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91年1月9日: 孫福記(0535)公佈業績



1991年1月8日,孫福記(535)宣佈1990年中期業績,公司營業額7.57億,盈利8,040萬,增長65.49%,每股盈利14.12仙,派中期息3.5仙。

該公司總經理羅啟瑞,為鷹君(41)創辦人羅鷹石之子,在1989年正式向何日光及何容生收購孫福記,並把它將孫福記在同年上市,其於當時預期1990年之營業額將達16億至18億,當時並投得現時冠君產業信託(2778)的核心資產花旗銀行大廈的上蓋合約,當時亦投得9項土木工程及6項建築合約,包括啟德機場舊翼、大窩口屋村第4期、銅鑼灣1幢商業大廈及長沙灣貨倉,青山公路、天水圍第1期、銅鑼灣行人天橋及工程。

1994年,公司把品牌由孫福記易名為新福港,在1999年把上市地位出售予中旅集團(308)及長江實業前高層周年茂,並購回建築業務,其後易名威新集團,轉營地產業務,但後來中旅集團退出本業投資,不久新加坡資本的花沙尼購入控股權,不久易名星獅地產,在2012年,花沙尼因為提出價錢遠低於市價,宣佈私有化該公司失敗,次年出售控股權予金地集團,易負金地商置,專營地產業務。

至於新福港,在購回上市公司資產後,發展內房業務,在2007年曾經重新招股上市,後來因招股反應不佳,最終告吹,之後沒有重提上市。

資料來源:
1. 新福港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8/LTN20080118003_C.HTM


2. 星獅地產私有化及失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508/LTN2012050856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730/LTN20120730647_C.pdf


3. 星獅地產出售予金地集團及易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925/LTN2012092556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07/LTN20130307265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652

華訊(0833)生物柴油夢

這隻股的故事非常單純,亦非常簡單,不過卻值得一記。

這家公司的主席林賢奇可以說是獅子山故事的演繹。1949年,中國解放,5歲的林賢奇由親人協助下,崔潮州來港,為二戰後早期的新移民。後來他父視開設餐室,以保生計,並養大了他,輾轉多年。他在中學時為小學生補習,以幫補家計,並協助父親處理餐廳的事務,直至中學畢業。

可能因家境及學業問題,他決定出來工作,並加入了生產原子粒電子廠,作為他後來事業發展的起點,後來在上司支持下半工讀,進修電子,在學成後又加入另一家電子廠,任職生產及成本控制,為未來創業打下了基礎。1978年,他和合夥人創辦了變壓器工廠,並取得成功,當年盈利數百萬,後來出售予一家外資公司,並成為高層,但後來因為互不咬弦離開了,並再和幾位夥伴創業,這公司後來上市,根據。根據Webb的資料,就是當年聯太工業(176)的前身品德集團了,當年他亦其副主席,其後因為不欲公司玩弄財技,在1997年決定離開,並同時辭任和之有關的預發集團(139,後易名139集團、越南控股,現為中國微電子)的董事。

事實上,他的決定也不錯,後來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和之有關的預發集團、英發國際(439)和另一間香港玩具(當年編號586,後易名科維控股),以及聯太工業其實都經營不振,並大部分均落入財技分子之手,結局也不佳,科維更因為陷入一堆老千股東之中,最終除牌,而英發國際則疑被注入當年聯康生物科技(690)前身新高準的資產,最終變成一隻復牌的殼股,至於聯太的股東則歷經變換,現時兩大股東詹培忠朱李月華(朱太)都是財技分子,有「殼王」及「殼後」之稱,前者和這上市公司的淵源已很久,後者是香港著名金融機構金利豐金融(1031,前錶準時、邁特科技、黃金集團)的主要股東,有時間再談。

在出售股權的同時,林賢奇向聯太工業購回華訊的前身、主力經營灑水器德訊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權,後來再購回中國合營夥伴的股權,成為全資持有的股東。林賢奇在這時購入德訊電子有限公司實在是非常好的時機,剛好碰著原料價格下降、人民幣幣值穩定及外國逐步轉移生產的大潮,業務大幅增長,加上這項業務本身就是利基產品,利潤非常不錯,根據上市時的報告,毛利率達30%,純利率達12%,正因為這樣,他才要保持低調,以免他的客戶殺價。但是他上市的原因何在? 可能因為是恐怕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逐步上升,也可能是當年投入生物柴油業務需要資金,加上年紀已老的接班要求,未來盈利前景不樂觀,所以他才上市。

在上市後,公司動作很少,只是購入了其上游工廠,但是在金融海嘯前後,從好的方面看,受到美國訂單減少的衝擊,業務轉為虧損,故加快了多元化的步伐,以抗衡這樣的衝擊。這就是他進入生物柴油業的原因,但這業務真是看到大股東很不太光采的地方。

