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時機──簡評民企、國企與港企的風險與機遇
1 :
GS(14)@2010-10-07 00:11:26
2010-09-01 信報財經月刊
在筆者過去的(慘痛)經驗中,發現企業的股權架構影響其風險系數最大,故在本文分析民企、國企與港企的先天性風險因素。以中國的國情看,似乎民企比國企的風險較大,或許是因為管理層(大股東)一般比國企進取,力圖為股東(包括大股東自己)牟利所致。
自3月筆者發表了第一篇網誌之後,像是有點無以為繼,甚至有投資班的同學問為什麼沒有更新。原因是「忙」不是「忘」——因着教育中心的發展仍在起步階段,同時又「重操故業」,開設了以信仰教導實踐有責任的投資,一時間抽不出時間在文字上更新看法,但在3月及隨後課堂上分享的看法維持不變——轉守為攻,因為以11、12倍的來年(2011年)市盈率,加上近3厘的股息率,以三年或更長的時間來看中港股市實在吸引,而且3月時筆者已提出在MPF保留部分現金,以便在股市下調時作風險管理。今天筆者再重申上述立場,而且身體力行,將餘下的現金全部投入中國股票,令MPF賬戶轉成「全攻型」。這次行動,是因為筆者感覺到可以預見的負面消息如歐洲銀行及經濟問題,以及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房地產價格下滑等都已引起了股市調整,而資金流向(債券價格、滙價及資源價格等)似乎已反映了(priced in)大部分的風險,作為長線投資(三年以上)的勝算吸引。
自己只在投資博客(mpf-corner.blogspot.com)寫長期投資,是因為深明自己只可能分析長期趨勢,很難捕捉每一次升跌,而且上市公司五花八門的生意所面對的風險每天每秒都在變。今時今日的生意經營已是全球性——各公司都面對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挑戰;同時也很本土性——不同城市或地區的法例、監管、文化(社區)以至對產品的要求也不同。筆者一直在投資工作上觀察到短期的股價波動可以由宏觀以至不起眼的個別客戶群的突變所牽動;有時亦可由技術性因素引起,如某大股東或投資者的買賣令股價出現數天的波動,而要在長期下來預見到一半以上的情況,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自己亦認為不值得為此燃燒生命,更不忍心見到非全職投資者如此。所以,筆者認為投資者應多花時間在自己能理解的大趨勢,佐以在時機(即股價及風險管理)及選股上留意管理層的經營手法及公司業務的潛力,應該是一般投資者較易掌握的方法。
選股的風險管理——民企、國企與港企
自己相信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故經常強調要選有潛力同時又有「品」的公司,後者是指那些向各持分者友善、負責的公司(管理層)。從以下列出的一些上市公司近期涉及的風波,可見到管理層的社會責任的履行對股價的影響可以有多大。在筆者過去的(慘痛)經驗中,發現企業的股權架構影響其風險系數最大,故在下面分析民企、國企與港企的先天性風險因素。
民企的過去
在筆者眼中,民企大股東(多同時是管理層)因權責一致,鬥心應比國企強,因為沒有一些國企管理層仍是以升官為真正「錢」途的「問責落差」,令升官(不一定是政治)考慮凌駕於為獨立股東(非國資委或財政部甚至國家)謀福利的情況。但以權謀私的誘因在民企亦同樣比國企大,過去十多年中看到不少經典個案,其實事前已有明顯疑點,但基金經理可以因着各種原因仍然墜入陷阱。
早年案例
「國」「私」不分——華晨汽車
民企海外上市出現成行成市大概始於2002年,其嚴重誠信危機也正在那一年發生。
那一年自己也去過內地見過一些當時的基金「打令」股,其一是華晨汽車;其二是歐亞農業。最後筆者沒有買入,主要原因不是自己聰明,相反是筆者那時(現在也一樣)看不懂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結構以至業務。
看過那時的股權分布,也問過不少分析師,筆者不理解為何有一主要股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在美國持有39.45%華晨汽車股份。後來這就是華晨汽車控股權正式歸入遼寧省政府的股權爭執關鍵。該年12月,華晨汽車公司公布,遼寧省政府擁有該公司39%的股權,變成了華晨汽車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這個消息顯示,當時的大股東仰融和遼寧省政府就華晨汽車的爭執已經失敗。
華晨汽車是仰融曾經管理的主要資產之一。仰融在2001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排第三名。後來遼寧省和仰融就華晨汽車的歸屬權問題發生糾紛,仰融通過一家香港公司控告官方的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非法獲取華晨汽車的財產,而遼寧省反過來又以經濟犯罪的名義,對仰融發出通緝令。
像霧又像花的荷蘭村——歐亞農業
2002年9月,因上市公司公布的蘭花生產基地的業務真實性存在問題,香港證監會勒令主板上市公司歐亞農業停牌。
據報道,中國證監會揭發歐亞造假賬,將1億營業額誇大至21億。另外,歐亞涉嫌非法挪用三千多畝農地,改作荷蘭村的地產項目,正被大陸當局調查。而原本想借助北韓新義州特首一職甩身的歐亞主席楊斌,最終亦在瀋陽被軟禁。當時參與的管理層、會計師以至投行都紛紛表示不知情。
近年事件
其實企業出事從來無國界,外國至港企也一直出現,只是中國近年可能因為國有銀行紛紛上市,須要更注重風險管理,而且貸存利率自主權有限,無法將風險反映在利息的高低之上,至貸款愈來愈向國企傾斜,令不少民企借不到資金擴展。此情況造就了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及民企海外上市。但由於內地的私產權還在發展,令不少海外如香港的上市地方要求的產權證明無法用直接的方法提供,於是出現了很多極具「創意」的股權結構。這一方面帶來股權不清的潛在問題,另一方面產生許多灰色地帶,令不少民企後來因衍生工具如可換股權債券(convertible bond)被外來投資者大幅攤薄。當中如福記食品被清盤、佛山照明高層被調查以至國美主席被捕,在在顯示出不但本港和海外投資者在投資這些有「動聽故事」的企業時須多看幾眼,而筆者也不時會踏中地雷,所以更重視自行分析和風險管理。當然好的民企也有不少,如騰訊和李寧。
2010年紫金礦業的污水洩漏事故
自去年寫過內地的漂染行業在排污上沒有保障居民及環境,被罰兼遭基金洗倉,7月又發生紫金污水洩漏事件。紫金福建省上杭縣銅廠污水洩漏,導致汀江流域近三百九十萬斤魚死亡,公司承認公司對施工、生產和環境管理並不充足,而目前設施及突發應急機制亦有問題。有證券行則估計污染造成的賠償和停產的損失相當於今年盈利約3%。
紫金A股及H股在事件曝光後停牌,在復牌後均遭洗倉,H股股價當天重挫逾12%。滲漏事故發生在7月3日下午,但企業公布出事是在7月12日,相隔足足九天。在訊息披露上,紫金管理層的透明度明顯有問題,相信(亦建議)負責任的投資者會對之作出相應的評估降級,直至公司有改善令投資者重拾信心。
霸王集團產品致癌物質超標疑案
7月中霸王在《壹週刊》報道其產品含致癌物質後則承認,旗下產品中確實含有二噁烷,雖然公司強調含量僅屬微量,且遠低於世界安全指引,並符合歐盟及美國FDA訂立的標準,但事件已導致公司股價在事件曝光後連續三日狂瀉,較《壹週刊》報道前一天大跌近23%。當天霸王停牌後,內地新浪網進行網民調查,在超過四萬名受訪者中,有約65%表示相信報道屬實,74%表示不會再使用霸王產品。故此事件除了會令公司在短期內或會面對銷售下跌和宣傳費用增加,長期亦有機會對該品牌的前景有負面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只是短期影響,股價下跌便會是吸納良機。
其他的事故如瑞年國際的「質量門」危機及招金的金礦停產問題都是近月接二連三發生的企業問題,在在說明「投資應先做功課」的迫切性。從以上的事件可以見到在選對行業、選錯股票(或時機)的情況一點也不罕見。
以中國的國情看,似乎民企比國企的風險較大,或許是因為管理層(大股東)一般比國企進取,力圖為股東(包括大股東自己)牟利所致。
時機與底線
筆者列舉上述的行業和例子的同時,強調投資者必須在選股以外分析這是否合適的時機行動。如文首所說,自己覺得現在(7月底)的整體中港股市對數年以上的投資很具吸引力,但行業間的估值一定不會是同步,所以各位可考慮將個別股份的估值與大市及同業比較,加上專注公司的「品德」和買賣時的風險控制策略,務求有較大的出錯空間(margin of safety)。從有限的經驗中,自己確信良善的投資才是真正的保障。
研究指出,中國的「隱性」人均收入(grey income)較官方數字高90%。據瑞信7月的一份有關中國的「隱性」人均收入(Analyzing Chinese Grey Income)的報告發現,內地的城市實際人均收入可以高出官方數字90%,達32159元人民幣,總數為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0%,達9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10%最高收入家庭佔當中的63%。收入來源包括因行政「方便」而「流失」的國家資源,但筆者相信亦有一些投資收入如買賣資產或沒有上報的生意收益。因個人消費可惠及周邊的行業,中國的內需長期看漲應不會大錯,惟須注意股價是否已完全甚至透支了未來數年的盈利增長。
大趨勢一——中國對糧食的需求
近月全球糧食價格上升,有「人為」亦有「天災」因素。年初時指出與農業有關的股份應是長線的吸納對象,包括有上游(生產、化肥、機械)或具獨特性的品牌持有者,惟後者須注意原料價上漲對其利潤的衝擊。中國在這方面的需求明顯見於其供不應求的隱憂。中國的可耕種農地面積由1996至2008年減少了5%至約 1.3億公頃水平。期間中國的人口仍然有1%的年增長,加上整體對營養的要求提高,令中國的人均可耕種農地面積低於全球平均數,並須大量倚賴肥料及其他農業技術增加收成。
大趨勢二——中國對醫藥、醫療設備及服務的需求
上半年在與醫療有關的行業股份大上也有大落,筆者認為主要是行業(產品)及內地個別產品面對的政策風險高而且不清晰,加上股價已大大了透支未來的前景,因此出現大幅調整。長期而言,「財多(怕)身子弱」,加上政府的大方向是要提高偏低的醫療保障,提出8500億元人民幣的醫療預算作支援,自2006年以來的全國醫療相關銷售增長或可保持在其間的20%以上。前景雖佳,惟透明度、行業及產品的風險必須與股價一併考慮。
大趨勢三——中國對住房的需求及政策的傾向
年初筆者指出內地房地產須面對短期的政策風險,不論收緊或放寬都要視乎政策有多少能「下達」地方執行,而近期宣布的補貼房屋政策似乎是中央政府回應房價升幅過急的社會訴求,所以筆者會留意建築、建材等股份,在價格吸引時作長線投資,但亦會注意行業的周期性較其他行業明顯。房地產股方面,公司管治、地點及財務健全是重中之重的關注所在。
個別行業結構轉變——世界級港企
過去在投資課堂上分享過本港不少老牌工業股本身在全球同業中已成為領導者,例如上月公布驕人業績的ASM太平洋。該公司自2002年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包裝設備行業的第一位。ASM的業務是絕大部分的電子產品的上游行業,生產高精密機器為電子元件的組合(裝嵌)。
ASM於2010年首六個月營業額和盈利皆創新高,分別較去年增加195.7%和1433.1%。而且,公司表示已連續三個季度在新增訂單、銷售及純利各方面均刷新季度紀錄,甚至大大超越金融危機前的高峰紀錄的歷史新高。
其他還有不少此類的世界級港企,而且很多都有十分健康的現金流,如德昌電機、偉易達、德永佳、震雄等,都受惠於在早一、兩年的海嘯期中不少同業倒閉後多出來市場份額。當然,各公司的業務周期和現價是否吸引,則須投資者自行分析及判斷。■
作者曾任野村資產管理部基金經理,從事投資及財務分析工作超過十五年,先後參與管理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的股票基金、創投項目及直接投資項目。張氏現為同行者學院有限公司創辨人及導師,積極參與思考及研究方法訓練和金融教育工作。張氏並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FCCA)。
2 :
GS(14)@2010-10-07 00:11:42來港上市民企素質轉強 新一輪內地民企IPO湧港
目前本港正潛藏民企來港上市的另一浪潮。今年5月中國國務院頒發《新三十六條》,對國企壟斷的九大領域開放,細化闡述民企的投資商機。由去年底至今年7月,H股及紅籌股在港上市公司各增一間而民企上市則增加21間。可以預料,民企將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另一重大主體。
2002年6月本刊以「民企會否重蹈紅籌國企覆轍」為封面專題,筆者撰文揭露當時內地民企來港上市,涉及了保薦人、港交所、會計界、分析員各方的利益衝突,向投資者發出了警號。果然,一個月後,民企歐亞農業主席楊斌神秘失踪,股價旋即大跌,由高峰期下跌近八成,兩月後歐亞農業更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事件觸發了一場民企股災。不少投資者至今記憶猶新,寧選國企投資,對民企聞風喪膽,採取避之則吉的投資策略。
事隔多年,內地民企報捷的消息漸漸霸佔報章耀眼的位置:吉利汽車全面收購歐洲富豪(Volvo)、平安保險成為《財富》五百強的第383位、比亞迪獲美國巨富畢非德垂青勁升六倍、國企及民企有意聯手併購美國財困AIA……內地民企近年冒起,愈來愈多走出國門,已備受國際注目。事實上,民企在中國雖遭受歧視,但經悉心經營,在各行各業都有出色的表現,在港上市的先進民企眾多,銀行界有招商銀行(3968)及民生銀行(1988);保險界有平安保險(2318);房地產界有雅居樂(3383);電腦界有聯想(992);網絡有阿里巴巴(1688);飲品業有滙源果汁(1886)及蒙牛(2319);體育用品有李寧(2331);服裝界有波司登(3998);汽車業有吉利(175);汽車電池有比亞迪(1211)……,可見,不少在港上市民企極具投資價值,如果投資者眼光只局限在國企,則恐怕錯過了不少機遇。
民企來港上市概況
當今中國民企已今非昔比,隨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民企憑着靈活的營運策略得以加快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在國策上開放,讓步民企涉足於更多投資範圍,又理順經濟結構、法律、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民企得以異軍突起。
2000年之前,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境內企業主要是H股及紅籌公司,均屬「國企」,最終控股股東是內地企業或國家機構。H股是指在內地註冊成立並獲中央政府批准在港上市的公司,紅籌公司一般指由內地國企、省市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在港上市公司,而所持有的百分比通常不少於三成。與H股最大的不同是,紅籌公司註冊成立地點在境外,換句話說,其自主靈活度比H股大得多。約於2000年那些並非國企或省企,而是來自內地集體企業或私營的全內資公司,註冊地在海外,紛紛來港上市,當時香港市場人士才對民營企業有較多認識。
中國政府重視國企,把民企發展往往阻撓,融資渠道不順暢。民企在內地上市遭受歧視,其實這給予香港吸納上市的機會。2002年在港上市民企只有44間,至今年中增至292間,反映了民企來港上市的趨勢非常快速;而內地企業以民企形式來港上市的數目,亦較其他上市形式為多,至2010年7月,H股、紅籌股及民企分別有157、98、292間。
在港上市民企何以轉強
筆者於本刊(2002年6月第303號)撰〈中資企業來港上市熱潮背後:多方利益的交織〉作深入報道,揭示了金融圈中利益衝突的嚴峻問題,說明了中資企業濫於上市的成因,從而推論出民企上市令人擔憂。之後數月內出現民企紛紛爆煲事件:格林柯爾的技術受質疑、超大農業及大成生化股價跳水、歐亞農業被勒令停牌、華晨汽車被指控欺騙股民……,遭受投資者的洗倉。經過了八年時間,上市各方的癥結問題是否已被進一步監管或作出了改善呢?
