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滬港通“北熱南冷”港股匯率虧損“一場虛驚”,資本“轉換器”前景可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764

2014年11月17日,香港交易所舉行滬港通開通儀式。 (CFP/圖)

開通首日,由於匯率結算和免稅政策等多重原因,滬港通呈現意料之中的“北熱南冷”態勢。

2014年11月17日上午9點30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190名媒體記者以及近500位各方嘉賓,在港交所交易大廳內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與港交所主席周松崗共同敲響了“滬港通”的開市鐘聲。

在APEC會議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滬港通近期開通的肯定回複。周一,為此期待多時的兩地股市,以高開之勢迎來了滬港通的首筆成交:北向購買上海A股的滬股通首筆交易為伊利股份,而內地投資者購買的首只港股通股票則是長江實業。

就在滬港通開通的前一天,作為滬港通方案主要設計者之一的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題為“寫在1117號列車啟程前的心里話”的文章,文中寫到他對滬港通開通首日的期盼:“滬港通首日首周甚至首月的上座率完全不是我們的關註重點。我們最關註的指標是滬港通列車的安全指數和舒適指數。”

盡管如此,這列新開出的“資本列車”中,第一天的“旅客”流向依然引來了市場的高度關註:就在當天下午14點前,滬股通每日130億元的交易額度便已全部用完;而港股通的額度僅使用了13.3億元。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在滬港通首日交易中實際買入120.82億元,另有部分未成交且未撤單的買入申請占用了當日的交易額度;港股通當天則錄得買入22.38億港元(折17.73億元人民幣),賣出1.06億港元(折0.84億元人民幣),共使用額度17.67億元,當日剩余額度87.33億元。

在當天收市後港交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坦承,他之前最怕的兩個預期——一是沒有交易、二是過於瘋狂——都沒有出現,市場投資者表現得“理智、清晰”;同時也對當天的兩市交易規模差異做出了解釋,表示北上資金以大單為主,相當大部分是“O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英文簡稱)的轉換”,滬股市場內的新增資金並沒有那麽多。

港股買入即虧損?

盡管此前市場對滬港通開通後可能出現的“北熱南冷”狀況有所預期,但開通當天的成交金額反差仍然令許多投資者感到意外。

對此,市場一度傳言港股通遇冷的重要原因是港元和人民幣匯率差提升交易成本所致。並有媒體按上交所當日公布的匯率參考價計算,得出即使以相同價格買賣同一只港股,僅匯率虧損便高達5.82%的結論。

擔任港股通交易結算的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結算)發布聲明稱,由於港股通交易為港幣報價、人民幣結算,而境內券商對投資者實施前端控制,投資者交易前須事先全額繳納相關資金,故港股通業務中需事先設定參考匯率,主要用於券商交易前端預凍結資金,而非用於實際結算。

中國結算表示,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加上證券公司在參考報價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因此被投資者誤認為匯兌交易成本高達5%以上。

而據上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滬港通首個交易日的港股通首個交易日的買入結算匯兌比率為0.79143元人民幣/港元,賣出結算匯兌比率為0.79017元人民幣/港元,相差約12個基點。

盡管只是一場虛驚,但滬港通交易中所存在的匯率變動風險依然不容忽視。在中國結算的聲明中特別強調,當離岸人民幣市場價格發生大幅波動時,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例劣於參考匯率的情況,投資者須及時關註人民幣價格波動並查看資金賬戶余額,以防止資金賬戶出現透支。

而對於金融市場的監管者來說,盡管滬港通的制度設計嚴格遵循“封閉循環”的原則,避免了國際熱錢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但如果出現離岸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的極端情況,無論是滬港通還是國內金融市場,都將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

調倉行情

相對於港股市場的“冷清”,開通當日便將交易額度用盡的滬股通,似乎代表著國際投資者對A股市場更大的熱情。這一方面源於多年熊市之後,A股市場整體估值相比港股市場,更具備“價值窪地”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源自財政部近期所發布的優惠政策。

就在滬港通啟動前夕,財政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稅收優惠政策,宣布自11月17日起,對香港投資者投資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轉讓價差所得,暫免征收所得稅;對香港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上交所A股取得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同時對QFII、RQFII在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

對此,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認為,“僅免稅的好消息就可使市場潛在估值上升10%”。因為此前無論是QFII還是RQFII在內地的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都要繳稅,外資機構一般都會為此預提10%的稅收準備金。

而隨著一系列免稅政策的出臺,前期通過QFII和RQFII買入A股的國際投資者,也獲得了一個低成本的調倉機會。

數據顯示,自2014年4月以來,QFII買入A股熱情大增,新增開戶數118個,接近2012年全年開戶數,同時持倉市值持續增加;而RQFII-ETF產品也持續15周出現凈申購,至滬港通啟動前多數RQFII-ETF額度已用盡。

在前期的大規模布局之下,上證指數在滬港通概念推動下,從2000點到2500點的大幅升勢已為QFII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盈利。但由於QFII和RQFII額度供不應求,因此相當數量的國際投資者須付出1%到2%的中間成本借入相應額度以購買A股。

而隨著滬港通的開啟,此類投資者即可通過將QFII額度下的A股置換為滬港通投資,從而省下中間成本,並可將相應QFII額度投資到滬港通限制之外的更多股票。

這也就是李小加所說的“QFII的轉換”,而他在開通首日總結時提到“撇除QFII因素外,新增資金不多”的判斷,也在第二天的市場交易里得到了驗證。

在11月18日的滬港通市場中,至收盤時滬股通余額尚有62%未用,港股通余額則剩余94%以上。顯示出在首日QFII調倉和獲利盤回吐的調整壓力下,兩地投資者均對市場處於審慎的觀望階段。

但短期內的市場調整與觀望,並無損於滬港通這一市場機制創新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正如李小加此前所言,滬港通作為溝通中國與國際資本市場的“轉換器”,將在未來5到10年中令A股市場的規模獲得巨大增長,並帶來“世界最大規模資產的一次重新平衡”:在中國高達22萬億美元的銀行資產與4.57萬億美元資本市場市值之間,滬港通及其所引入的國際資本規則,也將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轉換器”的角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