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迎來其正式就任德國總理十周年的紀念日。
當她剛剛進入德國總理辦公室的時候,那還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時代,德國的失業率在11%上下徘徊,在英語世界屢屢被稱作“歐洲病人”。
在德國居住10年以上的張女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10多年前,選擇德語並不那麽常見,法語才是小語種中的熱門,這也同當時法國與德國在世界上的經濟與地位相當。而默克爾這十年的任期,也是德法兩國在歐洲乃至全球地位反轉的十年:德國重新拿回了歐洲經濟引擎的位置。
默克爾引領下的德國安然度過歐債危機,失業率維持在5%以下,當大部分西歐國家仍面對兩位數的失業率並為此焦頭爛額之時,德國發愁的卻是“勞工荒”問題。
那些在默克爾執政之初,因她保守的發型、衣著和歐格希姆口音口音而輕視她的德國知識分子,紛紛意識到對默克爾的低估,而精明的默克爾也曾利用這種低估,在內政和外交上都幹凈利落地多有斬獲。
在默克爾執政10年之際,她出人意料地放棄了一貫求穩的路線,做出了敞開胸懷迎接敘利亞難民的決斷。
德國作家伯爾曼在《直面寒冰-默克爾的德國十年》中寫道,“默克爾就像是一個母親,拗不過自己任性的孩子,最終給他買了冰淇淋,但是她現在又聽到孩子的抱怨,冰淇淋太大,根本吃不下 。”
在擁有了眾多政治遺產之後,現在的默克爾再也不是那個拗不過自己孩子、隨便給他買冰淇淋吃的人了。
來自東德的“本土移民”
2005年,來自東德的默克爾女士成為德國新一屆總理。當默克爾開始從政時,她已經35歲了,性格已經定型。在35歲之前,默克爾生活在與西德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一名本土移民。
伯爾曼寫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默克爾不了解德國民眾,尤其是西德民眾的想法。她也無法理解西德人的恐懼、傷感和對改變的抗拒。在她看來,這一切與東德的滅亡相比,都是無足輕重的小事。”
因而從一開始,默克爾在很多問題上與支持她的選民就意見相左。然而默克爾迅速意識到,這些想法在德國不得民心。她做出決定,要為所有人著想,要成為“所有人的德國總理”。在隨後的歲月里,科學家出身的默克爾在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後做出了關閉核反應堆的決定;她也遵從全體德國價值觀,設立了最低工資標準。
來自於東德的默克爾,客觀、節儉、保守,同時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基督徒。在辦公室里,她掛了一張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肖像畫。在最初執政的日子里,不少德國知識分子因為她的出身外貌和口音,低估她的能量。
不過默克爾對此的解決之道卻是“順水推舟”。裝作在政治上弱勢的這一招,甚至被她用到了外交上。
在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交談時,她提出由於德國聯邦邦法院的權力和德國各州州長的影響,她的授權和法國總統相比極為有限。法國前農業部部長布魯諾·瑪麗在回憶錄中提到,薩科齊把這些話驕傲地講給幕僚聽,卻沒有意識到,默克爾騙了他。
從根本上來講,東德出身的默克爾也對於裝腔作勢類型的政客非常反感。2008年,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默克爾就不同意當時的民主黨競選候選人奧巴馬在勃蘭登堡門前發表得演說。她認為,這樣的作秀同她的政治觀背道而馳。
德國政論家弗蘭克•施爾瑪赫認為,物理學家安格拉•默克爾是國內最棒的博弈論理論家。德國政治學家約阿希姆•哈石克爾也有過類似表述,認為,“就像在戰爭中一樣,她唯一的目的就是遏制敵人。
制衡歐債危機
很少還有人記得,在默克爾擔任環境部長職位的期間,曾參加過《里斯本條約》談判,如今她幾乎是歐洲元首中,唯一經歷過那次談判的人。默克爾的這次談判經歷讓她迅速理解到歐洲國家間互相制衡的微妙之處。
在2005年當選為德國總理後,在國際上毫無名氣的默克爾首次參加歐盟理事會,對新的歐盟預算方案進行協商。當時她的對手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法國總統希拉克,而眾所周知的是,在商量預算這個問題上,英國的談判團隊向來是最寸尺不讓的。
