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廠商限時減價會虧錢嗎?


2010-7-26 TCM





Q:常常看到廠商有限時搶購的活動,價格都比原來售價便宜一到兩成,甚至更多,廠商這樣減價活動,會不會虧錢?如果會,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廠商會推這種虧本的生意?

A:廠商降價會不會虧錢,取決於一個概念:營收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廠商若是降價,銷售量會增加,營收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只要銷售量增加幅度,比降價幅度還要大,也就是說,只要稍微降價,就可以讓銷售量大增,廠商營收就會成長,它就願意減價拍賣。

若某產品價格稍微下降,銷售量大增,則稱此產品的「價格彈性」很大,所以廠商要減價拍賣,通常都是選「價格彈性」很大的產品。

「價 格彈性」的大小,通常取決於這個產品有多少替代品,例如珍珠奶茶滿路都是,替代品多,「價格彈性」就較大,一家店若是降價就會吸引大批其他顧客光臨,這樣 廠商營收就可能增加。但有的產品其替代品很少,例如偶像歌手演唱會門票,廠商降價只會讓銷售量微幅增加,營收反而會下降,這種產品就不適合減價大拍賣。

如果產品「價格彈性」較大,減價大拍賣會使廠商的營收增加,那為何像百貨公司週年慶,或是網路上的限時搶購,都只限定某一段時間才有特價?產品直接天天打九折豈不更好?

這是因為不同顧客有不同的「價格敏感度」,有些人買東西會比價,有些人卻不介意,對廠商來說,想賺更多錢,就要讓那些不介意價格的人,去買定價高的產品,讓那些貨比三家的人,去買打折後的產品。

但 顧客臉上沒有寫他到底是「不介意價格」還是「貨比三家」類型的人,對廠商來說,可以用「時間」來區分。通常「不介意價格」的人,大多是時間成本較高的人, 他們寧可多花錢,也不願花一個小時排隊和大家擠破頭去搶購,所以這些人不會特意挑某個大拍賣時段才去買東西,廠商平常的時段不打折,就是要把定價較高的東 西,賣給這些「不介意價格」的顧客。

但那些「貨比三家」的人,他們對價格較敏感,時間成本也較低,也就是說,他們寧可多花時間少花錢,只 有降價拍賣才能吸引他們上門,由於時間成本較低,他們也願意花一個小時排隊和人家擠破頭去搶購。百貨公司週年慶,或是廠商某個時段跳樓大拍賣,就是要把有 折扣的東西,賣給這些「貨比三家」的顧客。

廠商若是全年打九折,這種不貴又不便宜的策略沒有好處,因為既無法剝削那些「不介意價格」的客 人,也吸引不了那些「貨比三家」的客人。只有「平時不打折,特定時段打七折」,這樣才能同時海削兩種不同類型的顧客,這就是為什麼廠商要「限期搶購」而不 是「無限期搶購」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74

市場到底缺錢嗎?(2012年07月07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90s.html

股市持續低迷,奄奄一息!許多專家、學者、名家等怒斥:頻發新股是元兇,抽乾了股市血液!並且呼籲立即停發新股以救市!然而管理層置若罔聞,一意孤行!悲壯而可憐的廣大股民,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本人是股市中一介屁民,不懂多少理論,腦子簡單,人又懶,不習慣查找林林總總的數據、資料什麼的,只憑常識以及邏輯看問題。

    昨天下午,昔日徒弟小G來看我。他三年前離職,一年多以前,費盡所有社會關係資源,總算擠進華夏銀行工作,現在還正處於試用期。他愁眉不展,是因下半年5000萬的放貸任務眼下毫無著落,急啊!啊?一個信貸實習員每年就有1個億的放貸指標,而且還難以借貸出去啊!市場到底缺錢嗎?

    證券營業部的客戶經理們老是慫恿客戶融資炒股,券商真是有錢借不出去的苦啊!市場到底缺錢嗎?

    新股多數發行在深市的中小板上。此時中小板綜指數為5246點,而在資金流動性最盛、同時也是股市最瘋狂的那段時期(包括20081月),這一指數最高為6315點,也只是比現在多了16%而已。還有,在流動性並不充裕的201011月,這一指標卻竟然衝到了頂峰8017點!市場到底缺錢嗎?