1) 港交所:審批上市企業因時制宜。據內企上市的監管人士稱,內地經濟發展急速,法例超級落後,如果按足條文來審批,則沒有一間民企可來港上市。上市科審批只能按實際情況作出通融,有分寸地作出合理的判斷來批核。「按內地規定,機構之間不容互相借貸,但這種金融安排已太落後,故審批時會酌情處理。上市科對企業的要求非常嚴格,主要體現在資訊披露和具透明度,一旦犯錯或違規,企業須盡快作出合理糾正。」他說,港交所對上市的要求亦會隨着國家政策的變化而調整,例如:現在國家提倡環保法律,上市審批時亦會查問企業在節能減排的措施。至於一些計劃經濟的歷史問題,經歷了十年時間,民企到港上市的種種疑難大致解決。「2005年中國展開股權分置改革,2007年又通過《物權法》,過去如企業職工股權的法律地位等產權問題已解決。」
2) 投資銀行:證監監控保薦人資格。鑑於2002年接連出現民企醜聞及公司倒閉事件,保薦人誠信備受質疑,被指與企業「蛇鼠一窩」誤導投資者謀利。2003年香港證監會發出《有關對保薦人及獨立財務顧問監管的諮詢文件》,要求保薦人對企業進行上市策劃時,必須以嚴謹的方式處理。作為歐亞農業保薦人的工商東亞,最終被罰款3000萬元,公司因信譽受損而重組及改名。一名曾任職於工商東亞的金融界人士稱:「經證監對保薦人的嚴格規管,再加上之後有多名違規者被罰禁足於保薦圈,業內對證監的要求已大為明悉,對內地企業保薦上市及上市後的跟進工作,已加倍小心。」現在監管當局對保薦人實施資格審核,保薦人一旦表現欠佳,則可被短期、甚至永久吊銷保薦人資格。由此,該措施對保薦人可產生阻嚇作用,減低了劣質民企上市的情況。
3) 分析員:證監發出指引防止利益衝突。由於投資銀行分析員的薪酬與投行業績掛鈎,分析員評論的獨立性早已被質疑。2004年3月香港證監會發表《監管分析員利益衝突諮詢文件》,並於年底總結及落實有關指引。分析員須作更多披露:其個人交易及財務權益、商號的財務權益及商務關係、分析員的滙報途徑及酬金、商號的監察制度及高層人員的責任。總之,分析員須具誠信及道德操守。現在分析員在報章評述相關股份時,如持有所評述股份須作出申報。
4) 會計界:提防內地企業賬目弄虛作假。2003年香港證監會發出的《有關對保薦人及獨立財務顧問監管的諮詢文件》。監管機構對會計界為內地企業上市前進行盡職調查作出了嚴格的要求,並要求於每年審查內地企業時,對資產賬目小心查證,並充分披露。時至今日,不僅香港會計界須提高審計標準,中國對內地會計師亦要求採用國際會計準則。那些兼在內地及香港上市的民企,則須接受兩地的監管,並符合兩地會計準則的要求。
5) 企業家:公司管治意識正加強。2003年歐亞楊斌被重判入獄十八年;上海地產周正毅兩度被判入獄;創維黃宏生兄弟各被判六年;2009年科龍顧雛軍被判十年;2010國美黃光裕被判十四年……令新一代富豪對此感受深刻。現代私營企業家已不是只顧來港上市圈錢,而是能接受持續發展、公司管治的觀念。博斯大中華區總裁謝祖墀表示:「不少內地企業家都接受西方企業戰略教練的指導,對企業管治、營銷、建立品牌、人才培訓、企業責任……力求與跨國企業的水平接軌;他們的學習能力強,反而香港除了地產界之外,鮮有魄力的企業家闖出一番事業來。」
昔日爆煲的歐亞農業因楊斌坐牢而清盤,格林柯爾也因顧雛軍入獄而除牌;現在創維及國美卻尚未因大股東出事而把公司陷於癱瘓,反映了近年民企的公司管治有所改良。2006年創維數碼(751)前董事會主席黃宏生及其胞弟黃培升被香港法院裁定串謀盜竊、串謀欺詐上市公司等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入獄六年,據說,黃宏生在獄中仍為企業營運作出指示和溝通。今年5月國美集團(493)前主席黃光裕被北京指控進行非法經營、內幕交易、單位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被罰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雖然兩年來黃光裕不利消息頻現,但企業的經營並沒有崩潰。
香港大學法學院冷靜教授表示:「現在企業控制人犯罪,亦未必危害到企業倒閉,原因是企業在職權架構上已將個人與公司分離,交由職業管理人團隊來接手,創業大股東的個人倒台對公司的存亡所造成的打擊大減。」
民企傾向繞過中央監管
關於民企在港上市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民企至今仍傾向要繞過中央的監管。早年裕興在香港上創業板,中國證監曾一度叫停,後來補辦了內地手續才於2000 年1月上市。中國證監後來於6月發出規定,民企赴海外上市必須取得其發出的「中國法律意見無異議函」。內地民企於是在海外如百慕達、維京群島等國註冊,冀望以靈活、多元的融資渠道實現直接融資的夢想。為了防範民企透過在海外買殼上市而注入內地資產導致失控情況,中國證監於2006年9月發出《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俗稱「十號文」),所有民企的境外上市,必須獲中國證監及其他部門的管轄。但據上市科權威消息人士向筆者稱,該條例生效至今,形同虛設,尚未有民企循此方式來港上市,相信是企業家害怕內地部門審批關卡重重,耽誤了企業上市的時機。
至今民企來港上市,以這兩種情況申報上市:1) 企業的內地資產於2006年「十號文」生效之前重組,2) 企業屬中外合資合作而受內地相關條例監管,從而繞過中國證監的審批。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趨勢是:1) 民企以創業板上市居多,2) 內企以紅籌方式上市已很少,3) H股已不再局限為國企,民企在內地註冊成立後亦可成為H股,接受內地的監管,例如比亞迪、復星國際。投資民企仍有風險
中國民企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具有獨特的歷史特質,與西方企業的營運不同,投資中國民企仍須注意以下風險:
1) 官方政治色彩影響股價
民企對地方政府具依附關係。地方官員為了增加稅收及地方影響力,均力保一些民企發展,以便取得政績及政治提升。民企在政府支持下,無論貸款及資源配置上可獲得某些「照顧」,但一旦遭政府官員放棄,則容易陷入財務或經營危機。據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德尊教授近年進行的調查顯示,近790個民營企業中有 27%的企業執行官(CEO)屬現任或曾任政府官員。那些具官方色彩的民企於上市三年後,回報表現落後於沒有官方色彩的民企約18%。這類企業上市的首天上市價也相對差,無論在盈利增長、銷售增長都表現較差。上市後調查又發現那些具官方色彩的民企CEO都傾向委任官員進入董事會,而不是邀請專業人士進入。他說:「具官方色彩的民企股價表現落後,反映了投資者擔心CEO將企業的資產作政治效益,而未必以企業效益極大化為目的。」
2) 民企仍遭受中國歧視
中國國策長期以來以國企優先,民企遭受歧視。經歷金融海嘯後,中央政府撥出4萬億元以刺激國內經濟。社會上出現了「國進民退」,民企在取得貸款及資源都不及國企。民企除了面對經濟波動,還要應付各種不同的政策變化,民企存在應對政策疲勞症,也有評論指民企為了生存而傾向「準國企化」,增加了對地方政府的依附。民企都擔心央企重組後會對其擠壓出來。
3) 民族主義干擾收購合併
正當民企壯大須要國際化之際,無論自己「走出去」或國際企業「走進來」,民族主義有可能成為阻礙。滙源果汁於2008年9月被可口可樂提出以每股12.2 元溢價1.95倍收購,涉及總金額達179億元,是內地最大宗外資併購民企案,牽起了全國廣泛關注。《新華網》網上調查逾83%網友反對收購,認為不能讓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品牌」就這樣被「吃掉」。翌年商務部根據《反壟斷法》禁止該宗收購。至於中國民企走出去,亦經常面臨別國批評或阻撓。去年溫州民企有意收購皮爾卡丹,有日本網民就批評中國民企會糟蹋名牌。
4) 大股東易陷牢獄之災
民營企業家思考活躍、行動勇進,一旦致富,往往會被官方追查財富來源。由於中國政商存在很多灰色地帶,故容易因原罪效應或犯事而變成「階下囚」。楊斌、周正毅等一度被《福布斯》列入中國首富榜,但都身陷囹圄。香港角色:為內地民企服務
1) 民企新一輪IPO潮流
1993年7月中國青島啤酒來港上市,成為本港第一隻H股,牽起了國企來港上市的浪潮。1996至1997年本港出現一輪紅籌上市熱。紅籌國企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股價全面大挫。2001至2002年民企漸漸來港上市,因歐亞農業事件引起了監管民企上市的議題。隨着中國證監、香港證監、港交所、保薦人及會計界對內地民企在港上市加強監控,多年來已積累了深刻的經驗,香港交易所在審批民企上市的工作已趨向成熟。現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滙聚了內地各行各業的龍頭民企前來上市,已為全球投資者帶來了機遇。
金融海嘯後,中央政府實施內需經濟以取代以出口主導作為經濟引擎,這為民企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機遇。在內需經濟發展下,民企慣於適應市場,創意力強,決策較靈活,動員也快速,營商易佔取先機;唯民企融資難,來港上市是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本港正潛藏民企來港上市的另一浪潮。今年5月中國國務院頒發《新三十六條》,對國企壟斷的九大領域開放,細化闡述民企的投資商機。由去年底至今年7月,H股及紅籌股在港上市公司各增一間,而民企上市則增加21間。可以預料,民企將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另一重大主體。
2) 香港受惠於內地民營經濟新動力
內地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至今佔中國GDP約五成,而中國民營經濟工業增值速度近六年每年均達20%,比全國工業年均增速約10%為高,盈利增長又比國企迅速,私營經濟已成為中國內需經濟的加速器。目前全國民營企業2600萬家,香港可全方位為無數的民企增強競爭力:
金融業可提供多方面服務:①進行風險管理,金融機構可提供金融衍生工具為民企對沖滙率、利息等風險。②為民企進行收購合併,走出去或引進來。③尋找風險基金或私募基金為民企重組包裝上市。④在民企上市後繼續為其進行各種融資安排。⑤為民企盈餘進行財富管理。當然,由於民企金融活動增加,會計及法律行業也將隨之跟上。
此外,企業諮詢界可為民企進行商業評估,策劃發展戰略,包括產品營銷、建立品牌、組織管理,並提供如ERP等有利於物流管理的科技系統。因應民企提升人力素質,本港教育界可為民企加強培訓。■
3 :
GS(14)@2010-10-07 00:12:06經濟發展進入新里程 未來投資機會在民企
民企由於產權較清晰,股東們能夠獲得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就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去嚴格監督,並防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偷懶行為。而且民營企業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大股東本身就是經營者,自己掌握企業的真實訊息,基本不存在「訊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情況,企業的生產效率自然較高。
很多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民企的印象較負面,認為它們透明度低,投資風險極大。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民企對經濟的影響力漸漸提高,配合整體國策的發展,筆者相信,假以時日民企將取代國企,成為支持國家經濟的核心力量。事實上,七十年代末,內地國企資產總額佔全部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92.0%,但到2008年,此比率已降至43.8%,三十年間下降了一半有多。可見「民進國退」是一個經濟體,由貧窮走向富裕的必然趨勢。在這趨勢下,即使民企風險較高,但也不應迴避,因它們的未來發展將遠高於國企。
未來投資焦點在民企
