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影業於冬:互聯網“圍剿”式滲透,中國電影進入3年洗牌期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848.html
I黑馬:3個月前,博納影業CEO於冬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有關“未來的電影攻絲都將為BAT打工”的言論引來業界一眾熱議,在藝恩咨詢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娛產業年會”上,博納影業CEO於冬作為主題論壇日的嘉賓出席,再次拋出新觀點,於冬表示,互聯網公司對傳統電影企業的沖擊是圍剿式的,中國電影從2014年開始進入洗牌期,到2017年這三年間,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並懂得借資本的力量突圍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以下是博納影業CEO於冬的現場分享整理:
中國電影產業在自身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已進入到了深水區。並且迎來了互聯網高速發展和金融資本不斷湧入的時代。
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從9億人民幣躍升至217億,產業規模進一步放大。最近幾個月來,很多互聯網公司以一種近乎“圍剿”的攻勢滲透到電影行業。同時並購資本熱潮的出現,截止目前今年共有63起資本並購在文化傳媒領域發生,涉及金額超過500個億。過去十年,電影行業的資本主要靠房地產商和煤老板來拉動。十年後的現在,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幾百甚至上千億的資本市場,這時候考驗的是企業借助資本實現騰飛的能力,同時,還要想辦法插上互聯網思維的翅膀,借勢成長。
目前,電影市場的增量大部分來自三、四線城市,而在線售票會超過電影院門店的銷售。今年1—8月份,貓眼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格瓦拉有近17億,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體如果突破300個億,在線銷售將超過50%,這個將改變產業結構,在線票務的銷售將在今年迎來一個拐點。
在線銷售的在線選座和團購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年輕觀眾的購票觀影習慣。如果電商平臺從前期眾籌、營銷到在線銷售這個閉環打通後,電影行業產業鏈條上的一些傳統企業將被淘汰,包括獨立的宣傳公司、純粹的財務型金融投資公司將會被顛覆,但是我認為,互聯網還不能顛覆的是內容創意。所以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的制作型公司會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生存的更好。
去年有近700部影片報審,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影片能在市場上發聲。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在產品結構,題材方面都有很多限制,這也是未來十年中國電影要接受的最大挑戰。下一個十年增長還要靠電影本身的魅力,就是內容。
在2017年以後,好萊塢的電影會更加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從2012—2017年中美電影量解備忘錄的有效期是5年,5年之後中美電影的引進的數量和分成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未來,國內有內容制作能力的公司如何跟好萊塢的制作公司形成緊密合作。2018年,中國電影將迎來怎樣的變化?中國內地票房或將突破600億。好萊塢一定不會忽略龐大的600億的中國市場,中國市場足以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制作商來中國拍電影,這其中有半數仍將以美國電影為主。
國內的300億票房由三大塊組成:中國優秀的老中青導演;港臺合拍片;中美合拍片。這300億中有一部分是美國制作的合拍影片,對於中國的電影公司而言,尤其是在這幾年還沒有做好產業布局的公司來說,將會面臨著好萊塢未來席卷式的沖擊,大量航母級大片的介入將是新的挑戰。
2014年五大民營公司(萬達、光線、樂視、華誼、博納)今年8個月創造的票房已經超過了中國影片總票房的70%以上,這是市場競爭的新變化。還有大批影視公司要在這一輪洗牌中突圍,就看他們能不能站在風口浪尖上,借勢起飛。重新洗牌期指的是2014年—2017年這三,如果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不懂借勢資本市場的企業將被淘汰,若能在2018年時仍做到行業前三名,意味著你將成為世界的第七、第八、第九。
你不願意承認,不願意看到也好,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迎來洗牌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