    由此可知,新股頻發儘管拖累股市,非常不利,但非關鍵因素。當然,新股的問題是A股頑疾,主要問題是發行價過高。必須把新股的價格降下來,這也是股市改革的重點之一。

    其實,股市的牛或熊並非主要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也就是說,並非由流動性大或小所造成,而是主要由「預期收益與風險」決定的。這也就是「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道理。

    由於資本總是流向最容易逐利的地方,所以,一旦股市這塊當今唯一的「價值窪地」出現賺錢效應,那麼,呵呵!各路資金將會洶湧澎湃地湧向此地,勢不可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6

匯富金融(0188)在現代教育(1082)投資中有虧錢嗎?

表面看來是,但答案顯然不是。

2012年9月21日,匯富金融旗下倍智有限公司(Primo Result Limited) 在62仙賣出在上市前作為投資者購入的21,305,585股,但是這一批股票當年是在1.22元購入,在62仙拋出,都虧了49%,大約虧了1,278萬。剩下在2012年後增持的75萬股,假設他們在這幾個月平均價約80仙增持,這批股份約虧損32仙,現時即虧損24萬,即是合計共輸了1,302萬,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簡單呢? 其實又不是,那又為何呢? 讓我們細說。

招股書的「歷史及公司架構」中,其實有一段提及這批股份有利潤擔保的細節,由大股東吳錦倫私人擔保,不計入公司業務,補償金額,載之如下:

「(i) 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截至2010年6月30日止年度的經審核綜合純利不得少於43,350,000港元,否則彼等須向倍智支付相當於差額 x 8.0 x 7.5%的金額;

(ii) 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年度的經審核綜合純利不得少於20,000,000港元,否則彼等須向倍智支付相當於差額 x 17.20 x 7.5%的金額;及

(iii) 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截至2012年6月30日止年度的經審核綜合純利不得少於45,000,000港元,否則彼等須向倍智支付相當於差額 x 8.0 x 7.5%的金額。」

從以上文字中,各年的擔保盈利金額分別為4,335萬、4,300萬及4,500萬,且該等金額在上市後是仍然有效的,根據招股書,因為2010年盈利因一次性事件短少了330萬,所以補付了200萬予匯富。

由於他們在2011年1月入股,根據招股書,在2011年4月分派的4,000萬股息應該有份,以當時持股7.5%計算,分派有300萬,在6月又因重組分派140萬,可以見到上市前已取回740萬了。

根據2011年業績,公司的盈利剛好多於2,000萬,有2,069萬,所以不用補差額。2011年中期,公司分派2.5仙股息,以他們持股21,305,585股計算,分派有52.6萬。

但在2012年全年業績,盈利只有3,115.7萬,所以短缺的1,384.3萬要由大股東私人補約830.58萬的差額,由於擔保期已經結束,未來收益又無保障,所以當然沽出為敬。

總計以上各項,補償及派息合共1,623.8萬,加上招股書提及匯富協助他們兩次失敗的收購的顧問費,加上上次配售1.16億股一半,即是5,800萬股,的2.5%佣金大約188.5萬,相信以上各項超過了1,812.3萬,所以整體上他們賺了500萬才對呢。

至於大股東,由於補貼了這大約830萬,加上可能認購不足,取得的資金或多或少以很多人名稱購入了不少股票,花去不少錢,加以大股東高昂的消費模式及大量投入資金進房地產,手頭現金不多,負債亦高,所以這就埋下他抵押股份的伏線,並愈陷愈深,導致近來一連串古怪的交易發生。至於前三日認購聯夢活力世界(8100,前活力世界)的2,000萬可換股債券交易,稍後我們會配合其他解釋下,會有特別的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38

「央媽」斷奶:金融機構奔走相問還有錢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37.html

「一晚上失眠,焦慮今天怎麼還昨天的隔夜拆借。」一家中小銀行總行的一位交易員6月21日凌晨發微信說。「平倉」是他早上上班後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任務,然後就是開會、開會、再開會。

6月20日,上海銀行間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飆升至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達到30%,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最高成交於28%!整個金融市場出現短暫的資金斷流現象,眾多金融機構都在市場上瘋狂找錢,無論是投資經理,還是研究員,甚至金融機構後台支持人員、行政人員都成為了資金掮客,都在奔走相問「還有錢嗎」。

