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下)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77233
八、

好吧,現在說說OLED。我不是技術專家,沒有顯示方面的太多知識積累,但是由於這方面的資料實在太多,看得多了,估計也大致可以說的明白。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賜教。

現在大家在商店所看到的LED電視,其實是LCD,也就是一直以來的所說的平板液晶電視,只是背光源是LED。這還是近三年的事情,背光用上LED後,電視就開始流行「窄邊框」了,以前還是比較厚的。現在京東方或華星光電做的面板,不論大的電視屏,還是小的手機屏,都是這種面板。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OLED屏幕,三星在他海量機型裡有數不多的產品中已經使用,恰好我用的三星手機就是。蘋果和HTC等都沒有這種屏幕的手機產品。OLED在小屏看樣子已經有可能擴散普及的跡象,因為京東方已經在上量產線,即將投產,而華星光電也在試驗線上弄出了產品。大的電視屏方面,我只在報導裡看到過,說LG已經推出,價格幾十萬,又聽說三星即將推出,估計價格也要高得嚇人。真品我是沒有見過。

那麼這二種屏幕到底有什麼大的差異呢?

首先:OLED屏幕是自己能發光,無需背光源。所以,在理論上,從成本角度,OLED會比LED屏幕低20%。當然這是理論上,因為真正的價格需要產業支持,要在市場中去形成。也由於無需背光源,所以OLED電視還可以更窄20%(小心被風吹倒哈)。

其次:OLED可以彎曲,所以可視角度會好一些,如果你喜歡在側面看電視的話。我疑心這個功能和上一條有關。因為在需要背光源的情況下,彎曲是難以實現的。如果面板本身能點亮,那麼柔性就有可能。這一優點,估計在某些特殊情形下,非常有用,比如可穿戴設備之類。

其他優點:沒了,我真的沒看不出來。屏幕的其他參數,無論大屏小屏方面,比如清晰度、色彩、智能、3D、觸摸等等各項,都和這個無關。即使有點關係,也不甚重要,因為其他技術路線也一樣可以實現。朋友們如果有看出來的,請告訴我。

所以,真非要說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在未來N年內,可稱作「特定領域裡的顯示革命」是妥當的,比如在需要彎曲的可穿戴設備上,這我沒有異議。但是在平直的顯示領域,比如手機、平板、顯示器、筆記本、電視機等等,要說他是未來唯一的發展方向,就實在難說是名至實歸。

因為本身這技術就是LCD技術的一個升級版,從生產的角度,70%的技術和工藝都是相同的。韓國現有的OLED產能,也是稍微花了點錢,就改造成了OLED產線。從原材料的角度,也很大部分是相同的。而作為現有LCD技術的升級版,其實有很多其他方向,並非僅僅OLED。

說到最後,任何技術升級都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這意味著具體的各種性能指標、功能選項和性價比。我如果客廳需要一台電視,要求55吋的,希望具備4K、智能、3D等性能或功能,窄邊框要非常漂亮,去賣場看,如果LED電視價格只要四五千,那我肯定選它。除非OLED電視的價格,已經降到接近的程度,以萬為單位肯定是不考慮了,比LED價格高10%,那還可以權衡下,以防萬一以後出現非得曲面才能看的節目,或曲面才能玩的遊戲,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就當趕個時髦吧。

另外,OLED屏幕還很不成熟,比如壽命可能只有二年,尤其在大屏方面,良率還比較低,要實現4K,良率就更難了。所以,想真正實現成本意義上的優勢,估計要猴年馬月了。

當然,該專家一直在強調一個預測,即市場認為OLED要十年後才會普及,他則堅信5~7年就能實現。這意味著5~7年內,OLED的滲透率要達到50%。我相信,這可能性倒有的,他很可能贏。因為OLED是在現有平板產業基礎上的一個升級,只要技術成熟,產業配套是現成的,普及真的有可能非常之快。而LED取代CRT,則是全新的體系,要全產業鏈拚命才得以成就。但:這又怎樣呢?依我看這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無論對產業角度,還是對三星本身。為什麼?請看下一節。


九、

既然談OLED,就應該聊聊三星。現在,三星有如日中天的感覺。但這是一種假象。

老杳有一篇文章,叫《三星手機憑什麼稱雄》,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4386 大家可以先看看。

