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黃金噩夢觀後感(上,更正)

{13235872161350}廉政行動我一直喜歡看,這系列亦不例外,這一集黃金噩夢更開中我的 專業,但他們並無提及上市公司名稱,不過這故事我認為有一些虛構及簡化事件的情況出現,讓我由頭開始談談吧。

1. 劇集中安顯國際的我認為最少混合至少兩家上市公司,包括泰興國際(398) 及德發集團(928),那為甚麼是這兩家呢? 請看下面的原因。

2. 泰迪羅賓飾演的洪漢安藍本應該是馬寶基加郭榮的混合體,根據在4:26-4:38 洪漢安的自述及扮演他妹妹Winnie的蔣怡跟他丈夫張兆榮的蘇永康的吵架在5:49-7:26對白稱,從大陸來港應該是抄泰興光學的創辦人馬寶基,之後 20歲開廠,估計是郭榮的故事。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2-03/%E ... 410690.htm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a_eaa2.htm

3. 同一段吵架戲,Winnie勸導張兆榮協助他哥哥上市作造假數,其後又因要張兆榮製作大交易騙取銀行貸款,應該是泰興光學(389)橋段,這妹夫估計真實稱余國良,Winnie 的角色估計是林玉樺,亦即馬寶基的小姨。
http://hk.biz.yahoo.com/101206/373/40fhi.html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1-05/%E ... 399600.htm


4. 由第一節7:26-8:16那段茶餐廳戲,股民連這家公司做甚麼也不知道,最後茶餐廳老闆一語成讖,真不幸,但這是後話。

5. 第一節10:09起至第二節1:58洪漢安及Winnie 講起那些宣傳橋段,以及那個電視節目來看,肯定Winnie是一個居間角色,從事公司間的公關工作,在10:17提及的那本雜誌,估計應是是 investor投資一週吧,那個電視節目估計就是非常出名的港姐主播般莉任主持的走進上市公司。那個洪漢安瘋狂賣廣告便得獎,真是有沒有搞錯。這些傳媒 雖然是為生計,但為了錢把這些假數股變成明星公司,一個經營不善的企業家則因而變成他們口中的明星企業家,真是不要得。

6. 第二節2:08安顯國際員工提及的八叔是誰? 應該不是四叔吧,是那個有個陸作名稱的財演。

7. 那個財務總監(後來才知叫Tom)在第二節2:18開始出現,提及安顯國際認購不足,但公司需要償還兩間銀行的貸款,但其中一間拒絕了安顯國際的申請。不過洪漢安就感到頭痕 了,為甚麼呢?之後就會提及我經常會提到的人物了...

8. 洪漢安在第二節3:28-5:58去找一些路子較野的人物,他說他幫助安顯國際上市,而現實上但那人代表的人物確實是財技人物,況且樣子靚仔好多,雖然樣 子有些奸,但還有點福氣,絕不這樣的兇神惡煞,況且這人亦曾經去拯救這兩間假數上市公司,雖然泰興光學失敗了,更被除牌,不過德發國際因為他成為債主,又 委任到董事入局,故此他利用他母親名義入主這家公司,易名為野馬集團,更想買下和記行(720)呢。
http://www.singtao.com/archive/fullstor ... &keyword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b_eba1.htm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15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103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7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48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704_C.pdf

9. 那個不幸的財務總監Tom,被洪漢安叫入房中,然後誇大了柬埔寨的廠房購買及東莞的生產設備金額,前者由650萬增大至1,500萬,後者由300萬增至 1,000萬,然後從中騙取之前中飽私囊。

柬埔寨的廠房是德發國際的橋段,只不過標的是樹林的40%,價格變成了3億,並以應收款支付 吧。但中飽私囊是泰興國際橋段,從前德發國際財務總監鄧耀樑之供詞可知,這公司未出事是有從事虛假放款業務的。

這兒有一個地方犯駁,公司 沒有錢,為何老闆還有錢中飽私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436_C.pdf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a_eaa1.htm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1-04/%E ... 399163.htm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9

黃金噩夢觀後感(下)

(續上篇)

10, 財務總監李正唐說得得對,「我們是公開集資的上市公司,證監會、聯交所釘得好緊,出錯實釘死我地」,但是洪漢安話他是「公司老細,有咩事我咪負責,他驚乜野」,此說肯定不要得,因為老細因為這樣有事,幫他做事的財務總監就算加他人工50%也沒有用,財務總監話「你領野我都一齊領野」,此說是有解釋的。

因為財務總監被發現協助做假數,必定是專業失德,可被釘牌,一生不能從事會計行業。這個情況下,財務總監應考慮辭職,以保自己聲譽,亦因而可知,財務總監辭職會很大問題的原因在此。

因為無故辭職除了是因為很細微的原因,例如周福安說不想做空中飛人,但更大可能是公司在帳目上有一些問題,要掩蓋則是違反其專業守則,但如果揭露問題使公司陷入誠信危機,但以上情況均可能導致雙輸的情況出現,所以取其輕者辭職是最佳的選擇。

由此可見,部分論者以財務總監為警號之一,確有原因。

11. 財務總監加多兩錢肉緊繼續講,「我地是上市公司來的,要對法律負責任,要對股東負責任」,上市公司主席一定要記得,千祈唔好似洪漢安咁拍檯,然後講「唔好咁萌塞,而家我是請緊你在這公司做野,唔是D小股東請你,唔好咁多野講,我叫你做就做囉,OK」,這些東西我都不厭其煩講了100次,股東是委託管理層做事,雖則大部分情況下大股東都是主要經營者,但千萬別濫用這個權力,就算我不是小股東,也定必監察以上行為。


馬寶基

來源: 頭條日報


飾洪漢安的泰迪羅賓

來源: 香港電台

12. 由第2節9:04至的第3節的1:28,洪漢安舅父陳海協助開空殼公司簽假供應單,偷取公司資金並要求其妹夫協助製造假訂單,以騙取銀行信用裝貸款,是泰興光學的橋段。洪海貿易應該是兩人各取一字而成,音類似從事電子代工的台灣上市公司

蘇永康扮演的張兆榮說的一句好精警,「香港的法治的地方,我真是唔信班人可以搞得出樣,唔信可以報警」,我有單野想報警,就是關於快上市中國融保金融(8090)在當年借旭日環球(353,前美吉利、東方工業、森源鈦礦,現時能源國際投資)的一事,我懷疑旭日環球在這次交易中,有欺騙股東資金的情況出現,是小型的分眾傳媒專件,詳情可參考以上連結,如有時間再和大家解釋一下

根據泰興一案資料,2003年1月,馬烈堅於美國及加拿大成立4間公司,假扮客戶訛稱與泰興交易,令泰興截至2003年12月31日為止的財政年度年報中,營業額達12.37億元,控方指當中的3.37億元實為與該4間空殼公司的虛假交易涉案串謀詐騙所得的銀行貸款達6.9億元

調查此案的警員稱,「費盡心思進入集團電腦系統蒐證後,又向涉及本港及海外廿九家銀行跟進,及調查超過一百個銀行戶口和過萬宗交易記錄。」,「由於與集團聲稱有生意往來的公司亦逾百家,當中有真有假,警方逐一查證,針對遍及美國、加拿大、德國及英國的「公司」,警方更透過律政司轄下司法互助組,在海外法庭向海外證人取得重要線索,去引證相關公司是否真實存在、交易額有否誇大等。」

他總結稱,「案中馬寶基父子缺一不成事,林玉樺亦擔當重要執行角色,「是上市公司高層,有能力、有控制權,才可以做到這些事」,並重申「上市公司尤其高層,不要亂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嘗試做假。

