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另一個地球】發現外星行星,就像集郵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314

(南方周末資料圖)

“另一個地球”近年來多次在互聯網上成為熱詞,似乎美國宇航局隨時都有可能發布新聞說,他們發現了一個存在外星生命的世界。這種期待在2015年夏天開普勒-452b行星公布時達到了高潮。很多人真的以為天文學家發現了另一個地球。

雖然已經發現了近2000顆外星行星,但是真正與地球類似的仍然是極少數。開普勒-186f和開普勒-452b就是這樣兩顆行星。

伽利略第一次將望遠鏡指向天空,他就看到了臨近的那顆行星上也存在城市和燈火。與此同時,對面那顆行星上的觀測者也發現了伽利略所在星球上的文明。不過,盡管兩個星球上的人們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以他們的科技力量,卻仍需數百年才能造訪對方。

這里所說的伽利略顯然不是地球歷史上那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是當今一些天文學家想象中存在的人物。這樣的想象在一年前可能還是沒有根據的,但是隨著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的外星行星,這種幻想中的歷史並非完全不可能。

兩個行星同時處於適居帶中(適居帶,是指行星與恒星的距離恰當,使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它們距離很近,甚至能夠允許生命在兩者之間傳播。這樣的行星系統在天文學家的觀測中是確實存在的,而且2015年的一項研究也從理論上證明,它們同時擁有生命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上述發現只是過去幾年中大量外星行星研究成果之中的一個。從天文學家在1995年發現第一顆外星行星算起,到2015年,剛好是20周年。在1995年之前,人們並不知道行星除了在太陽系中存在之外,是否也在其他恒星周圍存在——至少科學家們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而近幾年的發現顯示,外星行星不但存在,而且數量非常巨大。截至2015年底,已經發現的外星行星接近2000顆。

這些行星之中,有像地球這樣主要由巖石構成的行星,也有像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僅僅是類地球行星,根據最新的估計,宇宙中當前就存在1020個;氣態行星也是同樣的數量。這還只是當下存在的行星。由於宇宙還有很長的未來,所以計算下來,還有92%的行星尚未誕生呢!

這些最新的研究結果,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不論是從空間上講,還是從時間上講,都並不顯得很特殊。

地球2.0

“另一個地球”近年來多次在互聯網上成為熱詞。似乎美國宇航局(NASA)隨時有可能發布一條新聞說,他們發現了一個存在外星生命的世界。這種期待的升溫很大程度上是由開普勒望遠鏡帶來的。它是一臺美國宇航局專門用於搜尋外星行星的太空望遠鏡。在已知的外星行星名單中,由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就超過半數。有時,它會一次發布數百個外星行星的名單。

行星的樣式之多,超出人們的想象。比如有一顆巖石行星離恒星非常近,公轉一周只需要38個小時。它的溫度可以達到幾百攝氏度。它上面有氧氣,但肯定來自非生物來源。還有很多行星是所謂“熱木星”,它們是氣態行星,同時由於離恒星很近而非常炎熱。

雖然已經發現了近2000顆外星行星,但是真正與地球類似的仍然是極少數。開普勒-186f和開普勒-452b就是這樣兩顆行星。前者發現於2014年,它大約比地球大40%,位於適居帶中,距離我們大約500光年遠。

並且,它位於一個行星系統之中,共有5顆行星在圍繞同一顆M型恒星運轉。M型恒星的數量在銀河系全部恒星中占到70%,所以天文學家認為,如果人類發現其他行星上生命存在的跡象,那麽它們很可能是在M型恒星身旁。

另一顆行星,開普勒-452b,在2015年夏天公布時也轟動一時。很多人真的以為天文學家發現了另一個地球。它的直徑比地球大一些,種種證據顯示它可能是一顆巖石行星。同時,它也位於適居帶中,溫度和地球上差不多,連公轉周期都相近——385天。天文學家把它稱為“超級地球”,他們甚至確定了它的年齡——60億年,比地球老一些。

“這個激動人心的發現讓我們距離發現地球2.0又近了一步。”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主管約翰·格倫斯菲爾德(John Grunsfeld)這樣說。

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不太可能造訪開普勒-452b。它距離我們有1400光年之遠。