在我看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上,美國是最強勢的權貴,因為有IBM、蘋果、谷歌、高通、微軟等等企業;歐洲是老貴族無疑;日本呢現在看上有點像落魄貴族,他們都是貴族。那韓國是什麼呢?也就是個大富農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台灣則是個中大富農,差別在於田地少一點點而已,農活都仍然是一樣要親自幹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假設日本和韓國絕交,貿易斷絕,那麼韓國估計就很煩悶了,而日本則問題小得多。以顯示行業為例,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四個環節:成套設備、上游核心原材料、面板製造、終端產品。日本擁有什麼?全部四項!,韓國有什麼呢?主要是後二項!沒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幫忙,日本可以自行造出世界最高品質的終端產品來,而韓國沒有日本,可能生產線也建不起來,即使勉強搞出來,那原材料也成問題,即使勉強搞出來,最後的成品也類似中國五十年前的紅旗車,沒有國際品質。

我引用日信證券報告的其中一段,可以作為證據:
——————————————————————————————
傳統的CRT 的產業鏈結構相對簡單,關鍵零組件是顯像管。因此,對於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國家和地區,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垂直產業鏈結構相對容易。而LCD 產品是數百種半導體材料、膜材料、化工材料的複雜組合,整個製程跨越半導體、光學膜製造、生產線組裝、模具成型技術,因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橫向、縱向產業鏈配套體系存在極大難度。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僅有日本形成了一套包括基板、光學膜、LCD 設備、化工材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TFT-LCD 的各段生產工序中,生產設備、管線設備特徵和無塵室等級有較大差異,存在很大的工藝跨度。業內往往生產設備按照工藝技術來源區分為四個類別:陣列Array 設備、成盒CELL 設備、模組LCM 設備、檢測及輔助設備。 陣列段主要設備包括:PECVD(等離子氣相沉積設備)、PVD(物理氣相沉積設備)、曝光機、顯影機、固烤爐、刻蝕機、清洗機等等。目前的國際TFT-LCD 設備市場幾乎為美國、日本、韓國的半導體廠商所完全壟斷,主要依靠AKT(美)、TEL(日本東京電子)、ULVAC(日本)、SEMES(韓國)和Canon(日本)等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供應。日本廠商在該市場份額巨大,原因包括:(1)日本廠商在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很高,例如日本在全球半導體塗布/顯影設備全球佔比達到98%;(2)本國LCD 產業的設備需求,促進了半導體設備向LCD 陣列設備的改造升級。

今年以來,國內半導體清洗、氧化爐、外延等設備相繼取得較大突破,我們認為,隨著國內半導體設備的晶圓尺寸和線寬的參數提升,數年以內國內LCD 陣列段設備實現實質性突破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國產設備的導入值得期待。早在去年,國內廠商已經在供應清洗設備,例如七星就曾經為北京的8.5G 生產線提供過清洗設備。
——————————————————————————————————

看到了吧?所以韓國只是個大富農,台灣人都不怕他。台灣人說,韓國就三星和LG,台灣也有台積電、聯電、聯發科、HTC、鴻海等等,市值和含量加起來其實也差不了多少。這一點,有個最直接的證據是:蘋果的芯片一直是讓三星代工的。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意味著蘋果牛逼!也意味著三星就是我所說的檔次。三星相當於整合了台灣的這些公司,讓效率發揮到極致,又恰逢智能手機的盛世,於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谷歌財經上看三星的股價走勢,03年到09年都是橫盤的,09年後開始攀升。不考慮匯率變動,最近高處去過二千億美元,之前則長期大約是600億美元。從現實觀感看,和股價走勢很匹配,三星確實就是近四年間爆發的。這說明三星在09年前的戰略結得了碩果。而日本則有點迷失,往上搞不過美國的創新,往下又被像韓國台灣那樣埋頭苦幹搞產業鏈的步步緊逼,弄得有點灰頭土臉,在電子領域變成了落魄貴族。

現在,韓國高舉OLED,給世人一種印象,就是三星有了質的提升,站著了電子產業的巔峰高度,已經引領世界潮流,日本的地位被取代。但從上面二節的分析看,其實這更多是一種宣傳造勢。OLED既不會對顯示產業全局帶來革命性的意義,三星也沒有打通全產業鏈的一切核心技術。三星的真正成功,實質是他整合產業鏈戰略的成功。從產業或技術的角度,如果OLED可以成熟地大規模地工業化走向市場,那麼中國和台灣也一樣可以掌握,原因就在於有日本在,日本仍然掌控中上游,從核心原材料到成套設備。

