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高獲利族群 類比IC及光電材料 新秀冒出頭凌耀、友輝是今年最耀眼新星

2010-05-17  今周刊





屬於類比IC的凌耀科技,歷經公 司從美國搬回台灣、經營團隊改組、產品線更換、減資等動作,幾乎所有災難都經歷過了,如今不僅擠進未上市一百強的第二十二名,也將創類比IC的新風潮。

撰文‧林宏文

每年的「未上市一百強」,都有新面孔出現,而今年除了碩禾這匹大黑馬之外,分屬類比IC及光電材料,這兩個最具明星相產業的凌耀科技與友輝,很可能是今年 未上市盤中,最耀眼的兩支個股。

能在未上市股中熬出頭的企業,必曾經歷過一番痛苦的折磨,凌耀科技也不例外。目前主要產品線以環境光源感測IC為主的凌耀,歷經公司從美國搬回台灣、經營 團隊改組、產品線更換、減資等動作,幾乎是所有災難都遇過了。

凌耀 搭上節能題材而暴發一九九六年成立於美國的凌耀,初期是以研發RF(射頻晶片)及光碟機控制晶片為主的公司;後來資金燒光,原董事長邰中和為了替公司找新 機會,就力主把公司搬回台灣,公司也進行大減資,原股東的股權幾乎被減到僅剩九分之一;因此,目前二.七九億元的股本,有八成都是來自後續的現金增資。

當時,邰中和為了替公司找到新方向,請同為交大校友的施振強替公司把脈。施振強因為自己創業的傲磊通訊(Allayer Communications)被美商博通(Broadcom)以二.七億美元購併,轉任博通的資深總監。早就可以退休的他,因為喜歡創新,看到凌耀的新 產品挑戰不小,於是放棄了博通的高薪工作,一頭栽進凌耀的轉型之路。

目前擔任凌耀董事長的焦佑鈞,則因與施振強是交大電信系同班同學,在一次增資案中,以個人身分受邀擔任董事長。

轉型後,凌耀切入光感測IC的研發,這種IC可以感應外在的光源,為電視、電腦及手機等螢幕自動調節亮度。由於節能省碳的需求日益高張,凌耀的晶片也愈賣 愈好,並順利打進LG、諾基亞、戴爾、廣達、仁寶及宏達電等大客戶,營收及獲利在近三年來大幅擴增;去年EPS(每股稅後純益)跳到六.三九元,居未上市 高獲利一百強的第二十二名。

若以去年EPS估算,凌耀股價本益比最高曾達四十倍,若用今年的EPS預估,本益比也在二十五倍上下。股價可以這麼高,除了類比IC族群本來就享有較高本 益比外,也是因為凌耀的產品,相當符合節能環保的需求,長線成長力道強,此外競爭者也很有限,僅有國外的英飛凌(Infineon)及安華高 (Avago)有類似的產品。

此外,凌耀已於三月通過主管機關審核,最快六月底前就能正式上櫃交易。由於IC設計業向來是台灣競爭力的強項,類比IC族群如立錡、致新、通嘉等更是長線 看好的投資主流,預料凌耀也將有不錯的表現機會。

友輝 從虧損到成長狂飆至於友輝,則是台灣在液晶面板產業材料中的另一個成功案例。成立於○三年底的友輝,主要產品為增亮膜,應用於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中;由於 液晶顯示器為非自發光顯示器,其須藉由背光模組才能產生光源顯示畫面,因此增亮膜成為液晶顯示器不可或缺的零組件。

不過,由於增亮膜屬於電子薄膜材料,技術難度高,目前市場的龍頭為美商3M,過去僅有韓商及台商的迎輝、嘉威、光耀等少數幾家公司切入這塊市場。友輝從○ 三年至○八年間,一路虧損六年,每年EPS至少都虧四元以上,其中還有兩個年度幾乎虧掉一個股本;因此也減資多次,直到去年才真正出現大獲利,也算是台灣 往上游材料挑戰的另一個成功案例。

友輝是由新光合纖所投資,持股近八成,這家公司也是新纖董事長吳東昇朝電子材料領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試金石。日前友輝在興櫃掛牌,股價最高衝到一五○元,也 顯露出友輝爭取成為興櫃股王的企圖心。

此外,排名在前十五名的嘉彰與州巧,都是做液晶電視沖壓件的廠商。嘉彰客戶遍及韓商及台商,州巧則以友達及奇美電為主,兩家公司EPS都在七元以上,也是 值得注意的族群。

另外,不管是遊戲業的歐買尬,或是以光纖通訊元件為主的前源科技等公司,都是首度排到前二十名的企業,也讓去年未上市一百強的排名榜中,又增加了更多新面 孔。

施振強

現職:凌耀科技總經理

學歷:交大電信工程系

美國柏克萊大學電機系碩士經歷:傲磊通訊(後被博通購併)創辦人

凌耀成功三關鍵

1.光感測IC進入障礙高

2.符合環保節能趨勢

3.競爭者很少

吳東昇

現職:新纖、友輝董事長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台大法律系

經歷:台証證券創辦人

友輝成功三關鍵

1.母集團新纖具備化學材

料發展優勢

2.近面板客戶及終端市場

3.取代國際大廠市占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5

台製網路新星 成國內外創投新歡

2011-4-25  TWM




四月六日,商店街市集上櫃,當天收盤股價飆漲五成,以去年每股盈餘(EPS)三.一二元來算,掛牌以來本益比最高達七十九倍。

同一天,愛情公寓也宣布今年第三季將提出興櫃申請,看好愛情公寓,宏?硅X下智?硈虴諢B日本CyberAgent、JAIC等創投資金,以及曾投資聯電、友達的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都投下數百萬美元不等,成為愛情公寓的法人股東。

在美國,網路產業早已再度成為新寵。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今年一月提交上市,當時市值已達二十二億美元,眾家爭搶的臉書(Facebook),在私募市場市值已至八百五十億美元。

中國網路業也搭上這波熱潮,才成立一年的拉手網,三輪募資募得一億六千六百萬美元,公司估計市值超過十一億美元。美國股市市值前十大的網路公司,有四家來自中國。

投資熱度大增網路創投資金是往年十倍

台灣創投業,現在同樣掀起一波網路投資熱。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今年內成立的創投資金中,預計將有近二十家將網路業做為投資標的之一,是往年的十倍。

「台灣現在有實力上市上櫃的網路公司至少有二十家!」參與輔導商店街和愛情公寓掛牌的日盛證券業務經理蔡淑芳說,目前進行中的案子至少有四個,預計明年會紛紛湧現。

網路公司掛牌的熱潮,從美國燒到台灣,國內外的創投資金,急著上車。

以代訂餐廳為服務的Eztable執行長陳翰林說,「現在平均一個星期會有一家(投資合作者)來談。」Eztable去年六月達到損益兩平後,吸引日本和美國矽谷創投捧著資金上門,讓他們進軍新加坡與香港市場。

吸金原因一:原創性高,損益兩平快

現在像Eztable這樣創立兩年,團隊不到十個人的網路公司,都能吸引到國際創投資金上門,為何台灣網路業能再掀一波創投熱潮?

由中經合、創新工廠和工研院共同創立的TMI-Labs創意工廠合夥人王仁中指出,台灣網路公司除了原創性高,也擁有對市場的掌握度,大都能在成立後一到兩年,就能損益兩平。「很多台灣網路公司已經邁入獲利階段,準備在國內外市場追求成長。」王仁中說。

商 店街的大股東之一、來自日本的伊藤忠商社,其實在兩年前,就投資了尚在虧損階段的FashionGuide(FG)網站,「我們看的不是現在獲利多少,是 營運模式的未來。」台灣伊藤忠負責通信、多媒體的課長海老名裕說,「台灣Facebook使用者占總人口比率是世界第二高,Skype則是世界第一,這讓 台灣網路公司較懂得利用internet(網路)賺錢。」FG進入中國市場一年內達到損益兩平,今年開始獲利,替伊藤忠在混亂的中國網路市場搶下一席之 地。

吸金原因二:本小利大,具西進優勢

台灣網路公司特色是股本小、籌碼集中,像商店街資本額僅一億四千一百萬元,才能在一上市就衝上近八十倍的高本益比,除了「本小利大」的投資魅力,以及可前往中國淘金的先天優勢,台灣科技硬體製造產業,也是將台灣網路公司推向聚光燈下的另一隻手。

行 動裝置普及,硬體廠商仰賴搭載的內容元件,強化產品差異性。對創投業者而言,台灣眾多的硬體廠商就是網路公司發展的市場保證之一。蕃薯藤(Yam)前策略 長、現為潤泰集團網路投資操盤手程九如表示,投資台灣網路公司背後,看好其產品搭上硬體設備、邁向國際的機會,具研發能力的新興公司,價值繼續看漲。

突然出現的熱度,同時也推動了網路創業潮,種種跡象,讓人懷疑二○○○年的網路泡沫是否會再現?

