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企業家的思維境界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0tfz1.html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境界問題,我曾總結了一個通俗的說法:小老闆談「生意」,大老闆談「項目」,企業家談「事業」,領導者談「價值」。所謂「老闆」 者,商人也,唯利是圖是其固有本性,其中或有謹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者,當有晉陞「企業家」之列的希望;而真正的「企業家」,當力爭達到「領導者」的境 界。

   人格特質決定個人境界

  從根本上決定企業家個人境界的,是他的人格特質。我一直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具備三大核心人格特質:明確的人生信仰,有效的思維模式,良好的 行為習慣。其中,具備明確的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將決定其終極追求,塑造其核心價值觀,從而決定其處世的基本原則和為人的根本立場。雖然信仰和理性之 間,往往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但是,沒有信仰的人,則一定缺乏真正的理性。有信仰的企業家,才可能具備相應的境界和能力,為企業建立信仰,並澄清企業使 命、願景和核心價值觀。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才有信譽感召有信仰的人才,而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現實生活中,企業經營者信仰缺失從而境界不高的現象屢見不 鮮,究其原因,則相當的複雜。籠統來講,可能包括環境和自身兩方面的原因。環境方面:一者因我們社會的傳統文化斷層造成普遍的信仰缺失;二者因尚處於市場 經濟初級階段難免過度功利化傾向。自身方面:企業家個人不重視學習,不加強自律。這些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今天我們的社會「唯利是圖的商人」比比皆 是、而「創造價值的企業家」則相對稀缺的現象。

  思維模式決定思維境界

  思維模式,則更直接的決定企業家的思維境界。

  無論企業處於發展的任何階段,企業領導者的思維模式和戰略構想都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的前途命運。當然,在實踐當中,不同階段的企業,不同行業的企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其領導者的思維模式和戰略思路,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具體特徵,出發點不同,關注點不同。

  比如,在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企業家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會有明顯差異。起步階段考慮的是「如何生存」;早期階段考慮的是「如何成長」;高速成長期考慮的是「如何做大」;穩定發展期考慮的是「如何做強」;而一旦進入業務衰退期就要考慮「如何轉型」。

  又比如,不同規模的企業,企業家關注的焦點也會有差異。小企業關注「好產品」;中等規模的企業關注「好團隊」;大企業就更關注「好機制」;而領導型企業往往就更關注「好文化」。

  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思維模式也往往表現出一些典型的共性。如考慮基礎性問題,一般總是依照「為什麼、憑什麼、怎麼辦」的基本邏輯展開;考慮經營管理性 問題,往往總是依次聚焦於「盈利、成長、風險控制」三個關鍵主題並協調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對待戰略性問題,則按照「方向、路徑、節奏」三要素來把握基調。 幾乎所有領導型企業家,在謀劃企業長遠發展的時候,都普遍堅持這樣一種發展思維,我們一般俗稱「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種著地裡的」。

  我國一些標竿型企業家的成功實踐,非常具有示範意義。

  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先生,一直倡導管理就是要「入模子」,這個模子的三要素就是「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早年提倡「狼性 文化」,也就是華為公司的三大核心價值觀:市場導向、高效執行、團隊合作。海爾的傑出領導人張瑞敏先生,創建了「OEC管理法」,其要點可以歸納為:全面 規劃、責任到人;全程控制、考核到天;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先生,則反覆強調「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價值準則。萬科的傳 奇開創者王石先生,從1988年開始就陸續提出「客戶是永遠的夥伴、人才是萬科的資本、陽光照亮的體制、持續的增長和領跑」等一系列的核心價值觀,終於造就千億規模的事業。

  思維境界體現在核心競爭力觀念

  企業家的思維境界,將集中體現在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立場和構思。

  在過去15年的管理諮詢生涯中,基於大量企業的實踐經驗和自身長期的跟蹤研究,我構建了一個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模型,即企業核心競爭力=領導力х組織 能力。首先,領導力是「靈魂」,企業家和管理團隊的領導力水平,將直接決定企業的競爭力水平和發展前途。其次,組織能力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商業 模式的創新力,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因」,企業能否做強做大,最為基礎的條件就是它的商業模式要具有生命力,不能有明顯的先天性缺陷。第二、管理制度 的創新力,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肌體」,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富有活力的企業組織。第三、核心技術的創新力,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血脈」,沒有核 心技術驅動的企業,就好比是一個人血脈不暢甚至於血脈停滯,其後果當然是不言而喻。

  要想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各個要素,就必須持續不斷的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做企業,兩個基本的定律,一是「不進則退」,二是「死去活來」。所以,必須要 不斷的創新,才能不斷的打破企業成長瓶頸。而創新的本質,是通過企業各層次和各領域的制度創新,平衡利益關係,協同整合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改善投入產 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7

草根感悟,經濟不悲觀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dqj3.html

博客也寫得少了,原因是工作忙,對股市關注少了,沒什麼靈感,何況每次寫的內容都差不多的話自己也覺得沒勁。今天有空,就神聊幾句吧。

     隨著資金面的緊張,股市行情不好。但經濟面可能更差,因為我至少聽到不下五個做實業的朋友說生意嚴重下滑,甚至只剩下高峰時的三成。部分自有資金不足的企 業開始要通過民間高利貸來苦度難關。越來越差的經營是無法支付越來越高的利息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如果不發生很意外的事情,大量的企業倒閉將是必然的結 果。那些貸款出去的銀行、民間機構以及個人,現在在享受著高息的樂趣,但之後面臨的將是大量的壞賬。不過銀行是經營風險的機構,提了那麼多準備金,就是要 應付經濟下滑的衝擊的,壞賬也應該在他們的預計之內。政府這次對壞賬的衝擊提前很多就做了預警和控制,準備充分,只要經濟不是全面崩潰,銀行是可以應付 的。至於一些激進的銀行,放貸時疏於管理,壞賬率就會比較高,但整體而言估計應無大礙。市場對銀行最擔心的政府平台貸款,以中國政府的辦事能力,其風險最 起碼是可以控制的。平台貸款的安全性至少不會比那些中小企業的貸款差吧。

    企業倒閉,銀行困局都不是很恐怖的事,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要優勝劣汰,如果不經歷一下行業的寒冬,好企業怎麼脫穎而出,壞企業又如何淘汰呢?

    在經濟的一片低迷聲中,也不是全無亮色。一些做出口的朋友就說局面還基本平穩,有量,就是利潤越來越低了。在傳統產業低迷的時候,新興產業依然欣欣向榮。我上班經過的港口依然每天依然有長長的車龍。就此來看,局面還不是非常悲觀。

    CPI大漲,和豬肉關係比較大。但豬肉不會無休止地漲,他大概有一個三年週期,豬肉價格狂漲的背後一定會帶來後續供應的狂增。溫總理說豬肉價格最多幾個月後就會降下來,我認為他是對的,不但是跌,而且有可能是狂跌。到時候的CPI就是另外一個格局了。

    按道理豬肉基本屬於剛需品,無論價格高低,消耗量差別不會太大,但價格依然波動劇烈。關鍵在於沒有一些明顯的能主導行業的大型企業,政府的干預往往屬於事 後操作,例如豬肉價格大漲後,政府會出台政策鼓勵生豬養殖,但由於豬的生長有一定週期,政府的鼓勵無助於短期供求關係的改變和價格的控制,反而在一年後生 豬大量上市時會將豬肉價格推向另一個極端。

    對於中集集團,有一個潛在的利好。7月1日起,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公路保護進行規範的行政法規《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條例》 對貨運超限超載的處罰將更加嚴格。新條例依據此前公佈的GB1589-2004《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標準規定,普通掛車總長不超過 16.5米,掛車長度最大13米,封閉廂式車總長限制為18.1米,高度4.2米等。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4萬輛用於運輸汽車的車輛,車身最短的也在 20米以上。這意味著嚴格執行新條例,全國的貨運企業將面臨車輛整改的要求。「不僅車輛要改,集裝箱的長度也要改,現在都比規定的標準寬度寬20釐米,有 的甚至30釐米,一個集裝箱的造價要9萬元左右,耗費的成本可不小。」如果真有那麼多車輛和集裝箱要整改,那對中集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今天就先寫這麼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96

中國房價真相及其未來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dz5l.html

   如果民眾有權決定政府官員的命運,那官員才有勇氣舍小利而保烏紗帽。如果民眾可以決定全國人大代表的去留,那政府就有更大力度調控房價的勇氣。中國的高房價及其維持,背後就是制度問題。

   

老是吹噓自己的制度好,為天下蒼生,現在就是你們表現的時候了。是真好還是假好,人民雪亮的眼睛拭目以待。

 

    

    一、中國高房價的秘密

 

    中國的房價,自1998年房地產市場化改革後,一路上漲。特別是2005年後,房價更是猛漲。對於中國高房價之原因,眾說紛紜,本文將對此深入探究。

 

    首 先,決定房價高低的是人口經濟聚集結構。說到房價,多數專家和評論員都忽略一個決定房價高低的最基本因素,那就是人口經濟聚集結構問題。有人說中國人口 多,耕地少,所以房價高。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13億中國人都居住在農村,或者說哪怕是有26億中國人但都居住在農村,無論如何房價也高不起來。相 反,哪怕中國只有一億人,若80%以上都聚集在北京上海兩大城市,那中國房價一定很高。俄羅斯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很多,且人口數量從1992年就一直在減 少,那莫斯科為什麼房價也高呢?一個最基本原因就是俄羅斯人口尤其是富人一直在向莫斯科等大城市聚集。中國人均耕地面積1.4畝,農業出口大國荷蘭人均耕 地面積僅為0.84畝,那荷蘭為什麼不瘋狂的高房價呢?原因就在於荷蘭等歐美國家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的很好,人口沒有過於向少數大城市擁擠。在一個區域 內,如果用於居住的房子相對較少而用於工商業的地產很多,那必然有許多工作人口去競爭少量住房導致此處房價較高且居住空間狹小,如日本東京。相反,如果在 一個區域內,用於居住的房子相對過剩,那房價就不會一直很高。所以,筆者認為,人口經濟的聚集結構是決定房價高低的基礎性因素。

 

    其 實,中國的土地是充足的。中國耕地18億多畝,按照人均0.8畝地就可以實現糧食自給的國際標準,中國僅需要10.7億畝耕地即可實現糧食自給,還有7億 多畝耕地可以用來做其他用途。另外城市化的發展,佔有的不一定全部是耕地,還有許多非耕地可以使用。況且在城市的過程中,是節約土地的,按照農村住房與宅 院用地面積1:3計算,如果城市化之後變成10高的居民樓,則可以節約39倍的土地,這樣就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建居住房。所以,中國人口多導致高房價是站不 住腳的。

 

    在 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速度很快的國家,由於中小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和人文設施發展相對比較滯後,加上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規模效應產生的強大經濟要素集聚能 力,使人口、經濟要素、就業崗位創造等過快的集中於少數大城市,且很容易使這些大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而土地在一定地域是有限的,房子又不能像普通商品一 樣迅速生產出來或運輸過來,所以後發國家大城市比較擁擠且房價較高,不能像歐美那樣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充分從而房價低且人均居住面積大。這就是解釋了發 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和房價問題,尤其是為什麼東亞國家房價比較高。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決定中國房價高的基本因素就是中國的人口經濟在聚集結構上過於向 大城市聚集。

 

    但同時,人口和經濟要素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也有助於經濟發展和收入提高,人口經濟集聚結構可以解釋房價的多數絕對高低和部分相對高低,但這仍不能解釋房價相對於收入過高的問題。所以,要解釋房價相對於普通居民收入過高的問題,我們還要繼續探究。

 

    房 子的價格,像其他商品或資產一樣,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從供給方面來說,要建房子,首先要有土地,土地就成了房子供給的源頭。所以,中國高房價的第二個 因素是中國土地制度。由於中國規定城市土地必須國有化,地方政府就壟斷了城市的土地供給。為了獲得最大利益,作為壟斷者的政府,於是就限制土地供給以保持 壟斷高價。這種土地制度的結果,一是大大限制了房子的供給數量,因為供給房子首先要供給土地;二是增加了房子的成本,同時縮減了房地產商繼續開發的資金; 三是人為製造稀缺,物以稀為貴,土地供給的短缺就會讓房子有升值機會和囤積的價值,從而引起大量投機和囤積。結果可想而知,這種土地制度必然會製造高房價 和住房難。

 

    僅 有供給還形成不了價格,高房價還必須有需求。但是,無論對絕大多數要城市化的農民,還是對多數城市民眾,或者是絕大多數準備結婚買房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大 城市,這種房價已經高的讓他們買不起。顯然,推高房價的只有富人了,但高房價就是富人惹的禍的嗎?除個別國家外,每個國家都有富人,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高 房價,所以把中國的高房價僅僅怪罪給富人也是不對的。

 

    那 是什麼推動了這個的高房價呢?筆者認為,中國高房價的第三個因素就是貧富差距過大、低工資和低社會保障。由於貧富差距過大,富人集中了過多財富,他們就有 錢買貴房子,況且他們可以不在乎房價,所以只有他們才可以把房價拉的那麼高。另外,由於貧富差距過大和低工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購買力就低,加之 社會保障不足,他們更不敢消費,由此導致中國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和產業利潤低(除房地產外),繼而導致富人不想投資實業;富人不想投資實業,股票、期貨風 險太大,城市化發展的機緣讓房子具有很大的投資或投機價值,於是他們就集群的投資或者說投機房地產,導致房價過高,普通民眾又被高房價剝削一次。胡潤研究 院和群邑智庫4月12日聯合發佈的2011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已達96萬人,相比去年增長9.7%,其中包括6萬多個億萬富豪,比去年增長 9.1%。在富豪個人投資方向上,房地產佔據主導地位,超過1/3的受訪富豪選擇了投資房地產。在缺乏官方統計資料的情況下,《財經》雜誌引用其他人的判 斷估計,2007年到2010年出售的新房當中,高達50%到70%的比例都是由投機客購買的,目前處於空置狀態。2010年商品房銷售10.4億平方 米,按照每套100平方米計算則2010年新增空房500-700萬套。

 

    由 於貧富差距過大、低工資和低社會保障導致中國內需不足,產能相對過剩,就會產生過多淨出口,使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並面臨很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而人民幣升值 的預期,又導致過多資本流入,尤其是熱錢,增加房地產泡沫,並進一步加劇外匯儲備的增長和人民幣升值預期與資本流入、外匯儲備增長的互動循環。在資本流入 過程中,央行通過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外匯而形成外匯儲備,因此外匯流入的過程就是央行向市場釋放基礎貨幣的過程。1999年12月底至2011年3月底,中 國金融機構外匯佔款增量為22.22萬億元人民幣,是同期內中國狹義貨幣M1增量的1.01倍。這意味著,過去11年內的大部分時間內,外匯佔款已成為中 國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渠道。由外匯增加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增長,又導致通貨膨脹和貨幣流動性氾濫。通貨膨脹導致負利率,貨幣流動性氾濫推高 物價和資產價格,在城市化的機緣下,處於價格上升勢頭的房子就成了保值增值和投機的對象。

 

    第四,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所導致的流動性氾濫和通貨膨脹。無論是美國在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次貸危機後大量印刷美元挽救經濟,都迫使大量美元流入中國,導致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推動中國房價上漲。面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政府開啟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經濟的貨幣政策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又為後續的高房價注入貨幣動力。

 

    第 五,出口政策和外匯政策。美元流入中國,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導致國內基礎貨幣投放過多,為房價上漲推波助瀾。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思考引起中國高房價的第 五個因素:出口政策和外匯政策。中國居民和企業的外匯,基本都被中央銀行購買,變成基礎貨幣發行。在中國外匯儲備快速膨脹的今天,過去的政策早已不符合事 宜了。由於曾經的外匯短缺,中國一直比較強的鼓勵出口傾向,如對出口退稅,一邊減少了國內貨物,另一邊刺激淨出口增加導致外匯儲備不斷增長和被迫投放基礎 貨幣,因而加劇通貨膨脹和負利率。其實這還不如停止出口退稅直接印刷人民幣發給居民購買這些出口貨物呢,出口退稅換來的是外國「畫紙」和通貨膨脹,而印刷 人民幣發給國內居民消費,雖然也通貨膨脹但國內居民畢竟還獲得了消費增加。央行購買外匯防止或減緩人民幣升值,其實這樣是得不償失。央行購買了外匯,可能 阻止了人民幣升值,但引發了通貨膨脹,對出口企業來說可能是一樣的,但對非出口企業和多數國民來說又是一個壞結果。再說,由於購買外匯引發通貨膨脹,可能 由此導致緊縮貨幣政策,反而對包括出口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都不利,更阻礙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央行購買外匯干預匯率的結果,可能就是「滯漲」或類 似於「滯漲」的壞結果。而這三個方面的舊政策,無疑都在加劇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因而推動中國房價上漲。

 

    第 六,對民營企業投資和發展的限制。國內富人扎堆投資房地產,為此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他們扎堆投資房地產而不是別的?所以,推動中國高房價的第六個因素就是 對民營資本投資和發展限制的各種政策,如國企壟斷領域對民企的實際限制,對民間金融發展的限制,及其他一切危害民營資本投資經營的各種限制和不合理的稅收 設計等。如果放開民間金融發展,一方面讓這些除投機房產外幾乎無處可去的資金找到出路,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降低民營企業的困難, 讓更多資本樂於投資實體經濟,而不是去投機房地產。民營企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獲得就業,增加普通民眾收入,就會提高內需,改善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減 少因外匯儲備增加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就可以減少投機房地產的資金,改變這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

 

    第 七,腐敗。說過了富人推高房價,那我們也該討論討論官員的問題了。官員在土地供給中腐敗,就會增加土地成本,進而就會提高房子成本和價格。官員給自己建別 墅或被受賄後允許房地產商蓋別墅,就會減少商品樓房的土地供給。官員受賄收了房子,或者拿受賄的錢買房子,就會減少市場房源。更重要的是,各地官員出於自 己的利益,不顧民生而把城市當成私產經營獲取土地暴利,對維護自身利益的房價調控和保障房建設消極應對或暗中抵制,相對於其職責來說,這也是變相的腐敗。

 

