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危.機.時機──簡評民企、國企與港企的風險與機遇

1 : GS(14)@2010-10-07 00:11:26

  
2010-09-01 信報財經月刊

在筆者過去的(慘痛)經驗中,發現企業的股權架構影響其風險系數最大,故在本文分析民企、國企與港企的先天性風險因素。以中國的國情看,似乎民企比國企的風險較大,或許是因為管理層(大股東)一般比國企進取,力圖為股東(包括大股東自己)牟利所致。

自3月筆者發表了第一篇網誌之後,像是有點無以為繼,甚至有投資班的同學問為什麼沒有更新。原因是「忙」不是「忘」——因着教育中心的發展仍在起步階段,同時又「重操故業」,開設了以信仰教導實踐有責任的投資,一時間抽不出時間在文字上更新看法,但在3月及隨後課堂上分享的看法維持不變——轉守為攻,因為以11、12倍的來年(2011年)市盈率,加上近3厘的股息率,以三年或更長的時間來看中港股市實在吸引,而且3月時筆者已提出在MPF保留部分現金,以便在股市下調時作風險管理。今天筆者再重申上述立場,而且身體力行,將餘下的現金全部投入中國股票,令MPF賬戶轉成「全攻型」。這次行動,是因為筆者感覺到可以預見的負面消息如歐洲銀行及經濟問題,以及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房地產價格下滑等都已引起了股市調整,而資金流向(債券價格、滙價及資源價格等)似乎已反映了(priced in)大部分的風險,作為長線投資(三年以上)的勝算吸引。

自己只在投資博客(mpf-corner.blogspot.com)寫長期投資,是因為深明自己只可能分析長期趨勢,很難捕捉每一次升跌,而且上市公司五花八門的生意所面對的風險每天每秒都在變。今時今日的生意經營已是全球性——各公司都面對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挑戰;同時也很本土性——不同城市或地區的法例、監管、文化(社區)以至對產品的要求也不同。筆者一直在投資工作上觀察到短期的股價波動可以由宏觀以至不起眼的個別客戶群的突變所牽動;有時亦可由技術性因素引起,如某大股東或投資者的買賣令股價出現數天的波動,而要在長期下來預見到一半以上的情況,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自己亦認為不值得為此燃燒生命,更不忍心見到非全職投資者如此。所以,筆者認為投資者應多花時間在自己能理解的大趨勢,佐以在時機(即股價及風險管理)及選股上留意管理層的經營手法及公司業務的潛力,應該是一般投資者較易掌握的方法。

選股的風險管理——民企、國企與港企

自己相信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故經常強調要選有潛力同時又有「品」的公司,後者是指那些向各持分者友善、負責的公司(管理層)。從以下列出的一些上市公司近期涉及的風波,可見到管理層的社會責任的履行對股價的影響可以有多大。在筆者過去的(慘痛)經驗中,發現企業的股權架構影響其風險系數最大,故在下面分析民企、國企與港企的先天性風險因素。

民企的過去

在筆者眼中,民企大股東(多同時是管理層)因權責一致,鬥心應比國企強,因為沒有一些國企管理層仍是以升官為真正「錢」途的「問責落差」,令升官(不一定是政治)考慮凌駕於為獨立股東(非國資委或財政部甚至國家)謀福利的情況。但以權謀私的誘因在民企亦同樣比國企大,過去十多年中看到不少經典個案,其實事前已有明顯疑點,但基金經理可以因着各種原因仍然墜入陷阱。

早年案例

「國」「私」不分——華晨汽車

民企海外上市出現成行成市大概始於2002年,其嚴重誠信危機也正在那一年發生。

那一年自己也去過內地見過一些當時的基金「打令」股,其一是華晨汽車;其二是歐亞農業。最後筆者沒有買入,主要原因不是自己聰明,相反是筆者那時(現在也一樣)看不懂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結構以至業務。

看過那時的股權分布,也問過不少分析師,筆者不理解為何有一主要股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在美國持有39.45%華晨汽車股份。後來這就是華晨汽車控股權正式歸入遼寧省政府的股權爭執關鍵。該年12月,華晨汽車公司公布,遼寧省政府擁有該公司39%的股權,變成了華晨汽車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這個消息顯示,當時的大股東仰融和遼寧省政府就華晨汽車的爭執已經失敗。

華晨汽車是仰融曾經管理的主要資產之一。仰融在2001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排第三名。後來遼寧省和仰融就華晨汽車的歸屬權問題發生糾紛,仰融通過一家香港公司控告官方的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非法獲取華晨汽車的財產,而遼寧省反過來又以經濟犯罪的名義,對仰融發出通緝令。

像霧又像花的荷蘭村——歐亞農業

2002年9月,因上市公司公布的蘭花生產基地的業務真實性存在問題,香港證監會勒令主板上市公司歐亞農業停牌。

據報道,中國證監會揭發歐亞造假賬,將1億營業額誇大至21億。另外,歐亞涉嫌非法挪用三千多畝農地,改作荷蘭村的地產項目,正被大陸當局調查。而原本想借助北韓新義州特首一職甩身的歐亞主席楊斌,最終亦在瀋陽被軟禁。當時參與的管理層、會計師以至投行都紛紛表示不知情。

近年事件

其實企業出事從來無國界,外國至港企也一直出現,只是中國近年可能因為國有銀行紛紛上市,須要更注重風險管理,而且貸存利率自主權有限,無法將風險反映在利息的高低之上,至貸款愈來愈向國企傾斜,令不少民企借不到資金擴展。此情況造就了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及民企海外上市。但由於內地的私產權還在發展,令不少海外如香港的上市地方要求的產權證明無法用直接的方法提供,於是出現了很多極具「創意」的股權結構。這一方面帶來股權不清的潛在問題,另一方面產生許多灰色地帶,令不少民企後來因衍生工具如可換股權債券(convertible bond)被外來投資者大幅攤薄。當中如福記食品被清盤、佛山照明高層被調查以至國美主席被捕,在在顯示出不但本港和海外投資者在投資這些有「動聽故事」的企業時須多看幾眼,而筆者也不時會踏中地雷,所以更重視自行分析和風險管理。當然好的民企也有不少,如騰訊和李寧。