泡沫風險降低上市審查嚴格、獲利多元

準備要上市的愛情公寓執行長張家銘指出,台灣對網路公司而言融資成本較低,政府也有相當多的鼓勵優惠,但主管機關在審查過程中,對獲利要求較嚴格,確保了上市櫃公司的營運品質,「長期來說,對公司體質是件好事,投資人也比較有保障。」

從獲利面來看,二○○○年時,網路公司獲利主要來自於廣告收入,隨著電子商務市場持續擴大,消費者對線上服務的付費意願提高,都讓網路業者獲利走向多元,也降低了泡沫化的風險。

沒有泡沫化的顧慮,台灣網路產業的熱度繼續向上。「我們入股商店街的資金是當時FG的五倍,而我們下一個跟台灣業者的合作案,至少是投入商店街的(資金)五倍以上!」海老名裕信心滿滿的說。

商店街董事長詹宏志,曾在上櫃前的法人說明會上大膽預言,「台灣未來上市上櫃的網路公司數目將有一百家。」台下十餘家網路公司受邀列席,愛情公寓也在其中。他們未來的發展,將是這波熱潮是否持續壯大的重要指標。

【延伸閱讀】誰是下一波網路新貴?—台灣7大網路新星

公司名:PayEasy產業類別:電子商務 獲利方式:電子商務、商品上架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4.35

公司名:博客來 產業類別:電子商務 獲利方式:電子商務、商品上架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1.99

公司名:FashionGuide產業類別:社群網站、電子商務 獲利方式:廣告費、電子商務、商品上架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1.20

公司名:愛情公寓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廣告、會員費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75

公司名:痞客邦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廣告、會員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05(註)

公司名:愛評網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電子商務、廣告、會員費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25

公司名:巴哈姆特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廣告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20

註:資本額指2007年併入城邦前資料來源:各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7

社運新星黃洋達

2011-7-28  NM




早前三千市民包圍立法會,焦點落 在林瑞麟胯下之物,人民力量替他(的紙板公仔)做絕育手術,未撤替補機制,先切小林。大會主持黃洋達在夢工場謀生,他說電影人把口最賤,觀乎下面這番話, 已知所言非虛:「林瑞麟本已是公公(太監),還能強姦民意,可見閹得未盡,所以我們替他切多次。」閹割民主者,人民亦閹他,報應好快。今夏有《變形金剛》 與《哈利波特》兩齣大片,阿達化身變形金剛,本是編劇、作家、網台主持,但先後在七一遊行及包圍立法會上位,一晃身變成社運領袖。林瑞麟則飾演波特先生。 今集《哈利》名為《Deathly Hallows》,港譯《死神的聖物》,林公公身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當必知道此片的內地譯名,與他身上某處暗合:《死亡聖(性)器》。記者不是電影 人,口賤沒由來,阿達便反客為主,邀我上網台:「你好多辣筆,值得同我做個節目。好多人常看你訪問別人,他們想聽你講自己。」訪問人者,人亦訪問他,報應 好快。

黃洋達卅一歲,替網台OurRadio、蕭若元的香港人網做主持,七一順理成章站在人網台上振臂吶喊,初受擁戴。忽聞便衣探員混入人群監視,阿達寫慣小說 度慣橋,當下率眾大叫:「曾偉雄(鷹派警務處長)食屎!」便衣頓時收聲,阿達再呼籲群眾拍下身旁噤聲者,將照片放上網,認住幾隻鷹。之後包圍立法會,上萬 隻紙飛機穿過夜空,一一寫上市民心願。橋段出自他筆下金融小說《金錢師》,那一刻他有感:「拍電影真係好×無聊,有什麼比這畫面更壯觀?你將小說改編成漫 畫、電影,都及不上我改編成現實!」腎上腺素爆燈,「當時有一瞬間的興奮,覺得件事好×偉大,搞社運好易着魔,但事後知道件事不是為我而做,近日我不斷提 醒自己。」經歷兩役洗禮,上位稱王──網名「皇上」,連黃毓民也這樣稱呼他──記者說他統領天下高登仔,他否認,但上週六立法會舉行二○一一年新版權法修 訂公聽會,高登仔推舉他做代表,赴會發言。

近日老蕭計劃收購高登,阿達左右逢源,可有內幕消息?「老蕭說找我做高登CEO,唯一內幕是:他在人網公開這樣說,但從沒對我講過。」正職在無綫當編劇, 坦言是「交租工」;小說賣三、四千本,賴以維生難免拮据;記者懷疑他有意開闢第三條戰線,吃社運飯,而香港民主路遙,這張飯票是長期的。他強調無意從政: 「社運最好沒有長遠前景,最好明天就有雙普選。所以民主黨班人最契弟,以爭取民主作為終身職業,即是說你立心永遠爭取不到民主,打算成世靠佢搵食啦,你老 母!」有人批評他搞亂香港,「這些人可以分為三種,傻瓜、既得利益者、自以為既得利益者,大部分人屬於自以為既得利益者,懵閉閉,覺得社會秩序他們有份, 經濟繁榮惠及他們,強調穩定……穩定有好多種,現時香港人是穩定地PK捱窮,其實穩定對窮人無好處。」

主張公民抗命,以武犯禁,提議在交易時段衝入港交所,並在港製造次按風暴,「香港官商勾結好簡單,倚賴樓市,若有一萬人集體斷供,霸住間屋唔走,你吹× 脹?到時你有任何要求,包括雙普選,共產黨都給你。阿爺囤積幾多錢在香港樓市?樓市一冧,你估阿爺死定我哋死?」又窮追猛打林瑞麟,「我相信他的生殖器官 應該好短,而且切了一半,所以更短,但他竟然嘗試強姦全香港市民,可算現代版的夜郎自大。五區公投好多萬人沒投票,這條契弟真心相信他們全部支持替補機 制,可見他的智力有問題,我們罵他,其實不對,這對殘障人士不公道。」

口賤

電影人最會罵人,黃洋達耳濡目染,練就一把衰口,「講mean,講尖酸刻薄,無人叻得過電影人。要消滅一個人的威信,侮辱一個人的自尊,當然電影界的人做得最出色。」

當年考入浸大傳理系唸電影,甚少上課,卻替陳果做幕後,拍過《細路祥》、《榴槤飄飄》等。

畢業後跟過徐克,拍《七劍》時,徐大導暗寸:「我花太多時間在教育(阿達),而替我工作的人太少,你可以替我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一次上司看罷他的劇本,說:「換作早幾年,我一點不覺得你的東西有能量,但現在我覺得你的東西有能量,不是因為你進步了,而是科技進步了,垃圾也可發電。」

電影界容不下半句虛話,如果有人批評某段劇情令他看得不舒服,總有人勸他求醫,甚至遞上相熟醫生的卡片。

有次阿達寫一個角色「聽到重大消息,有大反應。」導演看罷,召集所有演員:「你們輪流做一次『大反應』給阿達看。我不理解何謂大反應,不知演員是否理 解。」再問阿達:「你想要哪個大反應?這個夠大麼?要不要再大一點?加上動作好嗎?」那時候阿達拍的多為低成本電影,可知辛苦,但見可立中學恩師杜國威做 編劇優悠,便想當全職編劇,當時杜老師說香港沒有全職編劇這回事,勸他加入電視台。他便投身無綫,編過劇集《衝上雲霄》,電影《Laughing Gor之變節》、《七十二家租客》、《我愛HK開心萬歲》。阿達吃無綫的俸祿,罵無綫的劇集,指很多劇情與社會脫節,與生活沒有對話,「我舉個例子你就明 白:我發現了陳勝藍一些事,想查證,之後我就去到陳勝藍屋企,陳勝藍開門,說:『咦,阿達,一齊食飯啦!』」

阿達大罵:「我有事問你,莫說上門,電話也不用打,上facebook send個message啦!再說,你一開門,自然反應:『×你,做乜×嘢?我著番條褲先!』怎會請你食飯?但你開電視肯定看見這一幕,每日都有。」無綫 作品銷往大陸,劇本受掣肘,衰上加衰,《我愛HK》描寫食環署抓小販,「我沒有考慮翻譯問題,大陸的食環署就是城管,而城管常打死人,結果我們要注明『香 港城管』。」某劇集在北京取景,其中某場戲講述兩個人在窗前說閒話,拍了才知犯禁觸令,原來窗外某棟大廈的某個單位,屬於某位國家領導人。有次寫臥薪嘗膽 又出事,罪名是「太工於心計」,阿達呼寃:「怎能不工於心計地臥薪嘗膽?臥薪嘗膽當然呃×你!」阿達打着紅旗反紅旗,但相信罪不至炒,更明言在無綫打工只 出四成力,「他們給我三成人工(低薪),我給四成力,算多了。」志不在此,社運又非職業,長遠目標還是寫好小說。

父母

黃洋達的爸爸愛說爛笑話,說話半真半假,例如解釋「洋達」的意思,「他希望我越洋去得遠,又去得到(達到),我覺得不通,他說:『咁我再諗諗。』」

爸爸兒時住在海豐,日軍來襲,他自稱正在屋外茅廁開大,但沒草紙,高聲求救,他媽媽(阿達嫲嫲)趕來,替他抹屁股,炸彈倏然直墮住所,當場炸死他爸爸(阿達爺爺)。「這就是他的抗日經歷,一篤屎救回他媽媽,但他叫得不夠大聲,否則也救回他爸爸。」

