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腦力訓練遊戲不能提高智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587

2013年9月26日,英國倫敦市民體驗一款為電子遊戲設計的頭戴式顯示器。這款設備很可能改變未來人們遊戲的方式。這款頭戴顯示器具有兩個目鏡,每個目鏡的分辨率為640×800,雙眼的視覺合並之後擁有1280×800的分辨率,並且具有陀螺儀控制的視角是這款遊戲產品一大特色,這樣一來,遊戲的沈浸感大幅提升。 (東方IC/圖)

在最近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近七十名神經科學家對腦力訓練遊戲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幾乎沒有證據顯示,玩大腦遊戲會廣泛增強人的認知能力,也不能讓人更好地處理複雜的日常生活。但遊戲公司卻認為,這等於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了。

每天在網上玩二三十分鐘的腦力訓練遊戲,就可以鍛煉大腦,讓人變得更聰明,這是近些年來出現在網絡上的一些“大腦遊戲”網站的宣稱。它們普遍表示,這樣的鍛煉對老年人也可奏效,可以預防健忘癥,甚至有網站稱可以幫助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

某些“大腦遊戲”的開發者強調,這些遊戲是“基於科學”而研發出來的。還有公司在措辭上略有不同,他們說自己的遊戲是“經科學驗證有效的”。

一些科學家決定看看事情是不是真的像商家宣傳的那樣。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科學家2014年發表了一項實驗。他們找來77名學生,分為兩組,安排其中一組去玩電子遊戲《傳送門2》,另一組學生去玩近幾年很具代表性的腦力訓練網站Lumosity。兩組學生分別玩了8個小時的遊戲,然後他們接受了三項測試,分別體現了他們的問題解決、空間技能和持久性。結果發現,專門進行了腦力訓練的學生在這三個項目上的表現還不如玩普通電子遊戲的學生。

在2014年10月份發表的一份最新聲明中,近70名神經科學家聯名對腦力訓練遊戲提出了質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玩大腦遊戲會廣泛地增強人的認知能力,也沒有顯示這種行為能夠讓人更好地處理複雜的日常生活。”這份聲明寫道。

德國馬普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厄爾曼·林登伯格(Ulman Lindenberger)是這份聲明的發起人,他在2008年就曾發起過一個類似的聲明。林登伯格說,並沒有一件特別的事情觸發他去組織這份聲明,但該聲明表達了很大一批研究人類認知衰老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所關心的問題。

科學家們和推廣“大腦遊戲”的公司的分歧在於,後者認為特定任務的訓練能夠讓人的認知能力在許多方面得到改善,而前者則傾向於認為,訓練一種任務,提高的是人們在這種任務上的技能,僅此而已。

曾經有心理學家以國際象棋和數獨遊戲為例,指出玩家玩得越多,就會在這兩種遊戲的技能上越精進,比如高手可以蒙著雙眼下盲棋。但這是否說明“國際象棋會讓你更聰明”呢?研究者們並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練習國際象棋所獲得的能力能夠延伸到認知相關的其他更廣泛和基礎的方面。

窄遷移與寬遷移

200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曾經引起心理學家的許多爭議。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肖恩·格林(Shawn Green)與同事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然後得出結論:玩電子遊戲的老手在認知方面的能力高於新手。

這其中所謂的老手,指的是在過往六個月里每周至少玩四個小時電子遊戲的人。研究者讓這些人做了一些涉及註意和知覺的測試,結果他們的成績好於電子遊戲的生手。

這個結果讓格林的同行感到驚訝,因為這並不是研究者通常認為應該發生的事情。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布特(Walter Boot)當時就指出,格林等人實驗中得到的結果具有相關性,但並不見得具有因果性。他提出一種可能的解釋:格林測試的對象是大學生,那麽一些人本來在學業之外還有精力玩遊戲,另一些人只能疲於應付學業,也許兩者之間本身在認知能力上就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並不是電子遊戲帶來的。

後來,格林和同事真的就按照質疑者提出的意見繼續做了他們的實驗。他們找來一批電子遊戲的生手,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去玩第一人稱視角的射擊遊戲《榮譽勛章》,另一組去玩俄羅斯方塊。玩了一段時間以後,格林等人讓兩組學生分別做一項與註意有關的測試。這個測試考驗的是人眼余光辨別物體的能力。

如果說電子遊戲能夠提高人的基礎性的認知能力的話,那麽第一人稱視角的射擊遊戲對余光的鍛煉應該是很強的。俄羅斯方塊則不太需要這種能力。結果格林的測試真的印證了這一點。玩《榮譽勛章》的學生的表現確實比玩俄羅斯方塊的學生要強。這個發現在認知心理學界非常具有突破性,研究論文還發表在了英國《自然》雜誌上。