13. 由第3節1:28至2:45,可見張兆榮真是不是為錢做的,是為他老婆Winnie 做的,但真實案程指製造假單是馬寶基姐姐之子林俊威。

14. 由第3節4:08至5:30,廉政調查員很小心地發現了一張假單,方法是發現郵戳日期是2007年8月25日,但發出訂單日期是11月21日,他們稱是「back to the future」、「迷離境界」,認為他有古怪,所以調查這公司。但是我記得是哪家公司有做過,但忘記是哪一家,如有讀者記得,請提供證據6。

15. 在發現事件之後的第3節5:31開始,劇情說財務總監李正唐辭職,並重新找工作,但是他找的是會計文員及會計師,以他的經驗及任職公司的人脈這樣廣,用不著這樣吧。但他有沒有做過呢,有沒有定罪卻沒有提及,這也保護了會計工作人員的形象吧。那媽媽是邵音音,真不多見。

16. 廉政公署在第3節末更深入柬埔寨,發現該廠房非常破落,並詢問當地人士,發現價值完全不值1,500萬。根據明報的深入調查發現,賣家是由德發主席郭榮熟悉的人士李忠明。

在2007年10月,李忠明向德發(928)主席郭榮購入項目,次年7月德發又買回40%,而聲稱價值達7.5億的樹林,明報稱「根據柬埔寨國家魚農部提供的資料計算,郭家當日取得這片面積9800公頃林地的經營權的成本,可能只涉及7萬多港元的按金,以及明年起始要開始每年支付50至70多萬元的地租。」

如果賣方是郭主席的好朋友,又會不會直接告訴別人這廠房不值這價錢嗎? 應該不會吧。

17. 在追捕的過程中,都做得很仔細,但是就比較是插入情節增加時間,發現的過程更有點兒嬉,竟然是老闆自己進入調查員在內的電梯內,十足十自投羅網,廉署調查員甕中捉鱉。那地方的真實場景應是九龍灣企業廣場內的電梯大堂。

18. 廉政調查員在第4節調查造假數的相關人士,發現每人都推卸責任,但最後向張兆榮動之以情,終於破案。

正如當年警方調查泰興光學案時的情況,「公司入面的職員多老臣子,查問他們好困難,你可以想像得到。……一般案件都有這種情況,這案件更甚。」案件主管許康傑高級督察補充:「馬寶基全程不與警方合作,沒有和我們講話。」。

19. 最終在張兆榮及其妻子新聞報導時看到第1節在茶餐廳其中一位家庭主婦因購入安顯國際股票損失全部資金,因而發生打鬥,釀成血案。至於真實情況如泰興國際最終清盤,但是德發國際卻是兩次10合1,即100合1,再以調整後每股10假5供339集資,並由投資者的證券行包銷供股,加上近期持續下跌的股價,這實際上把原有的小股東清理掉,和清盤沒分別,所以生意失敗代價也很大,張兆榮稱,「這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代價」,Winnie卻稱「食得鹹魚抵得渴」,其後張兆榮不服氣說他們「耍手段、走後門,堆砌一個虛假的服裝王國」,「呢個結局是你們一手造成」,「坐監咪報應囉」,但我很喜歡這段。

20. 另外為增加戲劇效果又增加了車禍場節,但可能是呼應結局,對這堆砌是抱中性。

21. 根據劇集,最終這些人物都入罪。真實情況來說,據法官稱,因案情非常嚴重,涉及金錢數以十億元計,損害公眾對上市公司的信心,因此量刑是以相近情況的接近最高點計算,目的除了懲罰各被告,亦要讓其他公眾公司的董事會知道,如此大規模地破壞公眾的信任,將不會被容忍,必須判以長時間的監禁,故此判囚不輕。

最終,馬寶基判囚12年,林玉樺判囚9年半,製作假單的林俊威入獄2年,至於馬烈堅朋友因協助製造假生意,刑期4個月,而老員工柯德炎,則因為應馬寶基的要求,在加拿大假扮泰興的客戶,以欺騙核數師,亦被判入獄12個月。至於郭榮則仍是去向成謎。


郭榮。

來源: 明報

22. 為簡化案情,忽略了核數師的角色,根據非正式的資料,兩名擔任曾泰興核數師安永畢馬威,均被清盤官索償,但最終和解,估計賠償額均以億元計。

總結來說,造假目的都多是滿足個人的目的為主,不讓投資者失望為輔,據周老師之言,這行為是會不停地累積,一次成功後就會有第二次,最終是萬劫不復,導致所有投資者損失,所以上市主席公司行為是應核檢點,寧願讓人失望,且不要陷入財務困難,大致就會不會造成這些問題,但內心的魔鬼是無處不在,很難杜絕的,所以情況還是會持續不斷的發生,我猜下一步應該是到那些中國民企股票,因為高利貸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8

噩夢將醒 噩夢將醒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324_all.html

 歐債危機很快就會塵埃落定。意大利新政府已推出財政改革方案以穩定金融。西班牙很快也 會有類似舉措。但這兩國政府都不可能贏得證券市場的支持。市場總是假設最糟糕的情況,而這又往往會自我實現。只有歐洲央行印鈔票才能穩定市場,但這需要得 到德國的同意。

  德國希望通過一項財政憲法,對違反3%預算赤字規定的歐元成員國自動啟動制裁。現在的問題是德國是否會要求全面實施該憲法,作為支持歐洲央行穩 定證券市場的前提。惟有歐洲央行可以終結這場危機。此外任何舉措都會徒勞。如果歐洲央行不對證券市場提供無限度的支持,總資產高達33萬億歐元的歐元區金 融體系很可能就會崩潰。全球經濟顯然經不起這樣的衝擊。

  歐元區擁有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源。與美國相比,歐元區的經常賬戶還比較平衡。歐元區平均政府赤字為GDP的5.5%,而美國接近10%。歐元區 全部政府債務為GDP的87%,美國則為100%。解決歐債危機的困難實際上在於政治層面,取決於德國的意願。

  即使歐債危機結束,歐元區經濟也將繼續嚴重收縮。財政緊縮勢必遏制需求。更重要的是,銀行系統正經歷一個去槓桿化過程,這將大大削減信貸供應。

歐洲央行責無旁貸

  即使歐元區各國能夠採取鄭重的改革措施穩定未來的債務水平,現在的市場對於債台高築的它們來說也是不可行的。只有歐洲央行才能穩定債券市場,維 持各國經濟正常運行。這就要求歐洲央行做出無限制的承諾,也就是願意不斷印刷貨幣來購買所有的債券。這聽起來很恐怖,但舍此別無良策。

  意大利政府債務總額為1.8萬億歐元。其他有問題的國家債務情況與之類似。歐元區GDP總量為9.2萬億歐元。因此,歐洲央行必須願意發行相當 於GDP49%的貨幣來穩定市場。

  其他類型的債務也會出問題。歐元區發行了14.5萬億的債務證券,其中6.6萬億由政府發行,4.5萬億由像銀行這樣的貨幣金融機構發 行,2.7萬億由其他金融機構發行。從美國金融危機的經驗來看,非政府債務負擔可能會出現嚴重問題。歐洲央行可能也需要參與其中。

  當歐洲央行打開錢包之時,可以預計市場會將大量債券傾倒在其門口。歐元區金融體系有大約4萬億外國債務。政府債券的三分之一可能是外國人直接持 有。保守估計,如果外國持有人剝離其五分之一的持有量,那麼歐洲央行就不得不掏出1萬億歐元。如果德國將其支持限制在萬億歐元以下的話,這種支持就不會起 作用。

