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議佛教的核心內容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t5.html

   釋理證大和尚是浙江紹興齊賢羊山石佛禪寺住持,佛門高人。「釋理證」是他的法名,顯然與佛教密切有關。我猜其含義有:
   釋——作為佛祖釋迦牟尼信徒,釋疑解惑,光揚佛學。
   理——體現只在佛教中才有的「三法印」的義理。這三法印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三思而後行,來印證,無實無虛,換位思考,從而化解煩惱。
   證——指個人的修證,包括戒律、禪定、智慧三者。
   我不信佛,也不信其他宗教,但與釋理證是好朋友。石佛禪寺離我這不遠,我經常帶領信佛朋友去那拜見釋理證大和尚,聆聽他指點迷津,其中有的成了他皈依弟子。釋理證功底深厚,氣宇軒昂,胸懷寬廣,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詩文字畫非常優異,經文釋疑通俗易懂,解惑很得要領,讓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我是佛教門外漢,肯定理解不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內涵,即使經常聆聽釋理證大和尚談說,也只知一點皮毛而已。我試著站在佛教人士的角度來看佛教,覺得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門學科和方法,也可叫做佛學;佛法就是讓凡夫之人通過學習佛教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佛教的核心內容有兩個:智慧和慈悲。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就是關於智慧與慈悲的學說。而寺院是圍繞著這兩個核心來講解和傳授佛學的地方,這樣,寺院也就好比學校,住持大和尚或方丈就相當於校長。
   從上述佛教的定義分類及基本內容出發,不難理解佛門之人這麼認識佛教:佛教不是信仰、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唯心主義、不是宗教,儘管佛教與這些都有相似之處;佛教更不是迷信;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和慈悲,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一、關於佛教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領悟與認知。每天微信朋友圈裡有不少朋友發表的佛理分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但真正顯示佛教大智慧的是「大空性」,這個理念認為,任何事物存在的同時又都是空性,這也是佛教「輪迴」的思維基礎。佛的智慧是讓每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解脫。
   我們還可引用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佛教的智慧,這首四句偈本身也極具智慧: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二、關於佛教的慈悲,大家也一樣有所認識和體會。對於世俗方面的慈悲,比如,出於慈悲之心,行善施好,解救別人的危難與痛苦,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比較直觀,很好理解,在此不必再論。
   這裡著重要提一下的是超世俗的慈悲,這是更偉大的慈悲心,它是要讓所有眾生懂得輪迴的真相併尋求解脫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最偉大之處。幫助別人,解人之難,救人一命,這些都只是解決一時的問題而已,卻解決不了永世的問題。怎麼辦?只有讓眾生明了生死的真相,引導他們學佛修行,才能徹底地解決他們的所有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度。這種慈悲可稱作「大悲」。而踐行大悲不是強迫行為,正如佛陀所說:「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脫,全由你們自己決定。」這就是說,每個眾生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而不是由佛陀來安排的。由此可見,大悲盡現佛教的自由、寬容、平等、和平等意義。
   智慧與慈悲又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學佛需要把這兩個方面合併同修。
   若要最最簡單地說出佛教的真諦,恐怕就兩個字:「智」與「悲」。
   由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可見,佛教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個體系中,沒有至高無上的救世主、神明什麼的,人人都可成佛;即便是劊子手,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2013年,據《日內瓦論壇報》報導,國際聯合宗教會(ICARUS)票選佛教獲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獎。此獎由來自世界各地的200位宗教領袖參加投票,其中很多宗教領袖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宗教,而是把自己手中神聖一票投給了佛教,雖然佛教徒只佔ICARUS會員的極少數,但得票數卻最高。獲獎主要理由是,縱觀宗教發展歷史,佛教是唯一沒有因為信教問題而發生過戰爭和殺戮的,這反映了佛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佛教界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緬甸佛教領袖翰達比丘(BhanteGhurata Hanta)道出其原委:「我們感謝佛教被肯定,但此獎是屬於全人類,因每人皆有佛性。」
   哈哈!足見佛教的智慧與慈悲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