2010年紫金礦業的污水洩漏事故

自去年寫過內地的漂染行業在排污上沒有保障居民及環境,被罰兼遭基金洗倉,7月又發生紫金污水洩漏事件。紫金福建省上杭縣銅廠污水洩漏,導致汀江流域近三百九十萬斤魚死亡,公司承認公司對施工、生產和環境管理並不充足,而目前設施及突發應急機制亦有問題。有證券行則估計污染造成的賠償和停產的損失相當於今年盈利約3%。

紫金A股及H股在事件曝光後停牌,在復牌後均遭洗倉,H股股價當天重挫逾12%。滲漏事故發生在7月3日下午,但企業公布出事是在7月12日,相隔足足九天。在訊息披露上,紫金管理層的透明度明顯有問題,相信(亦建議)負責任的投資者會對之作出相應的評估降級,直至公司有改善令投資者重拾信心。

霸王集團產品致癌物質超標疑案

7月中霸王在《壹週刊》報道其產品含致癌物質後則承認,旗下產品中確實含有二噁烷,雖然公司強調含量僅屬微量,且遠低於世界安全指引,並符合歐盟及美國FDA訂立的標準,但事件已導致公司股價在事件曝光後連續三日狂瀉,較《壹週刊》報道前一天大跌近23%。當天霸王停牌後,內地新浪網進行網民調查,在超過四萬名受訪者中,有約65%表示相信報道屬實,74%表示不會再使用霸王產品。故此事件除了會令公司在短期內或會面對銷售下跌和宣傳費用增加,長期亦有機會對該品牌的前景有負面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只是短期影響,股價下跌便會是吸納良機。

其他的事故如瑞年國際的「質量門」危機及招金的金礦停產問題都是近月接二連三發生的企業問題,在在說明「投資應先做功課」的迫切性。從以上的事件可以見到在選對行業、選錯股票(或時機)的情況一點也不罕見。

以中國的國情看,似乎民企比國企的風險較大,或許是因為管理層(大股東)一般比國企進取,力圖為股東(包括大股東自己)牟利所致。

時機與底線

筆者列舉上述的行業和例子的同時,強調投資者必須在選股以外分析這是否合適的時機行動。如文首所說,自己覺得現在(7月底)的整體中港股市對數年以上的投資很具吸引力,但行業間的估值一定不會是同步,所以各位可考慮將個別股份的估值與大市及同業比較,加上專注公司的「品德」和買賣時的風險控制策略,務求有較大的出錯空間(margin of safety)。從有限的經驗中,自己確信良善的投資才是真正的保障。

研究指出,中國的「隱性」人均收入(grey income)較官方數字高90%。據瑞信7月的一份有關中國的「隱性」人均收入(Analyzing Chinese Grey Income)的報告發現,內地的城市實際人均收入可以高出官方數字90%,達32159元人民幣,總數為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0%,達9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10%最高收入家庭佔當中的63%。收入來源包括因行政「方便」而「流失」的國家資源,但筆者相信亦有一些投資收入如買賣資產或沒有上報的生意收益。因個人消費可惠及周邊的行業,中國的內需長期看漲應不會大錯,惟須注意股價是否已完全甚至透支了未來數年的盈利增長。

大趨勢一——中國對糧食的需求

近月全球糧食價格上升,有「人為」亦有「天災」因素。年初時指出與農業有關的股份應是長線的吸納對象,包括有上游(生產、化肥、機械)或具獨特性的品牌持有者,惟後者須注意原料價上漲對其利潤的衝擊。中國在這方面的需求明顯見於其供不應求的隱憂。中國的可耕種農地面積由1996至2008年減少了5%至約 1.3億公頃水平。期間中國的人口仍然有1%的年增長,加上整體對營養的要求提高,令中國的人均可耕種農地面積低於全球平均數,並須大量倚賴肥料及其他農業技術增加收成。

大趨勢二——中國對醫藥、醫療設備及服務的需求

上半年在與醫療有關的行業股份大上也有大落,筆者認為主要是行業(產品)及內地個別產品面對的政策風險高而且不清晰,加上股價已大大了透支未來的前景,因此出現大幅調整。長期而言,「財多(怕)身子弱」,加上政府的大方向是要提高偏低的醫療保障,提出8500億元人民幣的醫療預算作支援,自2006年以來的全國醫療相關銷售增長或可保持在其間的20%以上。前景雖佳,惟透明度、行業及產品的風險必須與股價一併考慮。

大趨勢三——中國對住房的需求及政策的傾向

年初筆者指出內地房地產須面對短期的政策風險,不論收緊或放寬都要視乎政策有多少能「下達」地方執行,而近期宣布的補貼房屋政策似乎是中央政府回應房價升幅過急的社會訴求,所以筆者會留意建築、建材等股份,在價格吸引時作長線投資,但亦會注意行業的周期性較其他行業明顯。房地產股方面,公司管治、地點及財務健全是重中之重的關注所在。

個別行業結構轉變——世界級港企

過去在投資課堂上分享過本港不少老牌工業股本身在全球同業中已成為領導者,例如上月公布驕人業績的ASM太平洋。該公司自2002年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包裝設備行業的第一位。ASM的業務是絕大部分的電子產品的上游行業,生產高精密機器為電子元件的組合(裝嵌)。