  歐元區貨幣金融機構的總資產為33.5萬億歐元,是其2.2萬億資本和儲備的15.2倍。銀行資本通常一半是次級債務,一半是股本。美國的經驗 表明,次級債務在危機中無法抵消損失。因此,歐元區銀行系統的真正槓桿率應該為30倍。它的非金融機構存款只有11萬億,亦即資產與存款比率為3。它向非 金融企業的貸款是其資產的三分之一,亦即大多數資產是給政府的貸款和證券。歐元區銀行系統更像是對沖基金,而不是傳統的銀行。

  歐元區的銀行在一個低增長的環境裡提高槓桿率以提高利潤,利潤率會很低。它們一直試圖用資產增長來抵消較低的利潤。歐元區銀行的資產就像是一個 泡沫。在當前這種規避風險的環境下,泡沫很可能正在破裂。因此,歐洲銀行系統需要急劇收縮。

  只有歐洲央行才能緩衝歐洲銀行系統去槓桿化的衝擊。否則將引發一場嚴重的信貸緊縮和經濟衰退。全球經濟過去兩個月裡的疲軟就與歐元區的信貸緊縮 有關。

  歐洲銀行可能需要剝離上萬億資產。歐洲央行不得不提供流動性來適應去槓桿化的衝擊。

  歐洲央行正試圖將流動性更多地提供給銀行,讓它們可以維持自身的資產。這是不可持續的。歐元區的銀行需要出售資產。只有外國人才能吸收這些供 應。歐洲央行的流動性支持應當提供給資產購買者,而不僅僅提供給銀行用於其保留資產。

命懸德國一念之間

  歐元區的失衡是內向型的。在歐元區北部,主要是德國,積累了大量貿易盈餘,而南部國家則是貿易赤字。在證券市場運行正常時,資金通過南部國家發 行債務從北部流動到南部。隨著債券市場崩潰,南部國家便無法從北部國家獲得資金。這是危機的根源。

  除非歐洲央行能給債券市場提供無限度的支持,否則危機將不會結束。因為歐洲央行的惟一權限就是價格穩定,所以沒有德國的同意便不可能做出這樣的 決定。德國要求通過財政憲法,自動對違反財政赤字低於3%規定的國家施以制裁。此項規定本來就寫在當初的《穩定與增長法案》裡。然而,所有歐元區成員國, 包括德國在內,都曾經反覆違反。現在對財政紀律振振有詞的金融市場,當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德國擔心,如果不對未來的財政紀律做出嚴格保證,歐洲央行通過印刷貨幣來救助有問題的債務國,只會導致通脹。因此,正如默克爾總理所表述的,德 國堅持認為,應對經濟危機是一場馬拉松。即使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很有可能同意這樣的財政憲法,通過全民公投使其在各國合法化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17個成員 國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出問題。顯然,不可能期望金融市場相信這一過程暢通無阻。

  德國必須對歐洲央行的作用放寬態度。德國和市場的需求不可能同時得到滿足。也許德國認為它可以通過歐洲央行時不時地給意大利和西班牙注入點氧氣 以維持其生命。但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市場仍在期待德國最終會放寬態度。一旦失去這種希望,市場就會集體退出。屆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融資也將不復存 在。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官方組織明年不會有足夠的資金來幫助這些國家。

  市場相信德國現在的立場是不合理的,將來會有所改變。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走下坡路,德國也不會好過。無論一個企業多麼優秀,如果客戶集體破產, 那麼它也將很快破產。市場給德國如此低的利率是不合理的。標普將所有歐元成員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是完全正確的。它們將集體破產。

  不能假設一國不會做出不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決定。感性有時會戰勝理性。德國人可能還沒意識到他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錯誤的判斷是完全可能的。意大 利和西班牙正在做其應該做的事情。愛爾蘭已經做了。歐元的未來現在取決於德國。

  和金融市場的共識一致,我相信,當西班牙採取像意大利一樣的緊縮方案,歐元成員國政府同意財政憲法之時,德國就會改變立場。換言之,在財政憲法 在所有成員國通過全民公投批准通過之前,德國就會當機立斷。

其他國家不可坐視

  其他國家為維持歐元債券市場的正常運行而提供資金是完全錯誤的。任何此類幫助都無法長期起作用。只有歐元區通過財政改革,銀行去槓桿化,歐洲央 行成為最後借款人,才能解決這場危機。如果中國,日本和其他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介入,只會延長這場危機。

  有些方面的確是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和日本能夠提供幫助的。財政緊縮和銀行去槓桿化,大幅削減了歐元區的需求。東亞出口走弱所體現的全球經濟疲 軟,主要原因即在於此。歐元區信貸緊縮通過削減消費、資本支出和貿易貸款而抑制了需求。尤其是對需求的削減遠遠超過了基本面的要求。中國和日本銀行的介入 可以大顯身手,增加貿易融資。

  中國和日本同樣可以鼓勵其銀行和其他機構從歐元區銀行手中購買資產。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已經發生了。比如,亞洲銀行正在從歐元區銀行購買租賃資 產。要想起作用,這類收購就需要擴大規模。很難界定究竟規模多大才是有意義。我猜測需要超過1萬億歐元。

  歐洲的股票現在很便宜。很多歐洲企業在世界各地賺錢。亞洲各國的中央銀行將其儲備從像美國國債這樣定價過高的政府債券轉向投資股票是非常有道理 的。這樣就能通過一定的渠道將資金注入歐元區,長期來看也有利於亞洲國家。

  世界就是一個村落。如果歐元區崩潰了,其他所有人都將在劫難逃。我們都要屏住呼吸,祈禱德國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其他國家也能施以一定的幫助。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7

低端市場+低價競爭=噩夢 烏金

http://xueqiu.com/1582604660/22179266
一旦企業切入低端市場,就難以避免價格戰,門檻低,大家都能做的東西,競爭總是最為激烈的。

低端市場的顧客一般總是對價格敏感,而對產品提供的附加價值不太看重的,消費時想的是性價比,而不對產品有苛刻的要求。想從這部分顧客兜裡掏出錢,並且有利潤是非常困難的。

怎麼才好賺錢呢?要從捨得掏錢的顧客身上掙,當然這部分顧客也是最挑的,但是一旦滿足了其需求,想想蘋果手機吧。作為一個消費者,本人對智能手機一直不感冒,不願意在上面多花錢,一直用著一個能夠待機15天的山寨機。做手機的場上從我這裡掙錢是沒可能的,除非他做出來待機15天的智能機,我可以考慮一用,但我也不會掏大價錢。

同作為自行車的消費者,對自行車的騎乘感受是非常挑剔的,而且願意投入。現在的日常用車是售價3k的摺疊,未來如果換車,估計不會低於6k。自行車商從我這裡是容易拿到利潤的。

綜上,如果一個廠商切入低端市場,一般就意味著其開發高價值客戶的能力不足,滿足高價值客戶需求的能力退化,其生存在未來的價格大戰中也就渺茫了。

具體的案例,諾基亞在04年後為提升市場佔有率,在低端市場不斷發力,同山寨手機血拼的時候,自己也逐漸完蛋了,雖然這不是同步的,但背後的邏輯就是其開發高價值客戶的能力不足,遠遠落後於蘋果當年。