2015年,科學家們甚至還發現了一個可能擁有“戴森球”的天體。“戴森球”指的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對能源的需求變得非常高,以至於他們要建築采集恒星能源的設施,這些設施大到形成一個球體,把恒星包裹起來。

同樣是在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中,天文學家註意到一個亮度奇異變化的恒星。這種變化是自然現象很難解釋的。這讓一部分人猜測,也許是戴森球在遮擋星光。那當然是一個非常大膽的猜測,但觀測數據確實讓那顆編號KIC8462852的恒星成為迄今為止最為有趣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的目標。

所有這些發現,到目前為止還比較像是“集郵”。觀測者們只是搜集了多種多樣的外星行星而已。對於這些行星本身的特點,比如它們的大氣成分、它們的自然環境、是否存在生命跡象,仍然是缺乏深入了解的。這種狀況很有可能在下一個十年里發生改變。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後繼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在2018年升空。外星行星的研究者們對它給予了厚望。美國宇航局的另一個項目“外星行星淩星巡天衛星”(TESS)也被考慮用來接替開普勒望遠鏡。這些新的望遠鏡將有能力確定離我們最近的巖石構成的外星行星的成分以及它們的大氣條件。換句話說,天文學家將很快能夠發布外星行星的氣象報告了。

也許不遠的將來,人們能夠看到沙漠、海洋、雨林,但它們並不是撒哈拉、太平洋,或者亞馬遜。它們屬於許多光年外另一顆生機勃勃的星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53

科學家發現一個“第二地球”:比鄰星系統內或存在類地行星

據外媒報道,德國《明鏡周刊》最近公布了一項有可能是目前為止最令人激動的發現:天文學家宣布他們最近發現了一個環繞比鄰星運動的類地行星,離我們只有4.25光年。

這顆目前仍然沒有被命名的行星被認為是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轉的類地行星,它與比鄰星的距離可以允許液態水在其表面存在,這是生命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此之前從未有科學家在離我們如此近的地方發現“第二地球”。另外,來源稱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使用拉西拉天文臺的反射式望遠鏡做出的發現。

事有湊巧,這個天文臺在2012年亦聲稱發現了“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半人馬座α星B b。不幸的是,稍後的分析認為這是數據分析時的人為誤差,為人馬座α星B b的存在與否打了一個問號。

然而,根據《明鏡周刊》的匿名來源——據稱是做出這一發現的是拉西拉天文臺團隊中的一員,最新的發現來自於大量的工作,是貨真價實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59

NASA重大發現:七顆類地球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電影《降臨》中,女主角路易斯與外星人對話的場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真的發生在人們身邊。

美國宇航局NASA北京時間2月23日淩晨2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項重大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距離的一顆小恒星周圍有七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真正有機會研究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跡象。

“當人類看到活的外星人,會不會太激動了?”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博士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NASA有段時間一直說找到了系外行星,一口氣在《自然雜誌》發了好幾篇文章。最新發現的七顆行星在同一恒星的宜居帶也挺重要的,而且非常接近地球。”

這顆恒星名叫Trappist-1,離地球40光年,約235萬億英里的距離。在天文學上,這已經是非常近的距離了。而且更讓天文學家振奮的是,這七顆行星軌道的外置非常適宜人類觀察它們的細節。

天文學家表示,基於這七顆行星和恒星之間的距離,這個新的星系中很有可能其中一顆或多顆行星表面的溫度適宜生存,而且有海洋和生命之源的水。

比利時天文學家Michael Gillon博士說道:“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有那麽多顆行星圍繞著同一顆恒星。Gillon是Trappist-1國際觀察組的帶頭人。

這可能更意味著天文學家們將會發現外星人存在的確鑿證據。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觀測組成員Amaury Triaud教授表示:“我們已經為證明是否存在外星生命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觀察生命是否能夠在這些星球上繁衍,這些行星的表面是否有類似地球表面的大氣層。”

這項重大的天文發現美國當地時間周三發表於《自然雜誌》。

麻省理工大學天文學家Sara Seager說道:“科學家馬上就能著手研究Trappist-1星系中是否存在生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無需投機,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和仔細觀察這些行星表面的大氣層。”

即使最後科學家未能在Trappist-1上面發現生命,也能夠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生命誕生的條件等重要信息。