然而準備最充分的默克爾提出的方案優於布萊爾和希拉克,最終勝出。默克爾也為此,在歐盟內部首次亮相,就贏得了極大尊重。
大約5年後,默克爾迎來了一個更大的挑戰:歐債危機。在歐債危機中,默克爾最成功的戰術,莫過於讓一開始反對挽救歐元的德國民眾漸漸接受了歐元挽救計劃,並且在最佳時機終結了這個話題,還讓自己成為了歐洲實際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德國的政策研究專家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背後老總理科爾也起到了不少作用,轉折點也就是發生在2010年5月5日科爾在路德維希港的生日宴上,此前兩周,希臘官方剛剛承認國家財政危機並申請援助。科爾在生日宴上說,“今天我必以往任何時候都深信,歐洲統一對於歐洲和德國是一個戰爭與和平的問題,而歐元是德國和平保障的一部分。” 在科爾的敦促下,默克爾把“歐元失敗意味著歐洲失敗”的邏輯關系厘清,不過她行動的速率仍然緩慢。
目前通過回顧2011年和2012年的德國民調可以看出,在希臘問題不斷惡化的過程中,默克爾對於時機的拿捏精準。在2013年大選之年開始之前,必須處理歐債危機,而適當的使用“拖”字訣,有助於德國民眾同現實妥協。
當時希臘在德國犯了眾怒:希臘官員公開承認,在申請加入歐元區過程中提交了不準確數據,即從1999年以來,希臘預算赤字從未低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根據歐盟規定,加入歐元區國家的預算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
而德國媒體所渲染的是如何把“希臘從歐元區里踢出去”這樣的話題,歐元區糟糕的財政狀態令謹慎的德國人,痛苦地回憶起20世紀前半期的兩次通脹。
2011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德國采訪期間,受訪對象罕有將希臘留在歐元區的想法。當時聖誕節將至,一位受訪民眾指著不萊梅最大的百貨公司對記者說,你看今年的聖誕裝飾少了很多吧?都送給希臘人了。
從整體的民調數據來看,2011年,31%左右的德國人希望德國留在歐元區,61%的人反對。然而到了2012年,情勢發生了轉變,46%的德國民眾贊成希臘留在歐元區,45%的人表示反對。德國政府議會議員的記錄也顯示,來自民眾的抗議郵件在銳減。
當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希臘國內連續兩年的所謂“人道主義危機”喚起了德國民眾的同情之心;其次默克爾展現的對希臘改革的強硬態度,甚至令德國在野黨反對派也無話可說;第三,整體的歐洲援助計劃在德國聯邦法院通過,德國民眾也不會再對法院進行質疑。
而“拖”字訣也令默克爾在2013年大選來臨之前,幹凈利落的消除了歐債危機對她再連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任內劫難“難民潮”
在就任10年之際,如果沒有敘利亞難民潮的沖擊,默克爾的表現原本可以用“無懈可擊”來形容,她也從未對於要不要繼續競選做出明確的表態。
然而敞開大門歡迎難民的政策,令默克爾在黨內和民眾之間都受到質疑。盡管在11月初,默克爾出現了妥協的跡象,然而從這一次看來,默克爾要做她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在難民問題上遭受批評時,默克爾罕見地帶有情感地發言,表示,“如果我們現為在應對緊急情況時所展現的友善面孔而抱歉的話,那這就不是我的國家。”
巴黎遭遇連環恐怖襲擊後,默克爾對難民大開門戶的政策繼續受到批評。默克爾則表示,逃離戰區的難民不應該成為巴黎恐襲的代罪羔羊。然而此次默克爾還要面對來自於黨內和幕僚的公開批評。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一再公開呼籲在歐洲外圍邊界和各成員國的本國邊界加強檢查。
不過,在10年總理生涯之後,默克爾越來越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10年前,當默克爾發現在很多問題上與選民意見相左時,她選擇做“所有德國民眾的總理”,在10年之後的今天,如同她的前任施密特、科爾和施羅德一樣,在接近任期結束之際,她也越來越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