ASM於2010年首六個月營業額和盈利皆創新高,分別較去年增加195.7%和1433.1%。而且,公司表示已連續三個季度在新增訂單、銷售及純利各方面均刷新季度紀錄,甚至大大超越金融危機前的高峰紀錄的歷史新高。

其他還有不少此類的世界級港企,而且很多都有十分健康的現金流,如德昌電機、偉易達、德永佳、震雄等,都受惠於在早一、兩年的海嘯期中不少同業倒閉後多出來市場份額。當然,各公司的業務周期和現價是否吸引,則須投資者自行分析及判斷。■

作者曾任野村資產管理部基金經理,從事投資及財務分析工作超過十五年,先後參與管理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的股票基金、創投項目及直接投資項目。張氏現為同行者學院有限公司創辨人及導師,積極參與思考及研究方法訓練和金融教育工作。張氏並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FCCA)。
2 : GS(14)@2010-10-07 00:11:42

來港上市民企素質轉強 新一輪內地民企IPO湧港   

目前本港正潛藏民企來港上市的另一浪潮。今年5月中國國務院頒發《新三十六條》,對國企壟斷的九大領域開放,細化闡述民企的投資商機。由去年底至今年7月,H股及紅籌股在港上市公司各增一間而民企上市則增加21間。可以預料,民企將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另一重大主體。

2002年6月本刊以「民企會否重蹈紅籌國企覆轍」為封面專題,筆者撰文揭露當時內地民企來港上市,涉及了保薦人、港交所、會計界、分析員各方的利益衝突,向投資者發出了警號。果然,一個月後,民企歐亞農業主席楊斌神秘失踪,股價旋即大跌,由高峰期下跌近八成,兩月後歐亞農業更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事件觸發了一場民企股災。不少投資者至今記憶猶新,寧選國企投資,對民企聞風喪膽,採取避之則吉的投資策略。

事隔多年,內地民企報捷的消息漸漸霸佔報章耀眼的位置:吉利汽車全面收購歐洲富豪(Volvo)、平安保險成為《財富》五百強的第383位、比亞迪獲美國巨富畢非德垂青勁升六倍、國企及民企有意聯手併購美國財困AIA……內地民企近年冒起,愈來愈多走出國門,已備受國際注目。事實上,民企在中國雖遭受歧視,但經悉心經營,在各行各業都有出色的表現,在港上市的先進民企眾多,銀行界有招商銀行(3968)及民生銀行(1988);保險界有平安保險(2318);房地產界有雅居樂(3383);電腦界有聯想(992);網絡有阿里巴巴(1688);飲品業有滙源果汁(1886)及蒙牛(2319);體育用品有李寧(2331);服裝界有波司登(3998);汽車業有吉利(175);汽車電池有比亞迪(1211)……,可見,不少在港上市民企極具投資價值,如果投資者眼光只局限在國企,則恐怕錯過了不少機遇。

民企來港上市概況

當今中國民企已今非昔比,隨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民企憑着靈活的營運策略得以加快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在國策上開放,讓步民企涉足於更多投資範圍,又理順經濟結構、法律、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民企得以異軍突起。

2000年之前,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境內企業主要是H股及紅籌公司,均屬「國企」,最終控股股東是內地企業或國家機構。H股是指在內地註冊成立並獲中央政府批准在港上市的公司,紅籌公司一般指由內地國企、省市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在港上市公司,而所持有的百分比通常不少於三成。與H股最大的不同是,紅籌公司註冊成立地點在境外,換句話說,其自主靈活度比H股大得多。約於2000年那些並非國企或省企,而是來自內地集體企業或私營的全內資公司,註冊地在海外,紛紛來港上市,當時香港市場人士才對民營企業有較多認識。

中國政府重視國企,把民企發展往往阻撓,融資渠道不順暢。民企在內地上市遭受歧視,其實這給予香港吸納上市的機會。2002年在港上市民企只有44間,至今年中增至292間,反映了民企來港上市的趨勢非常快速;而內地企業以民企形式來港上市的數目,亦較其他上市形式為多,至2010年7月,H股、紅籌股及民企分別有157、98、292間。

在港上市民企何以轉強

筆者於本刊(2002年6月第303號)撰〈中資企業來港上市熱潮背後:多方利益的交織〉作深入報道,揭示了金融圈中利益衝突的嚴峻問題,說明了中資企業濫於上市的成因,從而推論出民企上市令人擔憂。之後數月內出現民企紛紛爆煲事件:格林柯爾的技術受質疑、超大農業及大成生化股價跳水、歐亞農業被勒令停牌、華晨汽車被指控欺騙股民……,遭受投資者的洗倉。經過了八年時間,上市各方的癥結問題是否已被進一步監管或作出了改善呢?

1) 港交所:審批上市企業因時制宜。據內企上市的監管人士稱,內地經濟發展急速,法例超級落後,如果按足條文來審批,則沒有一間民企可來港上市。上市科審批只能按實際情況作出通融,有分寸地作出合理的判斷來批核。「按內地規定,機構之間不容互相借貸,但這種金融安排已太落後,故審批時會酌情處理。上市科對企業的要求非常嚴格,主要體現在資訊披露和具透明度,一旦犯錯或違規,企業須盡快作出合理糾正。」他說,港交所對上市的要求亦會隨着國家政策的變化而調整,例如:現在國家提倡環保法律,上市審批時亦會查問企業在節能減排的措施。至於一些計劃經濟的歷史問題,經歷了十年時間,民企到港上市的種種疑難大致解決。「2005年中國展開股權分置改革,2007年又通過《物權法》,過去如企業職工股權的法律地位等產權問題已解決。」

