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技心語|奈飛豪賭自制視頻

原創內容為王的時代回來了。

一家被國內美劇迷親切稱為“奈飛”(Netflix)的美國網絡流媒體服務商從在線影片租賃的角色轉型為開發自制原創內容,憑借高端自制美劇和突破性的排播沖擊著傳統電視平臺的優勢。

2016年,Netflix實現營業收入88.31億美元,同比增長30.26%;凈利潤為1.87億美元,同比增長52.22%。

成立於1997年的Netflix,經營範圍是在線影片租賃,能夠讓顧客快速方便的挑選影片,同時免費遞送。用戶可以通過PC、TV及iPad、iPhone收看電影、電視節目,可通過Wii,Xbox360,PS3等設備連接TV。2009年,該公司可提供多達10萬部DVD電影,並有1千萬的訂戶。2007年2月25日,Netflix宣布已經售出第10億份DVD。研究機構HIS在一份報告中表示,2011年Netflix網絡電影銷量占據美國用戶在線電影總銷量的45%。

然而,從電影制作公司購買版權的成本提高正在蠶食Netflix的流媒體運作,DVD收入損失慘重這個事實,讓Netflix曾經盛極一時的DVD業務不再成為其增長的組成部分。更為糟糕的是,星智娛樂公司一直是Netflix在線影片的主要來源,因為沒能跟星智娛樂公司續約,Netflix在線影片的質量下降。2012年Netflix實現營收36.09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12.63%,但凈利潤同比暴跌92.41%,僅為0.17億美元。

 

痛定思痛後,Netflix開啟自制原創內容的道路。

2013年Netflix出品的《紙牌屋》被推上全球矚目的風口浪尖,隨後《鐵杉樹叢》、《女子監獄》……接連多部劇集均保持超高質量成為了現象級話題。

優質的內容也吸引了全球眾多用戶。截至2016年年底,Netflix的用戶總數達到了9380萬人。Netflix公布的財報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Netflix全球流播放服務用戶人數凈增加705萬人,創下了公司歷史上單季度新增全球用戶人數的歷史最高紀錄,其中美國以外的全球新增用戶人數為512萬人。

Netflix CEO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說:“用戶的增長反映了全球觀眾對網絡電視的接受度大增以及對原創內容需求強勁的趨勢。”為此,Hastings果斷切斷DVD點播服務,大力發展Netflix Original業務。

過去一年,Netflix原創節目內容時間超過600個小時,今年的目標是超過1000小時。Netflix首席內容官Ted Sarandos透露,過去一年有一半的用戶搜索來自Netflix Original的原創內容。未來Netflix還將推出多達42部原創劇,包括漫威動畫的《鐵拳》(Iron Fist)以及德魯-巴里摩爾的僵屍喜劇《Santa Clarita Diet》。

Netflix表示,截至2016年年底,Netflix在原創內容節目上的投入是145億美元,2017年在原創劇方面的投入將比去年再增加10億美元,達到60億美元。原創劇的制作成本也令Netflix 2017年的財務狀況吃緊。Netflix首席財務官David Wells此前表示今年的現金流赤字將達到20億美元,比去年的17億美元也有所增加。

 

雖然Netflix在美國訂閱率市場占比接近一半,但相繼有亞馬遜Prime視頻、美國視頻網站hulu等流媒體視頻平臺出現。這些平臺也投入大量資金開發原創影音內容,成為Netflix的有力競爭對手。

為了贏得更多全球用戶,Hastings去年在慕尼黑的DLD(數字、生活、設計)大會上表示:“Netflix計劃在中國推出流媒體視頻服務,目前與中國監管部門的談判正取得進展。”

不過,Netflix真要進入中國,會發現它要面對的競爭格局遠比看起來還要複雜。百度旗下的愛奇藝、阿里巴巴旗下的優土、騰訊旗下的騰訊視頻均將精力放在了原創自制內容上。

相比Netflix來說,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多年來的大數據收集和分析,已經對中國消費者的行為有著極為深刻的了解。在各大中國網絡平臺上,80%的用戶都看中國的電視劇和電影。這些內容不僅吸引觀眾,還逐漸將其轉變為會員。愛奇藝更是將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法則運用到網絡視頻制作中;樂視也開始原創自制劇,並向上拓展至硬件。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00

科技心語|豪擲8億美元贊助奧運會 馬雲想成為“可口可樂”不容易

過去,奧運會的全球頂級贊助商名單中只有外國名字,未來將新添一位中國成員。

馬雲1月19日在達沃斯宣布,阿里巴巴將加入包括麥當勞、可口可樂、Visa和三星在內的精英企業,成為國際奧委會全球贊助項目的一部分,贊助從現在起到2028年的奧運賽事。雖然雙方都沒有透露協議的具體規模,但彭博社引述接近消息人士的話稱,該協議預計將至少讓這個全球最大體育賽事主辦機構增加8億美元收入。

阿里巴巴的這項贊助計劃的規模創下奧運會贊助史上最高紀錄。按照昨日披露的協議條款,阿里巴巴還將為賽事組織者提供技術服務,並建立在線視頻“奧林匹克頻道”,旨在向中國體育粉絲推廣數字奧運。馬雲表示,阿里巴巴將利用其技術來協助“奧運會向數字時代演變”。