OLED如果技術成熟,用在可穿戴設備上,需求量又有多少呢?即使用在全部的智能手機上,又佔多少比例的產能呢?和龐大的電視機對面板的需求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對中國的面板產能有過剩危險的因素,從需求角度,只有二個:一是新興市場的電視需求能不能起來,二是大屏化的趨勢能否繼續。

三星的品牌現在很管用,明明他的電視和手機裡,有大量的屏幕是來自京東方,也有部分華星光電的產品,卻賣出了更高的價格,白白的賺了一筆品牌溢價的利潤。

所以,宣傳OLED,對三星很重要,其餘他並沒有什麼大亮點,都在新舊貴族的掌控中,仍然是個大富農,他的市值大,只是因為業務門類廣。僅此而已。現在國內廠家為什麼要跟進OLED呢?其實也有宣傳上的考慮。消費者和輿論現在被OLED蠱惑,會想:「OLED都出來了,你們現在上的都是快被淘汰的技術」。實際上,蘋果任何產品都沒有用OLED,產品那裡比三星差了嘛?

瞎猜一下,莫非該專家是三星的五毛水軍?很有嫌疑哦。



按上一節的比喻,其實中國在科技領域已經是個小富農,即便還有些勉強,那中農肯定有,真「不宜妄自菲薄」了。

在通訊領域,有華為;互聯網領域,有騰訊百度奇虎一大批;計算機領域,有聯想。手機領域,可能大家現在還看不上,但是未來肯定是中國的。有篇文章是老杳寫的 ,叫《中國手機將迎來黃金十年》,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4404,寫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讀一讀。

那麼顯示領域呢?我認為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下一個重點,是已經並加速在發生的。

前面說過日本很強,只是現在有點麻煩。但日本早就是貴族,他不可能親自來幹農活了。三十多年前,他就轉移造船業去韓國,成就韓國很多重工企業;三十年前把半導體加工轉移去了台灣,成就了台積電聯電。現在,顯示領域最合適轉移的,就是中國內地了。這對他有好處啊,可以賣成套設備,賣核心原材料,甚至還能搞點專利費,比如南京項目。不要為日本擔心,他會找回自己定位和出路的。調侃一下,他寧可搞優衣庫,也不會再幹這些農活。

前面說韓國其實沒有那麼強,但人總是要往高處走的,他也有這個資格。現在是大富農,未來就想要向貴族奔著走。他也不可能啥都親自幹了,一共也就那麼幾千萬人,還得拍韓劇搞美容醃泡菜弄汽車,業務多著呢。所以,他在蘇州的項目,拖了好多年,和華星合資的項目都爬坡完成了,仍然沒搞好。更絕的是,還把不大的項目分三期上。幾乎擺明了就只是想在中國放一把凳子,萬一需要的時候可以坐一下。試想一下,三星都二千億美元市值了,這條路走了那麼多年,總是要有點新追求吧?拼產能拼價格靠政府支持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當然,我的描述太輕巧。實際上,所有的產業轉移,都是經過了殘酷或激烈的博弈競爭。當初,日本顯然也是想全吃顯示這塊肥肉的。被韓國開了個口子後,一發不可收拾,然後台灣也跟進,最後只能變成如今的三國四地的局面。中韓的區別是,過去三十年咱們的苦日子主要體現在做終端的被動經營上,而韓國人則苦在要突破日本統治下的面板及其上游。而今,當中國人要挺進面板業的時候,其實已經不復有當年之苦環境,這其中部分原因歸功於做終端的成就:龐大的中國製造;部分原因歸於產業體系的改變:從封閉系統改為開放系統。(這一點我在《探討市場對TCL偏見和誤解》裡重點闡述過)

現在中國上面板項目,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條件具備。三國四地裡,只有中國政府還會大力支持補貼面板業。從經濟環境講,只有中國企業會為面板業產能投大資本。從行業角度,只有中國內地才需要新增龐大的面板產能去配套下游。對全球顯示產業鏈看,大勢顯然樂觀其成。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OLED怎麼會是致命的攔路虎呢?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無疑至少將是未來中國的群創和友達。因為各種因素,不論發展前景,還是盈利能力,都會遠遠地好於他們。現在中國做面板,面臨的挑戰已經不是所謂的液晶週期和各類技術了。

以上各節文字都類似宏大敘事,最後來點實際的,總結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以及探討投資價值。

(詳見終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