要在民企和國企之間尋寶的話,哪一個容易尋找出倍升股份呢?且看看以下利用內地股的的民企200指數及國企200指數各自的200隻成分股來作的比較:?2000至2009年:民企和國企200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有14隻和28隻十年十倍股,分別佔7%和14%。國企板塊中出現十年十倍的倍升股比率,超過民企一倍。但有一點要注意,十年前,民企上市數目很少,最近幾年民企上市數量才大量增加。
2005至2009年:民企和國企200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有69隻和71隻五年五倍股,分別佔34.5%和35.5%。民企和國企兩個板塊出現五年五倍的倍升股的機會率差不多一樣。
2007至2009年:民企和國企200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有43隻和34隻三年三倍股,佔比分別是21.5%和17%。民企板塊出現三年三倍的倍升股機會率,已超越了國企板塊4.5%。
從上述數據可見,在民企板塊中出現倍升股的機會愈來愈高,這可印證在「民進國退」的趨勢下,民企的投資機會不斷增加。若參考2008到2009年,滬深 300指數兩年間下跌達三成,期間國企200指數成分股跟隨大市下挫,但民企指數卻上漲達兩成,這反映民企板塊不但只是個別股份突出,而是整體表現也不俗。
了解內地經濟三個發展階段,就更能明白到為何民企未來的投資價值勝國企。內地結束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的創富浪潮為1979至1992年,當時發展模式為「資源資產化」,把國家資源整合以有效運用,尤其是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從而生產貨物出口賺取外匯,逐漸積累資產。由於這時主要透過引入外來資金(例如港資)來達致目的,內地人民處於學習期,並只是由貧窮走向溫飽,內部消費未成氣候,未能為民企提供有利環境。
至於1992至2005年,為第二次創富浪潮,以「資產資本化」為特點,透過資本市場,即股票市場來活化資產,在較嚴格的上市公司制度監察下,令公司資產能有效運用,爭取最大回報。然而,這一時期主要是把國企資產上市,國企是主要受惠者,加強國企的營運效率,但整體社會受惠仍然有限。
踏入2005年,內地進入第三次創富浪潮,以人民幣全面升值為特點,發展基礎源於全國範圍的資產資本化,政策方向也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並可全面持續發展,政治制度改以民主和福利型社會主義。換句話說,全國人民也可感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收入明顯增加,製造了龐大的內部需求。由於民企反應遠較國企為快,能快速地感受消費者需求,從而把握商機。
經濟增長高速 勿忘提升效率
內地經濟期間維持達雙位數字的增長,令全球讚嘆。但缺乏效率一直為人詬病,繼續下去經濟發展將面臨樽頸。為此中央在戰略行業如鋼鐵、水泥方面,希望透過併購重組,淘汰產能落後的企業,希望扶植效率較高的大企業。至於其他非戰略行業,則希望讓更多民企營運,因為民企一般的效率較國企高,故經濟若依賴多些民企,就可提升整體效率,對內地未來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據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是1119.3億元,淨資產利潤率是1.8%。同期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升幅為2.2%,這意味着地方國企實際虧損率為0.4%,如果把地方國企變現後存在銀行,利息所得比利潤所得要高出25%。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大學的一項聯合課題研究發現,民營企業在營運狀況、盈利、資本結構和市場評價四大績效方面,都優於國有企業。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則顯示,按附加值計算,內地民企的資本回報率比國有獨資企業高50%,比國有控股企業高33%,比國有參股企業高24%。其中一個主因,是國企雖很容易從銀行取得資金,但取得資金後只作備用,沒有實際所需,令資本回報率沒法提高,亦因此令中國企業的平均股本回報率,較印度還低呢!
民企由於產權較清晰,股東們能夠獲得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就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去嚴格監督,並防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偷懶行為。而且民營企業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大股東本身就是經營者,自己掌握企業的真實訊息,基本不存在「訊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情況,企業的生產效率自然較高。
民企風險大 盡職審查不可少
雖然說民企板塊將是未來的投資亮點,但卻不可忽略箇中風險,香港不乏一些上市民企,雖然有保薦人作盡職審查,仍出現賬目問題,最終需要清盤。事實上,內地民企造假招數多不勝數,投資民企宜自己親力親為作盡職審查,減少買入有問題公司的機會。
筆者明白作為小投資者,由於資訊所限,實在很難對一家民企有全盤了解。不過,在上市民企的年報及在互聯網上,獲取以下這十三項資料相信不太難,這對盡職審查有很大的幫助:
一、公司和大股東背景及往績二、公司人事變動三、公司活動變化四、公司過往對待小股東的手法五、了解公司所持資產的潛在風險和背後價值六、公司所經營城市地區的地方新聞、行業新聞和環境狀況七、內地官方政策對行業和公司的潛在影響八、公司與政府關係如何九、公司經營模式十、公司債務情況十一、公司在行內價值鏈的位置十二、競爭對手狀況
十三、投行和行業分析諮詢機構對公司的看法、市場評價、過往股價走勢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上述這十三項資料須以「杞人憂天」的角度視之,即抱着懷疑態度去看每一項資料,記着盡職審查目的,首要是避開有問題的股份,然後才挑選盈利前景佳及估值低的股份。
拿近年一隻出名的爆煲股——褔記作例,此股為內地送餐服務供應商,於2009年10月宣布清盤,原因是過度發行可換股債券,導致資不抵債。此股爆煲前其實有很多迹象可尋,只要做好盡職審查,絕對能避開一劫。
儘管褔記的盈利表現不俗,但從2005至2007年間,福記共發行三次可換股債券,合共31億元。若然能夠全數換股,倒閉風險當然不大,但若不能,這就是一個災難性的債務負擔。如果盈利能力強的話,應付債務能力當然較大,令風險減少,但是福記平均每年盈利2、3億左右,賺錢最多的2008年也只有4億元,內裏更不知含有多少水份。金融海嘯更令盈利大減,業務前景又看不到能令盈利大增,還債能力成疑,故難以向銀行借錢來「以債養債」。當可換股債券在2009 及2010年陸續到期,債券持有人不能換股,而是要求褔記償還現金,褔地又何來那麼多現金呢?結果令褔記走上清盤一途。
若留意人事變動,其實也可看到端倪。在2008年9月,福記宣布更換公司秘書、合資格會計師、財務總監及授權代表,以及突然宣布停派股息時,公司又一直延遲發布2008/2009年度(截至2009年3月)的財務報表。面對這些奇怪情況,其實也是少沾手為妙。
定量或定性盡職審查要持續
當細讀年報後,若有不明就要在股東大會詢問管理層,若管理曾未能清楚交代,則寧願錯過一次機會,也較墮進一個陷阱為佳。還有盡職審查要不斷持續監控,因為很多時遇着存心欺騙的話,很難在一、兩次探訪中察覺,故一定要不斷跟蹤監察,還要做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如複查高級管理層履歷,看看是否百分百真實,否則可能誠信出現問題,這就不值投資其公司。所謂「英雄莫問出處」,即使出身卑微也不要緊,但履歷資料弄假,則絕不值得原諒。
此外,可從競爭對手、上游下游的合作公司,或一般的員工(非管理層安排會見)取得資料確認,尤其是被競爭對手稱讚的企業,投資價值就更高。調查民企的時候,我們也可把自己當作成企業內的員工,這就能更了解:企業是否有很大發展空間、企業的人手調配如何(招聘或裁員)、薪金褔利及獎勵制度是否有吸引力、企業架構是否有效、客戶滿意程度如何等等。
私人股本基金助民企發展並起監察作用
私人股本基金(private equity)近年在內地發展迅速,貝恩資本(Bain Capital)、華平基金(Warburg Pincus)及KKR這三隻著名的海外私人股本基金也已經進駐內地。私人股本基金是不少民企的資金提供者,同時亦提供企業管理的知識,幫助民企快速成長。此外,私人股本基金亦對民企管理層起監察作用,減低民企作假弄虛的風險。事實上,一直透過私人股本基金扶植而最終上市的民企,出現問題機會相對較少。當然要小心的是,一些知名度較低、規模較少的私人股本基金,由於機會成本低,往往會與投行聯合起來「蛇鼠一窩」,為有問題的企業包裝上市,借此迅速獲利。
在中央支持私人股本基金的發展下,對整體民企板塊無疑很有利。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於數年前已表示,內地應大力發展私人股本基金,使之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她清楚地列出中國急切要發展私人股本基金的三大原因:
創新性國家需要風險投資推動——中國要從低技術經濟轉型為創新性經濟,需要有大量資金支持。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推出優惠政策及投入資金去扶持新企業。但是市場的選擇效率,是高於行政扶植的效率,因此政府支持只可起一個引導作用,重要的是應該給市場對企業的選擇,好的企業獲得資金,壞的企業就不能。優勝劣汰才可使企業更好地成長。
協助產業重組——中國政府對於外資併購中資企業仍有很多疑問,也制訂外資收購中資企業的法律,這是必要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對自己的市場做必要的保護。可是併購活動在產業重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併購活動背後需要龐大資金,若外資被限制,就必須引導本國資金投入。
把技術及資源有效整合——中國不乏應用技術的創新,亦不乏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而中國的資源也很豐富,可是中國缺乏組合這些要素金融工具,私人股本基金就能做到這一點。
但不要以為民營有私人股本基金入股就一定是好事,若私人股本基金只着重短線利益,隨時會拖垮民營。好像在港上市的滙源果汁,其創辦人朱新禮就差點把企業斷送給別人。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滙源已發展到有一定規模,要使企業保持急速發展,就需要資金配合。剛巧當時德隆看好滙源前景,有意向滙源投入資金。德隆是一家著名的內地產業融資企業。結果兩者一拍即合,雙方在2001年初迅速組建成名為北京滙源的合資公司,德隆以5.1億現金出資持股51%,滙源則把資產注入,換取49%的持股。
德隆的到來把滙源帶入瘋狂的擴張期,雙方合作前,滙源在全國只有6家果汁生產基地,合資不到兩年,則新增了20餘家大型生產基地。可是當時滙源的擴張速度,完全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而最大的問題是,除了收購股權時付了約3億資金外,德隆並沒有其他直接資金注入,滙源擴張所需的大筆資金來源,主要透過借貸。由於滙源「搭上」了德隆這家著名企業,不論銀行或是設備供應商,也對滙源大開方便之門,這令滙源的負債率急速增加。
此外,德隆不但沒有為滙源注入資金,更頻頻向滙源借錢。這令朱新禮意識到十分危險,希望脫離德隆,從德隆手上買回股權,但是德隆並不願意,甚至反過了想收購整間合資公司。經過多番談判,雙方也各不相讓。最後朱新禮透過人脈關係,幸運地籌措足夠的資金,相反德隆未能拿出足夠資金,故朱新禮成功把滙源的控制權收回。而與德隆分手後的滙源,背着沉重的財務包袱,可幸是滙源的業務帶來不俗盈利,令債務日漸減輕,否則我們也不能看見滙源在港成功上市。
