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040

(上圖由左至右分別是19世紀末的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鐵路大王”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和現代金融的“教父”約翰·摩根。) 創業難,守業更難。不然中國也不會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資產管理公司The Williams Group的數據顯示,這話的確有理。因為據富有家庭沒落的實例,將近60%的這類家庭都是在富二代手上敗光了家產,90%的這類家庭在富三代去世以前就已經家財散盡。 The Williams Group的總裁Roy Williams說,這種繼承人不善管理財富的情況2000年來就變過,繼承者毫無理財和資產保值的準備,如今這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麽許多家庭無法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資產研究與顧問公司Prince and Associates的總裁Russ Prince提供了一種解釋:因為富一代通常都癡迷於創造財富,但富二代對造富沒有那麽強烈的欲望。 CNN財富頻道高級撰稿人Steve Hargreaves總結一些專家的觀點稱,家庭財富被後代揮霍一空的最主要原因是,創業的一代沒能清晰地指示,自己離世後,繼承人怎樣打理的龐大的遺產。這常常導致家族成員內鬥,最終犧牲品是富一代創造的財富。 富一代不願事無巨細,不想太幹預後代行事,也許用意是好的。可美銀美林財富業務部門的行為金融學主管Michael Liersch指出,幾代人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後代對富一代的想法各有不同理解,這是爭執的根源。 要避免這種問題倒有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均分遺產。實際上,在任何一個組織里,要做到財富保值都需要集體溝通協作,更何況一個家。 比較理智的做法是,富一代生前詳細說明各種用途,比如遺產能不能用來負擔家庭成員的教育,有多少用來做慈善,有沒有能用於開展創業活動的資金。 管理家庭資產顧問公司Share Save Spend的Nathan Dungan認為:“(富有)家庭需要花時間培養家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不能僅限於盡量多獲得回報、盡量少納稅。” 專家認為,要實現養成上述財富觀的目標,最好的一種方法是共同成立一家慈善組織。這有助於富有家庭創造有效溝通和決策的工具,同時防止所有家庭成員利用善款謀取私利。只要經過了考驗,達到了目的,那些工具以後就可以用來更好地管理家族成員的私人財富。 家庭財富管理機構Family Wealth Alliance的領導者Tom Livergood提了一些建議:可以成立家族銀行、種子基金,也可以聯手做生意。如果把手頭的資源匯集在一起,就能擁有集團作戰的規模優勢。 Livergood還舉了個好榜樣。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成立了知名的基金會,第一代先人的財富已經傳了六代,現在這個家族還是巨富的標桿。 Livergood說,洛克菲勒家族能如此成功,可不是依靠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的富一代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而是一代代後人管理財產的能力。 至於經營不善的反面教材,Hargreaves認為不能不提範德比爾特家族。這個家族的富一代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憑借鐵路與船運在19世紀中期發家,成為美國史上排名第二位的巨富。 根據當時美國經濟規模調整計算,他的身家折合現在的20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比爾·蓋茨。老範德比爾特19世紀末捐贈百萬美元建立了私立貴族大學——範德堡大學,現在號稱“南方哈佛”,是全美著名高等學府之一。 可惜,他的孫輩生活奢華,沒能保住多少財產。20世紀70年代,範德比爾特家族有過一次聚會,赴會的家族成員沒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