球出口。万达城品牌一定要超越迪士尼,走遍全世界。”

  王健林不信邪,他要在世界市场举起一个中国品牌,他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世界旅游产业龙头。基于此,万达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海外并购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在海外打造超大型万达城项目;二是在海外打造中国品牌的高端奢华酒店,使用万达文化酒店品牌。

  去年,王健林还豪赌了另外一个成熟产业—体育产业。瑞士盈方体育、世界铁人公司都成为了万达旗下产业。王健林曾在一所世界顶级学府演讲的时候回 答过这样的话,他认为中国未来三大行业是最有希望的,娱乐、体育和旅游。而恰恰这三点也正是万达当下的战略。如果万达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主题 乐园可能会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而对用户群体的吸引度也将会是一种全新的,也是一招实实在在的“群狼”战术。

  2015年,万达文化集团收入512.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4%,同比增长45.7%。在成立仅仅三年后,万达文化集团做到国内行业领军,收入是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2016年,王健林对万达文化集团的期许收入提高到了666.4亿元,要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十强。

  不过,赶超迪士尼,非三两日之易事。

  按照万达内部“2211”战略,到2020年,万达要实现2000亿美元资产,2000亿美元公司市值,1000亿美元收入,100亿美元增长。

  而早在1957年就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的迪士尼,当前总市值约1580亿美元。2015年,迪士尼总收入约合人民币3457.6亿元,净利润约合583.37亿人民币。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5/t20160531_772847.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83

迪士尼開園“好虎架不住群狼”?外國人該不該來中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056.html

6月16日,全球第六家迪士尼如期在上海開張。盡管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此前拋出了“好虎架不住群狼”說,但迪士尼並未受影響。上海的小雨也沒擋住遊客的熱情,甚至因為遊客過多,原定的12點迎客,後來不得不提前開園。

其實即使沒有迪士尼樂園,這家創建於1927年的美國企業也在中國很久了。從1986年,央視每周開始播放《米老鼠與唐老鴨》開始,到今天迪士尼已經在中國發展了整整三十個年頭。

這三十年里,中國逐漸改革開放,一步步和世界接軌,到了今天,似乎再討論外國人該不該來中國已經沒什麽必要。中國的經濟已經離不開世界,正如世界經濟也離不開中國,大家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在北、上、廣、深這些城市的辦公桌前、飯館里、馬路上,看到外國人已經是家常便飯。

但,我想通過一些數字和親身觀察到的事例,來討論一下外國人在中國有沒有害怕“群狼”,及他們在中國發展有什麽新趨勢。

外國人的中國式待遇

讓我們從外國人在中國的待遇開始說起。

不知道你聽沒聽過一個詞,叫Hardship allowance,中文直譯過來就是艱苦補助的意思。這個補助給誰的呢?給的是一位五百強公司在中國的首席代表。他是美籍上海人,統領著一個手掌就數得過來的中國區團隊,辦公室在全上海風景最好的5A級寫字樓,掌管公司在中國原材料采購業務。他跟我在飯桌上笑著坦白:“老實說,我不覺得中國艱苦到了需要Hardship allowance的地步,尤其是上海。”他的艱苦補助一個月數千美元,而我們剛吃過的飯人均500元。吃完,他問服務員要了發票報銷。

一次我幫忙一個韓國人面試司機的時候,他曾一半無奈,一半調侃地跟我說:“你知道,我不認識中文,也看不懂中國的交通標識。所以我沒法坐公交,也沒法開車。公司必須給我配車,配司機。”他所在的世界著名化工巨頭,給公司內大大小小外籍高管配有兩百多輛車。公司采購部門甚至專門設人管理這兩百輛車,以及兩百輛車維修、保養,還有司機。

根據匯豐銀行2015年的《移居國外工作者調查》,在中國,外國人平均年薪約為15.8萬美元(約103萬元人民幣),比全球水平的10.4萬美金(約68萬人民幣)高50%還多。

但實際外籍員工的中國式待遇,可能還遠遠不止這些。基本工資、補助、配車之外,他們住房一個月補貼還有幾萬、兒女在中國的學費人均一年十幾萬、加上醫療保險、探親交通費、還有雙重假期——國外的假要休息,中國的假期也休息。這些條件讓很多本來是普通管理層的老外,到了中國後地位薪酬統統升級,徹底鳥槍換炮!

因為待遇太好,我認識的很多外籍同事,在中國工作合同期滿都不願意回去。他們要麽想方設法留下,要麽在國內另謀高就,總之不肯走。我認識的一個日本朋友就很坦誠地說:“回到日本總部,壓力只有更大!”

跟著投資來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的數據,2015年上海的外籍人口達到了25.5萬人。

是因為薪資福利好,所以他們就都來了?