在阿里巴巴之前,只有一家中國公司聯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成為贊助商。但國際奧委會一直在尋求與亞洲贊助商建立聯系,以幫助將其賽事推廣至世界各地。韓國平昌、中國北京和日本東京等亞洲城市將舉辦今後3場奧運會——兩場冬奧會和一場夏季奧運會。

來自國際奧委會的數據顯示,其12家頂級贊助商為2014年索契冬奧會和去年里約熱內盧夏季奧運會提供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同期來自轉播權和其他商業交易的總收入達到56億美元。

上海美國商會公共事務前負責人、中國媒體行業資深觀察者Michael Co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阿里巴巴贊助奧運會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能夠幫助其像麥當勞和可口可樂那樣獲得全球曝光,這也符合阿里巴巴希望成為像可口可樂那樣的全球大品牌的目標。此外,中國政府對奧運會的重視程度也會為阿里巴巴加分。”

參與阿里巴巴和奧委會談判的國際奧委會前營銷負責人Michael Payne表示:“阿里巴巴此舉意義遠不僅僅是營銷和贊助,事實上它是唯一一家和國際奧委會簽訂破紀錄協議的公司。”

中國資深體育行業觀察者龔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商業、體育和政治的綜合考量。”事實上,阿里巴巴的奧運會贊助協議也呼應了其它中資集團在體育和文化服務業的巨大投入。在過去兩年里,中國企業在收購體育媒體公司、歐洲足球俱樂部和媒體權利機構投入巨資。2015年中國公布的計劃就包括到2025年的未來10年中,體育行業產值達到5萬億人民幣的規模。

除了馬雲之外,中國富豪王健林在國內外體育和文化領域也加大投資。2015年,萬達集團成為國際足聯(FIFA)的贊助商。萬達在文化行業長期的支出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王健林上周在合肥舉行的萬達年會上透露,萬達在文化服務業方面的產值已經首次超過主業商業地產,並將保持增長勢頭。

馬雲的用意也很明顯,他希望阿里巴巴未來營收的一半來自海外市場。目前中國市場所占營收比重仍然高達四分之三,中國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市場,但增速將呈現放緩趨勢。不過在海外,阿里巴巴的名字還遠未達到家喻戶曉。

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奧運會在全球範圍觀眾規模之大將為阿里巴巴贏得海外名聲,這符合它們海外擴張的策略。很多國際品牌都希望在這個舞臺樹立品牌形象。”

不過奧運會的收視人群的變化趨勢可能讓阿里巴巴失望。根據今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後的各項收視率統計顯示,里約奧運會直播收視率在18歲至49歲人群中下滑25%,千禧一代都已經轉向了Facebook和Snapchat的平臺,他們甚至不知道奧運會已經來到。這意味著奧運會的收視人群正在變老,對廣告商來說可能是個壞消息。

廣告買主Amplify的一位美國投資官曾表示:“雖然奧運會的全球效應仍然巨大,但是觀眾質量可能沒有過去高了,但是廣告商還是會繼續買廣告,以觸及更多的人群。”

如果阿里巴巴希望贏得美國市場,它可能更應該去贊助超級碗。每年2月美國的超級碗吸引著1.12億的觀眾,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收看奧運會的美國人。

商業很艱難,但是賽場更激烈,每天都是一場新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43

科技心語|蘋果財報亮眼 庫克無法回避“中國挑戰”

庫克將蘋果重新帶回增長的努力終於沒有落空。當地時間周二收盤,蘋果公布四季度財報顯示,過去的假日消費季為蘋果創造了不菲的收益。上一季度蘋果營收784億美元,同比增長3%,每股盈利3.36美元,均好於市場預期,也扭轉了此前連續三個季度下滑的頹勢。

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大漲,創下2015年夏季以來新高。過去三個月,蘋果股價累計漲幅超過7%,表現遠遠好於谷歌和Facebook同期表現。

去年的這個時候,蘋果發布了創紀錄的財報,iPhone銷量也創下歷史新高,但在此後的連續三個季度,蘋果每個季度的財報都是下滑的,去年蘋果收入創下了2001年以來的首次年度下滑。

去年10月,iPhone 7發布後,庫克曾經表示,蘋果將會重回增長。他說:“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的反響非常積極,我可以有信心告訴你們,蘋果正在重回增長。”庫克還說,雖然很難預計新手機的需求,但是本季度的財報將會給出更多指引。

上一季度蘋果iPhone銷售額創下了554億美元的新高。根據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向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蘋果上一季度出貨量達到7830萬臺,超過三星的7750萬臺,位居所有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榜首,新增iPhone用戶350萬。

不過庫克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沒能實現增長。大中華區成為唯一一個銷量下滑的區域。蘋果64%的收入都來自海外,過去一個季度,大中華區銷量下滑12%,營收162億美元。不過根據庫克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發布會上的解釋,銷量下滑的主要是香港地區,就中國內地本身來看,銷量是持平的,如果不計匯率的因素,還增長了6%。庫克表示:“中國的表現很了不起。”

不過庫克仍然要面對“中國挑戰”的難題。中國對智能手機的需求空間仍然巨大。根據第一財經獨家獲悉的Counterpoint最新發布的數據,去年中國全部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4.65億臺,占據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三分之一。包括Oppo和Vivo等在內的中國本土品牌性價比很高,對iPhone構成了威脅。

