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圖]許景南
1 :
GS(14)@2011-03-16 21:20:16
匹克主席許景南表示,現時內地工資上升,對公司是利多於弊,因為客戶有更強的消費力
2 :
GS(14)@2011-03-16 21:21:162010-10-30 iM
內地創富神話 匹克許景南 赤腳農民變波鞋大王 揭自創品牌心法
中國繼2008年北京奧運後,下個月廣州又舉辦亞運會,運動盛事一場接一場,推動運動品銷情更火上加油。
中國運動品市場競爭激烈,外國品牌Nike(耐克)、adidas (阿迪達斯)、Puma等紛紛急攻神州,國產品牌如李寧(02331)、安踏(02020)、特步(01368)等亦日漸抬頭建立聲勢。
在芸芸國產運動品牌中,股價一直平穩不揚的匹克(01968)近月一度爆升逾兩成,事緣高盛在一眾運動股中有如發現被禾桿蓋着的珍珠,點名盛讚匹克前景。
匹克是中國最大的籃球鞋企業,素在籃球鞋市場稱霸的Nike,若在中國定價的球鞋賣1,000元;本來為Nike代工、後來自立門戶創品牌的匹克,定價賣700元,匹克售價雖比Nike便宜,但銷量卻勝過Nike。被視為黑馬的匹克,正一步步趕上。
製作這些球鞋的匹克創辦人兼董事長許景南,二十多年前由零開始建立這個球鞋王國,但在王國建成前,他是一個連鞋也沒得穿、飯也吃不飽的赤腳農民。
記者面前的許景南,穿着樸素的西裝皮鞋,衣襟上總不忘扣上「匹克」襟針。他的普通話帶着頗重的福建口音,臉上時刻掛着燦爛笑容,每當回答問題前,都是以哈哈哈的笑聲開始,表現出一種董事長罕見的豁達。
作為上市公司董事長、身家逾60億元(人民幣,下同),據聞許景南一直都是和員工在食堂吃「大鑊飯」,出差坐飛機也只坐經濟艙,不愛打高球、沒有遊艇,問他最愛的消遣,他又哈哈笑道︰「留在家裏打麻將!」
這次他來香港出差,亦沒有住進豪華酒店,而是下榻北角舊區一家二綫酒店,並跟其他工作人員一樣住普通房。這位農民出身的內地富豪,難得仍保存了發達前的儉樸踏實,我們在這裏開始的訪問,亦由他艱苦的創業故事說起。
農村出身 拉板車起家
母親是農民,父親是工人,他在農村出身,種水稻,但那時代田地屬於「人民公社」,沒有自己的農地,農民工作一天,10小時工資大約5毛錢,但人多農地少,落田也要排隊,沒有足夠勞動機會。六十年代中國的大饑荒,許景南經歷過,「當時國家最窮,窮得都沒飯吃,窮得難以描寫。」他們一家七口,住在一個只有 400平方呎的地方,一個人一年能買一套衣服已很好,「春節買,穿到年底,下一年春節再買。」
許景南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且讀到高中,1974年畢業,當時城市戶口的畢業生要上山下鄉,之後或可再讀大學,但他是農村戶口,沒有「下鄉」資格,只有「回鄉」一途。「回鄉沒工作,只有想法子賺錢,開始有念頭做個體經濟,走資本主義,風險很大。」
許景南向生產隊交錢,一個月交4塊錢,免了在生產單位勞動,自己就跑到碼頭附近拉板車運貨。
「我們家靠近碼頭,常見貨物進出,所以知道有機會,替人拉板車。」一窮二白,板車是一家人又夾錢又借錢才能買的。他當時拉一趟板車,從北門到南門可以賺2 元,比在生產隊打工一天5毛的工錢,收入已經好3倍了;每天拉10個小時,最重試過拉一噸貨物,後來由一架板車增至4部,妻子、弟弟都拉來幫手,還有能力請僱工,逐漸有了自己的車隊,如是者由1974年拉到1984年,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1984年改革開放更深入,我便買了一部拖拉機,可以代替4部板車,後來又買汽車跑長途。」改革開放令中國經濟起飛,他的生意也踏上高速發展之路,先後開設包裝廠、木箱廠、製磚廠等10多個工廠,把賺錢的雪球愈滾愈大。
Nike撤資 決自創品牌
八十年代初福建泉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批製造服裝、鞋帽的小型加工廠,甚至Nike當時在泉州也投資了鞋廠。許景南希望為Nike配套加工,建了一個新工廠,但是始料不及,1988年工廠建成後,1989年Nike卻從泉州撤走。
簇新的廠房沒有定單,大受打擊的許景南在谷底下定決心,不靠別人的品牌供應,一於自己成立球鞋品牌,並將Nike留下的大部分技術和管理人員,全都請到自己的新工廠裏,開始了自創運動品牌之路。