李書福的吉利汽車也曾想開發價格3萬元,甚至更低到2萬元的汽車,但是最終決定往高端走,現在其高端的帝豪ec7算是小有所成。而且吉利更專注於提升客戶的價值,特別是提倡安全,在此方面加大投資,車輛碰撞安全,高速爆胎保護,汽車內飾低異味工藝\技術,最近又在搞車輛涉水自動降車窗。這個路子是對的,迎合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勞動力成本上升其實就意味著人值錢了,也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我自己的一個案例,曾經做一款產品,網上自動售賣,但是同質化競爭的厲害,當時甚至想到要把價格降到現價的1/4。後來自己也沒了興趣,這樣做下來一點收益都沒有,除了有練手的價值。後來才慢慢想明白,其實就是自己的產品沒有進行差異化競爭,無法提供人無我有的價值,只能陷入價格競爭的泥沼,不做也罷。

未來的可能的例子,如果蘋果開始推低端產品,擴大市佔率,那麼蘋果的下坡路可能就開始了。後面的邏輯就是,蘋果已經無法發掘高價值客戶並且滿足其需求。市佔率上去了(一段時間內的情況,最終要下來),利潤停滯,價格戰一打,利潤也會消失,然後就像現在的諾基亞。

有感於段永平所講的脫手蘋果的條件之一:如果蘋果開始推低端產品,我可能就要離開蘋果。感謝段老師,使我有這些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81

中國江蘇陷入債務噩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034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將正常解決還是陷入噩夢,現在下結論可能為時尚早,但不妨礙我們逐個察看那些地方債務最重的省份。

路透社最新一篇題為「中國江蘇將陷入債務噩夢?」的文章,為我們展示了債務大省江蘇正經歷的艱難時刻:

據渣打銀行、惠譽和瑞信的估計,中國地方債規模在GDP的15%至36%之間,如果基於世界銀行給出的中國2012年GDP數據,地方債規模將高達3萬億美元。

如果我們綜觀各機構和人士的分析,會發現江蘇債務危機可能最為突出。

放之全球列國之間,江蘇GDP規模也可躋身前20,超過G20成員國土耳其。江蘇人口數量也超過了大多數歐洲國家。那麼,如果江蘇危機無法收拾,其將整個中國帶入危機的風險就顯而易見了。

 

掙扎的企業

一些江蘇主要企業已經被推到懸崖邊緣,雖然地方政府深陷債務困境,但這些企業還是在向政府請求救助,掙扎生存。

7月早些時候,中國最大的私營造船廠,熔盛重工集團已經向江蘇政府請求金融救助。媒體報導稱該集團已經裁員8000人。

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無錫尚德今年早些時候已經申請破產保護。消息人士稱,此前,尚德曾希望無錫政府給予金融救助。無錫是江蘇省最主要的一個城市之一。

另據中國媒體報導,一些江蘇當地的公司正在迫使員工為企業集資,將每個人的目標設定為60萬元。如果目標不達成,公司就不准員工上班,很多員工只好向親戚和朋友借錢。

掙扎的政府

無錫市濱湖區政府曾因現金緊缺,計劃降低公務員薪水。但最後還是迅速撤銷了這一計劃。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方法只有兩個:貸款和賣地。雖然地方政府要發展當地經濟,但還是必須向中央上交3/4的稅收。

無錫市華莊街道的居民表示,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錢支付他們拆遷費。他們的房子被拆遷了,地皮賣給了開發商。

Jia Yanfang說:

我的父親有600平米的房產,但[在拆遷中]失去了170平米。政府對他說,他有太多房子了,所以拒絕支付[拆遷費]。

狂飆猛進的影子銀行

現在,中央已經在壓制銀行向地方政府貸款。江蘇融資開始使用替代措施,如影子銀行。這造成影子銀行規模狂飆猛進。

深圳用益信託網數據顯示,2012年,江蘇省的各級政府佔據了中國售出的投資信託基金的30%。

通過信託途徑,單無錫市就集資了92億元,該市向信託投資者給出10%的投資回報率,遠高於銀行貸款約6%的利率。這些資金一部分用來支付農村居民的拆遷費,這些村民的房子拆遷後,開發商會在其地皮上建設工業園區。

萬德數據顯示,去年,江蘇政府通過金融機構售出了3430億元債券,這一數字3倍於中國最富的省廣東省的數據。

違約or不違約,這是一個問題

也許,江蘇省佔了中國不良債務的大頭並不令人驚訝。上個月,中國央行的一位官員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候說:

2013年前5個月間,江蘇佔據了地方債務增量的40%。

Triple T諮詢的董事總經理Sean Keane說:

市場將歡迎一些可控的違約,以檢查道德風險。但我不確定中國政府是否準備好了要這麼做。」[Tripe T諮詢為央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議。]

此外,江蘇看起來像是預計到其有更多債務問題。今年4月,江蘇批準成立一家為不良債務開設的銀行,這將是中國第一家這種類型的地方銀行。

從大多數標準看,江蘇經濟增長得很快,但增幅在快速放緩,很多工廠的生產線都已經空置荒廢。

2012年,江蘇GDP增幅由5年前的15%下降到了10%,政府財政收入增幅由2007年的42%大幅下降至14%。

在無錫市的南部,有一些鋼鐵交易公司和倉儲公司,那裡的工人說生意從來沒有這麼差過。

一家國有鋼鐵廠商分銷商的僱員Eva Chen說:

很多公司都沒有現金了。如果誰沒有現金,我們是不會給他們貨物的。我們現在的焦點是抓銷售,抓現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13

金融傳銷的噩夢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46584.html
及傳銷,大多數人的眼前可能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一間黑漆漆的小屋、一群黑壓壓的人、一個口若懸河的「布道者」、一幕海市蜃樓般的幻影……其實,真實的傳銷並非如此。

傳銷以其獨特的營銷模式為大眾所知,通過構建多層次、相對獨立的銷售網絡,一方面實現銷售貨物的業績利潤,另一方面實現人才推介的差額利潤,利用雙重利潤激發銷售人員的工作熱情,擴大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我國,狀若金字塔形的多層次直銷被視為非法傳銷,近年來,非法傳銷不斷滲透到各個行業和領域,金融傳銷就是在該背景下衍生出來的新型傳銷模式。

事實上,傳銷的原理就是以人為傳播途徑,通過擴展人際網絡來獲取利益,往往一味地追求經營網絡的大而廣,忽略交易的真實性和持續性。金融傳銷的打擊對象正是這些不顧經濟發展的實際,與實體經濟脫節,盲目跨區域擴張,片面追求規模最大化,以錢賺錢把金融作用「妖魔化」的金融行為。

萬物無相異,金融傳銷也是如此。金融最主要的功能是實現信用、價值、信息等的傳遞,而金融傳銷從根本上也是一種傳遞的方式,與金融一樣傳遞著經濟生活中的各種訴求,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人們緣何對兩種相似的事物持截然相反的態度,究其原因就是,金融傳銷活動偏離了經濟發展的目的,背離了經濟發展的規律,一切向「錢」看 ,凡事以利益為重,以錢賺錢,用錢牟利,真正的「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簡單地以產品傳銷為主的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利益需要,如今的金融傳銷,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名目繁多,花樣翻新,掛以「資本運作」、「富人俱樂部」、「PE項目」的名義,針對高智商、高學歷、高層次人群進行「一對一」「多對一」的詐騙,旗號更加響亮、包裝更加隱蔽、名詞更加專業、利潤更加豐厚,這些糖衣砲彈讓那些幻想一夜暴富、日進斗金的人無力招架,最終成為被絕殺的對象,甚至血本無歸、一貧如洗、傾家蕩產。

