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要想創業成功,靠的既不是模式團隊、也不是聰明毅力,而是那份發自內心的,對挖掘和實現產品價值的興奮和喜悅。
文 | 簡江 創業家專欄作者
編輯 | 孔明明
對初創團隊來說,現在可能是近10年最好的時光了。
資本市場資金充裕、投資者投資意願強、創業協作環境成熟、創業退出管道多樣化、大公司並購積極、對創業公司的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開放、經過互聯網巨頭若幹年的專業訓練,市場上有實操經驗願意出來創業的專業人才找起來相對容易。
最近一年,幾乎每個月都有好幾個朋友找我聊天,聊他們創業的想法。在我看來,只有一小部分人想明白了他們真的想要做什麽,大部分人只是為創業而創業、為機會而創業,這樣的創業多數難以成功。
興奮點決定成敗
在五年的投資生涯里,在極早期見過好幾個後來市值10億美金級別的創業者,1億美金以上的要更多一些。他們經歷背景混雜、風格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對產品、用戶、服務的關註度遠勝於對資源和商業模式本身的關註。在互聯網和服務行業創業,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是:有了足夠多的忠實用戶,才能賺到大錢。
所以一開始他們最關註如何獲取忠實用戶、如何服務好他們、如何滿足好用戶需求促成交易。經常在產品做出來之前,他們就有一籮筐的實際經驗、實地調查和系統的想法。
最關鍵的是,他們在討論到這些具體事情的時候,會顯露出莫大的興奮感。他們會滿眼放光、滔滔不絕、激情四射地分享自己的獨門經驗和新發現。他們有時候會對服務一個具體用戶的過程、遇到的挫折、最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津津樂道。
反過來再看大部分初創業者,特別是最近遇到的一波在大公司幹了很多年,摩拳擦掌想“下海”的創業者,他們對“如何抓住一個機會和趨勢”以及“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的興趣,遠大於產品和用戶。跟他們聊的時候,他們會洋洋灑灑介紹一堆他自己最近看到的信息和想法,要麽就是分享一堆行業新聞,並對其中的某些方向表示興趣。如果問他們“你和幾個用戶深入聊過,聊了什麽,有沒有做初步的實驗”的時候,他們甚至會突然卡住,怔在那里。
如何“接地氣”
早年我在做產品經理的時候,學到的一種有用的方法叫“用戶畫像”和“產品快速原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書店里面找任何一本UED(用戶體驗設計)的書,里面都會有詳細介紹。“用戶畫像”不是講把用戶分成一二三類三六九等,而是真實地把一個用戶的個人面貌和生活方式描繪出來——幾歲、好看不好看、性格是細心謹慎還是大大咧咧、容易焦慮還是很樂呵、做什麽工作、是不是和男朋友生活在一起、房間亂不亂、平時都去哪兒購物、有沒有車、周末喜歡去哪里玩......看到這些“描繪”,有一種“活生生”的感覺,有了這個“原型”,在做產品功能設計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有感覺”。“產品快速原型”則是用最低的成本,把產品最基本的功能實現,然後放給測試用戶試用,以此來驗證最初的設計。
用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接地氣”。我自己在兩次創業的過程中,最大的感悟就是用戶和消費者的需求點,永遠跟你最開始想的不一樣,甚至跟他們說的也不一樣。使用後和使用前,他們對產品的想法看法也會不一樣。雖然有個大方向,但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變化永遠是不變的。所以最關鍵的是,先用最粗糙的方式把模式跑起來,不斷修正,我們管它叫“快速原型、小步快跑、快速修正、快速叠代”。
一年多以前,有個二次創業的好朋友找到我,給我講他的產品設計,我當時的感覺是“抽風”。雖然市場有需求,但是模式太輕飄飄,壁壘和門檻都不高,規模做起來又太重,屬於創業里面比較忌諱的“學習容易發展難”的方向。一年多過去了,他做的產品已經“人是物非”,從一個很不靠譜的“微護照”做成了驚艷的“旺POS“。生生把灰姑娘變女皇老母雞變鳳凰。還有一個今年春節火起來,叫“小偶”的產品,從Alpha到Beta我們已經玩了一年多,看著它一步步完善過來,直到最後瞬間火了,這讓我越來愈發相信,一個創業做什麽不重要,誰做很重要。我親眼看著他們一代一代的,本著滿足需求不斷改造產品。
追隨內心最深處的願望