盡管科學家一直明白其它星系也有類似地球的行星的存在,但是一直到近幾十年,他們才能夠指出這些行星。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標明的行星數量達到3400顆。

雖然Trappist-1星系的行星大小與地球類似,但是恒星的大小與太陽相比顯得非常微小,只有太陽的十二分之一。Trappist-1恒星表面的溫度達到4150華氏度,比太陽的10000華氏度要低一半多,因此也被稱為“超冷星”。

不過,Trappist-1還不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去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名為Proxima Centauri的類地行星,是至今發現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距離僅4.24光年。

開普勒望遠鏡對Trappist-1的觀察接近20天不間斷,捕捉了其34個運行軌跡。與地面觀察相結合,科學家計算出圍繞Trappist-1的行星數量應該是七顆而不是此前認為的三顆。這些行星由於離Trappist-1太近而且太小,因此無法直接進行拍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09

另一個太陽系?NASA最新發現7顆類地行星丨端點

2月22日,NASA公布一項重要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的一個行星系發現了7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據悉,這7顆類地行星都圍繞著一顆名為TRAPPIST-1的恒星轉動,其中的3顆(TRAPPIST-1e、f和g)恰好運行於恒星的“宜居帶”上,表面甚至有可能存在海洋。

據了解,這個“迷你太陽系”中的恒星TRAPPIST-1是一顆低溫紅矮星,其直徑只有太陽的8%。假設站在行星的表面,只能接收到地球上所獲得陽光的200分之一。不過由於行星距離恒星十分近,因此所獲得的能量足夠保持體溫。

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有這麽多類地行星的行星系。過去20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但是只有很少的行星位於“宜居帶”上。

斯皮策科學中心主管Sean Carey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他在中心工作14年來最激動人心的發現。

接下去10年,科學家將繼續研究這些行星,確定行星周圍大氣層的成分,以及是否存在液態水和生命。同時2018年即將發射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將幫助人類探索更廣袤的宇宙,在外太空繼續探索生命的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14

七顆類地行星上會有生命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385

從行星f上看紅矮星的藝術想象圖。(NASA網站/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

天文學家在40光年外發現了圍繞著同一顆恒星運行的七顆行星,這一非同尋常的發現意味著我們可能處於更重大發現的前夜。如果在其中的三顆“宜居”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話,它們會是什麽樣子的呢?

這一次不一樣

天文學家在40光年外發現了七顆行星,它們圍繞著同一顆恒星運行,這些行星被中國網友戲稱為“葫蘆娃行星”。盡管發現外星行星在今天看起來更像是家常便飯(畢竟,已經有大約3500顆外星行星被發現),但研究人員對這次的發現格外興奮,七顆行星的藝術想象圖還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

對於這個正式名稱為TRAPPIST-1的系統,科學家確實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興奮。

首先,這些行星中有多達三顆是位於“宜居帶”當中的。

宜居帶是天文學家認為的與恒星距離合適、不是太熱也不是太冷的區域,這里允許液態水存在,因而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這三顆行星也被認為是巖石構成的行星,就像地球這樣,而不是像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這樣的構成也是目前科學家能夠想象到的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畢竟我們所知道的生命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的。也許氣態行星上會有其他形式的生命,但起碼來說,科學家還不知道該如何探測它們。因而,在搜尋外星行星時,最令人興奮的是找到類地行星。

另一方面,TRAPPIST-1離我們很近,只有40光年遠。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能正處於更重大發現的前夜。

2018年升空的下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有能力在這樣的距離上觀測到行星大氣的。到今天為止,天文學家們觀測到的幾千顆外星行星頂多也只是一些缺乏細節的小黑點,它們是在行星從恒星前面經過時遮擋了一部分星光才被發現的。

新聞中出現的那些色彩斑斕的天體是人們的推測和想象,天文學家實際上並沒有觀測到行星大氣的顏色,更不用說陸地和海洋。這樣的狀況即將被改變。如果一顆外星行星像地球這樣是藍色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有能力分辨出藍色;假如那顆行星上有季節變化,詹姆斯·韋伯在觀測足夠長的時間的情況下也完全有可能看到這種變化。