事實上,金融傳銷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最常提及的就是龐氏騙局案,查爾斯·龐茲空手套白狼,以新償舊,用資金騰挪回補的方式營造賺錢的假象居中斂財;還有巴洛·克洛斯騙局、麥道夫案、虛擬銀行騙局、蟻力神事件、「老鼠會」、北京長城公司案、廣西來賓資本運作傳銷……

一個個精美的騙局、一次次精心的陰謀、一張張精緻的迷網一個個令人咋舌的「財富傳奇」、一個個讓人瞠目的金錢陷阱,設局之人狡詐精明,用空中樓閣般的美好幻影迷惑不明真相的人們,玩弄乞求不勞而獲的大眾於股掌之間,享受金融傳銷帶來的片刻歡愉,殊不知,地基鬆軟的金字塔總有塌陷的一天,愚弄的是貪婪的人們,葬送的是金融最基本的維繫物質——信任。

讓人奇怪的是,歷史還在重演,陰謀還在重複,遊戲還在繼續,更換了主角和場地的金融傳銷改頭換面之後依舊粉墨登場,受到狂熱追捧。

人不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卻多次陷入同一種金融傳銷的圈套,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們似乎都在犯著同一個錯誤,那就是貪婪喪失理性,投機幾近賭博。唯利是圖,座上賓成為階下囚;利慾熏心,被迫喝下自釀的苦酒。

正本清源,金融存在的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的快速流轉,便利人們的生活,攜帶誠實、承載信用、傳播價值、背負文明,顯而易見,金融傳銷完全脫離經濟發展正軌,墜入深不見底的懸崖。

簡言之,金融傳銷正是金融泡沫的一種表現形式,泡沫破滅的那一刻,就是金融噩夢的開始。金融傳銷,下一個受害的又將會是誰呢?

(作者為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02

不動產統一登記:貪腐者的噩夢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437

千呼萬喚的住房個人信息聯網,兩年推進無果。這一任務隨即從住建部轉移到國土資源部肩上,籌備中的不動產登記管理局將完成這一讓不動產信息透明化的使命。

一週前,50歲的東莞厚街鎮官員林偉忠被調查。一位與他共事多年的官員向媒體透露,早些年,林偉忠曾抱著一大紙箱舊房產證去房管局換新證。林偉忠只是一名鄉鎮科級官員,卻擁有上百套房產。

中國許多貪腐現象都與價格過高且藏污納垢的房地產市場密切相關,過去一年因房產案件落馬的貪官層出不窮。三中全會後,中國國務院宣佈的一項看似簡單的措施,可能會令仍處於隱藏狀態的貪官驚慌失措。

2013年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這被視為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中三大基礎性制度建設工作之一。

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將過去分散在近10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包括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的登記,統一整合由中國國土資源部負責。中國政府希望,到2014年6月底出台不動產登記條例,並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中國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這是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中的重要一環,國土資源部或將成立專門的辦事機構承接此項工作,而一旦不動產得到登記,只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證信息,就可查詢所有城市名下住房信息與農村宅基地信息,高房價和貪腐問題或都能迎刃而解。

但過去兩年,住建部整合住房個人信息網絡遭到強烈抵制,讓人們對更為宏大且雄心勃勃的不動產登記計劃也頗感疑慮。任志強即稱,「過去是無數部門在管理中國的不動產,現在要歸到一個部門去管,這非常難。」

住房信息聯網為何難產

在西方國家,不動產登記通常是一套和稅務、金融、工商立體交叉的基礎工程,而在房產信息不透明的中國,這卻被民眾披上了「反腐」的外衣。

事實上,此前住建部和國土部都有自己的聯網信息系統,只不過各自為政。2010年6月,住建部就開始啟動全國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對聯網城市的房地產交易、個人住房產權信息變更等進行實時監控,中國政府曾經一度計劃在2011年底實現全國聯網,但此後因種種原因,推進緩慢。

2012年年初,住建部部長姜偉新部署工作任務,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40城市個人住房信息的聯網工作,其住房信息系統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即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統和住房公積金信息系統。

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承擔了北方區和南方區的數據採集、聯通和傳輸工作。北方中心設在北京,南方中心設在成都,住建部通過這兩個數據中心的實時更新,對各城市的房地產交易、個人住房產權信息變更等進行實時監控。

他們希望最終的聯網,不僅僅是全國各地房管部門的聯網。住建部文件裡要求為公安、民政、規劃、土地、金融、統計等部門提取相關信息預留數據接口,在未來,房地產稅、住房保障、對犯罪嫌疑人資產的控制,乃至城市規劃、統計調研等等都可以利用這個系統。

儘管目標宏偉,但在推行過程中十分艱難。一方面,中國房地產發展較快的同時,管理卻未能跟上,各地對於房產信息採集的標準、程序、內容等有較大差異,而中國不動產登記需由過去紙質信息錄入成電子信息,造成不少障礙。另一方面,國人將房產作為儲蓄使用,是家庭的最大財產,也是個人隱私的最大部分。這意味著財產公開的房產查詢面臨空前的阻力。

住建部政策研究室房地產處處長趙路興即對南方週末記者稱,沒有誰明確反對,但地方政府和多套房擁有者是不積極的。他稱,除商品房以外,各地還存在大量的其他房產可能未錄入住房信息系統,包括名目繁多的保障房、房改房、自建房等,信息錄入資金及技術均有門檻。

河南潢川縣在一份公開文件中就曾稱,該縣有近5萬卷、約有五十多萬條住房歷史數據,僅硬件配置、網絡接入、軟件購置以及這些歷史檔案的錄入,預計資金就達到了56萬元,但該縣負責房地產信息登記的機構是一個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根本無力負擔。

其他一二線城市,有大量老舊房產資料並未實現電子化。「以前的資料根本沒有底檔,沒法輸入,或者本來就是手工的東西,要輸入可能兩年都輸入不完。」任志強稱,很多二線城市的人並不辦房產證,「比如說太原,才60%的人辦了房產證,40%的房子都不辦房產證,這客觀上也給住房信息登記造成了困難。」

在北京,有大批房屋屬於中央部委及軍隊,產權及管理體系也並未統一,住建部門也並不掌握其權屬信息。北京市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陳志則稱,地方政府更為擔心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將對樓市構成衝擊,進而累及土地財政,「出現鄂爾多斯、營口那樣的鬼城,地方政府難道傻嗎?地方官員需要眼前的利益,一旦房屋過剩的基本情況被中央瞭解,他們哪還有機會賣地?」

有媒體報導稱,住建部為此選擇讓步,與40個首批聯網城市簽訂的「數據採集和使用安全協議」裡,承諾不設房屋產權查詢端口,亦不擁有查詢權限,個人住房信息的查詢權仍保留在地方政府。

2013年3月15日,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表示,40個城市的住房信息聯網已完成,計劃2013年6月底完成500個城市的住房信息聯網工作。然而到了6月30日,主管部門卻不再透露任何進展。

更少為人所知的是,不動產登記的主角在那時已經悄然更換了。

誰來管不動產?

