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論抄底的邏輯與藝術-關於中國,資本市場,選公司雜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69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5 17:27 編輯

論抄底的邏輯與藝術-關於中國,資本市場,選公司雜談
作者:羅毅






前言:新的抄底征程開始,無論對於中國,資本市場,還是公司選擇


從海外回到中國資本市場已經差不多10年了,一直在證券行業工作,和行業公司一同成長,中間經過了最悲慘(05年),最亢奮(07年),又最悲慘(08年),然後藍籌沒有大機會,渾渾噩噩的又過了4年(09-13年)。是時候要走出溫暖懷抱,踏上新的征程了!從去年的熱血分析師第一卷開始,已經抱定決心,要抓住機遇,因為未來十年是資本市場大發展的黃金十年,如果無所追求,抓不住機會,那就會喪失又一次重大階層跨越的機遇。


一直在苦苦思索尋覓,終於在近期下決心做了決斷。當前的我,對中國,資本市場,還有自己的未來是充滿信心的,也想跟大家分享下自己歷史上的抄底經驗,或許能有些啟發,我自認在大方向的抄底上,基本還沒錯過。此處並不想顯擺,只想給更多啟發而已。


回首這十年,從剛開始領導面試時問的那條問題:你現在回國是來抄底的嗎?到一個月之前再次被朋友問到同樣問題,你又準備抄底了?我的回答都不曾含糊,是的,我是來抄底的!終於這多次的同樣提問,讓我開始思考,抄底到底算不算成功?如果成功,是如何抄底成功的呢?難道像很多人說的純屬撞大運嗎?未來,自己到底抄的是個怎樣的底?


我是如何抄的中國底?


抄底是個技術活,一定要從上往下的分析,這在西方經濟學是著名的Top-Down Approach,這種模式非常適合家里背景不深,沒有過多的路徑依賴,自由選擇成分較大的年輕人。如果家里背景很深,我個人建議,還是聽家人的吧,因為個體與個體差異很大,就算在不好的行業,由於之前家族的耕耘,也往往能帶來不錯的護城河與利潤空間,所以用從下至上(Bottom-up)或許更好。對我來說,當時05年回國,這麽堅定的在股市最悲慘的時候回來,這首先來源於對中國發展的信心。


05年回國抄中國的底,國際與國內環境對比


可別以為回國這個決定好做,當時海外崩潰論正盛,很多人對中國的經濟增速預測是出奇的低,某人說中國三年內必崩潰,而由於樓市在03-05年已經初步經歷了一波上漲,房地產崩潰論也甚囂塵上,確實上海的房價在05年出現了小幅回落,而04年底中國也確實是開始了比較嚴厲的宏觀調控,各路宏觀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增長要大幅放緩,而且可能一頭栽下去,起不來了。而策略分析師都認為股指05年低,06年更低,700點不是夢,我們簡單拿一些海外當時知名人士的觀點來看看,不是個人攻擊,而是說,這種觀點在當時很有市場,讓投資者能夠重回當時的輿論環境,看看當時是否自己的很多決定也被這種悲觀情緒影響,再想想現在的環境。













從上述論據中,明顯可以看出當時的輿論環境有多悲觀,同時信心又大多處於低位。如果這些論據看起來有些宏大敘事,那就拿我自己的個人經歷來說下,當時回國的決定有多麽的非主流。


在英國,就算端盤子,一小時也能賺5英鎊(我在學校食堂打工,差不多能到6鎊),5鎊按照當時的匯率一英鎊能換15人民幣,換成人民幣也要75元,一天如果端八小時盤子或者洗盤子,那就是600元人民幣,輕輕松松,而且還有保險等其他收入,那麽月入14000人民幣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只是工作22天來計算。而如果畢業後選擇留在英國做金融(綜合收入略高於平均),每月基本工資平均2800英鎊到3100英鎊,再去除各種稅費後(主要是個人所得稅),不算分紅和年終獎部分,實際每月固定到手能有2200到2400英鎊,也就是3.5萬人民幣一個月,平均每周工作時間36小時不到,還能享受各種福利津貼和社保(例如基本不用自己掏錢的英國公費醫療、可以保證退休後每月領到2000英鎊左右的養老保險等)。