八十年代內地企業絕大多數做代工生產,許景南要自己做品牌,過程艱難。「當時做運動鞋,一個孔、一條綫都是進口的,並要從香港進口拉力高的綫和打孔的針。」客戶對國產品牌不熟悉也沒信心,曾有台灣客戶答應落定單,卻反要許景南交下保證金,「那次的刺激比較大,更決心以開創品牌為長期工作。」他把包裝廠、製磚廠等都交給他人管理,自己一心一意做運動鞋生意。
「我們為Nike做定單很便宜,只有7美元,但Nike一對鞋賣50美元至70美元,利潤很高。我在想,沒品牌的話只得賣7元,有品牌就可賣70元,這就是附加價值。」這位高中畢業的企業家,做生意已不止為解決生活問題,更會想到做大做好,且有不少新諗頭。
運動鞋當時在中國市場是一片空白,人們都是穿皮鞋或步鞋,「當時最厲害的品牌是雙星和回力。」原本是為Nike加工而設的匹克,對於籃球鞋的製作技術已有一定基礎,所以發展這業務,許景南更是放眼將來,決定要做國際化品牌,第一步就是要把企業改名。
名聲大振 保兩倍增長
一開始企業原本叫「豐登」,「創立國際品牌要市場,叫『豐登』怎能做國際品牌?於是便改名,最後選了匹克。」匹克的英文名是PEAK,意味着高峰、頂尖。英文是Peak,中文是匹克,「要連在一起,可以聯想才好。」
名字改了後,知名度也要提高。九十年代以前,中國籃球隊運動員穿的都是膠底布鞋,沒有真正的籃球鞋。於是1991年許景南破天荒贊助「八一籃球隊」,結果「八一隊」連續4年得到籃球賽冠軍,匹克也名聲大振,成為國產著名運動鞋牌子。
許景南回憶,匹克的業績在1991年至1994年如火箭般升,因為基數很低,幾乎每年是百分之二百地增長,為了進一步推廣,匹克再一次充當先鋒,它是第一家到中央電視台賣廣告的運動企業。「當時知道做品牌一定要做宣傳,而中央台很便宜,1993年至1994年,落一次廣告只是7,000元,當然現在不同了,要70萬元吧。」許景南說,那次在中央台賣廣告的效果很好,然而當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銷售渠道欠佳。
「當時主要靠百貨公司的系統,這些百貨公司沒法配合我們的品牌,只有我們配合他們的銷售。我們很被動,品牌沒有得到好好的展示。」1996年開始,匹克又規劃經營專賣店,主要在二、三綫城市發展。
衝出國際 贊助NBA球星
現在匹克最貴的籃球鞋,已賣到680元一對,並以包含三級防震技術為賣點,許景南說,以銷售數量計,匹克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不比Nike差,只是價錢較對方低,大約是七折,但這個差距將逐漸減少,「以前他賣800元,我們才是200元,現在他賣1,000元,我們就700元,相差的只是附加價值。」
許景南信心十足說,以製鞋技術和物料計,國產的匹克不會比Nike遜色,所以近年又加大力度宣傳,贊助美國NBA賽事。
主要產品是籃球鞋的匹克,已經成為贊助NBA球員最多的一家中國運動公司。匹克現時贊助了NBA火箭隊,還有球員胡查錫(Sasha Vujacic)、蘭特利(Carl Landry)、巴迪亞(Shane Battier)、傑特(Jason Kidd)、莫湯保(Dikembe Mutombo,已退役)等超過10位NBA球星代言人。通過NBA,許景南期望把產品知名度升級,他自豪地說,阿堤斯(Ron Artest)都是匹克的贊助球員,而且為胡查錫製作了一雙58號的球鞋,「他的鞋很大很重,因此對鞋要求很高,但我們都幫他做到。」
除了NBA,澳洲、新西蘭的國家籃球隊都由匹克贊助,一步步走向國際化,近年在中東和東南亞市場成績特別好。「好像菲律賓人愛好籃球,但買不起Nike,中國產品價錢比較適中;中東我們亦有百多家店代理,因為中東本身沒甚麼品牌,對中國品牌又很有信心。」所以就算運動成績一般的隊伍,例如伊拉克、黎巴嫩等國家隊等,因市場潛力巨大而吸引匹克贊助。
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去年來港上市,匹克沒有前往溢價可能更高的上海和深圳上市,就是看中香港資金較國際化,希望引入更多新思維和管理概念到匹克。
