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1a0ca5f4ae
有人說O2O沒有什麽價值,所以註定喧嘩一時。O2O當然只會是一時流行,過不久就沒人談什麽O2O了。畢竟O2O這是一個概念,而且還有點抽象和模糊,引來無數的解讀。那麽O2O到底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是有的,只是做出來,不是喊口號的。
電子化整合
對O2O最初級的解讀或許就是O2O把線下的服務搬到了線上,也就是把線下服務也電子化了。這是對電子商務簡單的延伸。看下第一代的電商,從亞馬遜到國內的淘寶和京東,都是讓大家可以在上面買東西。
對應這個概念的延伸,矽谷的說法就沒那麽跳躍,他們說的還是online marketplace,不過是從product e-comerce切入到service e-comerce。所以,他們沒有過多的去說online to offline或者是offline to online,而是很快進入到對商業組織形式的討論,比如sharing economy(分享經濟)和on demand economy(按需經濟)。
不過這樣做的基礎,還是要能夠形成一個online marketplace。換言之,各種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必須要能夠聚合並且可以被獲取。所以電子化是第一步。這也是國內大家一開始熱衷做的第一步,那就是把產品和服務搬到線上。這一步當然是對的,因為如果不能夠把這些搬到線上,你就不可能整合到一個足夠大的用戶基數。但是,就像我們現在大談特談矽谷帶來的sharing economy和on demand economy的時候,我們更多要去討論的是我電子化後的另一步如何走?如何能夠更好的提升效率,帶來價值。
模塊化重組
看看我們今天看到的O2O,有多少豪情萬丈的談論著顛覆傳統模式。本質上這是一個重新分工的過程。所以,很顯然在未來某一天,今天所謂的顛覆傳統也成了落後模式。所以這只是一個進化的過程。
進化的一個過程就是適者生存。所以當你說要顛覆傳統,就必須要找到你可以重新組織商業運營的方式。樸素的一個看法就是你需要重新審視供應和需求以及組成今天運營模式的模塊。
拿Uber來說,乘車的人大街上希望招來出租車,可是出租車只是占了路上跑的車的一小部分。為什麽會少,其中當然有經濟上的考量,也有安全上的考量。可是,看看出租車公司的這種組織方式運作幾十年了沒有變過。所以Uber就通過算法把路上的車拉來載客。本身供需的匹配就做到了。當然這樣做會有新的社會和法律問題需要解決,可是這是一種的方式,而且能夠提升效率,那麽就是進化的新方向。
Aribnb是另外一個大家熟悉的模塊化重組方式。本來酒店行業是通過建設物業然後把房間放到架上出租。本質上你一晚上多少錢就是一個晚上的租金。一樣的這種方式,是為了保證服務的供應和質量。可是幾個哥們看到大家湧入舊金山,可是沒有地方住,而自己客廳放上氣墊床就有人來了。這點看起來似乎也不新鮮,比如我們之前就聽過的家庭旅館之類的。所以,供需本身成立,而房間本身是可以模塊化的,不需要集中到一棟大樓里。
還有現在很熱的教育O2O。因為相信老師是關鍵,所以抓住了好老師,那麽就可以打造出一個強大的產業鏈。可是這也是有人質疑的地方,如果你只是把老師匯聚過來,你無非就是創建了另外一個機構。對教育的本質可能沒有提升。這點確實和上面說到的乘車和住房有所不同。
因為教育確實是個難題,我們這里多做一點探討。那就是在這種新的組織形勢下,教學質量是否會有提升。一個我們常說道的點就是因材施教。就像Altschool在做的一件事,用聲音,影像和感應器等技術捕捉學生的反應,分析各種反饋數據,從而確保個體所受教學是合適的。目的也就在於保證因材施教。當然,國內現在火熱的K12註重的當然是分數的提升。以這個作為標準,一些有想法,但是短期沒有辦法快速提升學生成績的,怕在這樣的平臺也得不到認可和存活。
不過我們隱約看到一種可能,那就是如果你這種新的模式可以提升老師的效率和收入,那麽會有更多的老師願意有更美好的追求。從這點看,進化實在經濟基礎上做的。而這種模塊化重組的目的就在於提升服務的效率,從而為服務提供方帶來更高的收入。
這個重組能不能建立,也不僅僅在於供應是否可以模塊化,也就是供應的核心能力可以分解出來,還在於這種組合用戶買不買賬。兩點:價格和體驗。白一點就是價格是不是更低了,服務是不是更好了。
價格和成本結構
價格當然是購買時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發現,現在心的形式出來後,往往通過各種優惠來降低價格,帶來最初的用戶。
價格是不是可以比之前市面上的低。重要在於你的O2O組織是否可以真正的改變你的成本結構。