2) 投資銀行:證監監控保薦人資格。鑑於2002年接連出現民企醜聞及公司倒閉事件,保薦人誠信備受質疑,被指與企業「蛇鼠一窩」誤導投資者謀利。2003年香港證監會發出《有關對保薦人及獨立財務顧問監管的諮詢文件》,要求保薦人對企業進行上市策劃時,必須以嚴謹的方式處理。作為歐亞農業保薦人的工商東亞,最終被罰款3000萬元,公司因信譽受損而重組及改名。一名曾任職於工商東亞的金融界人士稱:「經證監對保薦人的嚴格規管,再加上之後有多名違規者被罰禁足於保薦圈,業內對證監的要求已大為明悉,對內地企業保薦上市及上市後的跟進工作,已加倍小心。」現在監管當局對保薦人實施資格審核,保薦人一旦表現欠佳,則可被短期、甚至永久吊銷保薦人資格。由此,該措施對保薦人可產生阻嚇作用,減低了劣質民企上市的情況。

3) 分析員:證監發出指引防止利益衝突。由於投資銀行分析員的薪酬與投行業績掛鈎,分析員評論的獨立性早已被質疑。2004年3月香港證監會發表《監管分析員利益衝突諮詢文件》,並於年底總結及落實有關指引。分析員須作更多披露:其個人交易及財務權益、商號的財務權益及商務關係、分析員的滙報途徑及酬金、商號的監察制度及高層人員的責任。總之,分析員須具誠信及道德操守。現在分析員在報章評述相關股份時,如持有所評述股份須作出申報。

4) 會計界:提防內地企業賬目弄虛作假。2003年香港證監會發出的《有關對保薦人及獨立財務顧問監管的諮詢文件》。監管機構對會計界為內地企業上市前進行盡職調查作出了嚴格的要求,並要求於每年審查內地企業時,對資產賬目小心查證,並充分披露。時至今日,不僅香港會計界須提高審計標準,中國對內地會計師亦要求採用國際會計準則。那些兼在內地及香港上市的民企,則須接受兩地的監管,並符合兩地會計準則的要求。

5) 企業家:公司管治意識正加強。2003年歐亞楊斌被重判入獄十八年;上海地產周正毅兩度被判入獄;創維黃宏生兄弟各被判六年;2009年科龍顧雛軍被判十年;2010國美黃光裕被判十四年……令新一代富豪對此感受深刻。現代私營企業家已不是只顧來港上市圈錢,而是能接受持續發展、公司管治的觀念。博斯大中華區總裁謝祖墀表示:「不少內地企業家都接受西方企業戰略教練的指導,對企業管治、營銷、建立品牌、人才培訓、企業責任……力求與跨國企業的水平接軌;他們的學習能力強,反而香港除了地產界之外,鮮有魄力的企業家闖出一番事業來。」

昔日爆煲的歐亞農業因楊斌坐牢而清盤,格林柯爾也因顧雛軍入獄而除牌;現在創維及國美卻尚未因大股東出事而把公司陷於癱瘓,反映了近年民企的公司管治有所改良。2006年創維數碼(751)前董事會主席黃宏生及其胞弟黃培升被香港法院裁定串謀盜竊、串謀欺詐上市公司等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入獄六年,據說,黃宏生在獄中仍為企業營運作出指示和溝通。今年5月國美集團(493)前主席黃光裕被北京指控進行非法經營、內幕交易、單位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被罰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雖然兩年來黃光裕不利消息頻現,但企業的經營並沒有崩潰。

香港大學法學院冷靜教授表示:「現在企業控制人犯罪,亦未必危害到企業倒閉,原因是企業在職權架構上已將個人與公司分離,交由職業管理人團隊來接手,創業大股東的個人倒台對公司的存亡所造成的打擊大減。」

民企傾向繞過中央監管

關於民企在港上市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民企至今仍傾向要繞過中央的監管。早年裕興在香港上創業板,中國證監曾一度叫停,後來補辦了內地手續才於2000 年1月上市。中國證監後來於6月發出規定,民企赴海外上市必須取得其發出的「中國法律意見無異議函」。內地民企於是在海外如百慕達、維京群島等國註冊,冀望以靈活、多元的融資渠道實現直接融資的夢想。為了防範民企透過在海外買殼上市而注入內地資產導致失控情況,中國證監於2006年9月發出《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俗稱「十號文」),所有民企的境外上市,必須獲中國證監及其他部門的管轄。但據上市科權威消息人士向筆者稱,該條例生效至今,形同虛設,尚未有民企循此方式來港上市,相信是企業家害怕內地部門審批關卡重重,耽誤了企業上市的時機。

至今民企來港上市,以這兩種情況申報上市:1) 企業的內地資產於2006年「十號文」生效之前重組,2) 企業屬中外合資合作而受內地相關條例監管,從而繞過中國證監的審批。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趨勢是:1) 民企以創業板上市居多,2) 內企以紅籌方式上市已很少,3) H股已不再局限為國企,民企在內地註冊成立後亦可成為H股,接受內地的監管,例如比亞迪、復星國際。投資民企仍有風險

中國民企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具有獨特的歷史特質,與西方企業的營運不同,投資中國民企仍須注意以下風險:

1) 官方政治色彩影響股價

民企對地方政府具依附關係。地方官員為了增加稅收及地方影響力,均力保一些民企發展,以便取得政績及政治提升。民企在政府支持下,無論貸款及資源配置上可獲得某些「照顧」,但一旦遭政府官員放棄,則容易陷入財務或經營危機。據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德尊教授近年進行的調查顯示,近790個民營企業中有 27%的企業執行官(CEO)屬現任或曾任政府官員。那些具官方色彩的民企於上市三年後,回報表現落後於沒有官方色彩的民企約18%。這類企業上市的首天上市價也相對差,無論在盈利增長、銷售增長都表現較差。上市後調查又發現那些具官方色彩的民企CEO都傾向委任官員進入董事會,而不是邀請專業人士進入。他說:「具官方色彩的民企股價表現落後,反映了投資者擔心CEO將企業的資產作政治效益,而未必以企業效益極大化為目的。」