但是回國後呢,在證券行業,剛開始的月薪是多少呢?4000元人民幣一個月,年終獎1000元,所以當時不少證券從業人士跳槽去做記者了(據說月薪能有7000元)。如果純看收入對比,我估計當時就不會做回國這個決定,海外又有藍天白雲,工作雖然不輕松,但不用動腦子,也挺舒服的,而且如果留下,還能有當助教的可能(年收入3-6萬鎊不等)。而原先出國前談好的女朋友,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已經能達到13000一個月了,她家里聽說我要去證券行業,都搖頭嘆氣,還是希望我能留在海外,最好把女朋友能帶出去。如果沒有做好充分被鄙視的準備,我想是不會回國的。







但是,就在這種悲觀的背景下,我沒有被過度負面影響,而是最終義無反顧的回國。回頭想想,這可能是近十年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因為現在看留在海外的朋友,他們很難融入主流圈子,而更多的朋友是在重複著簡單且瑣碎的工作,沒有體現出應有的上進心和創造力。至於收入,可以確定的說,現在我能拿的,絕不比留在海外的小夥伴低,而從發展空間來說,我自認比海外華人更有發展潛力,因為在海外,像投資銀行這種高端服務工作,一般是不會考慮華人的,除非是做中國的生意。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並不會具有現在的這麽多歷史知識和借鑒,只是很多依靠之前的觀察積累,最終體現為直覺。這里寫寫當時對中國有信心的幾個關鍵的理由,和崩潰論關鍵的不同,回頭看,也確實準確把握住實質。


1.中國的空間擺在這里。雖然2005年時,人均GDP只相當於美國的1/24,英國的1/22,距離歐美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但各項經濟指標從改革開放後一直維持較快發展。即使經歷東南亞等各種新興市場危機,始終保持著較高速前進的勢頭。








而從海外生活經驗來說:感覺確實中國的基礎設施在當時還有巨大的改善空間,例如公路,環境,地鐵,鐵路等,當時感覺英國人都住大房子,而中國的居住環境都不太好,周圍還有很多人擁有改善住房環境的需求,所以直覺告訴我,房地產在05年絕對沒到頭,崩潰論是沒道理的。





2. 中國人的勤勞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國的階層固化問題遠比西方要小,精神狀態上中國人要比英國人強。我在海外待得時間長,很明白其實中國低收入人群的階層跨越希望是遠比海外窮人要大的,例如近20年來,中國多少窮人成為了富人?多少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通過自己的拼搏,勇闖了自己的事業?這種例子就算個人身邊都是不少的。而在英國,由於我能和英國的窮人或中低產深入交流(我幹過洗盤子,倒垃圾,打掃衛生等中低層工作),發現他們的貧窮往往是傳承的,因為初始的教育差異(沒錢進不了私立,或者好的公立),環境差異(周邊小夥伴們的素質,人種差異還是普遍存在的),體制差異(哪里去尋找牛人的推薦信?沒有牛人的推薦信,怎麽進牛校,或者找牛工作?),而中低產人士到了30歲之後,對改變階層失去期望,自然就是得過且過的生活,吸毒酗酒問題一點不輕。而中低產的年輕人,由於環境和家庭關懷的缺失,性格很多是偏暴戾的。(例如青少年犯罪,少女懷孕等問題,根本不是很多國人的臉譜化認識:所謂素質都很高)。


