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加入亞投行 機會、代價全解析

2015-04-06  TCW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創始國申請期限為三月底,總統馬英九在截止日前,決定提出申請。

台灣決定加入亞投行,馬政府卻沒有官員告訴民眾,台灣參加的機會與成本是什麼?

亞投行是中國在二○一三年十月主導成立,目的在投資「一帶一路」(編按:涵蓋四十四億人口、六十六國、二十一兆美元投資機會的地區)的基礎建設;在中國宣布今年三月底前提出申請,才能成為創始會員國的時間表下,連日來,英、德、法等歐洲強國,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四國,就連遠在北歐的丹麥,都申請加入會員,累計至三月三十日,已有四十七國申請。

潛在商機大涵蓋66國基礎建設大餅

台灣加入亞投行的機會是什麼?「在商言商,不加入就沒門票。」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這張門票,是指亞投行未來將主導以「一帶一路」為主的亞洲基礎建設計畫。

以亞銀的運作模式為例,亞銀對會員國提供資金貸款及技術援助,會員國的橋樑、港口、鐵路等公共工程的投標、設計、執行,必須會員國才能參與;台灣是亞銀創始國,早年南北高速公路、石化工業的建設資金,都來自亞銀,台灣經濟起飛後,由借款國變為捐款國。

英、德、法等歐洲國家相繼表態加入亞投行,打的正是亞洲基礎建設大餅的算盤。

另外,「為資金找出路,」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認為,台灣外匯存底高達四千多億美元,超額儲蓄有新台幣一兆八千億元(編按:超額儲蓄指一國的儲蓄減投資,意指游資),國際資產也有新台幣一兆四千三百億元,參與亞投行,進而取得參與中亞經濟建設的機會,就是一個資金的去處。

亞投行商機大,但台灣能拿到多少利益?成本又是什麼?

李淳認為,台灣公共工程的國際化程度有限,在這塊亞洲建設大餅下,台灣究竟能拿到多少利益?划不划算?需要好好計算,他認為,台灣如果只當個「低調的出資者」,就不要奢望有什麼國際經濟的機會,他更認為,如果重點又被放在抗議名稱上,這筆錢,不如拿去協助廠商拓展海外市場。

入會代價高光名稱問題就將吵不停

加入亞投行,一定要面對「名稱問題」,胡勝正說,台灣加入亞投行最佳模式是,美國不反對,中國不反對,台灣又能以主權地位參加,但,此種情況「困難重重」,因為,中國一定會反對。

台灣過去加入國際組織的名稱,有三種模式:一是APEC模式「Chinese Taipei」,是國家名稱;二是WTO模式「台澎金馬」,是經濟體模式;三是亞銀模式「Taipei,China」,這名稱是香港回歸中國後,亞銀以逗號中間無空格的方式,來突顯台灣跟香港的不同,香港是Hong Kong, China。亞銀模式,台灣抗議迄今,成為每回官員出席亞銀年會的主要戲碼。

「亞銀模式,台灣很難接受,」交通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葉銀華說,「中國何曾在任何國際場合,支持台灣加入任何一個經貿組織?」更何況,這是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組織,光是名稱問題,台灣內部必須先有共識,否則,又是一場內耗空轉,代價更高。

台灣想加入亞投行等國際組織,我們的戰略是什麼?

官員立場變欠缺加入國際組織戰略

據了解,早在去年亞銀、APEC年會上,亞投行就是熱門話題,中國在會場上積極鼓勵各國參與,但台灣反應冷淡,認為這是中美爭奪世界主導權,台灣是「局外人」的財經官員大有人在。

相較韓國,國內很早就討論是否加入亞投行,雖然美國公開反對,韓國內部仍有自己定見,甚至提出將亞投行總部設在韓國的條件交換,最後,韓國也在三月底前提出申請。

反觀台灣,短短幾個月時間,由冷轉熱,態度大轉彎,三大財經首長紛紛表態支持加入亞投行,「這是在趕流行,沒有審慎評估,」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

「凸顯(官員)對國家戰略不清楚,」台經院顧問黃崇哲說,考慮是否參加亞投行,應就參與目的、資源、對象詳細思考,包括國內已經日益衰退的公共建設營造業發展,及對兩岸發展有何影響,都要用更高的視野,擬訂戰略。

胡勝正坦承,「參加不一定有機會,」但是,「不參加完全沒機會。」 因為只要參加國際組織,就會有國際經濟的「能見度」。他舉例,像去年緬甸開放外資銀行設立分行,金管會核准三家銀行赴緬甸設分行,但榜單出爐,第一批九張執照,沒有台灣,因為緬甸認為台灣沒貢獻。

「我們能變隱形人嗎?」他說,不參加國際事務,台灣能力會更弱,多邊談判,台灣需要更多經驗,亞投行是中國主導的第一個多邊組織,未來還有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台灣都要面對,累積更多國際談判的能力。

【延伸閱讀】台灣在國際金融組織的角色被中國排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