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功甫帖》紛爭再升級

2014-06-02  NCW  
 

 

一場《功甫帖》的真假之爭,引發了資本欲讓博物館鑑定界從市場走開的爭議◎ 財新記者 劉冉 王申璐 文liuran.blog.caixin.com|wangshenlu.blog.caixin.com 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季濤訴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案5月26日下午在北京朝陽法院奧運村法庭開庭,經法官向雙方確認,對糾紛不予調解。被告方當庭已經提交證據,此案將於6月19日再次開庭。

庭審後,楊丹霞通過律師發表長文,講述自己對功甫帖判斷為「開門假」的經過;滬上藝術品收藏家劉益謙也在5月29日發表《我所知道的楊丹霞》一文,將爭議推向高潮。

《功甫帖》據稱是900多年前大文豪蘇軾寫給友人郭祥正(字功甫)的告別信,共「蘇軾謹奉別功甫奉議」九個字。

2013年9月,該帖被劉益謙以822.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37萬元)從紐約蘇富比拍得。2013年11月,劉益謙支付了拍賣款,將《功甫帖》帶回到上海自貿區 保稅倉庫,在其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時展出。

50歲的劉益謙為新理益集團董事長,在資本市場上素有「法人股大王」之稱,旗下有天平車險、國華人壽等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天茂集團(000627.

SZ)和匡時藝術品拍賣公司等,是近年來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大買家,別名「毛毛」 。

2013年12月21日,上海《新民晚報》刊文稱,上海博物館(下稱上博)書畫研究部鐘銀蘭、單國霖和凌利中三名研究員經鑑定考證,認為此帖是清代偽本。

蘇富比發佈聲明堅持《功甫帖》為宋代蘇軾的真品,並發佈了14頁不具名的報告回應。

前述上博三位專家在《中國文物報》再次發表兩篇學術報告,論證《功甫帖》為何並非真跡。

2014年2月18日,劉益謙把《功甫帖》帶到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利用高清顯微鏡請觀者鑑定。

3月26日,就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 館前兩天,前述專家再度發表研究報告,列出新證據: 對照最新找出的鑑藏文獻,《功甫帖》少了應有的兩位藏家的五枚印章,現有的四枚也與記載不符。

期間,季濤發文認為, 《功甫帖》是上博流失的舊藏,因此,上博研究員一再指出《功甫帖》為假,是出於利益。

季濤進一步提出, 「政府有必要強調和規定博物館專家的職責,禁止專家到企業兼職 ;不許以博物館專家身份在市場上做鑑定和評估;出席電視節目中的官方文物專家們應該多講文物歷史知識,避談真偽和價格。 」為此,故宮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於今年1月11日用自己手機號碼在新浪微博匿名註冊小號「Mr 讓阿讓」 ,批評「季濤之流偽公知」 「謀取富豪收藏愛好者或少數以專家自居的書畫倒爺施捨的殘羹剩飯而自得」 , 「犬吠連連」 ,稱之「季走狗」 (狗為iPhone表情符號) 。

季濤遂以楊丹霞侵犯其名譽權提起訴訟,要求楊丹霞停止對原告的侵害行為,刪除在新浪微博上的侵權言論;要求楊丹霞在新浪微博首頁上發佈道歉信(內容需經法院審核) ;賠償經濟損失3065元人民幣並承擔本案訴訟費。

吵架背後緣由

楊丹霞在給法庭的說明中解釋自己匿名註冊微博的原因 :因為答應了劉益謙不表態而保持了沉默。直到網上陸續出現了李路平、季濤、朱紹良等人捏造、轉發上博曾藏 《功甫帖》 、 鐘銀蘭故意把 《功甫帖》說假的謠言。

江蘇省書畫鑑定委員會主任李路平在博客中貼出,傳聞《功甫帖》原出自天津銀行家許漢卿家, 「文革」時抄家藏於上博。 「文革」結束後,釋還抄家物件時,許家表示可將《功甫帖》低價轉讓給上博收藏,鐘銀蘭判定為贋品,退還主人, 《功甫帖》就此流失海外。

如果《功甫帖》為真,按國家文物保管法規,上博要承擔法律責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鑑定大家徐邦達1992年在《故宮博物院院刊》上寫過,蘇書《功甫帖》 「現藏上海博物館,真跡無疑」 。

上博對此堅決否認。3月26日,上博發佈研究報告的同時,反駁「文物流失」陰謀論,出示「退還許漢卿舊藏文物的清單」 ,稱《功甫帖》不在其中。

楊丹霞表示,後來對上博的攻擊逐漸引到故宮博物院。比如「聽梧閣」微博說,故宮博物院在1997年從市場上購得宋人五劄書法,後因專家發現是假的,又在2005年賣掉, 故宮還掙了一筆錢等。

