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扳倒 “影子環評師”


2014-12-07  NCW
 
 

 

“影子環評師”頑疾持續多年。一家重慶NGO揭開了蓋子,環保部開始整肅◎ 財新記者 崔箏 文cuizheng.blog.caixin.com 環境評價(下稱環評)程序是一道環境閘門,但許多時候卻是由“影子環評師”在把關:假環評師以真環評師的名義為項目寫有法律意義的環評報告。被掛名的真環評師,多數另有其職,且多為環境部門公職,並未真正從事環評。此類現象在環評業界口口相傳已久,終於到了被揭開的時候。

9月16日,環保部下發《關於31家環評機構“掛靠”環評工程師問題處理意見的通報》 。因為存在共計62名“影子環評師” ,這31家環評公司最終有3家被取消建設項目環評資質,1家被降級,7家被縮減環評範圍,20家被勒令停業整改。

這是中國官方首次大規模開始清除環評界“影子環評師” 。業內認為,這只是開始。

財新記者近日獲知,上述官方進行的清除“影子環評師”行動,事實上緣于中國一家地方環保組織——重慶兩江志願服務發展中心(下稱兩江中心)的實名舉報。

兩江中心主任向春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在環保部通報的62名“影子環評師”中,有43名(占比69.3%)系兩江中心舉報;涉及的31家環評公司中,有20家在兩江中心名單之中。向春亦向財新記者提供了當初的舉報名單。向春的說法在官方文件中亦能找到部分證據。2014年3月,在湖北省環保廳一份與“影子環評師”有關的公文中,明確出現了“環保部接某環保組織的實名舉報”字樣。

財新記者還獲悉,兩江中心投向環保部的舉報材料中,實際載有129名“影子環評師” 。向春相信,環保部對“影子環評師”現象應有後續動作,其餘80 余名“影子環評師”應會被認真清查。

與此同時向春透露,由於工作量巨大,他投舉報材料之前僅查證了江蘇等兩三個省份,結果就發現有100多名“影子環評師”的存在,可以設想,全國範圍內的“影子環評師”數量會大得多。

揭出中國存在大量“影子環評師”的事實,固然讓業界痛心,但環保組織作前期工作,環保部隨後大力查辦,這一良好的官民合作行動本身無疑有正面的社會效應。

讓人好奇的是,如此影響重大的舉報,民間NGO 兩江中心是如何獲得材“料的?兩江中心又是如何“扳倒”這20 家環評公司的?

舉報129名 “影子環評師”7月31日,環保部正式向外通報了首批“影子環評師”名單。彼時發佈《關於對62名環評工程師“掛靠”環評機構問題處理的通報》文件,正式揭開了上述中國環評行業頑疾的一角。

環保部文件公佈當天,離北京1000 多公里以外的山城重慶,一座普通居民樓套間里的一群年輕人歡騰起來。這裡就是環保NGO兩江中心的辦公室。

2014年1月,兩江中心將一封掛號信寄往北京,裡面裝著一份16頁的“關於環評機構、環評工程師違法違規的舉報函” 。

在兩江中心的舉報材料中,列舉了江蘇無錫、海門和海安等地的一批環評 機構,登記的環評工程師本來就少于其相應的評價資質中要求的數量,這些登記的環評工程師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有其他的工作單位,只是將資格證“掛靠”在這些機構。

兩江中心還進一步指出,僅僅在他們的小範圍調查中,就發現了53家環評 機構登記的環評工程師共計129人,另有本職工作,且就職于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如環保局、環保監測站、環境評估中心、甚至環境執法隊伍。

環保部發佈通報文件之時,離兩江中心向環保部發去“舉報信”已有半年,但通過仔細比對了通報中涉及的人名和機構,向春確認,這一次,自己和同事們真的扳倒了一批違規的環評公司。

財新記者查看了向春提供的舉報信內容,發現舉報內容確實較為翔實、詳

細——

例如,現任邯鄲市環保技術評估中心某副主任,在2009年3月6日環保部發佈的擬批准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申請單位名單公示中,登記為江蘇嘉溢安全環境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資質申請環評工程師,還同時為河北省省級環評 和環保驗收補充專家庫專家。