2) 民企仍遭受中國歧視

中國國策長期以來以國企優先,民企遭受歧視。經歷金融海嘯後,中央政府撥出4萬億元以刺激國內經濟。社會上出現了「國進民退」,民企在取得貸款及資源都不及國企。民企除了面對經濟波動,還要應付各種不同的政策變化,民企存在應對政策疲勞症,也有評論指民企為了生存而傾向「準國企化」,增加了對地方政府的依附。民企都擔心央企重組後會對其擠壓出來。

3) 民族主義干擾收購合併

正當民企壯大須要國際化之際,無論自己「走出去」或國際企業「走進來」,民族主義有可能成為阻礙。滙源果汁於2008年9月被可口可樂提出以每股12.2 元溢價1.95倍收購,涉及總金額達179億元,是內地最大宗外資併購民企案,牽起了全國廣泛關注。《新華網》網上調查逾83%網友反對收購,認為不能讓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品牌」就這樣被「吃掉」。翌年商務部根據《反壟斷法》禁止該宗收購。至於中國民企走出去,亦經常面臨別國批評或阻撓。去年溫州民企有意收購皮爾卡丹,有日本網民就批評中國民企會糟蹋名牌。

4) 大股東易陷牢獄之災

民營企業家思考活躍、行動勇進,一旦致富,往往會被官方追查財富來源。由於中國政商存在很多灰色地帶,故容易因原罪效應或犯事而變成「階下囚」。楊斌、周正毅等一度被《福布斯》列入中國首富榜,但都身陷囹圄。香港角色:為內地民企服務

1) 民企新一輪IPO潮流

1993年7月中國青島啤酒來港上市,成為本港第一隻H股,牽起了國企來港上市的浪潮。1996至1997年本港出現一輪紅籌上市熱。紅籌國企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股價全面大挫。2001至2002年民企漸漸來港上市,因歐亞農業事件引起了監管民企上市的議題。隨着中國證監、香港證監、港交所、保薦人及會計界對內地民企在港上市加強監控,多年來已積累了深刻的經驗,香港交易所在審批民企上市的工作已趨向成熟。現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滙聚了內地各行各業的龍頭民企前來上市,已為全球投資者帶來了機遇。

金融海嘯後,中央政府實施內需經濟以取代以出口主導作為經濟引擎,這為民企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機遇。在內需經濟發展下,民企慣於適應市場,創意力強,決策較靈活,動員也快速,營商易佔取先機;唯民企融資難,來港上市是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本港正潛藏民企來港上市的另一浪潮。今年5月中國國務院頒發《新三十六條》,對國企壟斷的九大領域開放,細化闡述民企的投資商機。由去年底至今年7月,H股及紅籌股在港上市公司各增一間,而民企上市則增加21間。可以預料,民企將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另一重大主體。

2) 香港受惠於內地民營經濟新動力

內地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至今佔中國GDP約五成,而中國民營經濟工業增值速度近六年每年均達20%,比全國工業年均增速約10%為高,盈利增長又比國企迅速,私營經濟已成為中國內需經濟的加速器。目前全國民營企業2600萬家,香港可全方位為無數的民企增強競爭力:

金融業可提供多方面服務:①進行風險管理,金融機構可提供金融衍生工具為民企對沖滙率、利息等風險。②為民企進行收購合併,走出去或引進來。③尋找風險基金或私募基金為民企重組包裝上市。④在民企上市後繼續為其進行各種融資安排。⑤為民企盈餘進行財富管理。當然,由於民企金融活動增加,會計及法律行業也將隨之跟上。

此外,企業諮詢界可為民企進行商業評估,策劃發展戰略,包括產品營銷、建立品牌、組織管理,並提供如ERP等有利於物流管理的科技系統。因應民企提升人力素質,本港教育界可為民企加強培訓。■
3 : GS(14)@2010-10-07 00:12:06

經濟發展進入新里程 未來投資機會在民企   

民企由於產權較清晰,股東們能夠獲得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就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去嚴格監督,並防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偷懶行為。而且民營企業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大股東本身就是經營者,自己掌握企業的真實訊息,基本不存在「訊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情況,企業的生產效率自然較高。

很多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民企的印象較負面,認為它們透明度低,投資風險極大。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民企對經濟的影響力漸漸提高,配合整體國策的發展,筆者相信,假以時日民企將取代國企,成為支持國家經濟的核心力量。事實上,七十年代末,內地國企資產總額佔全部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92.0%,但到2008年,此比率已降至43.8%,三十年間下降了一半有多。可見「民進國退」是一個經濟體,由貧窮走向富裕的必然趨勢。在這趨勢下,即使民企風險較高,但也不應迴避,因它們的未來發展將遠高於國企。

未來投資焦點在民企

要在民企和國企之間尋寶的話,哪一個容易尋找出倍升股份呢?且看看以下利用內地股的的民企200指數及國企200指數各自的200隻成分股來作的比較:?2000至2009年:民企和國企200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有14隻和28隻十年十倍股,分別佔7%和14%。國企板塊中出現十年十倍的倍升股比率,超過民企一倍。但有一點要注意,十年前,民企上市數目很少,最近幾年民企上市數量才大量增加。

2005至2009年:民企和國企200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有69隻和71隻五年五倍股,分別佔34.5%和35.5%。民企和國企兩個板塊出現五年五倍的倍升股的機會率差不多一樣。

2007至2009年:民企和國企200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有43隻和34隻三年三倍股,佔比分別是21.5%和17%。民企板塊出現三年三倍的倍升股機會率,已超越了國企板塊4.5%。