爸爸又說,其後加入共產黨地質隊。(阿達:「我又唔×知,那年代是否有地質隊?」)隊員偷渡來港,他管束下屬不力,判囚五年。常遭獄卒欺凌,坐監至四年第十一個月忍無可忍,怒揍獄卒,加監五年,結果文革十年他坐足十年獄,一出冊即游水來港。

「佢好鍾意吹水,有時真係唔知信唔信佢好。我的小說創作力來自老豆。」阿達出世後,爸爸患肺炎,躺在病床氣若游絲,眼見不活了,其母(阿達嫲嫲)哭成淚人,爸爸出言安慰:「阿媽,你放心啦,我不會讓你白頭人送黑頭人……因為我已經禿頭,無晒頭髮!」

結果爸爸病癒。阿達說他很會投資,「八九年我老豆盯着電視,預言在天安門廣場結營的學生會死,盡沽股票,結果真的屠殺。我爸好熱血,帶我參加遊行,認清共 產黨真面目,但轉頭又趁跌市買股票,解釋:『香港人好易淡忘。』」阿達潛移默化,故此後來寫金融小說。記者問他可有炒股心得,「炒股這回事,市好人人都是 股神,市差人人PK,哪有心得不心得?打從中英聯合聲明開始,香港股市是政策市,但好奇怪,香港人講經濟時不講政治,講政治時不講經濟。」

阿達媽媽精神分裂,曾喝清潔劑、服藥企圖自殺,「次次洗胃了事。沒有刀光劍血,也沒爬窗,每次都是內服。」近年好轉,但曾無事報警,報稱有人打架、搶劫。 爸爸送阿達到親戚家中寄養,年紀小小穿梭幾個家庭,後來才在姑母家安頓下來。過客意識影響深遠,最近雖跟人民力量同路,卻無意加入,「我不喜歡待在一個圈 子太久,讀大學沒上庄,現在也不會加入任何組織,或一班人的活動,編劇會聚會也不去。」媽媽入住療養院,安居至今,但病從何來?爸爸過往經歷是否真確?一 籃子問題。他唸中四那年,爸爸中風,去得突然,「未有機會問清楚,他已不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02

標題華宇李森田之子 搶下「賽德克巴萊」3D預告片製作授權兔將 隱身在台大校園的動畫新星

2011-9-5  TWM




一家資本額不過五千萬的動畫公 司,技術實力卻獲得導演魏德聖的青睞,還吸引好萊塢片商,捧著3D電影轉換合約找上門,它就是台灣3D動畫新星——兔將。

撰 文‧林宏文

隱身在台大校園裡的一個實驗室,一家成立不過半年的公司,獲得魏德聖等當紅導演青睞,獨家拿下「賽德克巴萊」、「痞子英雄」、 「殺手歐陽盆栽」等國內最夯電影的3D預告片製作授權,甚至還讓好萊塢導演都找上門,連科技大廠台達電進軍3D投影機市場也找它合作開發技術,它是台灣新 崛起的3D動畫新星——兔將。

走在台大校園裡,喊得出名字的企業捐贈大樓,比比皆是,但令人意外的是,兔將的技術研發、美術製作部門,甚至 一間小型電影院,就坐落在資工系所使用的「德田館」頂樓,要深入裡頭,還得通過層層關卡,外加指紋辨識管制,可見其門禁之森嚴。

兔將會把研 發中心設在這裡,除了研發團隊一字排開,三位創辦人李昭樺、廖偉凱、林祐平都是資訊工程博士出身,頂著劍橋博士光環,僅三十六歲的李昭樺,是華宇電腦董事 長李森田的兒子,而「德田館」正是李森田捐贈給台大資工系所的系館。

再進修,苦心攻讀劍橋博士李昭樺有位富爸爸,但他卻寧願自己打拚,大學 畢業那年,李昭樺拒絕父親豐厚羽翼的保護,未進入華宇集團,反而憑著他對動畫產業滿腔熱血,開啟他的創業之路。

李昭樺創業之初,並非一帆風 順,他曾悶頭開了一家動畫公司,但欠缺技術與相關知識,所以第一次創業並不成功,因而起了再進修的念頭。

有一次,李昭樺聽一位南加大教授的 演講,談到很多遊戲製作的新技術,「結果,教授講的東西,很多我都聽不懂。」演講結束後,李昭樺馬上找這位教授,希望教授能夠收他為徒。

出 乎意料的是,教授居然答應,也讓他得以完成到南加大電機系研究所繼續進修的願望。只是,文化大學畢業的李昭樺,在進南加大之前,書念得並不好,所以,重新 念書對他來說,是件苦差事。

不過,也是在南加大,讓他遇見了廖偉凱及林祐平,成了他日後創業的好夥伴。

念完南加大研究所,李 昭樺繼續到英國劍橋攻讀博士,下很大的苦功才拿到學位,事實上,劍橋博士班淘汰率很高,像李昭樺的台灣同學,就有一半沒有畢業。

不靠富爸, 用技術超印趕美去年底,李昭樺應邀參觀大陸各省的動漫基地,他到瀋陽3D動畫公司,看著一部部的3D動畫作品,心中浮出一句話,「3D電影市場已經起 飛!」當時,李昭樺心想,既然國際3D市場已崛起,自己又有技術實力,「那何不自己做?」二次創業的想法浮上心頭。

於是,他找了昔日南加大 的同學,當時在聯發科矽谷分公司工作的廖偉凱與林祐平,他們一位專精電腦視覺、一位是圖學博士,本著年輕創業衝勁,今年二月,三人成立兔將,且不到三個月 時間,一套3D技術就在他們手中誕生。

看過許多國際動畫廠的技術,李昭樺很清楚,除非兔將能把成本、開發時間都壓縮到最低,他們才有機會以 技術壓倒外商。

為求開發最新技術,不論是繪圖、軟體、伺服器等設備,他們都自己研發,「一部電影要從2D轉換成3D,仰賴人工的印度公司, 要花一千四百人,以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工的方式,連做十六周,才能完成。可是若用兔將的技術,只要五十人,一天工作八小時,八到十二周就能轉好一部電 影。」這就是兔將能超印趕美的技術實力。

過去,拍攝一部3D電影,耗時、耗力又燒錢,有實力拍出「阿凡達」這類大製作的導演不多。然而,許 多導演無法用3D拍攝手法製作一部電影,卻能透過兔將的技術,製造出影像的深度和立體度,2D電影靠軟體就能轉換成3D。更重要的是,兔將靠著技術實力, 硬是將價格壓到比美商、印商低,「外商轉換一部3D電影,每分鐘要價六萬美元,可是兔將接手,只要二萬美元,是外商價格的三分之一。」李昭樺說。

看 著兔將的實力,國內片商不諱言,「這確實是個潛在市場,畢竟要拍3D電影,口袋深度還得夠深。」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歐美片商、卡通動畫製作公司,一一找上兔 將,甚至好萊塢片商也來敲門,希望能將「魔鬼剋星」等三百部老電影,重新進行3D版本的轉換,顯見兔將的爆發力。據公司估計,若這些洽談中的訂單都逐一實 現,今明兩年營收將上看兩億元。

今年六月,台達電在華山藝文園區舉辦了一個3D投影機特展,並把「牡丹亭」知名攝影師許培鴻原本以2D拍攝 的照片,利用軟體技術轉換成3D,其背後合作廠商就是兔將,「我們找過幾家廠商來比較,發現兔將技術好,且速度最快,自然挑上兔將。」台達電電子視訊事業 部處長白法堯說。

從遊走在退學邊緣,到劍橋博士,現在更創業成功,李昭樺一路走來,還是最感謝父母的支持,「高中時我打架鬧事,被學校記兩 大過、三小過,差點就被退學,但遇到大事,父母最終還是選擇支持,讓我很感動。」問他公司為何取名兔將?李昭樺笑了笑,「因為今年是兔年,我生肖也屬兔, 而且兔子是活潑可愛的象徵,與做動畫的形象相符,而且在愛麗思夢遊仙境故事中,兔子也是引領大家走進仙境的主角人物;至於『將』則是日文裡頭先生的意 思。」3D技術只是現階段兔將的第一個產品,在李昭樺眼裡,未來兔將會發展出更多與電影相關的技術,讓兔將不僅立足台灣,也可以走向國際。

李 昭樺

出生:1975年

現職:兔將創意動畫執行長學歷:劍橋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南加大電機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0

存儲新星Fusion-io:期待2012

http://news.imeigu.com/a/1326407608093.html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Fusion-io公司的成功上市是存儲行業內的重大事件。如果說,2008年初EMC宣佈將在高端Symmetrix DMX-4存儲系統中採用企業級固態盤(SSD),讓其供應商STEC在存儲行業內廣為人知,股價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後都呈上漲之勢;那麼,Fusion- io借助Facebook和Apple概念的高調IPO,則在讓更大範圍的人群瞭解固態存儲的同時,也引來了一眾競爭對手的搭車宣傳,意欲取而代之者更是 大有人在……