然而,2009年9月29日匹克上市當天,就跌破招股價一成七至3.4元,在此之前已有4家重量級運動品牌︰李寧(02331)、安踏(02020)、中國動向(03818)、特步(01368)等上市,中國運動市場雖然龐大,但競爭也不小。
匹克後勁凌厲,今月初,高盛發表報告,將其加入「確信買入」名單,目標價為每股7.8港元。報告指出匹克2011年第一季訂單按年增長25%,為業內的成績最好的公司,估值吸引,甚至建議沽安踏、買匹克,令匹克股價在短短一個月內一度增長了逾兩成,起自己企業的股價,一直表現很踏實又謙厚的許景南,也不禁誇口道︰「公司價值肯定不止6元,應該超過10元。」
父子兵努力 登胡潤富豪榜
許景南於去年登上胡潤服裝富豪榜,排行第9位,身家超過45億元(人民幣,下同),但上市後一年之間身家暴漲至68億元,同時於2010年胡潤慈善榜亦榜上有名,捐款8,750萬元,排行44位,至於匹克本身也躋身50大民營品牌,許景南中國大商家形象更深入民心。
匹克於去年9月29日正式於港交所上市,能從民營企業走上國際路途,背後是「父子兵」的努力。
10年前,匹克面對極大的人才流失,為保不失,許景南將兩位上大學的兒子許志華、許志達帶到公司,二人今天皆是公司的執行董事。將生意資本家族化,這個概念是許景南率先在泉州的企業中提出的。
全球最大體育用品製造國
從前內地的運動用品市場幾乎被Nike及adidas壟斷,但踏入2000年,內地品牌如李寧、安踏、匹克等相繼冒起。根據 Frost&Sullivan調查公司2008年的報告,Nike和adidas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18.8%和14.9%,而李寧牌則是11.1%,足見中國品牌已緊追國外名牌,據悉,李寧牌已於去年超越adidas,成為第二大銷量運動品牌。
截至2008年,中國約有400萬家體育用品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體育用品製造國,政府更定出最具規模的2.5萬個企業,單是這一部分的企業,於2009年的總營業額已達650億元(人民幣,下同)。
當中福建更成為有名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據悉單是泉州市出產的鞋數量,已佔全國總量的一成二。
泉州成重鎮 大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後,泉州於八十年代開始湧現民營企業,當地傳媒形容泉州人經歷了從仿牌、貼牌、創牌,到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進程,現時單是泉州灣一帶,已有53家上市的民營企業。
泉州企業品牌能邁向國際化,當中有數個原因,第一是品質的要求,最初泉州企業以仿製外國進口產品為主,希望不讓進口貨壟斷市場,及後政府嚴打「翻版貨」及引入ISO品質標準,讓產品質量逐步貼近國外的大品牌。有了品質以後,企業便由接定單,改為創造自家品牌。
其次是政府的推動,現時泉州的民營企業佔整體企業數量超過九成,總數超過5萬家,政府與他們合作,定期舉辦全國性及國際性的博覽會,拓寬企業的知名度及市場佔有率,如晉江市的鞋博會及石獅市的海博會,便是泉州的鞋業及服裝業走出中國的一塊踏腳石。
然後便是廣告,於1999年出售運動服的安踏集團當先鋒,找來國家運動員擔任品牌代言人,2000年銷量隨即上升35%,其他企業便爭相仿效,借助電視廣告,增加產品銷售量,讓泉州成為內地重點品牌市場。
﹏﹏﹏﹏﹏﹏﹏﹏﹏﹏﹏﹏﹏﹏﹏﹏﹏﹏
許景南 Profile
˙匹克董事長兼創辦人
˙福建泉州市工商聯合總會副會長
˙泉州鞋業商會副會長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福建農村出生及成長,生活艱苦
˙1974年高中畢業後回鄉創業,由拉板車起家至建立車隊,賺了第一桶金
˙1984年陸續開辦其他生意,如包裝廠、製磗廠、木箱廠等
˙1989年為Nike代工而建設運動鞋製造廠,但翌年Nike撤走後,便決定自創品牌「匹克」
˙1990年創先河贊助中國籃球隊「八一」隊,因其取得全國冠軍而令匹克聲名大噪
˙2005年開始贊助NBA球員
˙2009年匹克到香港上市,是中國最大的籃球鞋品牌
[貼圖]鍾絳虹
1 :
GS(14)@2011-03-28 22:11:07
