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政治精算,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十二月十四日在眾議院改選中大勝,拿下二百九十一席,遠超過二百六十六席「絕對安定多數」門檻,若加計夥伴公明黨的三十五席,首相安倍晉三所代表的執政聯盟,順利拿下過三分之二「修憲門檻」的席次。 雖然選前民調早已顯示這將是一場一面倒的選舉,但弔詭的是,安倍此時民調支持度卻是上任以來新低,只有四二%,卻能掌握三分之二的國會席次。 這場大勝,與安倍選前精算有關。 適逢冬天大雪降低投票率、人民政治冷感、在野不團結、組織戰中的關鍵角色——營建、農會等利益團體動員強,自民黨也打出要民眾支持暫緩調高消費稅的口號,成功喚起了民眾對消費稅的厭惡心態。 而整場選舉的最大贏家就是安倍本人。不僅順勢累積新政治資本,也取得日本民眾願意支持他繼續推動「安倍經濟學」。 專研東亞政治經濟學的史丹佛大學政治系學者利匹斯(Phillip Lipscy)認為,說穿了安倍這次啟動改選的理由,就是清理自家派閥、鞏固領導中心。與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當年因自家黨內派閥反對郵政改革,憤而解散國會,幾乎如出一轍。 高民意支持的先做TPP、電力改革、引進外勞 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安倍極可能會採取最容易進行和民意支持度高的先做,在新民意支持下,首要目標可能將是貿易談判、電力及勞動市場。 加速進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是重要的一項。安倍在選前就放話,將積極授權貿易部門與美國盡早達成TPP談判,這項貿易協定如果順利過關,對日本消費力將大幅提升,因為在傳統的高關稅和貿易保護措施下,日本家庭食品支出價格,占了總支出一四%,高於英國的九%與美國的六%。 電力改革方面,為突破區域型大電廠壟斷局面,安倍政府在上任半年內,就先通過「電力系統改革方針」,正式啟動日本電力改革。目標包括解除電費最高限制和增加消費者的選擇項目,並擴大相關企業的商業機會,全面邁向自由化。 此外,還有鬆綁勞動市場,特別是引進家事外勞部分。早在今年五月,關西地區如大阪市政府,就已制定相關法規,包括開放十八歲以上的東南亞勞工等,從今年秋天開始試行,讓屬於「單純勞動者」的外國女傭入境。 此外,還有加薪議題。今年日本企業雖有為員工加薪,卻被提高的消費稅吃光,許多中小企業甚至都未加薪,這也使得日本共產黨在這次選舉,從八席激增到二十一席,主因是勞工對安倍內閣不滿。選後安倍將會更有籌碼,要求企業把保留的鉅額現金用來提高薪資。 另外,像是增加營建與照護醫療勞工簽證、擴大兒童托育、鼓勵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等,預估也會加快腳步。 至於其他爭議高的項目,如重啟反應爐、擴充軍事行動權等,由於這次投票率是日本二次大戰以來新低,凸顯民眾對政治態度冷淡,因此安倍可能暫緩這類社會無共識議題的處理。 貶值、低利長期上演外資壓寶到六年後東京奧運 事實上早在安倍宣布大選以來,整個選戰議題重心早已從削減政府赤字,轉移至刺激經濟與利民措施,甚至考慮向較低收入的民眾發放消費券等。 再者,他必須加快扭轉民間既定印象,認為安倍經濟學只對大企業有利。根據日本帝國資料庫十三日公布的中小企業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二七%的企業認為二○一五年日本經濟將「惡化」,這比率是認為經濟將「復甦」的兩倍;特別是中小企業對日圓貶值的擔憂最多,因為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 但從數據來看,由於日本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已連續兩季負成長,弱勢日圓不僅有利於維持通膨預期,以日本十月出口增加幅度,創八個月來最大增幅來看,日圓走貶態勢預估不變。 加上,近半年國際油價跌幅逾四成,部分抵銷貶值所帶來的價格上漲效應,有利於日本運輸業,並鼓勵民間消費。 選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便分析,由於安倍政策無法取得黨內認同,使得多數人對於他的「安倍三支箭」態度變成:不懂第一支(貨幣政策),只愛第二支(政府擴大支出),厭惡第三支(結構改革)。 這其中最需要改革的對象,就是行政官僚,特別是日本財務省。以這次啟動消費稅加稅來說,就是財務省官員施壓自民黨議員,要求安倍如期加稅,但最後卻葬送日本復甦力道和安倍支持率。 除了貨幣維持弱勢外,政府擴大支出,也是安倍可能用來贏得明年地方選舉的新籌碼。 雖然日本目前的公共債務約八兆美元,是GDP的二.四倍,堪稱在工業國家中最糟,但由於日本十年期國債殖利率,不到一%,並不會馬上對經濟產生明顯衝擊,除非經濟又再度熄火回復到通縮。 在雙率皆低的情形下,全球資金應會繼續壓寶日本,配合日本替六年後的奧運做基礎建設,包括商用不動產和股票市場多頭態勢,將不會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