Fusion-io走過的「光輝歲月」

經濟危機之前實現IPO的幾顆存儲新星如Data Domain、Isilon和3PAR,都是把獨特軟件能力包裝在可直接交付給最終用戶的系統級產品中,這種模式一向被分析師和投資者看好,Data Domain和3PAR還經過了兩對業界巨頭(EMC-NetApp,HP-Dell)的幾輪爭搶「抬價」,最終被收購時的成交價也不過20多億美元。相 比之下,Fusion-io公司僅市值就超過了20億美元,似乎與很多人眼中「低人一等」的部件級供應商的定位不符。

Fusion-io的ioDrive閃存加速卡替代使用大量硬盤驅動器提供高IOPS性能的SAN存儲,也降低了對服務器和中間存儲網絡的需求,為用戶節約佔地空間和能耗

沒錯,Fusion-io所在的固態存儲領域,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陽產業,市場潛力巨大。不過,具體到其提供的產品——PCI-E接口固態存儲卡 (Fusion-io似乎很不喜歡「SSD」這個詞),在英特爾、美光(Micron)、EMC、STEC、LSI和Marvell等或大或小的覬覦者們 的競爭產品即將「蜂擁而入」的情況下,Fusion-io的先發和技術優勢還能發揮多大作用?如果不能保持高售價,又不具備規模效應,(目前為止)最好的 2011年是不是Fusion-io最後的一個好年景?

Fusion-io CEO David A. Flynn認為,由於CPU與存儲的性能差距不斷拉大,導致服務器普遍利用率低下,而Fusion-io的目的就是減少處理器的閒置。通過把閃存變成內 存,讓存儲儘量地向處理器和服務器靠近,避免中間的存儲網絡環節,不僅提升了服務器利用率,也降低了供電、冷卻和軟件授權等相關費用,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約 的花費超過2000億美元

簡而言之,如何保證2012年不會成為Fusion-io的「2012」?事關公司發展,當然是日前來京的Fusion-io CEO——David A. Flynn先生回答最合適啦。

競爭:「我們是一家系統廠商」

有讓Fusion-io遭遇「2012」的願望和潛能的,非2011年相繼發力PCI-E SSD市場的眾多競爭者莫屬。不過,David A. Flynn對STEC和Marvell等廠商頗不以為然,因為他們「都是部件公司」(全家都是Components?),而「我們(Fusion-io) 其實是一個提供方案的系統公司,有點像當時VMware在業界的地位也有很多人認識不到一樣。有些客戶或分析師理解我們的技術和我們的方案,就會很好的理 解我們公司的價值。有些不太懂的話,就會把我們看成類似STEC或OCZ(的部件公司)……我們和他們是不一樣的。」

與某些雖然同為PCI-E擴展卡形態,但通過多個SSD做RAID的方式實現的競爭產品相比,ioDrive的數據處理流程大為簡化,縮短了響應時間

2010年,Fusion-io剛開始在國內宣傳的時候,主要強調其ioDrive硬件上的優勢:直接將閃存當內存使用,中間不經過RAID控制器 和接口邏輯的轉換,明顯縮短了延遲,性能會更快。應該說,與當時為數不多的PCI-E形態的競爭產品如LSI WarpDrive相比,這一點基本成立。但在Fusion-io忙於IPO的時候,競爭對手們也沒閒著,譬如美光推出的RealSSD P320h同樣基於單芯片PCI-E控制器(沒有RAID和接口邏輯開銷),LSI則收購了知名的SSD控制器提供商SandForce。隨著產品形態獨 特性的喪失,Fusion-io的硬件優勢將大為縮減。

Fusion-io宣稱,其ioDrive閃存加速卡的訪問延遲比FC/SAS/SATA等驅動器形式(Drive)的SSD低3個數量級,響應時間上的優勢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David A. Flynn宣稱Fusion-io是一家解決方案提供商,堪稱明智之舉。軟件是解決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黏合劑,譬如與ioDrive同為ioMemory平 台組成部分的Virtual Storage Layer(VSL),還有被歸入系統軟件的ioTurbine(Fusion-io上市後收購而來)。既然在商業模式上與那些SSD廠商不一樣,自然也 就不構成競爭關係。為了讓大家理解這一邏輯,David A. Flynn甚至做了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EMC和希捷之間是不是有競爭?」(希捷是EMC的硬盤驅動器供應商,但Fusion-io是不會讓美光或 LSI供應PCI-E成卡的吧……)

蘋果的云服務從不太成功的MobileMe時期就成為了Fusion-io的客戶,使用ioDrive加速用戶數據庫訪問。在iCloud中的角色 應該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iCloud還採用了EMC的Isilon集群NAS存儲,堪稱閃存與傳統存儲分工協作的典範,估計EMC想用「閃電計劃」把 ioDrive也替換掉……

在被問到誰是最有實力的競爭者時,David A. Flynn對EMC的閃電計劃(Project Lighting)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因為EMC是(貨真價實的)系統公司,閃電計劃採用技術架構與ioDrive相似的PCI-E接口固態存儲卡,代表 承認了 Fusion-io的價值。但是,David A. Flynn認為,EMC的閃電計劃還是「SSD」的概念,而且只是作為數據的中轉站,最後仍然要傳送到共享的存儲系統(SAN)上,不像Fusion- io通過虛擬化層(VSL)把數據直接轉移到不同的應用中。最關鍵的一點是,EMC推動閃電計劃,可能會影響其賴以立足的SAN收入。所以EMC宣傳閃電 計劃時不可避免地談到Fusion-io,反而幫助更多客戶「理解我們的解決方案領先之處,其實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收益。」

平衡:大客戶、合作夥伴與渠道

作為存儲IPO成功的新典範,高速增長的收入和一路走高的股價是Fusion-io的兩大法寶。以2012財年第一季度7440萬美元的營收和1510萬的利潤來看,Fusion-io目前23億的市值較高,被收購的可能性不大。

Fusion-io能有明顯高於Isilon、3PAR等「前輩們」的市值,一方面緣於固態存儲市場巨大的潛力——這從Fusion-io營收的增 長速度上就能看出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Facebook和蘋果的「光環效應」。在IPO之前,僅Facebook一家就為Fusion-io貢獻了近 50%的收入,蘋果接近20%,加上蘋果的另一個Steve(Stephen Gary Wozniak,斯蒂夫·沃茲尼亞克)也被拉來出任CTO,大大提升了Fusion-io在大眾投資人中的知名度。

ioDrive Duo屬於第一代ioDrive產品

於Fusion-io而言,Facebook既是最大的金主,也是最亮眼的招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正所謂「福兮禍所伏」,一旦失去了這一客戶,對 Fusion-io將是巨大的打擊,很可能導致股價大幅下挫,墮入窺伺者收購的「心理價位」亦未可知。況且,就以IPO之後的第一個完整季度(2012財 年第一季度)來說,營收只比前一個季度增長了4%,不知已習慣了高速增長的Fusion-io作何感想?

第二代ioDrive——ioDrive2

David A. Flynn坦承,現在Fusion-io還是有55%的收入來自Facebook和Apple。「其實我們公司還不到一年的時候,就已經和 Facebook一起合作,然後一起去計劃他們下一代的數據中心架構,所有我們有非常強的信心(不會失去)。」當然Apple也是類似的說辭。至於營收, 他表示,在IPO之前做財務準備的時候,計劃每個季度大約5000萬的收入,而實際得到的多出了40%左右。之所以在這方面相對保守,因為他們擔心萬一有 什麼意外情況的話,不會讓投資商落空。

不管話怎樣說,誰都明白把公司過半的身家押在兩個大客戶的「忠誠度」上是很危險的。與前一季度相比,兩大客戶以外的業務增長了32%(可見大客戶的下降不可避免),而在這另外的45%之中,OEM佔了30%,其中約80%還是Fusion-io的銷售自己跟著服務的。

Oracle的Sun Flash Accelerator F20 PCIe卡一直是Fusion-io諷刺的對象,原因就在於其採用了RAID控制器加SSD的實現方式,而且SSD的控制芯片還是Marvell的「消費 級控制器」——如果直接OEM ioDrive,就不會成為Fusion-io打擊的靶子了……當然,在軟件上兩家公司的合作很密切,畢竟Oracle數據庫是ioDrive上最常見的 應用

在Fusion-io的三大OEM客戶(HP、IBM和Dell,Supermicro為新增)中,HP和IBM為主力,其中又以HP最多。但這顯 然不是第二代ioDrive只支持HP-UX而不支持AIX的理由,David A. Flynn告訴我,其實AIX在先,但是IBM行動太慢了……

在渠道合作夥伴上,除了原來的中科軟,Fusion-io又增加了神州數碼。神州數碼存儲及應用優化事業部總經理趙琳認為,很看好Fusion- io在云計算和虛擬化應用中的能力。David A. Flynn也表態說,Fusion-io在增值分銷商(VAR)的選擇上非常謹慎,不會簽約太多的合作夥伴,因為那樣會把雙方的價值降低很多。 Fusion-io的銷售系統有一個註冊誰先帶來客戶或項目,會得到相應回報的機制。如果Fusion-io的銷售是與合作夥伴拿下的項目,所得到的回報 會比自己去做更好,以激勵銷售與合作夥伴一起開拓市場。