雖然中國這兩年階層固化的問題確實變重了,例如房價的暴漲迅速加重貧富分化,讓年輕人很多時候只能為房子奮鬥一生,但中國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時較高速的經濟增長,明顯是比西方國家更有利於階層提升的。按照我的觀察,在國內有能力,肯努力的朋友,大多到了不錯的工作崗位,努力還是收到了回報,房車問題解決,年收入不比留在英國同學低,工作的升遷機會也不少。反觀英國的朋友,生活一成不變的居多,雖然收入有提升,但幅度不大,很多是一眼看到老的生活狀態,相對消極。而國內中低收入者確實是想多賺錢,也充滿著對未來賺錢的希望,可以看看身邊的高級技工,小老板,裝修包工頭的成長軌跡,很多都是工人出身,一步步成長,收入水平現在都明顯高於白領,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具體的詳細分析請看下篇《英國深度留學感悟與各階層分析,兼談西方認識誤區-羅毅遊世界系列》













3.中國的政治穩定性讓人有信心。因為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香港電視臺循環播放印尼華人被屠殺的事件,讓我對政治穩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大陸當時還是比較穩定的,雖然不乏唱空的聲音,終於是挺過各種危機。其他新興市場卻集中在上世紀末爆發金融危機。例如97年亞洲金融危機、98年俄羅斯的盧布危機、99年巴西金融危機和201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當時的自己沒有太多想法,只是覺得中國在大風大浪面前都能穩定下來,這本身就是政治穩定的證明,只要政治穩定,船繼續朝著方向前行,即使有時緩有時急,但最終也能到達彼岸的,所以中國的這種穩定也給了我回國的信心。












4.中國有著我的親人,女朋友,夥伴們,有著可以自由交流的朋友們,事業上可以互相幫助,情感上也可以相互依靠。看很多留學生寫的文字,其中孤獨這點基本是公認的特點。在完全不一樣的文化環境中,孤獨感本身就很容易被激發,相信不少留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本地人講了個很好笑的段子,就算聽力沒問題,由於歷史背景的缺失,也往往不知道在說什麽,別人都在哈哈大笑,自己傻傻的站著,後面只能跟著呵呵,但內心感覺是那麽的格格不入。就算我對英超有著深刻了解,但是你跟本地人談英超,他們雖然佩服,但始終保持著不願意深談的態度,因為這是他們的文化。而如果說到事業上的互相幫忙,那更是體現出巨大的起始鴻溝,除非你是準備做華人生意的,不然做本地人生意,沒有家族的聯系,從小一起成長的感情聯系,別人為什麽要跟你做生意呢?而回國,最少也有家人的支持,女朋友的感情鼓勵,夥伴們的相關交流與支持,這點在英國都是沒有的。






我當時考慮的就是這幾點,後面看,也確實沒看錯,中國的選擇是正確的。那麽現在的環境有變化嗎?我覺得沒有,上述各條仍然適用,只是經過這麽多年的積累,仿佛能提供的論據更加充分了,如果需要更多的理論支持,我們前面有熱血分析師四卷,後面還會有我的英國深度留學體驗,相信能給予獨特的視角。我不敢奢望讀者能全部認可我的觀點,但不妨站在一個與主流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這個世界,這些文章會有新的啟發。

第一卷:我為什麽對中國充滿信心?-一名熱血分析師的自白(13年6月)

第二卷: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13年7月)

第三卷:中國如何實現平穩崛起-用數字與改革說話!(13年8月)

第四卷:為什麽中國絕不會有金融危機?(13年10月)

還望有機會複習下,看看其中的論述是否有道理,熱血分析師系列的經典絕不亞於M1定買賣和康波周期系列,感激收藏與閱讀!可以到本人博客進行閱讀。就是在05年全球都不看好資本市場的時候,我毅然回國,那麽現在仿佛又是崩潰論盛行之時,只要你看明白上述各點,這難道不是又一次抄底的機會嗎?


我為什麽抄底資本市場?


