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陶沙,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亦發表於微信號“mfd-11”
“你們應該是改變世界的那群人”——這是商學院招生時、上課時、甚至畢業後,持續向你打的雞血。
我要給簡歷鍍個金,換份更好的工作,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挑戰自己極限,這是不少人去讀MBA的原因。
真實的情況是,忙碌勝過預期、競爭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進去就有找實習、找工作的壓力,這麽多的壓力,這麽多的聰明人,兩年的朝夕相處,你真的可以想象到會發生什麽麽?
簡 單回顧歷史,MBA起源於美國,目的是培養高管管理員工的技能,以便高管們能夠將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歷史超過100年。理論上來說,美國的商學院是 全球最佳;當然近些年紅火的中國MBA也有自己的優勢,令你更加接地氣的了解中國,比如土豪們是怎麽管理自己企業,又應該怎麽在中國市場做生意。
所以MBA技術哪里強,取決你的大方向在哪里:如果想在美國找份不錯的工作,去美帝鍍個金是沒錯的;如果是國際友人想了解我大中華市場,來中國讀個MBA也是快速通道;或者還有中西合璧的香港,一邊上班一邊讀書,讓你的時間有最大程度的turnover。
既然是去讀書的,我們首先來看中西比較典型的商學院時間表。
內地商學院一天的行程差不多是這樣的:早上九點到十二點上經濟課程,然後午飯到兩點,接著再上三小時課,然後五點到七點晚飯,七點到九點小組作業等等。
美國商學院:早上八點半開始case discussion,然後九點開始上課到十一點半,隨便吃個三明治把下午上課的case看了,接著上兩小時課,然 後接著小組討論作業,晚飯還是三明治再 加和學長學姐求教面試經驗,接著七點鐘回來學校參加company info session(重頭戲是給公司高管們留下深刻印象),回到家差不多晚上十點,開始寫作業加規劃第二天的行程。深夜十一點多可能還要再穿插個小組討論,到 十二點繼續寫作業,然後預習下明天上課的case,中間還要回無數封郵件。最後睡覺的時間大概只有四個小時左右。
並且美國商學院勤勞的亞洲學生們,第一年剛進學校安定下來(9-10月),就得找暑期實習,而且一個實習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經過10月中到11月初的面試季,基本都是人手兩個暑期實習的節奏。第二年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找全職工作的狀態了。
相 比下內地的商學院就要悠很多,雖然有找實習、工作的壓力,但基本在第二年才會感受到。三分之一通過學校的職業發展中心幫忙,三分之一靠MBA同學,三分之 一靠自己原來的人脈。鑒於不少學生都是三十多歲,所以基本比較少見到他們有成為史上最老實習生的意願,所以根本不著急找實習。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在於中國MBA沒有美國壓力大,競爭沒有那麽激烈,所以大家也還比較隨意。人 情味是國內MBA的關鍵詞,同學之間都會互相照應,關系也比較親近,誰結婚、生子了,大家都會觀禮、準備禮物什麽。經常大幫人吃喝玩樂,逢年過節時候,中 國同學也會邀請班上的國際友人去他們家過年,朋友的感覺重 過同學的感覺,就算畢業多年,大家誰回去出個差,老同學們也會出來聚聚。
美國的商學院,正面說是匯聚了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副作用就是,聰明人太多,MBA的日常也堪稱狗血了。
首先是對個人關系的洗牌。不少MBA學員是有另一半陪讀的,但實際情況是,實在太忙,有時候另一半無法理解,或者碰到實在厲害的小三,開始讀MBA時的伴侶,到了畢業時候,已經不知去向。
這也不是什麽秘密,有新生入學,正在奮力記各種學長、學姐及其家屬姓名時,被身邊的人小聲提醒:“家屬那些,你就別費勁記了,反正一年之後,一半以上都會離的。”
當 然這樣極端的現象不是美國MBA的普遍狀況。地區偏遠的商學院,一般家庭觀念比較重,同學、伴侶間都比較其樂融融,追蹤他們後來的生活狀態也都是比較幸 福。如果是女生,有幸去到西海岸一些理工強的MBA學校,比如Sheldon在的加州理工,絕對的省心啊;但如果你的老公、男朋友去到東海岸一些商科氣氛 極其濃郁、單身女生又很多的學校,那麽請你自求多福吧。