經濟觀察報從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人士那裡瞭解到,中國央行事實上已經約談了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郵儲銀行,建議他們出借資金、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另一位銀行的知情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資金最為充裕的郵儲銀行被央行約談了三次、被銀監會約談一次,要求其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當然,對大行出借資金進行窗口指導並不妨礙央行堅持不寬鬆、不放水的立場,經濟觀察報在採訪過程中,銀行業多位權威人士亦向記者表示這一立場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事實上,自5月下旬起,銀行間市場資金即開始出現緊張跡象,此後事態不斷升級,流動性困境遲遲不見改善,6月20日達到了空前惡化,這一天被交易員稱為資金市場的「六廿慘案」。隔夜和七天期質押式回購盤中均創下至少逾十年來新高,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銀行間市場頓時成為了高利貸市場。

6月19日,在央行召開的貨幣信貸分析會議上,央行貨幣政策一司司長張曉慧解釋了近期出現的貨幣市場波動問題:「前一階段,部分銀行對寬鬆的流動性盲目樂觀,對6月將出現的一系列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估計不足,措施不到位,一些大行未發揮市場一級交易商應有的作用,導致貨幣市場價格大幅波動。」

張曉慧所說的影響流動性的因素包括準備金補繳、稅款清繳、假日現金投放、補充外匯頭寸及外企分紅派息、貸款多增等。這些幾乎概括了資金市場近期出現緊張的全部原因。

張曉慧特別指出,「一些銀行長期從事大規模的同業批發業務,期限錯配相當高,給流動性管理帶來較大壓力。

中國銀行(2.62,-0.02,-0.76%)間市場一夜之間長大,所有參與市場的人都開始意識到「央行也會斷奶,流動性不會永遠寬鬆」。一直被市場人士戲稱為「央媽」的央行這次變臉成了「後媽」。

貨幣市場高利貸

6月20日,早盤一開,各銀行就不惜代價以10%以上利率吸收存款,進場搶錢。託管行因為回購利率離譜不敢做清算,導致午盤後交易單據大量堆積。有的債券品種一天就跌去一塊錢。一位交易員說:「資金沒這麼貴過、債沒這麼跌過。」

進入6月,銀行間市場資金開始異常緊張,shibor利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一再飆升;加上6月末的年中存貸比考核,近期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突然上升,意味著銀行對短期資金的飢渴。

建行一款期限33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竟已飆至7.39%。招行6月21日推薦的一款理財產品為上週發行的短期高利率固定收益產品,掛鉤Shibor同業存款利率,成立30天期限,產品高達12%的年化收益!

「作為投資標的拆借利率上漲,直接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另一方面,在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銀行也想通過提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獲取更多資金,以提高自身流動性。」一家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

債券型基金經理面對「錢荒」也叫苦連天。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債基經理表示,最近受資金面緊張的影響,債基面臨贖回,只能低價賣債券,債市上的債券基本沒人要。「這種情況下,一般只能是『出血』賣債。」該基金經理說。

現券和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亦受此拖累,近期收益率連續走高。一銀行交易員對於20日早盤感慨道,「早晨現券太可怕了,只要有買盤出來馬上成交,我進銀行間這麼多年,還沒見過這樣的情況呢!」

銀行紛紛取消企業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發行,改為貸款。

而在固定收益的金融產品端,市場傳言已經有大型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爆倉,雖然並未證實目前有貨幣基金爆倉的現象發生,但6月20日當天,南方、嘉實、博時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都出現了流動性管理困難。2011年貨幣基金亦出現過因收益率曲線大幅上揚,收益率重估帶來負收益,目前的情況與彼時更有過之。一位基金行業的資深固定收益投資人士測算,在貨幣基金7000億的規模內,目前大約有一兩千億存款被提前支取,雖然規模不大,但邊際效應也對銀行體系資金面構成衝擊。

「如果資金面持續緊張,貨幣基金負偏離、違約交易的範圍將擴大,千億級貨幣基金存款向銀行申請提前支取,也銀行體系流動性形成重壓。最多再堅持半個月,否則貨幣基金整體將出現崩盤。」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貨幣基金經理稱。

財政部6個月期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中標利率跳升至6.50%,不僅創下15個月來同期限品種利率高點,且與同業存款的利率水平相當,顯示銀行求錢若渴不計成本。

