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PP的規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266

什麽是TPP? (梁淑怡/圖)

TPP不僅是純粹的自由貿易區的概念,也涵蓋了對各參與國間關於市場金融監管的政策,包括經濟立法、經濟透明度、反貪汙、金融改造、產品標準統一,甚至環保評估標準等一系列的一體化。套用一句中國的古語,就是“車同軌,書同文”。而這個標準,則勢必由美國來主導。

“美國版TPP”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和美國-歐洲間曠日持久扯皮、尚未達成的“跨大西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IP)一起,構成以美國為內核的貿易自由化(對內)/貿易排他化(對外)經濟體系,從而取代在美國看來越來越難以駕馭的WTO舊框架。

當地時間2015年10月6日,美國亞特蘭大,從美國高調介入起,折騰了近4年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框架協議,總算“落地開花”——在經歷3個延長期和多次周折之後,12個與會國終於簽署了協議。

對於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協議,人們給予了不同的解讀:有人歡呼是“自由貿易原則的勝利”、“誕生了世界最大自貿區”;也有人指責它是“又一個最大的變相集體性貿易壁壘誕生”;有人認為是“經濟一體化的成果”;也有人斥之為“政治考量壓倒經濟的表現”……

更有趣的是,協議簽字僅兩天後,美國前國務卿、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中呼聲最高的希拉里·克林頓居然高調抨擊TPP。要知道,她不僅和一力促成TPP的奧巴馬同屬一個黨,TPP的“美國化”更是她當初國務卿任上的得意之作。

一個貿易架構居然引發如此激烈的爭論,要弄清孰是孰非,恐怕首先要弄明白一件事:TPP到底是什麽?

TPP如何“美國化”的

如今談到TPP,人們往往會習慣地將之稱為“美國的國際性貿易標準”。在目前看來,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最初卻並非如此。

在克林頓/小布什時代,美國所積極倡導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即在東盟“10+N”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橫跨亞太的區域貿易聯盟。這個聯盟將包含美、中、日、韓、澳大利亞和東盟“四小龍”、“四小虎”。一旦這個貿易聯盟構成,將令整個亞太地區實現貿易一體化。

而當時TPP的構想業已誕生——2005年6月,由智利、文萊、新加坡、新西蘭4國發起並簽署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悄然出爐。TPP模式和RCEP最大的不同,是“兩兩談判”,即所有成員國間的自由貿易基於“一對一”的自貿協定基礎上,然後這些“一對一”自貿協定再“焊接”成一個統一的TPP。

最初,對於TPP,美國政府不屑一顧,但自奧巴馬2008年在第一次大選中獲勝後,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還沒等到正式宣誓就職,就宣稱對TPP模式很感興趣。2009年初,美國高調宣布參與TPP雙邊貿易談判,並隨即先後與前述4國及澳大利亞、秘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展開TPP雙邊貿易洽談。

在奧巴馬和時任國務卿的希拉里籌劃下,美國利用自己的實力,對TPP進行了改頭換面的“大換血”。如前所述,“四國版”的TPP構想並沒有統一的約束機制,各項政策的實施,是建立在各參與國之間一個個“一對一”雙邊協商認同的基礎上,且僅限於關稅和經貿方面。

美國參與後,便力圖掌控TPP的主導權,提出要在雙邊協議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統一的全面協議文本,今後各參與國無需再進行一對一的逐個協商談判,而只需認同並簽署全面協議文本,並得到其它參與國的認同即可。換言之,美國希望成立的,是一個類似歐盟前身歐共體那樣的泛亞太自由貿易區。

21世紀的“車同軌,書同文”?

按照美國的計劃,TPP不僅是純粹的自由貿易區的概念,也涵蓋對各參與國間關於市場金融監管的政策,包括經濟立法、經濟透明度、反貪汙、金融改造、產品標準統一,甚至環保評估標準等一系列的一體化。套用一句中國的古語,就是“車同軌,書同文”。而這個標準,則勢必由美國來主導。

正如此次協議簽署前後奧巴馬所言,“美國版TPP”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和美國-歐洲間曠日持久扯皮、尚未達成的“跨大西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IP)一起,構成以美國為內核的貿易自由化(對內)/貿易排他化(對外)經濟體系,從而取代在美國看來越來越難以駕馭的WTO舊框架。