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鍾絳虹「新猷」不絕,5年前力推eIPO,最近則不斷提倡「雙幣股票」。(朱永倫攝)
2 :
GS(14)@2011-03-28 22:11:26
港eIPO幕後功臣 中央證券鍾絳虹:
不甘平淡 沉悶中找創新
2011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本港屢摘全球新股集資王頭銜,熱門新股最高紀錄要處理接近100萬名散戶認購,背後功臣是過戶處「一哥」中央證券登記。董事總經理鍾絳虹2006年底更出盡板斧,說服工商銀行(1398)創先河推出eIPO(網上用白表認購新股)。鍾絳虹說她做事的原則是不甘於平淡,總要在工作中找出新點子。「過戶處本來是很悶的工作,不過我怕悶,鍾意創新。」
中央證券至今已協助上百家企業完成上市,客戶幾乎囊括所有大型國企及海外公司。工行(1398)5年前採納了她的建議之後,eIPO亦成為大型新股集資的必然選擇,中央證券便「穩坐釣魚船」,自07年起幾近壟斷了大型新股的過戶處生意。她指老闆並未要求她創新,純粹是個人性格使然。
推eIPO成功 幾近壟斷
工行首次推出eIPO時,申請由佔整體白表的一至兩成,至去年比率已進一步升至35%。鍾絳虹5年前的努力,同時也為環保出了一分力。
不少讀者可能都曾認購新股,但未必了解每隻新股在正式面世、開始公開招股前,需要經歷的漫長孕育期。作為過戶處的中央證券登記,原本只是幫助上市公司在香港管理股東名冊登記,要做的是派發通函、招股書等瑣碎事務。但在鍾絳虹眼中,作為一家過戶處,要爭取盈利增長,便需拓展客戶基礎,吸納新上市公司是重要途徑。
「我主要負責幫公司找客戶,搵生意。」鍾絳虹稱,雖然外人看來很辛苦,但她一向都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她覺得這份工作的性質很適合自己的性格,「我從做客戶經理開始就負責對外,可以跟不同的客戶接觸,不會重複。……客戶(對我)評價又都好好,自己做得也開心。」
經手的新股上市交易不下百單,鍾絳虹最難忘的還是工行。06年底工行上市是「landmark transaction(標誌性的交易)」,創下多項第一,包括開本港上市新股eIPO認購先河。之所以想到提倡eIPO,是汲取了之前中行(3988)認購時的教訓,很多散戶想長,通過白表申請,導致往銀行領表者排起了長龍。
最難忘工行 說服第一人不易
鍾絳虹透露,當時要說服工行下決心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也非易事,「保薦人在(eIPO)建議書上仍有保留。」不過她也做足了功課,「之前查過網上銀行是工行業務的一個亮點,而內地散戶認購新股也是網上進行。」她指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建立支付系統,好在她的老闆之前有在銀行工作的經歷,想到開設類似交電費水費的帳單支付帳號。
「當時壓力很大,病到發不出聲。」鍾絳虹回憶道,好在工行最後拍板接納,「從6、7月份提出實行eIPO建議,到最後10月完成上市,中間做了很多次測試。」最終可以順利推出。
由20年前一位企業秘書助理,到今天本港新股市場重點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鍾絳虹對工作始終投入,最近兩三年都沒放過大假,「只能趁聖誕和8月中下旬新股淡季時」短暫休息下,「平常就鍾意購物,減壓。」她工作很忙,沒有私人時間,至今仍是單身,她說自己並不排斥組織家庭,不過單身的話,壓力相對小了些,不用在工作之餘兼顧家庭。
撰文﹕蘆歡、龍彩霞
3 :
GS(14)@2011-03-28 22:11:39研「雙股雙幣制」 盼年內面世
2011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自稱「沒想過做女強人」的鍾絳虹表示,許多新點子都是順應大勢推出的,除了eIPO外,還包括人民幣新股上市可採「雙股雙幣制」的建議。「我們也不能做完手頭的事情便算,還要為企業、投行乃至散戶服務」。她指目前有兩三家公司正在考慮這一建議,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首個成功案例面世。