從滙源的經驗可見,一家優質的企業能有資金的幫助,就可「水到渠成」,快速地擴展業務,其競爭力及營運也能顯著提升。德隆的角色好比一隻私人股本基金,令滙源迅速成長。但若私人股本基金的素質欠佳,根本不是去扶植企業長期成長,甚至像德隆這樣,只顧為自己獲取好處的話,企業的發展就有如「煙花」,不能長久之餘,還要背上一身債。故讀者對此要加倍留意。
民營企業創意分享
民企能迅速壯大,往往是因為它的生意模式甚具創意,以下分享一些筆者在內地認識的「創意民企」:
農民連鎖貨櫃鎖售店
一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看到農民的需要。農民約每隔一周就去市集買東西,長途跋涉十分不便。這位企業家就利用改裝的貨櫃車,定期拖到農民附近做流動商店,這令農民購物更方便。一周七天,每一天分別到不同農村,數以百計的流動貨櫃車全國跑,其分銷網絡龐大,但這門生意營運成本不高,有着不俗利潤。
回收舊木船做傢俬
筆者一位清華大學的EMBA同學,收購一些十分便宜的木舊船,其木材浸在海裏愈久就愈好,不但環保,還可做漂亮的木傢俬,而製件木傢俬的廠房,將來便可發展地產。此傢俬廠一開始就賺錢,只不過生意額受制於舊木船的數量。
直銷化粧品及健康食品
利用內地過剩大學生而建立的全國分銷網,為中國十大批准的傳銷商之一,全國有一萬多個銷售店,每個店有數以百計的銷售人員,生意額不斷擴大,還在內地不同地方設立生產線,品質更佳,由於分銷力強大,慢慢利用分銷能力入股上游公司,並不斷增加相關產品提高利潤率。
總言之,只要民企有具創意的發展模式,自然會有不少機遇,加上深圳及香港創業板的成立,不少私人股本基金、企業投資者及管理層可利用資本市場套現及加快企業成長,創造更多的富豪,令創業者成功機會增加。
結語:三大民企投資推介
儘管看好民企板塊,但目前在香港上市的民企數目不少,讀者們若要每一隻去分析研究,是十分吃力的事。所以收筆之前,筆者分享三隻素質不俗的民企,供各讀者參考。但記着在決定投資之前,先要自己再做盡職審查。
一、波司登
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訊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波司登羽絨服以24.94%的市場銷售額,連續十五年穩居中國羽絨服銷量冠軍。除了內地市場外,波司登管理層亦雄心勃勃,希望把其品牌走向世界,並且落實執力,成績也不俗,這點令筆者對波司登的營運能力看高一線。早在2005年,波司登就與英國百年男裝連鎖品牌機構Greenwoods開展了合作,以專櫃的形式進入英國市場。僅僅三年時間,波司登男裝在英國市場的銷量逐年提高,總銷售已突破20萬件。賣羽絨服最大問題是很受季節影響,生意只集中在冬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波司登推出了全新都市時尚風格品牌Bosideng Vogue和雪中飛運動休閑四季化產品,使波司登和雪中飛成為一年四季的服裝品牌。波司登去年亦收購了擁有江蘇康博製衣全部股權的盈輝公司,康博主要從事男裝業務。波司登稱此項收購可幫助公司在中國男裝行業進行擴張。
作為中國服裝界中唯一擁有世界名牌和全國質量獎的企業,波司登在訂單管理、原料檢測、生產製造、外發加工、倉儲物流、營銷服務等環節全面導入ERP訊息化工程,以網絡訊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平台,打造快速反應供應鏈。這將有助波司登未來發展更加順暢,以及有效控制成本。
最吸引的一點是,作為一隻主要在內地銷售服裝的公司,波司登的市盈率十分偏低,不足10倍,相信是因為投資者擔心其產品的銷售,很受天氣影響。但波司登若能成功發展四季化的產品以及增強羽絨服的時尚性的話,估值肯定會有大幅的提升。
二、小肥羊
港人對小肥羊這家連鎖式火煱店絕不陌生。筆者對一些能專注具優勢的企業特別有好感,小肥羊就是這一類企業,它不但專注於火煱,而是專注於「羊肉火煱」,雖然主打產品看似單一,但正因為專注,顧客享用的羊肉的素質十分高,深受食客歡迎,因此令其業務有着迅速擴展。
在2009年,政府數據顯示飲食業全年銷售總額約為1799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6.8%。同期小肥羊的收入增長為23.5%,較整體行業增長為快。2009年度的每股盈利為0.1512元人民幣,較2008年增長11%,市盈率在26倍水平,估值合理。
食品安全漸受內地社會關注,中國政府已自2009年6月起頒布及執行《食品安全實施條例》。隨着該法例的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及衞生已成為進入飲食業的重要門檻。具有良好食品安全紀錄的優質餐飲企業,如小肥羊,有望因而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火鍋店業務當然是小肥羊最大收益來源,佔總收入達77.9%。不過小肥羊近年的食品銷售業務發展不俗。隨着產品的認受性不斷提升,加上優化了批發分銷結構,火鍋湯底料及羊肉銷售額錄得可觀增長,帶動年內食品銷售的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30.8%至3.13億元人民幣。食品銷售業務佔小肥羊總收入,已由 2008年的18.86%提升至2009年的19.99%。筆者相信這是未來盈利貢獻的一大亮點。
三、維達國際
維達國際生產的衞生紙產品,不僅在港有售,更是頗受歡迎,筆者也是顧客之一。近期,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對在港銷售的二十五款卷裝衛生紙進行測試,維達的三款產品——金裝三層紙、維達新裝三層全新感受卷紙及維達優惠裝三層衞生紙,無論在乾濕狀態下,各項指標表現優異,在測試中均獲接近滿分的成績,衞生程度和綜合評價均名列首位。
由於產品素質不俗,價錢又合理,維達的生意情況理想,帶來盈利向上。2009年的中期盈利增長達1.91倍,每股純利19.9仙。假設下半年盈利差不多的話,2009年的市盈率約20倍,以內需股來比較,估值不算太貴。
以往維達的發展速度較慢。但筆者相信,在中央淘汰落後產能的政策思維下,未來內地的紙巾產能將逐步趨向集中,或會出現寡頭壟斷情況。作為紙巾產能佔國內首三位的維達,在這趨勢下應可有較快速發展。事實上,維達已計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把產能由目前的30萬噸逐增加至50萬噸。
還有維達已開發濕紙巾市場,由於濕紙巾毛利率較高,最少超過40%。由於內地人民對個人衞生愈來愈重視,濕紙巾是各類紙品中增長最高的一種,公司目標是在三年內,將其濕紙巾全國市佔率提升至15%。筆者相信,濕紙巾業務可支持維達未來的盈利表現。■
東驥基金管理部/東驥財富管理部(網址:
www.pegasus.com.hk/電郵:
[email protected])(讀者請注意基金價格可升亦可跌。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基金買賣策略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旗帜传媒:草根网络自制剧
1 :
GS(14)@2010-11-28 12:18:08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26/169782.html
没有韩三平和华谊兄弟的身影,没有一线明星,不在电视台上播放,从创意到发布只用3个月,每集只有10分钟——这就是眼下标准的网络自制剧形象。
没有韩三平和华谊兄弟的身影,没有一线明星,不在电视台上播放,从创意到发布只用3个月,每集只有10分钟——这就是眼下标准的网络自制剧形象。
如今,《老男孩》《指甲刀人魔》《欢迎爱光临》等自制剧正在网络上被疯狂的点播着。而在《爱上男主播》的制作名单中,旗帜(上海)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旗帜传媒)名字被大家发现,在与新经典影业集团、土豆网等机构的合作下,以旗帜为代表的网络影视剧创作新势力,希望能在央视和湖南卫视的娱乐“垄断”下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视频网站的“空白”
“《蜗居》只在电视台完整地播出过一次,便被禁播了,很多人是通过视频网站收看的。” 华扬数字集团、旗帜传媒CEO苏同看到了《蜗居》视频在网络上惊人的点击量,开始思索网络剧的可行性。“能不能我们也制作一些网络剧,即能提高流量,又能带动视频广告,让网站和广告主都受益。”
在创建旗帜传媒前,苏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主流视频网站都是他的合作伙伴。 2010年8月,苏同在某个场合遇见了这几家网站的高层,并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制作网络剧的想法。很快,这些视频网站就与苏同一拍即合。
苏同深知,目前各大视频网站正在为缺少优质的视频播出内容而忧虑,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共赢”模式:“我们和几个视频网站共同出资制作影视剧集,在几家视频网站上同时播出,网络剧中涉及的植入式广告,以及后期在各大网站中产生的贴片广告的利润由投资人共享。”
其实,在视频网站纷纷上市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盈利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而对视频网站而言,播出内容版权问题及购买成本偏高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引进一部好的电视剧,并在网络上播出,视频网站每集就要付出十几万的版权购买费用。”苏同表示,“而每年的优秀电视剧又少之又少,视频网站能够出卖的广告空间非常小。大家都在想自己制作出内容,以弥补内容上的不足。”
但是在制作内容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每个网站都想制作自己的内容,比如土豆就不会播出优酷制作的网络剧,这样就产生了资源的浪费。”苏同说,“如果我作为第三方独立的非平台公司来牵头制作高品质的网络剧,然后共同播出,就可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最初,苏同只是与优酷、土豆和奇艺一拍即合,后来搜狐视频也加入进来。
“其实算一算,整个网络剧300分钟,每集10分钟,制作投资加上推广费用只有100多万,平摊到5个投资人身上,每家也只有几十万元投资。相比购买电视剧版权而言,这是非常划算的。”苏同表示。
典型的快餐文化
此前,网络上也已经出现了《老男孩》《指甲刀人魔》《欢迎爱光临》等最新出炉的网络短片、网络影视剧,并受到用户欢迎与媒体关注。因为网络剧不受监管,不用花费审片所用的6个月时间,因此,苏同认为网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应迅速。
旗帜传媒推出的第一部网络剧《爱上男主播》从策划到上线,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不同于广州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虽然是网络剧,但是我们还是要求制作精良,因为品牌商的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都会对内容和制作有所考虑。”
网络剧的利润模式很简单,就是节约成本、创造利润。“所以,在选择剧本的时候,我们首先排除了古装戏,而选择了节约成本和广告商青睐的当代故事。”苏同在中国网络文学中挑选剧本,并定下了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编剧王芸的人气网络小说《S女出没,请注意!》,最终改编成网络偶像剧《爱上男主播》。
在选择好剧本后,苏同又请来导演,并让北京电影学院和中戏即将毕业的影视新人来担任男女主角。
而整个拍摄过程只用了23天。 在此期间,《爱上男主播》集合了宝马、KAPPA、联想等一线广告主,并与DOUBLE CLICK(网络广告行业领先的投放监测管理平台)合作。当然,这只是苏同的第一次尝试,“网络剧制作流程非常快,所以我在考虑,为了增加观众的快感和黏度,今后可以让观众来参与决定剧情走向,我们一边互动一边拍摄,甚至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结局的版本。”
挑战央视和芒果?