根據通函資料,這業務其實是林賢奇在2006年5月購得51%股權,作價300萬,並向公司借出1,000萬購入,以供其在元朗開設廠房,但投入後公司持續虧損,在1997年至2006年虧損750萬,2007年再虧500萬,可以他借出的1,000萬應該全部虧光了,見到這業務是無底洞,但又具有前景,所以憑他又燒錢又有前景,大股東不欲支持,但又覺得有希望,故注入公司,希望能支持到賺錢一刻。

2008年6月,大股東以2,540萬,加上和盈利掛勾的最高遞延代價2,540萬,合計5,080萬,把他持有的這項業務的51%股權及貸款賣予公司,以1,000萬現金加上2.8元發行550萬股支付。在財技上,林先生大約是把他投入的1,000萬改為由公司支持,剩餘300萬視作換取550萬股,每股成本約54仙,和公司在2008年每股資產值約61仙相若,加上一個如果盈利不達500萬的認沽期權,這單交易看似也非常公平,但事實上,在最初已對公司不利之餘,因為上市公司要冒老闆在其他業務的損失,根本對股東不太公平,但老闆可能認為,這是我的公司,哪個袋都是一樣。

老實說,在這項對主席的譴責中,實際上董事只僅獲知會業績不好,並不得悉內容,所以在這樣的公司內,董事根本對主席無可能有制衡的,亦可以見到董事根本像一個擺設矣。但在股東中,也看到某位和細價股密切的基金嘉理基金的身影。

在這個收購中,主席變得高調,經常受訪,但是因為當時正陷金融海嘯,根本融不了甚麼錢,所以這項業務的發展亦有限。這項業務雖然有延遲,但是最終也完成了。

在條文中,有一項2008年盈利不逾500萬元的條文,但公司最終結算虧損838萬,不但不用支付遞延代價,上市公司也需要要求老闆回購業務,但最後,可能老闆因種種原因不願出錢購回,或不想承擔虧損,最後就想由公司繼續買單,故由公司花錢做出這些不作出行使認沽期權的決定,但最終這決定還是錯上加錯。恰巧的,一位兩位年老的董事在決定前後因退休辭任,可能他們也看出公司會出現問題,老闆當年利用公關的豪言壯語也沒有實現。最後也好像向現實低頭,再加入一項LED業務,並發出了一份兩份,還有第3份引入購入的公告。但是財務在陸續轉壞,旗下的公司也不達財務比率限制,故要申請豁免,也許是集資、提高知道度的原因



雖然生物柴油業務在不作出售回後,業務也有增長,也在2012年取得政府的合約,但如上圖從分部資料看到,根本沒有達成當初一年賺1,500萬的美好願景,最近更失去收入主要來源政府的合約,業務看來再受衝擊,不過這幾年虧損的錢已超過2,400萬,加上收購作價,按應佔股權計,合計虧損了大約3,600萬。 但老闆會不會捱義氣,執行義務購回這業務呢? 相信在管理層的制衡力弱下,也非常困難。不過在這樣良好的公司管治下,要人相信他,一樣非常困難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48

鱷兄和小弟對中國高精密(591)解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10


1. 研發成本低、毛利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5.pdf

往績記錄期,本集團的研發成本分別約為人民幣1,700,000元、人民幣3,300,000元及人民幣7,200,000元,佔本集團總營業額分別約0.35%、0.55%及1.17%。

研發成本主要包括往績記錄期本集團研發部分別聘任26名、33名及33名全職專家的薪金。往績記錄期,專家薪金分別為人民幣500,000元、人民幣900,000元及人民幣800,000元,而本集團其餘研發成本則主要為材料成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21.pdf
截至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財政年度,本集團的毛利率由46.3%增至47.8%。


2. 出名的褔建企業,以下為其中一位執董的介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6.pdf
張全先生,35歲,於二零零八年四月二日獲委任為本公司執行董事。彼亦為本公司公司秘書。

張先生於一九九九年在香港樹仁學院(現為香港樹仁大學)畢業,主修會計,並於二零零四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專業會計碩士學位。彼為美國執業會計師公會會員,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張先生於會計及核數方面擁有逾十年經驗。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彼為博智國際藥業控股有限公司及華翔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兩家均為香港的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張先生負責本集團的管理申報及規劃,並掌管本集團所有財務及法定申報。

張全先生以被告人身份涉及一宗未完結的訴訟案件。在二零零二年,原告人向張全先生興訟,指控他在多封函件及╱或文章中發表誹謗性字眼,原告人就誹謗對張全先生提出索償(「訴訟」)。原告人索償未經算定損害賠償連同法律費用及其利息。

訴訟於二零零二年開始,在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八日,原告人回覆經修訂的答辯書時,訴訟雙方均積極處理案件。其後及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訴訟已完全停頓。張全先生的法律顧問已告知張先生,彼於訴訟中獲判勝訴的機會很高。