其實我沒那麽牛,也沒從小就立誌加入資本市場,畢竟我的長輩很少跟我談金融相關知識,中學階段也是一個喜歡玩遊戲的騷年,金融對我來說,仿佛這是一個神秘的領域。我印象中,當時高考選擇金融作為目標專業之一,主要是有長輩說金融是玩錢的,有前途,而父親的一句話印象也很深:金融從歷史以來,變化不算太大,基本原理相通,具體工具學起來都挺快,不用像編程序的,要不停的受到極大的升級壓力。


我是從大二開始真正的對金融開始感興趣,於是不停的學英語,看海外的金融研究,也投入點小資金,觀察股票市場。隨著對金融領域理解的逐步深入,開始越發的對索羅斯,華爾街著迷,被資本市場的魔幻,被各種金融產品的漲跌所吸引,開始思考自己能否有一天也立於全球資本市場的大舞臺上,無論作為資本方,還是作為賣方,指揮千軍萬馬,那是何等風流和激動人心?而對於銀行的存貸業務,我反而沒那麽大熱情,因為畢業後周邊拉存款放貸款的朋友不少,工作狀態也不是我所期望的。於是我開始考CFA(資本市場的全方位了解執照,註冊金融分析師),嘗試更多的理解海外資本市場。


在05年,作為海歸還不算巨幅貶值的時代,自己手上也有其他的OFFER,例如銀行的管理培訓生,或者客戶經理直接上崗,外企的審計,這些工作的報酬都比證券行業要高,但是我沒有為之所動,因為當時的我,堅信中國資本市場的春天已經不遠。這是為什麽呢?


05年時,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紅利即將爆發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在98年之後,一直在為啟動內需做努力,因為東南亞,東歐,南美等新興市場貨幣的暴貶,造成中國的外需壓力十分巨大,也是在此背景下,中國啟動了國企改革,住房市場化,教育市場化,醫療市場化等進程,確實這個陣痛過程十分艱難,但是就算如此,經濟依然維持了8%的經濟增速,到了01年,中國加入世貿WTO,外需正式啟動,外貿商在21世紀之初,總算在中國把錢賺飽了。記得當時我還在讀書,每年的廣交會可以用盛況來形容,全班級英語好點的人全部出動賺外快,而我則躲在宿舍考GRE和CFA呢,03年的非典是內需啟動前的最後一跌,之後由於房地產市場的徹底激活,中國的內需真正開始崛起。從03年開始,貨幣由於住房貸款的激活,貨幣數量開始了真正的中高速增長(20%的年增速)。03-05年中國一線城市房價出現了暴漲,估計漲了60%也不為過,記得當時家里的房子是從5000一平,漲到了8000一平,而04年底的宏觀調控,讓房地產市場略有降溫。





但是註意,雖然房地產在03-05年已經崛起,但是股市還在地板,而且越跌越低,在05年的6月跌破了1000點,當時我對外匯市場,對人民幣匯率改革(05年7月)缺乏深刻理解,但是有一種直覺,錢在迅速增加,房地產已經先崛起了,而國家又在調控房價,但是好像上面領導在鼓勵股票投資,如果能把金錢引入股市,那股市應該不錯才對啊,有錢流入,如果不是供給增加,那自然價格就應該漲啊,MV=PQ嘛。我還記得正式入司的時候,領導還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麽你認為現在就是底呢?我說從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不錯,政策導向希望資本市場能帶動內需,而從盤面感覺,在1000點附近都有著強支撐,領導當時眼里閃過一絲驚訝的眼光,我知道應該入門沒問題了。回頭想想,雖然當時回答還略顯稚嫩,但是方向還是正確的。


那麽說說現在呢?沒發現2000點附近,跟當時1000點附近很類似嗎?好像也有著強有力的支撐,政策就不用多說了,下圖已經說得很清楚詳細了,我看證監會希望長線資金入市的著急心態,都快把節操碎一地,例如QFII,RQFII,社保,保險,公積金,企業年金,稅收優惠,IPO暫停這麽長時間,這不是跟05年都很像嗎?當時05年也是IPO停了很長時間,但是這次不同的是,其實小股票,已經在13年被炒飛天了,如果一直停著IPO,那估計藍籌就可以被人徹底扔進垃圾桶了。


