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發布報告稱,為防止經濟系統性風險,政府加杠桿或成為中國未來幾年的主旋律。從各國經驗來看,伴隨著政府加杠桿,貨幣寬松將是必須選項,國債收益率也將一路下行,零利率或是長期趨勢。
海通在報告中指出,從中國目前各部門的杠桿情況看,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最高,這與中國企業間接融資為主的結構有關,高杠桿的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國有企業,國企隱性政府信用擔保優勢令其更受銀行的青睞。
2001 年中國加入WTO,對外開放程度加深,有助於企業擴大投資,因此2001年後,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加杠桿顯著。2004 到 2008 年杠桿有所回落,2008 年末在政府政策刺激下,非金融部門再次加杠桿以對抗經濟衰退,雖然拉動了經濟但也造成產能嚴重過剩。
直到 2014 年,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負債仍在上升,制造業去產能才剛開始,這意味著未來私人部門將面臨較大的去杠桿壓力。從 14 年開始,制造業和地產行業加速去杠桿,表現為投資增速開始下降,政府部門為對沖經濟下滑在14年上半年加杠桿,在下半年維持杠桿。從中央和地方項目投資增速看,主要加杠桿的部門是中央部門,而地方部門加杠桿並沒有特別積極。 隨著人口紅利拐點到來,地產行業爆發式增長已經一去不複返,未來若幹年地產投資增速可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而制造業去杠桿才剛剛開始,為防止經濟系統性風險, 政府加杠桿或成為未來幾年我國經濟的主旋律。而從各國經驗來看,伴隨政府加杠桿,貨幣寬松是必須選項,國債收益率也將一路下行。因此從債務負擔的角度來看,零利率或是未來我國利率的長期趨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