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功重生城市災後100天都這樣做

 
2014-08-18  TCW

 

人類歷史上,遭逢災難的城市何其多,為什麼有的如神戶、慕尼黑仍能重生,有的卻凋零?

「指定專人、授權成立專責機構;建立全面的重建計畫,且要有足夠的資金來源;以及持續與災區民眾溝通,協助心理重建,是城市從災難中重生的三大關鍵因素。」曾任紐奧良市重建委員會執行主席、現任雪梨大學榮譽教授的佈雷克利(EdwardBlakley)接受《商業週刊》越洋專訪時說,「這就是災難發生後,黃金一百天內該做的事。」

二○○五年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由於四十年防潮系統年久失修而潰堤,造成一千八百多人死亡、二十萬四千戶人家遭毀、約八十萬居民流離失所,是美國自一九三○年以來最大災害。災後的主要重建工程在修復災區住家、重建防波堤以及全面檢測災區的土壤、水質。重建過程中最大爭議點,是資金該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負責,此項爭議到現在仍無法擺平。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分析,目前紐奧良的人口回流三分之二,就業率恢復先前八成,重建速度超過平均城市災難重建期的五到八年,速度算慢。

我們從城市災難的重建,可以學習到什麼智慧?

關鍵一:成立專人專責機構評估復原或重蓋,以恢復經濟活動

佈雷克利指出,災難發生後,要在最快時間內確認受災程度、範圍和來源,據此判斷是否要重建、在哪裡重建;「需要專責機構直接負責,以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重建速度。」

專責機構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針對災區進行普查。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系助理教授馬士元指出,恢復經濟活動是重建的第一個工作重點,但每戶狀況不同,所以要透過普查,瞭解每個受災戶的類型(自住或店面,租用或自有)、受災情況和對未來重建的意願,從中歸納出幾種型態,再規定不同的權利義務關係與補助方式,才能盡速恢復經濟活動,也是未來跟社區溝通的基礎。

其次要決定,災區是要復原還是重建。復原是基於受災前災區的概念便很完整,災後只要建好基礎建設、修繕民宅,比較單純。重建,就要把未來發生災難的風險估算進去,重新規畫。

「 復原或重建, 要看災難規模、災變原因和發生的區域,」佈雷克利說,「 評估標準要看選擇哪一點有助於恢復經濟活動。」好比紐奧良是美國爵士樂的發源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便傾向復原。

以二○一○年發生在加州聖布魯諾市(San Bruno) 的太平洋煤電公司(Pacific Gas & ElectricityCompany, 簡稱PG&E) 氣爆事件為例,因貫穿市區內的一條五十年天然氣管線爆裂,造成八人死亡、五十五棟房屋受損,事發後一週市府便成立專責小組,負責監督PG&E執行管線修複方案,包括即刻棄置穿越市區的天然氣管,繞道郊區改建新管,繞道其餘替代管線供應市區生活需求,全面檢測氣體殘留和是否造成土壤污染。

而一九九五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神戶市決定重建時,單規畫就規畫五年,由於日本是震災之國,他們對未來風險估算,不是假設「萬一發生災難該怎麼辦」,而是假設「同樣的災難一定會再發生」,因此重建後的改變必須能承受同樣災難。諸如重蓋的房子要有耐震設計,擴大原本社區公園的面積成原來的兩到三倍,甚至將廢地改建成公園,當作臨時避難所。

總之,「專責機構是要處理未來問題,不是為了跟中央討錢、口水戰;不快開始無法重建,」馬士元說。

關鍵二:資金管控透明化確認所有的錢都花在重建

重建資金是多重來源,可能來自社會救助、國家賠償,部分來自貸款,也是影響重建速度的因素之一。

林宗弘在《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論文中指出,受災後災民須跟銀行貸款重建家園或恢復經濟活動,但銀行若按照既定貸款原則放款,災民若之前有貸款未繳清,現在抵押品又可能損毀,就會貸不到錢。以台灣九二一地震為例,即使有政府補貼和協助貸款,資金仍然短缺;而阪神地震後,部分原本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店老闆,同樣面對資金短缺。