    第 八,中小城市及城鎮基礎設施發展滯後導致年輕人口湧向少數大城市。在東亞國家,特別是中國,其民族文化似乎讓人們很喜歡向少數大城市聚集,這在中國年輕人 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不僅如此,中國的年輕人不僅喜歡往大城市裡擠,甚至還非要往大城市的中心區域擠,連大城市的郊區和衛星城都瞧不上。但同時,如果我們透 過表象繼續深入反思,我們就會發現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環境和發展的機遇,民族文化作用其實是次要的。中國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發展不足,基礎設施尤其是人文 設施匱乏,經濟要素集聚能力不強,而大城市又為自己GDP和稅收等利益考慮過多集中了產業、就業崗位和個人發展機會,城市群也未得到充分發展利用,導致人 口和經濟主體過度向少數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集中。而在大城市,住房用地又安排不足。相對於居民,企業有更強的經濟實力購買或租賃房屋,導致城市中心區 域過多用於工商服務業,留給居住的土地和房子相對不足,就拉高了房價。

 

    第 九,廉租房供給不足導致商品房需求剛性。有人認為,過於追求自有住房的國民性格提高商品房剛性需求。的確,國際統計表明,房價和住房自有率呈反比。在同樣 需求下,如果租房子的比例很大,房子需求就比較有彈性,無論房地產商還是投機者都不敢隨便拿剛性需求提高房價。但是,如果有比較好的廉租房,且適合結婚居 住,年輕人會傻到背負沉重負擔去高價購買房子嗎?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生活質量上,這都是不划算的。中國保障房不足10%,而商品房佔九成以上。中國自有住房 率高,說白了就是缺乏廉租房,老百姓不得不自己買房子住,而不是什麼追求自有住房的國民性格問題。如果有大量廉租房,普通民眾有多少不理性的去購買那些無 論從經濟上還是從精神上來說都不划算的高價商品房?如果有大量廉租房,有多少投資者會高價買房然後高價出租?無論是中國住房自有率高,還是高房價或住房 難,根本的還是廉租房供應不足。

 

    第 十,高房價的首要責任是政府調控房價不力。控制房價上漲,降低過高房價,改善民生,這是政府的責任。但政府為什麼沒有控制住房價上漲呢?這還是因為政府控 制房價的力度不足。除了土地政策導致高房價外,政府不能控制房價上漲的兩個根本因素就是對投機囤積房子的打擊力度不足和保障房尤其是廉租房的供給不足。如 果徵收較高的二手房增值稅、對多套房子徵收較高房產稅、強制空房出租,房地產投機很快就會大幅減少。如果政府大量增加保障房,尤其是廉租房,就會大幅降低 對商品房的剛性需求,降低市場租金,讓房地產投機或投資價值大幅縮水。

 

    第 十一,小戶型拉高房價。在高房價的情況下,買大房子需要有相當的財力,但對多數實際需求的購房者來說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他們只有選擇小戶型,如兩室一廳或 一室一廳。如果房子都在三室一廳或以上,對於許多購房者來說,只有降低房價他們才能買得起,所以中等戶型和大戶型會迫使房價降低。而小戶型,則就會提高平 方米的價格。更重要的是,小戶型會導致人口特別密集,在一個區域內,過於密度的人口必然導致房價過高。如果這些原來住小戶型的人更有錢了,或因贍養父母需 要和父母同住,或生了孩子沒地方住,他們可能選擇購買更大一些的房子。如此一來,在這個區域內,小戶型會導致換房增加和未來競爭購買中等戶型或大戶型房 子,但由於人口密集,無法再增加房子,購房競爭將提高房價或使房價維持在高位。相反,在歐美國家,房子大,人口密度低,房價也比較低。

 

    第 十二,獨生子女政策拉高房價。首先獨生子女政策導致性別比失衡,在高房價和物質主義的今天,男性娶老婆,房子就是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資本。性別比失衡,導 致結婚買房更加剛性。同時,由於是獨生子女,兩個父母供養一個孩子,甚至是雙方父母出資幫新婚夫婦買一套房子,這就提高了對高房價的支付能力。根據鏈家地 產交易中心統計,北京首套房貸者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而日本及德國首次購房人平均年齡42歲、我國台灣地區首次購房人平均年齡36歲、美國首次購房年齡 亦達30歲以上,北京首套房貸者如此年輕,這說明中國很多購房者是依靠父母財力購房。如果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一家養兩個孩子,再加上兩個孩子的上學等花費 又比一個孩子多,那麼許多家長就沒有那麼多財力幫孩子買房子。由於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期待都放在這一個孩子身上,更希望他們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獲得 更好的發展,這無疑就增加了大城市房價的推力。

 

    第 十三,城市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推高房價預期。對房地產投機者來說,他們敢炒房子,是因為他們認為有人會接手他們的房子。這個預期支撐,就是城市化和經濟發 展。城市化,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讓炒房子的人有了發財的機遇。經濟的發展,就會使未來人均收入提高,就提高了未來房子的購買力,亦增強了投機者對 房價上升的信心。另外,就像經濟發展對於股市的預期一樣,經濟發展宏觀狀況亦影響房價的信心。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投資者就比較有信心,銀行對其也有 信心;相反,如果經濟發展放緩或低迷,房地產投資者或投機者就會失去信心,銀行也失去對房地產的信心,此時虛高的房價就難以維持。

 

    二、再分析中國房價的真相

 

    任何物品的市場價格,都是由供給和需求的博弈形成,房地產也不例外。分析房價的真相,就要分析供給和需求。

 

    從 供給上講,有房子首先要有土地,而政府壟斷土地供應,一是減少了土地供給,二是提高了房子的土地成本,必然減少房子的供應。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就全國9 城市「房地產企業開發費用」的調查顯示,在總費用支出中,流入政府的共有二部分,一是土地成本,二是總稅收,合計佔到了49.42%。房地產項目開發中, 土地成本佔直接成本的比例最高,達到58.2%。據悉,一些小產權房,價格只有市場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於觸動了土地財政而被打壓。可見,土地制度對中國 房價的影響是多麼高。所以,中國高房價的第一個根本因素是中國的土地制。

 

    其 次,供給分為公共供給和市場供給,也即保障房和商品房。如果有足夠的廉租房,大多數實際需求的公民是不會購買高價的商品房的,那房價必然無法長期維持高 位,或至少不會有很大的住房難問題。1997年,香港推出每年85000套廉租房計劃,從此香港房地產市場一直跌了整整五年,房價跌掉了60%。在新加 坡,80%的人口住在保障房中。中國能夠享受到保障房的家庭不足10%,如果中國有足夠的廉租房,高價的商品房必然失去大量需求,高房價必然無法維持。所 以,中國高房價的第二個根本因素是廉租房嚴重不足。

 

    無 論是說貨幣發行過多導致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還是說其他因素導致富人或民營企業去投機房地產,那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房地產具有資產投資功能,可以獲取保 值升值收益。如果對購買二套及以上房屋設置高首付高利息、對房屋買賣徵收較高增值稅、對多套房子徵收較高房產稅,顯然就會使房屋失去資產投資功能,房價也 會大跌。但在現在制度下,政府為了地方財政和經濟增長,是不會這樣做的。

 

    綜合分析,中國高房價的最核心因素有三條:土地制度,廉租房不足和政府打擊高房價不力。

 

    三、中國高房價的背後

 

    上 述關於高房價的論述,都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的,可是誰曾考慮過經濟現象背後政治問題呢?中國的高房價和住房難,從經濟學上考慮,最關鍵的是廉租房供給不 足、土地政策、政府調控房價不力。如果放棄壟斷土地供應或放棄壟斷價格,就會失去大量財政收入和個人利益;如果大量建設廉租房,不僅會建設土地的財政收 益,還要支付大量廉租房建設資金;如果調節房價力度大了,就會失去許多財政收入和任期內的GDP增長,這也是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如 果房地產泡沫增加了今天的GDP,那它就會降低明天的GDP或增長潛力,無論它何時破滅都會有損失,而且是越是晚破滅損失越大危害越大。高房價雖然暫時增 加了名義GDP,但沒有增加真實GDP且降低了幸福GDP,還帶走了大量可用於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資本,危害未來經濟發展。高房價雖然增加了名義財富數 量,但提高了經濟運行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降低了真實財富的生產,擴大了貧富差距,降低了財富的幸福價值。所以,高房價整體來說是危害民生危害長期發展 的。

 

    如果民眾有權決定政府官員的命運,那官員才有勇氣舍小利而保烏紗帽。如果民眾可以決定全國人大代表的去留,那政府就有更大力度調控房價的勇氣。中國的高房價及其維持,背後就是制度問題。

 

    四、中國房價的未來走勢

 

    決定房價變化的,還是供應和需求。在供給方面,包括商品房的開工與竣工面積,保障房的開工與竣工面積,空房數量和遷居賣房數量,還有土地政策和對房地產開發的金融政策。在需求方面,包括要城市化的人口,年輕人結婚住房需求,換房需求,拆遷需求,還有投機或投資需求。

 

    在近期內,決定房價走勢的是房屋竣工待售面積、市場需求能力和限制投機購房的力度。在中期內,決定房價走勢的是城市化發展態勢、土地政策、保障房供應能力、空房數量、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在遠期內,是城市化發展階段、保障房供應佔需求比例、人口狀況和經濟發展階段。

 

    我 們先看近期情況。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數據:2010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40.55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 26.6%;房屋新開工面積16.38億平方米,增長40.7%;房屋竣工面積7.60億平方米,增長4.5%,其中,住宅竣工面積6.12億平方米,增 長2.7%。再看新數據: 1-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6.4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1.7%;房屋新開工面積4.57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4.1%;房屋竣工面積 1502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5%。可以看出潛在房屋供給快速增加,竣工面積也呈加速增長。綜合統計局2010年與2011年數據,估計2011年 將形成約33億平方米的供給量。在2011年1-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34億平方米。按此進度,2011年大約可銷售7億平方米。按2011年賣 7億平方米計算,要近5年才可以賣完。另外,今年新國八條規定,各地要完成1000萬套保障房,按每套90平米,有9億平方米的施工面積。2011年 1-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約為每平米5300元人民幣。那麼33億平方米,如果按5300元均價,需要17.5萬億元人民幣,才能買賣完畢。問題是: 錢從哪裡來?如果不降價,誰有17.5萬億元人民幣來買開發商的商品房?根據供大於求的規律,價格會有一定的下降。但由於對城市化和年輕人的結婚購房預 期,經濟的較快增長,政府在近期內不敢讓房價過快下跌,富人投資渠道也不能近期解決,在通貨膨脹和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下跌幅度不會太大。當然,非常重要 的是購房投資者的心態和心理作用,因為投機玩的就是信心。

 

    再 看中期情況。按照2011年33億平方米左右的供應速度,按100平方米每套計算,年供應量3300萬套,五年供應1.65億套。如果每套住房住3人,可 以容納4.95億人,超過目前城市戶籍人口總數,也超過80後90後的總和,更超過2.5億流動人口農民工的總和。但對要城市化的農民,還有年輕人,有多 少能支付現在的房價呢?按照供應速度,房價有很大的下跌壓力。

 

    在 十二五期間,政府規劃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但2011年就要開工建設1000萬套,餘下每年僅剩650套。如果房價繼續維持高位,民生問題便難以解 決,考慮到近年來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穩定形勢面臨考驗,以房安之是必備選擇,加之通過城市化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創造就業崗位和應對勞動力短缺的需要,中央 政府會進一步通過保障房建設維護穩定和發展,估計3600萬套的規劃要突破,預計達到5000萬套左右,這又形成一種房價下跌的壓力。考慮到穩定與發展的 需要,如果中央政府感到需要進一步加強房價調控,加上以往調控房價的經驗和輿論反應,估計會出台更有效果的措施。

 

    中國的土地政策,也可能在十二五期間改變。其原因在於,現在的土地政策備受爭議,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要求改變土地政策,地方政府繼續獲得土地壟斷地位或保持壟斷價格的可能性在降低。如果改變土地政策,或加大供應降低價格,預計對房價有一定的衝擊。

 

    一 般來說,商品房空置率在5%至10%之間為合理區,空置率在10%至20%之間為空置危險區,空置率在20%以上為商品房嚴重積壓區。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張 景秋與孟斌帶領的課題組對北京50多個2004年到2006年售出後入住的小區用電情況進行的調查表明,電表幾乎不走的比例高達27.16%。而電表不走 的比例還在陸續上升,2007年時達到29%。並且越往外環空置率越高,市中心二環至三環空置率水平大約在20%左右,四環至五環就上升到30%左右。 2010年河南財經政法大學12名大學生歷時兩個月,學生們從鄭州市中心六個區29家大型樓盤抽取了約1.1萬套商住房為樣本,運用查驗水、電、氣表,點 算「黑燈率」等方法,測算空置率。結果表明,鄭東新區商住房空置率超過55%,其他五區也不低於20%。而這些空置房屋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房價不能保持繼 續上升或上升幅度低於資金成本,或者出租也不划算,那麼投資者就不能長期堅持,一旦形成逃離房地產的形勢,價格將迅速下跌。

 

    綜 合考慮,房價在中期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或有中等幅度的下跌。但考慮到城市化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年輕人結婚購房需求,房價仍有一定的心理支持和需求支 持,加之房價大幅下跌對金融系統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政府也會阻止房價過度下跌。但可以肯定,在中期內,尤其在2015到2020年,希望投機房地產或依靠 房地產保值增值必然會受到損失。如果你現在手中持有房子,建議不要再持有太久。

 

    最 後我們考慮遠期情況,也即2020-2030年的房價情況。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國城市化率達49.68%,預計2020年超過60%,接近發達 國家水平。但中國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年輕人口將快速減少,預計2020年後城市化發展速度將大為放緩。有人說日本1990年後房價暴跌及其經濟一蹶不 振是由房價過度調控造成的,其實即使沒有房價調控,日本房價也一定會大幅下跌且經濟一蹶不振。1990年日本25至34歲人口組數量比1980年25至 34歲人口組數量下降了20%,這就意味著真實需求下降了20%,房地產的高價位已經失去了實際的需求支撐,是堅持不多久的。

 

    儘 管解釋日本失去十年再失去十年的理由有很多很多,但有一條永遠是最根本的,那就是低生育率。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總和生育率就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也即維持人口不增加也不減少的水平,在發達國家為2.1),隨後生育率持續下滑,導致未來年輕不斷萎縮。決定宏觀經濟總量GDP變化的是總需求與總供給 的變化,低生育率決定未來經濟增長一定會低迷不振,尤其是超低生育率更加如此。從需求方面來說,低生育率會使未來消費最旺盛的年輕人口大幅減少且消費疲弱 的老年人口比例很大,必然導致最終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是最終消費需求的引致需求,最終消費的低迷不振必然導致投資的低迷不振。這時,無論日本是刺激消費還 是刺激投資,都不能撬動總需求。同時,從總供給角度來說,年輕人口減少,勞動力更新換代斷層,最富創造力的年輕人口萎縮;人口老化,經濟創造活力降低,不 工作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工作的勞動人口比例減少,人均GDP增長必然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萎縮。而GDP增長率,取決於人口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低 生育率的結果,最終必然導致人口增長的放緩或萎縮和人均GDP增長率的放緩,因而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失去10年再失去10年。

 

    據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佈數據顯示,中國0-14人口已經降低到16.6%,這比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發達國家還要低。事實上,如果中國人均壽命和這些發達 國家相同,中國的0-14歲兒童比例會更低,列入最低國家之列。為了更好的比較,我們可以僅適用65歲以下人口數據,以消除老齡化不同的影響,從而利用最 新人口普查數據來估計中國的生育率水平。美國15-64歲成年人口與0-14歲兒童之比為3.2,屬於成人與兒童比例均衡水平,而中國競高達4.5,屬於 危險的倒金字塔結構。日本這個比例為4.8,韓國為4.2,德國和意大利為4.7,西班牙為4.5,這些國家總和生育率在1.2-1.4之間,且考慮到 1945二戰結束和戰後嬰兒潮,而中國1949年底才基本結束內戰,導致2010年時中國59-64歲組人口數量相對這些國家偏低,從而使中國成人與兒童 之比也相對偏低,故中國近年來的總和生育率應在1.3左右。在國際上,總和生育率在1.5以下稱為「超低生育率」,0-14歲人口占比在15%-18%之 間稱為「嚴重少子化」,這說明中國已經進入危險的超低生育率和嚴重少子化時代,這意味者未來中國將面臨重老齡化和人口的崩潰式減少,未來經濟也為此陷入長 期低迷。

 

    在 2025年,中國25至34歲年齡段人口將比2015年下降30%,這決定中國的房地產等產業過剩危機不可避免。到2028年左右,第二次嬰兒潮人口大規 模退休,而此時年輕勞動人口又急劇減少時,未城市化的農村年輕人口也將所剩無幾,此時中國經濟必然陷入長期的低迷。所以,在2020-2030之間,中國 房價必然有一次大跌,而且是跌到底。當然,不同地方的房價下跌不同。由於年輕口的快速減少,大城市和東部地區為了維持發展,且本身他們的吸引力就比較高, 年輕人口會進一步向這些地區流動。與此同時,人口流出地區的房價將降得更低,尤其是農村空房就更不值錢了。這時候,中國房價將進入合理水平,邊緣地區房價 很低,房地產利潤也將被壓的很低。

 

    對 於現在準備「以房養老」的人,千萬別相信「以房養老」。「以房養老」的存在,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老人去世後留下的房子有人買且價格不能大幅下跌,否則 「以房養老」就失去可能性。到2025年以後,中國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新買房子的絕對主體就是結婚買房的年輕人。但中國近十幾年來一直處於超低生育 率,這就意味著2025年後結婚買房的年輕人大幅減少。況且由於獨生子女政策,許多家庭變成二合一,這些年輕不需要再買房子,甚至許多獨生子女家庭因婚姻 而節約出一套房子並把它推向市場。與此同時,新中國第一次嬰兒潮人口開始大規模步入死亡年齡,老年人的房子開始大量推向市場。這時,一邊是急劇減少的房子 需求,另一方面是快速增加的房子供給,故至少中國房價在2025年前後必大跌。而現在,中國房價正處在泡沫期的高位運行階段,必然購房成本很高。現在買房 子預備未來養老,而未來房價大跌,不僅不能依靠房子養老,反而白白養了房子。

 

    鑑於一些網友對人口很不瞭解,補上這20問:

 

    1、中國會發生人口「大爆炸」嗎?