到2020年代,幾個巨大的地基望遠鏡矗立起來之後,也會前所未有地刷新我們對外星行星的認識。這些望遠鏡包括了建設在智利的歐洲極大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以及可能會建在夏威夷的三十米望遠鏡。這些望遠鏡的口徑均在20米以上(當今處於使用中的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為10米),歐洲極大望遠鏡甚至接近40米。

在今天,天文學家發現的外星行星離我們越近,下一代的望遠鏡也就越有可能觀察到細節。地球上的生命富足到影響了地球大氣的程度,外部觀測者是有可能在遙遠的距離上通過觀測地球大氣而推論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科學家相信對於我們觀測外星行星來說,相同的原理也成立。

這些“葫蘆娃”並不是一下子全部被發現的。起初是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一架自動望遠鏡——淩星行星及微行星小望遠鏡(簡稱“TRAPPIST”)——在2016年5月發現了三顆行星,後來其他位於地面的和太空中的望遠鏡加入觀測,尤其是得益於美國宇航局(NASA)的施必澤太空望遠鏡的貢獻,天文學家確認了其中兩顆並發現了額外五顆。

宜居帶的滋味

新發現的七顆行星與地球相似,但所圍繞的那顆恒星跟我們的太陽卻非常不同。它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只有太陽的百分之八,也就是僅僅比木星大一點。紅矮星其實一直是天文學家搜尋外星行星時的重點目標。理論上,這樣的恒星身旁可能緊貼著一群類地行星;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溫度最低、體積最小、數量很多(占到了銀河系恒星的70%以上)的紅矮星,也是相對容易觀測的目標。TRAPPIST-1系統是天文學家首次找到的這種理論上應存在的目標。

所有這些行星都離紅矮星非常近。相比之下,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而這七顆行星都比水星還要近。並且它們之間也挨得很近。假設有人站在其中一顆行星上,其他的某些行星可能看起來比月亮還大,這名觀察者甚至能夠看到其他行星上的地理特征或是雲團。另一個與地球環境不同的奇特之處在於,這些行星總是以同一面朝向紅矮星的(就像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一樣),所以行星上一半總是白天,另一半總是黑夜,這會導致兩個半球溫差極大以及強風等天氣現象。

根據目前的認識,所有七顆行星上都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不過距離紅矮星最近的三顆行星b、c、d可能溫度太高,液態水無法大量存在,而最遠的那顆h行星溫度則太低。氣候模型顯示位於它們之間的三顆行星e、f、g是最有希望的,它們正處於宜居帶內。

聽起來都是很好的跡象,不過,實際情況可能複雜得多。行星位於宜居帶內並不代表它們一定有液態水。比如在太陽系內,除了地球之外,金星和火星也可以被認為是位於宜居帶內的,然而三者的環境卻迥然不同。

甚至於,對於宜居帶這個概念本身,科學家們也是持有不同看法的。這個概念只考慮了行星的溫度,而實際上還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行星的環境。就紅矮星來說,它們會比太陽更加頻繁地出現耀斑和冕物質拋射,這會造成大量的X射線和極強的紫外線照射到行星上。在地球上,這些射線對生命是極具破壞性的。加之紅矮星的宜居帶離恒星很近,這使得輻射的影響更加強烈。

這還不是事情的全部。高能的X射線和極強的紫外線抵達行星大氣時,會把氣體分子分解成原子,進而有一個離子化的過程:射線撞擊原子,將原子中的電子“敲出來”,電子很輕,於是會脫離行星的引力束縛,逃向宇宙空間;隨著越來越多帶負電的電子生成,它們也會越來越多地將帶正電的粒子吸引到大氣層之外,這個過程叫做離子逃逸。

地球大氣就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只是程度不大。在紅矮星那里,超級耀斑不但能讓行星大氣中的氫逃離到宇宙空間中,就連更重的氧和氮也不能幸免,而它們正是生命的基石。2016年,天文學家在離太陽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α——那里發現了跟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它也是位於宜居帶內,並且圍著一顆紅矮星運行。看起來很像是一個生命家園。然而,美國宇航局(NASA)一個交叉學科研究小組後來提出,來自紅矮星的輻射在1000萬年的時間里就能讓那顆行星的氧氣喪失,再加上強烈的輻射,那里很可能並不真的“宜居”。