從上述數據可見,在民企板塊中出現倍升股的機會愈來愈高,這可印證在「民進國退」的趨勢下,民企的投資機會不斷增加。若參考2008到2009年,滬深 300指數兩年間下跌達三成,期間國企200指數成分股跟隨大市下挫,但民企指數卻上漲達兩成,這反映民企板塊不但只是個別股份突出,而是整體表現也不俗。

了解內地經濟三個發展階段,就更能明白到為何民企未來的投資價值勝國企。內地結束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的創富浪潮為1979至1992年,當時發展模式為「資源資產化」,把國家資源整合以有效運用,尤其是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從而生產貨物出口賺取外匯,逐漸積累資產。由於這時主要透過引入外來資金(例如港資)來達致目的,內地人民處於學習期,並只是由貧窮走向溫飽,內部消費未成氣候,未能為民企提供有利環境。

至於1992至2005年,為第二次創富浪潮,以「資產資本化」為特點,透過資本市場,即股票市場來活化資產,在較嚴格的上市公司制度監察下,令公司資產能有效運用,爭取最大回報。然而,這一時期主要是把國企資產上市,國企是主要受惠者,加強國企的營運效率,但整體社會受惠仍然有限。

踏入2005年,內地進入第三次創富浪潮,以人民幣全面升值為特點,發展基礎源於全國範圍的資產資本化,政策方向也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並可全面持續發展,政治制度改以民主和福利型社會主義。換句話說,全國人民也可感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收入明顯增加,製造了龐大的內部需求。由於民企反應遠較國企為快,能快速地感受消費者需求,從而把握商機。

經濟增長高速 勿忘提升效率

內地經濟期間維持達雙位數字的增長,令全球讚嘆。但缺乏效率一直為人詬病,繼續下去經濟發展將面臨樽頸。為此中央在戰略行業如鋼鐵、水泥方面,希望透過併購重組,淘汰產能落後的企業,希望扶植效率較高的大企業。至於其他非戰略行業,則希望讓更多民企營運,因為民企一般的效率較國企高,故經濟若依賴多些民企,就可提升整體效率,對內地未來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據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是1119.3億元,淨資產利潤率是1.8%。同期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升幅為2.2%,這意味着地方國企實際虧損率為0.4%,如果把地方國企變現後存在銀行,利息所得比利潤所得要高出25%。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大學的一項聯合課題研究發現,民營企業在營運狀況、盈利、資本結構和市場評價四大績效方面,都優於國有企業。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則顯示,按附加值計算,內地民企的資本回報率比國有獨資企業高50%,比國有控股企業高33%,比國有參股企業高24%。其中一個主因,是國企雖很容易從銀行取得資金,但取得資金後只作備用,沒有實際所需,令資本回報率沒法提高,亦因此令中國企業的平均股本回報率,較印度還低呢!

民企由於產權較清晰,股東們能夠獲得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就有更強的激勵機制去嚴格監督,並防止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偷懶行為。而且民營企業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大股東本身就是經營者,自己掌握企業的真實訊息,基本不存在「訊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情況,企業的生產效率自然較高。

民企風險大 盡職審查不可少

雖然說民企板塊將是未來的投資亮點,但卻不可忽略箇中風險,香港不乏一些上市民企,雖然有保薦人作盡職審查,仍出現賬目問題,最終需要清盤。事實上,內地民企造假招數多不勝數,投資民企宜自己親力親為作盡職審查,減少買入有問題公司的機會。

筆者明白作為小投資者,由於資訊所限,實在很難對一家民企有全盤了解。不過,在上市民企的年報及在互聯網上,獲取以下這十三項資料相信不太難,這對盡職審查有很大的幫助:

一、公司和大股東背景及往績二、公司人事變動三、公司活動變化四、公司過往對待小股東的手法五、了解公司所持資產的潛在風險和背後價值六、公司所經營城市地區的地方新聞、行業新聞和環境狀況七、內地官方政策對行業和公司的潛在影響八、公司與政府關係如何九、公司經營模式十、公司債務情況十一、公司在行內價值鏈的位置十二、競爭對手狀況

十三、投行和行業分析諮詢機構對公司的看法、市場評價、過往股價走勢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上述這十三項資料須以「杞人憂天」的角度視之,即抱着懷疑態度去看每一項資料,記着盡職審查目的,首要是避開有問題的股份,然後才挑選盈利前景佳及估值低的股份。

拿近年一隻出名的爆煲股——褔記作例,此股為內地送餐服務供應商,於2009年10月宣布清盤,原因是過度發行可換股債券,導致資不抵債。此股爆煲前其實有很多迹象可尋,只要做好盡職審查,絕對能避開一劫。

儘管褔記的盈利表現不俗,但從2005至2007年間,福記共發行三次可換股債券,合共31億元。若然能夠全數換股,倒閉風險當然不大,但若不能,這就是一個災難性的債務負擔。如果盈利能力強的話,應付債務能力當然較大,令風險減少,但是福記平均每年盈利2、3億左右,賺錢最多的2008年也只有4億元,內裏更不知含有多少水份。金融海嘯更令盈利大減,業務前景又看不到能令盈利大增,還債能力成疑,故難以向銀行借錢來「以債養債」。當可換股債券在2009 及2010年陸續到期,債券持有人不能換股,而是要求褔記償還現金,褔地又何來那麼多現金呢?結果令褔記走上清盤一途。

若留意人事變動,其實也可看到端倪。在2008年9月,福記宣布更換公司秘書、合資格會計師、財務總監及授權代表,以及突然宣布停派股息時,公司又一直延遲發布2008/2009年度(截至2009年3月)的財務報表。面對這些奇怪情況,其實也是少沾手為妙。

