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冯仑:投资者怎么看一家企业的好坏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42443140
本系列的起始篇(http://xueqiu.com/2480001764/39752893)得罪了不少银粉。奈何按市值排,A股大盘股前三十名当中,大金融20席,银行股占一半。美股排头兵中的主力科技股、医药股和消费股在A股三十强榜单上都是0。撇开我们科技股的龙头BAT在海外上市,华为未上市,医药基本都是仿制药核心竞争力不强不说,消费股当中比较强势的娃哈哈、加多宝均未上市,台资企业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的康师傅、统一则是在香港上市。即便如此,消费品中的服装行业在A股和港股已形成板块效应。

本篇就以服装股为例,一探网点数饱和后的增长瓶颈。

七匹狼是中小板最早上市的服装股,也是闽企休闲服装的龙头。其2004年上市后至2008年最高点四年间股价一路攀升了6倍,期间门店数量从765家增长近4倍来到2769家。金融危机半年内下挫一半后在此后三年半时间内又涨了5倍,股价网点数均在2012年年中创下最高。其中,门店数4000家,股价从2004年IPO至2012年八年间上涨了15倍多。

以下见七匹狼历年门店数:
2004 765
2005 960,增25%
2006 1415,增47%
2007 1976,增40%
2008 2769,增40%
2009 3249,增17%
2010 3525,增8%
2011 3976,增13%
2012 4007,持平
2013 3502,减13%
2014 2821,减19%

尽管股价在2014年初见底后已开始反弹,但其业绩与店铺的增减保持高度一致—2012年净利润达到5.6亿的新高后,2013年3.8亿,2014年2.9亿,今年一季度继续下滑中。

再看港股中国利郎,也是骑行客组合中近期涨幅最大的股票。2009年上市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上涨了4倍多。此后两年一路下挫,到2012年底见底跌幅达60%以上。所幸是,利郎上市后门店扩张的步伐并不算太激进,其业绩在2013年一年的调整后(从6.3亿下跌至5.2亿),2014年重归增长至5.5亿。

以下见利郎的历年门店数:
2008 2491
2009 2561,增3%
2010 2805,增10%
2011 3268,增17%
2012 3479,增6%
2013 3455,基本持平
2014 3079,减11%

再看A股的美邦服饰,2008年上市后,到2011年最高股价翻番,此后下跌70%,到2014年年中见底。业绩则与此保持高度一致(2011年12亿,2012年下滑至8.5亿,2013年4亿,关店比例近20%的2014年更是下坠至1.5亿元)

以下见美邦的历年门店数:
2007 2106
2008 2698
2009 2863
2010 3385
2011 4164
2012 5220
2013 <5000
2014 4000多家

休闲服装4000家门店是道坎!看美邦服饰招股书中披露的门店扩张节奏,如果当时是家上市公司,有百倍股的潜质。


上市后两年2010-2012的网店大跃进为后面的业绩大滑坡埋下了隐患。

在我国的工作场所中,较少有人穿正装,二三线城市更是如此,所以正装的网点瓶颈来的更快。所幸报喜鸟的扩张步伐比美邦和七匹狼慢很多,触及天花板也是软着顶,而非硬碰硬,门店关闭得少,销售收入的波动也更为平缓(仅2013年下跌10%之后在2014年已恢复增长13%)

以下见报喜鸟上市前的历年门店数:

以下是上市后:
2007 585
2008 637
2009 665
2010 715
2011 821
2012 875
2013 902

休闲当工装穿,运动服则是当休闲服穿。尽管老外对于看着运动服穿进办公室就像看着睡衣穿上大街一样不适,2008年北京奥运却是坑了包括NIKE、ADIDAS在内的所有运动品牌。竞技体育对运动服(这一在中国早已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服装)的拉动远低于预期。而本土运动品牌也在奥运到来之际盲目地把门店扩张至6000家的瓶颈之上,最终只能迎来业绩股价大跳水。


李宁
,这个曾经港股的明星股。在2004年上市后,至2007年短短三年间上涨了15倍!08年调整后在2010年又创出历史新高。此后四年店铺数直线下滑,到2014年末关掉了巅峰期门店数量的三分之一,而股价更是只剩下巅峰期的15%。。。

以下见李宁的历年门店数:
2004 2887
2005 3373
2006 4297
2007 5233
2008 6245
2009 7249
2010 7915
2011 8255
2012 6434
2013 5915
2014 5626

安踏体育是本土运动品牌中少有的顽强者。从2013年开始不仅店铺数企稳,业绩反转,股价更是在上涨3倍后创出历史新高。到2014年末,仅比巅峰期关闭10%略多一些门店,具体见下:
2007 4716
2008 5667
2009 6591
2010 7549
2011 8665
2012 8075,减7%
2013 7757,减4%
2014 7622,减2%

无论如何,消费品因其属性和销售覆盖范围都有理论上的门店数量极限。过多之后,就是左右互博,徒耗资源。从最必须的饮料到食用油、洗漱日用品,再到家用电器、服装、家居,汽车,都不能逃脱此规律。对消费品牌而言,触及增长的极限后,对策有以下几种:
一是进军新的区域市场 - 上市公司一般都已是全国性品牌,唯有拓展海外市场,有部分香港上市品牌原本主攻区域或外销市场,可能存在更多的机会,如三年前的敏华控股;
二是渠道下沉 - 国内主流品牌已完成得差不多,参考是中粮益海嘉里食用油的终端达到几十万家,格力在年报中披露门店达数万家,服装的极限一般是一万以下,家居在3000左右;
三是拓展新的品牌和品类 - 如百丽国际作为鞋服经销商代理原来越多的品牌,而对于品牌起家的上市公司来说,复制成功一个新品牌则并不容易;
四是变加盟店为直营店 - 提升消费体验、品牌形象获取高附加值,标杆自然是优衣库和ZARA。但国内品牌如ME&CITY等所做的尝试到目前看来并不成功。尤其是电商时代,旗舰门店的投入,到最后反倒会成为一个包袱;
还有国内上市公司特有的第五招,收购一家概念好的公司,不务正业,股价高飞,散户大股东被收购方一起收益,还是社会主义股市好!

言归正传,有球友指出单凭增长的极限用于分析股票的前景过于片面 - 说的是在理的:任何投资都不是凭一根筋就能断乾坤。就好比人在地上行走受到的是多种力的作用。但只有认清每一个力背后的客观规律,加总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与宏观绝对空间中的运动所不同的是,股市背后的各种力的作用只是给出一个多种可能性的概率分布。所以不像在绝对空间中的运动,其运算结果也能唯一,股市更像量子物理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大多数人因为看不到唯一的结果,而成为了怀疑论者,干脆不再试图弄清任何规律,单纯靠博弈去赌输赢。对此,骑行客一贯的方法是,把复杂世界中的各种因素一个个抽丝剥茧开来,放进历史长河的真空里,用数据说话,去除噪音,还原真相。当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单一规律后,加总也就离真相更接近。

P.S.有兴趣的朋友可对比$苏宁云商(SZ002024)$$国美电器(00493)$ 门店的变迁史,业绩和股价的对应关系,甚至是美股百思买和已破产的circuit city,零售与消费品本质上是趋同的,“增长的极限”原理也适用中外的任何市场。

@今日话题 @方舟88 $上证指数(SH000001)$    $中小板(SZ159902)$    $恒生指数(HKHSI)$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七匹狼(SZ002029)$ $美邦服饰(SZ002269)$ $报喜鸟(SZ002154)$


看更新的数据,读更长的历史,听异于市场的观点,关注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