每年能够在央视和湖南卫视等强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非常有限,而评判一部电视剧的价值重要与否,便是会否在这些权威平台上播放。
“现在,我们可以打造一个联合的视频平台,一个视频内容可以在多家视频平台上联合播放。”苏同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制作出一批不仅在一个网络平台里播出,而是在整个视频领域播出的网络剧,其覆盖、收视率足够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电视媒体媲美。”
在优酷内部一位人士看来,“实际上对于网络平台方来说,也要考虑主动做一些差异化的事情。我们希望得到一些,跟传统电视台、传统电视剧制作公司牵头做的稍微有点差别的剧。”而这位人士的话也表明,视频平台也迫切需要特色化的内容,不愿再跟随电视的脚步。“我们开始与一些独立的网络导演、电影导演,甚至大的电影集团合作。其实大家都在尝试,比如做一些更适合年轻受众、主流受众的内容。当然尝试也会有风险,这大概就是这个开放的平台更容易被各家为竞争对手的视频网站同时接受的原因吧。”优酷人士如是说。
当乐网:无线互联“幸存者”
1 :
GS(14)@2011-02-09 22:52:37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209/183752.html
尽管当乐网2009年才开始盈利,规模也只有百万级,但押注Android游戏应用平台的它,有可能是一个“赚未来钱”的家伙。
尽管当乐网2009年才开始盈利,规模也只有百万级,但押注Android游戏应用平台的它,有可能是一个“赚未来钱”的家伙
“移动增值业务时代,渠道上主要是和运营商搞好关系,产品反而无足轻重;无线互联时代发生了分层,围绕运营商的产业链逐步瓦解,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 属于能够为开发者提供有力支持的应用功能提供商。”在eoe首届Android移动峰会上,Frost&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做出上述 断言。
在他看来,对于无线互联时代的手机软件开发商,渠道已非难题,如果软件开发商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SP年代,就太OUT了。
他没有注意到的是,身边的肖永泉长出了一口气。6年来,这个生于1979年的甘肃小伙子始终捏着一把汗:如果我错了呢?幸运的是,他赌对了。
肖永泉是当乐网CEO、创始人。当乐网号称中国手机游戏第一门户,2004年2月成立于北京,现拥有3600万的注册用户,每日独立用户超过200 万。从最初预判手机网游大规模运营将以wap门户为渠道,到当下布局Android游戏平台,当乐网已经全面打通了从游戏开发商到玩家的渠道。截至目前, 已有EA、Gameloft、GLU、盛大、空中网等500余家手机游戏开发商进驻其中。
不过,当乐网的春天,来得是迟了些——播种6年,还未到收获的季节。直到2010年7月份,首轮融资才到位,这是来自启明创投的1200万美元。在此之前,只是零零散散拿到些天使投资,共计不过1000万元人民币。?
无线互联尚未兴起已经历了大浪淘沙,诸多风靡一时的企业至死都没有寻至盈利模式。昔日并肩作战的邦邦网、摩网、万蝶移动、小虎在线已尽退公众视野, 当乐网的独立wap网站排名却自2006年起稳居综合行业前五位。易观国际2010上半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手机游戏占据移动互联网收入的11.3%,仅 次于无线音乐(41.2%)与手机阅读(12.6%),另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已经超越电信运营商,成为手机游戏市场的主要收益贡献者。
一路走来,当乐网无疑是个“少数派”。尽管2009年才开始盈利,规模也只有百万级,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赚未来钱”的家伙。
2004年初,短信的爆发令长期低迷的互联网起死回生,突然间门户们的盈利模式就清晰了,SP作为代收渠道则大赚了一把。肖永泉嗅到了移动互联网的 前景,他没有选择做SP,倾向于一个更符合互联网精神的产品——独立wap门户,集结分散于运营商、SP之间的手机游戏开发者,“一个交互、分享的社区模 式,比中国移动百宝箱之类的软件货架、商店更有生命力。”
这是一个朴素的想法,隐约道出了手机SNS口碑营销的天然基因。不过,方案并没有打动VC,当时已有太多从互联网泡沫破裂中复苏的企业供他们挑选。 当乐网起步资金并不充裕,作为创始人,肖永泉每个月依靠信用卡透支周转。2005年底,中国移动整治SP的一系列举措突然而至,运营商“发难”,VC们也 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其间一些竞争对手有幸拿到了投资,当乐网是那个没拿到钱的。
最艰难的日子,肖永泉坚持了对产业链模式的预判:手机网游大模式运营的形成,将以wap门户为营销渠道。创办当乐网之前,他曾在清科从事互联网和移 动增值投资咨询工作,对这个行业有敏锐的直觉。不过,在PC网游如日中天的2006年,这个预判还是相当冒险的:当时的2.5G终端普及率偏低,手机游戏 产品的设计又相对单一,如果谁说这条产业链上有百分之百的商业模式,外界只会认为他“疯”了。
近年来,尽管业内言必称“无线互联”,但是迄今为止,各个企业仍在产业链上游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们也在找位置。整个市场是比预期慢的,路坑坑洼洼,不像互联网一马平川——不确定性很大,不只是中国移动,整个行业都处在颠覆性巨变中。中途可 能发现路并不是这条,会把你最基础的东西颠覆掉。”当乐网正是建立在这个不确定的土壤之上。肖永泉对员工、同行们高呼“变革既有思维”:过去令公司成功的 经验,很可能并不适合未来,其中,包括wap门户。
不应该做什么?肖永泉认为链条上“抢钱者必死”。Symbian开源时间太短前途未卜,他不看好Windows Mobile的理由,是对微软公司理念的质疑。2009年赴硅谷听了鲍尔默的演讲,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个缺乏互联网基因的团队”:“他还 是卖商业软件的思维,依然在靠售卖License盈利,结果HTC倒戈了,三星也倒戈了。”
应该做什么?Android手机客户端,确切说,手机游戏应用商店、用户体验。他觉得Android平台相对iPhone更为开放,更像互联网,给 游戏开发者的机会更多。他将Android比喻为“平民路线”:苹果的App Store高高在上,赚它的利润,Google的Android Market迅速跟进,赚它的市场。2007年底,Google发出了Android系统第一枪。时隔不久,肖永泉赌上Android。
“我赌你下一款手机一定是Android系统。”他对记者说。
不过,当乐既不是苹果,也不是Google,将二者那套玩转几乎不可能。它表面上是个应用商店,后端在做很多事情,对用户喜好、品位的挖掘,符合 SNS结构的推送方式等等。“用户关心的不是商店本身,而是你有什么特色,最后留在用户桌面上的应用是有限的——这样的应用,价值甚至会超越商店本身。” 当乐网的员工大部分是从玩家培养起来的,在用户体验上自有一套。
另一方面,当乐网尽可能选择与反馈系统迅速的手机终端合作,将游戏商店“地瓜游戏”嵌入HTC、三星、联想、天语、华为、酷派等多家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或终端。“这个市场的节奏变化非常快,如果你绑定了一个反馈系统慢的终端,你可能会被它拖死。”
还要让游戏开发者在自己的平台上赚到钱。众所周知,Android平台的开发者赚不到什么钱。游戏是个例外——这一点,当乐网从PC互联网的后端收费模式中直接拷贝过来:即单机游戏下载、网游基础关卡免费,虚拟物品、交易道具收费,与开发者分成。
谈及Android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肖永泉答曰“速度”。三个月前,芬兰Rovio公司一只《愤怒的小鸟》火爆苹果、Android平台。“很 不幸,把大家都横扫了。需要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早期开发者:一个平台很成熟,有20、30万款游戏规模的时候,你的地位在哪里?会不会被大公司吞并?”
这是在警示游戏开发者,也在警示当乐网。事实上,在产业链层出不穷的应用中,尚未诞生一件他视为“杀手级”的产品,恰如互联网BBS时期的纠结:“这个市场的逻辑往往不一样。你之前没看到过的、思考过的,突然就杀出来了,这时候就相当郁闷了。”
VC也在看这群链条各个节点上的押注之人:顺势而为,势也要有个分寸,是两三年的事情,还是三五年的事情,结果完全不一样。做Android公司已 经实现盈利,但时至今日,肖永泉难以给公司未来盈利速度预设个目标;他相信Google能通过Android赚到钱,开发者跟着Google也能赚到钱, 孕育出无线互联时代的“盛大”也不是问题,但是在无线互联基础设施、生态价值链铺讫之前,他不敢站出来吆喝“无线互联、Android的春天已经到来”。
这是一位无线互联赛道上的长跑者,跑了六年之久,看路、下注、执行,时限问题已非重点。“长跑不是慢慢跑,别像个老人一样,被别人越挤越小。匀速时 要有匀速的淡定,需要加速时要有加速的冲力。”肖永泉欣赏阿里巴巴马云在支付宝五周年庆典上的当头一棒,那次会上,马云用“烂到极点”表达对支付宝用户体 验的不满,他担忧支付宝背后的深层危机,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双重制约中生出的种种疲态。
在无线互联大格局破晓之前,这一棒对于当乐网也是至关重要的。
乐够乐透网:把广告做成游戏内容
1 :
GS(14)@2010-11-04 22:23:37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04/162565.html
把广告做成游戏内容,再与线下用户产生互动,这是乐够乐透正在尝试的广告模式。
乐够乐透网是姚继胤第三次创业。2007年,当在法国经营的一家贸易公司的瓶颈期即将到来,不安于现状又喜欢挑战自我的姚继胤再次卖掉收益尚可的公司,拿着赚来的资金回国,准备投入第三次创业。2008年底,正在苦苦寻找创业方向的姚继胤突然眼前一亮,记起3年前妻子无意中提及的英国百万格子屋 (Million dollar home page)的故事:一个大胆且有创意的英国学生将一个网页分成100万份,每个网格卖1美元给商家作为网站链接。当众人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时,这个仅有 21岁的学生却在短短4个月内神奇般地把100万个格子全部卖光,成功赚得100万美元。
姚继胤刚听到百万格子屋的创意时,也曾对这个网站嗤之以鼻,用他的话来讲:“那个网站属于眼球经济,没有核心价值”。而3年后的一天,正是这个缺乏价值又似天方夜谭的百万格子屋让姚继胤的创业灵感神奇般闪现。他马上回头去看这个网站,再一次得到启示:原来网站主题内容可以是单纯的广告,并且还能盈利。也许可以创建一个以广告内容为主题的网站,并且模式更新颖,既能满足企业投放广告的需求,又能让网民在娱乐中接受广告。
灵感迸发出来之后的几天,姚继胤开始前期调查,他每天对着搜索引擎,国内外互联网广告相关的所有网页几乎都被他看遍。他发现,尽管市场上存在广告试用品体验相关的网站,但都是传统的图片加文字的广告形式,缺乏趣味性;而商家欲发放试用品时又缺乏针对性,需要人工筛选广告受众人群,过程繁琐又不科学,且准确度也难以保证;市场上绝大多数网络广告处于配角地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以广告为主题的网站。
2009年1月,带着初步的创意,姚继胤在张江高新科技园正式成立上海朗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他先花了两个月进行资源整合,包括组建团队、整合创意和营销,把游戏公司和二维码公司等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也整合进来。 2009年12月,网民参与广告体验赢企业奖品的乐够乐透网正式上线。
这个网站的独到之处在于为商家设计了很多广告产品的海报拼图游戏、互动问答游戏、找茬游戏等。比如,网民参与“乔治·阿玛尼千熙黑矅岩蕴能焕颜凝霜”广告体验,免费获取一份试用品的同时又能赚得1500个金豆,再消耗400个金豆,参与兰蔻洁面乳海报拼图游戏并抽奖,便有机会获得兰蔻提供的市场价为80元的海报宣传产品。这些简易游戏吸引着关注化妆品、餐饮、数码家电、家居用品等不同领域的网民凭兴趣主动点击企业Logo,体验商家广告产品。与此同时,网站后台广告效果分析系统便能计算出网民体验的产品和次数,锁定商家潜在用户,获取广告精准投放的第一手客户资料。乐够乐透便可根据体验产品的网民数量,参考后台收费模式,向商家收取广告费用。
目前,乐够乐透对于落户的商家仍然提供免费的展示服务,尽管如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初上线之际,求得商家认可仍有一定难度。姚继胤还记得第一个抛来橄榄枝的商户,一家美容美体女子养生会所,是乐够乐透巧妙地用拼图游戏拼出会所海报,吸引网民领取会所体验券的新颖广告形式打动了这家会所。有了第一家企业的入驻,后面姚继胤带领团队谈客户时便轻松很多,很多商家登录网站便很直观地看到网站的雏形,紧接着便有了岩舞空间攀岩馆、克鲁斯堡台球俱乐部、也买茶等商家,后来中国移动、兰蔻、HR赫莲娜等不少高端品牌也先后来到乐够乐透,这些商家愿意为网站赚豆、抽奖环节提供免费奖品,这样试用品、奖品逐渐丰盛起来,网站人气也越来越旺,姚继胤清楚地记得网站还未正式上线时,已经有60家企业签约加入乐够乐透。
怎样持续性地黏住商户和网民、提高广告转化率是互联网广告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姚继胤明白乐够乐透必须持续创新,首先要在广告的趣味性和奖品的吸引度上面做文章黏住网民;还将跟手机广告商合作,把乐够乐透的商户广告植入到合作方的移动互联网广告中。此外,乐够乐透还利用网站的精准定位,挖掘出潜在客户,再利用二维码技术,有选择性地向手机用户投放优惠券,吸引用户到店内购买。“乐够乐透的具体操作模式在不停地变化,但不能改变的是企业广告娱乐平台的定位和按广告效果收费的模式。”姚继胤说。
姚继胤明白IT行业门槛低,可复制性强。网站现有的互动游戏多是从上游游戏公司中整合过来的,他也在不断关注手机互联网或其他方面的优势资源,希望上下游企业能合力打造相互的品牌。姚继胤甚至还想着请知名广告设计师针对乐够乐透设计符合商家的广告,被广告公司选中的创意便可被植入到游戏中,或应用到网站的其他推广场合,这样游戏的广告效果和难复制性都可增强。
乐够乐透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网站改版后乐够乐透将对商户实施收费策略。姚继胤认为,乐够乐透下一阶段的最大考验便是如何做好商户收费、网站服务和解决方案。
2 :
GS(14)@2010-11-15 22:03:29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668
通过抽奖赢得消费者,让消费者提交个人信息和点击广告以留住品牌商,姚继胤的如意算盘会两头落空吗?