 

    中 國實施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重要原因在於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人口不控制就會大爆炸,從而使社會動亂走向自我滅亡。如一胎政策的倡導者宋健在1980年 10月3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現代科學看人口問題》的文章中說:「現在世界人口每年增長近8000萬,如果保持這個速度,1萬年以後每平 方公里的陸地上將有1萬人……即便保持每年萬分之一的增長速度,世界人口在數萬年後將增長幾萬倍。全部地球表面上都住滿人。」但是,世界所有發達國家和眾 多發展中國家的生育演變歷史表明,無需任何人口控制,生育率會隨社會經濟發展而逐步下降,並降低到世代更替以下水平,現在全球已經有70多個國家的生育率 低於世代更替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思想的改變,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在極其不耐現在經濟社會衝擊的中華生育文化主導下,由經濟社會文 化規律所決定,中國不僅不會發生人口爆炸,而且未來還一定會發生人口大萎縮(詳見《中華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中國現在1.3左右的生育率處於危險的 超低水平,所以國民真正應該擔憂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持續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所導致的民族萎縮和民族滅亡!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快速 下降到1980年的2.24,這時中國應該做的應該是確保生育率不要進一步的下滑,但中國1980年卻在實施了一胎政策。1991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 1.8,然後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1.22。雖然中國人口從1991年仍然在增長,只不過是壽命延長的慣性延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建國前的35歲提高 到現在的74歲,也就是說中國孩子一個不多生,中國人口也會因壽命延長而增加一倍以上——即由5.5億變成11億以上。

 

    縱 覽全世界,中華民族的生育文化是最不耐現在社會經濟規律衝擊的民族,生育率很容易降低到危險的水平——港澳台生育率全球倒數前三位,華人在每一個地方都是 生育率最低的群體,在同等經濟水平下中國生育率最低。世界各地華人的生育表現證明,中國根本不需要計劃生育來防止根本不存在的「人口爆炸」。計生委宣稱自 1980年以來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少生4億多人,只不過是為了引起國民對生育的恐懼,從而為自己的存在和價值作虛假的證明。據相關專家計算,即使自 1979年中國的生育率不會隨社會經濟發展而降低(也即認為人類人口規律不適合中國,中國生育率30年一直不變,但這可能嗎?),中國也僅僅少生了2億多 人。實際上,在此時期世界上不少國家生育率下降比中國還快。如果把這30年減少出生數的一半歸因於獨生子女政策(實際上社會經濟發展佔絕對主導原因),少 生的人也只是1億左右,也與「30年少生4億人」相差極遠!(王豐蔡泳《專家稱計劃生育使中國30年少生4億人非事實》)

 

    還 有人毛澤東鼓勵生育使新中國「人口爆炸」。在二戰後,全世界都經歷了一次嬰兒潮,難道是毛主席在全世界鼓勵生育的結果嗎?在缺乏避孕條件下,鼓勵生育與不 鼓勵生育是一樣的,因而這時母親已經自然發揮了最大生育能力。中國在1953年就開始了計劃生育試點,在1971年全國城鄉計劃生育工作就已經全面開始, 說中國在1980年才實施計劃生育並把人口多當成許多問題的根源而歸罪於毛澤東其實就是想利用「文革」等錯誤來混淆視聽、誤導國人。

 

    2、中國窮是因為人口多嗎?

 

    中 國人怪中國人口多,並把他當作中國貧困的根源,當作發展的負擔,難道人口少了就更富裕了,人口少了就發展更快了?如果說人口多,中國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 72位,排在中國前面的既有日本、新加坡、英國、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富國,也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窮國,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人口 多就窮。在人口密度小的國家中,即有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富國,也有蒙古、玻利維亞、巴布新幾內亞、馬達加斯加、博茨瓦納、剛果等人口稀少自然資源豐富 的窮國,沒有證據證明人口少就富。過去我們看到東亞四小龍發展快,我們就以為人口少就容易發展、人口絕對數量大就不利於發展。但現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 發展最快,我們還能堅持認為人口少更容易發展嗎?說人口少容易發展豈不等於說中國34省分34國發展更快?顯然不是,而是統一人口多發展更快,這也是歐盟 一體化和世界其他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原因。即便是東亞四小龍發展快的時候,世界其他小國還有幾個發展快的?沒有充分的理由證明人口少發展快,倒是人口多了市 場大有利於經濟發展。中國窮並不是因為人口的多或少,而是中國和平穩定的進入現代發展的時間太短了,儘管現在很快,但歷史留下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太長了。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和我們基本一樣,但國家制度改變後就迅速富強起來。歐美比我們富,是因為他們現在經濟發展的時間遠遠比我們長。東亞四小龍比我們富,是因 為他們在我們改革開放前遠遠比我們發展的快。改革開放後,我們人口更多了,但發展是更快了。印度在1991年也學中國邁向市場經濟體制,雖然也人口更多 了,但發展也更快了。所以中國窮不能說是因為中國人口多。

 

    所 謂發達國家,是社會經濟法律制度先進。這個先進的程度,取決於國家的制度、發展道路、發展時間、發展速度和由教育文化社會等所培養出的國民素質。美國人口 是加拿大的十倍,加拿大人均資源約是美國的十倍,人口多並沒有制約美國發達,反而美國比加拿大還富裕一些。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達的程度,與資源的多少無 關。日本絕大多數資源依賴進口,這並沒有阻礙日本成為發達國家。所謂經濟發達,也就是生產力水平高。生產力的提高,其根本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是人研發 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人口多自然有利於科技的發展。一方面,人口多,科研人員多,知識技術創造的天才也多,有力促進了科研的進行;另一方面,人口多, 市場大,知識技術創新的利潤大,市場推動力強;再一方面,人口多,支撐科研的財力就更雄厚,工業生產體系更龐大,可以提供更強大的物力財力支持。因而人口 多實際上是非常有利於走向發達國家的,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中的人口第一大國——美國一直是發達國家發展和世界發展強勁推動力的根本原因。如果美國只有盧 森堡那麼多人口,能有力的帶動發達國家和全世界發展嗎?如果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只有100萬,我可以確定無疑的告訴國人,他們今天的發達就根本不存在,因 為沒有那麼多人口所創新的新科技,他們今天的發達是不可能的。而中國,人口多的優勢由於缺乏社會經濟條件和國家教育投入低等因素還不能立即、全部的轉化為 人力資本優勢,但這可以通過一步一步的發展轉化出來。美國在二百年前的時候,日本在一百年前的時候,人均科研工作者比例有現在的中國高嗎?顯然沒有。發展 是一步一步的,人口優勢遲早會隨著發展而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進而人口多最終會強勁的推動中國的發展,可惜多數國人竟然不懂得這個簡單的歷史發展道理。

 

    3、少生孩子能促中國經濟發展嗎?

 

    不少人認為人口增長會稀釋經濟發展成果、阻礙經濟發展。是的,現在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看似人均GDP高了,更富裕了。可當父母老時,兩個退 休的父母卻能去平均一個孩子創造的GDP,未來人均GDP必然會因過去少生孩子而降低。假設1980年人均勞動者創造GDP是3000元,四十年後翻四 番,人均勞動者創造GDP4.8萬元。不考慮上一輩,則在1980年時,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2000元,生兩個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 是1500元;40年後,也即2020年,父母退休,這時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1.6萬元,生兩個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2.4萬元。 在1980年時,一胎家庭人均GDP比二胎家庭多500元,「富了」33%;到2020年時,少生一個孩子則窮了8000元,二胎家庭人均家庭GDP比二 胎家庭真正富了50%!少生快富是飲鴆止渴,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什 麼是人均GDP?不考慮人口結構,人均GDP的意思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平均值大小,是生產創造勞動創造價值能力的平均值,而不是人口去瓜分天上掉下來的 GDP,怎麼可能因為人口減少而每個人的價值創造能力就提高了呢?人均GDP從根本上來說代表生產力的高低,而生產力的高低取決於知識技術的發展。又知識 技術的發展與人口的多少成正相關,也即是人口越多知識技術發展越快,人口越少知識技術發展越慢。因而是人口增加生產力發展快,人口減少生產力發展慢。結果 就是,人口增加人均GDP增長更快,而人口減少人均GDP增長變慢。況且,減少人口不可能是去殺人,那只能是減少人口素質更高、人力資本含量更高、創造力 更強的新生人口。減少人口的實際結果降低了中國的人均生產創造力,減少了中國財富創造力更強的新一代,結果是人口減少中國反而更窮。在人口減少的過程,不 單單是人口數量的減少,還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者比例的降低。人口老齡化,必然是收入能力降低或收入增長能力降低。而勞動者比例的降低,必然是人均 GDP的降低或人均GDP增速的放緩。比如一個421家庭,當最大一代退休時,給家庭帶來收入的勞動力暴減2/3或4/7,很顯然家庭極有可能變窮。少生 孩子,中國豈能更富?

 

    經 濟學家已經證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遠比物力資本投資收益高,人力資本投資邊際收益遞增而物力資本投資邊際收益遞減。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才是最寶貴 的資本,當今和未來時代就是人力資本為王的時代。而過去我們卻這樣認為:「人口增加,除了家庭需要增加撫養費以外,為瞭解決他們的上學、就業等問題,國家 還需要增加教育經費、設備投資和社會公用事業經費等。請想一想,從這些方面省下錢來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將會起多麼大的作用!」這種想法,純粹是把人 力資本投資當做負擔了,是極其落後且與當今時代背道而馳的錯誤思想!公民生孩子和培育孩子,本身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部分,並且同時給國家和社會創造機會 去投資收益率更高、邊際收益遞增的人力資本,讓國家和社會未來獲得更好更強有力的發展,國家和社會都「沾了」父母的「光」。生育——生了孩子並培養教育 ——其本身就是人力資本投資,沒有媽媽生出的孩子,沒有父母培養的孩子,哪兒還有「國家培養的大學生」和人力資本?但中國人卻看不到這個遠遠比物力資本更 寶貴而且是越來越寶貴的人力資本!低生育率的日本已經向我們證明,不是真的「少生快富」,而是真的「少生越窮」、「越生越富」。2007年日本家庭平均年 收入退回到了1988年的水平。而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估計日本2024年的家庭財富將降至1997年的水平。現在日本人均收入與美國相比越拉越大,日本相 對於美國越來越窮。現在日本人均收入與美國相比越拉越大,日本少生孩子了並沒有更富,而是更窮;美國多生孩子並沒有更窮,而是更富。不是越生越窮,而是越 生越富——因為生育孩子是進行高收益的人力資本投資,一個國家怎麼會因進行高收益的人力資本投資而致貧呢?

 

    我 們曾經認為:「當他們(孩子)能夠幹活以後,一方面對社會作出貢獻,另一方面也要消費社會上生產的物資。對國家來說,如果工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還很低,物資 的生產還不豐富,人口增長的快慢,就會直接影響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的積累。人口增長過快,資金的積累就會減少,人口增長減慢,資金的積累就會增加。」所 謂資金增加,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把剩餘價值轉化為投資資金。人口多,人口增加,創造價值和財富也增加,況且新增人口(也即新生代)創造價值能力是跳躍式 提升(相比於父輩),人口增加最終不會降低資金積累。若從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角度說,所謂資金積累,只不過是通過貨幣來支持新的技術運用或使擴展現在技術的 運用,從而提高生產力水平,也就是把知識技術轉為生產力的過程。而人口增加,尤其是新增人口是極富知識技術創新能力的新生代,會更快的推進知識技術的發展 和應用,從而加快生產力水平提高,從而根本和長遠上增加人均資本。

 

    抱 怨人口多「消費社會上生產的物資」,那我們生產物資不就是為了人民消費嗎?難道是為了生產而生產?在當今時代,可以說,沒有消費就沒有財富。在分工和市場 經濟下的今天,沒有消費,誰還生產「物資」?我們中國內需不足,逼著我們依賴出口,不是「讓外國人消費我們的物資」嗎?是不是大家都不消費就生產更發達 了?如果那樣,估計除了自己用的那一點之外都不再生產了,結果將造成嚴重的生產力浪費和人民生活損失。生產和消費是經濟硬幣的兩面,經濟的發展需要兩者的 協調,任何一方的不足都會導致另一方的過剩從而危害經濟發展。在全球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的今天,消費對經濟發展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產能嚴重過剩內需 嚴重不足的中國更是如此。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大幅減少孩子,從嬰兒需求,到兒童需求,到少年需求,再到青年需求和中老年需求,都會依次大幅減少。減少 孩子,導致下一代人的內需不足,必然降低中國現在產能的利用和勞動者勞動創造潛能的發揮(因為生產需要消費來支撐),直接減少GDP。現在孩子少了,兒童 教育需求減少了,小學倒閉教師失業,這只是計劃生育對中國產業影響的開始。依次人生成長中的各種需求人口的減少,中國產業產業將經歷一次大清洗。現在是小 學倒閉(中國小學從1996到2009年倒閉57%),明天接著就是大學、汽車、房產等眾多行業的倒閉潮。

 

    少 生孩子,低生育率,必將使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人口老了的國家豈能發展更快?在重老齡化社會,養老負擔極重,社會資源被迫更大比例的投入養老,嚴重搶佔用 於發展的資源,這豈能有利於中國發展?面對老齡化飛速發展和未來的重老齡化危機,有人以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可以了。殊不知,跨國研究表明,由於老齡化降低 人口活力、創新活力、經濟社會活力且惡化投資預期,老齡化是十分不利於生產率提高的。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日本工業部門的投資大致相同,但美國勞動生產率 的增長明顯超過日本。目前日本的投資額比美國多三分之一,但勞動生產率仍落後美國近20%。

 

    有 人認為未來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成為經濟大國或經濟超級大國不需要那麼多人。按此說法,日本GDP應該超過美國,因為日本自動化和機器人發達嗎。 但現實是嗎?所謂經濟,簡單的來說就是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生產多少要看市場能購買多少。若不考慮淨出口,一國的GDP就是國內消費(廣義,包括投資品消 費)是多少。消費分最終產品消費和投資消費,最終產品消費取決於人口和生產力水平(暫不考慮分配和貧富差距等因素),同等生產力水平下就取決於人口數量和 人口結構;投資消費是最終產品消費的引致需求,因為投資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居民最終產品消費,所以投資消費受人口變動和知識技術發展的根本性影響,隨人口 增加和知識技術增加而加速增加,而知識技術發展又是人推動的,因而人口變動就決定投資消費的大命運,比如說人口決定未來美國投資消費比日本多且增長更快。 所以從消費角度上講,人口決定經濟的大命運,未來只有大人口才能有大經濟,人口小國是不會在未來成為經濟大國的。

 

    從 生產上講,所謂GDP就是附加值(增加值),也就是人勞動所獲得的價值。現實世界也就如馬克思的價值規律那樣,勞動才創造價值,而所謂機器創造的價值只不 過是機器的折舊(物化的活力的,價值轉移到所生產商品中)、平均利潤率導致的價值轉移和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如果日本停止創新,很快日 本的產品就會賣不出去,然後日本那些高效率的機器就不能創造附加值(也即GDP)了。所以,勞動價值論是正確的,期待依靠所謂機器創造價值從而成為經濟超 級大國是不可能的,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更不可能。未來的經濟大國,是靠更多的創造性勞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必須是人口大國。有些人可以說現在農民創造不 出多少GDP,但不代表農民的兒子或孫子就不能創造很高的GDP。在200年前,美國、日本也不是以農民為主嘛?中國要崛起,要切切實實的成為經濟超級大 國,必須有充足的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所以,從生產角度上講,仍然是人口決定經濟的大命運,未來只有大人口才能有大經濟,一邊少生孩子一邊又想成為或保持 經濟大國地位純粹是自欺欺人!

 

    面 對即將面臨的勞動力總量的減少,有人認為城市化就可以解決了。在現在的農村,二三十歲的年輕勞動力絕大部分已經實際轉移到城市,農村剩下的絕對多數隻是中 老年勞動力。現在在城市的年輕農村勞動力還沒有完全城市化,即在城市還沒有房子還沒有完全成為城市人,即使現在開始加速推進真正城市化進程,什麼時候才會 輪到這些農村中老年勞動力?恐怕等到可以讓這些勞動力真正城市化的時候,他們已經變成需要城市負擔的老人了。而最具生產創造活力和代表中國未來同世界經濟 競爭的年輕人口,正在快速減少,現在的超低生育率決定中國未來的勞動力尤其是年輕勞動力必將崩潰式的減少,未來中國的經濟非現在鼓勵生育而不可拯救。

 

    4、少生孩子、減少人口能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工資嗎?

 

    我 們總認為「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中國人總把自己的就業難怪罪於自己同胞多上(中國人多,不是自己同胞多嗎?),好像減少了自己的同胞就能降低自己的就業 壓力。人口創造需求,需求創造就業,就業容納人口,怎麼人口多就業壓力就大?如果說人口多就就業壓力大,那是不是歐洲合成一個國家就業壓力更大了,美國 50個州分成50個國家後就業問題就不存在了?此說法是十分顯然的可笑謬誤之談,卻成了中國人的真理,並且希望通過計劃生育來少生孩子從而降低就業壓力。 但經濟規律決定這只會相反,少生孩子只會導致就業壓力更大。從孩子出生到大學畢業,這些未參加勞動的人口創造了大量消費。少生孩子,必然減少孩子的相關消 費,特別是孩子創造的消費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因而少生孩子必然增大就業壓力。況且,孩子需要人照顧,少生孩子則提高就業參與率,尤其是女性的勞動參與 率,進一步增加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也許有人說孩子終會長大並進入就業市場。是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要就業崗位,但是這個年齡段也是人生消費最旺盛的時 候,汽車、房產、各種電子電器等這時會被他們大量消費甚至是提前消費。就業來自消費需求,需求創造就業,他們旺盛的消費所創造就業崗位大於他們的就業需求 從而降低就業壓力,而未來勞動力的減少只會與此相反增大未來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在少生孩子、人口減少的同時,也會伴隨勞動力老化,由於高齡勞動力流動性 差、重新培訓的費用高、接受新技術速度慢,很難適應產業調整的要求,這就會造成結構性失業,使社會失業率上升。與此同時,高齡勞動力與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將 明顯的顯現出來。由於老齡化嚴重,預期差,對政府和社會的養老能力的不信任導致高齡勞動力不願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與此同時,高齡勞動力有經驗,且願意接 受更低的工資,結果給年輕人造成很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例如,日本在1990年代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10年之間老齡化從13%上升到17%。日本在 1990年的失業率為2.1%,2001年失業率上升到5.6%。同時青年失業率持續上升,2003年日本15歲到24歲年齡組的平均失業率高達 13.2%,致使日本年輕人自殺率世界第一。在任何一個國家,總是孩子與年輕人口超前消費而中老年人口滯後消費,低生育率、老齡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需求 長期不振。一切投資需求皆源於最終消費,而一切最終消費都源於人的需求,低生育率、孩子與年輕人口減少、人口萎縮的必然結果就是投資需求長期不振。由人口 經濟社會規律的總和所決定,任何一個經濟體,長期的生育率低下最終會導致長期的「失業魔鬼」和青年失業問題。

 

    由 於少生孩子一邊減少孩子需求從而減少就業崗位,又一邊提高就業參與率、增加就業崗位競爭,所以計劃生育反而提高了就業壓力。由於就業壓力增大,必然不利於 工資的提高。計劃生育使中國人口老化,年齡活力降低,創造力下降,國際就業競爭力降低,顯然也不利於工資的提高。工資提高的長遠動力來自科技發展,少生孩 子減少人力資本放慢科技發展速度,自然不利於工資的長期提高。

 

    其實,人口多反而更可能就業壓力因此更小一些。中國許多企業和產 業的競爭力本身就來自中國的人口多市場大和人口多生產創造隊伍強大,如眾多人口所創造的龐大市場與強大的科研隊伍使中國機械製造業迅速崛起,並很快出口到 國外,這種競爭力就是由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所創造的。人口多讓中國企業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了,中國人的就業崗位國際競爭力也就強了。同樣,許多外 資企業看好中國並爭相優先向中國投資,也是因為中國人口多所以市場大且人力資源豐富。眾多人口讓中國獲得強大的國際資本與技術吸引力,讓它們優先流向中 國,亦增強了中國人的就業崗位國際競爭力。由於人口多,強大的科研隊伍、雄厚的財力支持和巨大市場的拉動,大大提高了科技進步的速度,就會帶動大量對新知 識技術的投資和創造許多新的就業崗位,人口多更有利於就業崗位的創造。

 

    有人說多生孩子會有更多的人進血汗工廠。其實恰相反,少生孩子大量減少內需,就業壓力大,被迫依賴出口,而依賴別人自然就缺乏維持尊嚴的砝碼,因而少生孩子更容易出現血汗工廠。

 

    現 在中國的就業壓力,重要原因是由於貧富差距、低工資、廣大勞動者收入低、政府社會保障投入低等造成的國內消費不足,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民營企業與 中小企業發展不足、政策法律環境、壟斷、金融、高行政成本高地價房價高稅費成本等造成的就業崗位創造不足,及教育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大學生就業結構與 產業企業結構不匹配、獨生子女就業心裡等所造成的,與人口多少無關。

 

    5、中國不計劃生育就養不活自己嗎?

