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士來信|跟醫學影像數據量相比,商業大數據更像玩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7/148918.html
“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更像玩具”。劉芳德博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工作主要職責是開發神經外科及心血管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傳感器及控制軟件系統。黑馬哥曾就“手術機器人”話題采訪劉芳德博士,今天,劉博士就對被評為發達國家中最優秀醫療系統之一的英國醫保(NHS)、醫學的邊界以及未來醫療產業的移動化和大數據化進行詳細解讀。也許,對關註醫療的你會有所啟發。
2015年新年伊始,i黑馬啟動“黑馬原創聯盟”,聯合更多的作者,深入剖析垂直細分行業。如果你是某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或是某一個行業的冷靜觀察者,只要你精耕深挖,獨有見地,就請加入我們的原創作家行列。聯系微信blessxiaoyi,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英國醫保”NHS
黑馬哥: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中一直認為美國的醫學最先進,福利也最好,你是怎麽看的?
劉:在全世界來看,有可比性的只有美英日這三個國家。英國的NHS的優點相對便宜,覆蓋面廣,醫療服務的水平高,是最且性價比的系統。
黑馬哥:在說NHS之前,先說說美國跟世界的其它國家的區別吧?
劉:美國的醫療系統是世界最貴的,年支出在GDP的15-16%。歐洲國家的醫療系統跟日本差不多,年支出在GDP的10%左右,基本上全由政府買單,許多國家是免費醫療,是建立在重稅率高福利的系統。
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5%,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政府出資少於一半。在人群跟疾病覆蓋率上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英國的醫療系統其實就是第二種,全民醫保,免費醫療,支出在GDP的8-9%, 占政府公共財政的40%。
黑馬哥: 聽你說的,感覺英國的醫療系統就很像以前中國改革放之前的吃大鍋飯一樣。
劉:的確就是這麽一回事,二戰後歐洲的英法德怕被民眾受社會主義影響,都采取了社會主義的國家類似的社會福利政策。
美國的醫療行業的自由競爭雖然帶來了有活力的醫療市場,但老實講商業化並沒有帶來效率。美國花的錢其實是最多的,政府的赤字也最多,只是美國可以發債而不必加稅,這點除了美國,任何的國家都比不了的。
黑馬哥:我們一直都有一種觀點,就是市場化跟自由競爭會降低成本,帶來繁榮。但似乎醫療這個行業很特殊,並沒有見到你說的這種情況。即使是美國,目前感覺也在去自由化。這其中的原因為什麽。
劉:我覺得供需是最大的問題吧。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優秀的醫療資源其是都是稀缺的。稀缺的資源上自由競爭只能推高價格。而且目前構成各國醫療財政負擔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齡化重大疾病發病率上升,如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許多疾病其實還沒有根冶的措拖。針對這種情況,集中力量做大事要比分散力量自由競爭要高效得多。
最後一點是醫療上的努力跟病人受益的關系不直接,比如疾病預防之類的工作,周期長,商業化也很難量化跟估值。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NHS相對優秀的原因是在於它的科學管理跟技術。
NHS管錢、管藥、管醫生;管醫院、管病人、管病例
黑馬哥: 能說說NHS跟中國的醫保管理系統或是美國的社保或是保險系統有什麽不同。
劉:簡單的說NHS的權力跟職能要比中國的醫保跟美國的社保的權力大得多。NHS除了負責支付老百姓的藥費外,也經營著英國所有的醫院、醫生,以及醫療的技術如手術方案,用藥以及藥物的研發,以及英國所有老百姓的病例數據,在很多時候也起到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作用。簡單的說NHS管錢、管藥、管醫生醫院,也管病人,也管治療技術。NHS的信息相對完整而且全面,所以給了NHS拿出全局最優方案的空間,在許多醫療問題上,這種調動全局跟全面整合的能力有很明顯的優勢。
黑馬哥: 給我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一說這種集中管理的優點。
劉:優點有很多。在中國,病人的病例是歸醫院管理的,一個人如果生病在不同的醫院看,病例是被分割成許多部分。在美國,病人的病歷是歸保險公司所有。保險公司擁有用戶全部的病歷跟用藥處方計錄。而在英國,病人的病例是歸NHS所有。在英美的系統中,對於病人的全面健康追蹤相對要容易一些。一些重要數據如發病率,藥物的副作用,統計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一些。跟美國相比,雖然美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幾倍。但NHS的數據量跟能力是要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商業保險公司的。英國NHS追蹤的病歷數據超過英國的人口(因為有許多己死的人)。