鱷兄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491


無研究過中國高精密,你不說我也沒留意到它是福建公司。這個隻反映出張先生背後的一些人脈關係,他應該是沒有實際參與1149和1195的運作,我反而有興趣知道在他加入中國高精密前在那裡工作。

3. 集資用作擴廠的計劃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22.pdf


鱷兄:
簡單的睇少少,中國高精密的物業、廠房及設備隻有5千多萬人民幣,加上在建工程才超過1億人民幣,而上市所得款項用途中,約649,000,000港元(約人民幣572,000,000元)作建設生產設施供生產本集團新產品。到時產能會增加多少?這樣的計劃會否過於龐大?


greatsoup:


看來這家公司真的很急要擴廠,但最初計劃只是2億多,還要問銀行借錢。但據招股書所示,為何變了6.49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4.pdf


於二零零九年七月八日,英國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同意向本公司授出定期貸款融通額21,700,000美元,而本公司同意根據轉貸協議(定義見下文)向Fortune Plus(greatsoup按:即各大股東持有的一家公司)墊支最多21,700,000美元的貸款。Fortune Plus隨後利用該貸款向標準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實益擁有的Allied Basic Limited收購603,820股A股。


緊隨該收購完成後,根據可換股債券認購契約(定義見下文),本公司同意發行初步本金額35,000,000美元可兌換為A股的可換股債券(「首批可換股債券」),同時向英國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發行879,442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B股。首批可換股債券所得款項主要用作支付興建及擴展本公司生產設施第2期的資本開支。


4.  集團架構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4.pdf

鱷兄稱:
以集團架構而論,上市控股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對下隻有上潤高精密(香港),再向下隻有福建上潤(中國),福建上潤(中國)就隻有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 司上海分公司(中國)。上市公司的集團架構往往很複雜,很少會隻有這麼少附屬公司,中國高精密業務分部也分為自動化儀錶及技術產品和鐘錶儀錶,我不理解它 採用這種架構的原因。


5. 分銷商和存貨問題


鱷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5.pdf

「分銷商為本集團唯一的直接客戶。本集團不會直接向任何最終用戶進行銷售,亦不會與任何次分銷商訂立任何合同關係。」中國高精密的直接客戶隻有16個,以 營業額和存貨計,inventory turnover卻甚高,存貨中隻有很少是產成品,客戶補充貨品的次數看來非常頻密!


greatsoup:


補充貨品的速度很高,但應收款卻是正常,前者代表它的貨品銷售情況很好,這樣應該先款後貨,並不應該有數期,所以應收款應該很低才是,但是真實的情況是「該等應收款項一般於發單日期起120至150天內到期。欠款逾期三個月以上的債務人,須償付所有尚欠的結餘後才獲授新的信貸。貴集團一般並無就賒銷向客戶收取抵押品。」


況且根據會計師報告,「貴集團有若干信貸風險集中的情況,原因是於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及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 貴集團最大客戶及五大客戶的應收貿易賬款分別佔應收貿易賬款總額的13%及51%、9%及33%、10%及35%」,可見只顧出貨,不太顧著收款,為何有這樣矛盾的情況呢?


原因可能真的是客戶集中的毛病吧,先取貨,不收錢,這樣的公司看來會面臨很大的壞帳風險,但如果供應這樣集中的話,為何這麼好賺,這麼好賺的話,為何這麼少人競爭?真的很奇怪。


大家有否高見,可能我也會看錯呢。


延伸閱讀:公司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LTN20091102018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7

談組合:500彩票網怎麼處理 漁_夫

http://xueqiu.com/5774757064/38429227
昨天,500彩票網跌了20%多,瞞拼的,所以今天再來寫一點關於怎麼處理我的一個組合(當然我現實沒買)。我在2月底寫了一篇小文章《建組合談500彩票網商業模式》,想不到引起了不少的討論,有些認為我的設計的商業模式好,有些認為我是外行。其實我是外行的,也是想用外行的眼光看怎麼改變這個行業中企業的商業模式,可能這是外行的好處吧。姑且不談我商業模式設計的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的,現有的模式確實不怎麼樣,甚至可能面臨著微信彩票、淘寶彩票等的劇烈競爭。

      所以投資就是這樣,很多時候好企業,都沒有好價格,但不好的企業可能到了價格比較合適的區域,反而可能成為一個投資的機會。 這就涉及到對企業價值判斷與分類,及其與價格之間的關係進行評估。很多人對這種評估就束手無策,尤其是再加上500彩票網可能面臨著政策方面的風險,到底怎麼處理,好像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案。下面談談我在未知未來的情況下,怎麼應對這個事件,未必對,但希望能對某些人有點啟發意義。

1思想準備——喜歡不利事件

       我覺得任何一項目的投資,都需要做到一件事,就是喜歡不利事件,只有不利事件的發生,才能改變原有的財富分配的邏輯,才有可能很多人出錯,只有很多人出錯的時候,才有你的機會,所謂亂世出英雄,就是這個道理。但現實中很多投資者常常掛一句話在嘴邊,就是等確定了再介入也不晚,其實如果真確定了,你介入是沒啥意義的,所以要喜歡不利事件。

