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消費者似乎尤為鐘愛一種最古老的支付體系——現金。他們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現金密集型發達國。
近期美聯儲公布的一份比較七個發達國家人民支付方式的報告稱,平均每個德國人錢夾里放的現金數額價值123美元,幾乎是澳大利亞、美國、法國和荷蘭人的兩倍。德國大約有80%的交易是通過現金完成的(美國的比例低於50%),即使是大額交易也以現金支付為主。
沒人知道為什麽德國人那麽鐘愛現金。有德國人稱,現金更容易追蹤自己的錢和支出。
歐洲央行的分析師認為,“錢包提供了開支和預算剩下多少的信號。如果現金占支出的比重很大,那麽該信號的質量就高。我們推測,對一些消費者而言,這種信號頗具價值,因此他們選擇使用現金。”
也有一些人認為,德國人青睞現金的匿名性,這樣能保護隱私。
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德國貨幣歷史來追溯其對現金的態度。美國科技博客QUARTZ報道:
德國在1918年至1933年的魏瑪共和國時期遭遇惡性通脹,在惡性通脹肆虐的1923年,物價翻了近萬億倍。一條面包售價4280億馬克,而一千克黃油售價為6萬億。員工領工資需要用洗衣籃裝,領完工資後需要立即跑去買當天的食品,因為現金轉眼就不值錢了。當然,人們還是會把錢拿去買各種愚蠢的商品,比如糊墻紙、爐用燃料和風箏……
而二戰以後德國的情況也沒好到哪里去。希特勒主要通過印鈔、並嚴厲控制物價來為戰爭籌錢。他曾經說:“通脹是缺乏紀律的表現,我務必會保持物價穩定,這是納粹黨突擊隊的責任。”
戰後時期,德國控制住工資和物價,並實施定額配給政策。但黑市承擔了越來越多經濟活動。成打的大衣、尼龍襪和帕克牌鋼筆成了實質性的貨幣。
1948年6月20日的貨幣改革迫使德國人把手里的錢以10德國國家馬克換1德意誌馬克的匯率,換成新貨幣。改革同樣令人痛苦,它吞噬了德國百姓手里超過90%的儲蓄。
不過這次改革是幫助戰後的德國經濟複蘇的必要舉措。自此,德意誌馬克不僅成為西德人的驕傲,也是柏林墻倒塌後東德人的驕傲。該貨幣一直沿用到2002年,德國把歐元替換為法定貨幣。
那麽歷史中現金扮演什麽角色呢?
研究者發現,惡性通脹的記憶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些經歷過擠兌危機的國家人民通常更傾向於持有現金,當然通常是外匯,比如美國。而諸如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國(在近期歷史上遭遇貨幣劇烈波動和金融危機)也是大量現金的使用者。
德國人不是愛現鈔,而是他們憎惡債務,這也是歷史原因。德語中債務一詞是“Schulden”,起源於“Schuld”,意為罪責。
德國消費者負債水平極低。德國人對按揭貸款的反感部分解釋了為什麽德國是全球房屋擁有率最低的發達國家。2011年,只有33%的德國人表示自己有信用卡,且大部分人即使辦了信用卡也沒用過。2013年,德國只有18%的交易是通過銀行卡來完成的,對比法國和英國的比例分別是50%和59%。
德國對現金的青睞可以理解為對負債的憎惡,也可以解釋為對未來根深蒂固的懷疑(德國商人同樣以對未來悲觀著稱)。
換句話說,德國人喜歡用現金付賬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國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要麽處於災難邊緣,要麽深陷災難,要麽掙紮著複蘇。這種創傷註定留下一個印記(原文是雙關語"mark",也譯為德國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