Counterpoint分析師閆占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趨緩,僅為3%,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出現下滑,不過中國本土手機華為、Oppo和Vivo相加增長達到57%,出貨量超過3億臺。而且中國本土手機品牌還在不斷向海外擴張。”根據投資公司Drexel Hamilton分析師Brian White此前預測,蘋果今年一季度在中國的收入將同比跌去20%至30%。

針對去年蘋果收入為何罕見下滑,庫克解釋道:“去年的銷售下滑是因為我們把大多數精力用在推動蘋果服務業務的增長,比如蘋果音樂,蘋果商城和iCloud。這些業務比做手機等硬件利潤更高,而且能夠增加用戶粘性,用戶一旦加入了蘋果的生態系統,將來能買更多蘋果的硬件。形成良性循環。”根據接近蘋果的人士透露,蘋果正在開發一款AR眼鏡,而庫克也討論了未來開發AR平臺的可能性。

過去一個季度,蘋果服務業務增長18%,收入也創下了72億美元的新高。蘋果的目標是到2020年,服務業務收入能夠實現翻番,總收入達到500億美元。盡管大部分分析師認為蘋果服務業務的收入增長會很迅猛,不過很少有分析師同意蘋果將轉為一家服務公司。目前蘋果超過三分之二的收入仍然來自於硬件。

盡管如此,這並不妨礙蘋果以它的軟件優勢和對手進行差異化競爭。研究機構Stifel分析師Aaron Rakers表示:“未來蘋果將會整合進iPhone的3D感應技術會成為‘秒殺’對手的應用。風投機構Loup Ventures分析師Gene Munster表示:“蘋果正在押註3D技術,這會令公司未來構建的AR和VR平臺大受裨益。”

蘋果將在今年發布旗艦iPhone 8機型來紀念iPhone發明十周年。投資機構Piper Jaffray分析師Michael Olson表示:“如果說讓投資人最為擔心的,就是大多數消費者可能因為期待今年9月蘋果發布新手機而拖延購機計劃,這將對未來兩個季度季度財報不利。雖然在我們調查的1000名美國用戶中,他們大多數不清楚這臺新機型會有哪些功能上的突破。”

瑞銀分析師Steven Milunovich表示,可能有兩種情形來解讀蘋果的境況:“其一,是蘋果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尤其是當語音助手Siri和蘋果汽車項目一籌莫展時。其二,就是蘋果的創新技術正在等待消費者的成熟,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推出有意義的新產品。”Milunovich表示後一種方式是他更想看到的。

投資者還關註蘋果是否將考慮把生產線移回美國,以獲得更多的稅務減免,以及如果特朗普向海外制造產品征收高額的邊境稅(border tax)對蘋果銷售會產生何種影響。對此,庫克表示:“中國和美國互相需要,美國也需要創造更多就業。但每個人都需要合理地去做這些事情,並不是非要訴諸貿易戰。資金回流美國對美國和蘋果來說都是好事,但邊境稅將嚴重打擊中產階級消費群體。”

目前蘋果擁有的現金已經達到2461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企業,甚至超過去年斯里蘭卡的GDP。運營現金流也達到270億美元,蘋果上一季度服務業務的收入就已經和Facebook的總營收持平。如此大的現金流加上資金回流美國的可能性激增,這也引發外界對於蘋果可能進行更多並購的猜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82

科技心語|短視頻亂舞

農歷新年期間,今日頭條的一則收購令短視頻行業再度熱鬧起來。

2月1日,今日頭條宣布全資收購移動視頻創作者平臺Flipagram,交易完成後,今日頭條將獲得這款美國市場上的主流移動視頻產品和其運營團隊。這意味著今日頭條正式拿到了全球短視頻市場的入場票。

Flipagram成立於2013年,用戶可以把手機照片編輯成電子相冊,配上特效和音樂以及光暈和字幕分享到該社區平臺。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對短視頻進行簡單的編輯和分享。截至收購前,Fligapram已經吸引了2億用戶分享視頻故事。

 

拿下Flipagram後,短視頻必然將會是今日頭條2017年戰略的重要一環。去年,短視頻就超過了圖文和組圖,成為了今日頭條最大的內容形態,日均播放次數超過了10億次,視頻嵌入廣告的形式受到了廣告主追捧,成為頭條收入的重要來源。2016年年底,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宣布將拿出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

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爆發,人們已經從傳統的圖文模式跳出來,開始用短視頻進行交流。借助網紅效應,短視頻已經迅速發展成規模龐大的內容創業形式。

2月7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視頻分享應用快手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將赴美上市。快手方面對此予以否認,稱“在當前階段,快手的主要目標仍是持續提升產品體驗、服務更多人群”。快手當前估值近40億美元,已經完成C輪融資,獲得百度資本、紅杉資本、DCM、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和光源投資等數千萬美元投資。

依靠短視頻獲得重大發展的公司已經層出不窮。《2016短視頻內容生態白皮書》顯示,2016年短視頻內容創業已經發生了超過30筆融資,相關創業項目的融資規模達到了53.7億元,其中PAPI醬拿到了真格的1200萬元投資,“一條”完成了1億元的B+輪融資,“二更”也完成了5000萬元的A輪融資,一下科技完成了5億美元的E輪融資,更有梨視頻上線便拿到了5億元投資。