 

    我 們計劃生育,努力少生孩子,一個重要擔憂就是怕養不活自己。古代中國養活了世界上1/3的人口,難道當今中國人就沒有智慧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嗎?水稻 產量比中國低的孟加拉國人口密度為1109人/K㎡,沙漠上極其缺乏水和耕地的以色列為325人/K㎡,比中國山多山地佔國土60%的韓國為490人/K ㎡,而中國僅為137人/K㎡。按人口密度計算,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可以養活33億印度人、105億孟加拉國人、47億韓國人、34日本人、31億以色列 人、24億英國人、23億德國人、38億荷蘭人,難道中國人在這片土地上沒有智慧和能力養活13億或20億中國人?

 

    中 國人均農用面積世界排名第32位,中國人均耕地世界排名第35位,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72位,在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均靠中前位。況且,由於中 國的非耕地性農用地面積很大,中國有利用非糧食食物資源的巨大潛力,中國水域、草原、山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農業專家張福鎖認為,僅把現在農作物品 種的優勢發揮出來,中國就至少有50%~60%的潛力可提高。況且,通過改造中低產田、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等工程和生物措施等措 施,中國的糧食產量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西藏之水救中國》認為如果從青藏高原調水到中國大西北,僅此一項中國就可以輕鬆地吸收和容納5億人口。按照國際 標準,人均0.8畝地就可以實現糧食自給,中國人均1.4畝,離開這底線還很遠,所以中國現在有拋荒嚴重、賣糧難、糧價低等現象。按照目前0.8畝的糧食 自給標準,這就意味著中國可以養活近23億人。現在中國耕地18億多畝,每年生產糧食1.1萬億公斤,中國青年報編輯童大煥說如果精耕細作,以現在的農業 生產率,只須種7億畝地的糧食就能每年生產1萬億公斤(再用3億畝種菜,剩下8億畝還可以用來建別墅[開玩笑]等)。而且,科技還在繼續發展,中國的人口 承載力遠遠高於中國現在及未來的人口數量。即使不計劃生育,即使是中國從1980年就開始鼓勵生育,按照生育率隨社會經濟發展降低的規律和中華生育文化的 脆弱性,未來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達到20億,我們真的有必要擔心養不活自己嗎?

 

    人 口才是一個國家最大最根本的財富,資源只不過是一次性的買賣。為什麼我們寧願荒著自己的土地而不去養活更多的財富?為什麼我們寧願讓自己未來的人口承載力 大量閒置也不去養活更多的炎黃子孫?為什麼我們寧願讓自己的民族、國家、經濟、社會陷入未來發展的危機也不願讓閒置的土地去養活更多的中華兒女?

 

    6、中國需要為節約資源而減少人口嗎?

 

    認 為中國計劃生育必要的一個理由,就是怕資源不夠用,但人口減少就夠用了嗎?比如說石油,中國一個孩子也不生,能讓人類多用多少年?所謂資源,也就是在一定 知識技術下可以利用的物質,如鐵礦是不是資源取決於人類有沒有煉鐵的技術。人類的資源根本取決於人類知識技術發展的程度,而人口恰恰最有力的促進知識技術 的發展。隨著全球化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源實際是沒有國界的,根本不存在節約資源留給自己子孫後代的現實條件。資源少了你會買,你並不少用(加上科 技節約的);資源多了你會賣,你並不多用(因資源多了浪費的除外)。一切的世界經濟活動和世界貿易,都包含著資源的轉移。不僅直接資源貿易是如此,還存在 更多的間接資源貿易——除直接資源貿易外的其他實物貿易(如汽車、鋼鐵等)和和非實物貿易(如服務、技術貿易等)都發生著資源的轉移,因為無論汽車、鋼鐵 還是服務、技術,其生產過程都要消耗資源。而我們中國少生孩子無論是節約中國的資源還是節約了世界其他國家的資源,其實只不過是把我們中國少生孩子節約資 源服務於其他國家的人口(比如印度),是以消弱中國而強大他國。現實的世界時:無論資源再豐富還是嚴重缺乏資源,你使用的資源取決科學技術發展、你對資源 的有購買力的需求、世界生產的供給能力和國力的保障,與自身資源的多少無關。澳大利亞人口少,不會一個人吃三個人的飯;日本人資源少,也不會餓肚子,連我 們這個第一鋼鐵生產大國還要進口它的優質鋼材。所以資源根本不能制約中國經濟,要不然日本怎麼就成為經濟大國了?

 

    我 們人口多了,經濟實力強了,需求量大了,我們就可以到世界各處開發資源、入股礦藏。況且,人口多了,民間正在使用的資源和民間儲備的資源也多了。萬一突然 來了戰事,軍隊可緊急動用的資源也多。假如中國人口萎縮成現在的1/10,那中國軍隊可緊急調用的民間資源也就下降90%。看那種情況資源更安全?資源並 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經濟與科技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人口多了,科研隊伍強大了,經濟實力強了(經濟支持),新資源的市場大了(降低成本,提高預期收 益),資源開發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如核聚變(像太陽一樣,沒有核輻射),如果中國能率先完成技術開發工作,那就永遠解決了能源問題,而且清潔乾淨。實際 上,所有的資源,不是可以循環使用的就是可以替代的,不存在真正資源枯竭。況且絕大多數資源都可以循環使用,如各種金屬,用來用去還在地球上。人消耗資源 的速度是減法,可人創造資源的速度卻是乘法。乘法比減法要快的多,那計劃生育一定是大大降低中國未來開發新資源的能力。結果一定是,少生孩子只能降低中國 的可用資源量,尤其是人均新資源量。特別是,隨著發展,無論是邊際人均GDP資源需求還是邊際GDP資源需求都有遞減的長期趨勢,但隨著經濟水平發展和實 力提高,對資源的單位貨幣購買力卻不會降低,實際其貨幣還更受歡迎更堅挺(尤其是大國),而且其新資源的開發能力和資源轉換能力更強,所以經濟實力發展在 提高獲取資源能力的同時還相對降低了資源需求,反而資源更安全。四大洋、南北極、月球、八大行星和小行星等,都是人類共同的,它們的資源量是中國實控國土 資源的百倍、千倍、萬倍,但這些資源是要靠實力爭取的。而我們中國,卻自己縮減人口,預備萎縮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等於把這些資源預 送給別人,最終危害自己的長期資源安全。

 

    7、計劃生育有助於保護中國生態環境嗎?

 

    生 態環境問題不是人口數量的罪,而是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的:人口再少,只要污染,還是生態環境惡化;人口多,人人為環保努力,生態環境反而因人口多而更和 諧。我們中國人口密度僅137人/K㎡,而日本350人/K㎡,韓國490人/K㎡,新加坡人6376/K㎡。如果是人口多造成環境差,那日本、韓國、新 加坡的環境應更差。但是,恰恰相反,他們的環境很好,人口最密的新加坡反而最美麗。國土面積不變,人口越多則單位國土的環保投入越多,所以新加坡可以建成 漂亮的花園城市。因而,把生態環境問題歸罪於人口數量是不成立的。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以GDP為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和政府對生態環境保 護的不力造成的。由於一味的追求GDP增長的速度,而對生態環境問題重視不足,因而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還是印度的 2.8倍,而單位產值的排污量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以這樣的方式發展經濟,環境豈不污染,生態豈不破壞?

 

    有 人拿2010年的西南旱災說事。這是天災,與人口多少何關?有人把2010年春的西南大旱歸罪於中國人口多。西南大旱是天災,難道人口少了就不發生嗎?是 的,中國人口多了受災人口也多了,但同時救災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科學技術支撐也更強大(這在2008年汶川地震也體現了出來),而且人口密度大還可以降 低人均受災人的救護成本和水利工程的人均建設成本,人口多了更有利於抗天災。

 

    人 口減少,對環保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科技發展動力都會降低。並且人口減少不利於經濟科技的發展,而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對環保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如在國 土生態方面,特別是大西北地區,由於計劃生育造成的新生人口減少從而使總人口減少,中國未來國土改造的必要性、經濟性、勞動力、財力、技術進步力量與技術 人員及改造動力等均減少,這勢必與不計劃生育相比而變差。由於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與環境的自我淨化力與生態狀況高度相關,減少人口將最終不利於我國生態環境 問題的改善。尤其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急速老齡化發展、未來重老齡化和勞動力的嚴重睏乏將嚴重阻礙未來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未來經濟水平提高的緩慢與困 難(經濟發展困難,政府與國民還有多少心思顧環保?)無疑將大大不利於未來中國環保的發展。

 

    主 張減少人口保護環境的人認為,少生孩子、減少人口可以促進中國環保的發展,其實是相反的。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造成中國嬰幼兒消費和最有消費活力的年輕人口 的大幅減少,造成國內市場嚴重萎縮,內需缺乏。一方面,內需缺乏就必須爭取國際市場來解決就業。落後國家要跟發達國家競爭國際市場就不得不犧牲環境成本。 我國產品之所以廉價,勞動力廉價是一個方面,但那只是很小的方面,因為我國勞動生產率只是人家的幾十分之一,勞動力廉價幾乎被生產效率低下完全抵消了。大 的方面在不計資源和環境成本、犧牲資源和環境。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嚴重萎縮導致就業困難,勞動力廉價,國內消費難以承擔起環境成本。徵收環境成本稅收又會 導致產品價格大幅升高消費量大幅減少,就業更加困難,失業率更高,經濟更糟糕。結果,只好通過犧牲環境來解決內需不足造成的經濟發展問題和就業問題。(人 口如棋《一胎化生育會導致一系列經濟危機及嚴重經濟問題》)

 

    2008年,全國計劃生育事業費364億元,如果我們不計劃生育,拿出這364億元的一半投入環保,將是一筆多麼了不起的環保投入。如果我們不計劃生育,把計劃生育40年來所花費的巨大人力與財力投入轉為改善環境的投入,我們的環境也比現在好得多。

 

    8、高房價是因為人口多嗎?

 

    對 於中國的高房價,有人認為是中國人口太多。其實,這種理論根本佔不住腳。中國城市為什麼房價高住房難?有人認為是中國人口多,所以房價高住房難。俄羅斯人 口稀少,且從1992年就不斷減少,但莫斯科照樣高房價,這還能怪人口多嗎?英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人口密度都遠比中國高,沒見他們房價很高。德國人 口密度236人/K㎡,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中國僅為137人/K㎡,我們也按40平方米計算,全部城市化,平均樓層高度按10層計算,總共才需要 5200平方公里土地,僅佔國土面積的0.00054%。全國有2860個縣區,平均每個縣區僅1.8平方公里。即使是達到美國標準,人均住房面積70平 方米,也僅需9100平方公里,平均到每個縣區僅3.2平方公里。如果再平均到每個鎮/街道,即使按照讓中國人羨慕的美國標準那根本不值得一提。顯然,中 國城市高房價根本不是因為人口多。

 

    莫 斯科與俄羅斯遠東小城鎮的房價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日本東京市內與遠市郊的房價又大為不同。在一個區域內,如果居住的房子很少而用於工商業的地產很多, 那必然有許多工作人口去競爭少量住房導致此處房價高昂且居住空間狹小,這是日本東京的典型情形。如果大家放著那麼多地方不去都擠在一起,如韓國首爾地區集 中了全國一半的人口,結果導致房價高昂,這是莫斯科的典型情形。所以,人口經濟的聚集模式是導致房價高低的基礎性因素。中國中小城市發展不足(如各種經濟 基礎設施與人文設施)且就業崗位創造不足,城市群未充分發展利用,人文設施(如大學)與經濟主體(如企業總部)過度向少數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集中,住 房用地安排不足,北京等大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中國人又有較為嚴重的大城市偏好,這是中國房價的結構性因素,不是人口多的問題。如果說中國人口多導致高房 價,那農村的房價怎麼不高呢(如果有錢,可以家家建的像別墅,耕地很少的浙江富裕地區就是這樣!所以美國的別墅不是因為人口少,中國也可以)?

 

    有 人說,中國人口多,又處於城市化發展階段,必然房價高。所謂城市化,也就是農民變成城市人。請問一下,北京、上海、深圳等等城市,那些房子是農民或農二代 能買得起的嗎?說農民或農二代導致如此高房價,顯然是可笑的。又有人說是中國第三次嬰兒潮「80後」導致高房價。「80後」今年最大的31歲,最小的21 歲,多數還剛剛開始工作或沒有工作。除了佔「80後」人口少數的「富二代」與極少數白手起家的年輕富豪,還有多少「80後」買得起這麼貴的房子?顯然,說 「80後」把房價推那麼高也是可笑的。據國家電網對660個城市統計,有6540萬套住宅半年電表讀數為零,顯然這不是農民或「80後」買下的房子。

 

    那 是什麼因素導致中國如此高房價呢?先說一個專家常說的,那就是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財政。政府壟斷土地供應,有壟斷必導致稀缺和高價格,土地供應稀缺且價 格高昂,房價怎麼會不高呢?供給房子,必先供給土地。從供給角度上講,解決中國高房價,必須首先解決中國的土地制度問題。但現在土地財政和房產GDP、稅 收已經成了許多地方政府的命根子,依賴他們改變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制度保障民眾可以要求他們立即改變——不改變我就不讓您當官或當人大代表了。也許有人 說,要保護耕地,所以政府應該控制土地供給。如果農村住宅按住房與非住房佔地面積比1:3計算,城市按樓層10-20層計算,則農村住宅佔用耕地是城市的 40-80倍。這就意味著,每保護一畝城郊耕地,就要浪費39畝到79畝非城郊耕地,這叫保護耕地嗎?其實,保護耕地很簡單,只要制定好節約耕地的使用制 定,或再規定每使用一畝耕地就要再造一畝耕地或改造耕地使之增加與使用耕地相同的產量。

 

    土 地供給決定了房子的源供給,決定價格的不可能只有供給因素,沒有供需就形不成價格,高房價的另一面就是買得起這麼貴的房子。對要城市化的農民來說,對絕大 多數「80後」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是沒有力量把房價推那麼高的。顯然推高房價的只有富人了,但高房價就是富人惹的禍的嗎?除個別國家外,每個國 家都有富人,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高房價,顯然中國高房價也不怪富人。那誰推動了中國的高房價呢?我的答案是政治改革滯後導致制度不公平、腐敗、壟斷、民眾 收入低,由此導致貧富差距過大。貧富差距過大,富人集中了過多財富,他們就有錢買貴房子,況且他們可以不在乎房價。另外,貧富差距大,民眾收入低,占人口 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購買力就低;民眾購買力低,中國內需就不足;中國內需不足,產業利潤(除房地產外)就低;產業利潤低,富人就不想投資實業;富人不想投 資實業,股票、期貨風險又太大,那只好又買房子保值增值和投機,導致房價高,普通民眾又被高房價剝削一次;富人不想投資實業,導致就業難,再低工資;民眾 被房子、醫療、教育再宰一次,加劇貧富差距和內需不足,中國繼續低工資、高房價,直到這種扭曲的運轉模式陷於崩潰。類似於郎咸平所說:「10元的工資,兩 塊錢的房子;兩塊錢的工資,10塊錢的房子。」這個惡性循環就是低工資、貧富差距和高房價。

 

    事 實上,計劃生育在拉高房價。由於計劃生育,減少了孩子需求,加重中國內需不足,從而加重富人因內需不足而投機房地產。計劃生育一邊減少了內需,另一邊又提 高勞動參與率,迫使淨出口增加。淨出口增加,導致外匯儲備持續高漲,中央銀行就會增發基礎貨幣,加劇流動性過剩,讓更多的資金去炒房。獨生子女政策本身讓 原本用於養孩子的錢變成炒房子的錢(對中高階層的人來說,少養一個孩子至少可以多炒一套房子),計劃生育造成的性別比失衡讓青年男性不得不買房子以「築巢 引鳳」娶老婆,同時獨生子女政策也讓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願意出高價為獨生子在大城市買一套好房子,進而拉高房價。

 

    有 人說,中國現在人口暴減一半,房價馬上崩潰。是的,的確如此,日本人口還未減少但年輕人開始快速減少的時候房價就崩潰了。但是,靠中國人口崩潰導致房價崩 潰,然後經濟崩潰和高老齡化高民生壓力高年輕人就業壓力及民族國家的大衰落,這樣的結果你樂意要嗎?問問日本人吧,看看他們失落的十年又失落的十年。中國 高房價不是因為人口多,住房問題有解決的辦法(如廉租房、空房強製出租等,問題不難解決,只是政府官員少了賣地皮錢、稅收和腐敗浪費),為什麼要選擇自殺 的方式讓民族陪葬房價呢?