現任湖北省大冶市環保局汙控科某科長,在2010年7月12日環保部發佈的擬批准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申請單位名單公示中,為義烏市華宇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資質申請環評工程師,而在2011年, 此人又換了家“掛靠”單位,登記為湖北永業行評估咨詢有限公司。

審批環評的環保行政單位和操作環評的環評機構,本應嚴格分開。但在環評市場的混亂之下,許多政府環保部門的公職人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

兩江中心在舉報信中表示, 這種環評機構利用政府環保部門公職人員為本機構環評工程師的行為甚至違反了《公務員法》的規定,公務員不得有“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的行為” 。

無意間的“收穫”

在寄出舉報信之前,向春準備了足有兩年多的時間。

2010年初成立兩江中心時,學環境相關專業出身的向春就把這個尚在起步期的民間組織定位為“致力于工業汙染防治的專業型環保組織” 。

發展早期,兩江中心的工作人員以調查工廠排汙為主,向地方環保部門舉報工廠超標排汙,舉報非法排汙口的位置等,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011年初, 兩江中心開始關注環評。

“如果在項目建設之前把好環保關,那麼後續的社會成本會少很多。 ”向春對財新記者表示,在從事數年的汙染調查之後,自己開始轉而關注汙染項目建設的前端,即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像所有關心環境的民間團體一樣,兩江中心首先關注的是公衆的知情權,從搜集公開的環評報告入手,工作人員開始整理公開的環評項目信息,研究這些環評報告的流程是否合規,有沒有按時進行公示,公示的渠道等等。

隨著數據越來越多地積累,整合這些碎片式的信息成為一個難題。這時,成立更早、名氣更大的環保組織“公衆環境中心”的成功給了向春不少啓示。

2012年,公衆環境中心的主任馬軍接受了有“環境諾貝爾獎”之稱的戈德曼獎。馬軍最為人稱道的工作,是通過信息檢索搜集散落于官方網站各個角落的企業違規信息、汙染記錄,匯集到數據庫,並用地圖表達出來。

受馬軍的啟發,向春也想做出一個“環評地圖” ,展示全國各地的建設項目背後的環評過程,並將具體操作這些建設項目環評的機構和環評工程師等,也納入數據庫。

2013年7月, “環評公衆參與網”上線,但關注度不如預期。然而,在製作數據庫過程中,該團隊另有發現。

團隊在環境影響評價數據檢索時發現,部分環評機構不符合持證條件,環評機構工程師“掛靠”現象嚴重,部分環評機構中登記的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環評工程師,有來自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如環保局)和環境保護事業單位(如監測站、評估中心、環境執法隊伍)的公職人員。

上述違規行為,赫然存在於互聯網上,只需要進行搜集和比對就能發現。

“影子環評師”亂象

大到三峽水壩、南水北調這樣的大工程,小到一個居民小區的建設,在繁複的審批流程中,通過環評程序是項目工程順利上馬、開工的必要條件。

2003年開始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在中國境內和管轄範圍內的海域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都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短短十幾年,中國的環評行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但由於種種原因,評價過程違規操作、評價文件質量低劣,環評工作人員水準普遍不高等等,原本應為環境保護的第一道防線的環境影響評價正在失去其應有的功用。

這其中,環評工程師的“掛靠”幾乎成為環評業界頑疾。

環評工程師,是通過了環評師職業資格考試的持證人員。根據規定,環評 機構要取得資質開展環評工作,需要具備一定數量的環評工程師。招不到專職 的環評師,許多環評公司就想出了“掛靠”的點子,在資質審定、送審環評報告時,找一個具有資質卻沒有在具體從事環評工作的工程師充當門面,而背後的工作,都是沒有環評師資質的工作人員完成的。