短視頻的快速崛起讓內容創業者再次看到了曙光,但其發展依然不明朗。近些年來,隨著社交平臺用戶紅利的流失,眾多內容創業者苦於吸引受眾而忽略了內容創業的核心本質,短視頻發展的瓶頸也在於此。

由中國團隊創立的美國短視頻應用Musical.ly可能更能說明問題。2015年7月,Musical.ly在全美iOS應用榜單排名上超越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成為美國主流的社交媒體,可以用“屌絲逆襲”來形容。

 

Musical.ly團隊當時的判斷是,短視頻之前不溫不火,根本的原因是消費量夠,供應量少,願意拍和分享的人太少。因此,Musical.ly的切入點是引入海量音樂,讓用戶可以很簡單地把音樂融入到視頻當中去,讓一個沒那麽好玩的視頻一下子變得好玩起來。

從Musical.ly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用戶場景和社交性對產品的變現至關重要。對於用戶來說,短視頻的作用已經從當初的內容表達升級到自我表達,甚至變成大眾娛樂模式。也就是說,單純地“看”的內容已不能再滿足用戶,一個短視頻應用必須要滿足“看別人”、“表達自己”、“娛樂大眾”三方面訴求,才能有更強的用戶黏性。

優質的內容依舊是短視頻發展的重要手段和眾多內容創業者的核心競爭力。從目前成功的短視頻項目來看,優質的內容都是其收獲關註和利益的基本要求。目前,多數短視頻創業者都是搞笑視頻,雖然在受眾面前十分討巧,但是隨著短視頻市場的持續擴大,市場成熟後同質化內容將成為最先被淘汰,最沒有競爭力的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27

小米回歸蘋果模式 | 科技心語

小米特立獨行的互聯網營銷模式可能行不通了。

雷軍(小米創始人)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未來3年在中國布局1000家“小米之家”,銷售策略開始全線轉移到線下。2017年的目標是先開200家。這也是小米去年智能手機份額被OPPO和vivo擠壓之後所做出的最新戰略部署。

受到OPPO和vivo的市場擠壓,去年小米中國市場份額下滑到16.8%。小米手機出貨量也大幅下降23%,僅占中國所有手機出貨量的8.9%。

互聯網“饑餓營銷”的方式在特定時期為小米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隨著一、二線城市的智能手機市場飽和以後,雷軍開始將目光投向三、四線及以下市場。

中國農村有6億智能手機的潛在用戶,他們不僅需要網上銷售渠道,更需要線下的體驗和展示,小米之家就是迎合線下的需求。雷軍稱1000家門店三年的銷售規模將達到600億至700億元。

雖然都是布局線下,但是雷軍的目標並不是像OPPO和vivo那樣“以量取勝”,他還是想讓線下店走高端路線。雷軍說:“我們想做什麽?就是想做互聯網思維的無印良品,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去年51家“小米之家”線下店每平方米的銷售是26萬元。

 

“電商之王”小米銷售策略的大逆轉,也反映了在中國線下渠道的份額仍然很強大,任何手機制造商都無法忽略,即使是蘋果。雖然蘋果也不能算是“渠道友好型”企業,但是到了中國,蘋果必須重視建立不同渠道。蘋果目前在中國除了擁有40家門店以外,還通過與運營商和大型商場等合作,在中國擁有4萬多個銷售網點。

依靠線下渠道布局提振銷量最成功的案例是華為。通過渠道下沈策略,華為逐步補齊四到六線的城鄉線下渠道短板。華為地級市的體驗店去年已經增加到近500家,縣級體驗店增加到920家。整個中國來看,華為與第三方合作擁有網店已經超過140000家。2017年華為還將覆蓋中國將近2000個縣城,這將推動華為今年全年手機智能銷量增長到1.8億部。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效率極高,因此雷軍的“小目標”也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如果僅以開店數量來看,蘋果的速度是遠遠無法超越中國手機企業的。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即使蘋果所有的實體店經理在一周7天,每天工作20小時的滿負荷狀態下,都很難一年開出40家店,小米之家去年的數量超過50家。這是中國企業才能完成的奇跡。

目前小米“新零售”的雛形仍然不清晰,所謂的“線上銷售、線下體驗”也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小米之家”還能玩出什麽新花樣還得基於小米的產品策略,把新的生態系統的周邊利潤較高的產品落地,並且落地後配合企業品牌形象的宣傳。

不過做實體店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像小米這樣完全采取自營模式的實體店,維護成本相當高,小米未必扛得住。雷軍坦言,最近令他頭痛的事情是線下渠道:“之前很多人告訴我,線下渠道一定要有利潤空間,但我一直在想如何讓傳統渠道具備高效率,實現性價比。”雷軍表示,小米之家不同於其他手機品牌的連鎖店,而是完全采取“自營”模式,由小米自己運作,能夠大幅提高效率。

事實上,有了實體店以後,也能提振小米其他產品的銷售,包括空氣凈化器、無人機、音響、電視機頂盒和機器人吸塵器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這也符合雷軍希望打造智能家居和互聯網生態鏈的目標。