 

    9、交通壓力是因為人口多嗎?。

 

    認 為中國人口多的人,常常舉擠公交和春運難的例子,難道人口少了中國交通就更舒暢了?巴西人口比我們稀少,但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照樣人口密集。由於經濟發展 對人口規模的要求和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無論人口多少都會往城市裡擠,你擠不擠公交與中國總人口多少無關,而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交通建設、城市規劃 (如北京的攤大餅式擴張)和你願不願做城市人有關。香港人口極其稠密,但香港交通很順暢,倒是內地城市老堵車。再說春運。中國人均鐵路里程只有一根煙的長 度,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顯然不是因為人口多。春運難,真正原因在於:1、鐵路投入不足;2、戶籍限制,讓農民工被迫到處流動;3、經濟發展不均衡, 導致勞動力與就業崗位分佈錯位;4、鐵路經營壟斷,體制沒有活力;5、中國春節的習俗影響。其實,無論是城市交通還是鐵路,人口多可以使交通更便利。城市 交通最快的是地鐵和輕軌,但建設與運營成本大,只有足夠數量的人口才能降低人均成本到經濟適可的程度。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坐地鐵是最快捷的 交通方式,而在中小城市,由於人口不足,是使用不起地鐵的。鐵路也同樣如此,比如京津高鐵、京滬高鐵讓京津滬的交通更便利,而鄭西高鐵還迫使鄭州至西安的 航線全部停飛,人口多讓這些固定成本高昂的便利的交通方式得到更好的發展,反而使交通更便捷便宜舒暢。航空也是一樣的,人口多,機場分佈與航班更密集,交 通更便捷。如澳大利亞,由於人口稀少,就沒有發展高鐵的必要,機場、航班相對廣大領土也比較稀少,長途交通因而就沒有中國、日本快捷。再如城市郊外或其他 人口稀少地區,由於人口太少,公交班車很少,結果交通更不方便(而人口稀少地區連公路鐵路等都不方便)。

 

    10、減少人口能提高人均醫療、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嗎?

 

    有 人認為,人口少了,國家投入的人均醫療教育水平就高了。按此邏輯,是不是小國的人均教育投入就比大國高了?或者說中國34省看做34個國家是不是人均醫療 教育的國家投入就提高34倍?國家收入來自稅收,而稅收來自勞動者的生產創造。人口少了,勞動者少了,國家收入也就少了,人均醫療教育等國家投入並不能提 高。相反,人口多了,像研發、國防、一些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的人均支出就降低了,反而可以在醫療教育方面投入更高。另外,在人口減少的過程中,人口老齡化 嚴重,老齡人口比重大,經濟發展困難,養老投入比例太大,反而不利於人均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投入水平的提高。現在少生孩子,看似可以提高孩子的人均教育投 入。但是,未來老齡化嚴重,養老負擔很重,少生孩子減少人口最終不可能提高人均醫療、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反而在未來長期的降低。

 

    現 在少生孩子,能為國家(政府)節約多少資金?據不完全估計,2005年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公款吃喝花費3000多億,公車消費3000多億,公款旅遊出國考 察3000多億。如果在這個9000多億裡頭節省出3000億並投資到教育,那中國教育每年就多了3000億,完全可以保證全中國所有的適齡少年兒童讀完 高中,不要說免學費,連書本、文具、校服、午餐都可以免費提供(王鑫海)。中國行政支出世界第一,但中國國家教育投入卻世界倒數。要提高人均公共投入水平 不是要少生孩子,而是應該減少政府與官員的浪費。

 

    對 人力資本的投資,國家投入一直很低,父母投資的比重很大,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主要是個人的,但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主體卻是國家與社會。如果按照「誰收益誰 支付成本」的原則,不應是父母向國家支付所謂的「社會撫養費(也即是超生罰款,其實大部分變成了各色各樣的行政成本)」,而應是國家與社會向父母補償「人 力資本投資成本」和「養老投資成本」。父母所得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和養老投資收益一般不會達到其投資所創造總收益的10%,而90%以上的投資收益被國家 與社會拿走了,所以國家應至少向父母支付「從孕育到畢業」90%的費用,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公平。而徵收「社會撫養費」的理論依據則是完全不成立的。

 

    我 們現在少生孩子,看似是少「佔用」了社會資源,但未來提供社會資源的勞動人口就大幅減少了,難道少生孩子不是在透支社會資源嗎?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 較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據國內外大量資料分析,退休職工醫療費用與在職職工相比約為3:1,有的國家甚至達到5:1。由於扶養老年人與扶養少年人所 需社會資源不同,負擔也大不相同。各國研究結果都得到相類似的結論:撫養一位老人的平均費用與大致是兒童費用2到3倍。而隨著壽命的繼續延長,未來高齡老 齡人口養老費用將會更高,養老人要比今天養孩子的成本高的更多。在中國,1980年少養一個孩子能夠為社會節約多少「社會資源」而這個孩子以後又可以創造 多少倍於此的價值?現在不鼓勵生育不投資孩子,明天我們還有什麼社會資本?不要斷送了未來!

 

    11、少生孩子能提高中國人口質量嗎?

 

    首 先少生孩子最終不能提高人均教育投入,這在上節已經說過。其次,人口素質(人口質量)和人口結構密切相關。由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人口素質的代際差別 較大,但計劃生育不可能去殺現在的活人,只能減少人口素質更高的下一代,自然平均人口素質就降低了。第三,少生孩子使我國未來老齡化嚴重,降低了國民年齡 活力,因而不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第四,人口素質的提高不僅僅是一個孩子投入資金多少的問題,更是一個成長環境的問題。但現實卻表明,獨生子女政策不僅是 破壞了傳統優秀文化傳承,更重要的是它嚴重損害了孩子的成長環境,使獨生子女的成長問題十分突出。第五,計劃生育系統龐大,本身就要耗費許多財政資源,如 果把這些資源都用到教育投入上,中國教育會更好。第六,計劃生育給所謂「超生」家庭沉重罰款,這無疑要減少父母對孩子營養教育的投入。第七,強制計劃生育 的讓那些所謂的「超生」父母東躲西藏,孕婦流離顛沛,降低了新生兒的素質。第八,計劃生育對城市人和國民素質較高群類限制過強,是對人口的逆淘汰。另外, 計劃生育造成對所謂「超生」孩子的歧視,許多無法入戶口甚至無法升學,破壞了「超生」孩子的成長。

 

    人 口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素質,還包括人口年齡活力。從生產與創新力上講二三十歲是創造黃金期。而少生孩子、減少人口將使我國人口嚴重老化,大幅降低我國的人口 年齡活力,即降低了我國的人口素質。同等教育水平,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人口素質一定低。只要中國的生育率一直這樣大幅低於美國與印度,中國的人口素質就一直 趕不上美國,並且一定會被印度超越。中國現在比印度高的那點人口素質,一定會被中國持續的低生育率完全毀掉。最終結果是,多生孩子的國家不僅獲得了人口數 量優勢又獲得了人口年齡結構優勢,人口又多又年輕,國家活力四射!而中國少生孩子不僅使中國丟失寶貴人口數量優勢又喪失本應有的人口年齡結構優勢,結果是 人口衰老縮減,又少又老,社會衰微!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2003 年吳洪森在《關於計劃生育的另一種思考》一文中指出:「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達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也就是說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可以降低生育 率)。30年的計劃生育經費總值估計在3000億元,假如將這3000億元用來普及教育,就有3億人可以讀完初中。中國目前文盲和半文盲總人口只有1.8 億,還可以多出一大筆錢來提供高中教育,假如教育政策傾向女性,中國不但全面掃盲,而且還多出一億多有高中畢業程度的女性。」如果中國一直把用於計劃生育 的錢拿出一半還支持教育發展,我們的人口質量要比現在好的多,而且未來會更好。

 

    12、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是生育孩子。

 

    有 人認為,未來經濟發展了,養老制度健全了,不靠孩子也能解決養老問題。按此說法,美國歐洲日本都應該養老問題更輕,因為他們經濟發達養老制度健全。但現實 卻相反,那些經濟不發達、養老制度不健全但生育率高人口結構年輕的國家養老壓力最輕。養老人不是飼養動物,人的需要會跟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提高,老人也一 樣,所以說經濟發展養老問題就解決想法純粹是不把老人當人看。而制度只是個殼子,養老歸根結底是工作的勞動人口養不工作的老年人口,而不是養老制度在養老 人。老人手中的貨幣,只不過是一堆紙,還必須有勞動人口把它變成真正的財富,否則它只是一堆廢紙而不能購買任何東西。無論任何養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養 老供給者還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別人的的孩子。如果整個國家社會都沒有孩子,未來就沒有勞動者,也就不會有人給你養老,一切養老方式也都無法存在。 所以,養孩子,才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出路。由於養孩子邊際成本遞減,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高,養孩子風險遠比其他投資方式低,且能解決老年依賴和感情需求問 題,所以養孩子是最好的養老方式。而一胎政策,無疑讓許多國民老來窮,養老壓力沉重,甚至因獨子死亡而老無所依,尤其是對農民和城市窮人更是如此。由於獨 生子女政策,未來勞動力嚴重短缺,必定會造成物價大幅上漲和服務價格飛漲,讓老年人手中的貨幣大幅貶值。由於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中國未來重老齡化,經濟不 景氣,使老年人的養老投資大幅縮水。由於獨生子女政策,未來勞動人口比例大幅下降,養老空有制度而嚴重缺乏勞動力對其投入,社會化養老方式處於低水平的瀕 臨破產的運轉,老人獲得的養老資金必定相對於不計劃生育而大幅減少。由於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中國未來勞動力大幅減少,財政收入增加困難,政府對醫療、養老等 民生支出必定增長緩慢或下滑,讓老人生活更加淒涼。

 

    13、性別比失衡的確是因為人口政策。

 

    正 常的新生男嬰與女嬰的比例是103~105:100,中國的這個比例在1990年是112:100,1995年是116:100,2000年是 118:10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別達到120.22:100和120.56:100。中國只有計劃生育比較寬鬆的新疆、西藏兩個自治區和二胎 試點地區性別比例正常,這表明中國的性別比失衡的確是因為一胎政策和強制計劃生育。由於生育數量限制與公民要男孩的願望相矛盾,於是許多父母便進行胎兒性 別鑑定,結果造成:兒童性別比失衡程度隨胎數次序快速遞增,且「超生」代價沉重的人群所生孩子性別比失衡更嚴重。比如說,海南省在第五次普查中發現,「生 產、運輸設備操作及有關人員」的出生嬰兒性別比是132.1(以女孩為100),其中一孩、二孩、三孩的性別比分別是118.3、119.4、 233.3;「農林牧漁水利人員」的出生嬰兒性別比是134.9,其中一孩、二孩、三孩的性別比分別是101.9、164.6、190.4;「辦事人員及 有關人員」的嬰兒出生性別比是170,「專業技術人員」的嬰兒出生性別比是221.7, 「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群組織負責人」的嬰兒出生性別比是250!也許有人還認為存在瞞報女孩,所以認為性別比失衡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嚴重。事實上, 如果瞞報,更可能是瞞報男孩,因為瞞報的基本是「超生」孩子,即「二胎」或「三胎」,而「二胎」或「三胎」相比於「一胎」性別比失衡極其嚴重。並且,一些 地方政府和計劃生育部門存在修改兒童性別比的利益傾向。所以,中國兒童性別比失衡程度更可能比數據顯示的還要嚴重。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到 2020年前後,中國將有11276萬25~35歲的男青年,而對應的適益婚配的20~30歲的女青年只有7206萬,男比女高出4000多萬。而從 2001年到2010年這10年,每年新出生男嬰又比女嬰多出130多萬——則對應每天至少有3500女胎兒被殺。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每持續一天,相 應每天就會增加約3500多個光棍。未來中國將面臨五六千萬的龐大光棍潮,四五男人中將有一個找不到老婆。失調的性別比將大大加劇買賣婚姻、拐賣婦女、賣 淫嫖娼、強姦等違法犯罪行為和其他難以預知的行為,將極大地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14、漢族人其實已經最不喜歡生孩子。

 

    許 多中國人認為中國人喜歡生孩子,尤其是認為漢人喜歡生孩子。但在全世界的現實表明,現在漢人最不願生孩子。縱觀全球各國各地區,華人總是生育率最低的群 體。現在中國生育率已經降到1.3左右,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9年的《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平均每個婦女生2.6個孩子,發達 國家為1.7個,欠發達國家為2.7個,最不發達國家為4.6個,而扣除中國後的欠發達國家為3.1個。在已經大力鼓勵生育的情況下,2009年台灣澳門 總和生育率僅為1.0,香港也僅為1.1,連排世界倒數前三名。縱覽世界現實,豈能說中國人或漢人喜歡生孩子?現在漢族生育率僅1.3左右,這意味著漢族 人每過一代人口大約減少40%,7代之後(約200年)人口減少為原來的2.8%,10代之後(約300年)人口減少為原來的0.60%(大約700萬 人),況且還是老齡人口比例巨大,新生兒比例極低。也就是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族可以在一二百年裡完全可以淪落為一個又老又小的弱小民族,漢族幾千年來 建立起來的民族人口基業可以在一二百年裡完全毀掉。

 

    漢 族的生育文化是古代先賢通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傳香火」、「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等思想文化元素策劃出來的。但是,這些傳統思 想文化已經全部被戴上「思想落後」的帽子,被中國人自己嚴重破壞。在思想大解放、社會道德墮落、計生宣稱鋪天蓋地、現在經濟社會運轉機制和社會養老的作用 下,漢族的這些傳統民族生育文化元素已經流失殆盡,而新的民族生育文化又沒有形成,必然導致漢族生育率處於危險的超低水平。漢族人喜歡生孩子,早已是一個 天大的謊言(詳見《中華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困局》)。

 

    15、7億、5億或3億適宜人口論是錯誤的。

 

    不 少中國專家認為中國人口減少了生活水平就更高,不少國民也這樣認為。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原始人生活水平最高,因為原始人最少!但恰恰相反,原始人是赤貧。 按這種說法,中國人口密度僅137人/K㎡,而日本350人/K㎡,韓國490人/K㎡,新加坡6376人/K㎡,因而日本韓國新加坡人生活的更差,他們 應減少人口以改善生活。特別是新加坡,已不適宜人類居住。但恰恰相反,他們生活的很好,人口最密的新加坡也最美麗。顯然這種減少人口提高生活水平的說法是 相當謬誤的,因為提高人生活水平99%的因素是以經濟科技水平為基礎所形成的綜合社會發展水平,而不是單純的原始人均資源的多少。一些人口專家堅持認為: 我們中國人口太多了,人口擁擠,人口密度高,如果我們中國人口減少到適宜人口生理水平,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好。如果按這樣的說法,中國就不應該城市化,因為 城市人口密度太大了。如果中國城市化,無論中國有多少人口其居住的人口密度是一樣的。所謂的人口密度與總人口數的關係在城市化下都是數字假象,人口生理密 度在城市化下與人口總數無關,適宜人口生理論在城市化下是虛偽的數字遊戲,毫無實際意義。

 

    何 謂適宜人口?其科學標準有兩個:1、最佳國力人口;2、最佳生活水平人口。換句話來說,也就是綜合國力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最高化的人口。判斷人口多少是適宜 的,那就要看:1、增加人口是否增加綜合國力;2、增加人口是否有利於生活水平提高。筆者已經在《***(未能出版)》中證明在知識經濟時代邊際人口國力 遞增。這就意味著,對綜合國力來說,人口越多越好,不存在最佳國力人口的邊界。由於提高人生活水平99%的因素是以經濟科技水平為基礎所形成的綜合社會發 展水平而不是單純的原始人均資源的多少,所以增加人口可以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的,那就不存在最佳生活水平的適宜人口。

 

    在 經濟全球化之下,人口承載力也已經全球化。隨著科技發展,人口承載力也一直在增長。依照適宜人口的標準「綜合國力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最高化」,7億、5億、 3億適宜人口論是根本不成立的。首先,一個13億人口的中國絕對比一個7億、5億或3億人口的中國更強大,中國人口減少絕對不利於國力的增加。其次,中國 人口由13億降到7億或3億,與不降低相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低,因而生活水平也會相對更差。在人口減少的過程中老齡化嚴重,經濟發展能力很低,民生壓力 很大,怎麼可能用減少人口而提高生活水平呢?既然如此,中國人口從13億降到7億、5億或3億,既不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又不利於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什 麼理由認為7億、5億或3億人口是中國的適宜人口呢?

 

    如 果中國不鼓勵少生孩子,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口承載力而鼓勵生育,不僅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長期提高,更有利於國力的長期提高。按現在中國國土承載力和未 來科技發展,養活20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未來可以更多。中國人口,按照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根本達不到20億。按照最科學的適宜人口理論,有什麼理由 不鼓勵生育呢?

 

    16、世界允許存在一個13億人口發達的中國。

 

    不 僅有美國專家勸說中國人口不減少就不能變成發達國家,連多次給中央講課的經濟學家程恩富也認為中國要成為發達國家人口要降到5億。可惜,據美國預計,美國 2100年人口要超過5億,是不是美國由此淪落為發展中國家呢?現在非洲人口已經超過10億而且還在高速增長,印度人口預計2100年要超過18億,是不 是非洲永遠貧窮印度永遠不能成為發達國家呢?在經濟全球化之下,資源實際也已經全球化。中國自知人口多,卻要學習美國高耗資源的發展模式,一邊大量浪費自 己的資源大肆破壞自己的生態環境,再一邊高喊自己這種耗費資源破壞生態的發展模式無法承載13億人口進入發達國家,中國人豈不太可笑了?為什麼不學習日本 節約資源有利環保的發展模式?世界可以允許100發達的日本,未來地球也可以允許一個人口達100億人口發達的世界,為什麼獨獨不能允許一個13億或者 20億人口的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是不是中國34省分34國而任何一個省人口都不過一億是不是又可以成為發達國家了?

