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日報發文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風險:常會導致危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23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8 13:50 編輯

人民日報發文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風險:常會導致危機
作者:
張明


上海陸家嘴金融區。專家指出,如果金融機構的規模在經濟體中比重過大,其引發經濟與金融波動的成本將超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5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署名張鳴的文章《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文章指出,金融業過度發展帶來的主要風險包括:

首先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積累,最終使得市場估值上升至實體經濟無法支撐的水平,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通常會導致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

其次,由於金融監管很難跟上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導致金融脆弱性累積,最終可能釀成危機。

第三,如果金融業的發展明顯脫離實體經濟,其融資功能將被削弱,將導致大量流動性在金融系統內空轉,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卻居高不下,有時甚至出現大量企業“在流動性的海洋中被渴死”的結局。

文章強調,世界經濟依然處於本輪金融周期的下行階段,去杠桿的壓力猶在。如果世界經濟依舊增長乏力,那麽,過去幾年在充沛流動性與強烈的風險偏好下快速上漲的全球股票等資本市場,就可能面臨重要調整,甚至釀成新的危機。讓金融業由過度發展轉變為平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文如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指出,如果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規模在經濟體中比重過大,金融業引發經濟與金融波動的成本將超過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金融部門的發展已露出過度的跡象。

金融歸根結底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從長期看,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真正創造價值。從歷史來看,金融業過度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信貸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過高或以房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過高。事實上,信貸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和房地產價格,正是目前用來衡量金融周期的主要指標。金融周期的時間一般長達10余年甚至更長,顯然一個完整的金融周期的長度大大超過經濟周期。在金融周期的波峰階段,通常會出現金融業過度發展的狀況。

金融業過度發展帶來的主要風險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它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積累,最終使得市場估值上升至實體經濟無法支撐的水平,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通常會導致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與本世紀美國次貸危機都是典型的案例。

其次,由於金融監管很難跟上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因此,大量的監管不足或監管真空導致金融脆弱性累積,最終可能釀成危機。例如,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證券化產品發展過快,導致對相關風險難以進行準確評估,加上監管又非常寬松,以至於成為危機傳染的渠道,甚至是危機的放大器。

第三,如果金融業的發展明顯脫離實體經濟,其融資功能將被明顯削弱,這將導致大量流動性在金融系統內空轉,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卻居高不下,有時甚至出現大量企業“在流動性的海洋中被渴死”的結局。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金融業的過度發展密切相關,但金融業的規模或重要性並未因此有明顯下降。相反,隨著發達國家集體實施量化寬松政策,金融業繼續,甚至進一步以超過實體經濟的步伐擴張,這很可能會埋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種子。目前距危機爆發已有7年,但發達經濟體甚至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依然顯著低於危機前,長期停滯成為困擾各國的現實問題。相比之下,全球資產價格在過去7年卻快速上漲。其原因是,量化寬松釋放的流動性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股票等金融資本市場,從而形成一種正反饋機制。

展望未來,世界經濟依然處於本輪金融周期的下行階段,去杠桿的壓力猶在。如果世界經濟依舊增長乏力,那麽,過去幾年在充沛流動性與強烈的風險偏好下快速上漲的全球股票等資本市場,就可能面臨重要調整,甚至釀成新的危機。讓金融業由過度發展轉變為平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自人民日報;原文標題為《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