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技股的投資 影武者

來源: http://xueqiu.com/1481565998/34480742

邱國鷺先生對‘科技熱的冷思考’一文,闡述了對科技類投資的‘冷’的思考,雖然看起來有理有據,但是就結論和論據而言,確實是值得商榷的。

科技類投資在上世紀60-70年代,出現了一類特殊的機構,就是目前國內非常火熱的風險投資。這類機構在過去幾十年,對科技的創新、就業、人類的幸福指數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在整個行業取得跨越幾十年的高於股市的平均回報率的同時,也湧現出了像紅杉、KPCB和經緯等作樂的投資機構其長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也能夠達到20-30%,甚至更高。當然,同時也湧現出了令人尊敬的投資家,比如約翰·多爾,邁克爾·莫里茨,馬克·安德森等,等等卓越的投資天才。實際上我們看到,現在美國上市的眾多明星科技類公司,後面都有多家的風險投資機構。甚至,紅杉投資的公司在納斯達克的市值都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中國互聯網領域領先的BAT加上小米、360等,都有眾多風險投資的身影。

很明顯,大家都知道科技類公司投資的種種弊端,邱先生列舉了三個原因:

第一,科技進步內在的突變性決定了科技股投資人業績內在的不可延續性。。。技術更替的殘酷性又決定了一次錯判就有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投資後果。

第二,過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術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

第三,雖然新技術的前景廣闊,初期的行業格局卻非常散亂,百舸爭流,絕大多數投資人很難在事前判斷出誰是最終贏家。一旦不能押對贏家,行業發展再好也沒有意義。

當然,對於單一的科技類公司來說都是脆弱的,從當時環境的競爭和新技術的顛覆。但是,職業投資人都是以投資組合的方式規避單一公司的風險,再加上緊跟時代潮流的方式,幾乎會回避掉科技類公司被顛覆的風險。實際上,即便是經典的價值投資大師,也是采用了投資組合的方式,而且也是不停的學習,擴大能力圈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經典價值投資行為也不是買入就持有10年的,每一種投資都有背後的邏輯和方式,如果非要買入一只科技股,然後長期持有,為了持有而持有,這並不符合科技類投資的邏輯,當然,也不符合價值投資的邏輯。這只能證明的是,投資消費類的邏輯思維不適合投資科技類,或者說,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投資邏輯。

對矽谷的風險投資來說,雖然,投資最成功的公司的概率很低,但是從總體上的收益來說,是遠超過傳統的公募基金的。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的養老機構和大學捐贈基金都會劃分出一部分資金投資這一類機構的原因。

回到國內市場,總體上來說,A股市場的科技類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在一些相對傳統的企業的科技更新,或者偏重一些制造。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優秀的科技類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長期發展,比如說東華軟件、東軟集團等在IT服務領域,東旭光電、京東方等在顯示領域和歐菲光等在眼下火熱的手機、平板領域的零部件廠商。

我們雖然不能選擇我們的身高,但是我們的知識,經驗、視野是可以學習或者積累的。持續學習,把握自己能力圈的投資,尋找那些有核心價值的公司,在便宜的價格買入,才會有好的回報。

昨晚,看到@邱國鷺 關於科技類公司投資的文章,球友也多有轉載,從自己的投資經歷上來看,有很多的出入,可能科技類的公司投資,更具有操作性。上面的一些數據,沒有引用,回頭找到可引用的數據,會補充。當然,這也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免有失偏頗。

@瘋狂_de_石頭 @東方的黑馬王子 @唐史主任司馬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