 

    相 反,世界需要一個13億人口的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後,13億人口可以帶來雄厚的財力、強大的科研力量和廣闊的市場。這樣的一個國家,不僅可以 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消費驅動力,更能為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更優更廉價的科技成果。比如航天育種,中國人口越多則財力與科研力量 越強,研發速度就越快;中國人口越多人均成本就越低,眾多人口可以讓中國輕易消化掉巨額研發成本,為世界人民提供的科技成果也就十分廉價了。13億人口的 發達中國可以通過巨大的國內市場有力的帶動世界經濟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可以對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和文明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可以提供更多的 援助,可以為世界伸張正義,可以有力的促進新資源的開發和環保發展,從而更強有力的帶動世界的發展和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生活的提高,這才是對世界的最大貢 獻。而少生孩子、減少中國人口,根本不是對世界的貢獻。

 

    17、少生孩子不會利不在千秋。

 

    在 給中國造成很大危害的同時,相關部門卻宣稱其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前面已經證明,他們無功於當代,同時,實際上它也在禍害千秋。強制計劃生育和一 胎政策已經把中國的傳統生育文化破壞殆盡,使中國生育率處於超低的危險水平,新生兒比例降到全球的10%。人口是民族與國家力量的源泉,無論是對中國生育 文化的巨大破壞還是對中國人口再生產能力造成的巨大傷害,都將嚴重損害中華民族在未來世界的實力和尊嚴。

 

    民 族的安全最終由民族的人口實力和生育文化所決定。中國如此少生孩子和強制計劃生育對中華民族生育文化的摧殘,最終只會危害中華民族的自身安全。五千年來, 我們中華民族,尤其是主體漢族,歷經入侵,歷經戰亂,歷經災難,多次亡國,多次瀕臨亡族,多次損失慘重。但我們卻敗而不亡(亡國),亡(亡國)而不死(民 族仍延續),損而不折,依舊頑強的生存延續著,難道不是因為我們人口眾多、生育文化強勁嗎?眾多人口讓我們經得起戰亂,經得起損耗,經得起折騰;強勁的生 育文化讓我們在戰亂之後、巨損之後、折騰之後隨即補充眾多的年輕人口,讓我們依舊有力量依舊頑強的生存著。這就是我們敗而不亡,亡而不死,損而不折,五千 年來強勁延續下來並最終成為勝利者的秘密所在。但是,讓我們民族尤其是讓漢族倔強延續的強勁民族生育文化卻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由 於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造成中國未來勞動力嚴重匱乏,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未來20年勞動力缺口1億以上,為解決勞動力缺口,中國將不得不容忍亞非國家向中 國大量移民,中國將形成大規模的移民潮,成為除美國之外容納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國家。為何我們不多生一些自己的孩子去解決自己未來的問題並壯大我們民族的實 力?為何要逼自己為它族騰出生存空間?這豈能是利在千秋?

 

    計 劃生育所造成的中國未來重老齡化社會,必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讓中國沉淪在低生育率老齡化的陷阱之中。在重老齡化之下,對老人來說,當然是「重大災難」, 他們的生活將受到重老齡化的嚴重不利影響。對年輕人來說,生活在一個重老齡化社會,有那麼多老人需要自己給他們養老(即使不直接養,也會通過繳納社會保 險、稅收等方式間接去養老人),自然壓力十分沉重。比如,一個421家庭,小兩口兩個,要養4到12個老人(如果爺爺輩都活著),家庭負擔何其沉重。對青 少年兒童來說,重老齡化社會也是災難。在一個421家庭,如果妻子要生孩子(按生一個),那就是丈夫一人要養活6到14人,在這種情況下,是孩子的福音 嗎?在重老齡化下,由於年輕人負擔太重,且在老齡化社會發展與就業困難,壓力重重的年輕人還有多少願意去生二胎或三胎?低生育率必然就會在重老齡化之下惡 性循環,對老人說不是福音,對年輕人來說不是福音,對孩子們來說也不是福音,而且這些「惡果」會惡性循環,一直往後延伸,讓未來人和子孫後代生活在重老齡 化的惡性循環中,這哪裡是「利在千秋」?

 

    由 於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民族間的差異,由於漢族生育文化更不耐現在經濟社會生活轉變的衝擊,少數民族生育率持續顯著高於漢族,漢族孩子比例持續降低,由此造 成中國漢族人口比重將陷入長期下降,進而淪為少數民族,中國將失去主體民族的凝聚力,必然埋下分裂的種子。新疆建設兵團漢族人口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十幾年 後改為允許生二胎,但是由於形成了「生育爬蚤心態」,「十五」時期新疆建設兵團婦女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0左右,而新疆少數民族婦女總和生育率仍在「三 孩」以上。據新疆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資料推算:2005年11月1日零時,新疆2008.15萬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 1210.12萬人,漢族人口為798.03萬人,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98%、1.28%,少數民族人口增長明顯快於漢族人口。雖然漢族目前仍然佔新 疆總人口的39.7%,但是目前漢族每年新出生孩子不到新疆總出生孩子的18%。照這樣下去,未來新疆漢族青年比例很快就會降到無足輕重的水平。

 

    18、少生孩子能使中國更富強嗎?

 

    前 面筆者已經論述少生孩子不能富民,其實它更不能強國。綜合國力以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為基礎。物質財富是人生產的,科技是人研發的,軍事是人裝備 的,綜合國力當然是以人為基礎的。少生孩子阻礙科技發展,也就同時阻礙了經濟發展。一胎政策造成中國兵源大幅萎縮和未來支持軍事發展的財政力量相對大幅削 弱,當然不可能利於中國軍力的發展。GDP=人均GDP×人口數量,而一胎政策既要降低中國未來人均GDP又要大幅減少未來中國人口,無疑要大幅削減未來 中國的經濟實力。我已經在《***(未能出版)》中證明:在知識經濟時代,邊際人口科技拉力遞增,邊際人口GDP遞增,邊際人口軍事實力遞增和邊際人口綜 合國力遞增。所以,無論如何,少生孩子根本不可能富民強國,而最終只能窮民弱國。那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難道就是因為我們喜歡窮折騰??

 

    人 口是一個民族與國家力量的源泉,人口的發展壯大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發展壯大的基礎。而生育創造了民族與國家力量的源泉,創造了民族與國家發展的基礎。生育創 造了一個民族與國家一切創造活動的創造者本身,可以說,生育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第一生產力。生育活動是創造國家競爭力創造者的創造活動,生育活動是創造民 族與國家實力創造者的創造活動,生育的競爭力是一個民族與國家在長期中最核心的競爭力。沒有生育上的競爭力優勢,就不可能有長久的人口競爭力優勢,因而就 不可能有一個民族與國家的長久競爭力優勢。生育活動是長期人口競爭力的保障,因而生育是民族與國家長久競爭力的根本。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0-14歲人口占人口總量的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降到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降到 22.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又加速降到16.60%,28年降低一半以上,而近十年之內竟飛速降低27.2%(2010年少年兒童比例比 2000年降低27.2%)!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孩子是我們未來的支撐,孩子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孩子是未來中國政治、經濟、科 技、軍事、文化等實力與競爭力的載體,孩子沒了,孩子如此瘋狂的減少,這等下去,中國還有未來嗎?民族還能復興嗎?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如何發展?中國崛起如 此持續?未來民生如何保障?蒼天啊,中華民族的大廈猶如建立在流沙之上,中國未來的根基正在快速的塌陷,我們未來的發展也即將在不僅後崩潰,可我的絕大多 數同胞們在計劃生育幾十年來全方面的宣傳下竟絲毫認識不到危險,整個中國還在即將爆發的人口危機火山口上面狂歡,中華民族即將在無知無畏的狂歡中陷入萬劫 不復之地! 

 

    19、中國計劃生育不是造福世界

 

    隨 著中國超低生育率的持續,隨著中國年輕勞動力的瘋狂減少和中國即將開始退休潮,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後續動力的不足,中國經濟的動力即將面臨大枯竭。這就意 味著,現在世界經濟發動機即將失去一台。世界經濟發動機的失去,絕不是世界的福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世界大經濟引擎的失去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巨大損 失。想一想自2007年自美國點燃的全球經濟危機吧,經濟大國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全世界人民都要倒霉。如果中國經濟出現問題,全世界人民都會遭罪,尤其是 東亞(如日本、韓國)、東南亞、非洲等受深受中國經濟帶動和影響的國家,中國計劃生育也是他們的災難。

 

    隨 著中國低生育率的持續,中國未來支持世界發展的經濟能力和人力資本能力必將大幅削弱,這是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巨大損失。中國人均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力度不變,中國人口越多對世界發展的支持能力越強;如果中國生育率提高,則未來發展能力提高,中國越發展對世界的支持力越強;中國老齡化水平越低,中國對 世界的發展支持能力則越強。反之,一切皆相反。

 

    不 少中國人怪人口多消耗國家財富多,他們不知,政府(也即國家)哪裡來的財富,還不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正是中國人口多消費多,這樣才能支持世界發展。我們都 知道多出口有利於經濟發展和就業,中國消費多了,自然有利於世界各國的出口和就業,這難道不是對世界的大貢獻嗎?現在中國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這不 是對美國經濟與就業的貢獻嗎?所以,世界人,尤其是把中國當做威脅者的一些美國人,中國計劃生育不是您們的福音。中國計劃生育,必然減少孩子和年輕人口的 消費,同時增加母親的勞動供給,就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和擠壓美國人的就業,這對其他國家來說也是一樣的。這是世界的福音嗎?特別是,隨著中國最有消費 活力的年輕人口的急劇減少和中國老齡化的急速發展,中國消費需求能力即將大衰竭,這對世界的消費需求將大幅相對減少;隨著勞動力、內需和年輕人口的減少, 中國投資需求也要減少,這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品需求也將大幅減少。

 

    中 國的老齡化,最為大國,就是世界的老齡化。老人手中的貨幣,需要有勞動人口把它變成現實的購買力。沒有勞動人口,老人手中的一切資產成廢棄物,老人手中的 貨幣都成廢紙。如果勞動人口少,老人手中的財富必然相對或絕對縮水。中國勞動人口減少,中國老齡化嚴重了,就會降低世界各國應對老齡化的能力。中國經濟帶 動世界經濟景氣,然後就能提高世界應對老齡化的能力;中國產品和勞務出口到老齡化國家,就能提高他們的養老水平;中國購買他們的資產和知識技術產品,就能 提高他們的財富價值;中國購買他們的國債,就能幫助他們消化財政赤字。而計劃生育恰恰相反,讓這些好處大幅縮水,轉而去跟他們在世界上競爭養老資源,這是 他們的福音嗎?

 

    世 界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其核心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核心是知識技術的發展。而人,尤其是人力資本,是推動世界知識技術發展原 動力。人口多,科研人員多;人口多,支持科研的財力和物力雄厚;人口多,推動科研的市場動力巨大——人口多,人力資本雄厚,就是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大貢獻 ——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大貢獻,就是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貢獻。所以,人口多,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也許有人說,人口多不一定能轉變為人力 資本雄厚。但這些人忘了,國家在發展,教育在進步,人口多必然也最終會轉變為人力資本雄厚。雖然人口多未必立即對世界有大貢獻,但未來必然有相應的大貢 獻。沒有媽媽生出的孩子,哪有國家培養的大學生?人口是人力資本的源泉和蓄水池,沒有人口,人力資本就成無源之水。現在計劃生育,必然大削弱未來中國人力 資本的實力,因為大削弱世界科技發展和經濟進步的能力,進而大幅削弱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能力和速度,這是對世界的大貢獻嗎?

 

    也 許有人說,中國人口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了,該是對世界的貢獻吧?一些科學家已經證明,全球變暖主要是太陽黑子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增加影響很小而且有 技術可以解決。地球有寒期和暖期,這不是人類活動所能決定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是個騙局。在距今8000~2500年前,中國華北地區大部為亞熱帶氣 候,約在北緯40°11′,與北京處於同一緯度上,就有大象活動,而現在僅有中國云南南部有。可想而知,那時候地球是多麼熱,難道那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多 了?中國人口多,可以為全球變暖提高更多的財力與科技支持,這反而會更好。

 

    有 人說,中國人口多了,就會增加對世界資源的消耗,比如說石油。即使中國沒有一個人,世界上的石油能多使用多少年?作為發展核裂變能的主要原料之一的鈾,世 界上已探明的鈾儲量約490萬噸,釷儲量約275萬噸,大約可用2400~2800年。不用等2000年後,也許人類100年後就看不起核裂變的鈾了。因 為還有核聚變。核聚變安全、清潔,聚變產生的放射性比裂變小的多。而且,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變的氘和氚,能供人類使用上千億 年。而地球壽命大約還有50億年,還需要中國減少人口來節約世界能源嗎?世界所有資源,不是可以循環使用就是可以再生或隨科技發展有替代品,而且人類可以 開發的範圍越來越廣,比如深海、月球、其他行星,根本不需要減少人口來節約資源。反而,人口多,經濟科技力量雄厚,可以更多更快更好更廉價的開發新資源, 讓人類實際可以使用的資源更多。比如核聚變,如果中國依靠人口多帶來的巨大科研能力與財力支持,幫助世界率先研究好核聚變利用,世界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能 源問題。再如開發月球或其他新資源,中國人口越多,就有更強的科研實力和經濟實力去開發,同時中國巨大的人口可以輕易消化開發新資源的巨額固定成本,讓世 界人民使用到更多更廉價更好的資源。這豈不是更好的貢獻?

 

    以 現在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速度,世界是看好中國和印度,認為未來世界將形成美國、中國、印度三大超級大國三足鼎立。三足鼎立,一定比兩足鼎力安全、穩定、繁 榮。過去美國與蘇聯形成兩極世界,世界不得安寧。如果形成中國、美國、印度三足鼎立的世界,將給世界的民主、平等、安全、穩定、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現在 美國一直想削弱中國而支持印度,比如誘導中國進行自我削弱的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其實,美國若繼續引導中國繼續計劃生育很傻,因為這將導致中國極大衰落和 亞洲與世界失衡。現在印度每年新出生人口數量已經是中國的兩倍,而且與中國相比——印度孩子越來越多,這就決定在中國大衰落的同時而印度過於強盛。隨著印 度的發展,印度一定想控制印度洋並謀求南亞霸權,接著謀求亞洲霸權和控制中東、中亞、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等,這將和美國發生巨大利益衝突。如果現在中國 開始支持中國轉變人口政策,到時候還可以聯手中國製衡印度,否則,美國將失去未來一個最重要最用力的盟友——因為從人口看,印度才是美國真正的競爭者和令 美國恐怖的對象。保住中國的人口實力,美國和中國可以制衡印度,印度和中國可以制衡美國,亞洲和東半球有中國製衡印度,這樣才有亞洲和全世界的民主、平 等、和平與繁榮,這是全世界的福音,這對亞洲對東半球對全世界都有好處。若未來世界失去中國這一極,就是未來亞洲未來東半球和全世界的巨大損失,甚至是災 難。所以,中國改變人口政策和儘可能的鼓勵生育以挽救中國超低生育率危機,是世界民主、平等、和平與繁榮的要求。

 

    西 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方儒家文明,是世界的三大文明。三大文明三足鼎立,共存共生,相互促進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福音,也是人類各個文明平等、民主、 繁榮與和平共處的福音。如果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有衝突的話,「以和為貴」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把兩者和平聯接起來,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和平共處。人口是文明 的載體,人口的大衰落必然導致文明的大衰落。按照1.3的生育率推算,到2300年,加上巨大比例的老齡人口,中國的總人口數量僅為2800萬!發達國家 人口維持人口世代更替需要2.1的總和生育率,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需要2.3以上,而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最高理論生育率僅僅是1.38。即使按照中國國家計生 委的說法,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最高理論生育率是1.46。中國縱然達到1.46的最高計劃生育理論生育率,到2300年人口將只剩下7500萬!這怎麼保 證儒家文明的繼續存在、三大文明的三足鼎立、人類文明的健康強勁發展和人類各文明的平等、民主、繁榮與和平共處?如果儒家文明大衰落,如果失去儒家文明對 世界文明體系的支持,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也許將陷入持久的衝突而難以自拔,所以儒家文明的衰落很可能導致人類文明陷入持久的衝突與災難!