所有七顆行星上都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不過距離紅矮星最近的三顆行星可能溫度太高,液態水無法大量存在,而最遠的那顆行星溫度則太低。氣候模型顯示位於它們之間的三顆行星e、f、g是最有希望的,它們正處於宜居帶內。(NASA網站/圖)

行星上的生命

不同的研究人員對紅矮星周圍行星上的環境做出過許多不同的推測。行星總是以同一面朝向紅矮星,這個狀況會造成很多不利於生命的情形。行星的一面太熱,另一面太冷,也許生物只能生活在行星上一個環狀的區域,從那里看去,紅矮星總是位於地平線上。另一個問題是溫差帶來的狂風,它可能讓複雜的生物無法形成;有人提出,如果有動植物的話,它們可能非常特殊,比如動物主要在紅外波段感知世界,靠聲音和氣味則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些研究認為,如果行星上存在大量的水,水下的生物也許會更好過一些。

在所有這些不利於生命存在的因素之外,紅矮星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其中最重要一點是它的壽命很長。由於質量小,紅矮星燃燒得要比太陽慢很多。它能夠在更長的時間里照耀行星(它特別活躍的時期大約只有最初的十幾億年),這給生命的誕生和演化提供了充分的時間,畢竟,人類在地球誕生45億年後才出現。

紅矮星旁邊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取決於所有這些複雜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科幻作品中,有人設想那里的植物是黑色的,為的是盡可能多地接收陽光。還有人設想那里生活著有智慧的植物,它們一些時候紮根在土壤中,靠光合作用存活,但也有手有腳,可以在另一些時候行動起來。對於科學家來說,如果能搞清楚這些因素作用的規律,也許就能計算出外星生命在銀河系中的存在究竟有多廣泛(或稀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53

音樂171013行星組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10/13/%e9%9f%b3%e6%a8%82171013%e8%a1%8c%e6%98%9f%e7%b5%84%e6%9b%b2/

音樂171013
行星組曲
蕭律師執筆

《行星組曲 The Planets》是少有的近代作曲家作品而非常受歡迎的曲目。這套管弦樂組曲是近代英國作曲家 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所作。另一首差不多同時代、也同樣受歡迎的樂曲是 卻德比Ketelbey所寫一系列樂隊與合唱團演唱的樂曲,他的樂曲我已在本刊《一曲致富》中介紹過。

霍爾斯特(1874-1925)不單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教師。他其實寫了為數不少不同體裁的樂曲,多不大成功。唯獨這套組曲卻令他「一曲留名」,和卻德比何其相似!

在霍爾斯特時代只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要到1930才發現第九顆冥王星,那時霍爾斯特已去世──,大家總以為霍爾斯特必是以天文學角度去譜寫這首樂曲。其實不然。霍爾斯特此人頗迷「占星術」(我不說是占星「學」,因為我不認同它是一種真正的學問,否則大學為什麼從不列科?),他顯然是以占星角度去譜寫這首組曲,否則為什麼只寫七星、不寫「地球」?。天文學是科學,占星術頗類占ト,屬迷信一類,二者實有天淵之別。當然,我們是聽音樂,理得它是天文學或占星術。

《行星》是一首有七個樂章的組曲,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初期,每個樂章都以太陽系一顆行星命名。此曲完成後竟大獲好評,認為是音樂的「新語言」。

如前所述,霍爾斯特譜寫這首組曲的概念是來自占星術;每一個樂章傳遞的意念與感情都是表達行星對人心理的影響。霍爾斯特常用Alan Leo著作《什麼是占星術》作為依據,為朋友占ト。霍爾斯特譜寫《行星》組曲是受原籍奧地利、後成為美國公民的作曲家 桑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Five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所影響,他後來自己也寫了一首《Seven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

這套組曲最初原是寫給四手雙鋼琴的,例外的是,最後一個樂章是寫給一個管風管演奏。霍爾斯特後來一百八十度改變,將之改寫為給一個非常龐大的管弦樂隊演奏。怎樣大法?
除了一般樂團各組所需的骨幹樂器外,加進了一般其他樂曲不常用的英國號、G調中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巴松管、低音長號(即俗稱伸縮喇叭)、上低音號、大鼓、小鼓、鐃鈸、鑼、鈴鼓、鐘琴、木琴、管鐘、鋼琴片、管風琴、豎琴。弦樂組中的低音提琴要到低音C。在最後一個樂章《海王星》要有一個女聲合唱團,常需要另一副指揮。這女聲合唱團應 “隱形”於演奏臺邊、不應為觀眾所見內,以增加神祕感。