目前Fusion-io在中國的重點縱向行業是Web 2.0(搜索、DB、遊戲、社交媒體)、政府、製造業、商務。作為Web 2.0的典型代表,新浪私有云平台系統架構師陳爾冬介紹了Fusion-io的ioDrive在新浪微博中的應用,目前新浪在使用的ioDrive超過 150個,承載著新浪約10%的數據庫。2012 年Fusion-io將大力拓展金融服務、電信、政府和公共部門等行業,而要更好的完成任務,無論借助OEM還是渠道合作夥伴,Fusion-io在中國 的人手,都還要增加才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19

新星企業資料

今期壹仔講李嘉誠的豪宅地皮是從李卓權買來,李卓權則為香港上市公司新星企業主席,根據文中所稱是由「南豐集團主席陳廷驊控股」,那這家公司的來歷是甚麼? 相信有些人會很有興趣。

根據Webb-site的資料,這公司在1969年成立,翻查登記紀錄及報刊報價資料,大約在1972年12月11日左右開始在報價紀錄,其後此股變成沉寂。在1983年或許因為轉手易名為馬化香港,編號210,即現時達芙妮(前永恩國際)所採用的編號。



在1987年10月1日股市高峰時,當時是從事航運業(?),股價是95仙,這兒你有多少家是認識的,其他的公司,其實現在都存在,不過大部分都易名了,其中一家就是現在的蒙古能源,相信長期讀者應該猜得到這些公司呢。


在1988年公司以8換1,或以0.245元收購,其後應成功,公司註冊也在1990年被註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18

長亮科技:蹊蹺的金融軟件新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9

一家行業內排名並不靠前的銀行IT企業正跑步邁向資本市場,它將客戶群瞄準眾多「個別高層說了算」的城商行。而為了達到上市條件,它涉嫌通過不計股份支付費用的手法,使業績「更好看」一些

如無意外,自稱「最熟悉中國的銀行IT專家」的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亮科技」),距離在A股創業板掛牌上市的日子不遠了。2012年3月6日,長亮科技已成功過會。

中國創業板已經讓多個財富神話成為現實,不少企業創始人在上市後「一夜暴富」。但是,長亮科技對公司員工採取了「太公分豬肉」式的股權激勵:在長亮科技的160名股東中,除了僅有的一名法人股東——招商資本,其餘159名都是自然人——這麼龐大的「股東團」刷新了創業板公司股東人數的紀錄,這些股東都是與長亮科技一起「風雨同舟」的員工,儘管少部分已經離職。

然而,長亮科技「有福同享」背後有諸多蹊蹺之處,其在軟件行業的生長路徑也存在不少疑點。

「股份支付」之謎

一位「財務打假」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如果長亮科技按股票公允價值計,其2010年的相關費用為5442萬元,而這一年的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

播種的時刻在2010年。當年7月29日,長亮科技新增了35名股東,他們以每股約0.61元入股——這是股改前的增資;兩個月後的9月28日,111名股東加盟,入股價格約1.9元/股,與當時的每股淨資產值相當——這是股改前增資入股價的三倍。

據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這兩次價格差異的原因在於:股改前增資的股東是長亮科技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骨幹員工,對公司經營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以較低價格吸引其入股」。

不過,至此,當時長亮科技約70%的員工持有了公司股份。雖然近半數股東持股比例都在0.05%以下,但名義上都成為了「主人翁」,一個具有「均富」特徵的「公司社會」形成了。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是通過向員工發行股票,來代替工資的支出,同時作為股權激勵的一種手段。不過,企業應相應增加負債,按照股票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所謂公允價值,是指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和自願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查閱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並未發現因股份支付而確認的費用。

長亮科技創造了創業板「最長限售期」的紀錄:所有自然人股東承諾上市後三年內「鎖定」股票,而離職的自然人股東所持股票限售期最長甚至達到5年。「由於限售的時間太長,所以這兩次入股的價格都顯得『低得合理』。」一位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分析稱,而員工認購股票的價格與公允價值間的差價就是「隱形工資」,應當計算進費用。

如何確定長亮科技股票的「公允價值」?一位「財務打假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應當參照同期PE入股的價格」。2010年12月24日,長亮科技唯一的法人股東——招商資本以每股約8.92元的價格入股,是三個月前1.9元股價的4.7倍。

他認為,兩次新增的股東146人所持有的股份符合「股份支付」條件,第一次35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8.3元,扣除12名老股東新增股權份額,合計為4034萬元;第二次111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7元,合計1408萬元。「兩次合計為5442萬元,而該公司2010年度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2010年度實際虛盈實虧,不符合創業板上市『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

正因為此,不少人開始擔心長亮科技會成為「東南融通第二」。東南融通(LFT)自稱是「在紐交所上市的國內第一家軟件企業」。據研究機構IDC發佈的有關2009年的數據,在中國金融軟件和IT服務業中,東南融通排名第一。不過它在2011年遭到「獵殺」:美國民間調查機構OLP Globle和Citron Reports分別在研究報告中質疑東南融通有「暗中轉移成本虛增利潤」的嫌疑。

東南融通在這一年的5月被暫停交易,最終於8月17日被摘牌並退入粉單市場(最底層的報價系統,好比退市公司的避難所)。而其技術人員也陸續流失,被同行公司所「瓜分」。

對於東南融通和長亮科技的財務情況,上述財務打假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雖然結果都表現為涉嫌隱瞞費用、虛增利潤,但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東南融通是業務層面造假,通過「虛增資產和隱瞞負債」方式支付人員薪酬。而長亮科技是在會計層面進行了技術處理,它涉嫌違反會計準則中關於股份支付的規定,同時根據2011年10月出台的「創業板股份支付確認四原則」,「符合股份支付準則要求的,嚴格執行準則」。

南方週末記者就「股份支付不確認費用」的問題向長亮科技發去採訪請求,但截稿前尚未收到任何回覆。

王長春的「拿單」本領

「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能不能搞定其『高層』成為重要一環。」

長亮科技的董事長和實際控股人是王長春,上市前其持股比例逾35%。若要瞭解王長春,則不得不從其前東家深圳奧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奧尊信息」)說起。

脫胎於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的奧尊信息,曾經在金融IT業盛極一時。2003年,已在金融IT業成名的奧尊信息宣佈進軍電子政務市場,更聲稱「3年後要趕超金蝶,5年後追上用友」。從數據上來看,奧尊的確有這樣的底氣,因為在2002年其銷售收入已達3.5億元,而長亮科技直到2011年的營業收入也不過1.43億,不及當年奧尊信息的一半。

根據工商資料,奧尊信息的實際控制人是「招商銀行工會委員會」,而相當多骨幹人員出自招商系統。

然而,這樣的鼎盛已經成為奧尊人的集體回憶,甚至現在其官網的資料也停留在十年前的數據。奧尊信息一位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2002年,「被輝煌沖昏了頭腦」的奧尊信息管理層出現內亂,時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的王長春受到擠兌,率一群舊部相繼出走。後來,一度掌管奧尊信息的負責人來自招商銀行的食堂管理部。

「在我們這個圈子,王長春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可以拿到很多訂單。」按照他的說法,奧尊信息是金融IT業的「黃埔軍校」,業內很多人都是奧尊出身,但目前看來創業最出色的要數王長春。而從長亮的招股書上來看,除了王長春,長亮科技的高管、董事和監事中,多人都有奧尊信息的工作經歷。

早期的長亮科技帶有濃厚的「奧尊痕跡」。「王長春帶走了不少奧尊的技術骨幹和市場關係,不然根本沒法活下去。」一位鄭州的銀行IT部門人士說,幾年前他看長亮科技一些程序的代碼,居然裡邊還有奧尊信息此前寫的註釋。而且,長亮科技成立後好幾年間都是以年輕的畢業生作為業務的主力。

奧尊信息曾經追究過長亮的知識產權侵用的情況,但後來不了了之。據一位奧尊前員工稱,糾紛沒有繼續下去,也與招商銀行在其中調解有關。

從奧尊信息派生出去的長亮科技之後始終與「招商系」關係密切。長亮科技先後3次、涉及金額4000萬的擔保貸款,均由招商銀行辦理;長亮科技還曾在2008年花2000萬元購買過招商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而日前最受非議的是,長亮科技不僅由招商證券保薦上市,還讓招商證券的子公司招商資本突擊入股——這種「直投+保薦」的模式早已屢屢為人詬病,此前已被證監會所叫停。這讓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愕然。

不過,比起奧尊信息的「江河日下」,長亮科技顯得要爭氣得多。到了2011年,長亮科技核心業務系統在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覆蓋率近20%。長亮主打二三線城市,並瞄準處於轉型期的城市商業銀行。

「銀行與這些外包的IT企業關係很微妙。」一位長亮的內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搞定中小銀行關鍵是要搞定其個別『高層』。有時候,銀行換了領導,就會把IT系統都換掉。」他說。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給銀行返點已成為行規,譬如IT企業拿銀行2萬元,起碼要返還給銀行相關人士5000元。

