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知乎五年:一場狂歡,一個開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18/155892.shtml

知乎五年:一場狂歡,一個開始
吳丹 吳丹

知乎五年:一場狂歡,一個開始

“外界很關心知乎怎麽賺錢,我來講一講。”

售價為288元的知乎五周年鹽Club門票被一搶而空。這次的聚會地點改在了上海。去年活動在北京舉行,曾有“知友”不滿於此,自發在武漢、上海等地舉辦活動。

活動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舉行,為時一天。除了你所常見的擺攤、演講,還有頒獎晚會和民謠演出,當張瑋瑋拿著手風琴在晚上九點唱起《米店》時,兩旁的屏幕不斷顯示著知乎上的一些回答:你所經歷的最艱難的時刻是什麽?答案被循環展示。

演唱完畢,張瑋瑋告訴觀眾:一個月前我剛剛註冊了知乎,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如何評價《米店》這首歌?

這是一場知友的線下聚會,可能也是更為接近知乎用戶的方式。據CEO周源當然在媒體溝通會上的表述,知乎的日活用戶已達1300萬。

在鹽Club里往來穿梭的,或許是知乎社區中最有粘性的一批人。

晚上的頒獎典禮是最為特別的環節,專為表彰有重大貢獻的知乎用戶而設立,當頒獎人很正經地念著一些字母或數字相互組合的奇怪名字時,你才會突然想起來,原來大家在為一群未曾謀面的知友頒獎,他們中有建築師,設計師,美食家,還有人遠途從美國來領獎,也有人深情演講,知乎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現在已辭職專門從事美食工作……

在這一瞬間,虛擬和現實有些模糊。仿佛在瞬間進入了某種現實生活之外的社交空間。你的腦中很容易會浮出一個時髦詞,社群。

起步時和Quora類似 ,直到今天,知乎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態。“和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與見解”是知乎的Slogan,據《認真的人永遠存在》一文介紹,“如何評價xx/如何優雅地xx/xx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等都是這種引導之下的變體問題。在這里可以看到,好奇心是社區很關鍵的驅動力,這里包括對某種生活、他人體驗的好奇心,以及對各種職業的好奇心。這也形成了知乎很重要的“職人文化”,甚至由此也衍伸出另一產品,職人介紹所。

從0到今天,知乎用了五年。除了數據,還有一個很能讓知乎刷存在感的地方是,目前很多的熱門話題,都開始和這個網站有關。如前不久的“魏則西事件”,魏則西生前對醫療的一些看法就是通過知乎發布的,“雷洋離奇死亡在知乎上的裂變式傳播”等也被廣泛討論,這都成了知乎上的“社區新聞”。

據周源介紹,目前知乎全站已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和3400萬個回答。而知乎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出過努力:制定規則,對大V的態度,對話題呈現形式的管理,對侵權行為的措施等,在演講中他提到“社區非常像一個城市”。

而當這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造好了,居民都遷徙入住之後,大量的UGC內容也構成了知乎的產品形態:電子書,日報,周邊產品,以及新產品Live。

商業模式是外界對知乎最感興趣的部分之一,隔三差五就會有媒體饒有興致地寫,知乎想到了賺錢的新辦法。

發布會上不斷有人提到“周老板”,周源不可能不去想知乎的賺錢問題。當天,他在講完知乎的成長史之後,也略帶迷之微笑地主動說起了知乎的變現問題。

“外界很關心知乎怎麽賺錢,我來講一講。”

據周源的講述,目前比較穩妥的商業模式還是“原生廣告”,對這個詞Buzzfeed總裁Jon Steinberg曾有一則較為中肯的定義,即是一種以內容的形式存在,冠以該平臺展示版本的廣告方式。這種廣告的特點是對用戶視覺體驗的破壞較小。

看看知乎目前的金主都有誰?

577653960558401466

kindle的廣告:閱讀給我們帶來什麽?

645972728754511520

戴森是怎樣一家公司?

關於賺錢的問題,知乎用戶也在網站上積極討論著。有人提出問題,中國的互聯網只能靠廣告這一種模式嗎?或許是信息的逐漸對稱,廣告好像已經變成一種不太性感的變現模式了。但對社交網站或工具來說,不管是豆瓣、微博還是微信,目前最成熟的依舊是廣告模式。周源對此有一個更為本原的看法:幫助用戶做消費決策。

此外就是在知識付費上的探索。微信已有“打賞功能”,“在行”也有一對一的付費,知乎之前也有過嘗試,如類似某種刮刮卡的“值乎”。一幅廣為流傳的截圖是,互聯網名人馮大輝靠著一個回答有了三千多元的收入。

