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中)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56645
五、

先說說京東方的故事。

N年前,京東方上了一條5代線。不管是當時,還是二年前,這類業務都可以被比喻為「進口國外的設備,進口國外的原材料,生產出國內的產品」,基本是不受人待見的。京東方長期虧損,也幾乎是必然的。你想,規模不大,就一條線,首先沒有什麼規模效應;也沒有地位,原材料商都不正眼看你;產品做出來,大牌不會用,只能低價賣給雜牌或白牌的終端。而市場競爭的對手,卻要面對的是韓日台已經成型的巨頭,同時關稅僅僅5%。所以,說起那苦日子,眼淚……

後來,在08年初京東方上了成都4.5代線。第一條線大致是給顯示器或筆記本做產品的,新一條就是給手機服務了。4.5代線投資很小,三十億就可以了,產值也很小。後來在2011年擴產了50%。這時,局面仍然沒有改觀,報表上經營現金流經常都是負的。

接著上了合肥6代線。六代線可以做電視機屏幕了。這條線在09年4月份開工,第二年9月份投產,2011年中基本爬坡滿產。合肥項目其實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因為之後不久,也就是當年下半年,TCL就開始謀劃上8.5代線項目。京東方自己,也緊接著在北京籌建8.5代線。這二條線一上,基本上為顯示產業確立了一個趨勢:全產業鏈終於發現,新增產能還是放在中國,對大家都有利。

8.5代線和4.5代線有多少差距呢?這麼說吧,深天馬有很多條線,但是加起來只有華星光電的一半。所以,買賣的大小很明顯。可以說,從合肥線開始,中國面板業終於開啟了「大買賣」生意時代。(備註,是規模的差別。代線按玻璃基板的尺寸來劃分。)

但是到了2012年中報前,京東方的報表仍然是很難看的。中報虧損8個億,營業收入96億,經營現金流金額才一個億,年報盈利只是因為非經常性項目的功勞。從歷年財報,和各條產線投產結合起來看做個分析,會有些概念。第一條線,由於價格不斷下跌,在09年,產值是60億。第二年,是80億,加上了成都項目。2011年,由於合肥線的貢獻,增長到127億。2012年,北京八代線爬坡和成都項目擴產,營收是257億。今年一季度營收是80億,預計年末大致是350億強。

那為什麼盈利那麼困難呢?核心之處,我想依然在於「相關與支持產業」。因為面板業也有上游,從玻璃基板、液晶,到濾光片、偏光片、增亮膜等等,這些全部需要進口。而且上述部分材料有些還是寡頭壟斷的。你所有的材料需要進口,成品的關稅僅有3%~5%,所以,與韓國台灣企業相比,國產化的成本優勢與成品內銷售價優勢都不明顯。初創時期,各項費用是明顯的,你要進入大品牌的供應體系,認證需要時間和金錢。同時在品質口碑沒有建立前,價格方面還得有所優惠。而大量的資本開支、折舊也是亞歷山大,不斷擴張導致人工的費用就不提了。最後還有不得不說的是,與面板的供給週期,也有相當關係。

看一張圖:
查看原圖
以上分析表明,市場或媒體對以前京東方「越投越虧」或「六年五虧」等等的傳統看法,其實是只看到了表面。這裡有一些是產業客觀因素存在的,本身企業殺出一條血路也會有個過程。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京東方的道路,是基於「公開市場、自由競爭」的,和一些純政府示範性的、扶持項目或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樣。比如十年多前打造中國芯,試圖用在電腦上,這種項目幾乎沒有市場意義。未來的中國芯,還不得靠展訊或海思這樣的市場公司?

六、

那麼現在又為何盈利了呢?

大致有這麼幾個因素。

1、自身因素。大量的積累以後,產銷研體系發揮了作用,開始進入正軌。前面回顧了京東方的歷年營收,從09年後開始快速上規模。

2、上游零部件企業陸續在國內佈局,開始為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配套。這是最最關鍵的因素,而且意義深遠。當然,國內的部分零部件也可以自給,雖然很有侷限,比如玻璃基板只能用在低世代,康得新只能提供相對簡單的光學膜,但至少這對局面的逆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樣,毛利率就逐漸可以出來了。

3、關稅提高了,32吋以上,也上到5%。以前32吋以下是5%,以上是3%。現在國內也可以做大屏了,所以關稅就相應提高。不過,我以為關稅的作用,目前看對盈利還是次要的,關鍵是促使國際上的「相關與支持產業」進一步轉移到中國。因為需要讓他們意識到,未來還會提高到8%,甚至更高……