小米在物聯網方面未來預計還會加大投入,從公司即將使用自主研發芯片“松果”處理器就可以看出。做芯片並不比做實體店少燒錢。如果做成,小米將成為繼華為以後第二家擁有定制化芯片的手機制造商。目前全球僅蘋果、三星和華為擁有自主研發芯片。

定制化芯片的好處是,一方面能減輕對上遊供應鏈的壓力,在今年芯片供應仍然吃緊的情況下,小米的做法能占據主動;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定制化芯片將軟硬件更有效地結合,提升用戶體驗。過去小米在高端機型上與高通合作,低端機型使用聯發科芯片。兩者都擁有整體解決方案,但是小米是否具有開發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仍然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453

諾基亞3310不止於懷舊 | 科技心語

在智能手機風靡全球的當下,人們似乎已經將功能性手機拋諸腦後,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2017世界移動大會(MWC)上,諾基亞發布了四款機型,不過被人們提起最多的並不是其新款智能手機Nokia 6,而是售價僅為52美元的標誌性功能機3310。

諾基亞3310保持了最初的功能,並且改善了性能。比如超長待機時間,能夠持續通話22小時,比原來的機型通話時間增加了10倍,而且在待機模式下,電池能保持一個月。

諾基亞3310將在今年第二季度發布。去年5月,諾基亞已與芬蘭企業HMD簽署獨家10年期授權協議,後者將生產新款諾基亞品牌手機和平板電腦。HMD CEO Arto Nummela曾告訴我:“決定讓諾基亞3310重生是經過一番市場調研的,我們發現人們對諾基亞的3310評價最高。於是我們想,好吧,就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這也能告訴人們我們正在翻開諾基亞的新篇章。”

 

作為手機中的“現象級”機型,諾基亞3310曾經在全球賣出超過1億部,但僅依靠懷舊恐怕不夠。

諾基亞3310是2000年左右推出的機型。如今近20年過去了,當時的“諾粉”現在都已逐漸步入中年。按照HMD的說法,諾基亞手機的消費人群並不僅限於當年的那批“老粉絲”。以新款手機Nokia 6中國的推廣為例,在發布後的四天時間里,登記註冊的130萬名購買者中,絕大多數來自於30歲以下的年輕人。根據Nummela透露的數據,74%的註冊人群是30歲以下的,他們中一部分人可能從未擁有過諾基亞手機。

諾基亞深知,重塑品牌形象不僅僅是告訴別人過去你有多成功,而是未來你還能有多創新。

諾基亞3310的翻新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保留過去經典功能的基礎之上又進行了完善,比如提升電池性能、外觀的弧線更具設計感、明亮的色彩。

不過,諾基亞並不打算依靠售價僅52美元的諾基亞3310賺錢,它只是用來幫助諾基亞講故事。HMD首席產品官Juho Sarvikas說道:“如果你需要第二個手機,諾基亞3310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休假的時候,你不需要收取郵件,只需要在緊急時間接老板的電話就好了。”

除了諾基亞3310以外,諾基亞此次推出的另外三款手機的價格都處於中低端,從147美元到316美元不等。

Nummela反複強調,諾基亞希望依靠過去繼承下來的優點和手機生產的哲學去創造新的東西,這並不代表它在重複老路。

諾基亞回歸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幾年來從中國市場崛起的一大批智能手機制造商,包括華為、OPPO、vivo、小米等,這些公司十年前都不存在。盡管諾基亞品牌在消費者中有很高的親和度,但是經過多年後重回市場,它會發現市場已不再是原先的市場,在渠道變化和產品差異性方面都會面臨很大的考驗,尤其在中國市場更是如此。如今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的實力已不可同當年諾基亞時代同日而語了。

但是諾基亞還有機會。目前全球功能機市場的量大約在4億部,如果諾基亞能夠保持一半以上的份額,按照功能機還將存活2~3年來看,諾基亞完全可以從功能機當中建立一批用戶。

黑莓面臨著和諾基亞相同的境遇,都已經將手機生產授權給第三方,希望能給品牌帶來重生。在MWC期間,黑莓授權的TCL也已經發布了新款智能手機KEYone。但是與諾基亞產品策略有所不同,KEYone 549美元的定價直接瞄準了企業級高端機。

今年4月發售的KEYone保持了黑莓經典的黑色鍵盤,但是同時在空格間中加入了指紋識別傳感器,而且能夠根據觸控的手勢進行反應,這也繼承了舊的黑莓手機trackpad的功能。授權給TCL之後,黑莓將專註於軟件的研發。而TCL則希望利用黑莓強大的品牌效應,推動新手機的複蘇。

品牌的名字並不代表一切,無論是黑莓還是諾基亞,品牌的內涵和人們對它的熱情才是推動公司前行的動力。懷舊只是一種感情,真正有價值的是一個企業經過常年積累所遺傳下來的哲學和精神,這將為後世創造更多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75

中國科技企業赴美搶人 | 科技心語

全球最聰明的人在哪里?過去的答案可能是谷歌、Facebook或者蘋果,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答案是:中國。

近期,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和工作禁令讓正在發展“東方矽谷”的中國科技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能力在全球範圍搜羅人才。