        但不利事件有有其具體的分類,一類是永久性地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也就是會損害內在價值的那種,一類是暫時性的對你傷害,改變瞬時價值的那種。對於內在價值,其實是有好幾個層次的,也就是說內在價值範圍的空間是很大的,一種內在價值可能基於利潤的視角去看待,一種內在價值是基於資產的淨值的視角去看待,雖然我主張把利潤看成是資產的一個緯度去考慮,但現實生活中人們投資好像還是把彼此看得涇渭分明。

       其實在我們看來,看利潤的人,沒有看資產的人保守,因為利潤只是看到了一個緯度的問題,資產看到了很多維度的問題。看資產的人可以再保守,就是僅僅看到有形資產,而不看到無形資產。當然看資產的人還可以保守一點,可以看看各項資產之間是否具有衝突性,把衝突性作為資產價值的減項。

     其實人類投資股市在樂觀與悲觀之間週期性變化,體現在估值上就是在向有形資產靠攏與向有形資產逃脫的過程。
當靠攏得很近了,就自然跌得沒法再跌了,生下來就只有漲;當逃脫得很遠了,漲得沒法再漲,也就之剩下跌了。這個規律永遠起作用。

2 評估保守價值

         保守地估計價值就是分析價值的時候儘量往有形資產方面靠,
大家看500彩票網的資產負債數據,其資產基本上是現金與現金等價物(中間有流動資產特殊項目我猜應該是買的什麼理財產品,不過未去報告查,錯的可能性較小),同時固定資產又很少,又沒金融負債,所以很好判定其資產的價值質量很高,可以基本上把所有者權益11.2億作為一種估值的底線,同時我想來想去沒相處這個有形資產的價值與其他無形資產,或者有形資產價值之間有價值衝突的,所以不用減扣價值很多。當然有很多企業因為各種資產間相互衝突,然後又風險性高,不值賬面價值的也多的是,這需要自己去具體運用規則判斷。

      500彩票網的市值現在約3.28億美元,淨資產約1.84億,市淨率約1.78左右。
此外從利潤表看,即使那些整頓的彩票被停掉了,也估計企業不太可能會虧損。所以大約在2倍淨資產左右開始買,我現在已經買了45%的組合資產,剩餘的越跌越買,買到1倍淨資產附近買完,應該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3意外的處理

        投資總有意外,比如我剛買到45%左右,突然又大漲了 我組合的資產一度漲到20%以上,這是意外,這種漲的意外是不是要跟著買,怕錯失機會呢?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買。誰知道會不會跌回下來,事實也跌下來,昨天大跌20%,讓人跌破眼鏡,哈哈,這可能是美股魅力所在吧。其實這個過程我可以處理得更好,可惜雪球的組合沒有設置買入價的功能,以至於買入的成本比我想像得高了不少(整個過程中發現雪球數據錯誤蠻多的)。下面是組合現在的狀況:




        我做短線的水平太差,如果有很高,哈哈賣掉可能賺個20%呢,但這顯然不是我想要的目標,過過小小的過山車也沒啥了不起的。 

       還有一種意外是股價繼續下跌,我說了,把剩餘的55%左右的組合資產,慢慢買入,直到一倍淨資產左右買光。

       當然還可能是繼續下跌,跌破淨資產,然後賣得更便宜。這是可能出現,但對我來說,我盡力了,如果沒有資產再增加,也就這樣算了吧,我覺得盡人事,聽天命,我是覺得500彩票網是值淨資產的。

4 投資的想像力

    
      還有一種樂觀情況,就是500彩票網牌照沒有問題,然後又按照我的商業模式設想,成功得做到了互動與粘性,那就可能漲很多倍。我覺得在下跌得厲害的時候,想想美好的未來,保守地去對待投資,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我寫的也是我即將去做的事。其實開放是大趨勢,我個人比較覺得牌照是沒大問題的。

     大家看,其實整個過程中,牌照問題造成了500彩票網瞬時價值的混亂,甚至還可能影響內在價值,我遵循保守的原則,尋找價值底線,找到一種比較安心的投資處理方式。我很多投資都採用類似模式進行的,會可能有錯,但總體而言,成效是挺大的,等著瞧吧,如果這次投資失敗,其實也沒啥,總不至於我虧總體20%以上,我覺得都還勉強可以接受,我也會儘量做到這個目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58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華匯三寶-威利國際(273)、民豐控股(279)、漢基控股(412)(三之一上)

味皇兄的一篇文章及三個圖啟發,很多人會以股價角度去看,蔡東豪先生及何車先生也曾各撰一文,談過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威水史,但是沒人從一個小股東連續持有十年的去看,恰巧,我從一張公告看到1999年12月29日的收市價是2.9仙,竟然較現時股價31仙高9.69倍,但這接近11年的時間,公司發生了很多次的股本重組及供股派息等,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現時還原值是多少。