4、供需逆轉。三國四地,就內地在危機期間,佈局了面板線,所以從全球角度,供需比較合理。尤其在內地,由於品質得到認可,全部進入大牌體系,所以內地的自給率只有二三成,導致盈利能力得到體現。(以前進不了大牌體系,供給相當於零,算國內的自給率沒有意義)

5、市場的良性循環。需求是受降價驅動的,國產化以後,平板價格下降很明顯。7年前,32吋LCD國產品牌也需要8000,但3年前,國產品牌的LED,只需要不到3000。今年,直接變為1500元。相信接下來,全球人們將享受到中國面板的福利。現在小屏已經很便宜,未來大屏也會很便宜。55吋只要4千,需求會如何?

6、整體產業因素。比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需求激增;比如現在中國的電視產量達到1.2億台;比如國產品牌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無論智能手機還是電視等等。這些都對面板業產生了正面的作用,整體提升了品牌或價值。

……

所以,京東方的盈利,有多重因素,既有自身效能的好轉,還有行業環境的改善。但不可否認的是,京東方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京東方了,體量已經或即將躍升十多倍(二年後京東方的營收,和09年比,規模將擴大15倍)。

剛剛京東方的業績預告,重點提了中小屏。中小屏業務的好轉,作用當然不能忽視,本來是不賺錢的或虧損的,現在改為盈利了,意義自然很大。京東方的業務構成,中小屏可以參考的是深天馬,京東方規模大一倍多。電視屏,可以參考的是華星,大家都是一條線,京東方產量規模略為小一些。從盈利的比例看看,中小屏是有限的,電視屏才是重點。因為華星的盈利能力擺在那裡,遠遠強於深天馬。京東方這次大小逢源,規模助力,盈利是很自然的。

總之,無論從那個角度去看,京東方或華星光電的盈利能力,都不可能是該專家說的「末日輝煌」或「迴光返照」。因為如上所說的各條因素,不會消失,有些只會加強。本身,這詞就用的不當,小學語文沒學好。一個產業,就快走向衰亡,死前榮光了一下,可以用這二個詞彙。一個清晨的旭日,接下來只是要面對烏云考驗,怎麼會用這樣的詞彙呢?而且,斷章取義也沒有學好。為了支持上二個形容詞,文章末尾對公告進行瞭解讀,認為其主要靠小屏,大屏業務並不好。這樣明顯不符合現實嘛,京東方今年的營收將突破350億,按他的結論是大部分面板產能是中小屏,那麼該怎樣排產呢?即使合肥的六代線全部產小屏也不夠啊,除非北京八代線也大規模生產小屏幕。還有個問題是:中國的面板業做電視屏的,還有一個華星光電在。他又將如何打擊華星?才能說服人們中國面板廠做不好電視屏,而盈利將曇花一現呢?

(我小學語文也沒有學好,只想出個曇花一現,哈。)


七、

當然,話題有些扯遠了。回到主題:中國面板業,究竟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實力呢?或者,中國的黑電產業怎樣提升關鍵能力呢?

從我上面的一再強調看,顯然,功夫應該花在「相關與支持產業」上。所以目標就是和前述的一句話反過來,即「國內的設備,國內的原材料,生產出國際化的產品」。要實現這個目標,會相當困難,需要全產業鏈長期的努力。

從中期看現實,設備國產化的可能性很小,國內的原材料配套只有一定希望,但生產出國際化品質的產品,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台灣也不生產半導體成套設備,但是可以有台積電等一大批生產型科技企業。)

對於平板顯示產業鏈的上游,有一篇文字比較全面,《國內FPD上游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市場分析》,http://www.fpdisplay.com/news/2013-04/info-158681-384.htm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目前在這方面仍然是非常薄弱的。雖然一直在努力,也略有突破,但包括玻璃基板、TAC、PVA、導光板材料PMMA、棱鏡膜的市場其實已經具備一定寡頭壟斷的特徵。

日信證券,在去年11月發佈一篇研報,《探究LCD 產業鏈的發展邏輯》,對諸多問題,比如原材料、成套設備、工藝發展以及產業趨勢等等,做了很多探討。各位可以瞭解下,反正作為基礎信息看看,是無害的。尤其是成套設備這一部分,是比較好的,其他研報很少涉及。