在上周舊金山舉行的GDC遊戲開發者大會上,來自中國的科技巨頭騰訊在會場上打出了巨大的廣告:“騰訊遊戲招募工程師、軟件師,加入我們。”站在一邊的完美世界首席運營官魯曉寅不動聲色地評論道:“騰訊這招挺聰明,遊戲圈的開發者全在這里了。他們可以一網打盡。”

BAT三巨頭之一的百度CEO李彥宏日前公開表示:“中國迎來了吸引人才的黃金時期。”他同時暗示了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可能正在對美國產生人才外流的影響。

當美國對人才自由流動做出限制時,中國張開雙手積極擁抱全球頂尖人才。中國政府甚至設立了外國專家事務國家管理部門來起草人才戰略,並且每年召開全球會議討論如何把最先進的人才吸引到中國。

以深圳為例,深圳2015年吸引了超過1200名“高精英人才”,其中有74名是來自海外專家。在人才引進新政中,最大的刺激是“優秀人才”政策。這一政策對來自24個國家的外國人開放,最高獎勵是一次性補貼近100萬美元或2200平方英尺的10年免費公寓。

除了將人才引進國內,中國企業的另一種做法是在美國設立公司,並且聘請當地尖端的技術人才。以百度為例,百度在矽谷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就是為了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方面招募全球最聰明的人。

 

去年宣布向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捐助1億美元支持腦科學研究的陳天橋,也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提交了兩項提案,包括《加大投入,通過腦科學基礎研究全面推動和改善大腦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以及《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在全球範圍內招募頂級科研人員,為中國發展最貢獻》。

盡管陳天橋把實驗室建在海外的提案再度引起廣泛爭議,以仇子龍為代表的中國腦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陳天橋建海外實驗室實際上就是服務於海外市場,而且未來那些專利都由海外實驗室擁有。不過陳天橋在給這些科學家的信中寫道:“希望共同促進我國腦科學研究的發展。”

過去美國幾乎壟斷了所有高科技行業,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人才高地。但是現在這種趨勢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技術越來越被視作是未來幾十年大國之間的競爭要素和關鍵財富,中國正在人工智能、機器自動化等方面迎頭趕上。

如果有一天,美國科技巨頭,比如蘋果、微軟和高通等這些已經在深耕的公司突然宣布要把全球的研發中心搬到深圳、臺北或者東京,而不是矽谷或者西雅圖,那麽這些城市的人才將會受益於和全球領導型的技術人才一起工作。

當李彥宏聽說特朗普的顧問抱怨矽谷有四分之三的CEO都是移民時,他就覺得中國的機會來了。“許多矽谷的企業家都表示擔心美國的創新能力會下降,尤其是在特朗普當選後,”李彥宏說,“我真摯地希望來自不同國家的傑出人才都能來中國,幫助中國在全球創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除了發展人才,中國還希望打造下一個“矽谷”。馬化騰(騰訊創始人)在兩會上提議打造以廣東、香港和澳門為輻射的科技“灣區”。根據咨詢機構Zero2IPO的數據,去年前11個月,中國政府的風投和PE在鼓勵科創方面的投資額度高達1.15萬億元人民幣。

學習矽谷,也是在積極汲取矽谷的文化。矽谷巨頭對於中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也成為中國企業所效仿的對象。中國正在努力打造出具有像蘋果、谷歌、亞馬遜這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

這也難怪在谷歌的訪客中心外,安卓寶寶的雕塑前,大多數排隊等待照相的都是中國人。畢竟,這是美國文化最令人怦然心動的主旋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82

亞洲科技巨頭的美國夢 | 科技心語

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還在與矽谷的科技公司打著太極,亞洲的三大科技巨頭已經為他送上了大禮:投資、就業和工廠。

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分別在投資、大數據和制造業三大領域成績斐然,這個被稱為“松散聯盟”的三巨頭市值相加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在美國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110萬個。

軟銀的孫正義、阿里巴巴的馬雲和富士康的郭臺銘都是充滿智慧的企業家,他們通過錯綜複雜的交叉投資以及深厚廣闊的人脈關系編織著一張看似“松散”卻實力堅固的網絡,以幫助亞洲企業在美國不斷擴張。

富士康去年為美國蘋果公司組裝了價值超過750億美元的硬件產品,郭臺銘已經承諾在美國開建工廠。富士康也希望通過加大美國市場的布局,打開市場,把去年收購的夏普電子的產品銷往美國。

孫正義和馬雲都與特朗普有過見面。軟銀承諾將對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就業,並為此前收購的無線運營商Sprint尋求更多合作夥伴。馬雲也希望把更多美國貨通過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銷往中國,並預計這將為美國帶來超過100萬的就業。

 

亞洲人的智慧就在於善於動用人脈讓自己和合作夥伴變得更強大。無論是軟銀、富士康還是阿里巴巴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投資業務,為了避免海外投資的財務風險,它們在很多領域都進行了深度的合作。

事實上,孫正義也是鴻海收購夏普背後的推手,他曾陪同郭臺銘一起拜訪夏普高層,並介紹稱“這是一個老朋友”。而收購夏普也讓鴻海獲得了潛在收購東芝閃存業務的“牌照”。另一方面,軟銀即將啟動的千億科技基金背後的投資人是富士康、沙特主權財富基金、蘋果和高通。