 

    二十、現行人口政策違反基本國策精神和黨的科學發展觀。

 

    所 謂計劃生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控人口發展,與無計劃的人口發展相對應。既然是計劃,它既可以是計劃增加,也可以是計劃減少;既可以是鼓勵少生,也可以 是鼓勵多生。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其宗旨是使人口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使中國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比如憲法第25條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 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簡單的說,可持續發展,這就是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最基本的內涵和最核心的使命。但是到了制定人口政策和相關 部門的具體政策及執行卻嚴重走了樣,不僅破壞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形象,糟蹋了許多憲法規定的人民權利,惡化了干群關係,還讓黨和政府為他們的惡劣行為背 黑鍋——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但黨中央國務院是明文規定不准這樣做的。為什麼這樣走形了呢?因為實行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就可以讓計生部門獲得了 很大的權力和利益,比如罷官和撤銷國家飯碗的巨大權力,巨額罰款收入,大量灰色收入等,半月談2009年第8期就報導了一名鄉幹部自曝地方計生成為當地最 油水最風光最想進的政府部門。由此,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甚至置民族與國家利益於不顧而千方百計的維護強制計劃生育和一 胎政策——越是強制,規定生的越少,越是違背人民的生育願望,他們的實際權力就越大,利益也就越多,否則他們就沒有這些巨大權力和利益,所以他們就提倡和 支持一胎政策。這就是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誕生與維持的權力——利益機制所在,也是計生人員當初鼓吹要強制計劃生育與一胎政策的重要原因,很可能當初他 們這麼做就是為自己擴張權力而不是他們所說的種種「好處」,因為這些所謂的「好處」基本上都是騙人的謬論。

 

    根 據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宗旨的內在要求,根據黨的科學發展觀和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某一個時期的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一定條件下的具體實施內容,但不 等於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本身,它要隨著具體社會條件的變化根據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精神的內在要求而與時俱進的調整。所以,鼓勵少生不是基本國策,具體人口政策 不是基本國策,強制計劃生育不是基本國策,當前人口政策也不是基本國策,一胎政策本更不是基本國策,否則那就是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曲解或誤解。而討論當 前人口政策是否還適宜、是否放開生育或放開二胎、是否鼓勵生育,都不能阻止或蓋上反對基本國策的帽子,因為這本身就是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內涵和黨 的科學發展觀對中國人提出的內在要求。當條件變了,由多生變成少生或不願生,由高生育率變成低生育率,這時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就內在的要求調整具體的人口政 策,否則就違反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精神、黨的宗旨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無論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91年就降到1.8,2000年降到1.22,還是近 幾年人口抽查客觀數據顯示的1.3左右的總和生育率,這皆不是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按照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宗旨和精神所提出的內在要求,根據黨的宗 旨、科學發展觀和與時俱進的要求,中國不應該再實施一胎政策,而現在更應該鼓勵生育——現行人口政策違反了基本國策的宗旨和黨的科學發展觀要求。但現實 中,既得利益集團不但不提鼓勵生育的事,反而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置民族未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於不顧,千方百計的維護一胎政策。顯然,從計劃生育基 本國策宗旨的內在要求、黨的科學發展觀和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來講,現行的人口政策、相關部門和人口專家中的一些人員一直在違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精神、黨的 宗旨和科學發展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3

中藥飲片GMP 幾多困惑惹人愁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3p7.html

 

從中藥飲片GMP的困境中,我們可以發現困難主要來自於飲片生產生產品種多、批生產量小、批號多,導致成本高企,小企業無法承受。但反過來想,這也正好說明中藥飲片規模化生產的必要性。只有大企業,才能真正為市場提供令人放心的飲片。

    康美藥業作為國內最大的飲片生產商,市場份額也不過2%,未來發展空間無可限量。

 

    中藥飲片生產不同於化學藥和中成藥的生產,有其獨特性,GMP如何開展,成為業界普遍關注的話題。日前,中藥飲片企業代表和管理者就新版GMP的實施進行探討,提出了飲片傳統炮製加工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飲片與成藥管理應有異

  中藥飲片是中藥產業三大支柱產業中最薄弱的環節。對於原本管理最薄弱的飲片企業來說,怎樣管理才更符合中國特色的飲片生產實際情況,值得管理者去多探索、多研究。

  目前,中藥飲片生產有一個不同於化學藥、中成藥製劑生產的特點,就是藥品企業一般只生產幾個品種、幾十個品種,而飲片企業一般要生產三四百至五六百個 品種,生產品種多、批生產量小、批號多,同時,大多數企業質檢儀器設備少。因而讓企業困惑的是,對上市品種持續穩定性考察,要在有效期內每年按照全項檢驗 內容對每個品種檢驗一次,幾百個品種做持續穩定性考察,這對飲片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很難完成。生產品種和批號過多,也讓質量回顧分析陷入艱 難。

  上海康橋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王豔春認為,飲片企業的產品涉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流通三個方面,可能按照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流通三方面的關鍵 控制點,進行風險評估,提出控制措施,會比較適合飲片生產的實際。她提出,飲片相對於化學藥、中成藥,外觀變化是一個比較靈敏的指標,很大程度也能夠反映 質量的變化,如果穩定性考察的內容可以相對簡單些,產品質量回顧分析按照大類遴選一些常用品種進行回顧分析,或許更符合飲片的自身特色。

  極不平衡的檢驗投入產出比

  藥品生產實行全過程管理,新版GMP要求飲片生產從原料開始就進行控制,對成品做到批批全檢,這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卻反映,檢驗問題是他們執行新版GMP面臨的最大難題——

  一是檢測工作量極大增加,企業感到很難完成。

  天津市中藥飲片廠有限公司質量部曹麗娟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購買到合格的原料,每個品種按照GMP的質量管理要求最少要檢測3次。現在按照2010版藥 典檢測項目規定,需測含量的飲片品種(包括液相、氣相、標準曲線等)是409個,新增了347個品種;需測浸出物的品種305個,新增了298個品種。

  由於飲片生產品種多、批量小、批號多,檢測的工作量相當巨大。企業普遍感到完全按照2010版藥典規定的項目全檢十分困難,不論從檢驗的時間、檢驗的 費用上都是很難做到的。「一個藥廠如能做幾百種藥的檢驗,無疑是一個藥檢所了,難度太大,這是一個普遍問題。」有專家指出。

  二是企業普遍感到,質檢儀器設備要求高,儀器投入成本太大,難以承受。

  廣州致信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質量部黃昌傑表示,2010年版藥典規定的幾種檢測如含量測定(液相、氣相)、蛋白質電泳、液質聯用、農藥殘留、重金屬檢測 等,需要企業大量購進相關檢測儀器,其中要求做含量測定的中藥飲片要用到液相或者氣相的就達314個品種,其中氣相品種15個。

  「液質含量測定、DNA檢測、黃曲黴素測定,因檢測品種少,儀器使用率低且設備價格昂貴,飲片生產企業難以配備。同時,飲片生產企業目前也不具備相關的檢驗技術和檢驗人員。」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云表示。

  據記者瞭解,企業要滿足2010版藥典的要求,不僅要配備液相、氣相檢測儀器,還要有原子吸收、薄層掃瞄儀、質譜儀等等,這樣的儀器每台至少都要幾十 萬元,而這樣大量的檢測量往往不是一台儀器就能解決的。如果嚴格按照中藥飲片GMP的要求進行質量管理,按照2010版藥典質量要求進行檢測,對於大多缺 乏現代化檢測儀器的飲片企業來說,面臨的是檢驗成本增加、投入與產出極不平衡的現實。

  飲片標準制定不甚合理

  2010版藥典規定,如藥典無飲片標準項的,此類飲片應與藥材標準相同。企業代表反映,經過浸、潤、切、乾燥後,伴隨著有效成分的流失,浸出物及含量會降低,因此,藥材標準並不適宜飲片。

  上海康橋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統計了2009年及2010年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中何首烏苷含量測定結果,結果顯示,生何首烏飲片的何首烏苷平均損失率為30.5%,制何首烏飲片的何首烏苷平均損失率為68.3%。

  另一個現實問題是,按照藥典的質量標準,一些藥材品種在市場上始終找不到合格品,無法進貨。如天麻浸出物限度規定為不得少於10%,迄今上海多家飲片企業所做天麻均達不到限度,但相應批次的天麻素含量及其他項目均符合規定。

  曹麗娟說,有的品種按照中藥材項下檢測不合格,但經過加工炮製後是可以合格的。比如鱉甲,原料可能達不到要求的浸出物不少於5%,但砂燙醋淬後浸出物 就達到合格了,如按標準就不能進貨。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反映,藥材首烏藤多批檢測結果含量只能達到標準規定的1/10。還有的品種出現原藥材 檢驗含量合格,在加工成飲片後檢驗出現不合格的情況。

  「標準制定不能遷就市場,但也不能背離市場,否則將無藥可用。」企業認為,這直接影響了GMP的實施。

  實施GMP需多方努力

  如何推進飲片GMP實施,也是管理者關注的。無論企業界、還是管理部門,對中藥飲片GMP有共識,也有差異。

  對於飲片檢驗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司生產處郭清伍處長與企業的看法不同,中藥飲片必須檢驗,為的是把好基本藥物生產質量關。「不檢驗導致假劣飲片滿天飛,市場混亂,政府無法監管。只有企業把好關,政府才敢於去監管市場。否則,市場永遠是亂的。」

  對於生產的品種太多,根本沒法按要求逐批檢驗的問題,郭清伍認為「就是一個量和品種的問題。」只有每個企業儘量生產的品種少,量大了,實行產品配送, 才能解決現在批量少、批數多的問題。這個想法企業並不是沒想到,北京飲片企業就曾試圖嘗試,就是每家企業分別生產幾十個品種,合力保證生產供應。但終因利 益問題,分工生產沒能實現。

  理想與現實有時也是矛盾的。目前的矛盾是,飲片企業生產品種多的現狀與醫療機構普遍要求企業全品種供應不無關係,企業若想供應醫院用藥,就至少需要生產400個中藥飲片品種,否則將無法被醫療機構選用。

  看來,要解決飲片生產的問題,不光是飲片企業自己的事。這還需要政府的協調、企業、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

  在研討中,郭清伍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就剩下30家飲片廠,供應問題我都不擔心。如果一個企業控制1~2個品種的資源,就可以控制市場,保證市場供應平穩。」可以得看出,政府的規範就是要飲片企業重新洗牌,從而推進中藥飲片的規範化、規模化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5

康美藥業掌門人,資本市場新玩家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3wb.html

  從貿易起家,到玩技術、玩生產,玩品牌,玩資源掌控、玩市場,玩中藥全產業價值鏈,康美又再進一步,現在玩的是資本了。當然,這次出手的不是康美藥業,而是其大股東旗下的其他公司,但由於實際操盤手是同一人,我們也可以看出康美經營的風格。

    事實上,康美的上市以及之後的多次融資,均由廣發證券操辦,同時康美藥業還持有廣發基金公司10%的股權,康美和廣發證券確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再看看康 美藥業的發展軌跡,之前的玩貿易、玩技術、玩生產,玩品牌,還只是一般藥企的常規套路,後來的玩資源掌控、玩市場,玩中藥全產業價值鏈,在在醫藥公司中獨 樹一熾,出手每每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戰略立意之高,經意思路之開闊,手段之靈活,時機把握之準確,讓人歎為觀止,這裡面恐怕也有廣發證券助其運籌帷 幄的功勞吧。

    康美藥業玩的似乎是中藥產業鏈,但背後玩的又何嘗不是資本呢!

   

    石家莊中煤裝備的預披露材料顯示,2010年末,其保薦人廣發證券(25.46,0.00,0.00%)(微博)旗下直投廣發信德攜手博益投資聯袂入股,搭上IPO快車。據記者查證,去年末IPO過會的藍盾信息和普邦園林均閃現博益投資的魅影,保薦人同為廣發證券。更為隱秘的關聯是,博益投資實際控制人掌控的信宏實業為廣發證券第八大股東,折射出另一類型的「利益聯盟」。

  據披露,中煤裝備是國內煤炭裝備製造業的專業供應商與服務商,本次IPO保薦人為廣發證券,擬在深交所發行5000萬股,募集資金3.01億元投入煤 礦採掘設備產業化項目。本次發行前,自然人馮春保直接和間接掌控87.869%的股份,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另外,2010年12月,廣發證券直投子公司廣 發信德參與中煤裝備增資,出資2600萬元認購400萬元註冊資本,後折算為500萬股,佔公司發行前總股本的3.333%。

  引人關注的是,另一家名為深圳博益投資的公司追隨廣發信德一同入股中煤裝備,其受讓股份數量、受讓單價與廣發信德完全一致,持股成本僅5.2元/股。

  「搭便車」的博益投資是何背景?招股材料披露,博益投資成立於2007年5月14日,註冊資本2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王廉君,普寧市康美實業持有90%股權,許冬瑾持股10%。康美實業還是康美藥業(12.88,0.00,0.00%)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為馬興田,即許冬瑾之夫。

  放眼資本市場,上市公司高管或大股東投身PE押寶擬IPO項目並不鮮見。然而,多次命中IPO項目的博益投資與廣發證券存在特殊淵源,使得雙方的利益關係撲朔迷離。

  據記者查詢,博益投資在以往的IPO項目中極少露臉,但在去年末「獨中兩元」。2011年11月28日、12月21日,藍盾信息創業板IPO、普邦園 林中小板IPO相繼過會,博益投資同時現身。其中,博益投資持有藍盾信息1300萬股,佔發行前總股本的比例高達17.69%;博益投資持有普邦園林 360萬股,佔發行前總股本的2.748%。另外,廣發信德與博益投資同步入股普邦園林,持有發行前4.58%的股份。

  一個關鍵的「聯結點」是,中煤裝備、藍盾信息、普邦園林的IPO保薦人均是廣發證券。此外,康美藥業IPO及再融資均聘請廣發證券擔任保薦人,且康美藥業還持有廣發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10%的股權。

  再繼續追溯,博益投資與廣發證券也「沾親帶故」。博益投資實際控制人馬興田夫婦掌控著另一資本運作平台信宏實業,其持有廣發證券7296.82萬股,佔總股本的2.47%。

  此前,PE憑藉與券商的特殊關係斬獲IPO項目一直遭受非議,被稱為券商影子PE,典型者如和泰創投之於國信證券、興燁創投之於興業證券(11.36,0.00,0.00%)(微博)等。其運作特徵是,券商依託保薦人的優勢,穿針引線介紹由其擔任財務顧問的PE入股項目,由此收穫保薦和財務顧問雙份佣金,部分項目還同時引入券商直投,券商由此獲得保薦、直投和財務顧問三重收入。

  據公開資料,廣發證券與博益投資之間並無財務顧問關係,但背後卻隱含著間接的股權關聯,展示了另一類型的利益生態鏈。

  值得一提的是,廣發證券與信宏實業的親密關係還延伸至二級市場。去年7月,信宏實業豪擲5.6億元認購古井貢酒(88.35,0.00,0.00%)750萬股增發股,一舉躋身公司二股東席位,目前賬面浮盈約7500萬元。「巧合」的是,古井貢酒本次定向增發的保薦人正是廣發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6

李善友:為什麼外企裡的人不敢創業?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aj7.html

  孫陶然在《創業36條軍規》裡提到,年輕人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本科畢業之後先去大公司做幾年,可以學到很多管理知識,境界也會提升。然後可以到創業公司去工作,最後再自己創業。不要直接創業,也不要在大公司待太久。在大公司不要超過5年,否則基本就廢了,成為溫室裡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了,卻又自視甚高。

  天使投資人譚智也在天使大會上講過,20年前,人們最驕傲的是進外企,創業意味著找不到工作。而現在相反,你要說自己在外企工作,會被人笑話,令人激動的事兒是去創業。

  對外企的人來說,這兩段話有點偏激有點刺耳;但縱覽當下互聯網領域的領軍人物,出自外企的比例的確不高。所以最近我在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外企高管甚至職業經理人不太敢出來創業,或者創業的成功率不太高?按道理講,外企高管創業的成功率應該比較高啊,他們學歷高、英文好、懂管理。但是我研究之後發現,有三大因素導致外企人不太敢創業。

  「花瓶現象」是首要因素。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當你特別努力用心地做成一件事情之後,它反而會成為你下一步發展的限制。就好像你精心塑造了一個花瓶,這個花瓶的外表十分光鮮,附著了你的職位、金錢、家庭等。但你的內心和潛力,也同時被束縛在花瓶之內,很孤獨,沒有安全感。

  外企的人都處於一個大的系統之中,就算做得很成功,也只是整個環節的一部分,背後有品牌、後勤、產品等很多資源在做支撐。這種成就感其實是很有限度的,越到最後,越只是系統裡很小的一部分。有人做過統計,空降到民企的外企高管成功率不到10%,除了文化因素外,就是適應力問題。

  所以,外企的人看著別人去創業心裡癢癢,但是面對沒有系統、平台、品牌的支持,又比較膽怯和恐懼。在原來的地方待舒服了,就不太願意出來冒險了。我遇到很多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往往決定是否創業就需要兩三年,等想好了,機會也沒了。他們善於理性分析,實際上,創業是一種衝動和激情,不是靠分析能得出結論的。

  第二,創業者往往是有特別大的優點,同時有很多缺點的人。創業最重要的是把你的長板發揮到極致,這個我在5月刊專欄《成功創業者的7種特質》裡講得很清楚。但是外企培養人的方式和目標與此不太一致。每到年底,外企都做各種績效評估,「今年你有什麼成就,有什麼不足,根據你的不足,需要做哪些提升。在外企工作的各色人等,最後都變得差不多是一個類型。讓你失敗的可能是你的短板,但是讓你成功的,一定是你的長板。

  第三,失敗是創業者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能在逆境中走出來,能夠屢敗屢戰,是創業者的基本功。比如,史玉柱、丁磊、江南春、張朝陽、馬云、陳天橋等明星企業家,都在創業的過程中經歷過九死一生,而且還正在經歷著。

  但是在外企的環境裡是不允許你失敗的。通常在外企,如果兩個季度完成不了任務就得走人。包括外企在中國的最高長官,一年完不成任務都得走人。外企總部在美國,不是人在管理你,而是一套系統在管理你。系統對失敗幾乎是零容忍,你看看微軟在中國的高管,有幾個任期超過兩年的?

  久而久之,在外企工作的人都變成一種完美主義者——「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這樣的特質,本身是不合適創業的,因為他本質上恐懼失敗。一旦遇到挫折摔個跟頭,就覺得天就塌下來了,可能就起不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7

京東商城&蘇寧電器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fk1.html

  最近京東商城和蘇寧電器的價格戰搞得滿城風雨,雖然價格戰到現在來看似乎只是場營銷噱頭和鬧劇,口惠而實不至,但是在價格戰背後卻是整個家電銷售格局的大變革。京東的高調挑戰,只是象太平天國曇花一現的造反運動,還是象孫中山、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一樣改朝換代甚至社會統治格局的大變革,那就取決於京東、蘇寧和國美等誰能在新的市場趨勢下佔得先機了。

   在價格戰中,京東的商品並沒有顯示出什麼價格優勢,估計所謂的零毛利銷售就是一個謊言。我支持企業在獲得合理利潤的情況下通過轉換經營模式、提高經營效率降低成本並讓利給消費者的降價行為,而不是違背市場規律的零毛利率銷售。零毛利率銷售實質上妄圖靠燒錢擊敗對手,然後統治市場的傾銷,是對市場規律的踐踏。

   在價格戰中,無論是京東還是蘇寧、國美都吸引足了眼球,而最受傷的恐怕是那些更小規模的電器經營者了。在熱鬧的新聞中,他們被完全忽略了。

   電子商務在市場競爭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即使是蘇寧電器和國美電器這樣的家電連鎖銷售巨頭也不能無視這個大趨勢。但是,由於有大量實體店的存在,這個蘇寧電器曾經引以為豪的連鎖網絡,卻在電子商務時代慢慢演變成包袱,同時一直以來傳統營銷的思維也在約束著蘇寧。有一個做網絡媒體的朋友評論,上京東商城,覺得他們真的是在做電子商務,有很豐富的網絡營銷手段,而蘇寧易購,就只是簡單的網上銷售,將東西擺到了網上而已。從中可以看出,蘇寧電器還沒有真正把握住電子商務的精髓所在。

   我個人覺得,電子商務會切走一塊大蛋糕,但肯定不會完全取代線下交易,實體店可以給客戶更好的購物體驗和服務;量做大了需要物流的配合,京東商城目前拚命在建設物流,而這塊正好是蘇寧的強項;京東商城的銷量暫時比不上蘇寧,作為供應商,估計也還會給予蘇寧更大的傾斜;蘇寧目前還是盈利的,而京東商城一直都在虧;這些都是蘇寧的優勢。如果蘇寧能真正投入到網絡營銷中,摸索出新的線上線下互動新模式,那在電子商務時代迎頭趕上也絕非不可能的。但如果錯過了,那可能以後就看不見蘇寧電器了。

   在京東商城等電商不斷加大投入的時候,蘇寧和國美卻將流動資金抽調了去做房地產;以致資金鏈斷裂的傳言不絕於耳。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蘇寧輸的,就不但是戰術輸,在戰略上也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69

(轉)通脹如何掠奪中國窮人財富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iqz.html

前言:

   脹也是一種稅,是一種更加隱蔽,也更加不公平的稅。離新增發的貨幣近的人不但不受影響,還可以從中獲利,而遠離增發貨幣的人,所受的損失遠大於通脹率,因為在他拿到增發的貨幣之前(例如漲工資,),物價早就上漲了,他不得不用通脹前存下來的微薄收入來買那些價格飛漲的食品、能源和房子等。

   除此之外,更殘酷的是,當人們都已經將通脹視為理所當然,紛紛借貸去購買各種資產以求不落後於CPI的時候,央行說經濟過熱,不能再忍受通脹泡沫了,貨幣不能再發了,接下來房子掉價了,企業破產了,那些借錢買資產的人傻眼了。當他們實在熬不過不得不變賣資產來還債的時候,央行又開始以挽救經濟發行貨幣了,首先拿到錢的人又可以用別人的跳樓價來買進一大堆廉價資產了!

