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幹貨】民生靜觀旅遊電話會:跑步盛宴背後的產業鏈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3&extra=

【幹貨】民生靜觀旅遊電話會:跑步盛宴背後的產業鏈
作者:靜觀旅遊

1、體育及跑步行業市場規模​

全球體育產業規模:13年8000億元美金,其中美國3000-4000億美金,占其GDP約4%。​

我國體育產業規模:2005年約1000億人民幣,2013年3400億人民幣,占GDP約0.6%。​

全球跑步市場規模:無官方數據,估計150億美金(美國2013年跑鞋規模約30億美金)。​

我國跑步市場規模:估計50億美金,>300億人民幣。​

2、跑步產業細分:三類:競賽;制造;服務​

1)核心:跑步競賽、活動、表演;​

2)跑步用品銷售,涉及相關制造業、媒體、公關、博彩業、食品營養業、醫療業;​

3)跑步社交:跑步網站,軟件,APP;​

4)跑步旅遊:去境外跑馬拉松;​

5)其它:咨詢、科研、展會;​

3、跑步產業發展歷史全球經驗​

1930年:第一次爆發,原因:經濟發展,情感發泄;​

1969年:第二次爆發,原因:社會動蕩,社會階層分化及躍升。​

4、主要國家地區馬拉松賽事場數​

美國:全球賽事最多的國家:12年780場,13年1100場;​

臺灣:13年約220場;​

日本:13年約200場;​

中國:11年22 場;12年33場;14年53場。​

5、我國當前馬拉松賽事狀況​

1)重點賽事:北京、上海、杭州和大連,當地市民認可度+旅遊業發展環境;​

2)存在問題賽事開發經營混亂,缺少必要的規範和監督;中央直屬單位權力高度集中;幹部兼職,利益關系複雜。​

3)賽事組織類型:政府牽頭型;官方主辦型;各單位協辦型;企業贊助型。​

6、跑步賽事的舉辦類型​

1)相關政府部門申請,體育總局批準。​

2)行業協會牽頭舉辦;​

3)官方認證,企業或組織自行舉辦。優勢:10公里內短程跑、越野跑等賽事更易操作;劣勢:規模小,收入少。​

7、我國跑步產業收入來源​

目前收入來源:贊助商(最大收入來源);報名費;紀念品,紀念套裝等銷售。​

與國外的區別:國外電視轉播權可定價,國內由政府主導。​

8、贊助商費用案例​

北京馬拉松:Adidas:約2000-3000萬;​

上海馬拉松:Nike:約1000萬。​

其它:特步:預估接近1000萬。​

9、中國跑步人口測算​

1)中國:14年馬拉松賽事7.5萬人完成全程,11萬人完成半程,60萬人完成10公里內小型跑,總共80萬人。​

2)美國:13年全程馬拉松人數54萬人(一半以上>40歲);半程180萬人(一半為女性),總計>2000萬,占美國總人口10%。​

3)中國實際跑步總人口:北京為例,至少100萬。​

4)體育總局統計數據:鍛煉人口占比:1996 年30%;2008年(奧運年)37%;估計14年>50% ​

5)相關軟件用戶數:Nike+:全球的用戶1800萬全年增速為130%,中國用戶250%;咕咚中國用戶2000萬。以咕咚用戶為參考,推算中國跑步人口>5000萬,占比1%不到。​

10、我國跑步人均費用統計(裝備、訓練、參與比賽等)​

馬拉松比賽每公里消費:100-200元。​

普通人:14萬元;​

中等收入人群:約20萬;​

土豪:>110萬。​

11、跑步人群細分(金字塔型)​

底層: 40-50歲,不會上網的工人,參加比賽少,ARPU值低;​

中間層:大學生、白領,對健康的需求中等,年均ARPU值約一月工資;​

最上層:狂熱者+意見領袖(潘石屹、毛大慶、於嘉),海外比賽消費>2萬元。​

12、跑步行業品牌​

Tier 1:Adidas和Nike,合計份額>60%​

Tier 2:Puma、New Balance 、Under Armour(UA,美國排名第二,高端專業路線)。​

Tier 3:本土和日本品牌:探路者、Asics 、Mizuno(美津濃)​

Tier 4:其它小眾品牌​

國內跑步6大品牌:李寧、安踏、361°、特步、匹克、kappa。​

13、我國跑步產業發展趨勢​

1)人口年輕化;​

2)裝備專業化,裝備花費提升;一站式產品采購和服務門店受歡迎;電商和海淘比重提升;​

3)更多國外跑步體育品牌進入中國;​

4)預計未來3年,官方認證的馬拉松賽事將由53個突破到100個,比賽人數從80萬躍升到200萬。10公里內的比賽會覆蓋到絕大部分二線城市。​

5)跑步融入旅遊:比賽參與度提高,更多人選擇在更多不同城市參加馬拉松比賽。​

6)民營資本將以各種方式進入跑步行業。​

提問:​

1、國內是否由於教育水平和意識差距,導致未來也無法達到如美國10%的跑步人口占比?​

承認中國城鄉差異大,農村基本沒人跑步,未來幾年大趨勢還是城市,包括城市中的藍領和工人。​

2、國內品牌對於馬拉松賽事贊助營銷的態度和效果如何?​

大部分品牌態度積極,一少部分是應政府要求,積極性不高;​

國內萬人以上賽事的贊助商總體效果較好:賽前賽中和賽後的準備充足,執行較好,贊助後知名度有提升,新產品推出更容易。​

3、個人最難忘的馬拉松體驗分享​

朝鮮羅先:相當於80年代的深圳於中國,當地人熱情;​

美國華盛頓:搖滾盒子,每1.4英里就有1個搖滾樂隊,中途可與樂隊合影、互動。由此感受我們的賽事運營和商業模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