“广告体验也可以很刺激,”姚继胤说,“就跟去赌场和买彩票似的。” 他觉自己的网站叫“乐够乐透”很贴切,广告是盈利模式,也是消费内容。
这个网站贴满了产品图片,价格被横线划去,代之以“免费送”的醒目标签。它们都将作为抽奖的礼品送出。标价1899元的索尼相机一共10台,抽奖的条件是累计2000颗金豆。这是一种积分制度,在两张兰蔻新产品的海报上找出不同点,可赚10颗。而领取免费的茶产品,并支付6到8元的快递费,就能获得 1500颗。
广告可以很好玩。姚继胤想做的是消费者找上门来,主动体验,并告知“我是谁”。 姚继胤认为他的创意来自于百万首页(Million dollar home page)—2005年一个英国男孩以1个像素1美元的价格把一个网页拆分给商家做链接,最终赚得100万美元的故事。这曾被他自己斥为“眼球经济”的事件,却在2008年底为他打开了一扇门:广告可以成为主角,只要它足够有趣。
此前从事贸易公司工作的姚继胤,开始把精力放在网络广告的研究上。一个月后,他的结论是,尽管国内市场上存在着以试用品和折扣优惠吸引人的广告网站,但都是图片加文字,缺少互动和趣味;商家仍然对受众是谁一无所知,网站对消费者的粘性更是无处考证。
2009年1月,姚继胤来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这里的孵化器项目经理做了探讨。“拥有明确客户信息的商业广告娱乐平台”概念很快被认可。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姚继胤成立上海朗景网络公司,入驻张江,组建团队。这段时间,他需要和不同的人阐述自己的经营理念,这让一个悬空的想法轮廓初显。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商业模式,消费者被免费抽奖吸引,来到网站上完成注册,以及一系列心仪品牌丢出的测试或者游戏,过程尽量轻松愉悦。商家获得这些对自己产品有兴趣的人的个人信息,并在一系列聪明的互动设计中推广了品牌。每当消费者完成一次互动,网站就找商家收一份钱,目标精准,效果可计。
2009年12月,乐够乐透网正式上线。姚继胤开始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烦恼。商家是否愿意在网站还没有聚拢人气的前提下提供奖品?
一个不利的市场动向是,“限时团购”兴起了。2010年3月,连续创业者王兴推出美团网,它学习Groupon模式,每天只推出一单产品团购,折扣通常低过5折。在产品销售提点的前提下,借由迅速聚集的人气宣传产品。接下来的半年,全国各地近千家团购网冒了出来。
免费比打折更有力量,但抽奖就很难说。姚继胤则坚持认为,如果把团购算作一个品推方式的话,它的客户领域较窄,一些中小商家很难承受动辄过千的团购量。而一次团购并不能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更多的忠诚。最重要的是,团购网站太多,质量参差不齐。
姚继胤的团队多次在商家处和团购网的销售撞见。他要求的标准话术是,“我们的客户指向更明确,我们的收费制度更合理。”和网络上流行的CPC(按点击付费)、CPM(按展示付费)的广告收费模式相比,他相信自己做的是更为高级的CPA(按行为付费)。即按回应的有效问卷或订单来计费,而不参考广告投放量。对于商家而言,这自然是资金回报率最高的广告模式,但这对于网站的流量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免费的前提下,这种新的营销模式获得了超过半数的洽谈商家的支持,到6月份,公司仓库里堆下了价值1000万的赠品。公司开始砸钱做网站推广。
搜索引擎优化、EDM(邮箱直投广告)、贴片广告、SNS网站软文一个都没落下,让姚继胤感觉到效果最明显的还是关键字的购买,凡网站宣传了的产品,公司都把关键字买下,在SONY、诺基亚、兰蔻、伊莱克斯等进驻品牌的力捧下,乐够乐透逐渐为人所知。
8月份,公司为兰蔻做的一次营销活动中,所有1000个赠品,在一个月内全部赠完,点击查看活动的人数超过2万。随着商家的逐步进驻,网站逐步细分至餐饮美食、美容护理、文化娱乐等6大板块。不少注册会员的兴趣点,已可以通过密集的活动参与次数总结出来。这将成为更精准的广告和活动的投放依据。
这时,公司开始考虑改进服务项目。一个叫做“幸运指数PK”的项目需要研发和市场部门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旨在平衡那些一直没有抽中奖的会员。 一旦抽奖未中,会员便会获得一些“幸运指数”(可能更该叫做不幸指数),这项指数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可以和网站上同样倒霉的人进行PK,胜者一定能获得某些奖品。这个增加网站乐趣、平衡落差感的产品最终没有推出。因为姚继胤的团队一共才10人,其中半数是销售。“精力不允许做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姚继胤说。
实际上,更多的好点子都被捂在了襁褓里:一个搜集奖品“拼图”增加获奖机率的系统,一个让赠品实现更合理配置的系统,都在商讨了一两个月后被无限期延迟。姚继胤称之为“走弯路”,他认为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直接保证盈利的产品中。这个决定的另外一面是,公司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抽奖的吸引力”上。
拼图、找茬、问答是乐够乐透网所有的“游戏”模式。姚继胤也想过整合游戏公司的资源,把某些品牌植入到恰当的小游戏中,不仅增加了广告的趣味,还可以靠卖版权赚钱。但游戏开发是一笔高昂的费用,姚继胤认为现阶段做不到,而且没必要。“要从游戏中获得快感,还不如去玩网游。真正抓人的还是抽奖。”
要抽到奖品却是一个冗长的过程。首先你必须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和快递地址,然后还要攒到足够多的金豆。好容易到了这一步,却发现出于对消费者的“精准”区隔,你必须是女性才能去抽一瓶雅诗兰黛鲜活水。最后,只有等到抽奖人数达到了商家的要求,网站才会开奖,最扫兴的是,里面很有可能没有你。
11月,乐够乐透网商家超过100家,团队10人,姚继胤自称注册会员20万。公司开始操作商家收费,初步计划为所有商家均缴纳5000元基本费,再通过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收费,1次完整的广告体验收取1元。毫无疑问,人气是乐够乐透网的生命线。而要维持人气,姚继胤必须尝试更多办法。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创始人:姚继胤
年龄: 33岁
创业前公司:法国 dophia 国际发展有限公司
资金来源:100万自有
目前最大困难: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和持久性
文|CBN记者 商勤硕 实习记者 马一凡
图|CBN摄影记者 肖南
3 :
GS(14)@2010-11-15 22:04:45
滿座網
1 :
GS(14)@2010-10-23 13:48:20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022/158759.html
同时服务好消费者和商户。
出生不久,满座网就陷入了团购网站的同质化竞争混战,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已经超过1000家,所有网站的运营模式都出奇的一致:模仿Groupon,以超低价格项目团购吸引用户,近而吸引广告主。如何在一个几乎看不出差别的行业中成为最终的胜者?满座网在思考。
虽然从1月份上线到现在还不到1年,满座网已经拥有了50万注册用户,并实现了上线两个月北京站盈利,上线3个月上海站盈利的成绩。近日,满座还获得了基金凯鹏华盈(KPCB China)的千万美元投资。不过在业内来看,满座网的速度在团购网站中其实并不算快,同时起步的拉手网、24券、酷团网等多家网站都早于满座网获得了投资。
Groupon模式的机缘
在共同创立“满座网”之前,冯晓海是国内著名汽车网站——爱卡汽车网的创始人之一,而爱卡汽车网赖以起家的就是汽车服务的团购。冯晓海认为团购是能够发挥大多数人的力量去做一件事。在以千万美元卖掉爱卡汽车网之后,冯晓海也一直关注电子商务领域,也进行过一些尝试。他感觉到,电子商务通常要面临两大压力:库存和物流。这两大问题在已经存在的电子商务网站都难以避免。
2009年10月左右,他突然看到了一个报道,是关于美国流行的Groupon模式的介绍,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棒的模式,用电子商务将日常消费进行虚拟化交易,同时又不用面对库存和物流的难题。他第一时间找到了现在公司的一位股东,建议一起创办一家类似的团购网站。一开始,这位股东并不为所动,然而一周后,却又激动地找到冯晓海:“几个开餐厅的台湾朋友对你的这一构想很赞同,这个想法可行。”
几个月后,他们就联合几个朋友开发出了新平台。沿用人们对Groupon网站的认识,将这一团购网站取名为“酷胖”。上线两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改版,正式改名为 “满座网”。冯晓海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满座网已经进行了第三次改版,目的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竞争每天都在进行。
用品质提高忠诚度
在满座网刚上线时,国内几乎还没有模仿Groupon模式的团购网站。但之后几乎却是一夜之间,国内出现了数百近千家页面设计雷同的类Groupon网站。
身陷于“百团大战”的冯晓海并没有回避目前大家面临的同质化竞争难题,但他自信的认为,满座网会杀出这片“红海”,最终实现剩者为王。
“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做高品质的团购。”冯晓海表示,在7月份之前,满座网专注于高品质的项目,如顶级的SPA品牌,行业排名前几位的美发、餐饮项目。最近两三个月,为了扩大用户群,他们开始覆盖更多的白领群体消费。
高品质的商品吸引了大量高品质的用户。根据满座网的统计,在前几个月,北京、上海站的单笔团购的平均交易价格为80元,这在团购网中算得上是一个中高端的水平。而参与满座网团购的用户的收入水平,有30%达到了5000元~8000元/月,有10%超过了1万元/月,以工作2~3年以上的白领居多,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档次也处于行业中较高的水准。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团购网站为吸引用户纷纷拿出浑身解数,大打价格战。与此同时,互联网用户追求便宜的心理也让团购用户的忠诚度极度缺乏。
能否留住用户是考量一家团购网站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指标。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几年前,视频网站也出现了类似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局面,最初脱颖而出的几家企业,无不是在下载速度、画面质量等几个方面做的出色企业。
“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这是一项长期的功课,它更多的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冯晓海表示,在许多团购网站低价的诱惑下,许多用户一开始图便宜,尝试了一两家,消费体验并不好。当消费者被伤害之后,会对那些团购网站失去信任。而对于一家团购网站,如果用户体验不能做到最好,投诉率过高,则很难保证用户的忠诚度。因此,商品的质量把控则是最关键的一环。
为此,他们首先定出了不适合选择的商家类型:包括非直接提供服务的商家,如旅游行业,因为对最终的服务内容无法把控;化妆类产品,这个行业假货太多,有时连正牌也难以辨别;以及美容美发行业,因为消费陷阱太多。
在对一些商家的筛选中,满座网也会专门拿出一笔经费,在确定合作之前,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商品进行试用,有时会邀请用户前去试用,满意之后,再决定与之合作。在内部机构设置上,满座网还设立了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所有的项目,包括外地的合同审核都需要质量部门进行把关,通过之后才能盖章。
