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第三方支付新規粉碎了什麽夢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114

第三方支付迎來最嚴厲監管。 (東方IC/圖)

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是在風險和經營之間作出權衡,在中間關鍵的是兩點:一是創新是不能抹殺的,是要鼓勵的,二是風險是用來管理的,不是用來消滅的。

金融創新是在收益和風險之間做出權衡。金融的風險管理,不僅僅是對行業風險的管理,也包括金融業壟斷給全社會帶來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對監管者而言,如何利用現有新興技術對金融業變革帶來的契機,值得深思,因為稍有不慎,可能就錯失了百年不遇的良機。

2015年7月31日,央行發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這個管理辦法的實質性內容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

“支付機構應根據客戶身份對同一客戶開立的所有支付賬戶進行關聯管理。個人客戶擁有的綜合類支付賬戶的,其所有支付賬戶的月付款交易(不包括支付賬戶向客戶本人同名銀行賬戶轉賬,下同)年累計應不超過20萬元。個人客戶僅擁有消費支付賬戶的,其所有支付賬戶的余額付款,交易年累計一個不超過10萬元。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同時,規定每個客戶的第三方支付賬戶每日累計金額不能超過5000元。

當你打不過對手的時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對方的手腳捆住。以上規定讓第三方支付從事的P2P資金托管業務的可能性破產,事實上廢除了第三方支付的清算功能,所有清算只能通過央行設立的機構進行。這還意味著第三方支付不能擁有存款業務,最多20萬,第三方支付只能是小額、消費的通道,大額的最掙錢的業務必須通過銀行,存款的業務最終交給銀行。

第三方支付做資金托管業務的核心問題是形成了存款業務,盡管資金存放在銀行,但是以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名義存放的,按慣例利息歸第三方所有,而且虛擬賬戶還可以給每個客戶開子賬戶。子賬戶之間轉賬劃款,不通過銀行,在央行清算系統的視野之外,銀行不能掌握這些資金的去向。

簡單歸納,管理辦法徹底粉碎了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化和銀聯化的夢想,從客觀上鞏固了商業銀行的既得利益。

從目前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勢頭和前景看,其便捷的服務、低廉收費甚至免費、創新的模式,完整而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尤其是其利用新技術在商業場景中的運用,極大便捷了互聯網交易。客戶、資金蜂擁而至,第三方支付機構如雨後春筍,央行也適時對第三方支付發放了官方牌照,但是在具體的業務開展方面,卻出現了極大分歧。

這分歧表現為,一個是賬戶的存款功能,一個是賬戶的托管清算功能,這也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業務實踐中順應市場的趨勢、客戶的需求以及技術發展能力的需求而實現的。而這些功能的進一步拓展則侵害了既得利益,一個是商業銀行系統,一個是以銀聯為代表的支付系統。

支付賬戶余額如果沒有限制,事實上就成了銀行,就是銀行的存款。現在在金融機構的準入方面,門檻最高的還是銀行。銀行業務的核心基礎是存款,而存款是資金市場配置的關鍵所在,因此銀行牌照資源如此稀缺珍貴。

從現有的商業銀行系統來看,依然是以國有銀行為主,但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銀行體系的資源配置功能卻難如人意。國有銀行把老百姓低廉的存款收集來之後貸給大型國有企業,後者形成了龐大的過剩產能,或者貸給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形成中國經濟龐大的債務。這些成為威脅中國經濟安全的毒瘤。

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自身通過存貸利差,維持了高額利潤暴利。如今在中國經濟增速變慢的形勢下,銀行不良資產不斷攀升,利潤增速下滑。

可以這樣說,在經濟面臨周期性下滑的情況下,中央高層一再進行除弊革新,希望實現萬眾創業和全民創新的新局面,為中國經濟培養新的增長點。可是固有的金融體系,作為經濟的心臟系統,對創新的動力和動機不足,創新基因也稀缺。

今年4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工行召集23家商業銀行負責人開會,四次敦促商業銀行降費,幫助企業爬坡過坎。四個月過去了,效果寥寥。

如今,在經濟下滑、中小企業哀鴻遍野的形勢之下,是誰幫助了中小企業們融資?筆者覺得是新技術。第三方支付和P2P平臺接連興起,不僅僅方便了消費者,也方便了中小企業,但卻動了商業銀行的奶酪。

許多輿論對這次央行的管理辦法叫好,認為控制了風險,因為銀行業風險有較強的外部性,必須嚴格監管。這是筆者同意的,金融業在任何國家都是嚴格監管的,但是嚴格監管不等於管死,或者制造籬笆不讓進來。

新技術在金融業運用的確帶來了風險,但是新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也為金融業的風險控制帶來了新手段。比如阿里金融創造的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方式,就利用客戶經營信息進行風險評估,這是傳統的金融業難以做到的。

如果監管層不利用技術創新的成果,不是去管理風險而是消滅風險,那就是背道而馳。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是在風險和經營之間作出權衡,在中間關鍵的是兩點:一是創新是不能抹殺的,是要鼓勵的,二是風險是用來管理的,不是用來消滅的。

所以為了使金融市場不發生風險,就不要新技術或者把新技術的使用圈定在一個有限的範圍,這是鴕鳥政策。

當中國經濟周期性還在下滑中時,有一點需要厘清:落後的金融體系已經嚴重地影響到經濟複蘇和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唯一的出路是對這個金融體系動大手術,而這個契機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帶來的。

可以這樣說,中國經濟目前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方面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甚至是自己有創新的,而P2P和第三方支付正是用這個新技術為中國老邁的金融體系帶來了曙光。目前一系列的政策出臺,是否讓我們正在失去契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