創業市場最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多樣性,橫著豎著都有人能成功。這兩年市場熱的時候,也不乏“三流創業者二流團隊跟上一流的趨勢”,變成那只風口上的豬。去年我跟王煜全老師開玩笑說,現在是風還沒來呢,小豬們已經撲閃著羽毛粘的翅膀把馬路擠得水泄不通了。
其實這麽多年看下來,在風口被吹起來的固然有,但這個和中五百萬大獎差不多,所以會有很多人宣揚“運氣論”。但我看到更多的是這些踏踏實實兢兢業業,本著滿足需求,靠毅力、耐力堅持下來成功的創業者。
靠什麽堅持?靠什麽在變化中能夠及時調整自己,讓自己能夠在試錯以後,依舊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其實靠的既不是模式團隊、也不是聰明毅力,而是那份發自內心的,對挖掘和實現產品價值的興奮和喜悅。
四年多以前我碰到一個85年的小夥子,非常堅定地做潮人社區KiDulty,那時候他已經堅持了好幾年,網站維持了幾萬核心用戶,人不多不少,生意不虧不賺。後來我跟他聊了好多次,能感受到他對這種看起來很小眾的潮流近乎執拗的熱情,我對潮流品牌運作思路的知識,很多來自於他的分享。他的公司是徐小平老師投的,有次見徐老師,徐老師把這個案子當失敗案例講:“搞不懂他在做什麽”。一年前,這個叫“周首”的家夥,做了一個潮人客戶端叫“Nice”,瞬間火了。總結他的經驗,我覺得他做對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找到方法一直把公司養活下來,第二件事情,就是在自己鐘愛的領域不斷堅持。
與之相反,我還有一個好朋友,第一次創業就做得不錯。絕頂聰明,人蠻好也幫過我很多忙,如果要學習商業模式,從最老到最新,從微觀到宏觀,跟他聊就好了,每次都會腦洞大開。可是這哥們七八年以來,就再沒把一個公司做到過B輪。他過去講過的東西,很多拎出來現在都是上億美金的生意。去年我見他的時候跟他開玩笑:“為什麽每次我見你做的事情都不一樣?”
堅持的動力來自於熱愛
創業不見得一定非常苦逼,但一定是一個充滿了挫敗感的過程。很多時候打敗創業者的,表面上可能是資金、團隊出了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創業者不斷面對挫敗的時候氣餒了。這時候往往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方向出了問題、團隊水平不夠、資金不夠充裕,再加上來自於周圍的質疑和否定,很容易讓人中途放棄。
如何讓自己能夠在不斷的挫敗中繼續保持向前沖的熱情?唯有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是無比堅定的。這份堅定不可能憑空產生,一方面來自與對事情內在價值的狂熱興趣——就像“旺POS”的李巖對硬件產品研發的熱情,我沒想通作為一個學法律的人,這份興趣到底是從哪來的,但是那熱情實在是太感人了;另一方面來自於不斷驗證和推進的、來自於市場的正面反饋。我想那幾萬個死忠客戶,意義不僅僅是養活了周首的公司,而且是支持周首把KiDulty做下去的重要信心來源。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如何能夠順利拿到A輪。其實對任何創業者,現在都是最好的時代,拿到A輪的條件也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簡單。現在只要項目方向不是很偏,一秀活躍用戶,錢基本上就追來了。如果問問三五年前的創業者,這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幸福時代,那時候有了幾十萬用戶,投資人還要質疑變現的潛力。
最關鍵的是,能不能紮紮實實堅持走到這一步。堅持,更多不是來源於毅力,而是來源於對原始價值的熱情和信心。很多創業者在商業模式上猶疑不定,根本原因來自於頭腦里面想象“有前途”的事情,和自己內心真正能夠有熱情去做的事情是有沖突的。比方頭腦里想做個“大事”,覺得自己應該追這個方向,而內心卻對這個方向缺乏熱情,人就會開始搖搖擺擺,這時候就會開始不停找人聊,期望透過外人,來幫助證明自己的“正確”,或者提供給自己更加“正確的方向”。這個基本不靠譜,外界很多時候只是在你已經認定的方向上起到助理和推動,而很難成為你的指南針。路一開始就要靠自己走。
找到忠於自己內心的夢想
去年看過一個選擇自己創業方向或者職業方向的好方法。找個安靜的地方,拿出幾張白紙,逐條寫下自己想做的事情,就這麽一直寫一直寫,堅持寫下去,什麽時候寫到你突然哭了,那麽就去做這件事。
本文為作者投稿,不代表本刊觀點,如有疑問請聯系微信號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