在住建部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擴圍「遲緩」的同時,國土資源部也已對土地登記信息聯網工作進行全國試點。和住建部的工作方式類似,國土資源部開始編制了統一的「土地信息統一登記指導條例」,全國土地登記查詢系統由副部長胡存智主抓,地籍司具體負責。

2011年5月,國土資源部確定浙江省為先行試點省份,紹興市和寧波市是浙江省內的先行建設單位。與住建部以房屋產權為登記對象不一樣,國土部業務對象是土地之上的不動產登記,涵蓋宅基地、建設用地、耕地、林地等。

兩年後的2013年4月,胡存智在紹興市主持召開土地信息登記聯網推廣會,稱紹興與寧波試點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各省要充分借鑑紹興試點模式和查詢系統建設經驗,力爭在6月底前部署開展此項工作。

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國務院公佈了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宣稱要整合現有房屋、土地、林地等登記職能,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是重要內容之一,國土資源部的角色逐漸凌駕於其他所有部門。

然而即使很多國土系統的人士都沒有想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不動產登記隨即被整合到國土部門了,「我們都感到很驚訝。」成都市國土局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稱,以土地為載體的不動產涉及面太大,他們才剛開始研究相關條例。

南方週末記者從多個地市國土局瞭解到,從2013年11月底開始,已經有部分省市開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前期調研,調研內容包括登記發證部門和具體流程、登記機構工作職責、登記發證的法律依據及其他相關政策和技術手段、登記發證信息數據庫建設及利用、登記發證檔案資料管理、對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想法和建議等七大方面。

參與過住建部《房屋登記辦法》制定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嘯稱,「房地合一」算是不動產登記的第一步,此次要求將各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整合成統一的標準,實現全國聯網。

在過去,中國的不動產分類複雜,不同類型的不動產歸屬不同的部門。許多城市,「房、地」實行分開登記,土地部門發國有建設用地證,房產部門發房產證,林業部門發林權證,農業部門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而像這樣不動產登記的部門近10個。

中國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認為推動這項登記體制更主要的目的,在於實現本次三中全會上提出的兩個重要政策目標。首先是為尚處於起步階段的房地產稅提供基礎支持,意在令地方政府收入逐漸降低對土地銷售的過度依賴,並打壓過熱的房地產行業。

同時,一種全國範圍的申報體系亦被視為開展農村土地改革的前提,即賦予農民更多租賃、出售和抵押其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權益,這也是三中全會的要務之一。

這一點亦被陳志認同,他認為作為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基礎數據,住房信息直接關係到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是否精準,住房調控政策是否科學,也直接關係到實施房地產稅的時間表,「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調控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撐,主管部門連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陳志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作為統一負責不動產登記工作的部門,國土資源部已有方案籌備設立「不動產登記管理局」,設立該局之後,由住建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分別登記的房屋產權、國有林地使用權、草原草場承包權、農村承包地、國有林地承包權、海域使用權等,均將陸續整合到不動產登記管理局登記。

而目前設立不動產登記管理的探討中,還部分涉及「發證」職責歸併的內容。在這一領域,此前國務院已經提出基本原則明確為登記機構、簿冊、依據和信息平台「四統一」,行業管理和不動產交易監督等職能,繼續由相關部門承擔。

王玨林亦認為國土資源部將會成立專門機構承接此項工作,未來該機構除負擔整合登記職能外,還將擔負對外提供查詢等社會服務職能——這勢必將催生一場革命,讓林偉忠或房叔房姐都難以遁形。

當然,這也是一柄雙刃劍。原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即稱,住房信息聯網的出發點本應是服務居民,利於徵收房產稅後的退稅,「非說是為限購和加強對居民的管控,這是好經讓這歪嘴和尚念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28

20年前噩夢重現 萬科總動員,抵禦「野蠻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18

20年前,「君萬之爭」差點讓萬科管理層捲了鋪蓋。20年後,萬科股價處於歷史低點之時,「野蠻人」的敲門聲再次響起。雖然仍有大股東華潤的翼護,萬科管理層卻不得不緊急動員,出招禦敵。

小米雖然有8個合夥人,但其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大股東雷軍手中,而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對董事會成員的確定有著絕對控制權。對於暫時只是用股票投資作為利益捆綁的事業合夥人計划來說,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增加管理層對萬科股權的掌控,以對抗「門口的野蠻人」?

2014年4月23日,萬科公司正在召開一次特殊的視頻會議。在不遠處的攝像頭的注視下,柳新在面前一份承諾書文件上籤了自己的名字,成為萬科1320名事業合夥人中的一員。

包括柳新在內的全部「管理二級」以上員工參加了這個事業合夥人創始大會。除了少數幾名計劃離職的,剩下超過99%的員工都在攝像頭的注視下籤了字,放棄自己豐厚的經濟利潤獎金,將其委託給「盈安合夥」做投資。「盈安合夥」是一家為萬科事業合夥人制而專門成立的公司。

35天後,「盈安合夥」開始在資本市場上現身。5月28日、5月29日、5月30日、6月3日,A股市場的連續四個交易日裡,「盈安合夥」動用了總共12.45億元持續買入自家股票,最終拿下1.34%的萬科股份,一躍成為萬科第二大股東,僅次於大股東華潤。

自2013年起,萬科開始著手從大陸B股轉到香港H股,2014年3月獲批。能否轉板成功,取決於股價能否逼近設定的現金選擇權,否則原B股股東可能會選擇現金而非轉為H股,超過1/3股東選擇現金則轉板失敗。

2014年3月,萬科董秘譚華傑前往機構投資者處路演之時,就被問及成功率。當時離目標尚有1港元多的差距,譚笑著說了三個字「有大招」。盈安開始出招後,一位機構投資者恍然大悟,「原來是通過A股拉升B股股價」。

6月3日,萬科B收於12.41港元,基本接近現金選擇權價格。次日,萬科B股停牌。考慮到轉板後有一定溢價,萬科登錄香港資本市場幾乎板上釘釘。

如此大費周章的建立事業合夥人制度,顯然不只是為了護航「B轉H」。2014年3月的萬科春季例會上,總裁郁亮的講話是用20年前萬科歷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君萬之爭」作為開篇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君安的一個破綻,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萬科可能就被這些野蠻人拆分了。」

時隔20年,「野蠻人」再度來襲,讓萬科管理層作出了這項公司治理制度上的重大變化。來自萬科內部的信息是,2014年年初,已有包括資本大鱷「明天系」在內的一些機構與萬科高層進行了接觸,只是暫時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野蠻人」的良機

萬科當下的股價正處在一個歷史低點上,因而暴露在眾多「野蠻人」的面前。獲得萬科的控制權需要多少錢?用郁亮的話來說,「只要200億」。

2014年3月的萬科春季例會上,回顧完「君萬之爭」的歷史後,郁亮又拿出了一本書——《門口的野蠻人》。

此書詳細記錄了「20世紀最著名的惡意收購」。槓桿收購之王KKR只用了不到20億美元現金,就撬動了250億美元,控制了雷諾茲納貝斯克煙草公司,並最終將其分拆。自此,「門口的野蠻人」被用來形容那些不懷好意的收購者。

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看完這本書,柳新覺得郁亮不是在杞人憂天,萬科正處在一個「野蠻人」有機會入侵的時間窗口上。

就像1988年的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一樣,萬科當下的股價正處在一個歷史低點上,從2007年的40元左右一路跌到現在的10元以下,一度低於公司2013年末的每股淨資產,而且年末賬面還躺著超過440億現金。

1994年的「君萬之爭」後,萬科股票還有過兩次探底,分別是1996年和2005年,低到3.2元左右。但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認為,當時還沒有實力雄厚的資本大鱷,所以萬科沒有成為獵物。

除了股價低迷,萬科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從創始人王石進行股改,自己變為職業經理人開始,萬科就是一家股權高度分散的公司。時至今日,第一大股東華潤的持股比例也只有15%,第二大股東劉元生持股1.2%。獲得萬科的控制權需要多少錢?用郁亮的話來說,「只要200億」。