長亮科技的第一大客戶恆豐銀行,在2010年出現了核心系統宕機事故,持續了接近一天時間。「很難查清楚究竟是恆豐銀行還是長亮科技的責任,但這樣的事故總會影響兩者的關係。」另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在2011年,長亮科技21%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恆豐銀行間的業務。另外,位列前五大客戶之一的煙台銀行,是長亮科技的參股公司。2008年6月,長亮科技以2元/股的價格入股煙台銀行,持股比例為0.25%。

一旦登陸資本市場,長亮科技不僅會發揮「拿單」的本領,還找到了展現財技的舞台。

「狼多肉少」

「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眼下,長亮科技面臨著公司內外的許多問題。

長亮科技與東南融通主業相近,都是金融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而軟件企業最主要支出就是人工成本。如果能夠降低人工成本,就有可能使報表上利潤那一欄的數字「更好看」一些。

給員工報酬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長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在過去三年,長亮科技員工工資及福利支出,佔軟件開發業務成本的59.61%、佔管理費用的58.01%、佔銷售費用的41.99%,是軟件開發業務成本和各項費用的主要部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主營業務的收入水平,則將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

軟件公司們也常給員工們「畫餅充饑」。客戶主要為券商和基金的IT企業恆生電子(600570。SH),在2011年底公佈了股權激勵計劃,擬授予298人不超過1900萬份期權——如行權條件全部達成,則其2012至2014年三年期權股價複合增長率達到26%。

除了需要對內安撫員工,對外,銀行IT企業面對的則是一片混戰的「紅海」。「現在行業裡時常有血雨腥風的廝殺。」來自銀行IT業龍頭企業之一——高偉達科技公司的一位人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據他介紹,同類的項目,以前每個參與者每月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現在只有兩三萬元。目前,高偉達的主要客戶是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銀行。

在這個散亂的市場中幾乎找不到振臂一呼的「帶頭大哥」:根據IDC發佈的「2010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供應商」排名中,位列首位的宇信易誠(YTEC)的市場份額也僅為5.2%。宇信易誠是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商。2010年,其營收為4.1億元,淨利潤只有區區120萬元。儘管在2011年盈利大幅提升,但這種大起大落還讓人看不到「大哥」的風範。

在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市場上,長亮科技排名「老六」,市場佔有率僅為2.05%——但這已經是長亮科技創始人王長春長袖善舞能力的展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

職場新星》舒果副總李叔翰 熱血服務員的職場迷航記 「四字箴言」讓你不會錯失職涯下半場


2013-06-03  TWM  
 

 

年輕時,他曾經一時衝動,憤而離職,卻在出走後,懊悔不已。王品集團「舒果」餐廳副總經理李叔翰在回歸「正途」多年後,才了解,積極進取絕對是職場不敗的先決條件;但要能走到最後,惟有「沉得住氣」四字箴言。

撰文‧鄭淳予

「年輕人,真的不要太意氣用事!」採光明亮、室內裝潢簡潔清新的「舒果」餐廳內,一位國字臉的大叔說得語重心長。這是王品集團旗下營業額第四高的品牌,眼前這位年紀輕輕的「大叔」,就是「舒果」的副總經理李叔翰。

這位低調的副總,打從大學就讀銘傳觀光系時,他就在王品實習,一畢業即進入王品從正職工讀生做起,可以說是標準的「王品人」。不過確有段三個月的「出走期」。

當年,李叔翰在王品擔任小組長,管理一組正職工讀生,做事勤奮的他,對升遷很有企圖心。誰知道,另一位因服役而離開兩年的小組長,才復職就被拔擢。「我本來非常篤定,那個位置一定是我的,因為他離開兩年,我代替他為公司拚了兩年,怎麼說都該是我!」曾因「升遷不是我」憤而離職李叔翰心中的不平與憤恨一把燃起,當天下午,他丟下一份辭呈就走人,甚至不讓主管、同事找到他。既灰心又不服氣的他,滿腦子想著:「我再也不要待在餐飲業!」那是二十來歲的他,踏入職場後,第一次也是打擊最大的一次挫折,全因為對自己太有自信:「我一直認為自己那麼好,但是原來人家不認同。」離開王品的李叔翰,找了一份銀行保全工作,加上周末兼差工地保全,月領約三萬元,「比起端盤子領二十四K,輕鬆很多!」但他發現,「在銀行裡,只要一接觸到客人,整個人就活潑起來,幫人抽號碼牌或打總行電話,都讓我樂在其中!」他開始懊惱自己太衝動,但倔強的他,說什麼也不願意「吃回頭草」。直到有一天,當時擔任王品區經理的鄭禮藤要為新品牌「西堤牛排」招兵買馬,想起了這位充滿幹勁的「小組長」。

「我記得,那是二○○一年耶誕節前一天,鄭經理約我長談,他甚至不曉得我已經離開王品。」他聽了原委就對我說:『你要不要來一個新環境,重新開始?』但我一聽到他要我從『一級服務員』做起,比我原本職務還低,就皺起眉頭,不過他不慌不忙地說:『你放心,我店開很快,你一定有機會。』」前輩一語中的,卸下了李叔翰年輕倨傲的包袱,他隔天就答應回到王品集團,「重新開始」,從基層做起。果然,憑著沒有熄滅的熱忱,三個月後,他就晉升小組長,再半個月,晉升為主任,又半年後,坐上店長。

忍耐與等待 是職場生存的重要學問李叔翰建立了很清楚的「去留邏輯」:「離開前,冷靜思考,是公司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他解釋,只要是人的問題,就可以解決,舉凡休假、留職停薪、申請內調,就是不要在情緒最滿的時候決定離職。

怎麼樣的公司才有問題?他言簡意賅歸地納出兩種條件,一種,是晉升管道不透明;另一種,是財務不透明。「只要升遷管道透明,你知道自己達成哪些條件,公司都有制度化規定,而且公司賺不賺錢大家都知道,這樣的公司當然要留下來!」有「幸福企業」美譽的王品集團,平均還是有約莫三%的離職率。李叔翰表示,離開的幾乎都是年輕人,而且只有一個原因——「吃不了苦」。曾有工讀生做了兩個月就對他說:「店長,我想離職,我覺得看不到未來。」在他追問之下,工讀生才說:「我要端盤子到民國幾年,才能有你這樣的收入?」類似的速成思惟,總讓他啼笑皆非。

「大多數年輕人都能積極任事,具備一切成功條件,但常敗在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就是忍耐與等待。忍不下來,或禁不起等待,就會離開,但誰能保證離開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說完,李叔翰豪邁地大笑,朝餐廳後場走去,迎向自己職涯的下半場。

李叔翰

出生:1977年

現職:舒果副總經理

經歷:王品牛排、西堤牛排

學歷:銘傳觀光系

工作年資:約16年

第一份工作:王品牛排工讀生

李叔翰的職場成功心法

執行力。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主管就要看你能不能又快又準確地把事情完成。

抬頭苦幹。做完該做的事情是基本的,但要讓別人看到你的表現,就要挑沒人會做的苦差事去做。

建立自己的團隊。帶人要帶心,能力一定要比下屬強,但有功勞要留給下屬,有責任你就要出面扛下。團隊的凝聚力高,執行力就會高。

勇於輪調。長官跟你提要不要去哪裡,不管去哪裡,都應該答應!每一次輪調就是一個晉升機會,年紀越大會越不想動,所以剛到職場要多方面嘗試。

忍耐與等待。你執行力強,有團隊,也輪調過了,表現很好也都讓人看到了,卻無法晉升,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忍耐與等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3

30 under 30:2014年華爾街最年輕有為的新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140

他們年紀輕輕,卻管理著數十億美元資產;他們大多來自高盛、大摩、伯克希爾哈撒韋、黑石等知名公司,但不乏熱情的創業者;他們的年齡都不到30歲,卻已經成為華爾街最耀眼的新星。他們,是福布斯新一年的金融業「30 under 30」。

福布斯的編輯和行業專家一起,精心挑選了15個行業中30位30歲以下的未來之星,即一年一度的「30 under 30」。華爾街見聞整理出了金融行業30位上榜新星。排名不分先後,當然,四位女士優先:

Tracy Britt Cool,29歲,總裁財務助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Tracy Britt Cool,29岁,总裁财务助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巴菲特公司中極具影響力的新星,同時擔任Benjamin Moore,Johns Manville,Larson-Juhl和Oriental Trading公司總裁,並為H.J. Heinz董事會成員。

 

Lucy Baldwin,29歲,董事總經理,高盛

Lucy Baldwin,29岁,董事总经理,高盛

高盛歐洲研究團隊主管,投資審查委員會成員。曾任歐洲零售和消費股研究部門主管。

 

Katie Keenan,29歲,合夥人,黑石集團

Katie Keenan,29岁,合伙人,黑石集团

全球最大房地產投資管理公司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興。曾幫助黑石發起第一個按揭貸款項目,五個月內融資接近20億美元,為黑石旗下多個機構承銷房地產債券12億美元。

 