對於富士康而言,提升制造業的產業價值鏈是當務之急,在這一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比硬件更為重要的是軟件。投資軟銀的科技基金,郭臺銘的用意是明顯的:這符合富士康在提升核心技術和實現關鍵領域增長的戰略目標,並能通過涉獵新領域的投資機會,支撐公司全球業務的發展。

軟銀和阿里巴巴的交集也同樣緊密。孫正義是阿里巴巴早期的投資人,以2000萬美元的投資造就了這家如今市值超過260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兩家公司後來還和富士康一起投資了滴滴出行和印度電商Snapdeal。馬雲和孫正義都以個人名義投資比爾蓋茨的創新能源風投(Breaking Energy Venture)。去年12月,軟銀又宣布將為阿里巴巴提供日本的雲服務。而阿里巴巴更有希望合作的對象是軟銀去年剛剛收購的英國芯片制造商ARM。

馬雲和孫正義的相似之處都是從局外人變成投資大亨,從這點上來講,兩人更能相互理解。但是熟悉這兩位的人還是能看出兩人風格的明顯不同:孫正義更加的個人主義,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相比之下,馬雲更加註重文化和包容,他不會過問業務的細節,而是關註人的發展。

阿里巴巴和富士康也有聯合投資項目,而投資的對象正是軟銀的機器人控股公司Softbank Robotics,並負責將後者與法國公司Aldebaran Robotics共同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epper引入中國。

盡管馬雲和郭臺銘初次相識之際,是“大巫見小巫”:當時富士康從各個指標來看都一家大公司,而阿里巴巴則是一個還沒發展起來的電商網站。但是兩人長期保持非常密切的關系,按照一位熟悉他們的人的話來說,兩人的友誼是“不打不相識”。

而郭臺銘和孫正義的初次相遇是2000年,當時孫正義找到郭臺銘,希望富士康生產軟銀Yahoo BB為日本網絡提供接口的寬帶Modem。如今,孫正義已經成為“洋買辦”,同時也是聯合投資人。對於美國投資和就業的承諾,孫正義表示每家公司都是相對獨立的,只是時間正好都湊巧了。

事實上,軟銀的投資已經遍布美國、英國和沙特,他需要一個所謂的“泛亞聯盟”讓自己的投資變得更加安全。阿里巴巴和富士康無論從實力還是企業價值文化來看,都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說三者的聯盟不只是一種欲望,更是一種需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39

谷歌猛攻企業級雲端業務 | 科技心語

征服了全球網絡搜索引擎的谷歌,下一步將涉足增長迅猛的雲計算行業。

谷歌雲計算負責人黛安·格林(Diane Greene)去年曾表示:“我們對待企業市場是認真的。”這句話恰恰反映了外界對谷歌雲有多懷疑。

“他們一天到晚想搞改變人類、改變世界的技術,從我們接觸的感覺來看,谷歌並不會在企業級業務加大投入,就算加大,也不會像微軟那種力度。”一位華為的高層對筆者表示。

雖然谷歌一直致力於消費級的市場,但由於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在將其軟件開發、應用和技術設施遷出傳統的內部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現在正處在采用雲技術的關鍵時期。微軟、亞馬遜和谷歌全球三朵最大的“雲”開始大放異彩。

 

谷歌已經在雲計算平臺上全面引入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並希望向更多企業客戶售賣其雲服務,這也意味著谷歌致力於打破目前亞馬遜和微軟一統天下的“雲上的格局”。

根據德意誌銀行的數據,2016年亞馬遜雲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了122億美元,預計今年年底累計收入將突破200億美元;微軟雲2016年收入超過24億美元,而谷歌只有不到10億美元。

不過谷歌有人工智能這一秘密武器。谷歌雲業務主管黛安·格林(Diane Greene)上周在舊金山的雲計算大會上表示:“谷歌的成功之處是它的技術,而不是業務的基本面。”谷歌認為業務能力並不是所謂的“火箭科學”(Rocket Science),真正的“火箭科學”是谷歌為整個雲行業帶來的技術變革。

谷歌已經在雲計算大會上宣布了為包括匯豐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提供雲服務,主要用於提升對於洗錢的探測能力、進行模擬以及複雜的計算等。

不過谷歌要追趕上競爭對手亞馬遜和微軟,首先是要贏得客戶的信任。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鑒於Google的消費者業務實在太多,為企業提供可靠的服務優先級夠不夠高,以及是不是放得下身段做一些普通的非技術方面的事?由於谷歌是搜索引擎起家,因此客戶會擔心把自己的業務放在谷歌的雲上,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服務,因為谷歌缺乏對自身以外公司的技術支持。

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企業轉型雲計算需要的大量資金。要想讓大企業和初創公司把數據和數字化業務存儲在自己的雲上,這是一筆上百億美元的投入。現在還很難說服大部分企業把業務放在雲端。

去年谷歌在雲業務方面新增的員工比任何其他部門都要多,僅用於雲服務客服的員工數量就多達千人。谷歌深知自己與亞馬遜和微軟的差距在於缺乏深厚的客戶關系以及在巨大雲生態圈中的地位遜色。