定量或定性盡職審查要持續

當細讀年報後,若有不明就要在股東大會詢問管理層,若管理曾未能清楚交代,則寧願錯過一次機會,也較墮進一個陷阱為佳。還有盡職審查要不斷持續監控,因為很多時遇着存心欺騙的話,很難在一、兩次探訪中察覺,故一定要不斷跟蹤監察,還要做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如複查高級管理層履歷,看看是否百分百真實,否則可能誠信出現問題,這就不值投資其公司。所謂「英雄莫問出處」,即使出身卑微也不要緊,但履歷資料弄假,則絕不值得原諒。

此外,可從競爭對手、上游下游的合作公司,或一般的員工(非管理層安排會見)取得資料確認,尤其是被競爭對手稱讚的企業,投資價值就更高。調查民企的時候,我們也可把自己當作成企業內的員工,這就能更了解:企業是否有很大發展空間、企業的人手調配如何(招聘或裁員)、薪金褔利及獎勵制度是否有吸引力、企業架構是否有效、客戶滿意程度如何等等。

私人股本基金助民企發展並起監察作用

私人股本基金(private equity)近年在內地發展迅速,貝恩資本(Bain Capital)、華平基金(Warburg Pincus)及KKR這三隻著名的海外私人股本基金也已經進駐內地。私人股本基金是不少民企的資金提供者,同時亦提供企業管理的知識,幫助民企快速成長。此外,私人股本基金亦對民企管理層起監察作用,減低民企作假弄虛的風險。事實上,一直透過私人股本基金扶植而最終上市的民企,出現問題機會相對較少。當然要小心的是,一些知名度較低、規模較少的私人股本基金,由於機會成本低,往往會與投行聯合起來「蛇鼠一窩」,為有問題的企業包裝上市,借此迅速獲利。

在中央支持私人股本基金的發展下,對整體民企板塊無疑很有利。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於數年前已表示,內地應大力發展私人股本基金,使之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她清楚地列出中國急切要發展私人股本基金的三大原因:

創新性國家需要風險投資推動——中國要從低技術經濟轉型為創新性經濟,需要有大量資金支持。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推出優惠政策及投入資金去扶持新企業。但是市場的選擇效率,是高於行政扶植的效率,因此政府支持只可起一個引導作用,重要的是應該給市場對企業的選擇,好的企業獲得資金,壞的企業就不能。優勝劣汰才可使企業更好地成長。

協助產業重組——中國政府對於外資併購中資企業仍有很多疑問,也制訂外資收購中資企業的法律,這是必要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對自己的市場做必要的保護。可是併購活動在產業重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併購活動背後需要龐大資金,若外資被限制,就必須引導本國資金投入。

把技術及資源有效整合——中國不乏應用技術的創新,亦不乏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而中國的資源也很豐富,可是中國缺乏組合這些要素金融工具,私人股本基金就能做到這一點。

但不要以為民營有私人股本基金入股就一定是好事,若私人股本基金只着重短線利益,隨時會拖垮民營。好像在港上市的滙源果汁,其創辦人朱新禮就差點把企業斷送給別人。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滙源已發展到有一定規模,要使企業保持急速發展,就需要資金配合。剛巧當時德隆看好滙源前景,有意向滙源投入資金。德隆是一家著名的內地產業融資企業。結果兩者一拍即合,雙方在2001年初迅速組建成名為北京滙源的合資公司,德隆以5.1億現金出資持股51%,滙源則把資產注入,換取49%的持股。

德隆的到來把滙源帶入瘋狂的擴張期,雙方合作前,滙源在全國只有6家果汁生產基地,合資不到兩年,則新增了20餘家大型生產基地。可是當時滙源的擴張速度,完全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而最大的問題是,除了收購股權時付了約3億資金外,德隆並沒有其他直接資金注入,滙源擴張所需的大筆資金來源,主要透過借貸。由於滙源「搭上」了德隆這家著名企業,不論銀行或是設備供應商,也對滙源大開方便之門,這令滙源的負債率急速增加。

此外,德隆不但沒有為滙源注入資金,更頻頻向滙源借錢。這令朱新禮意識到十分危險,希望脫離德隆,從德隆手上買回股權,但是德隆並不願意,甚至反過了想收購整間合資公司。經過多番談判,雙方也各不相讓。最後朱新禮透過人脈關係,幸運地籌措足夠的資金,相反德隆未能拿出足夠資金,故朱新禮成功把滙源的控制權收回。而與德隆分手後的滙源,背着沉重的財務包袱,可幸是滙源的業務帶來不俗盈利,令債務日漸減輕,否則我們也不能看見滙源在港成功上市。

從滙源的經驗可見,一家優質的企業能有資金的幫助,就可「水到渠成」,快速地擴展業務,其競爭力及營運也能顯著提升。德隆的角色好比一隻私人股本基金,令滙源迅速成長。但若私人股本基金的素質欠佳,根本不是去扶植企業長期成長,甚至像德隆這樣,只顧為自己獲取好處的話,企業的發展就有如「煙花」,不能長久之餘,還要背上一身債。故讀者對此要加倍留意。

民營企業創意分享

民企能迅速壯大,往往是因為它的生意模式甚具創意,以下分享一些筆者在內地認識的「創意民企」:

農民連鎖貨櫃鎖售店

一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看到農民的需要。農民約每隔一周就去市集買東西,長途跋涉十分不便。這位企業家就利用改裝的貨櫃車,定期拖到農民附近做流動商店,這令農民購物更方便。一周七天,每一天分別到不同農村,數以百計的流動貨櫃車全國跑,其分銷網絡龐大,但這門生意營運成本不高,有着不俗利潤。

回收舊木船做傢俬

筆者一位清華大學的EMBA同學,收購一些十分便宜的木舊船,其木材浸在海裏愈久就愈好,不但環保,還可做漂亮的木傢俬,而製件木傢俬的廠房,將來便可發展地產。此傢俬廠一開始就賺錢,只不過生意額受制於舊木船的數量。