根據
ETnet的數據,公司在2000年8月5合1,2002年7月50合1,不久的12月又25合1,然後在2003年10月、2004年5月及2004年10月,分別2送1紅股、2送3股及10送1股,其後沒再送股,在2008年股市大跌期間又來過,分別在2008年1月、8月及12月,分別10合1、5合1和10合1。

即是在這10年多間,如果你不供股,經還原後當時的1股,變成了0.00000132股,亦即757575.7576股變成了1股。


更具體化的,以當年收市價2.9仙及昨日收市價31仙計算,亦即是你投資的21,969.70元,變成了31仙,加上在2002年派發的股息8.48元(經股本調整後),這10年多(共3818日)損失幅度達99.96%,即每年複合折損幅度達52.69%!


至於你供股後會如何,明天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17

回覆-十友控股(33)


(註:有機會會補充。)


(1)


今日,有一位網友找了一些關於錦藝紡織(565)的新聞給小弟,小弟發覺可能和上市公司的資金問題有關,但赫然發覺有某公司主席看過小弟的文章,「深感不安」,他在業績公告補充資訊,特此回覆如下:


1. 遼寧的購物商店項目是一項有意與友好夥伴發展的多次性項目。除非本人合理認為某項目╱公司從長遠看可在集團整體穩定性、盈利能力或股價層面令股東受惠,否則我們不會在該項目╱公司上耗費時間。


然而,本公司一貫採取審慎態度,不願在公告內披露有關詳情或未確認的觀點。整個建造工程耗時稍長,但我們及╱或介紹人已為本投資預設某些條款進而容許我們在項目處於比較明朗的第一階段時取得豐厚回報地完全撤出本投資項目。


我們寧願賺取較少利潤(已公佈回報),也要停止技術要求高及無法預測的第二階段,如此才能順暢而有效地運用資金,彌補公司在新行業經驗不足的缺陷。第一階段涉及的技能主要是法律、財務策劃與控制、談判、關係建立及在被投資公司建立良好管理構架,本公司正是精於此道。

2. 本公司首次涉足精品酒店業務時,因涉及的財務承擔未達致作出法定披露的標準,故並無單獨刊發正式公告。本公司對精品酒店採取的策略為租賃而非購買。本人深知,與酒店營運相比,土地及物業升值可為其他酒店運營商創造更豐厚利潤,但本公司不願為之。我們現已著手裝修第二間酒店,但不想在此業務過於急進。

3. 我們未就一元業務發出較多公告,乃因該業務發展平穩。如造成本公司對該業務不上心、績效不佳或創造力喪失殆盡的假象,本人深表歉意。其實原因很簡單,該業務本身極為穩健,毋須就此發出過多公告。本公司於二零零九年失去一個大客戶及若干其他客戶,但新增數個客戶,實屬自然。行業的要求較之以往更為苛刻,但本公司應付自如。


事實上,這是有利於本公司的,因為這環境持續地把那些只靠廉價競爭的對手淘汰,對本公司而言實是利好消息。本公司多次赴海外取經、採購,一年內湧現3,000多項設計,並收緊替客戶開發產品程序。在各方面,本公司均取得進步。故此,本公司在各大國際知名派對產品中穩居派對產品製造商及供應商的龍頭地位。


(2)


現在不談這些,先談談該公司業績:

由於公司一元業務的客戶訂單量猛增,下半年的營業額較上半年的1.7億大增約24%,至約2.1億元,使全年營業額增長15.91%,至3.89億,現時是尚未回復金融海嘯前的高位約2.4億。


但 是,由於原材料價格及人民幣幣值穩定,毛利大幅走高至18.1%,雖開拓新業務帶來的折舊及人工開支增加,但仍使公司扣除結束遼寧的業務特殊的利潤 1,200萬港幣的利潤增加87%,至2,053.5萬(未扣除則為3,253.5萬,增加196.2%,每股扣除遼寧項目盈利為約10.2仙(未扣除則 是16.2仙)。

至於客戶方面,最大客戶及五大客戶分別佔及共佔銷售額之52.4%及69.0%,仍是較為集中。


稅項對盈利來說支出較中國及香港稅率約15-20%有點偏低,估計他們的盈利有部分利用境外公司儲存,本地公司的業務則只有少量盈利,以合法地避稅。


在資產負債表上,公司的生意額有所增加,故存貨及即期至30日應收款亦大約按比例約20-30%上升,但預付款款可能有大量新發展項目增加,但比重尚算不大。


至於現金方面,經取回約2,000萬的投資後,現金達5,392.8萬,小弟定義的負債(其他應付款加稅項加銀行借貸)3,077.7萬,即淨現金約2,315.1萬,折合每股11.57仙。