一般工作人員從事環評具體工作並不違規,但有資質的環評工程師的參與和把關,是保證環評報告質量的關鍵,其簽字代表了專業人員對於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的權威鑒定。然而在現實中,部分環評師的工作,僅僅是把自己的資格證“租借”給環評公司取得資質而已。

“大家都知道遊戲規則,知法犯法、缺乏監管是這個行業的普遍現象。 ” 兩江中心工作人員宋亞光告訴財新記者。

從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的宋亞光,曾在環評行業工作了四年,編制的環評報 告之多自己也沒有統計過,但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報告上署過名。掛靠在他們公司的持證工程師,平時並不露面,只是他們的證書複印件和簽名會出現在每一本環評報告書中。

按照要求,每個環評機構的持證工程師的細節、每個建設項目的環評報告書以及編寫報告的人員都應公示,因此,只需稍加搜索,違規環評機構和工程師的具體信息和違規證據都能夠在互聯網的某個角落找到。

因此,兩江中心舉報信中的每一條,都來自于公開信息。

“約見”環保部

“你們是怎麼查到這些信息的?” 環保部第一份通報發佈前的一個月,在北京,環保部的一個辦公室里,環保部環評司一位副司長見到向春之後,第一個問題 就是這一句。

兩江中心與環保部的聯繫建立于2013年7月第一次向環保部發出舉報信,當時他們陸續舉報了幾個環評公司違規 開展環評的情況。幾次舉報沒有回音之後,兩江中心又申請了信息公開,要求環保部公開“對此前舉報的受理情況”的信息。

與此同時,向春頻繁地撥打環保部網站上公開的環評司工作電話,直到對方拿起聽筒。

用這樣的笨辦法,他們終於在中國最高的環境保護機關獲得了回音。

在發出涉及數十個環評機構、100 余名環評師的舉報信的同時,向春每隔一兩個星期就要打電話去環評司詢問情況進展。

3月的一天,密切注視全國各地環保部門網絡動向的一位同事發來湖北省一個文件,這份文件讓向春感到非常振奮,環保部工作人員口中的“很重視” ,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這份由湖北省環保廳發出的鄂環辦 【2014】72號紅頭文件是關於調查核實該省環境評價工程師有關情況的函,其中寫道“近期,環保部接某環保組織的實名舉報,反映我省有部分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下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註冊在環評機構……”並要求各市級環保局調查核實後上報。

“接某環保組織的實名舉報”幾個字,讓兩江中心著實高興了一把。這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成果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國的環保系統。

在一次和環保部的“例行”通話中,向春提出,自己想到環保部拜訪下相關負責人,電話另一頭的政府工作人員竟然表示,可以試著幫忙約一下。不久之後,向春就坐到了環保部環評司的一個小會議室里,與環保部環評司的一位處長座談。

“談了一會,副司長進來了。 ”向春說,“他非常好奇,仔細問了我們的調查方法。

我也告訴他們,信息其實全在網上。 ”在一個多小時的座談中,環保部領導告訴向春環保監管機構作為行政部門的難處,環保部要處理的環評機構資質 申請數量繁多,他們傳統的工作方法,把環評各個環節公示在網上,如果有人發來疑義,則發起調查。

向春也向他們描述了自己的工作方法,用環評工程師的名字進行簡單網絡搜索,經常會發現另一個地方某個環保部門工作人員有個“重名”的,再進一步比對個人信息,很容易就能確認。

告別之前,上述處長說,環保部正在對舉報進行調查,很快會有調查結果出來。

當前述兩個通報在環保部網站上發佈時,向春詳細地比對了舉報函所附清單與環保部公佈的62名“掛靠”環評工程師清單,其中約40人的信息重合。

在最終的文件中,環保部也並未提及此次調查與任何“環保組織”相關。

向春已經在計劃了下一步的舉報。

在兩江中心的“環評地圖”中,還有更多的地方隱藏著更多的掛靠環評師和違規的環評機構。

“我們只能一步步來。 ”向春說,他期待環保部進一步徹查環評亂象,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幾個省。 “我們會一個省一個省,繼續舉報下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