虽然最终满座网能否获得一个较高的忠诚度,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还无法看出来,但是,在目前满座网的50万用户中,二次购买率为40%,这个数据也是目前团购行业中一个不错的成绩。
而“为了获得更多优质商家,满座网从最初就定立了营销的概念,将自己看做是‘小型的4A公司’,为商家提供针对精准人群的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服务。”冯晓海介绍,这些营销服务包括用便宜的价格将多家商户打包,进行统一推广。满座网曾推出了“大跃城周”活动,联合六七个商家在地铁内包下了60米长的广告位,而这对于单个的中小型商户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最终的推广效果,也让大家都很满意。
在获得风险投资后,满座网开始了快速发展,用户在一个月内增加了10万,目前已有50万注册用户量,工作人员也从两个月前的50人,达到了现在的150人,原有的办公空间也被撑满,如今过道里也坐满了员工。但是,在更为高速发展的团购行业,50万的注册用户还算不上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冯晓海表示,满座网更追求稳扎稳打,力求从产品、技术、服务、速度等多方面相辅相成的发展,不能因急躁而忽视综合能力,最终为“短板”所累。
投资物语
凯鹏华盈合伙人周炜认为,满座网所采用的类似Groupon的模式非常具有商业价值,未来也会有更蓬勃的发展前景。在第三方的财务统计中,根据综合流量、交易额以及扩张的城市数量,满座网能够排名行业前3位。不过,当这些团购网站进行跨地区发展后,就会对其公司管理驾驭能力提出考验,跨地区团队的执行力和总部的质量管控将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巨大门槛。
第三只眼
艾瑞咨询集团分析师苏会燕认为,目前团购网站,会面临几大难点:一是如何扩大团购业务的区域规模。团购网站的规模化不是反指单一地区用户规模的积累。目前,国内各家团购网站,在业务区域扩展方面仍在探索;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同时服务好消费者与商家。对于消费者而言,团购网站不仅需要保证在参与团购时购物流程的通畅,而且要保证实地消费时商家服务的水平。
2 :
GS(14)@2011-07-02 12:20:42http://news.imeigu.com/a/1309251090069.html
网易科技讯 6月28日下午消息,团购网站满座网第二轮融了多少钱?5000万美元?8000万美元?都不是!该公司CEO冯晓海向网易科技证实,第二轮融资还未确定,除了首轮投资方凯鹏华盈(KPCB China)确定会继续领投外,其他投资方都还没定,原因是此前的估值过高。冯晓海预计,满座网调整估值后预计在下月(7月)敲定第二轮融资。
满座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一批团购网站,该公司曾获得知名风投机构凯鹏华盈(KPCB China)首轮宣称千万美元的投资。在大半年前,满座网就启动了第二轮融资。投资界人士透露,满座网聘请了易凯资本作为融资顾问。
在这大半年间,拉手网的新一轮融资的规模上亿美元,糯米的母公司人人公司通过上市融到了7亿美元,这使得其他竞争对手的资金门槛提高。满座网希望在第二轮融资中能融到相当规模的资金来和其他竞争对手对抗。
时间过去了大半年,在满座网今日宣布哆啦a梦作为代言人之前,满座网放出风声,说今天将同时宣布第二轮融资。在发布会进行的过程中,媒体也爆出了超50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两个版本的金额。
网易科技注意到,在满座网提供的新闻稿中,满座网的口径是,第二轮融资还未完成,KPCB肯定会领投,预计还有三家投资方进入,他们预计金额会是8000万美元。冯晓海告诉网易科技,“预计 8000万美元”的稿子不知道是哪个同事写在稿子里的,这个说法作废。
网易科技从投资界了解到的确切消息是,满座网融资不顺的原因是此前估值过高。当问起冯晓海融资不顺的原因时,冯晓海坦承,确实是此前估值过高,调整估值后他预计下月(7月)会敲定第二轮融资。
满座网今日在北京宣布启用哆啦a梦作为代言人,两年的合约费用是千万人民币,并启动美女导购的营销活动。(牛立雄)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
3 :
GS(14)@2011-07-02 12:20:53http://news.imeigu.com/a/1309287394600.html
本报讯 除了形象代言,昨天,满座网内部消息人士透露,满座网正在进行B轮融资,将仍由首轮投资方凯鹏华盈领投,此外还将有三家风投基金参与,预计本轮融资总额将达8000万美元。不过,目前尚未最终完成,预计7月可以正式公布。
据悉,满座网去年曾获得凯鹏华盈千万美元级别的第一轮投资。对于新一轮融资,满座网CEO冯晓海表示本轮融资将花费在提升服务体验、市场推广方面,也会用于一些并购。同时,冯晓海透露,在目前团购网站推广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满座网毛利率仍然保持在10%以上,推广费用仅占到总成本的 30%-40%。5月份,满座网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预计在2012年实现盈利。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
4 :
GS(14)@2011-07-02 12:23:30http://news.imeigu.com/a/1309312590237.html
满座网冯晓海:市场营销成本占四成 未盈利
imeigu.com 2011-06-29 09:56:30 来源: 搜狐IT 原文链接 作者:何峰
【搜狐TI消息】(何峰)6月29日消息,国内团购网站满座网CEO冯晓海昨日在接受搜狐IT采访时表示,网站仍未盈利,市场营销成本达30%-40%。满座网昨日刚刚获得了KPCB领投的超5千万美元投资。
交易额将达20亿 未盈利
满座网今年预计交易额将达2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规模是否让公司盈利了呢?冯晓海称还没有,预计2012年盈利。
他透露,目前满座网的毛利润率保持在10%以上,很多团购网站的毛利率连5%都达不到,达到10%的网站也挺多,但多数是较小的团购网站。“越是大团购企业,毛利率越低,因为它要铺市场,”他表示。
营销成本占四成
那成本多花在哪了呢?冯晓海给出了答案:市场营销。他透露,满座网不算行业里烧钱的团购网站,但市场营销费用也已占总成本比重的30%-40%,未透露具体费用数目。
满座网的市场营销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推广重点投向网址导航和聚合页,其次是百度谷歌,之后是门户网站。线下投放方面,冯晓海透露会有节奏的做少量地铁公交车身的广告投放。满座网在昨日宣布斥资千万签下哆啦A梦为品牌代言人。
除此外,他也表示,满座网将在广告营销方面引入O2O方案,将线上广告与线下互动结合起来。
媒体价格上涨 ROI下降
团购网站线上推广正在遭遇尴尬:媒体价格不断上升,但ROI逐渐下降。冯晓海在与搜狐IT对话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并表示担忧。
“hao123媒体价格涨了好几倍”,他说,“360团购聚合页价格一个月涨了40%”。他不无担忧的表示,虽然目前网址导航站的性价比还可以接受,但ROI(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满快。“360团购聚合页的ROI已经从原来的十几倍降到了十倍以内,目前大概6-7倍”。
他同时指出,在谷歌Adsense投放出去后,回报率特别低。每家企业投放的效果差异性很大,有时候差异甚至达到三四倍。“谷歌人员需要提高 Adsense的投入产出比”。
世說新經:當互聯網降臨電視機
1 :
GS(14)@2011-06-18 11:04:22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18&sec_id=15307&art_id=15352226
繼 Sony、 Logitech後, Samsung和 Vizio宣佈加入 Google TV聯盟,這代表了甚麼?
先談 Google TV。不要被名字騙了, Google TV從來不是電視,它希望將電視變成電腦。說穿了, Google打算把最受歡迎的 Android作業系統,套用於電視機,而你的 Android手機或 iPhone,正是遙控器!
安裝了 Google TV的電視或機頂盒,電視屏幕頓時變成電腦屏幕,可以 Google搜尋,可以上 YouTube,看過節目,可以立即用 facebook和微博分享。屏幕便得大了,控制器再不是鍵盤,而是特製的電視遙控或手機。
Google TV擴闊用家視野
隨便問 10個朋友, TVB的節目夠不夠?答案是絕對不夠,大家更想看 YouTube,而更重要是,內地不少視頻網站的規模和內容,足以跟電視台平分秋色,這些內容很多人都有興趣,所以我也忍不住以舊款筆記簿電腦接駁電視機,加配一個平價無線鍵盤,於客廳自製一套山寨版「 Windows TV」系統。
對上一代人來說,電視是生活必需品,時至今日,互聯網已是不可或缺。 Google TV嘗試解決的問題,是滿足希望以電視機上網的人,為他們提供一個不到 200美元又有效率的選擇,與此同時賦予了電視機新的靈魂。
事實上, Google的野心從不限於電腦和手機,內地亦早有汽車廠商使用 Android系統。
Samsung的參與,也許是最大的變數。過去數年, Samsung一直穩踞平板顯示器市場龍頭地位,在宣佈推出 Google TV之前, Samsung的高清電視用自家開發平台,「電視軟件」的下載量累積超過 100萬次,感覺就像初時推出軟件商店的 iPhone平台。
跟 Google合作後,這個數字恐怕更是幾何級數上升。
最重要是, Google TV說穿了是 Android系統的變種,換言之, Google TV若有朝一日跟 Android同樣普及,那便是互聯網降臨電視機的日子,那時候,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再壟斷電視市場,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再是資訊夠不夠,而是如何尋找和篩選合適的資訊,毫無疑問,那又是 Google和全球程式員大顯身手的時候。
尹思哲
(尹思哲)
让保姆成为员工
1 :
GS(14)@2010-11-05 22:28:31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611
殷剑锋希望将嘉佣坊做成一个品牌家政企业,未来目标客户是年收入30万以上的家庭,但他首先要从鱼龙混杂的家政市场中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正规?军。
2009年4月,殷剑锋从桦榭集团辞去出版人的工作,开始筹备自己的公司—嘉佣坊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选择家政行业创业,让他身边很多朋友都感到惊讶—这个行业发展的低水平有目共睹:作坊式的中介公司缺乏正规管理制度;最关键的是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殷剑锋关注到家政市场最初缘于个人经历:儿子出生后,殷剑锋家里开始请保姆,如今他3岁的儿子已经换过17个保姆,如此夸张的经历并非个案,在现有家政市场中,他发现要找到合适的保姆似乎只能凭运气,那些要求相对较高的家庭更是如此。
他曾找来专业做咨询分析的朋友一起分析国内家政市场:以北京为例,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的不少于20万户,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南京等几个重点城市加起来,全国年家庭收入超过30万以上的家庭最少有100万户。但目前全国60万家政公司里,却看不到能为这部分人提供稳定、放心服务的家政品牌。
观察家政市场半年多的殷剑锋已经按捺不住了,将成熟的管理经验移植到家政服务中,这个设想让他兴奋:“砸几年钱后,有可能砸出一个几亿的市场。”同样看好家政市场潜力的朋友成为殷剑锋的天使投资人,获得首期200万元资金投入之后,殷剑锋开始按照他在出版界积累的管理经验打造嘉佣坊。首先是定位,将目标用户锁定在年收入30万以上的家庭后,公司的名字、VI设计、团队建设、服务合同、公司制度等筹备工作都围绕这个定位开展。