另外,其應付款水平較去年有少量增長,配合存貨及應收款,估計訂單有約10-15%的增長。


整體來說,公司的財務較去年健康,但尚未計其後的投資項目及派息,獲利有大幅增長,業務也有進展。


(3)


業績期後,公司作出兩項已披露的投資及派發高額股息。


(1) 2月9日,投資2,680萬投資遼寧購物商場開發和銷售項目的12.4-14.4%股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9/LTN20100209377_C.pdf



(2)同日,以1,230萬向深圳報業租用於中國深圳市福田區深南中路特區報社綜合樓招待所報春大厦一層西北及取得固定資產的使用權利,並承擔蘇怡華持有的深圳特安電子有限公司租約中的責任及義務,開設第二家精品酒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9/LTN20100209677_C.pdf


(3)派息9仙,以2億股來算,即派發1,800萬。


另外,他們正在營運財務服務業務,欲取得經紀業務及財富管理業務方面。


三項已披露合起來共投資5,710萬,基本上耗盡公司現金,但由於本業每年帶來約2,000萬現金,如公司保持穩健及經濟情況許可,應是無大問題,反之如經濟情況惡化,本業惡劣,則問題會很嚴峻。


(4)

現在分析業務前景:


本業來說,據公司稱基礎不錯,2010年的經濟勢頭良好,加上有部分廠商退出,營業額相信能增長,但缺工問題嚴重,反過來降低毛利1%-2%。據公司稱,「管理層會為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庶竭駑鈍。」

至於財務業務及酒店方面,雖或有人才,但始終要守一段時間,中間或有虧損,應未能有即時盈利貢獻。


遼寧項目,大勢是向上,如無意外,應能賺錢。


不計其他項目,2010年本業營業額預期約4.2億,盈利約1,700萬,每股盈利8.5仙。



(5)


我只是想指出,始終一人分心多項業務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0

鱷兄講凱晶-高寶綠色(274)


凱晶是甚麼來的,就是之前高寶綠色(274)購入Superme China的子公司,而凱晶的業務就是的真優美產品的港澳分銷商。


據公告稱:


凱晶目前在香港及澳門經營約十九個店舖及專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2/LTN20090612003_C.pdf


早期寫過一篇這樣的東西。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136


但是鱷兄寫得更深入,對凱晶的歷史、擁有者及其購買的財技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http://crocodilehk.blogspot.com/2009/06/274.html



根據真優美在07年的招股書,凱晶於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由梁鴻輝先生透過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並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初次擔任高寶 綠色旗下真優美的分銷商。凱晶是真優美在香港的獨家分銷商。


根據高寶化妝品(香港)及凱晶於二零零四年九月十八日訂立的分銷協議,凱晶可向東南亞地區,包 括台灣、泰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所有地區分銷本公司的產品。根據上述雙方於二零零七年八月三日訂立的新分銷及特許協議,分銷區域修訂為不包括 中國所有地區及台灣。凱晶並無於中國從事「曼詩貝丹」(MB)產品的分銷。


根據新的分銷及特許協議,授予凱晶獨家不可轉讓權利,在東南亞地區(包括香港、澳門、泰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但不包括中國所有地區及台灣)銷售及分銷本公司「曼詩貝丹」(MB)品牌產品。凱晶實際的經營區域只有香港和澳門。協議自二零零七年八月三日起生效,為期三年。


換言之,分銷及特許協議明年就會到期。

....


凱晶於二零零八年七月及九月向World Eagle International Limited出售真優美全部已發行普通股股本之合共6.8%權益,代價為211,281,000港元。World Eagle曾持有聯康生物科技(690)若干權益,根據聯康生物科技2007年報,「World Eagle International Limited乃由明嘉福先生唯一及實益擁有。」明嘉福先生已於去年3月病逝,向凱晶收購真優美6.8%權益的,當然不可能是明嘉福本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2/LTN2008091253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7/LTN20070727015_C.pdf




.....


過去三年,Supreme China每年營業額都只有略多於1億港元,也不見有增長的趨勢,可是盈利數字驚人,三年的總除稅後盈利共有8.95億港元,而且這個不是虛疑盈利那麼簡 單,是現金實收,這三年總共派出的現金股息就高達8.96億港元!以這樣的營業額,可以想像到盈利大多數是來自特殊收益。凱晶的帳目顯示,於二零零七年三 月三十一日來自於聯營公司之投資金額是520萬港元,當時凱晶已經出售高寶化妝品17%股權,按比例計30%股權的成本就是1200萬港元,剛好就是 12,000,000股每股付出1港元。


凱晶付出那麼少,之後卻成為它的金蛋,這筆生意差不多是無本生利。高寶綠色收購高寶化妝品17%股權和真優美 8.54%股權,已經為它付出了5億港元;凱晶在06至07的年度也收過一筆7500萬港元的股息收益,估計也是來自高寶化妝品的股息。再加上World Eagle的2.11億港元,三年的特殊收益就高達7億9千萬港元!

....


