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雜感43——投資思考中的三個重要問題
張東偉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2v29j.html
最近看到一篇華爾街專業人士在財富雜誌上的反思文章,“別買谷歌股票——十年前為何看走眼?”。十年前,在谷歌IPO上市時,作者對谷歌做了個DCF的估值:他認為該公司的實質價值還不足其上市時的股價50美元的一半——頂多在20美元上下,並建議“千萬別碰這只股”。結果十年後,谷歌不但從未到過他估值的20美元,反而是不斷上漲到了586美元,回報率高達1084%。他當時估值的具體做法是:即使按最樂觀的谷歌未來十年年均增30%,考慮到未來的通脹,取折現率為15%得到谷歌的估值最多不過20美元/股。
作者反思的態度是誠懇的,他無不遺憾、羞愧地講到,這是他最離譜的錯誤。
從這一事例中,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一、認識公司的本質,而不是預測具體的財務
有人說投資或估值就是預測一家公司未來的財務表現。這話看起來似乎沒錯,但實際上在實踐中卻是不可行的。一家公司未來是年複合增長20%、還是40%?不必去費盡心思在這些問題上。在我看來,投資的本質是要找到一家你放心的、你清楚它是怎麽創造出業內最大價值的企業。這樣,它必定有你可理解的成長邏輯和可預期的表現,而且也經常性地超過人們的預期。而一家平庸的企業,才會讓人始終有“高拋低吸”、斤斤計較的謹慎和懷疑。徐星公司自身所研究的Q估值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企業經營品質的分析判斷代替了財務預測。
二、搞清楚價值是怎麽形成的
作為一個以投資企業價值為依據的投資人,取得投資成功的關鍵是要搞清楚這筆投資的價值是怎麽形成的。這就要對價值評估有深入的、專業性的了解和認識。比如,把美股2004年時的折現率取到15%,也許只是照貓畫虎按流行的觀念做的,但也許壓根就沒搞清楚折現率是怎麽回事,其決定因素究竟是什麽。又如,一家企業在何時市場難以反應其價值,在何時市場容易反映其價值,都是股票價值形成的基本問題。在這些沒有清楚前,就去冒然地套用個模型算來算去,完全無助於對投資價值的了解。
投資在我們看來並不是靠聰明的腦袋瓜或天才的靈感來做的,而是需要科學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的事業。芒格說,投資其實是處世的分支,需要“多學科格珊”的思維。其實就是要以科學的方式來思考、研究投資。把流行的做法拿來套就不是科學的態度。搞清楚價值的來源,就必須先要研究清楚價值評估的基礎問題。這個基礎不牢,就容易隨大流、形式主義。
三、相信企業價值,別去信神仙
如果要投資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那就別去信與其無關的東西。尤其是一些所謂的神仙人的信息、判斷、行為等等。比如,某某人對宏觀形勢的最新判斷、某某透露的利率和政策走向、某某人對市場的預測、某某對某個公司內幕信息和判斷……在我看來,證券市場上如果有“神”存在,唯一的就是企業價值。價值在市場價格形成中可以在90%的時候看似不重要,但在10%的時候可以決定其長期的趨勢轉折。其他的東西和企業價值比起來,最多就像旅行中的天氣預報。如果頻繁地以天氣預報來決定行程,那這樣的旅程只能說是無聊的,也達不到旅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