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自行車誕生至今已超過百年,雖然在“智能”方面沒有突破,但自行車創新卻從未停止。在“萬物智能”的今天,智能自行車生逢其時的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成為智能硬件世界中又一大新的亮點。但究其是否真正的做到了“智能”還待公眾檢驗。

i黑馬 楊博丞 10月29日報道

一夜之間,自行車站在了智能硬件的風口浪尖上。

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一連串概念之後,忽如一夜春風來,智能自行車也跟著火爆了起來。現在,涉足自行車領域的公司已有幾十家,不只是創業公司紛紛宣布進入自行車領域,一些互聯網巨頭,乃至於大型跨國汽車公司也紛紛涉足自行車制造大軍。700Bike、BiCi、曲奇、樂視、輕客、雲馬……就連小米也在風傳要投身智能自行車。

智能自行車為啥火起來?

為什麽會有眾多創業者或巨頭都在智能自行車領域“跟風”呢?最簡單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自行車市場空間足夠大。

這兩年的創業市場上,我們可以看到,跟出行相關的項目,是越來越多了。交通出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需求龐大,但是,痛點卻非常多。汽車在限行限購,交通擁堵,地鐵公交擠得不可開交,環境壓力也日益增加。身在老牌“自行車王國”,自行車自然就進入了創業者和投資人們的視線。

自行車本身是一個剛性需求的產品,在交通情況和環境的壓力下,可以作為近途代步工具所使用,並且使用率和認知度都很高,又是很常見的日用產品。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自行車年銷量達到6000萬輛,其中60%以上為山地車,而電動車超過3000萬輛。國內自行車保有量達到4億,電動車2億輛,加起來平均每兩個人就擁有一部自行車,可見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可以挖掘。

在“硬件再發明創造”的浪潮下,使用率極高的日用產品都在被創業公司覬覦,所以有不少團隊在做這方面的積累和嘗試也不足為奇。

樂視體育副總裁李大龍在樂視自行車發布會上就表示,樂視之所以選擇做自行車,其一,固然是因為自行車是智能硬件領域的大熱;其次就是,自行車本身行業和產品多年以來在科技化層面並未得到提高,將智能硬件與其結合和嫁接的空間很大。

另外,體育產業創業今年的“瘋長”也是智能自行車的催生劑。騎行可是近年來流行的戶外運動項目之一,這些年來有些規模的騎行活動和團體越來越多,在工具選擇方面,對自行車,不僅是要求性能要好,對路線管理、健康數據等方面的需求也提升了,對自行車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互聯網和體育健康行業結合的載體,智能硬件廠商們,自然也不願錯過它

誰在做智能自行車?

現有的智能自行車廠商中,所創造出的產品主要可以分為助力和非助力自行車兩種。其中,700BIKE、BiCi、曲奇是以城市自行車為核心,主打以城市中功能性的自行車為主,這類產品可以稱為非助力自行車。700bike曾於今年3月獲得華創資本的1500萬美元投資,BiCi曾於去年獲得聯創策源的百萬美元投資。

還有一種產品種類則是助力自行車,我們看到的產品中這個類別的占大多數。代表廠商有雲馬、輕客、Begin One和斑馬等。其中雲馬曾獲得順為等千萬人民幣的投資,輕客曾獲得九合創投的4000萬元人民幣投資。

目前,之所以這些互聯網巨頭都在涉足此領域,是因為百度有大數據,可以基於搜索的核心內容和地圖等相關服務。而樂視則有自己的完整的生態體系,超級自行車完全可以傳統行業和產品的邊界和樂視的其他多終端融合產生化反,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數據共享、移動社交和定制服務推送。

1、用戶對智能自行車的需求是什麽?

馬蹄鐵智能騎行系統創始人黃靖宇認為,自行車產品對於部分細分人群而言,是一個剛需。但對於另外一部分人群而言,也許並不是剛需產品。全面普及和使用還需要時間培育。

現在,我們能夠在市面上看到已上市的智能自行車有700Bike、BiCi、曲奇、雲馬、輕客、Begin One和斑馬。在這些智能自行車中每家廠商所對應的消費群體也是不同的。例如BiCi、輕客、Begin One等,他們都是面向騎行愛好者的群體,而700Bike、曲奇、雲馬、斑馬等都是面向做為城市代步工具的群體。但就目前而言,這些產品的價格都還處於中高端,基本價格在3000—6000之間,便宜的比如雲馬C1則為1999元。可能對於一些普通消費者來說未必會為這些產品買單,而對於一些騎行發燒愛好者來說,卻極有可能去花重金購買。

2、智能自行車,真的智能嗎?

智能自行車,和傳統自行車相比,當然主打的就是“智能”了,但是,智能自行車到底“智能”在哪兒呢?

現在的多數智能自行車,是在自行車里,內置了智能芯片,安裝傳感器,健康數據統計、社交、導航、路線管理、防盜功能……一系列名詞看下來,買車的消費者眼花繚亂的同時,也不由得想吐槽:自行車+APP+互聯網,這就是智能嗎?