而且NHS作為國家政府部門,權力要大過商業保險公司的。NHS有權利收集關鍵的病例標本。重要的如英國的brain bank(大腦銀行),擁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腦組織切片。目前NHS又開始對疑難雜癥的病例進行DNA測序。而且NHS還管理著全國的可用移植的器官。這對醫學科研跟決策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英國的醫學研究中,即使是罕見的疾病,NHS也可以找到上萬的患者跟病歷。數據全面,NHS對於各種疾病的發病率統計要準確得多,使得NHS可以合理的分配醫學的資源。
對於患者而言,NHS可以調動全國的醫療資源。在原則上,醫生不屬於醫院,屬於NHS,病人也不屬於醫院,也屬於NHS。將病人跟醫生在各個醫院之前調來調去不像在中國跟美國那麽困難。
NHS為普通公民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
黑馬哥:作為老百姓,對轉院跟挑醫生會非常感興趣,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在患者在英國看病的經歷是怎樣的。
劉:我有一個朋友,是30幾歲的男性,前年肝功能不好就住到英國當地的醫院檢查,發現血液成分異常,就住院治療。兩個星期發現不見效,病情急轉直下,肝衰竭。就被轉到倫敦的一家大的醫院。在這家大醫院認為病情危險,需要肝臟移植。於是就將他轉進ICU, 啟動全套的生命支持設備,心腦肺腎全被機器取代了,降低器官代謝壓力,保證他能存活七天。在全國找肝進行配型。NHS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因為我朋友身體弱,手術很困難,請的全球著名手術專家,曾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移植手術的專家來主刀。手術非常困難,一邊搶救一邊做手術,做做停停。一共做了八個小時。但肝臟質量,配型以及手術質量都非常高。術後三天蘇醒,五天之後出ICU, 七天之後可以下病床走動了。
我朋友只是普通的英國公民,沒有什麽權勢,也跟醫院沒有什麽關系,也沒有親友幫忙, 而且己經不省人事了,整個過程全是NHS負責,而且是免費的。我們可以說這個過程中及時找到肝,跟遇到了好醫生做手術,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但NHS的制度的設計使這成為可能。
在國內就醫,根據我的經驗,轉院跟找好醫生做手術,困難重重的。
英國政治圈中有一句名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NHS。
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黑馬哥: 這件事的確令人吃驚。在你的介紹中,在歐美的醫療系統的核心,其實是一種代理人的系統。為什麽在醫療中一定要引入代理人這個中間的環節。在許多行業中,按市場經濟,讓客戶直接面對服務提供商,減少中間環節似乎更節約成本。醫療系統中代理人的存在意義在哪呢。
劉: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深刻,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健康管理很複雜,但中國二千年前就對這個問題有所洞見。扁雀見齊桓公的故事就說明了諱疾忌醫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其實對於疾病來說,預防跟早期的介入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診斷出疾病一來不是好消息,二來是小概率事件,自主付費檢查的動力是不足的。而對醫院來說,治小病不如治大病賺錢。一旦引入保險公司之後,保險公司非常願意在診斷技術上投入,來期望控制風險。
舉癌癥的例子,英國的統計的十年存活率是50%,折算成5年存活率75.1%,美國的5年存活率是60%,中國的可能在30%左右。對於晚期的病人,死亡率都很高,治療的花費巨大,而且即使成功,往往只能延長幾個月到一年的生命。歐美其實最主要的優勢是在早期診斷技術的研發跟應用推廣。歐美的40%-50%的患者其實都是在一期跟二期。
中國的醫保在制度設計中,政府跟公眾目前只註意醫療的費用的支付,對於診斷跟預防的重視跟力度不足。而實際上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應該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如果按目前這種將小病拖大的再治的做法,中國的實際醫療成本是會比美國還要高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支付得起。
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黑馬哥: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觀點,英國的NHS有沒有問題跟危機呢?這種不論多大病的免費的做法,政府如何支付得起呢?
劉:我覺得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首先英國的高水平醫療是有代價的。英國的醫生收入非常高,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在百萬人民幣左右,好醫生收入更高。跟我們合作許多醫生都是英國最好的專科醫生,他們的日薪在五萬到十萬人民幣這個水平。這個賬單很大。
英國的目前的經濟支持這樣醫療系統很困難,預算無法增加,而且老年化造成重大疾病的發病率在上升。許多人以為英國的效率低,其實是資源不夠。NHS的對策其實是依靠科研進步。醫保問題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其實是死結。
任何政府買全單都要破產。但另外一點NHS這種全民醫保的系統,非常註重性價比。NHS不可能采購昂貴的新技術。這對英國的醫療產業傷害很大。英國發明了許多改變世界的醫療技術如內窺鏡,CT,核磁以及許多特效抗癌藥,也包括我們的手術機器,但因為在英國沒有市場,英國許多原創的技術都被賣掉或收購,沒有成長成為大型的公司。
(二)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黑馬哥: 對醫療產業,我們一向有一種感覺就是研發成本非常的高。你提到了英國對醫學的研究非常重視,那麽它的規模是怎樣的呢?