我目前觀點是:

1、在多種原因下,高世代線的新建產能,未來基本上只會產生在中國。韓日台已有的產能,大致是往技術升級的方向改造,而不太會再繼續擴產能,如果他們未來有想法,也會擴在中國。中國目前規劃的產能,到二三年後,將有八條以上八代線(差不多自給率達到80%),其他地區已經沒有意義再和大陸進行大屏的產能競爭了,應該考慮差異化競爭。三星LG把新的8.5代產線落實在了中國,夏普用技術和南京中電熊貓合作8.5代線,友達有實力的話,可以在上海開工,但目前看有違約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從產能角度,大陸就是國際面板廠商的未來主要工廠。

2、內地高世代生產線大建設,是內地LCD 產業鏈發展的開始。上游材料的運輸成本多數具備「隨尺寸上升、產量增長而大幅增加」的傾向,比如康寧的玻璃基板,他必然要在國內設廠。華星在建設時,就和肖旭子談判了配套。這是一種傳導。因為終端產品電視機產業發展的還可以,所以面板業可以/需要國產化;因為面板業成了全球新中心,所以配套上游都會/也只能來中國。就好比中國引進國外汽車廠家來合資一樣,雖然以市場沒有換來直接的技術,但是畢竟幫你培養了無數的專業人員,整個配套產業也成型了。長城汽車的技術或人才難道都是自己搞掂的?肯定挖了大量的合資車企的高才,也肯定有很多的老外給他打工,更是離不開汽車行業過往二三十年整體能力的提升和積累。最終,對產業有決定性意義的也就是人。如今隨著產業向內地轉移,各地的人才,勢必也會來到內地。一個顯示專才,從發展的角度,留在夏普或友達,有啥奔頭呢?

3、以京東方和華星為代表的面板企業,將在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也會加大研發的投入。可能很多人不會想到,三年後,京東方的經營現金流淨額會逼近150億的級別,TCL也會超過百億,他們都會長期盈利良好。所以,扣除還貸外,研發也必然會上一個台階。在中國,目前研發最牛的製造企業可能是華為,去年的研發投入是299億。未來,京東方和TCL也將是中國研發高開支的企業之一。中短期內,TCL研發的目標並不是攻克設備,或拿下核心的上游原材料,或搞出未來的顯示技術,而是能:把高級生產要素中最關鍵的人力團隊給建設好;把設備商和上游原材料商組織起來,把主流的技術和生產工藝摸透;把用戶的需求和產品的方向把握好;把面板的硬件技術和電視的軟件應用二方面結合好;為全球化經營服務;等等。簡單說就是加大投入為了站穩腳跟和兵強馬壯,還不是衝鋒陷陣的時候。

總是有人說,京東方和tcl不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藍籌,因為沒有創新力。難道,創新力是天下掉下來?是靠個別強人天才閉門造車出來的?它只是資本開支下的結果而已。投資固定資產是一種資本開支,投資研發也是一種資本開支。這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京東方或華星光電,唯有搭建有現在的產能舞台,方能展示長袖,需要長時間積累,這道理我不需要再多說了。

就像我前面問該專家:既然您認為OLED如此重要,那應該怎麼投呢?平地起高樓?空中閣樓裡唱大戲?不可能嘛。你首先得成為產業中的一份子,然後是中堅分子,最後才可能是領頭羊,對吧?華為是怎麼一步步過來的?

那為什麼一定他們會加大研發呢?道理很簡單,投資面板業是一條不歸路,是單行道。投資面板業不是投高速公路,可以無限期收費,只要政策搞定。他是要逼著你不斷與時俱進的。京東方就不說了。以TCL為例,搞了面板業,那就必須與以前的經營思維說拜拜了。這是現實,一開始我小結過,黑電業是低固定資產高槓桿快周轉強渠道,很明顯,面板業完全相反。所以,華星的第二條第三條線是必然上馬的,研發也必須加大投入的,否則就變成打醬油了。所以,TCL集團從以前的只搞終端產品,必然要轉型向中上游發展,具備真正的能掌控或整合全產業鏈的實力,會變成唯一戰略。

說到這裡,歇一歇,下面談談該專家每天掛在嘴邊的OLED。這玩意兒究竟是啥?不搞清這一點,我前面說的三點就不靠譜,有威脅。一旦OLED降臨,不論面板產能、上游配套,還有現在的研發,不都成擺設或打水漂了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