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書評,試過先看書,後看書評,勾起疑問,心感不忿,把書重看不只一遍;又試過太喜歡一篇寫得精彩的書評,覺得看這本書可能產生反高潮,最後沒看。寫評論本身已經困難,評論別人心血是難上加難。偶有佳作已是難得,以寫書評作為恒常專欄,更是難能可貴。我推介一個書評專欄,是《蘋果日報》星期日財經版「What We Are Reading」,主要作者姚崢嶸博覽群書不在話下,還把書的精髓融入生活,特別是時事。姚崢嶸最近評論一本幾年前我看過的書《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這本書探討人性弱點,主旨歷久常新,我也想加進我的意見,把這本書帶進投資領域。 人擁有合理化自己行為的本能,我這樣做代表這件事是對的,否則我不會做。如姚崢嶸所說,這種本能非常重要,否則我們會為日常大小錯誤抱憾終生,下任可決定之前,也會掙扎決定是否正確,我們總不能長期活在自我糾纏之中。然而,很多事情都有兩面,合理化本能提高生活效率,卻令人偏聽,拒絕接受相反意見,而且愈踩愈深。合理化本能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我作出這選擇後,之後的時間,不停找尋理由,進行各種辯護,為自己沒做出另外一個選擇而感慶幸。合理化行為是本能,因為人重視自尊,需要得到外界認同。我們為自己選擇付出的代價愈大,合理化本能愈發揮力量,便愈難從自我保護深淵中自拔。日常生活中,我們衡量代價的基準大都是金錢,因此在投資領域經常見到合理化本能的足跡。投資者買入股票,股價下跌,初時不以為然,認為是短期波動,但股價跌勢不止,此時須作抉擇。投資者應做的事情,是根據最新環境,重新考慮應否繼續持有這股票,不幸地,大部分投資者此時啟動合理化機制,找不同藉口支持繼續持有的決定。投資者這樣做是希望掩蓋犯錯的可能性,買這股票一定是對,否則我不會買,從這刻起,投資者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投資者合理化過程通常牽涉兩種行為:一、尋找額外資料支持自己的決定。股價下跌後,投資者心裡焦急,但不肯認錯,反而尋找不同事例支持自己的決定沒錯,這過程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天氣、球賽賽果、大市上落、誠哥言論等跟投資決定全無關係的東西,都被扯進合理化過程,例如「天朗氣清,證明個天都支持我的決定」、「誠哥入貨,後市一定好」。投資者心境已進入完全偏聽狀態,所有事情被解讀為支持自己的決定,距離應做的事情,愈行愈遠。二、改寫歷史,甚至製造全新記憶。投資者不會分析當日買入股票的原因,今日是否依舊合理,反而選擇改寫歷史。股價持續下跌,通常代表股票受不利因素影響,投資者為證明錯不在自己,改寫記憶,一路改,一路辯護,說服自己接受這些不利因素。投資者愈陷愈深,最後到達一個完全接受被改寫歷史的全新環境,支持繼續持有的決定。合理化是危險的本能,對投資者傷害尤其深遠。投資者不可能長勝,贏多輸少已是了不起,犯錯是投資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投資者在錯誤中怎樣自處,例如怎樣從認錯中減低損失及領略經驗,決定長遠投資成績。我甚至認為認錯能力是出色投資者最具威力的武器,合理化本能是認錯能力的死敵,當一種本能阻礙投資者正常行為,投資變成輸多贏少。有人認為互聯網世界提供多元觀點,有利促成理性討論,或可引進相反意見,削弱合理化本能,事實卻相反。互聯網為投資者提供大量有用的資訊,理論上有利投資者勇於質疑自己,實際上投資者運用資訊鞏固自己的決定。人只想和自己意見相符的人在一起,互聯網不錯提供大量意見,但人更加選擇性地運用這些意見,加進偏見來鞏固自己行為。互聯網令人更封閉,喪失認錯能力,是意想不到的發展。 蔡東豪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