楊丹霞認為這都是公然的誹謗,必須要揭穿。但礙於對劉益謙要保持沉默的承諾,使用化名註冊。

楊丹霞通過律師表示,季濤等人對看真《功甫帖》的博物館專家並沒有發聲,而當上博三位研究員提出質疑時,卻表示「博物館專家不該到市場中來」 。

律師表示,楊丹霞在微博開罵是基於對原告歪曲事實誤導公眾行為的義憤,是為維護博物館界的名譽。

季濤則對財新記者解釋,對楊丹霞提起訴訟,與《功甫帖》真偽無關, 「我不是鑑定專家,我是市場專家,我從不談作品真假,我只談市場的規矩、規則、法律。 」季濤還表示, 「起訴她是因為她罵人,而且在我指出後,她不悔改。這是我跟她個人的問題。 」

各執一詞

法庭上,楊丹霞通過律師發表聲明,表示早在劉益謙拍得《功甫帖》之前,楊丹霞就曾見到過這幅《功甫帖》的高清圖片,判斷該《功甫帖》是偽本。 「凡是見過蘇軾真跡的人、對宋代書法有研究的人、練過幾年毛筆字的人,只要他的眼睛沒毛病,平心靜氣、不帶私心雜念來看這件《功甫帖》 ,其結論與我沒什麼不同。 」楊丹霞稱曾通過上海收藏家顏明轉告劉益謙「不看真」 ,與其顧問朱紹良多次表示疑點較多,應當慎重。

劉益謙則對財新記者表示,在購買 之前未聽說過任何來自楊丹霞的意見。

楊丹霞律師介紹,上博發表《功甫帖》研究報告後,劉益謙於2014年1月1日曾致電楊丹霞,談了一個多小時,希望楊丹霞發表文章反駁上博,楊丹霞沒有答應,但向劉益謙保證自己不會以故宮專家的身份公開表態指證這幅《功甫帖》的真偽。劉益謙後又委託其顧問朱紹良來找楊丹霞,希望她能為劉益謙站台、寫文章,也遭到拒絕。

楊丹霞在說明中提到,上博專家文章發表後,劉益謙在2014年元旦中午打了一個3700多秒的電話給她 : 「你說我怎麼辦呢,楊老師?」楊丹霞建議退貨,而劉益謙表示: 「不能退呀!我這個《功甫帖》買回來……交了進關的錢,我現在退,怎麼退呀?」對此種說法,劉益謙堅決否認,表示把《功甫帖》拿到上海市區內,是從自貿區借出來在龍美術館展覽,半年以後再還回去,但《功甫帖》的歸屬還是在關外,不算入境,並無關稅一說。 「這個概念都不懂,編都不會。 」劉益謙回憶元旦當天通話的情景表示:我聽說她有不同意見,想請她看看原作,因為看過原作才有發言權。她說,「買之前我沒看,現在上博的人公開質 疑這個問題了,我是博物館系統的人,不好說話,不看了。 」

真假標準之爭

一位書畫專家認為,上博的研究報告受到質疑:沒有真正從學術出發 ;論證邏 輯不能證明論點;隨意改變立論 ;有論無據。

對於書畫鑑定中的「望氣派」與「考證派」 ,亦有專家表示,二者統一不可分割。書畫的鑑定「感覺在先,考證為 輔」 。當年徐邦達先生被稱為「徐半尺」 ,說他書畫剛打開半尺就能斷真偽,就是指第一感覺,這種感覺是多年過眼大量書畫積累而形成的,有時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徐邦達的鑑定著作,以及上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編寫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等書,其中收錄的對於古書畫真偽的意見都只有寥寥數語,點明關鍵。因此,許多「開門假」即是看一幅作品,第一感就能判斷是否大致靠譜。

這位專家強調,傳世的蘇軾真跡很多,僅就後世藏印、題跋等輔助因素,或僅比較個別字的筆畫特徵做判斷,是不準確的。必須進行全面比較,特別是按照時代特點與個人整體風格進行判斷。此帖每個字的筆畫都與其他蘇軾作品一致或接近 ;但連起來整篇看,則完全沒有蘇軾的磅礴氣勢。對於是否需要看原件才能鑑定的問題,他表示如果有硬傷,不用看原件也能判斷。

他舉例稱查閱蘇軾所有的真跡及當年的寫作風格,應為「軾謹奉別功甫奉議」 ,信扎開頭不應該有姓「蘇」字。

雖然蘇軾在詩作中曾寫過姓,但落款是在結尾處。除此之外,還有種種「硬傷」 ,上博其實懶得一一反駁。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在鑑定古代書畫碑帖方面,仍在世的權威級人物有傅熹年、楊臣彬、鐘銀蘭。其中,楊臣彬是楊丹霞的父親,今年82歲,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元旦前後,劉益謙拿著《功甫帖》到北京尋求專家鑑定,在朱紹良引薦下,拜訪傅熹年。

劉益謙、王薇夫婦在車裡等候,朱紹良帶著《功甫帖》單獨進了傅熹年家,請其鑑定。但傅熹年沒讓朱紹良打開,僅表示不願意看。

請博物館專家走開?