高寶綠色去年為收購真優美8.54%股權付了現金265,343,778港元,今次收購凱晶除了支付1.6億港元外,更奉上可換股債券,將來梁鴻輝可藉此換取高寶綠色經攤薄後約18.27%股權,以高寶綠色持有真優美93.2%股權計算,即間接擁有真優美約17%股權。


梁鴻輝兩次向高寶綠色出售權益,總共收到現金4.25億港元,而他擁有的真優美權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接近一倍。


...


現時,我再補充對財務的影響。


據公函稱,每年的盈利能力約4,000萬,以1.6億的價錢來說,4倍P/E作價的確不貴。


扣除可換股債券的利息,另外假設無攤銷商譽,每年帶來的盈利約3,000萬。


若全數換股,攤薄來說,以發行的新股約2.3億來說,約每股13仙,較去年的盈利每股兩仙多,但較前年的20仙少,但對25仙供了股的人而言,是有利的。


如想看更多的話,請按上面的連結看看吧。


若想知梁明鏡是誰,可以看看以下連結及神祕讀者,即該文的作者寫的東西吧。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998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1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7

史玉柱(409)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7/LTN20071217376_C.doc

公司賺三億二千萬,主要受中鐵二局的股權增值3.97億和新浪網的股權增值2.92億,共6.69億的影響,這兩項資產共值(以昨日收市價計)值12億,幾乎相等於公司市值。

但中鐵二局的股價在九月至現在已經下跌12元人民幣,新浪昨天也跌7%,對盈利的影響在兩三億港元上下,對盈利造成影響。另外,國內股市正在調整中,不排除其股份有繼續下跌的壓力,但以其購入價計,應該不易虧錢,但盈利會極受此兩股的波動影響。


公司淨現金是負數,加上無一項業務是大賺的(投資業務除外),甚至虧損,保健品業務雖是此公司的最賺錢業務,但和其收購價格不太相符(約11.795億元),加上該公司賣保健品的策略多用廣告,廣告價格不斷上升對其毛利也受影響,所以也不太看好,至於其他業務雖營業額甚多,但多為虧損業務。所以只可以當資產富餘型公司處理,但其負債較多,在中國加息週期內,利息上升盈利很易受影響,派息只得1.3仙,不大吸引。


有餘錢可以購入,但要賺急錢就極之不宜,因是報紙寫稿者狂吹,所以在報紙吹完後,極之不建議購入,只可等買賣兩閒及估值偏低時,稍事買入作價值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1

長江實業(0001)上市價再談

有位讀者jack回覆道,說「湯兄,其實,他這個「時」,不一定是指上市定價,有可能是當天上市「時」,首天買賣的價格;也有可能是上市後一小段「時」間,股票買賣的價格。湯兄,不用糾結這個啦。」

他說我糾結,但我覺得雖然這個東西是文章的一小部分,不影響全文意思,但是他說的東西,是肯定錯,他說的話,有兩個意思:

1. 有可能是當天上市「時」的價格可能是1.5元
2. 上市後的一小段時間曾經是1.5元

但今日筆者決定再寫一篇回覆這一件事:
1. 有可能是當天上市「時」的價格可能是1.5元
根據1972年11月2日工商日報的報導,是這樣寫的:
「新股長江實業走勢不俗,交投甚為活躍,價位穩定上升至4.75收市元。」



翻查紀錄,當日最高4.9元,最低4.3元,之後筆者再翻之後幾日的報紙,股價已突破5元,至11月底仍維持這價位,12月股價上升至9元大關,1973年1月又跳升接近1倍,至17元,2月公佈業績前後,維持在27元至28元之間。以下是1973年3月10日的報價版,當日恆生指數升至1,774.93點,股價維持在27元多,最高28.5元。


之後,股價進入慢慢熊途,至1974年12月10日恆生指數跌至150.11點,股價都是在1.64元至1.66元之間,還派發了股息加上又5送1,複權後實際股價應大約在2元。當日股價報導如下圖:


所以從以上可見,第1點肯定是錯,第2點就要視乎你如何判斷,但這一小段是2年,恐怕太長了。所以不要和石先生辯解了,這肯定是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58

營建景氣衰,台混凝土龍頭打轉型戰 砸20億買礦山 國產求生下險棋

2016-03-04  TCW

房市低迷,逾60歲的國產建材實業在這個當口,大膽做了決定,西進對岸,打造一條龍作業迎戰不景氣。

面對一個成熟市場,而你又是一家經營超過一甲子的公司,若沒有破局的策略,很有可能就會被時代潮流淹沒。國內預拌混凝土龍頭廠國產建材實業(以下簡稱國產)選擇的是,再一次檢視自己還有哪些缺口需要補起來,壯大自己不被淘汰的本事。