直銷化粧品及健康食品

利用內地過剩大學生而建立的全國分銷網,為中國十大批准的傳銷商之一,全國有一萬多個銷售店,每個店有數以百計的銷售人員,生意額不斷擴大,還在內地不同地方設立生產線,品質更佳,由於分銷力強大,慢慢利用分銷能力入股上游公司,並不斷增加相關產品提高利潤率。

總言之,只要民企有具創意的發展模式,自然會有不少機遇,加上深圳及香港創業板的成立,不少私人股本基金、企業投資者及管理層可利用資本市場套現及加快企業成長,創造更多的富豪,令創業者成功機會增加。

結語:三大民企投資推介

儘管看好民企板塊,但目前在香港上市的民企數目不少,讀者們若要每一隻去分析研究,是十分吃力的事。所以收筆之前,筆者分享三隻素質不俗的民企,供各讀者參考。但記着在決定投資之前,先要自己再做盡職審查。

一、波司登

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訊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波司登羽絨服以24.94%的市場銷售額,連續十五年穩居中國羽絨服銷量冠軍。除了內地市場外,波司登管理層亦雄心勃勃,希望把其品牌走向世界,並且落實執力,成績也不俗,這點令筆者對波司登的營運能力看高一線。早在2005年,波司登就與英國百年男裝連鎖品牌機構Greenwoods開展了合作,以專櫃的形式進入英國市場。僅僅三年時間,波司登男裝在英國市場的銷量逐年提高,總銷售已突破20萬件。賣羽絨服最大問題是很受季節影響,生意只集中在冬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波司登推出了全新都市時尚風格品牌Bosideng Vogue和雪中飛運動休閑四季化產品,使波司登和雪中飛成為一年四季的服裝品牌。波司登去年亦收購了擁有江蘇康博製衣全部股權的盈輝公司,康博主要從事男裝業務。波司登稱此項收購可幫助公司在中國男裝行業進行擴張。

作為中國服裝界中唯一擁有世界名牌和全國質量獎的企業,波司登在訂單管理、原料檢測、生產製造、外發加工、倉儲物流、營銷服務等環節全面導入ERP訊息化工程,以網絡訊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平台,打造快速反應供應鏈。這將有助波司登未來發展更加順暢,以及有效控制成本。

最吸引的一點是,作為一隻主要在內地銷售服裝的公司,波司登的市盈率十分偏低,不足10倍,相信是因為投資者擔心其產品的銷售,很受天氣影響。但波司登若能成功發展四季化的產品以及增強羽絨服的時尚性的話,估值肯定會有大幅的提升。

二、小肥羊

港人對小肥羊這家連鎖式火煱店絕不陌生。筆者對一些能專注具優勢的企業特別有好感,小肥羊就是這一類企業,它不但專注於火煱,而是專注於「羊肉火煱」,雖然主打產品看似單一,但正因為專注,顧客享用的羊肉的素質十分高,深受食客歡迎,因此令其業務有着迅速擴展。

在2009年,政府數據顯示飲食業全年銷售總額約為1799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6.8%。同期小肥羊的收入增長為23.5%,較整體行業增長為快。2009年度的每股盈利為0.1512元人民幣,較2008年增長11%,市盈率在26倍水平,估值合理。

食品安全漸受內地社會關注,中國政府已自2009年6月起頒布及執行《食品安全實施條例》。隨着該法例的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及衞生已成為進入飲食業的重要門檻。具有良好食品安全紀錄的優質餐飲企業,如小肥羊,有望因而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火鍋店業務當然是小肥羊最大收益來源,佔總收入達77.9%。不過小肥羊近年的食品銷售業務發展不俗。隨着產品的認受性不斷提升,加上優化了批發分銷結構,火鍋湯底料及羊肉銷售額錄得可觀增長,帶動年內食品銷售的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30.8%至3.13億元人民幣。食品銷售業務佔小肥羊總收入,已由 2008年的18.86%提升至2009年的19.99%。筆者相信這是未來盈利貢獻的一大亮點。

三、維達國際

維達國際生產的衞生紙產品,不僅在港有售,更是頗受歡迎,筆者也是顧客之一。近期,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對在港銷售的二十五款卷裝衛生紙進行測試,維達的三款產品——金裝三層紙、維達新裝三層全新感受卷紙及維達優惠裝三層衞生紙,無論在乾濕狀態下,各項指標表現優異,在測試中均獲接近滿分的成績,衞生程度和綜合評價均名列首位。

由於產品素質不俗,價錢又合理,維達的生意情況理想,帶來盈利向上。2009年的中期盈利增長達1.91倍,每股純利19.9仙。假設下半年盈利差不多的話,2009年的市盈率約20倍,以內需股來比較,估值不算太貴。

以往維達的發展速度較慢。但筆者相信,在中央淘汰落後產能的政策思維下,未來內地的紙巾產能將逐步趨向集中,或會出現寡頭壟斷情況。作為紙巾產能佔國內首三位的維達,在這趨勢下應可有較快速發展。事實上,維達已計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把產能由目前的30萬噸逐增加至50萬噸。

還有維達已開發濕紙巾市場,由於濕紙巾毛利率較高,最少超過40%。由於內地人民對個人衞生愈來愈重視,濕紙巾是各類紙品中增長最高的一種,公司目標是在三年內,將其濕紙巾全國市佔率提升至15%。筆者相信,濕紙巾業務可支持維達未來的盈利表現。■

東驥基金管理部/東驥財富管理部(網址:www.pegasus.com.hk/電郵:[email protected])(讀者請注意基金價格可升亦可跌。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基金買賣策略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