按照希拉里當年的說法,TPP是“高標準嚴要求”的黃金標準,是WTO的升級換代版。而在批評者看來,TPP/TPIP實際上是新的“美國標準、美國要求”。這從屢次談判受阻、跳票幾乎都因為美國單方面強加對自己單邊有利的標準、要求遭抵制便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美國版TPP”還屢屢強調TPP的價值觀屬性(當然,根據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有時露骨有時委婉),並屢屢被美國官方和支持TPP者用於作為吸引亞太國家,尤其與中國有矛盾國家的賣點。

2011年11月12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文萊、智利、馬來西亞、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0國搶在APEC夏威夷峰會開幕前夕,發布了關於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的聯合聲明,並強調將加快協商進程,“爭取在一年內達成全面協議文本”。這在當時引發轟動,被某些人認為有意孤立中國,並被另一些人預言很快瓜熟蒂落。

菲律賓在愚人節知難而退

然而,事情並不那麽順利。

2011年底,奧巴馬和希拉里曾預言,亞太範圍內將掀起爭先恐後加入TPP進程的熱潮。然而,截至2015年10月6日協議簽字,TPP談判國僅從10個增加到12個(加上了一開始就參與,但因國內原因暫緩在聲明上簽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因不同原因始終若即若離,而另一個一度熱心入夥的菲律賓則在2015年愚人節知難而退。

按照原定計劃,TPP框架協議本應在2012年底以前成形、簽署,此時應已獲得全部或大多數參與國議會的批準。實際上,談判卻艱難備至,一次次被傳達成協議,又一次次跳票。最新的一次是今年7月31日夏威夷回合,在與會12國在即便最悲觀觀察家都認為“好歹這回會有個協議出臺”的情況下,居然又在最後關頭談崩。

這也罷了,美國自己也屢屢出問題:本來,前共和黨小布什政府為減少美國達成國際性自由貿易協定的障礙,在2007年推動議會通過了俗稱“快速通道”的《貿易促進授權》(TPA)。根據TPA,議員們只能對某項貿易協定作出“同意”或“不同意”兩個選項,而無法選擇“同意,但是需要修改一下”。這樣一來,貿易協定的通過率會大幅增長,通過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TPA的有效期只有6年,如逾期兩年後無法續期,將自動作廢。2015年5月12日,美國參議院就此作出程序性表決,結果52票贊成、45票反對,未能達到法案通過所必需的60票。但是,兩天後又戲劇性逆轉通過“同意討論”。

把美國國內規矩變成TPP通行規矩

之所以如此一波三折,奧妙便在於美國,TPP和它的孿生兄弟TPIP是極富爭議的概念。大型工商業和支持自由貿易者熱情贊成,但工會組織、中小企業主等則普遍堅決反對。前者認定美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優勢競爭者,公共自由領域越大,對美國這個強者越有利,因此對任何自貿協定都持歡迎態度。後者則認為,美國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制造業份額和就業機會,TPP之類的構想則與之背道而馳。

尷尬的是,支持TPP/TPIP理念的是共和黨及其基本盤,反對的倒是民主黨及其基本盤。正因如此,5月12日美國參院表決TPA時,才出現共和黨議員多數投票贊成、民主黨議員除一人外全部投票反對的場景。以至於剛辭職的共和黨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博納諷刺“到底誰在跟政府過不去”。

奧巴馬政府之所以不顧民主黨內主流意見強推“美國版TPP”,其根本目的在於當現有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話語權開始動搖之際,通過創造一個“國際體系中的核心國際體系”,重新確認美國獨一無二的話語權。而TPP其它11國之所以明知道美國打的小算盤,也要硬著頭皮來加入,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考量的。那就是通過加入TPP,承認美國在這個新“核心國際體系”中的地位,換取美國減少針對該國產品、服務的貿易壁壘。這11國幾乎都以類別不同的貿易立國,美國這個世界上最成熟的市場對它們有多大吸引力,不言而喻。倘能換到一張直通美國市場的VIP門禁卡,就算“門衛”臉色難看、“小區”規矩苛刻,能忍也就忍了。

但在民主黨內主流意見和票倉效應的制約下,自TPP談判推動以來,美國談判的戰術思路被心照不宣地置換成“把美國國內規矩變成TPP通行規矩”,而且專揀對美國有利的部分變,農產品出口問題、勞工及環保標準問題、國有企業行業準入問題等等莫不如此。

就拿最後一次談崩的關鍵(藥品專利保護期問題)來說,本來美國法律規定的期限就是全球最長的,但為保護美國患者利益,其國內法律里是有若幹豁免項目的,而美方貿易代表在夏威夷談判桌上卻回避這些,一味強調“12年一年都不能少”。這自然讓另11個夥伴寒心,只肯占便宜,一點虧也不吃,如果TPP以後都照這麽立規矩,那將情何以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