順應大勢推新產品
所謂「雙股雙幣制」是指一家公司,同時在香港發行港元計價及人民幣計價的股票,變成一家公司在港有兩個股票編號,而兩隻股票的股價亦可以不同。
如果新股全部採取人民幣計價的方式,鍾絳虹指「歐美的大基金未必有那麼多的人民幣」,沒法在國際配售部分入大飛認購,等公司上市後也沒法買入股票。而散戶通常是持有人民幣存款,到時要通過買本票認購,又增加了購買成本。雙股雙幣不單有利於機構及散戶,她指投行也相當歡迎該建議,因「可分開兩個系統操作,不用改現有的系統」,而改系統會有風險。
鍾絳虹預期最快今年下半年,便會有首隻實行雙股雙幣的新股在港掛牌,而最有希望的是零售股。「首次推出要選大家容易接受的,有brand(品牌)的公司」,所以零售行業是首選。
1990年代初便過檔中央證券的鍾絳虹,協助投行做新股上市至今已有18年了,見證本港新股市場的變革。
鍾絳虹回憶道,2000年之前擔任保薦人角色的通常是本地的券商,「那時IPO(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少,程序也相對簡單。」
但隨大型國企開始來港發行H股,新股的規模急速膨脹,國際投行也加入了保薦人行列,並逐漸佔據主要市場份額。中央證券見大有可為,於是在最近幾年建立了專門的新股團隊。來上市的「多了國內公司,大deal(交易)也是國內的,許多advisor(顧問)也講普通話」,鍾絳虹稱。
內地交易增 學會大陸用詞
「我最近幾年講普通話,多過廣東話和英文」,她笑言自己現在已經會寫簡體字了,也學會了大陸的用詞造句,「不單是國內公司,許多律師和投行的人都是寫這類文字。」
她特地舉了個例子說明,「我之前以為「領導」專門是指中央的那些(政府官員),後來才知道,原來也可以用來形容公司的管理層。」
4 :
GS(14)@2011-03-28 22:11:53投資心得﹕選股只看管理層 結果常「坐艇」
2011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鍾絳虹講到自己的投資理念,可能因為她在協助新股上市時,經常與新股公司管理層接觸,令她投資者時會傾向選擇管理層「醒目」的公司,沒有留意其他因素,令她很多時候結果要「坐艇」。
「我投資股票多數因覺得該間公司的管理層好叻,自然認為他管理的公司股價有好表現。」但鍾絳虹慨嘆說,管理層管理質素好,對公司股價當然有幫助,但可能那個行業已十分成熟,增長有限,或者面對很大競爭。甚至當時該類公司是不是市場焦點也要留意。
07年底入市 偏遇大熊市
「我平日工作忙碌,難以抽時間留意股票表現,當有時間留意時去入市,往往買入時已差不多是摸頂。好像2007年底,忙完之後有時間便入市,同事說我是明燈,入市時他要作相反行動。」2007年底港股剛由32000點回落不久,當時入市,正值大熊市的開端。
鍾絳虹買物業也是以自住為主,不過,她也後悔幾年前將灣仔一個單位賣出,如果持有至今回報應該超過一倍。她說當時想另覓心儀單位,故將灣仔單位出租,但由於要處理租務問題,覺得很麻煩,所以出租幾年後便沽出。
5 :
GS(14)@2011-03-28 22:12:03中央證券前身 專服務怡和匯豐股東
2011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中央證券前身是怡和及匯豐合資擁有,在1972年成立,怡和及匯豐各佔五成股份,工作是處理怡和旗下牛奶公司和置地及匯豐股東股票過戶登記及領取股票等。
在1999年怡和淡出香港,並將五成股權售予澳洲公司Computershare。該公司1978年在墨爾本成立。由於股民多數對「中央證券」名稱印象較深,中文名維持不變,英文名Central Registration Hong Kong Limited則改成Computershare。
2001年匯控亦售出手持的中央證券股份給Computershare。Computershare在2002年收購港交所(0388)旗下相同業務公司,並且以股份交換,故港交所持有Computershare 30%股權。惟2007年4月港交所將三成股份賣回給Computershare,中央證券成為Computershare全資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