全曲由七個樂章組成,每一樂章以一顆行星及其象徵代表命名:
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使者》
在希臘神話中掌管戰爭的是戰神,橫蠻、兇狠、激昂。這樂章用敲擊樂噐及弦樂的弓桿擊弦,節奏續漸加強、主旋律像進行曲的緊迫節奏、迫人而來,使聽眾覺得軍隊在動員,開上前線。第二主題由上低音和小號相對而成。

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使者》。作者用對比手法,以木管樂噐續次加進方式帶領開頭,小提琴組、豎琴及鋼琴片跟進。這樂章寫得寧靜、和平而安謐,使人覺得處於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沒有鬥爭、沒有戰爭,與上一樂章好氣氛完全相反。

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飛行使者是傳達信息者,有一雙翅膀,是小偷的保護神。飛行使者的任務是要帶訊息給人類,故輕靈機敏、行動迅速,作者以輕快、歡樂、及急速諧謔曲表達之。這樂章是整首組曲中最短的樂章。

第四樂章《土星──歡樂使者》。這是最為人熟識的一個樂章,經常在音樂廳中作獨立演出,也是指揮與樂團 “曬嘢”的樂段。遙望蒼穹,只要天朗氣清的黑夜,憑肉眼也可以看到土星。但土星的背後是無窮的天際,使人真覺得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所說:「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此段差不多動員整個樂團,發出恢雄宏大音效、陣陣氣勢廹人而來,代表宇宙之深邃無窮與神秘。

第五樂章《木星──老年使者》。樂段開始以長笛、大管和豎琴以類對位手法營造兩個互相交替的節奏,像徵老年人蹣跚的步伐向前行進。這樂章有時也作獨立演出。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使者》。這樂章分為四個樂段,以巴松管開始,然後轉而低迷,樂器不斷轉換,曲調時而激越,時而緩和,交相替叠,像魔術師玩弄魔術,使你眼花撩亂,似假還真。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使者》。樂曲緩慢而寧靜,有一種虛幻飄渺的神秘感。最後一段女聲幽幽地像來自天際,由遠處飄來…..

這組樂曲的配器法非常富色彩及想像力,顯然是受到同時代作曲家如史塔文斯基、桑伯格,甚至乎俄羅斯浪漫派作曲家林姆斯基和嘉蘇洛夫等影響。新穎渾厚的樂曲氣勢是能吸引到本土及海外聽眾愛載的主因。

樂隊版本的《行星》組曲是在第一次歐戰最後一星期(那時德國已無力威脅英國本土)由霍爾斯特的老友保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在女皇大廳怱怱首演,邀請了250位嘉賓欣賞。樂曲排練時間顯然不足,樂團團員在演出前兩小時始得看到複雜的樂譜;最後一個樂章「海王星」所需的女聲合唱團是從霍爾斯特任教的聖保祿女子學校的學生徵召來的。這次演出只是一種私人演出,但霍爾斯特視之為一次公開演出,鄭而重之在保特爵士用來指揮的總譜寫上:「這總譜是保特的財產,他首次在公眾面前使行星閃耀,他應得到霍爾斯特的感激。」

此曲的正式公開演出要到1919年2月27日,仍由保特爵士指揮,但這次是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只演頭五個樂章是保特爵士自己的決定,認為此曲對觀眾是一種全新的語言,聽半小時應很適當,全演七個樂章會太長,觀眾會吃不消。(在音樂臺上,指揮有絕對不可爭辯的權力。)要到1923年10月13日「逍遙音樂會」中,才由霍爾斯特自己指揮全曲。

後來霍爾斯特的女兒回憶說:「父親最不高興的是《行星》不能全曲演出。但他無法,每次都只能同意演出四、五個樂章。他特別感到不快的是只演出至《木星》一個樂章。他說:「在真實世界,在結尾總是不愉快的。」