嘉佣坊的名字是几个朋友在后海的咖啡馆里头脑风暴想出来的,以前合作过的插画师为嘉佣坊设计了Logo和VI,公司办公地点设在三元桥的写字楼里,室内采用暖色调和大块玻璃门窗装修,“明快整洁的视觉至少让用户第一眼就感觉到不一样,精品定位来自客户跟你接触的每个细节。”殷剑锋说。
2009年9月嘉佣坊成立,到12月份,公司管理团队基本成型,团队里有家政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也有一两年左右家政从业经验的人,还有的完全是新手,1/3原则是殷剑锋最喜欢的招募法则。
在嘉佣坊之前,也有尝试改变非员工制弊端的家政企业,但缺乏系统化的变革、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使得没有成功案例进入大众视野。嘉佣坊并非简单的将家政人员转为员工,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招工和培训制度以及合理待遇水平,单纯员工制并不讨好。
嘉佣坊将传统中介家政顾问的工作划分到三个独立的部门:培训和招工部门、销售部门、客服部门。家政服务员接受10到15天培训后成为待岗服务员,完成培训后合格的服务员可以选择与嘉佣坊签订劳动合同;销售部门与客户签好服务合同后,客户的资料转入客服部门;客服专员拿到客户资料会上门拜访,与客户一起制定家政服务的工作流程,把服务员每天要做的工作用书面的形式确认;培训部根据这份工作流程再对该家政服务员进行3到5天的针对性培训后,服务员正式上户服务;客服部门定期回访,调整工作流程。嘉佣坊有一套投入40万元特别定制的CRM后台系统,记录每个打入的电话、签约客户信息,培训部、销售人员和客服人员每个节点的工作交接也都有单据可查。殷建峰希望嘉佣坊输出的不再是某个阿姨的个人经验,而是标准化的团队服务。譬如早教师的工作,就是宝宝营养餐、身体发育、智力开发、习惯养成等核心工作模块的综合。
负责嘉佣坊培训和招工部门的李晓红从2006年开始就在家政公司做培训老师,之前她曾在陕西省凤翔县级医院做过儿科医生。2007年初还开了自己的育儿家政公司。李晓红既喜欢这个行业,又对行业普遍存在问题感到纠结,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殷剑锋,了解嘉佣坊的模式后,李晓红关掉自己的公司,加入嘉佣坊。为了保证稳定充足的家政服务员来源,李晓红需要到全国各地出差,和当地的劳动部门谈劳务输送合作。最初她还需要花些精力向当地劳动部门介绍嘉佣坊的模式和优点,如今已经驾轻就熟,对于不同地区劳动人员的性格特征、当地可输送人员数量都有了大概了解。
嘉佣坊已经跟包括西安、湖北、河北在内的十多个地区的劳动部门建立起劳务输出合作,但服务员的人数还是跟不上销售的增长。
嘉佣坊的培训老师有资深心理咨询师、营养膳食专家,还有从医院退休的全科主任医师。从西安和湖北输送来的第一批服务人员已经在10月初入住北京红庙的培训基地,其中西安的9个服务员均为大学毕业生。
陈新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跟100多名大学生在西安接受半个月基础培训后,她还要在嘉佣坊的红庙培训基地接受15天岗前培训。这里有5个宿舍,2间会议室,1个大厨房和1个洗漱间,跟她在大学宿舍的环境差不多。她要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法律、工作流程和面试技巧,还有洗熨烫等保洁课程。
“学法律并不好找工作,我的同学很多要么继续上学要么待业,我是从家里订阅的报纸上看到劳动部门的招聘启事,我爸爸开始挺反对,他能接受大学生做家政,但接受不了自己的女儿做家政。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选择对不对,但我对这个行业是感兴趣的。”陈新说。来嘉佣坊后,她选择了早教的方向,通过培训考核后,嘉佣坊承诺与她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起薪2500元,跟嘉佣坊签合同不用去直面雇主也让她觉得多了份保障,如今她已经顺利上户。
嘉佣坊提供的家政服务包括计时工、日常家政、母婴护理和育婴早教,套餐费用从2880元到21880元,3380元的日常家政套餐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殷剑锋对《第一财经周刊》记者说:“最开始的几个月,我们会根据客户反馈调整合同条款、定价、服务流程和网站设计。我们现在主要在百度上投放关键字广告,每月大概花费二万左右,在我们的网站上能看到各个套餐的报价,所以打电话过来咨询的人对我们的价格已经不再敏感了,最后签约电话转换率能达到80%。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接待大量客户时,会考虑去开始做更多推广。目前,我们的销售接待能力已经跟不上了。”
200万的投资在其他行业并不算多,但在家政行业是大手笔了。嘉佣坊输送一个劳务人员平均要500元输送费,培训一个服务员要2000元,殷剑锋说: “根据我们的估算,大概要18个月能收回投资,但只要每月现金流是正的,说明我们商业模式是正确的,我们就会继续投资,希望在家政行业做一个精品品牌出来。”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创始人: 殷剑锋
年龄: 37岁
创业前职位: 桦榭传媒集团 出版人
资金来源: 200万,天使投资
目前最大困难: 家政行业依然缺乏规范的法律环境
女人仔看 Tec:高登仔可變 YouTube巨星
1 :
GS(14)@2010-12-18 16:40:12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778962
很多人都說,流連高登的人都是毒男、腐女、失敗者、無出色……負面形容詞盡出,可是大家或者沒有留意,高登的最大真理,便是認真便輸,在 YouTube的世界亦然。
2010年的 YouTube世界,除了 Justin Bieber和 Lady GaGa等大人物的影片點擊率高踞不下外,其實還有很多因 YouTube獨有的文而知名度爆升的 YouTube巨星。
被嘲者認真便輸
居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 Ryan Higa,化名 nagahiga,於 YouTube開設個人頻道,演繹無聊但異想天開的笑話,演出大膽有趣,其另一賣點則是靚仔大隻。就這樣,開立群組三年的他, 3月份成為首個達到 200萬訂閱人次的 YouTube合作夥伴,現時該頻道已有約 300萬訂閱人數。
另一無聊系表表者還有港版 Peter Chao(他是誰,可參考高絲早前文章),上載「今日 freestyle:每天自戀多一些」的 Ming仔,他的見解獨特,尖酸刻薄又抵死,看似無聊,但看畢又會有種共鳴感,最重要的是他敢作敢為。此影片由 4月上載至今,瀏覽次數已近 100萬次。
高絲覺得以上兩人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被他們嘲笑的人,認真起來便輸了,笑的人,看的人亦會更多。
高登仔或者會問,這又跟我們有何關係?當然關事,你們有最寶貴的創意,只要你敢試敢做敢拍片,一定人氣爆過外國影片,你們的志願不就是把事情讓多人知嗎?大電視台的所謂搞笑節目已經開始土氣又過時,亂用高登用語的無記劇集更是有點看不過眼。真正的笑片不一定要很有內容,不過一定要夠放,有創意, YouTube是把高登文化發揚光大的好地方,高登「巴打」們,把高登文化上載 YouTube派街坊,成為新一代 YouTube巨星吧!
高絲
5個撇步 自己訂做通訊社
1 :
GS(14)@2010-08-16 23:08:192010-8-16 TCW
不上網會錯過重要資訊?即使天天上網,許多人也是陷入資訊泥淖。該怎麼使用網路,才不會錯過重大訊息,只吸收最重要的資訊?
轉貼文滿天飛 使用者難辨識資訊正確度 當資訊可以任意剪接、轉貼時,我們判斷與確認消息來源的能力可能遞減;我們相信網路上權威媒體引述,以至於以訛傳訛,三人成虎。近兩年來,部落格蔚為風潮,由使用者自行產生的內容滿天飛,辨識資訊正確度難度更高。
採訪中,我們以Mac mini事件為例,觀察受訪者對訊息的敏感程度,發現有一半的人,不等媒體報導,當天下午就掌握了這個消息。以Ptt名人吳達偉(Z9)為例,Mac mini事件發生當天凌晨,朋友就已經告訴他,找到半價買蘋果電腦的方法。
最有趣的是曾獻群(最先po文發布Mac mini標錯價)的例子,事件結束後,他的朋友跟他抱怨,「怎麼不告訴我?」曾獻群無奈的說,「你又不上臉書(Facebook)、不上推特(Twitter),我怎麼告訴你?」打電話?寫Email?這些方法早就過時了。
我們觀察接受採訪的人,這些最熟悉網路的人,不管是吳達偉,還是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他們都用一種類似的觀念,打造出自己的通訊社,可以不依賴媒體,第一時間吸收資訊。要做到這件事,關鍵在於如何從成堆泥沙裡,挑出有用的黃金。
撇步一》選定主題,找出意見領袖
網路是個分眾環境,要下海尋找資料之前,你先要確定自己最需要的是哪一種資訊,哪些重要,哪些可再等等。陳順孝分析,瞭解自己的資訊需求後,你就該找出誰是這個領域消息最靈通的人。
「網站、部落客排名是一個起點,」陳順孝分析。從排名可以看出大眾現在對哪些話題感興趣,要找中文資料,像網路書籤funP網站、Ptt的熱門討論版,都可以參考,要找國外資料,可以參考Delicious網站的分類。用同樣的道理,在BBS站裡,你也可以選擇從當天熱門討論和熱門討論版開始看起,觀察現在最熱的話題是什麼,誰又是消息最靈通的人。
如果要瞭解部落格,EmailCash台灣區經理于文強建議,可從部落格觀察網站下手,「這是台灣唯一觀察部落格生態的網站,這裡的部落客觀點是網路影響力來源。」
找到意見領袖後,如果他有部落格,你就可以從部落格裡,觀察他的意見品質、發表文章的數量和速度三項指標。
「如果他的文章,十篇有五篇我看了有收穫,質就算不錯,」陳順孝說,但光質好不夠,如果半年、一年只有一篇文章,那也不行。最好是產量豐富,文章有觀點,訊息速度又快,這種部落格就是值得長期追蹤的部落格。
撇步二》用Google Reader打造個人報紙
找到值得追蹤的網路意見領袖之後,你可以用Google Reader(Google閱讀器,功能類似軟體版電子書),把好幾百個部落格整理在同一個地方,你可以把部落格上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一種消息來源格式規範,功能類似網址)連結,貼上Google Reader裡。
這麼做的好處是,你不用再分別造訪兩、三百個網站,只要作者一貼出最新資訊,文章就會直接收入Google Reader裡,開一次閱讀器,就能讀完所有你有興趣的網路作者提供的消息,就像一份量身訂做的報紙。由這些人來替你過濾重要新聞。
撇步三》用意見領袖的人脈找資訊
陳順孝還建議,可以訂閱意見領袖的噗浪或推特等微網誌。這種工具,因為每次只有一百四十字,不像部落格長篇大論,一有突發事件,經常是最有效溝通管道。
更棒的是,訂閱微網誌,你可以看到作者參考的消息來源和思考過程,他看了哪些網站,看了誰的部落格,你因此可以用他當跳板,找到其他更厲害的消息來源。
撇步四》不貪多,只留有用的來源
像部落客XDite選擇的標準就很清楚,「只要他比我弱,看他的部落格沒有收穫,我就把它踢掉,」她觀察。
她的方法是,每次看完內容後,她就會根據網路上學到的東西整理出心得,再把這些方法放進實際生活中測試,如果每次這個網站內容都很正確,她就持續跟進學習,如果內容開始出現問題,她馬上停止停閱,讓自己只接收最有用的資訊來源。
撇步五》請朋友推薦,勿盲目跟隨主流
如果已經有相當網路經驗,陳順孝建議,請朋友推薦適合的部落格,會比盲目跟隨主流口味,更快找到你要的東西。
不過,網路也不是萬能,陳順孝分析,雖然網路提供極大量的資訊,但是像有質感的小說,好的歷史書籍,一些不上網的重要作者,用這種方法是找不到的。這個方法可以擴大你的視野,但有些好的老東西,價值仍值得你保留。
延伸閱讀:用錯方法,小心造成資訊焦慮 常犯錯誤:無止境的蒐集資訊 解決方法:找有公信力的部落格,替你過濾新聞
常犯錯誤:錯過關鍵資訊 解決方法:訂閱相關社群的微網誌,掌握即時新聞
常犯錯誤:無法產生有意義觀點 解決方法:先讀有公信力的網路意見領袖轉述,從別人分析過的資料開始
常犯錯誤:資訊超載 解決方法:盤點資訊需求,定期淘汰資訊來源
常犯錯誤:無法辨識資訊正確性 解決方法:訂閱2、3個不同的權威部落格,交叉比對或實際驗證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