事實上,谷歌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工具等先進技術的優勢已經體現出來。比如空客旗下的衛星圖像集團使用谷歌的圖像識別工具從衛星圖像中來捕捉並且移除雲層。

但是光有產品是不夠的。谷歌和Facebook一樣,都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公司的經營思維,它們的思路是,集中精力挖掘最終用戶,盡可能多地霸占他們的時間,收集用戶數據,用戶和企業級領域對服務的要求差異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77

汽車巨頭的下一個戰場:車載AI技術 | 科技心語

傳統車企的競爭開始由內燃機轉向了車載AI技術,這一趨勢正在成為主流。

大眾汽車上周宣布1.8億美元投資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出門問問,並建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並應用車載人工智能(AI)技術,雙方各持股50%。

大眾汽車此舉標誌著人工智能在車載領域的應用已經成為確定的趨勢,傳統汽車廠商紛紛開始占領市場先機。其實早在今年1月的CES展上,虛擬AI助手就已經引領了汽車企業的風潮,包括福特、寶馬、現代和尼桑在內的四大汽車領導品牌分別宣布了與微軟、谷歌和亞馬遜三家科技巨頭合作,為新車增加虛擬智能助手。

 

日產尼桑和寶馬汽車選擇與微軟合作,在不久的將來,被選擇的車輛將帶有Cortana助手。福特公司所有支持sync3系統的車輛都與亞馬遜公司的虛擬助手Alexa合作。此外,現代汽車和戴姆勒表示,他們汽車的部分語音操作助理將與谷歌智能助理合作。豐田也已經公布了一個未來概念車,它擁有自帶的數字平臺,一個名叫Yui的虛擬智能助理。大眾這次選擇和中國企業出門問問合作,很顯然是為了在人工智能領域不落後競爭對手。

汽車制造商之所以會對此產生濃厚興趣,是因為語音助理可以使用在各種電子電器上,讓人們的駕車體驗更加方便。未來汽車將會變成一個真正的娛樂空間,人們貴賓室的延伸。或許最終的結局是我們會舒服的把腳擡起看起電影,而數字助理在駕駛。你還能在車上控制家里的音響和空調,鎖定車門或發送目的地細節給車輛,在路上就把家里的車庫門打開或者關閉,播放有聲讀物,並且擁有記憶功能。

此前蘋果的Siri助手通過公司的CarPlay軟件已經開始在一些特定車輛上使用。包括寶馬,尼桑,現代和福特在內的很多汽車品牌為此設定了新模式。比如現代汽車將谷歌助手與公司本身的Blue Link軟件程序連接集成在一起。

而寶馬的車聯網數字平臺未來將會與微軟Cortana連接,能夠執行包括預定餐廳等簡單任務。寶馬公司表示,寶馬連接系統可以在約會地點不定的情況下隨時讓司機在路上保持被通知的狀態。

去年被三星收購的哈曼也已經公布過類似微軟Cortana的哈曼卡頓語音助理的一段視頻,但產品仍待開發完成。今年的CES上,哈曼展示了反黑客軟件技術,以及包括擡頭顯示器、下一代音響系統、自動駕駛在內的新技術。

和亞馬遜、微軟這些從事人工智能的科技巨頭而言,有著“谷歌背景”的出門問問的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的能力很顯然更符合大眾汽車本土化的需求。與大眾中國合作也顯示了中國車載人工智能市場的樂觀前景。去年11月,出門問問發布了針對汽車後裝市場的智能後視鏡“問問魔鏡”(Ticmirror)以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產品,而且出門問問在車載內容建設和車內聲場方面也都積累了一定的數據。

3月29日,出門問問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成立了語音智能與人機交互聯合實驗室,專註於自然語言理解、多輪對話管理、問答系統、機器翻譯等人機語音交互核心技術研發領域,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語言處理。

據雙方介紹,大眾和出門問問的合資企業將在出門問問前沿的語音識別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汽車應用程序。首批產品將包括出門問問現有的智能後視鏡。通過語音輸入,該後視鏡可以提供導航、信息點(POI)搜索、即時通訊、車載聲控信息娛樂系統等功能。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李誌飛一直將出門問問的使命視為“重新定義下一代人機互動”。與大眾汽車的合作將很顯然能夠為出門問問的研發提供一個全新的平臺,因為大眾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讓出門問問用來做很多研究和發明,並能提升機器學習的能力以及語言處理能力,從而提升未來的用戶體驗。

對於大眾汽車而言,這項合作為為其開啟了數字化和可持續移動出行解決方案的新時代。而雙方的合資企業對於人工智能產業和汽車行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能將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傳統車企能夠借助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前沿科技的研發能力,為用戶帶來新的產品體驗。

在自動駕駛領域,傳統車企仍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期調研機構Navigant報告所選的18家全自動無人駕駛的車企中,被歸為領導者的有四家公司全部是傳統車企,包括福特、通用汽車、雷諾-日產和戴姆勒,而不是谷歌和特斯拉。百度更是在18家企業中墊底。

雖然這一排名並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但是至少說明了真正有能力把全自動駕駛企業推向市場的還是傳統車企。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雖然可能擁有很好的技術,但是除非能制造上萬輛車並讓人們坐進去,不然在高端的技術都顯得不那麽有用。也正因為這樣,科技公司和傳統汽車企業才需要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