Carryn McLaughlin,29歲,副總裁,摩根大通

Carryn McLaughlin,29岁,副总裁,摩根大通

23歲就成為註冊金融策劃師(CFP),隨後在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幫助房地產大亨及其家人管理27億美元資產。

 

Luis Alvarado,29歲,投資分析師,富國私人銀行

Luis Alvarado,29岁,投资分析师,富国私人银行

富國私人銀行投資組最年輕的成員,該投資組管理著1700億美元的資產配置。

 

George Bachiashvill,28歲,創始人,格魯吉亞聯合投資基金

George Bachiashvill,28岁,创始人,格鲁吉亚联合投资基金

在格魯吉亞運作著60億美元的私募基金,該金額佔到格魯吉亞全國GDP的40%。他的基金由該國億萬富翁總理出資10億美元,在格魯吉亞的投資引發了一些爭議。阿聯酋的阿布扎比集團也是其出資人。

 

Sam Barnett,24歲,創始人,SBB研究集團

Sam Barnett,24岁,创始人,SBB研究集团

作為一名業餘科學家和業餘數學家,他還在加州理工學院讀本科時就發起了自己的量化對沖基金,並將其發展成1.15億美元規模,擁有15名員工的公司。回報率一直很穩定。

 

Ganesh Betanabhatla,28歲,董事總經理,Talara資本

Ganesh Betanabhatla,28岁,董事总经理,Talara资本

曾在摩根大通石油天然氣投資銀行工作,並任Pine Brook Partners副總裁,現在能源領域的私募公司Talara管理著5億美元資產。

 

Rushabh Doshi,29歲,交易員,DW投資管理公司

Rushabh Doshi,29岁,交易员,DW投资管理公司

前摩根士丹利和Brevan Howard公司交易員,在Brevan任外部信貸資產經理時專注於高收益債務和不良債務。出生於孟買,青少年時期在堪薩斯州度過。

 

Leigh Drogen,27歲,創始人,Estimize

Leigh Drogen,27岁,创始人,Estimize

他所創立的Estimize公司主要預測各公司財報的關鍵數據,在華爾街頗受歡迎。為了提高預測準確性,Estimize從獨立分析師、買方/賣方分析師和私人投資者那裡廣泛蒐集信息。

 

Fred Ehrsam,25歲,聯合創始人,Coinbase

Fred Ehrsam,25岁,联合创始人,Coinbase

隨著比特幣逐漸進入大眾視野,Coinbase致力於讓其能夠便利使用。作為前高盛貨幣分析師,Ehrsam正在試圖搭建「比特幣的PayPal」,以便讓比特幣能夠用於日常消費。Coinbase已從Andreessen Horowitz等知名風投融資3000萬美元,是目前為止獲得投資最多的比特幣公司。

 

Eric Eisner,29歲,副總裁,美銀美林全球銀行及市場部

Eric Eisner,29岁,副总裁,美银美林全球银行及市场部

為美銀美林管理著整個拉丁美洲的低β值主權債務。在他接手之前,低β債券被認為是低利潤業務。他將其改造成美銀的重要收入來源,並使其成為大型競爭者中排名前三的頂級專營業務。

 

Stephen Ensley,29歲,顧問(Principal),Hellman & Friedman

Stephen Ensley,29岁,顾问(Principal),Hellman & Friedman

前摩根大通投行部成員,目前為最有名的私募股權公司管理層,曾主導了對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等公司的投資。現在還擔任CarProof董事會成員。

 

Brian Feinstein,28歲,合夥人(associate),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Brian Feinstein,28岁,合伙人,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從一名分析師成長為BVP 100多年歷史中最年輕的合夥人。目前管理著巴西和俄羅斯的投資團隊,並關注歐美互聯網和軟件業的投資機會。曾對巴西移動遊戲公司投資1億美元,目前該公司營業額已翻番。

 

Eugene Gokhvat,28歲,投資組合經理,BlueCrest 資本管理

Eugene Gokhvat,28岁,投资组合经理,BlueCrest 资本管理

曾在德意志銀行為Boaz Weinstein工作,如今擁有自己的大企業債券投資組合,管理著350億美元的歐洲對沖基金。

 

Cameron Horwitz,29歲,研究主管,U.S. Capital Advisors

Cameron Horwitz,29岁,研究主管,U.S. Capital Advisors

主管石油和天然氣探索和開發研究,唱多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讓其在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最有影響力研究員中榜上有名。

 

Kebvin Kaiser,26歲,董事總經理,Hedgeye風險管理

Kebvin Kaiser,26岁,董事总经理,Hedgeye风险管理

他最近唱空兩隻股票讓兩位知名的億萬富翁惱火不已。在他推薦做空Kinder Morgan之後,該公司CEO Richard Kinder專門召開電話會議來反駁他。同時,他對Linn Energy的評論則激怒了對沖基金經理Leon Cooperman。

 

Eric Khrom,28歲,創始人,khrom資本管理

Eric Khrom,28岁,创始人,khrom资本管理

由大學基金支持的價值投資者。大學輟學的他於2008年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他管理的投資組合在持有大量現金的同時獲得了很好的回報。

 

Maximilian,27歲,創始人,歐洲傳媒控股

Maximilian,27岁,创始人,欧洲传媒控股

他的公司管理著2.5億歐元資產,旨在將數字技術融入到「舊的公司」。去年九月,EMH投資的在線輪胎零售商Tirendo作價5000萬歐元出售給上市公司Delticom,作為創始股東的EMH獲益頗豐。

 

John Locke,29歲,顧問(Principal),Accel Partners

John Locke,29岁,顾问(Principal),Accel Partners

專注於成長階段公司的風投,主要涉及網絡安全等領域。曾投資Braintree等支付公司,Braintree後來被eBay以8億美元收購。

 

Chaitanya Mehra,28歲,投資組合經理,Och-Ziff資本管理

Chaitanya Mehra,28岁,投资组合经理,Och-Ziff资本管理

前高盛交易員,現為Och-Ziff投資組合經理,Och-Ziff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管理著390億美元資產。

 

Neil Mehta,29歲,創始人,Greenoaks資本

Neil Mehta,29岁,创始人,Greenoaks资本

前D.E. Shaw投資人,幫助該對沖基金設立香港辦公室。後來創立了Greenoaks並管理著6億美元資產,投資領域涉及電子商務和保險。早期曾成功投資Palantir和Coupang。

 

Vivek Ramaswamy,28歲,投資分析師,QYT Financial

Vivek Ramaswamy,28岁,投资分析师,QYT Financial

對沖基金行業內最大的專注於生物技術的投資組合的聯合管理者。以成功投資抗病毒藥物公司而聞名。

 

Adam Rodman,29歲,Segra資本管理

Adam Rodman,29岁,Segra资本管理

前Mark Hart's Corriente Advisors投資組合經理,目前受到前老闆和Harlan Korenvaes等基金經理支持開設了新的宏觀對沖基金。

 

Sam Shikiar,28歲,副總裁,高盛

Sam Shikiar,28岁,副总裁,高盛

高盛美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團隊主管,專注於金屬和能源期權。

 

Andrew Silverman,28歲,副總裁,高盛

Andrew Silverman,28岁,副总裁,高盛

曾為專注於信貸衍生品和債券的明星交易員,現在已成為全球頂級不良債券做市商。最近被晉身為董事總經理,2014年生效。

 

Jeffrey Sun,29歲,執行董事,摩根士丹利

Jeffrey Sun,29岁,执行董事,摩根士丹利

曾為大摩石油產品期權交易員,管理該行在噴氣燃油和柴油的頭寸,同時也管理原油期權交易。

 

Chris Yetter,29歲,拉丁美洲投資主管,Falcon Edge Capital

Chris Yetter,29岁,拉丁美洲投资主管,Falcon Edge Capital

管理者拉丁美洲利潤豐厚的20億美元對沖基金。曾為QVT交易員,在西班牙上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0

從估值10億美金到狼狽出售,電商新星Fab突衰之訓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3/144900.html
2011年,Fab在電子商務圈裡迅速竄紅,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企業,圍繞它的各種電商聖經不勝枚舉。不過來自於Fab的最新消息是它正在尋求收購,公司的核心團隊將轉做另一個家具電商品牌Hem。分析師預計Fab的市值介於1到1.5億美元之間,而在去年6月接受騰訊和Andreessen Horowitz投資時其估值是10億美元。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Fab怎麼了?
 
