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船”就要來了嗎?可能還要觀察一段時間。
兩天前,中國重工(601989.SH)因“擬披露重大事項”臨時停牌。這一舉動,讓此前盛傳的“南北船合並”預期再度被引爆。
6月14日,中國重工對外發布停牌公告,同時也是對市場上的合並傳言給予回應。該公司稱,日前接到控股股東中船重工通知,中船重工擬對其自身相關業務進行調整,部分業務涉及到中國重工,其中,中國重工擬以持有的動力相關資產進行對外投資,參與中船重工擬打造的動力業務平臺公司。目前方案還需進一步論證。
該公司還強調,上述對外投資的方案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也不涉及公司發行股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該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產品門類最為齊全、研發實力最強的艦船裝備供應商,在艦船動力及部件、艦船輔機等艦船裝備傳統業務領域占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數據顯示,2014年,由於艦船裝備板塊逐漸回暖,訂單金額增長較快,當期新承接合同172.9億元,同比增長79.5%。
不過,此次停牌披露的指向,可能與外界預想的還不太一樣。
更早時候,也就是2014年12月30日,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分別發布重組公告,采取中國南車吸收合並中國北車方式進行合並,並將合並雙方擬定中文名定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中車”)。2015年6月8日,中國中車正式“發車”。
此後,自2014年4月份就傳出“緋聞”的中電投和國家核電,也正式宣布合並成立國電投,並確定了新公司的領導層。
有媒體援引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的說法,稱他將上述兩起合並歸類為“行業內橫向的強強聯合”,“主要是將行業內業務相同或相似的央企合並同類項,避免惡性競爭,最大程度地發揮規模經濟與協同互補效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
在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表示,要繼續加大國企國資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解決重複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而6月5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召開第十三次會議,國有企業改革再次成為主要議題之一。
有了上述央企合並的先例,目前,有關船舶、鋼鐵、石油等領域的合並重組預期也越來越強烈。
在船舶領域,目前國內存在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1999年前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船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船重工)按地域進行了劃分,逐漸形成了今天“南北船”的局面。其中,中船集團旗下擁有中國船舶、廣船國際、鋼構工程三家上市公司,中船重工旗下有中國重工、風帆股份兩家上市公司。
《中國船舶報》曾在2015年1月份報道,考慮到兩大集團多年來均存在發展的短板,有船舶工業的老領導建議“將船舶工業兩大集團進行合並”,以便提升中國船舶工業的產品建造能力。當時,還是中船集團董事長的胡問鳴,曾邀請了一批船舶工業老領導與現任領導班子共話發展。
巧合的是,201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宣布,原中船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胡問鳴任中船重工董事長、黨組書記,同日,中船集團也召開大會宣布:原中船重工副總經理董強任中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
這被外界解讀為是兩大船舶集團合並的開始。不過,雙方的重組合並一直未得到官方證實,至今還處於傳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