“自行車的智能首先是讓人感覺方便,而不是在形式上是否有APP。APP只是個載體,要用人性的角度看待智能騎行,而不是單純靠APP等外在介質來全盤詮釋智能。”Begin One創始人尹響林如是說。

智能≠互聯網+APP

其實,每個人理解智能的定義並不同。智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首先加上各種傳感器,加上一塊提示屏幕等等,讓它變得更加智能化,並不是單純的加上一個智能速度表就算智能自行車。智能自行車說到底,是人機智能的產品,是一個所有技術的融合。但是,到目前為止,可能還有很多傳統廠商並不理解智能到底是什麽。

所謂的智能,並不是體現在功能的擴展上,操作複雜、體驗差,最終只能淪為擺設。在用戶常用的功能中進行優化,不斷提升使用體驗,真正讓智能化技術替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智能。也許現在能夠從各種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的泡沫中不難看出,目前市場上充斥了太多建立在偽需求上的產品。

對於現在智能自行車的一些功能,既有很多缺陷,也有很多不足,可能一些功能你都用不上。例如用戶真的需要在跑步時參與社交嗎?計算一下里程、心率和卡路里就真能幫你科學減肥嗎?每天需要騎行多少公里才能達到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嗎?也許真正的是無法幫你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目前對於智能方面的一個缺陷。

斑馬聯合創始人方雲舟表示,目前來看,所有的智能自行車都沒有打到痛點上,都是偽智能。消費者願意多花錢去購買偽智能的還是比較少的。

“與其偽智能變複雜,消費者可能更想要一輛好騎、好看的簡單自行車。”700Bike創始人張向東曾坦言,700Bike 並沒有多少智能化的新功能。

其實,無論是700Bike,還是Begin One,給大家的感覺更多像是在試水,有些產品發布已有一段時間了,可卻很難發現有幾個人再騎,這其中原因很多,更多的問題出在“智能”這個層面,從一定程度來講,不被消費者認可買單的智能產品應當都是偽智能。

對此,行業觀察者、七十二變COO範俊飛發表了他對於此的看法,他認為,偽智能存在整個智能硬件行業,大多數相關產品還處於炒作和制造噱頭的階段,加上智能兩個字後,自行車的身價倍增,動輒幾千上萬,這樣的價格普通用戶是不能接受的。只可能有一部分騎行愛好者會花重金在自行車上,可這部分人並不能滿足廠商的市場需求。

無法解決痛點的產品就是偽產品

究竟是不是偽需求,智能到底有沒有用,究竟是否是下一個風口?這些問題都是現在智能自行車留給很多行業人士的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唯一的答案就是設想靠譜的場景和產品形態去實驗和嘗試。另外,做智能自行車產業,首先要知道用戶的痛點是什麽,究竟能否解決他們的痛點也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之一。

“現在的智能自行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聯網自行車”,第二類,是“智慧電單車。通過智慧的方式,判斷用戶的騎行意圖,讓用戶愉悅地到達目的地,這才是真正解決了用戶痛點”。輕客科技總裁杜磊對i黑馬說。

可能智能自行車對於用戶的需求也就有四點:第一,功能需求。用戶的目的是出行,所以產品一定要讓用戶很方便的使用,同時又能很輕松、快捷地到達目的地。第二,社交需求。不僅車一定要好看,而且用戶騎起來一定要體面。第三,情感需求。操控性是不是非常好,駕駛體驗的體驗是不是愉悅,安全性能好不好,這同樣是衡量一個交通工具好不好的重要標準。第四,輔助需求。是不是有一些其他的服務,比如導航,城市生活信息,或者產生一些數據等等。

雲馬創始人邱懿武覺得,智能自行車應該是帶電和助力系統的,體驗為王。對於智能車的風口來說,只會影響資本市場的熱度,但現實市場是足夠大,只要把產品做好了,僅憑設計也可以成為消費的亮點。

智能自行車的市場到底有多大?現在的所有預料仍只是“猜測”。無需猜測的是,在未來,隨著這些企業正式推出產品以及“新玩家”的加入,市場份額的爭奪和競爭會加劇,原本屬於“藍海”的市場可能會迅速變成“紅海”。

投資人童偉亮就此向i黑馬說到:“智能自行車從剛需上來講一定會有,首先它對於環境保護是有利的,其次,可以解決一些中短途的上班族出行的問題。另外,它可以解決一些騎行愛好者的難題。現在更多的定義是城市自行車,是解決城市出行的問題。而智能是不是說單純的加一個智能設備就智能了,其實不然,還是需要去理解更深層的意思。”

從以上的回答來看,在目前環境、交通狀況的壓力下,消費者更加註重騎行這種新能源的方式。從功能性角度來講,怎樣貼合用戶的需求,發掘用戶未註意到的剛性需求,是做智能自行車最重要的切入點。

真變革=生存,偽變革=死亡

智能自行車是一個需要慢慢摸索的產業,而這考驗的是一個公司的實力、研發能力以及隨市場變化的能力。這個行業想真正的創新很難,只有當擁有大量用戶群後,方能真正實現後端智能化的需求,並實現改進和再創新。這樣才會帶給用戶的是真正便捷、智能的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