改革開放後,雖然中外合資公司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但外國人大規模湧進中國工作,則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那個時候很多公司在中國加大了投資——這點看看1994年興建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的發展史,數數里面的企業落戶時間就有數了。

但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公司都把亞太區總部設在了香港。隨之,很多公司就把亞太區總部紛紛遷至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成都。再後來,大家紛紛幹脆撤掉亞太總部,在中國設立大中華區。近些年,跨國公司的版圖里,大中華區也不存在了。中國總裁可以直接跟全球總裁匯報。這種調整,這種把中國的戰略位置提高的待遇,在我歷任的幾家公司都經歷了。

有人說這是大公司都接受了同一家全球咨詢公司M司的建議,調整了市場戰略結構導致的。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眾多的Emerging Market的確有很多相似性——墨西哥、印度也都有低投資,高增長的特性。國際公司很多都是上市公司,要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提升股票市場士氣,不得不依賴中國這樣的字樣來打造亮點。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前後,中國更是世界投資版圖的重中之重。2010年前後我在美國出差的時候,基本上總部每個會議都言必稱中國。現在,要是哪個公司大公司的年報、季報不提中國,簡直像是對股東犯了罪。

這才能解釋為什麽我們身邊的外國人願意來中國,他們不是跟著福利來的,是跟著投資來的。一時間,上海甚至有了一種內環以內說英文,要聽上海話要去外環外的說法。(據說北京也有類似說法,只不過把上海內環改成北京二環)

對外商投資,中國地方政府當然是來者不拒。我在公司負責新建一個工廠選址的時候,帶外籍總裁考察過幾個候選城市,每個城市都把我們奉若上賓。當時長江流域的某城市招商局不知道怎麽知道了我電話,有段時間每天打電話要求登門會面。我雖然煩,拒絕,但也理解。拉投資,就是地方的指標,外國人來了,投資、消費就跟著上去了,所以我的電話會被打爆。

外國人該不該來中國?

毋庸置疑,中國發展需要投資、引進技術、管理、引進人才。

比如近些年,中國的酒店業近些年發展迅速,甚至在很多縣級城市都有了五星級酒店。但是無論酒店品牌、運營、還是管理人才,很多業主依然仰賴著喜達屋、洲際等國際品牌。其實這不丟人,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我們起步晚,就要找人學。

不過,不歡迎外國人來的,大有人在。盡管對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公開表示的“迪士尼不該來內地,好虎架不住群狼”大家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不乏有人很贊同,甚至是外國人。

“實際上,我覺得中國不需要我。”我的一個德國同事A跟我說。他在中國的工作,是拍照,對!就是給公司拍照片,拍高管演講、拍工程建設、拍重大活動。因為公司很註意記錄(Document)所有在中國的時刻(Moment),就效仿白宮安排了專職攝影師。“其實不僅不需要我,很多職位中國人做得都很好。你們懂業務,懂英文。但是我們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你們的文化,所以長期來看,你們不需要我們。”

如果你覺得A的工種有點誇張——犯得著拍個相片也要找外國人嗎?我告訴你我見過更誇張的。在吉林長春的某大型德國合資汽車企業里,一個老外的工作就在那里開叉車!當時一群中國叉車工人一邊給我遞煙一邊抱怨:“老外咋地了?他那兩下子也不比我好啊!憑什麽他拿十倍的工錢啊?”據說這個外籍叉車工是因為在本國失業,按照合同被Transfer(轉)過來的。

這樣的“人才”的確不該來,他們也肯定架不住“群狼”,這樣低技術含量的雇工在中國應該越來越少才對。

這點政府已經有很清醒的認識,比如低水平的勞工比如菲律賓傭人在中國雖然大有需求,可這是搶自己勞動人民飯碗,國家不支持,基本不給簽證!

但迪士尼相信應該不在此列,我要說中國內地沒有真正意義的主題樂園,你該同意吧?更何況在東京、奧蘭多、巴黎、香港,迪士尼都是當地旅遊的旗幟,他們的管理、經營理念和運營經驗,仍然是我們欠缺的。

外國人在中國的新趨勢

這麽多年在外企,總的感覺,是外籍員工比以前少了,比例也低了很多。

前面說過的化工巨頭,200輛外籍人員用車的盛況,已經在十年里成了傳說。如今公司除了總裁、研發等高管外,基本沒有外國面孔了。現在雖然公司內部郵件還是用英文寫,但是開一天會有時都用不著說一句英文了。

BBC也說,2015年上海的外籍人口,已經比2014年少了2%。

高薪高福利,是很多外企養不起外籍人士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的人才迅速發展,替代了原來的外籍高管員工。

某家美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G跟我說過:“我們在中國的副總裁有14個,以前都是外國人。現在一半是中國人。總部的希望,是這些職位將來都是中國人。”這不是說說的,這家公司連續三年每年用美國薪資標準招聘十個管培生,他們都是來自沃頓、哈佛這些高等商學院,都是中國人。公司因為給中國人太多機會發展,甚至導致了美國總部部分人不滿,但領導層不會為此改變策略。“只要這三十多人里,有一個成為中國將來的副總裁,那我們就成功了。”G說。

與此同時,外國人在中國,有了另外一個趨勢。

以前,來中國的都是高管,來中國是為了鍍金,混個在Emerging Market的經驗。但是現在,很多人沒有經驗,沒有高薪,沒有額外的待遇,跟很多中國年輕人一樣,憑著一腔熱血,正在“奮鬥”。我問過一個馬來西亞朋友,為什麽來中國工作。他是給中國廠家設計家具的,經常去廣東出差,他說:“中國好大,大得離譜。我從北京飛三個小時,也只不過到了廣州。這麽大的地方機會太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