郁亮在2014年3月的春季例會上說,當下,「野蠻人」來萬科敲門是很正常的。「野蠻人」會怎麼行動呢?如果能成為大股東,獲得絕對控制權,這是最簡單的;如果不能獲得絕對控制權,可以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來搗亂,比如投反對票、利益要挾等等。

同樣股權高度分散、估值嚴重低估的兄弟房企——金地集團已經被「入侵」:過去一年間,通過在二級市場上不斷購入金地股票,生命人壽取代福田投資成為了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

「理論上說,金地的遭遇,萬科也很有可能碰到,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能用不到200億,成為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是非常划算的一筆投資。儘管目前我們的管理層和業務都還很穩定,不能說生命人壽就是門口野蠻人,但誰也不保證未來不會發生什麼巨變。」金地集團一位中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年前「君萬之爭」時,王石、郁亮遭遇的還是門內的野蠻人。君安集團當時持有3.4%的萬科股票,聯合幾個大股東忽然發難,要求改組董事會和管理層。王石回憶:「一群野蠻人已在萬科不知不覺間守候多時,萬科董事長竟渾然不覺。」

當時還是萬科財務部經理的郁亮,經歷了整個驚心動魄的過程,也參與了自救行動。

這一次,郁亮全面走向前台,提出事業合夥人計劃,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據萬科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事業合夥人計劃由郁亮一力促成,直到2014年3月份春季例會上宣佈前不久,王石才得知此事。之後他也一直沒有對此公開發表過意見。

萬科集團總裁郁亮。 (CFP/圖)

42億砸向股市

即便按照最少的1︰2槓桿來計算,盈安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將能達到42億元,如果悉數用於增持萬科股票,將有可能持有萬科接近5%的股份,並或許能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郁亮已經拿出了自己2013年的全部薪酬購買了萬科股票,1431萬元。但總持股依然只有630萬股,在總股本中屬於小數點後面兩位的佔比。據譚華傑近日在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其他高管也基本上都進行了期權行權,虧損嚴重。

相比萬科超過100億的股本,如果以此對抗「門口的野蠻人」,顯然杯水車薪。三年前開始執行的一項薪酬制度「經濟利潤獎金」成了管理層的一個重型武器。

能夠享受這筆獎金的,是萬科的高管、中層以及部分業務骨幹。根據經濟利潤完成情況,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提取或扣減,進入一個獎金池。一部分作為集體獎金遞延支取,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另一部分則具體到個人,當期發放。

對柳新來說,往常這筆發到個人的經濟利潤獎金平均能佔到他全部獎金收入的15%。2014年3月,他沒有等來這筆錢。3月29日的萬科公告稱,「取消當期發放的個人獎金,每年提取的經濟利潤獎金全部作為集體獎金,需封閉運行三年,期間不得進行分配,所有的獎勵對象三年以後才可申請支取」。

毫無疑問,這筆錢進入了瘋狂買入自家股票的「盈安合夥」的賬面上,預估大約有4億元左右。另一部分原本就留存在公司賬面上的集體獎金,根據萬科年報,截止到2013年末共有10億元,這筆錢原本用在了其它地產項目投資之上。

恰好,工商註冊資料顯示,盈安合夥的註冊資本為14億元。

這還不是萬科用於增持股票的全部本錢,還將有更多的外部融資進入這場攻防戰中。深圳證券界一位接近萬科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融資槓桿至少為1︰2,原建行深圳分行副行長、現任萬科副總裁祝九勝全力負責此事。

即便按照最少的1︰2槓桿來計算,盈安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將能達到42億元,如果悉數用於增持萬科股票,將有可能持有萬科接近5%的股份,並或許能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但在地產股整體持續低迷的當下,3年後的萬科股票是否一定能跑贏其它投資收益也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盈安合夥連續四個交易日的增持,也只在第一天帶來了3.4%的上漲,中間兩日波動很小,最後一日跌了1.7%。

「你為什麼願意放棄當期領取自己的個人獎金,交給公司去買萬科的股票?」聽到這個問題後,浙江萬科一位事業合夥人沉吟了半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因為有槓桿,再說也是投資自己的事業。」

在萬科管理層增持萬科的同時,第一大股東華潤也是萬科管理層所倚仗的重要同盟。華潤與萬科管理層多年來已形成默契,不干涉萬科具體管理事務,其扮演的更像財務投資者角色。2014年3月,為了配合萬科管理層,華潤增持萬科0.24%股份,並透露未來12個月內或會繼續增持萬科。

萬科A前十大股東。(截至2014年3月31日) (何籽/圖)

利益捆綁

從4月1日實施跟投制度到5月25日,萬科已有19家公司的29個項目開始了跟投。

除了買自家的股票,上述萬科地方公司的高層還需要拿出一筆錢來跟投具體的項目,這是一項比集團層面事業合夥人更早啟動的制度創新。參與的項目,要求地方公司高管和項目負責人必須跟投,員工自願跟投不超過項目總額的5%。

根據萬科發佈的新聞稿,從4月1日實施跟投制度到5月25日,萬科已有19家公司的29個項目開始了跟投。

廈門萬科甚至借用了合夥人的概念做起了營銷活動——對外邀請萬科合夥人,只要成功介紹一位朋友購買當地的四個項目之一,就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返點。

跟投制度在房地產企業中不是首例。此前包括景瑞地產、碧桂園等國內多個房地產企業都開始實行類似模式,一方面是向內部員工募集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員工的利益和項目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中信建投蘇雪晶指出,當前不少主流房企都逐步開始採用這種項目合夥人制度,萬科也算順應潮流的正確選擇。

事實上,據柳新回憶,公司最初也只是從2013年開始規劃項目層面的跟投,直到2014年春,才忽然傳出了集團層面事業合夥人制度的風聲。3月份的春季例會上,郁亮提及的也只是大約兩百多人的經濟利潤獎金獲得者參與其中,等到4月份就變成了1320人,佔萬科房地產開發系統近1/5的員工。

無論肇始於何時,郁亮和萬科高層們已經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了。一項事業合夥人制度,短期看可以階段性拉升股價,使B轉H更加順利,長期看則關係到未來公司控制權的鞏固。而項目跟投,跟抵抗門外的野蠻人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可以讓管理層與公司命運聯繫得更為緊密。

郁亮賦予了這盤棋在人力資源上的戰略意義。「過去萬科是職業經理人制度,職業經理人和股東是打工關係,依靠職業精神對股東負責,但從小米等一些企業的經驗來看,合夥人制度可能是一種更好的利益共享機制,對股東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2014年以來,郁亮帶領萬科團隊密集拜訪了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

只是,小米雖然有8個合夥人,但其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大股東雷軍手中,而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對董事會成員的確定有著絕對控制權。對於暫時只是用股票投資作為利益捆綁的事業合夥人計划來說,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增加管理層對萬科股權的掌控,以對抗「門口的野蠻人」?