《行星組曲》現在已是一個非常流行及受追捧的曲目,每間唱片公司都有錄音。

DGG 2530102 (Steinberg/Boston SO)
HMV ASD-269 (Sargent/BBC SO)
PHILIPS 9500712(Seiji Ozawa/Boston SO)
PHILIPS 9500425(Marriner/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DECCA SXL-2305(Karajan/VPO)
DECCA SET-628(Solti/LSO)
DGG 2532019(Karajan/BPO, digital)
DECCA Phase 4 stereo PFS-4184(Herrmann/LPO)
PHILIPS 6500072(Haitink/LPO
HMV ASD-2031(Boult/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nd Chorus)

原文刊於2017年《發燒音燒10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3

太陽系有「第九行星」質量是地球10倍 公轉一次逾萬年

1 : GS(14)@2016-01-22 16:06:41

■科學家尚未真正觀察到「第九行星」,只能用電腦繪製模擬圖。路透社



冥王星10年前由行星被貶為矮行星,如今美國科學家透過數學計算和電腦模擬技術,推測到太陽系確實存在另一顆真正的「第九行星」(Planet9)--它位處柯伊伯帶(Kuiper Belt)、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天際,由氣體形成,質量是地球10倍,但至今仍未被人類窺探到廬山真面目。


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布朗與巴特金在最新出版的《天文期刊》中表示,「第九行星」是一顆龐大如海王星的氣態行星,可能擁有行星環或衞星,與太陽的距離比地球遠50倍,或是海王星的20倍,正以「奇異、被極度拉長的軌道」繞着太陽運行,公轉一次需時地球的1萬至2萬年。它與地球的距離也隨橢圓軌道變化,最接近時,兩者相距約322億公里,最遙遠時會在地球約1,609億公里外。布朗表示他們並非直接觀察到「第九行星」,而是發現柯伊伯帶上有六個天體,看似受到神秘物體的引力影響,疑惑如此龐然大物為何從未被人偵測,經電腦運算後,近乎完美地計算出區域內存在一顆行星,驚訝得「下巴跌落地上」。


■布朗(圖)與拍檔巴特金用電腦推算出太陽系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路透社

需強效天文望遠鏡「追星」

科學家在1930年發現冥王星,一度列為九大行星之一,至2005年布朗發現大小相若的天體,才令冥王星翌年在爭議聲中從行星中被除名。數據顯示,新發現的行星質量是冥王星的5,000倍,布朗相信一旦證實它的存在,將會結束對冥王星的10年爭論,「那些為冥王星被摘去行星地位而瘋狂的人,或會為找到這顆真正的行星興奮不已」。真正的「追星」過程還需透過強效的天文望遠鏡,布朗希望天文學界一起努力。他說:「我們本可靜靜地花五年在天空中搜索,但我寧願被人捷足先登,好過由我花更長時間發現。」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太空船去年7月曾掠過同樣位處柯伊伯帶的冥王星,可惜新發現的行星位處相反方向,「新視野號」不會遇上它。「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斯恩特對「第九行星」的存在有所保留,指「類似的研究每隔數年出現一次,但這些預測從未被證實」。美聯社/德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22/194620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77

NASA再發現10顆宜居行星

1 : GS(14)@2017-06-22 07:42:19

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日宣佈,「開普勒」(Kepler)太空望遠鏡再在太陽系外發現10顆與地球大小相若的潛在宜居行星,意味地球未必是宇宙唯一能孕育生命的星體。


有液態水存在條件

NASA發現的新一批219顆潛在系外行星中,有10顆是位處宜居帶(Goldilocks zone)的類地行星,它們環繞恒星公轉的距離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距離相若,其中7顆行星的恒星更是類太陽恒星、而非矮恒星,如此狀態可令行星保持一定溫度,讓液態水存在,提供孕育生命基本條件。一眾候補宜居星球中,又以KOI-7711最受關注,因其大小與從恒星取得的能量均與地球最接近,溫度亦可能相似。開普勒望遠鏡至今發現逾4,000顆潛在系外行星,2,335顆獲確認真實存在,其中共49顆位處宜居帶。參與開普勒外星生命探索計劃的科學家佩雷斯(Mario Perez)表示,儘管外星生命是否存在仍有待確認,但新發現間接告訴地球人,我們可能並不孤單。另有天文學家認為,新發現顯示與地球大小相若的宜居行星圍繞類太陽恒星公轉的情況,在宇宙並不罕見。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1/200633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