   就在這一次一次循環中,財富被慢慢集中到那些權貴和富豪手中!窮的越窮,富的越富!

 

   通貨膨脹如何把一個不公平的社會造成貧富分化的社會——

  假設社會上有一萬個人,每個人有10元錢,還有10萬件商品。這樣每件商品的價格是一元。每個人都可以拿出他的10元錢來購買10件商品。整個社會非常公平。

  假設有一年社會財富增加了一倍,變為20萬件商品,但是政府增發了30萬元貨幣。也就是說,到年底的時候,社會上會有20萬件商品,40萬貨幣,每件商品的價格變為2元/件。增發的貨幣,第一個月到了1000人的手裡,第二個月又到了另外1000個人的手裡,直到最後所有貨幣分佈於整個社會。

  第一個拿到這些增發貨幣的人,他可以以每件商品1元的價格購買商品。他擁有40元,可以買到40件商品。他後面的人如果拿出40元,則要以1.1元的價格來購買商品,只能買到36件商品。再之後就是1.2,1.3,最後一個拿到貨幣的人,他面對的價格只能是2元/件。前面這些人擁有比平均數更多的商品,只能以其他人擁有比平均數更少的商品作為代價。

  如果可能的話,第一個人還可以貸款1000元,以一元/件的價格購買1000件商品。到年底的時候,以兩元/件的價格賣出去。1000元還貸,1000元作為自己的財富。

  也就是說,離這些增發貨幣越近的人越佔便宜。而離這些增發貨幣越遠的人,吃虧越大。某個山裡人,在山裡住了一年,等他拿著他的10元錢準備買他預期的10件商品的時候,他會發現他只能買到5件商品。

  這樣一個原本公平的社會就變成了一個貧富開始分化的社會。注意這當中沒有欺騙,沒有剝削,更沒有掠奪,只是通過簡單的通貨膨脹,就已經完成了窮人富人的轉化。

  在現實世界中,貧富分化早已經存在。

  離增發的錢最近的人只能是那些富人,他們會更富。離的最遠的那些人,只能是那些窮人,他們只會更窮。

  有一些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通貨膨脹並不針對窮人,而是所有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所以通貨膨脹並沒有剝削窮人。實際上,通貨膨脹所剝削的,只能是這些窮人。無權無勢,有幾個小錢也只能存到銀行裡的窮人。所謂窮人把錢存到銀行裡,實際上是在補貼富人,千真萬確。

  銀行加息一聲炮響,算是對通貨膨脹的官方確認。

  但這並不是結束,只是個開始,我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只加息一次就止步的通貨膨脹。毫無疑問,通脹和加息將繼續上演一年半載的車輪好戲,當這場戲結束之時,中下階層50%以上的積蓄已經化為烏有。

  一年以前,有關部門宣佈管理「通脹預期」。管理了一年以後,通脹終成事實。管理成果令人欣喜。

  回顧一下。2009年初,由於大放銀根,股市和樓市逆世界危機之大勢而暴漲,當時很多有識之士認為必將導致通貨膨脹。主流媒體的回應是:堅定不移的執行寬鬆政策。

  2009年夏,多種蔬菜和糧食產品逆季節之勢而大漲,很多人士認為通脹已經開始。主流媒體對此未予置評。

  2009年國慶節之後,油氣水電等多種資源宣佈上漲,通脹信息已明顯不過。主媒終於在年底之前表示應當對「通脹預期」進行管理。管理一年之後,結果已見。

  一年以來,食品界的喜劇令人應接不暇,從「蒜你狠」,到「豆你玩」,各種菜品輪番登場,最後終於成了相聲大會。

  樓市裡更是唱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戲---買樓、賣樓、拆樓、跳樓、二手樓大敗一手樓;簽約、毀約、自焚、他焚、為房事送掉多少命......這一年,一輩子的眼都開了。

  這一年,鋼筋混凝土和大蒜綠豆次第瘋狂,滿天飛舞,真是難忘的一幕。

  按照傳統的理解,通脹不是個好東西。

  對於占人口最大多數的老百姓,收入的很大比例要用來購買食品,食品價格漲了30%,他們每日辛勤勞動換來的積蓄就不見了三分之一。這種損失,沒有任何投資回報可以彌補。對中低收入人群來說,通脹就是赤裸裸的搶劫。

  與此同時,富裕人士都在炒房,隨著房價暴漲,他們的財富增加了數倍,他們的錢可以幾倍的跑贏通脹。但如果不通脹,可能沒這麼好的收益。

  所以,肯定也有一些人喜歡通脹,而且他們大多處於相當優勢的地位。

  優勢地位的人群能量更大,他們令市面上不斷湧現出各種「通脹有理」的理論武器,比如「溫和通脹有利於經濟」之類。成功人士的書籍和談話,不斷強化著類似思想。

  最後,對通脹的傳統理解已被扭曲。

  很多捏著小錢夢想發財的中等階層,追逐著投資家的理論,把錢永遠的送進了股市,然後跟著投資家譴責政府為何不繼續發錢救市。回頭發現買不起小菜的時候,已經不覺得肉疼。就這樣,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對通脹的敏感,忽視了通脹對自己的傷害,實際上他們是在通脹中失去了一切的人。

  09年離奇的股市在一年多之後,仍未能回到當時的標竿指數。作為經濟的「晴雨表」,人們以為中國在世界危機中第一個復甦,到頭來卻落在人後。真是起個大早,沒趕上集。

  然而房市依然堅挺,在調控的大棒之下漲漲停停,堅決不肯掉頭向下。不知道是政策的棒子太軟,還是樓市的根子太硬。總之,無奈嘆息的還是百姓,買是買不起,炒更炒不起。微笑的人依然微笑,憂愁的人已經口眼歪斜。

  但必須告訴他們一個更加絕望的消息,房價不會跌,物價還要漲。物價漲完了房價漲,房價漲完了物價漲。這兩個兄弟,就是通脹大海裡的弄潮兒。你只能看著身邊的葫蘆和瓢越來越大,而自己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當下的世界。

  回到開頭的話題,加息只是開始,後面還有的是戲,慢慢的瞧吧。錢財隨風,物我兩忘,這是唯一的觀賞建議。

  嚴重通脹來臨 準備買房的人徹底打錯了算盤

  前兩次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景在我記憶中仍然清晰,它們發生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關係到每個百姓的重大事件。

   80年代末物價飛漲,出現了銀行擠兌,城市居民全都取出存款搶購商品,像鹽和火柴這樣的東西都成箱的往家裡扛。1988年的CPI指數是18.8%---與今天一樣,實際的物價漲幅遠遠高於這個指數,很多商品價格都翻了數倍,社會恐慌很大。為治理這次通脹,銀行進行大幅度加息,1989年三年期存款利率上調為13.14%,加上當時實行的「保值補貼」,總利率達到26.78%。混亂情形終於在進入90年代之際得以抑制。

  當時人們的收入不高,一般家庭的存款額只以「千」計,在「搶購風」中也主要是以日用品為主,人們不甘心經年的積蓄變成廢紙。但不管怎樣努力,通脹過後,這些從牙縫裡省下來的積蓄已經失去了大半的購買力。

  在通脹之前,冰箱、彩電、洗衣機等電器剛剛開始普及,普通工薪家庭省吃儉用一兩年的積蓄,可以買上一件。大部分家庭把它們作為幸福生活的標誌,也是可以預期的目標。人們在多年貧困生活之後,第一次如此接近「小康」生活。通脹的到來幾乎沒收掉這些成果,「小康」生活與老百姓又拉開了距離。

  90年代初由南方開始興起「房地產熱」,幾年後物價即再次開始快速上漲,一年之內,一般物價都翻了一倍。當時我在上大學,93年每月的生活費是150元,94年一步提高為300元,週遭同學大多如此。當時大學生的主要支出就是吃飯。1994年的CPI指數是24.1%,同樣,這也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據。

  當時普通城市工薪家庭供一個大學生已經比較吃力,基本上用去一半的家庭收入。如果一家有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可憐的父母的生活費就已經向零靠攏,他們默默的吃盡了一切苦,可能自己的孩子都難以想像。

  有不少來自農村的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同學們,家人竭盡全力也不能達到平均的生活費水準,他們經常在食堂打飯時只買米飯,拌著辣醬食用。好在當時大家都是經歷過一些苦日子,對此都比較坦然。

  當時居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經過通脹的抵消,實際生活質量提高很慢。置辦齊冰箱、彩電、洗衣機這幾大件,很多家庭直到90年代末才基本實現。十幾年奮鬥幾件電器,今天看來這是笑話。而那些需要供應大學生的家庭,一直就是在貧困線上掙扎。

  二十年了,「小康」生活的夢想仍然在和普羅大眾捉著秘藏。當初充滿激情與夢想參與到改革開放中的工人們,年華已老。

  又一個十年過去,新一代的城市勞動者成為社會主力,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擁有更多夢想,希望憑藉自己的勞動成為一名「中產」,過上真正的「小康」生活。與父輩不同,他們必須自己購買住房,這是小康生活最主要的門檻。如果城市房價一直以2003年之前的溫和速率增長,這一夢想十分可以預期。但是事情不是這樣。

  2003年之後大城市房價開始暴漲,短短幾年之內,很多收入不錯的白領,最後發現自己根本買不起房子。運氣好勉強買到的,背負著沉重的月供,拿著高收入,卻生活的像個窮人。不管是從心態還是生活質量來說,沒有誰覺得自己進入了「中產」階層。不管統計數據如何捏造,「中產」階層並不存在,是社會的缺環。但是卻實實在在產生了一個「富裕」階層,新建的商品房在他們手裡炒來炒去,成為投資牟利的手段。

  與90年代初的情景類似,房地產熱和通貨膨脹相伴而生,次第登場。起初,白領的錢不夠買房,但還夠吃喝玩樂,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不幸通脹來了,其他的消費也迅速變得昂貴,生活質量開始跑步後退。

  年復一年辛勤工作準備存款買房的青年們,是徹底打錯了算盤,存款的數目固然一年年在增長,但距離房價卻越來越遠;而通脹了之後,這些積蓄連租房的生活都維持不了幾年了,等於白干。

  改革開放成就斐然,GDP總量增長了那麼多,但財富只在迅速向少數人集中,而占人口最多數的普通階層則被懸掛在半空,還是與「小康」生活,或曰「中產」夢想忽遠忽近,永不能到達。

  這是不是就是中國百姓的宿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11

關於買入中集集團的策略思考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k1r.html
 

這次買入中集集團,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天士力的擁躉們都持反對意見。呵呵!

   你們提出的中集的問題我也認同,除了最鐵桿的一些粉絲外看好中集的也很少,所以中集才跌個不停。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企業身處寒冬就說他不是一個好企業了,也不能說他就沒有了再次爆發的希望。從各方面看,中集的業績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受宏觀大環境的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還是良性的,企業的管理層面對困難依然是冷靜、堅韌和積極應對的,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不但沒有因市場低迷而喪失,反而很可能是更強了。那麼一旦市場好轉,中集的盈利能力迅速回升,就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

   中集已經是一個週期性比較明顯的企業,這種企業的波動特性和天士力等成長性企業不一樣,買賣時機的把握也就不一樣。對中集來說,在景氣低谷的時候買入,我認為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從中集的業績看,今年三季度每股收益0.24元,不但環比增長15%,比去年三季度的0.19元也有26%的增長,顯示業績下滑的趨勢有可能已經結束,假定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是中集業績的低點,那目前12倍的2012年動態市盈率就已經具有相當好的投資價值,假如明年業績回升,那股價的上升空間就顯而易見了。當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跡象可以說中集的業務就要復甦了,他的業績很可能會在低位徘徊,甚至不排除有繼續下滑的可能,在股價運行上下行趨勢也尚未有效扭轉。所以不應該馬上重倉介入,而選擇了非常輕的倉位做試探性的介入,保持對這只股票的敏感度,如果時機成熟,再考慮是否增大投資的倉位比重。現在天士力依然是我的第一重倉股,有朋友擔心我是將天士力的籌碼換到中集集團上去,從持倉比例上看,還遠遠沒到這一步。

   其實我十年前就開始投資中集了,可以說是看著他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對麥伯良為首的精英團隊充滿敬意。現在他們在集裝箱和專用車領域遭受行業整體性的低迷,在重卡、海洋工程領域以及在國際化擴張、國內收購企業的內部整合等方面也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為這些困難,令人對中集的前景產生懷疑,我也因為這些困難,在去年賣清了中集的股票。一年過去,我發現中集人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海洋工程歷經千辛萬苦已經實現了交付並成功鑽出了石油,有了最寶貴了交付記錄,並接到了新的訂單;聯合重卡堅持高端產品的定位不動搖,逐步樹立了LNG重卡品牌,多次大批量交付新車;專用車業務在行業最高峰的時候就即使主動收縮產能,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新一代半掛車的研發以及新的運營體系的構建中去;國內最大的的冷鏈基地奠基;中集金融大步跨入船舶租賃領域,並以此開啟了中集對國內船舶設計、製造和資本資源整合的序幕;為了適應企業壯大後的管理問題,中集內部的升級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ONE模式已產生強大的作用力。對強者來說,市場寒冬並不意味著悲觀與消沉,也不意味著被動的等待,相反,這是他們新一輪成功的開始,他們在默默的準備著。

   在某些方面,中集集團和天士力很像,例如遠大的願景、良好的治理結構、在業內都很有口碑的管理以及在遇到巨大困難時的堅持與執著等,只是中集集團在集裝箱領域已經登峰造極,需要在新的空間開疆闢土,而天士力的現代中藥發展卻依然在路上,未來空間廣闊,成長的確定性更高一些。與這樣的企業為伴,我覺得是人生中的幸事。

   但是,喜歡企業和買入股票是兩回事。有朋友拿著中集,從28塊堅持到9塊,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即使是最後的結果是好的,他也承受了太大的風險,錯失了太多的機會了。或許有人會說我這是投機者的心態,但選強勢企業,買強勢股票是我最核心的理念,我並沒有與某隻股票廝守終生的打算,一旦發現股票的基本面或技術面出現了與我的要求不吻合的地方,我都會考慮先退出觀望,等時機成熟或者等我對相關問題重新確認後再重新介入,這一點,即使是天士力也不能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02

(轉)必需、剛需和黴需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nyw.html
需求是一個很「不賴」的詞,在宏觀經濟學上,它代表一種積極的正面的力量,一旦經濟萎靡,經濟學家總建議要刺激需求,甚至不惜採用一些極端的方法,比如故意敲碎一塊窗戶玻璃。但是這個需求是很糟糕的黑暗的需求,因為它來自破壞性的力量,新換的玻璃原本有更好的去處——安在一戶沒有玻璃的窗上,而不是刻意敲碎玻璃的窗戶上。
  還有一種黑暗的需求是疾病,可稱之為「黴需」,生病是件倒霉的事,但這個倒霉的事引發治療開支,誘致出這種需求就是「黴需」。
  黴需將在中國未來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成為老年化社會的代名詞。改革開放前十年我們是吃飽糧食的「必需」,到了改革開放20年之後,我們談論的是買房子的「剛需」,那麼在2015年之後,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億,「黴需」將滾雪球一樣。
  中國最大的「黴需」是什麼呢?是中國的慢性病。中國嚴峻的慢性病形勢同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高度相關。在癌症中,城市癌症患病率已經大大超過農村,其中最醒目的類別是肺癌,它也是第一大癌。以前很多人認為,肺癌主要同吸煙有關,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煙民隊伍,而且數量還在增長(但總體男性吸煙率從63%下降到57%)。但是,煙民最容易患的是小細胞肺癌。而在飆升的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佔肺癌比例達到80%,尤其是女性癌症患者大幅度提高。很多不抽煙的生活健康人士是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對於它的成因,除了被動二手煙(基因不耐)、炒菜的油煙(亞洲婦女患病較多),最重要的可能是城市化工業化造成的空氣污染。
  城市化工業化導致的飲食變化也是慢性病的重要推手。周恩來總理曾在患癌期間啟動了中國的癌症普查,這是全世界最罕見的大規模癌症調查。當時參與其中的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發現,儘管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遠遠低於美國,但中國在各類慢性病患病率上都比美國低。當時,中國的癌症主要是胃癌,這是貧窮病,是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的。而美國的癌症主要是「富貴型癌症」。美國癌症比例要遠遠高於中國。
  差別的原因,是中國人主要是以農村式的植物蛋白為主,而美國則因為城市化工業化,以吃肉蛋等動物性高蛋白為榮,飲食方式以快餐為主而缺乏家庭餐飲。這使得美國人變得更肥胖、血液中膽固醇更高,而它們都是癌、心血管病、糖尿病的因子。
  現在,情況倒過來了,中國開始追趕美國愚昧的城市化飲食,加上沒有嚴厲的食品監管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富貴型癌症」和其他慢性病開始飆升,數字異常可怕。而且城市患癌和慢性病要高於農村。如果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中國的城市醫保系統會被龐大的老齡化人口慢性病擊垮,無數家庭會因為癌症等慢性病的高昂費用而致貧。
  過去農村窮人患癌,沒錢只好煎熬。現在富裕的城市中產和資產階層大規模崛起,他們會努力治病。現在癌具有「平等化」的趨勢,例如空氣污染而致的肺癌,這將導致醫療支出驚駭式上升,黴需將成為一種恐怖的力量。(文/唐學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