而B轉H如果順利完成,萬科在多了一個融資平台的同時,也給海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收購的窗口。

別無選擇。「如果我們不下決心去變革,野蠻人就在門口敲門了。」郁亮在3個月前的萬科春季例會上警告員工們。

(應被訪者要求,柳新為化名)

君萬之爭

1994年3月29日,以君安證券為首的股東代表,突然狙擊萬科管理層,引發了對於股東會與經理層關係、公司治理機制、多元化與專業化等眾多激辯。

當天,王石得知君安將在當天下午3點有所行動的消息之後,在30分鐘內與在美國、加拿大、北京、青島等地的13名董事取得聯繫。當時萬科股權高度分散,萬科的國有股成了關鍵的一票。

王石向自己一直在努力擺脫控制的對象——萬科最大的股東——國有股發出了求援,對一些關鍵人物展開了秘密的外交行動。

1994年3月31日上午,萬科在位於深圳羅湖區水貝工業區的公司總部舉行情況說明會。時任萬科財務部經理的郁亮宣讀了張西甫授權王石代表「新一代」公司的聲明,稱君安以「新一代」的名義在新聞發佈會上公佈《告股東書》和《改革倡議書》是不對的,並宣佈取消君安財務顧問資格。

3月31日,王石決定向深交所申請停牌,並獲得批准——這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次停牌,在當時尚沒有對股票漲跌的停牌限制,萬科開了一個先河。王石的目的是,通過停牌贏得時間,阻擊君安內部人的「老鼠倉」。

4月1日,「新一代」正式召開新聞發佈會。張西甫宣佈委託王石為「新一代」本次新聞發佈會全權發言人,提前走人。擁戴君安,冀望在此事件中大撈一把的小股東們對「新一代」的「叛變」極為不滿,情緒激動的一些股東也選擇了離場抗議。王石力勸眾股東:「已經發現有大戶狂吃萬科股票,大家應該警惕,以免為人操縱。」

4月2日,萬科再次發佈公告:「(萬科)董事會認為沒有必要對此種建議(君安倡議)做出正式反應」。但公告仍稱,「董事會認為該事件極為嚴重,並希望向股東和公眾保證如下:一、董事會至今未收到收購本公司的要約。二、本公司有穩定的、強有力的管理階層。三、『新一代』、『海南證券』、『中創』對公司目前管理階層表示支持。四、本公司和附屬公司的業務一直是令人滿意的。董事會對君安證券有限公司今次行動表示失望……」

4月4日,萬科在深交所復牌。曾一跳三丈高的萬科股價重歸於那個沉寂的股海之中,君安等炒家折戟沉沙。

同一天上午,作壁上觀已有一個星期的深交所,終於派出副總經理柯偉祥約見「君萬之爭」兩位主角張國慶、王石。兩位在日後中國經濟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人物的雙手,握在了一起——但正是從兩雙手相觸的那一刻起,二人漸行漸遠。

1999年,張國慶因君安證券內部事情東窗事發而被檢察機關羈押。

(信息來源:公開資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52

在德上市中企控制人跑路 德交所“中國夢”變噩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78

Deutsche-boerse-parkett-ffm004

紐交所因阿里巴巴上市而變得熱熱鬧鬧,德意誌交易所集團(Deutsche Boerse)顯得更為落寞。

盡管德意誌交易所試圖以更快的上市核準速度和更低的費用吸引中國企業,但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中國行業龍頭企業卻並不心動。而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在德上市公司反而爆出一系列醜聞,德交所只能在黯然間自己舔傷。

蒙受實質性損失的投資者不知道如何尋求賠償,也不清楚該做些什麽來阻止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盡管德交所表示其擁有嚴格的上市標準以保護投資者受到欺騙,但種種醜聞卻暗示,在千方百計吸引中國企業到德國上市的欲望驅動下,德交所還面臨著來自紐約和倫敦的激烈競爭,德交所運營方可能並未全面意識到其中的風險。

最新的一樁讓德交所非常不省心的事件來自於中國制鞋商索力股份(Ultrasonic)。新浪網報道稱,這家在德國上市的中國小企業9月16日發表聲明稱,其中國籍首席執行官吳清勇和首席運營官吳明鴻“無法聯系”。該公司會計部門發現,公司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大部分現金已被轉移。

消息公布後,索力鞋業股價當日暴跌近八成,公司市值驟減近6000萬歐元(合近4.7億元人民幣)。

此類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早在7月,中國優必勝綠色紙業總裁失去聯系。

而眼看從中國企業獲得賠償無望,諸如SdK之類的一些德國私營投資者遊說公司幹脆建議投資者考慮將相關企業審計機構及承銷投行告上法庭。

投行BankM企業策略和溝通部門負責人Thomas Stewens稱:

這完全是個災難。無法想象怎麽會淪落至此。

Thomas Stewens還表示,基本沒有跡象顯示Ultrasonic存在問題或者差錯,

我們定期去中國,過去幾年,到中國的次數不下20次。我們還定期去現場檢查。

他還稱,吳清勇看起來完全是為了他的公司而生活的。而他的兒子吳明鴻也是家族企業的一部分。

(吳清勇的)兒子(吳明鴻)買了一輛瑪莎拉蒂(Maserati)。我們不得不問:這真的有必要嗎?但我們無從知曉為何他會做出這種事。

而野村證券決定授予該公司6000萬美元的無擔保信貸也表明公司沒有任何問題。涉及此宗信貸的人士表示,野村之前做了詳盡的背景調查。

去年,德意誌交易所暫停了其激進的中國市場策略,想贏得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客戶的希望轉化成了失望——盡管其為了吸引客戶,管理費標準僅為5500歐,而其他交易所管理費則高達6.5萬—48.91萬歐元之間。

知情人表示,這與交易所管理層變動有關。新的管理層做了成本收益分析,以便在大規模IPO落地的可能性和意外醜聞發生概率之間權衡輕重。最終結論是:最好還是放棄(交易所)為了拉攏中國企業來德上市而舉行的上海路演。(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11

Jeff Bezos的噩夢:亞馬遜創14年最大季度虧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33

下載

昨晚,亞馬遜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銷售增速不及分析師預期,龐大的開支也拖累該公司發生14年以來的最大季度虧損。

盡管亞馬遜三季度總營收跳增20%,至205.8億美元,但這低於分析師此前209億美元的預期。

亞馬遜三季度在新品研發方面耗資巨大,比如音樂類、音頻類和其他戰略擴張令公司支出大增,導致三季度總計虧損4.37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4100萬美元的虧損額,同比擴大966%。分析師此前預計為虧損3.314億美元。

此外,公司7月推出的智能手機Fire smartphone銷量不佳,但花費卻不少,總投入額高達1.7億美元。

由於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領導的亞馬遜在Kindle Fire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配送中心網絡、無人機、原創內容等產品和服務上投入了巨額資金,因此,亞馬遜的凈利潤很難預測。

投資者對亞馬遜三季報感到失望,公司盤後股價暴跌12%,至279.75美元,創2013年6月以來新低。

20141023_AMZN_0

圖1:全球銷售增速和員工總數(藍線代表全球銷售增速,紅線代表員工總數)

AMZN 1_0

圖2:季度性運營和凈收入

AMZN 2_0

圖3:過去12個月的運營利潤

AMZN 4_0

圖4:2010年至2014年期間,每一年的三季度運營利潤和凈收入

AMZN 5._0

三季度財報更多詳細數據如下:

亞馬遜第三季度凈虧損為4.37億美元,合攤薄後每股虧損0.95美元,去年同期為凈虧損4100萬美元,合攤薄後每股虧損0.09美元。

截至第三季度末,亞馬遜連續12個月內的運營現金流為57.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5%。

截至第三季度末,12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10.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88億美元。去年同期截至第三季度末的12個月自由現金流包括了當季購買位於西雅圖辦公大樓的14億美元支出。

亞馬遜第三季度凈銷售額同比增長20%,至205.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70.9億美元。

相比去年同期,匯兌因素在該季為公司創造了1300萬美元的收益。

亞馬遜第三季度運營虧損為5.4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運營虧損2500萬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