2008年,瑞士伯爾尼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也做出了一項同樣令人震驚的研究。他們讓一些學生玩了一款叫N-back的遊戲。這個遊戲的界面非常簡單。一個白色的正方形畫面被分為九格,每過大約兩秒鐘,會有一個小方格被點亮,與此同時,會有語音讀出一個英文字母。如果點亮的方格與前一次的發生了重複,就在電腦鍵盤上按A鍵,如果語音字母重複了,就按L鍵。這是遊戲的第一級。如果你順利過關了,那麽在第二級,你就得判斷出被點亮的方格和語音字母是否與上上一次相同。這樣一來,遊戲的難度一下增加了不少。如果你還能過關,那麽下一關就得判斷是否與三個之前的信息相同了……如此進行下去。

這個遊戲非常考驗人的註意力和記憶力。研究者蘇珊·賈基(Susanne Jaeggi)和她的同事讓參與實驗的學生每天練習20到25分鐘N-back遊戲。在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再讓學生們來做智商測試。結果發現,在做了12周和17周N-back遊戲之後,學生們的智商測試成績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2008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者們喜歡用“窄遷移”和“寬遷移”兩個概念來討論遊戲所帶來的認知能力增進的現象。如果你把數獨練好了,那你玩聰明方格(KenKen)的成績應該也不會差,因為聰明方格是一種與數獨類似的數字遊戲。這種能力的遷移就叫“窄遷移”。而如果你數獨玩得好,導致你記憶電話號碼的能力增強了,這種像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幹的能力的遷移,就叫做“寬遷移”。

上述兩項研究令同行研究者驚訝的地方就在於它們屬於“寬遷移”。《榮譽勛章》玩得好,是不是會提高你開車的安全性?因為你眼睛的余光變得更敏銳?更令人吃驚的是,在格林等人的實驗中,受試者只是玩了10個小時的遊戲,其認知能力就發生了顯著的改變。

考驗註意和記憶力的遊戲N-back則會讓人在韋氏智力測驗中表現更好。韋氏智力測驗是一種通行的智商測試方法。你會看到幾個給定的圖形,然後看到一些選項,你需要推定下一個圖形應該是哪一個。這個測試一開始很簡單,但越往後面越難。訓練12周N-back之後,學生們平均在韋氏智力測驗中能多答對一道題;17周之後,多答對3道題;19周之後,平均多答對4.4道題。

厄爾曼·林登伯格教授是聲明的發起人。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還需要更多的實驗

近年來還有一些研究得到了“神奇”的效果。比如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的一些研究人員讓老年人在電腦上玩一些簡單的遊戲,這些遊戲訓練的是註意、記憶或運動控制的能力。然後,這些參與實驗的老年人再去模擬器上駕駛汽車,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遭遇車禍的概率顯著降低了。

還有一個實驗,在100天的時間里訓練年輕人在電腦上做12項認知任務,結果發現這些年輕人的推理能力、事件記憶的能力出現了提升。另有一些研究顯示,老年人在進行了電腦上的認知訓練之後,自我報告感覺日常生活得到了提升。

林登伯格和同行們在最近的聲明中指出,的確有一些零星的研究顯示,人們接受認知訓練後,相關的技能會得到顯著的增進,而有時,這種增進還會擴展到其他的認知能力上。但他們認為,這些研究的可靠性仍然有待考察,這些現象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重複。

就格林的實驗來說,有一些同行後來嘗試重複,但只有一個實驗室重複出了相同的結果。更多的人對其結論持懷疑態度。N-back遊戲的實驗也存在相似的困境,許多同行並不相信這件事,有人指出原始實驗中存在諸多缺陷,甚至有人將它與曾經火爆一時的“冷聚變”相提並論。

林登伯格等人提出,要讓大腦訓練的遊戲真正可信,那麽需要探討以下問題:這種增進是某種能力帶來的在一系列任務上的寬泛提升,還是僅僅反映了對特定技巧的掌握?獲益是否能夠持續一段有意義的時間?現實生活中所察覺到的正面改變是否真的指示了認知健康?在這個過程中,動機和預期的角色又占到多大呢?

在林登伯格等人的聲明發表之後,一些制作大腦遊戲的公司對這份聲明進行了反駁。有人稱,這是“典型的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了”。“所有公司做這件事情多少都是想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把這些行為統統歸為捏造是不對的。”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在看到聲明後對媒體說。

也有一些研究者拒絕了在聲明上聯署,比如南佛羅里達大學衰老研究所的吉里·愛德華茲(Jerri Edwards)。她認為聲明把具有嫌疑的大腦遊戲公司和那些參與正規認知研究的公司混為一談。

在科學上,目前已知的對大腦認知能力能夠起到提升作用的鍛煉,並不是直接的腦力訓練,而是身體上的鍛煉。比如,研究顯示,每個星期走幾個小時路,就能夠對人的規劃能力和多重任務處理的能力起到幫助。對老年人來說,一個星期里有三天時間,每天走路45分鐘,就能夠顯著減少大腦灰質的流失。

“科學家已經發現有規律的有氧鍛煉可以增加大腦供血,幫助新神經元和血管連接的形成。身體鍛煉顯示出對註意、推理、記憶能力都會起到改善作用。”林登伯格等人表示。

南方周末實習生董文穎對本文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