重建基金也會衍生管理的問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去年十一月的報導,日本審計部公佈針對二○一一年到二○一二年會計年度調查報告,其中編列三一一重建基金共有十九兆九千億日圓,用於一千四百零一項重建計畫,其中有三百二十六項與重建無關,包括農業部的科學捕鯨計畫、勞工部的失業職訓計畫,而還有很多房屋修繕補助還沒申請到。由於重建基金來自增加稅收,把錢用到與重建無關的項目上,無異於浪費人民的錢。

聖布魯諾市氣爆之後沒多久, 禍首PG&E分別信託五千萬美元的重建基金、一億美元的災難賠償金,和七千萬美元的和解金,做為災區重建和災難賠償。二○一一年開始重建,項目和使用金額都公佈在專屬網頁上。

關鍵三:重建人的信心安置或遷移,要顧慮到人際網絡

「災難除了毀掉有形的家,同時毀掉人對環境的信任,」馬士元說,「而重建人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

林宗弘也指出,重建包含有形和無形資本兩類,無形資本指的是要顧到人際網絡、感情支持等社會資本,絕對不是房子蓋完就算,軟體配套如社工人員、民間互助團體,從災後就要介入;「人心重建需要更久時間,平均約要五到八年。」

比如聖布魯諾市氣爆,發生至今四年,每一週都有輔導成長團體,到社區中心帶領心情分享,讓每位災民藉由口頭抒發,達到心靈重建的目的。

「九二一重建後,有很多災民房子送他都不願意回去,因為觸景傷情更孤單。」要原地安置還是遷移,遷移要遷多遠、怎麼打散,如果沒顧慮到人際網絡的復原,災民很容易因為創傷症候群而自殺。

其次是,重建過程要完全透明,讓災民心理上充滿信任。重建絕對不如災民預期,過程中一定有不滿、抗議,所以做任何重建工作都要充分溝通,溝通的依據就是災後做的普查資料和每次協調會的內容;以聖布魯諾市氣爆為例,市政府在網站設立重建計畫專頁,將時間流程、管線更新計畫、會議紀錄、資金流向全都交代清楚,並且定期更新,市民可訂閱電子報並隨時保持聯絡,兼顧資訊流通和透明度。

「不要想滿足災民的需求,讓他們零抱怨,這是錯誤的目標,」林宗弘說,「只要減少不滿,就算成功。」

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後,州政府撤離當地居民時沒有告知要撤離到哪裡,反而造成民眾更大恐慌;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採取強制重建,房屋不管毀壞程度,一律壓平,引發社區居民抗爭。

相反的,日本三一一震災,因牽涉到海嘯與核能事故,導致產業真空,有些災民不能回家,連重建都沒辦法,整個搬走;而復原又複雜,牽涉到堤防、房子蓋在哪裡,光討論、溝通、協調就超過兩年,到去年九月才得出有共識的重建計畫,顯出日本人處理的細緻之處。

從組織、資金和個體三個構面檢視高雄八一氣爆的後續處理,目前缺乏國家級的跨部會專責單位統一負責,沒有資金管理機制,也欠缺人際網絡支援;接下來又是颱風與年底選舉,如果不盡速進入重建模式,未來復原恐遙遙無期。

【延伸閱讀】溝通不良,最常引發重建爭議——近10 年災難城市比較

■2005年

●災難

美國紐奧良卡崔娜颶風

●重建進度

1.已修復55 處堤防潰堤處2.回流人口66%3.工作機會恢復災前的79%

●困境

資金專責單位喬不定,安置、遷移災民缺乏溝通

■2008年

●災難

中國四川汶川地震

●重建進度

樣板城市已重建

●困境

政府強制執行重建決策,引發地區抗爭

■2010年

●災難

美國聖布魯諾市PG& E 氣爆事件

●重建進度

1.爆炸管線已廢棄並且另外規畫2.繞行郊區管線計畫部分土壤和水質檢測已完成3.已修護完成11 戶

●困境

管線重建計畫有爭議

■2011年

●災難

日本東北311 地震

●重建進度

中央政府頒佈救災法案,有65個重建計畫在進行

●困境因牽涉到核災,目前仍在修復建設和居住問題

資料來源: 聖布魯諾市氣爆重建計畫專頁、卡崔娜颶風災後數據網、311日本重災區災後重建復原勘查出國報告書、《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 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論文,(李宗義、林宗弘,2013)

整理: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