劉:英國每年在醫學研究上研發資助規模應在幾十億英鎊的,算成人民幣是在百億級規模。除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外,還有許多非營利跟慈善,著名的有Wellcome Trust基金會,每年的投入在五億英鎊,寫之相當的有Cancer Research UK,英國癌癥研究基金會等。
對於英國來講,政府每年的醫療的費用都是在一千五百億英鎊左右,約合一萬五千億人民幣。由於老齡化的原因這個數字在以每年約2%的數字在增長。
如果年科研投入2%,就是三百個億。即使不投入,這筆錢也省不下來,會被明年的增長部分抵消。即使取得1%的效果,在未來幾年中都可把科研投資收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科研是跟赤字的賽跑。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相比而言,中國的每年醫療支出在3萬億。中國每年的政府醫療投入不到一萬億。但中國的人口是英國的20倍,投入也不是按發病率來計算的,因此這個數字沒有反映出醫療問題的對社會的負擔。
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
黑馬哥:英國的醫學科研跟中國的醫學科研你覺得差別在哪?
劉:我覺得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英國的醫學科研開放得多。醫療更像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再是一個學科,它不應該有邊界。目前全球的醫學研究工程化的趨勢越業越明顯。英國的醫學研究除了資助如病理學,診斷,手術,藥物之外,它也資助如物理研究跟媒體公共教育。而且英國醫學研究的一個特點是不一定是醫生在研究醫學,跨學科合作非常緊密。英國在歷史上就有各個學科改造醫學的傳統。美國的醫生學醫之前都要有一個理工類的學位,英國其實是各行各業各學科的人在做醫學研發,而不是一定醫生。
內窺鏡的發明人是學數學跟物理光學的,發明核磁的是研究物理的。研究心血管跟呼吸道的研究人員其實的主業是研究流體力學跟發動機設計的,完成英國第一個心臟移植手術的醫生本專業是劍橋學水力工程的。而為癌癥研究創立完整理論框架的人, 是研究天體物理的。發明用計算機仿真設計抗生素分子結構的2013諾獎得主開發的其實是力學仿真程序。而今天DNA測序以及分子合成pathway識別,腦連接圖譜繪質主要都是計算機數據挖掘的人在做。
所以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是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對醫療問題的重視,吸引各行各業的人來觀註醫學問題。醫學的從業者常常有一個寬廣的知識面,擁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解決醫學問題的意識。推動醫學進步,越來越需要醫學跟理工類相結合的複合性人才。
(三)未來移動醫療的核心是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
黑馬哥: 目前全球的高科技企業很都關註醫療產業,特別是如移動醫療、大數據、個體化醫療,也吸引了投資人極大的興趣。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對行業熱點的看法。
劉:我對商業上了解不多,我不懂產業,只能簡單的說說對醫療的看法。更多的人關註醫療是好事,但是醫療行業有特殊性、商業化困難。最偉大的醫療技術常常是最賺不到錢的。目前幾百塊錢的電子設備,目前還沒有實際的醫療意義。而像幾分錢的試紙技術,每年在印度跟非洲挽救了近億人的生命,但商業上掙不到錢。醫學中,核心問題是預防、診斷跟治療三個問題。不管技術有多先進,不能有效解決三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在醫療上就是沒有價值的。再一點是醫學實際上己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常見病己經有許多低成本的有效措施,雖然市場大,研發跟推廣容易,例如減肥藥跟感冒藥,商業上可行,但從投入在公共健康跟社會經濟角度上來看,是沒有什麽意義的。
移動醫療要一分為二。一類是基於移動溝通服務。這一類產品的醫療作用很有限的。醫療的根本問題是資源稀缺,醫生不缺病人的。即使多了線上的渠道,醫生不可能一天看30個小時的病,做40個小時的手術。另一類如GE所說的移動醫療的核心是醫學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這個方向上,是全球醫療器械巨頭必爭之地。這個方向上難度不在於聯網,而在於材料跟工藝。
在大量醫學傳感器布置之後,大數據跟醫療診斷是天作之後。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配合傳感器,24小時實監控健康並診斷疾病是會極大的提高健康質量並降低成本。目前的目標離這個還很遠,傳感器是一方面,數據挖掘上的問題更重要。
現代醫學最需要處理的其實是醫學影像。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像玩具。一臺高端醫學超聲機一小時的數據量就可以跟雅虎全球網站一天的流量相比。去處理醫學影像傳感器數據,我們需要的性能是目前幾百萬倍的計算機。在超算技術有突破之前,移動醫療跟大數據在醫療上的價值難以兌現。至於個體化醫療,我覺得是醫學中的聖杯。會是一場巨大革命,但肯定是在更遙遠的未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