其次是對人與人基本信任和三觀的洗牌。同甘苦共患難,理應是培養戰友感情的最佳方式,但在商學院需要快速學會和接受的是,一旦你們有利益上的沖突,朋友、戰友都是浮雲。現代社會說不要用錢考驗人性,某些商學院則是不要用offer考驗人性。
某面試的最後一輪,面試者被安排在不同的桌子和公司高管吃飯,一個被安排坐在大老板邊上的女生,離開桌子一會兒回來後,發現自己放在椅子上的包被同學扔到門外,位置也被扔包姐霸占了。最後扔包姐和大老板談笑風生,給自己爭取到了面試機會,不過面試失敗。
還 有個offer姐,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家大公司的final offer,告訴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結果這個最好的朋友,趁offer姐上廁所的時候,登陸她的郵箱,找到公司HR和她的郵件,直接給人力回郵件,說我是 offer姐最好的朋友,很艱難的告訴你,其實offer姐在學校的考試中作弊被學校發現了,我覺得她這樣的行為不適合來你們的公司,請你們慎重考慮。不 過,我覺得我其實挺符合你們招人的要求的,我們要不安排個面試看看好了。結果offer姐在最後一輪面試的時候,被莫名的拒了,而她的好朋友則順利拿下面 試和工作。
還有不少,在最後一年找工作的時候,先拿到的offer不甚滿意,在不確定會不會有更好的offer時 候,就先簽了備胎offer,一旦高富帥offer來了,真的就和備胎offer毀約了(這可能也會影響備胎offer公司往後在學校招聘的機會,但每年 大家都還是會這麽做)。
這幾個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好的一面說,美國商學院的亞洲學生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並且用盡各種手段得到了,結果定義了一切過程。但為了增加你成功的幾率,就摧毀了別人全部的機會,你的內心能否過得去?
所以到了第三點,這些商學院經歷,也是讓人成長、蛻變的過程。
就 像高考狀元們齊聚清華、北大一樣,來到頂級商學院的初始階段,不管你是個多麽有自信的人,都會被身邊同樣、甚至更優秀的人嚇到,覺得自卑,然後鼓勵自己去 努力拼搏,目標會有的,實習、工作也會有的,就算經歷再多的刀子,要做的不是證明別人的錯誤,而是自己可以做到。兩年可以是一個非常蛻變的過程。
對 於男生來說,他們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自己泡圖書館,每天拿兩個小時出來幫同學準備下面試已經算是很夠義氣了;感觸最大的,在於原來人的思維還有這麽多 面,自己變得更加包容;最多也就比比男人們原來誰賺的多,工作誰找的好,以後賺的更多;花心的那些也就煩惱下,怎麽換老婆,追我的小學妹們我挑哪個好,我 喜歡的妹子能不能追上。
對於女生,特別是漂亮女生,除了學好學業,還要競爭男友、防小三,就算嚴肅的工作面試說不定 還會碰到有企圖的面試官。有人在面試時,直接被面試官問,你現在擦的是什麽香水的;還有人直接被面試官問,你住哪個酒店的(高情商回答是Not until I get the offer)。放得開的,就直接睡到offer,還有節操的,就一定得學會保護自己。除了變得更加豁達和雲淡風輕外,學會了怎麽處理這些複雜的人際利益沖 突,兩年的大風大浪都過下來,以後還有什麽面對不了的。
就像有人覺得香港是個巨大的蓋茨比派對一樣,商學院的兩年也 是一個巨大的派對。不管有多辛苦,你都要做那個清醒又光彩照人的走出派對的人,有靠實力殺出血路的,有中間靠灌醉別人而脫穎而出的,還有嘗到苦頭但最終還 是漂亮走完全場的。本質上,你還是剛進派對的你,不管是MBA還是哪座城市,都是一面鏡子。你貢獻的,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本人的真實的反應,只是MBA 放大了你人性的缺點或善良。
商學院不斷打的雞血是,你們是要改變世界的。而真正改變世界的人遠遠少於被世界改變的我們,讀商學院的人,已經做出了自己不願意甘於平淡生活或事業的選擇,但選擇不代表過程和終點。
這些商學院招生簡章里不會告訴你的事,取決於你的內心和每一個選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