市場專家與博物館專家相比,究竟誰的鑑定水平更高?

季濤表示,從鑑定能力而言,博物館專家的學術、研究能力比較強 ;市場上的專家實踐、鑑定能力比較強,各有所長。但是,市場上的東西比館裡面的豐富得多,市場上會看的人要比博物館的人多,同時,市場上的人經過摔打、磨練,也許學術水平、理論水平還不夠全面,但眼力、操作能力更勝一籌。整體來說,市場上的東西一定是市場上的人看得更好一些。只有某些東西,博物館的人才更有發言權。

而一位博物館界人士表示,並無兩派之分,從來只有看過大量真跡,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真懂鑑定。從這個角度看,博物館的專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那裡集中了最好的歷代書畫藏品,長期零距離接觸這些文物是鑑定的前提。著名鑑定泰斗如謝稚柳、徐邦達等人,都是利用博物館大量藏品做比較研究,探索鑑定規律,同時利用為博物館購買藏品的機會,不斷進行鑑定實踐,從而成為一代鑑定大師。

多位藝術品投資及鑑定人士表示,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書畫鑑定人才未能一脈相承。隨著一言九鼎的宗師先後謝世,尚在世的泰斗級人物越來越少。

目前每一位畫家都有不同的鑑定專家,但沒有人能是萬金油。

上海市政協委員兼政協文史委副主任祝君波表示,在中國的博物館制度中,鑑定人才由院校畢業後,直接入館培養,很少放飛野外,往往紙上談兵,研究來研究去,就是遠離真偽二字,也難做真刀真槍的決定。

一位書畫鑑定專家表示,現在的鑑定界,普遍都是「高學歷、高職位、低眼力」 ,包括一些博物館體系內的鑑定人員,只研究真品,不買東西,造成了博物館與市場的脫節。博物館鑑定人員為此需要增加市場實踐,跑拍賣會、辨別拍品。

這也正成為季濤等人批判博物館專 家參與市場是「公器私用」 「透支國家信譽」 「攪亂市場」的證據。季濤說,「博物館專家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地位和話語權,根本還是為了利益。 」對於「不許博物館專家參與市場鑑 定,目的是讓博物館專家對市場中的假貨、藝術品收藏的各類醜惡現象閉嘴」的批評,季濤稱: 鑑定費、佣金、回扣、證書費、提成、返點等五花八門的灰色收入太多,使得博物館專家並不安心研究,而是一年到頭頻頻走穴。

「金縷玉衣、漢代玉凳兩個案子都曝光了故宮頂級專家的虛假。體制內的專家是國家、納稅人養的,還想在市場上拿第二收入,並不比市場上的人更乾淨。 」季濤表示。

季濤認為,市場上的鑑定者自古以來就有真有假,但要靠長期的市場經濟機制和逐步完善的法制自動調節,使得參與者慢慢形成防範風險的意識。

一位藝術品投資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只要有交易行為,就需要學術能力發揮作用,但作為「國」字頭出現的學術如何參與市場,目前尚無定論。

也有不少觀點堅決支持上博發聲,無論以機構還是個人身份:當下藝術市場已經混亂到讓人無法容忍的狀態,一些偽劣事件遠遠超出了底線,包括部分國寶文物回流的炒作等。對公眾影響較大的標之以「國寶」文物,無論是在中國民間收藏還是在海外,對其真偽價值,國有文化機構的專家應當發聲。

一位藝術品市場人士表示,劉益謙即使真的知道這幅帖是假的,也要硬撐下來, 「如果這件是假的,公眾會懷疑他之前的上千件藏品也是假的。 」該人士表示, 「劉益謙之前就買過假貨,知道是假貨後曾退貨。如果是知假買假,那只有一個可能,這帖是假拍,炒作。 」該人士認為,被約束的不應該是博物館專家參與鑑定,約束的應該是藝術品交易: 一是約束現金交易,防止洗錢;二是約束假拍,防止故意炒作、炒高估值;三是禁止拖欠付款 ;四是禁止第三方結賬。 「這些條約都是西方拍賣市場的行規,但中國都沒有。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