而現在的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IPO制度改革,個股期權的開閘,優先股的推出,我感覺都是希望資金去到真正高效的地方,成長投資沒問題,但必須是真成長,如果被資本偽裝成成長套現的,最終終會失去市場的信任。價值投資沒問題,那必須是真價值,例如國企真正的開始改革,國企的管理層真正在乎股價,無論是引入民營資本,或者管理層激勵,讓國企真正的體現出效率和價值,而不是一些管理層,整天以損害價值為樂。

未來的市場應該是百花齊放的,那麽隨著機制的變革,創新工具的推出,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推進,那會是怎樣的精彩?這種精彩或許是05年的我,想都不敢想的,或許還伴隨著14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而帶來的龐大機遇。






我是如何選擇公司?


在一家公司已經快十年,對其很有感情,在這里實現了第一次的人生跨越,完成了上榜和專業積累,很感激。但我也不得不說,在這日複一日的工作中,自己慢慢有了惰性,如果不掙脫這種枷鎖,無法突破原先體系,或許自己最終會被這種枷鎖耗盡激情,從而錯過資本市場最精彩的時間。在職業遇到相應天花板時,是時候該采取辦法去突破!


我畢竟也是研究金融行業的分析師,相信為朋友們,投資者提供些選公司的建議,總是出於真心的,同時也發揮一些自己的研究優勢。這里重點說說,要選擇的目標公司(投資或者工作)應該具有哪些素質?


1.公司要有機遇意識。也就是說,公司必須意識到資本市場當前蘊含的巨大機遇,只有這樣的公司,才可能投入資源,來搭建自己的核心話語權。因為如果一個證券公司,對中國,對資本市場前景是很悲觀看法的話,那麽它所采取的戰略很可能是成本控制,因為在大熊市中生存的最大戰略應該是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活動,冬眠,然後等待春天的到來。但是如果判斷錯誤,可能對於別人已經是春天或者夏天了,結果這家公司還在冬眠,那自然會被歷史的潮流所淘汰。我前面已經反複強調我對資本市場的未來是充滿信心的,那麽自然要選擇同樣價值觀的公司,要認識到當前的歷史機遇!從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在各大場合的發言,其實就能看出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意識到當前的機遇。


2.公司要有進取意識。我也見過一些證券公司,口頭上天天要抓住機遇,但一開會,看見每個人的表情,我就知道這公司估計夠嗆。主管們在下面哈欠連連,無精打采,混著開會時間,領導一人在臺上也是空話套話成篇,絲毫沒看出想抓住機遇的動力,就算口頭說的再好,估計也很難真正實質努力。光靠說也不行,公司的進取意識應該反映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記得有一次和某家最大型私募組織一對一交流。我一上臺,我就知道這家私募大有希望,讓我有此印象主要是因為,第一:下面坐了很多年輕人,這跟一般私募不同,因為很多私募是不願意培養人的,都希望能直接上手。所以我去很多私募路演,人員構成是明顯過於成熟的,這沒有不對,但反映出這家私募和別人不同,他願意培養人,而在這些年輕人中間,又有不少市場上曾經的大腕,保證了不會過度的缺乏經驗。第二:大家看著我的眼神中,明顯是充滿著求知欲,筆頭也都在不停的記錄著,這種就是一種進取意識的體現,這種朝氣讓我佩服。第三:這家私募的當家人,自身是個十分懂行的專家,而且樂於交流,喜歡新鮮觀點和邏輯,願意碰撞,我在上面說,他在下面和,這種一唱一和的狀態,確實很少見,這也說明這家私募具有很強的進取意識,只有覺得自身還有提高空間,才會不斷進取,不斷吸收新的知識。當然,回頭來看,這家私募確實做得很好,規模和業績都數一數二,具體名字就不說了。擁有進取意識的證券公司,才能獲得在機遇期充分的發展。那怎麽得知這公司有沒進取意識?首先看核心部門的年齡構成,我認為經驗很重要,但是從大數定理來看,確實人的雄心壯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遞減,由於我在研究所時間較長,我認為一個研究員的黃金年齡應該在30-45歲這十五年。如果超過45歲,或許應該承擔更多的管理職能,而小於30歲,或許更多的需要在助理層面多積累些經驗和對行業的理解。如果一個核心部門老人太多,而且工作狀態比較萎靡,可想而知這樣的公司難以讓人感覺有戰鬥力。但是如果一個核心部門大部分都是剛畢業的小朋友,那會讓人感覺不成熟,畢竟再有天賦的人也需要引導和學習。