紅極一時但卻瞬間跌落谷底
 
Fab最初是一家同性戀社交網站Fabulis,隨後增加了團購,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業務一直沒有太大的起色。之後Fabulis將名字縮短為了Fab,並轉向了設計類的閃購網站。這次轉型讓Fab名揚天下,Fab成為電子商務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在上線當日,Fab就售出了6.5萬美元的商品;18天之後,它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0萬美元;在不到3個半月的時間裡,該公司就擁有了100萬個用戶。這樣的發展速度自然吸引力大批投資機構的關注,Fab也順理成章的拿到了大量的融資。
 
不過Fab的好日子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遭遇了發展的困境。
 
2012年12月,雖然Fab的業務依然還在快速的發展,但其CEO Jason Goldberg卻決定逐漸放棄閃購模式,嘗試轉向全價電商,並發展了自有品牌和線下實體店。
 
2013年4月,Fab對外公開宣佈進行戰略轉型,從閃購網站轉向更為傳統的以設計為特色的零售商,JasonGoldberg稱希望將Fab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創意產品零售商」,與iKea和亞馬遜直接競爭。
 
自此Fab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動盪。首先是裁員,2013年Fab進行了三輪裁員,從2013年6月到11月Fab共計裁掉了約330多員工,佔其員工峰值時700多名的一半左右。2014年5月,Fab又宣佈將對其剩餘員工裁員三分之一。對於裁員,Fab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業務模式的調整,從閃購轉向傳統電商模式使得很多員工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要求,新的模式也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人力了。
 
其次是管理團隊的動盪。從2013年4月開始,Fab的十幾位高管相繼離開,包括從 Esty 挖來的 COO Beth Ferreira,負責挑選商品的聯合創始人 Bradford Shellhammer、CPO David Paltiel 等等。此外,Fab 的CEO和CTO均公開表示將放棄領取2014年的薪資,並對公司產品線進行精簡,節約成本。
 
再則是流量的爆跌。根據市場研究公司Hitwise 的統計(如下圖),2013年9月Fab網站的訪問量為105萬,而2012年9月這一數字為420萬,一年時間網站流量已經下跌了75%。雖然曾有Fab的高管表示Fab更看重的是高素質的回頭客,重視的是用戶的質量而非數量,流量的下滑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電子商務的起點就是流量,而流量的暴跌一方面會嚴重影響公司業績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公司在消費者心中吸引力的下降,這對於一個處於發展中的創業公司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現象。
\

此次Fab的尋求出售,基本宣告了公司的轉型失敗。可以說,Fab成名的速度和他隕落的速度一樣迅速, 昨日還是面對VC圈錢的大戶,轉眼之間境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目前,Fab已經進行了四輪高達3.36億美金的巨額融資,公司的估值也已經突破了10億美金,而目前分析師對Fab的估值僅為1到1.5億美元之間。
 
到底是誰的錯?
 
當我們去認真梳理一下Fab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2012年底Fab逐漸放棄閃購模式,嘗試轉向全價電商時,當時的Fab依然在高速的成長,也依然是投資者眼中的明星,幾個月後Fab就完成了第四輪1.65億美金的融資。我們不清楚Fab的具體運營數據,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如此重大的戰略調整,Fab至少還會在明星的寶座上呆一段時間。
 
當然,Fab如此重大的戰略調整也不是沒有來由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益擴大的虧損數額,讓公司的管理層和投資者持續看不到盈利的希望。要知道經過四輪高達3.36億美金融資的Fab,如果依舊難以找到有效的盈利方式,那麼再找人輸血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了,這是高速成長下最大的隱憂,瞬間就可以讓這一地基不那麼牢固的樓宇坍塌。因此,盈利成為了Fab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在對待公司為什麼持續看不到盈利希望這個問題上,管理層將矛頭指向了閃購的業務模式。他們認為雖然閃購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收入的快速增長,也能實現可觀的毛利水平,但是支撐閃購業務需要的運營支出是非常龐大的,因為每天都要上線新產品並進行營銷,他們希望採用新的模式,即保有庫存並讓商品在線更長的時間,直至賣光,其實也就是轉型傳統的電商模式,他們認為這樣公司的運轉會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實現盈利的目標。
 
從外部來看,我認為這種轉型的理由猶如兒戲,一種模式不行我們再換一種試試。當然我們從市場的狀況、消費者的特點以及品類的特徵出發,可以預計即使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Fab的營銷成本也會比同為閃購網站的Zuily和唯品會都高一些,消費者的活躍度和重複購買率也會差一些,但是Fab的毛利率可以高達40%以上,這和Zulily的毛利率也相當,相比唯品會的不足25%已經要好太多了,如此高的毛利率我相信是絕對可以支撐Fab運轉的。
 
那麼為什麼閃購模式下的Fab會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呢?
 
首先是業務擴張太快。2011年6月,Fab上線了閃購業務,聚焦在家居創意產品。但是在很短的時間裡Fab就將產品品類擴張到了男裝、女裝、童裝、家紡、寵物商品等,無所不包。Fab因其商品的獨特氣質和充滿藝術氣息的設計而開始在全球流行,背後則是Fab團隊對這些商品獨特眼光和品味的體現。但是當Fab覆蓋了更多的品類時,他的這種特色逐漸消失了,這是很多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對其的抱怨。除此之外,Fab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全球擴張,收購了印度的初創技術公司True SparrowSystems、美國的零售網站FashionStake、德國的團購網站Casadanda、英國的創意商店Llustre以及德國的定製家具商店MassivKonzept,瞬間將業務拓展至近30個國家。業務的過快擴張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本,更重要的是使得Fab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這是比較致命的。
 
其次是收入高速增長下成本控制的失控。這幾乎是導致Fab的管理層看不到盈利希望的最直接原因,電子商務的運營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業務的流程化以及精細化要求很高,否則用戶體驗難以達標,成本也很容易出現失控的狀態。過於關注銷售規模的大幅增加,而忽視了對後端運營細節的加強以及成本與效率的合理配比毀掉了太多的企業。雖然我們沒有Fab的具體運營數據,但是從營銷費用上我們有理由相信Fab在這一問題上的嚴重性。2012年Fab實現銷售收入1.15億美金,但是營銷費用卻高達4000萬美金,約佔銷售收入的34.78%。與之相比,Zulily 2012年這一數字為11.41%,2013年更是下降到8.6%,而唯品會2012年的這一數字僅為4.66%。2013年,Fab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生硬地削減營銷費用,這也是導致流量暴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是公司的管理。對此我們不能妄加斷言,但是一年內這麼多高管的離職也絕對是一件值得反省的事情。
 
總之,業務過於快速的擴張導致Fab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也逐漸失去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對成本控制的失控更進一步將公司引入了深淵,此時公司管理層過於武斷地將矛頭指向了閃購的商業模式,並開始了全面轉型,這是Fab整個故事的轉折點。
 
我始終認為Fab完全放棄閃購轉向全價電商的決策過於武斷,Fab經營中面臨的困難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這種業務模式,但是無論如何公司當時做了那樣的決定,而且沒有承受住轉型帶來的陣痛,不得以面臨今天被迫出售的境地。
 
新品牌Hem應該吸取的教訓
 
Fab出售以後,其核心團隊將轉做新品牌Hem。Hem在幾個月後才會上線,但團隊已經明確這是一個家具電商品牌,並要成為一個「兼具產品設計、研發、製造到技術和物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公司。」 對於Hem,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回歸零售的本質,重拾對商業本質規律和用戶的基本尊重。
 
首先要重拾設計的品牌靈魂。Fab的爆發與設計有很大的關係,這也將是Hem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後期階段,Fab流量的暴跌固然與其削減營銷費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業務擴張中迷失自我、失去特色才是最根本的原因。Fab剛上線的時候,不管是選品、圖片還是郵件營銷都有非常強的設計感和創新性,也都是精品,體現著Fab非一般的藝術品位,這也是Fab最初在各種社交網站上廣泛流傳的原因。但是後來「品味開始下降」、「高不成低不就」、「商品缺乏吸引力」等都是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對其的評論。值得一提的是Bradford Shellhammer曾經是Fab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官,於2013年11月離職。此前,Jason Goldberg曾對外表示Bradford Shellhammer是公司的秘密武器。一次記者問Goldberg對競爭對手看法時,Goldberg非常驕傲地說:「這是一個需要有品味的行業,可惜他們沒有Shellhammer。」遺憾的是後來的Fab也沒有了Shellhammer,不知道這是不是另一個導致Fab品味下降的重要原因。那麼對於新品牌Hem來說,如何重拾Fab最初的設計品味尤為關鍵。
 
其實要專注和聚焦。之前的Fab走得太快了以至於丟掉了靈魂,雖然後來Fab也明白了這一點,並進行了「瘦身」,砍掉了一些「雞肋」品類,也收縮了擴張的區域,但是終究難挽頹勢。那麼Hem能否保持專注,並在此基礎把事情做得專業是決定其的關鍵,專業即是要從產品、價格以及服務的角度不斷追求用戶體驗的持續提升。
 
其次要時刻關注成本與效率的配比。電子商務是一個需要精打細算的行業,不僅要關注規模的增長,更要嚴格控制成本的支出,要保證每一筆支出都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有時候,掙錢是一個相對困難的事情,而省錢則相對容易。
 
最後要有持久作戰的心態。Fab可以靠著設計的特色和閃購的模式一夜爆紅,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也從資本市場上拿到了大筆融資,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但是電子商務是一個很複雜的零售模式,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地打磨好每一個細節,經過20年、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有機會取得一些真正的成就,短期的高速增長或者一夜爆紅都只是假象,Fab自身的故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品牌Hem的管理團隊應該做好足夠的準備,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將Hem當成藝術品一樣打造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而切忌急於求成。
 
(作者貞元,關注零售電商,關注科技如何改變商業,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daosuier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