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現代企業財務報表的缺陷 漁_夫

http://xueqiu.com/5774757064/38082231
很多年前,我常常拿著空白的三張企業財務報表給人講為什麼財務報表的結構是這個樣子的及各個項目又都是什麼含義。這種講解未必讓學習的人有多深的感受,但有一個觀點一直印在了我的腦海中,那就是企業財務報表是基於一定假設基礎上構建的,其有天然的缺陷,因為企業財務報表中的項目要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可測量性、比較性與通用性,不得不犧牲很多某些對企業來說很重要的項目,因此企業財務報表必須要帶著重構的視角去看,才能看得相對真切,這樣也可以避免類似認為PB無效、企業資產不重要等憤青觀點。以下是我認為幾點特別需要注意的現代企業財務報表缺陷:

缺陷一:有形資產列報較多,無形資產列報較少

       企業的資產應該分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對於500年前到100年前,企業注重有形資產無可厚非,因為那時候的企業生產模式、商業模式都比較簡單,品牌建設也基本處於萌芽階段,大部分企業處於需大於供的情況下,無形資產的運用不突出。所以評估企業就關注報表上的有形資產往往能夠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但現在不一樣了,現代企業很多無形資產的重要性要大過有形資產,但很可惜的是無論財務人員怎麼努力,始終沒有找到大家一致認可的類似商業模式、心智資產、品牌的列報方式。其主觀性太強,雖然曾經有人嘗試著按照某種自己設想的模式重構報表,但終究沒有太大成就。

         有形資產列報較多,無形資產列報較少,使得很多投資人有形資產分析就基本沒啥用,因為現代有很多企業就主要靠無形資產生存與發展著。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它違背了將無形資產當成資產的原則,雖然財務人員無法直接量化,但投資者其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按照自己的經驗去量化的,而且也可以計算在資產的範疇裡面。我做的很多企業分析工作,就是在確定類似的主管量化過程。我的觀點是類似利潤僅僅是企業資產的某個屬性。

缺陷二:資產高估與低估並存

       實際上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列報本著謹慎性原則列報,大部分會要求歷史成本列報,還有部分是按照公允價值列報。但正是這樣的列報方式,造就了部分資產是高估的而另外一部分資產是低估的。很多投資者分不清到底哪些報表中資產是高估,哪些報表中的資產是低估,然後得出對資產和利潤不正確的理解。比如說固定資產通常就是被高估的對象,往往固定資產最後都是不太值錢的,商譽也是一樣常常是被高估的,比如掌趣科技、藍色光標的商譽是我深惡痛絕的。但如果你不瞭解這些,被高估所迷惑,最終會付出代價。對於固定資產比較多的企業,通常利潤會是高估的對象,因為利潤中有一部分需要按照某種形式留著投入再生產,相當於你即使賺到錢,這個錢也不是必然可支配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對重資產企業深惡痛絕。

      同樣企業也有些隱蔽資產因為歷史原因在賬面價值很低,甚至低得難以置信,恰恰這個時候會給投資者一定的機會。我常常在挖企業的隱蔽資產,其樂趣也是無窮的。比如12年底到13年的華北高速,就是符合隱蔽資產的特徵的。

缺陷三:按權責發生制列報

        企業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中項目中的變化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列報的,這種列報方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對於利潤質量不高的企業,按權責發生制列報常常會隱蔽掉很多潛在的風險,讓初學表報的人摸不著頭腦,到底什麼樣子的利潤是真的好利潤。幸虧還有收付實現制的現金流量表進行一定的補充,使得對利潤的考察有補充參考意義。

        即使有了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但很多收益性的東西沒法用營業額衡量,很多成本性的東西沒有辦法用成本來衡量,這是現代企業利潤表的無奈,因為這個時候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都鞭長莫及了
。有些項目例如投資收益,很可能會在不同企業的報表中出現計算兩次的情況,即使巴菲特也對這種方式顯得有些無奈。
      
缺陷四:公允價值不公允

        公允價值指在一項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自願的雙方交換一項資產或清償一項債務所使用的金額。堅持價值投資的朋友都知道,市場先生是有點瘋癲狀況的,他給出來的價格通常不是真正反應內在價值的價格,有些時候貴得離譜,有些時候低的恐怖,按照公允價值來評價企業的資產問題,從價值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完全體現不了公允所在。但是現代會計準則有個明顯的傾向就是增加公允價值的份量,這無疑給投資者分析報錶帶來更多的難度,對報表的重構要求更加高了,不然一不小心就著道了。

小結

        現代企業財務報表有這麼多缺陷,從現在來說仍然是瞭解企業財務狀況最好的方式。但投資者一定要自己明白,財務報表是在那麼多假設與可以權衡的數值之上得出來的數據,你應該要給予其一定範圍的誤差,不要太相信絕對的數值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有絕對的數值,僅僅代表當初這個企業的會計做了某種假設與權衡之後得到的關於企業財務狀況的點估計,很難說是精確。

        我雖然會看一些核心的指標,比如資產負債率、ROE等,但反對去計算企業的速動比率、存貨周轉率等相關指標,更不讚成在合併報表中做類似指標的計算,在不同企業之間做相互比較,比如茅台的比率指標與五糧液的比率指標比較其實毫無意義。在我看來,只要絕對數值處於一個合理的區間,就沒必要去比較這些數據之間細微的差異,基本上比較的結果也不太可靠如果一個企業按照一些比率的數據去大幅調整自己的經營,那也是很恐怖的,很可能達到了成本方面的更優,當然喪失了企業長遠的競爭優勢,很多企業由財務人員上來做老總的都會這樣幹,在我看來,蘋果的庫克也有這種味道在裡面。

        外加一段:  很多人對企業財報不屑一顧,他們根本不明白企業財報對規避一些真風險的重要性,總想著用企業財報信息去判斷漲跌是否與財報信息一致,覺得不一致的時候就認為財報是沒有用的,這種認識一定要想辦法克服掉,不然始終無法進入投資的內核,只能在外圍打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