3.公司要有責任擔當意識。這個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選公司,往往是看重這個公司在未來行業競爭中的獲勝希望,那麽如何獲勝?尤其面對市場新機遇要適應之,抓住之。其實眼光可能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具備,畢竟在市場上已經打拼了這麽久,看準不成問題,關鍵是如何執行?這尤其需要做較大力度的改革,如果沒有強大的執行意誌和能力,估計很多改革也就是停留在設計層面,推進不下去,這種公司難說有遠大前途。拿美國公司來說,例如微軟這種大公司,他們並不見得沒看到智能手機的巨大機遇,但為什麽抓不住呢?這就是因為他們太龐大了,既得利益太多,而頂層的比爾蓋茨在前幾年也陷入一種瓶頸,反而以拒絕蘋果的一切來表達不滿,這明顯就是關門主義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想改革,又如何可以改革的下去呢?(聽說近期蓋茨和微軟都有了變化,那要觀察)。


改革從來都要帶來短期的陣痛,從而實現中長期的增長,這點在股東層面也相應要給予支持,還需要管理層的團結與魄力,尤其公司需要建立管理層及骨幹的長期激勵制度。那麽分析的話,我們要觀察這家公司內部正在發生的細微變化,改革應該是漸進且堅定的,過於激烈的改革往往短命,分析師應該觀察到這種變化,並且預判方向,這些不是內幕信息,而是實實在在的變革。從股票來說,改革效果或許還需要等等,因為按照一般情況,剛開始改革時,大家的懷疑是居多的,所以股價在改革剛開始時,大概率是向下的,大概一到兩年,如果改革成功,股價則開始大幅向上反映,例如民生銀行在09年開始事業部改革,股價在11年初見底後才開始大幅修正,而平安銀行12年開始改革,股價到13年才有反映。


但是如果是個人跳槽選擇,我覺得不能剛好踩準股價的點,而是一定要提前,因為任何地方都有各自特點,看準後早點加入,積累資源,等改革成功後才能更好的分享改革紅利。後面回顧,如果早點回國,時機或許會更好,不然05年大牛市來的太快,還沒積累足夠資歷,自然在晉升上是比較吃虧的。



上述已經說明了自己是如何抄各種底的,如果讓我現在來判斷,無疑目前就是新一輪抄底非常好的機遇,無論對於中國,資本市場或者自己的職業規劃來說,在13年,我們寫了很多關於資本市場改革,資本市場成長的文章,目標就是希望投資者和年輕人能夠意識到當前的機遇,除了熱血分析師四卷,還有資本市場大改革三卷,還有專門為學校學子寫的投資銀行求職及入門攻略,後面我們的判斷基本都在一步一步兌現,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平穩,股市從13年6月最低點1849以來,也在持續的震蕩蓄力,而資本市場的改革在加速高效的推進,註冊制改革寫進了18屆三中全會決定,而新三板,優先股,個股期權等等創新工具層出不窮,未來這種改革,我相信必然帶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崛起。


下圖是我們總結從05年以來的主要資本市場的改革和大盤走勢,還有對未來改革措施與大盤預測,看看是否能有啟發?當前資本市場問題是不少,我們的確還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我們要對未來的改革有信心,要敢於抄底!只要改革堅定推進,股市十年萬點不是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