還拿Uber來說吧,成本結構肯定是變了。Uber本身是不擁有車的,而且因為這些司機本來就有車,所以車子近期作為沈沒成本被忽略了。因此,成本上是有優勢的,對比傳統的出租車公司。不過隨著進化,有人會拿這個當全職做。他們就會考慮到車子的購置和養護成本,個人的醫社保等成本了。並且政府法規或許會對這種工作進行新的定義,從而帶來一些稅收和法規上的變化。所以,一個更大的武器是算法。一個對效率提升的解救而方案。
一個試驗就是UberPool,只要司機開的是順風車,空余的座位上多一個人,多來的一點收入。此時,司機和車子的這一趟路本身就是要做的,什麽時候都可以作為沈沒成本。要實現這種,當然是要足夠大的基數上進行算法的優化。
Airbnb也一樣會享受到沈沒成本的紅利。各種房間的加入也會提供各種不同的價格。一樣有人在試驗後,也會專門購房來做Airbnb上的生意。也會有人專門來代運營。那時候,一些沈沒成本優勢也會慢慢減少。不過作為平臺方可以通過提供更多的選擇來適應不同用戶的價格需求。
現在很多O2O平臺通常是不抽傭金的,所以服務提供方可以比機構低的價格來提供服務。所以短期內價格應該還是有些優勢的。不過更重要的是一個信任的建立。畢竟服務好不好,一開始大家是有焦慮的。
用戶體驗和可持續性
一個更大的念想是,我們是否因為通過O2O帶來了以前服務所沒有的體驗。或者一些以前沒有辦法實現的,現在實現了。
很多人會提到,上門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等。這些當然是好的,可是作為一個平臺,規模經濟是重要的。所以,我們也經常聽到了高頻,低頻,高價,低價和長尾等詞匯。這里我們先不談,先來看看基本的用戶體驗是否可以得到保證或者提升。
本來,老師是在一個課堂里教課的,或者是有一個小教室提供一對一輔導的。並且如果教的不好,你可以向機構投訴。現在的O2O模式,老師可能就到你家提供教學和輔導,也就是家教。本來確保服務質量的責任變成了平臺承擔,至少目前看是這樣的。那麽新的這種組織形式,如何確保用戶體驗過的提升呢。
電子化系統的好處之一就是信息可以獲取並且可以相對透明的完成問題的閉環。我們購買服務的過程當然也變了。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評論,更無縫的互動。可是著一些都是為了保證得到的服務是我們想要的。
O2O平臺是否只是收編原來做家教的老師,當然也有更多機構出來的老師。雖然老師們來這個平臺是為了賺更多點錢,可是是否會因為更便利的賺錢方式和自由,而提供更好的服務呢?
各種按需服務(on demand)最大的誘惑在於,你可以方便的叫到你想要的服務。先不去論背後經濟的可行性,這個確實是一個用戶體驗的提升。可是如果提供服務的人不能夠得到好的收益,那麽可能他們的服務也不會得到保障。想起很多人吐槽各種電影字幕和書籍的翻譯時,想想提供這些翻譯的人拿到的錢就該消停一些了。
所以實際上,各種組織方式甚至於隨叫隨到的服務,能不能提升服務提供方的收益是關鍵。另外一個趨勢當然是標準化的都可以自動化,那時候的效率問題就不是服務本身,而是服務的交付。當然,前提是用戶體驗要有保證。
不同服務,用戶體驗標準也不一樣。這里不去細說。涉及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服務,服務交付很重要。比如Uber以下,很快就有車來。現在很多能夠在這點做好就不錯了。
20/20/20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按需經濟(on demand economy)中的一個參考。那就是能夠做到:
價格降低20%
服務提供方收入提升20%
平臺還可以獲得20%的收益
也就是說你做一個新的平臺,你如果可以在把價格降低20%的情況下,能夠為服務提供方提升20%的收入,並且平臺本身還能夠抽取20%的收益,那麽這是一個可以持續的成功模式。
這樣的好生意,當然不可能從石頭里蹦出來。Google當年在找到關鍵字廣告印鈔機之前,愁腸百結。可是我們知道,最終他的廣告能夠可行,基礎就是搜索服務被大家接受。
這一個20/20/20就是一個尺子罷了,說明的就是你的模式是否真正地提高了效率,創造了價值。
對於O2O是從線上到線下,還是從線下到線上,重要的是電子化和數據化了此間的活動,模塊化的重組了各方能力,最終能夠有更好的算法和智能來提升效率和用戶體驗。從這個進化的角度看,O2O當然是有價值的。沒有價值的是那樣偽裝的喧鬧。
尾巴
寫到這里其實有一個問題冒出來:如果這是一個分工進化的過程,那麽O2O是否就像在構建一條流水線。模塊化其實就是分解原來工序中的各道程序和元素,人當然是關鍵,而以後機器自動化和更多人工智能的加入,會加速這條流水線的提升。
本文作者文作,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