但當天周源沒有提到這次探索。他提到了一個新嘗試:知乎Live,並讓在場的媒體人體驗了一把。

知乎 Live 2

知乎Live,玩付費直播

這個新產品的邏輯還是“為知識及經驗付費,讓達人賺錢”,實現方式有點像目前大熱的直播,播主是在某一領域有經驗的達人,會有對他感興趣的用戶進入聊天界面對談,並為播主的各種回答付費。

五年之後,知乎成為了成熟的知識類社區,也開始探索起了商業化的多樣性。

但在如何對待用戶方面,知乎依然是謹慎的。

鹽club進行到晚上9點時,有知友因安保問題無法進入到萬能青年旅店的演出現場。熱鬧的場面之下,一個男人的聲音突然出現:各位好,我是知乎CEO周源,首先向大家致歉,另外,如果覺得對活動不滿意的話,可以前往簽到處退票。在現場還沒有出現什麽反應的時候,周源又補上一句,大家是否想聽萬青再唱一首?

這時觀眾來了反應,歡呼雀躍。也有知友小聲調侃:又唱一首,周老板肯定得額外加錢了。

以下是知乎CEO周源當天在媒體溝通會上的演講,i黑馬有刪減:

《知乎5年,年輕人和世界保持連接的方式》

現在知乎社區已經有1300萬的日活躍用戶和50億的月瀏覽量,也就是33分鐘人均訪問的時長。我查了一下2013年的數據,那個時候是知乎剛剛開放的時間,日活數據是6萬,月瀏覽量是差不多2000萬。差不多有200多倍的增長。

我記得2013年剛開放的時候,站上的數據不到40萬,我有一個同事很緊張就來問我,全世界的問題會不會都被知乎問光了?

到今天知乎全站已經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和3400萬個回答,並且通過了3500萬個投票。在過去幾年,我們在提問數和回答數每年都保持了3倍左右的增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知乎上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多。

2015年4月左右,知乎上的熱門話題還是科技、經濟學、創業、電影、互聯網、金融、投資等,今年出現了很多的新增話題。

我們過去一年日活話題的新增量是過去四年整體熱門話題量的2.5倍,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

變化一:越來越多的熱門話題,重大事件的討論開始規模化地出現在了知乎的平臺。

變成二:細分話題不斷生長。知乎的話題是一個樹樁結構,每個話題都有子話題,彼此之間連成了樹狀結構。

變化三:長尾話題發展成了熱門話題。

以AIphaGO舉例來說明這種變化,當時我們做了一個數據分析,我們就發現傳統的門戶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方面一:賽況更新。

方面二:戰況分析。

方面三:Deepmind。

後來我們去對比了一下,在那段時間,知乎上的討論是什麽樣子。

是不同角度,很深入的全方位討論。還包括了人工智能本身的討論,相關算法的研究討論, Google商業化的應用。還有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在麻將領域應該有什麽樣的應用?在音樂領域呢?這些問題都是行業從業者們提出來的。

在那段時間這個熱門的問題在知乎一共產生了1.3萬個問題,13萬個回答,400多萬字關於這個熱點的討論,這個是我們在這方面發現的非常醒目的差異。

剛才我講的是,在增長的過程中,知乎內容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很大的變化是人群的豐富。在這個背景下,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職業。我們從大學生就業信息辦公室拿到一份調研報告,這個報告總結了110個大學畢業生會去從事的工作。我們發現其中有103個職業,在知乎上都有非常活躍的人群。

我給大家舉一些例子:

例一、知乎上有一名網球穿線師,在我看他的專欄之前,我確實不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正經”,非常專業的職業。他每周一會在知乎上發一篇專欄,比如他是怎麽把線用最快的方式,以一個很高質量的方法把它串聯起來等,很多網球愛好者關註了他的專欄。

例二、有一位叫丁寧的女士,她的工作是木材幹燥技術業,她是在一個“各個專業的你,將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紹自己專業的知識”上出來的,我覺得很好奇,點進去看,她要給她自己的孩子講她具體的工作內容是什麽,我讀下來後發現這是一個特別技術的工作,很專業,一段木材砍下來以後,它其實是濕的,里面有三種水,在烘幹的過程中,如果不能保證木材里面水的流動速度和表面的揮發速度保持一個平衡的話,這個木材就會開裂,就不能用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工種。

例三、這個用戶叫王尼瑪,是一位種豬選育人員,他的工作就是幫豬進行配種,有一道問題叫“用於配種的種豬幸福不幸福”,他就把自己跟這些種豬朝夕相處,幫助他們去配種的事寫了出來,非常專業。

所以說,我們每個人生活圈子都很小,熟悉的可能都是我們相關的從業者。但其實這個世界非常大。

在過去五年的歷程中,我覺得知乎不僅僅是一個社區,已經成為了一種年輕人跟這個世界保持連接的方式。

知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