國產最近的動作就是砸下二十億元,西進中國福建省買下三座礦山,打造自產、自運、自銷的一條龍作業。

這個動作在產業景氣能見度高的時候並不稀奇,在當下,卻需要一點膽識。二〇一五年,全國房市交易量大衰,創下十五年新低:房地產開工率降低、公共工程預算連兩年衰退約一成。預拌混凝土,掀起削價戰,據台經院估算,二〇一五年預拌混凝土議價空間最高達一五%,平均毛利率年衰率至少掉了一.五個百分點。台泥資深副總經理黃健強分析,業界中小型廠毛利率二%到三%是常態,「再低下去,(就)很難生存。」

「砂石是這個行業的根本,」掌管國產、中保、復航的SIGMU總裁林孝信說,掌握自有礦源、做好一條龍作業,成本至少壓低一五%,運輸速度快一倍,未來終極目標是「讓國產賺錢」。

從福州機場開往國產位於閩侯區的礦山,沿路景觀從高樓大廈,慢慢變成磚牆土樓。眼前這座礦山,是國產建材實業總執行長徐蘭英歷時四年、在福建省看了三十多座大小礦山,才簽下的投資案。

四年只為找對一座山假文件、劣質砂屢見不鮮

徐蘭英是林家父子倚重的老臣,曾任中保、復航總經理等職,這次她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礦業。兩年前她接任國產總執行長位置,擔負的就是建立一條龍產銷系統,她上任的最重要任務,就是找一座礦山。

第一步,她鎖定離台較近的福建省,經過評估,地理位置近,這會省下砂石進口最大的成本——運費,打聽到中國有礦源,就帶著採購團隊前往拜訪。對現年六十二歲的徐蘭英來說,要爬礦山,體力是項大考驗,有次還因為風雨太大下不了山,只好坐在挖土機上,被機器手臂「盛」著接駁到岸。

門外漢容易吃虧,尤其在中國,台商更易成為肥羊。外行的徐蘭英一開始也差點上當。有次到訪礦山,砂石看似符合品質,想簽約時,業者卻拿著三個月後到期的假文件,想矇騙她付錢:還有一次,找到一座砂山,以為可以省下磨碎工法,沒想到送回台灣研發總部檢驗,才發現是風化的砂石,硬度根本不夠,製成混凝土的話,無法有效裹住鋼筋,建築品質危機四伏。

騙子很多的,他們只想騙你簽約。」被騙怕了的徐蘭英,每到訪一座礦山,就先跟對方要「紅頭文件」(編按:中國黨政機關下發的文件,刊頭的名稱常印成紅字),請礦山老闆帶著她拜訪當地政要,「在中國,檯面上、檯面下的作業很多,」要確保當地政府拿到官方正武文件,再請採購部門核算費用,帶回上百公斤的砂石回台,請研發部門檢驗,品質符合標準,才能考慮投資。

歷經四年、「爬」了三十幾座礦山,才在寧德、廈門、閩侯找到三座符合資格的礦山。

從上游砍成本換獲利引進台灣技術嚴控品質

國產投入買礦山,還有一項戰略目的,就是二〇〇九年標下的台北港第二散雜貨儲運中心BOT案。這樁投資,國產取得五十年特許經營權,但也意味業績要達標,合約規定,每年需進口八百九十萬公噸的港口吞吐量,去年只達六百三十萬噸,還少三成。

「本來是一個Cost(成本),要(如何)把它變成Profit(獲利),」徐蘭英說,國產本業有混凝土需求,國內河砂價格高,進口中國砂可達成吞吐量,又可壓低一五%的成本,有助增加獲利。

徐蘭英說,過去中國內需價格好,內銷中國跟外銷台灣相比,每公噸價格高出四成,但需求隨景氣變動,看準這點,國產與中國業者談合作,用買下一半股權方武,採包銷制,保證中國業者出產的砂石有穩定門路可銷貨,也確保國產有穩定的砂石來源。以閩侯礦區來說,目前每個月出產十五萬公噸到台灣,預計未來要增加到四十萬公噸。

再者,貢獻技術,與中國業者洽談提升競爭力的合作。國產引進中興保全監控系統,以GPS定位掌握船隻、混凝土車輛位置,在每艘船出口前,測試氯離子檢驗,入到台北港的船隻,還須經由台灣營建研究院、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抽測,並制成建材安心履歷,將生產過程透明化。

「(在中國)沒有人這樣做,」閩侯礦山老闆、福建高速物流董事長吳詩輝說,國產的嚴格檢驗關卡,有助確保品質,顧客比較願意埋單。

現在是越來越險峻的環境,你是龍頭,還是要想辦法進步。」徐蘭英認為,市況差,混凝土不能只做單純加工業,未來將以品質取勝。

台大土木系教授詹穎雯分析,中國砂以往有海砂摻雜等品質問題,改採進口砂石,能不能確實做好品質管控,是業者最大的挑戰。

國產在景氣泥淖中突圍,西進中國投資礦山這步棋,能不能成功,牽動這家老字號未來的業績和獲利。

撰文者王柔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