山東一家農信社相關業務人員四處求助,要轉出1億票,否則自己和主任都要下崗。

市場普遍認為資金較為充裕的郵儲銀行也在6月中旬禁止分行接票了。

6月的前十天,全國銀行新增貸款中70%以上是票據,部分銀行票據佔比很高,如恆豐銀行98%、浦發銀行(8.28,-0.14,-1.66%)94%、光大79%。

「一般性貸款增加不多,這被各方認為是信貸空轉,銀行支持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估計的政策沒有落到實處。」張曉慧在央行貨幣信貸會議上表示。

惠譽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內地理財產品的規模已高達13萬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將在6月到期。」惠譽中國金融機構評級主管朱夏蓮指出,短期內,償還這些即將到期的理財產品將是內地銀行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

央行「斷奶」

回顧2009年以來的銀行間短期資金市場,在2010至2012年間出現過三四次資金緊張情況,但多為年末季末春節等錢荒時期,且七天回購定盤價突破8%幾乎很少見,而歷次出現此類情況時央行或多或少都會平抑市場。

中國銀行的一位交易員在微博表示:這次為何央行遲遲未見行動呢?這是比錢緊更值得推敲的問題,會不會從此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20日午間,建設銀行(4.08,-0.16,-3.77%)隔夜拆借利率18%特別搶眼。當日,Shibor拆借利率工行最低,但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卻是興業和招行。

中行這位交易員還認為,央行的「斷奶」來得突然,讓很多機構猝不及防。這也是張曉慧批評的,很多銀行對6月份的流動性預計不足。

過去幾年,商業銀行已經習慣於將央行作為資金責無旁貸的最後來源。但問題是,時至今日央行無法找出一個有效目標利率;也難找出一個有效的數量範圍,於是最後變成一種商業銀行和央行模糊的心理博弈,這本身就是危險的。「現在看來,央行並不願意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惠譽中國金融機構評級主管朱夏蓮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政策方向未變,隨著理財產品到期,7月前銀行間同業拆息利率還會繼續上升。

惠譽的研究指出,與國有大行相比,中型銀行的流動資產更薄弱。假設85%的銀行間資產能夠立刻變現,且銀行無需支付任何到期理財產品的情況下,以去年上半年數據而計,流動性情況最差的光大銀行[微博](2.91,0.02,0.69%),收回近90%的貸款才能滿足其短期現金流出需求。平安銀行(11.28,0.10,0.89%)和華夏銀行(9.48,-0.04,-0.42%)次之,需要收回近75%貸款以滿足需求,而國有大行中,工行、建行和農行該比例為零,最高的交通銀行(4.24,-0.05,-1.17%)也不足30%。「中型銀行理財產品還本付息的壓力相對更大。」朱夏蓮指出,而過去3年,這些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上也更激進。

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6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文章認為,中國貨幣市場不太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個別銀行之所以出現融資問題,主要是因為這些銀行過度依賴在銀行間市場拆解短期資金,而且放貸規模超出了監管機構的限制。銀行業應該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融資問題,而不是指望央行來提供流動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裡很多人開始做更悲觀可能的警示。「隨著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的越發緊張,機構相互間的違約風險仍有可能暴露。」華東一家券商的分析師表示,「雖然目前這一風險主要還體現在個別機構的時點兌付上,但要警惕的是多家銀行連環違約所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

20日,當銀行間市場資金非常緊張的時候,市場上認為央行干預的猜測漫天瘋傳。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動性極度緊張狀態保持大半個交易日後,下午陸續有一定量的資金供給出現,尾盤則湧現出大筆短期資金,緩解了機構的燃眉之急。市場猜測是某些大行獲得央行資金補充,或是央行授意大行低息出錢,平抑市場利率極端走勢。下午隔夜與7天回購出現多筆異常成交,似乎印證了市場的這一猜測。

從20日下午兩點半開始,隔夜回購陸續出現多筆在8%-8.10%的成交,遠低於當時14%左右的加權利率水平,而三點半至收市,更有數筆隔夜回購成交在4.30%左右;7天回購在臨近閉市前有數筆4.7%左右的成交,遠低於11%以上的加權利率。

銀行錯判?

張曉慧在19日的貨幣信貸分析會上說:「一些銀行認為政府會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出台擴張性政策,提前佈局佔位。」銀行的這種判斷也體現在了行為上。

6月的前十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近1萬億,24家主要銀行中有一半的銀行這10天增加的貸款比其6月份的限額還多,其中郵儲銀行多出1000億,中信銀行(3.77,0.01,0.27%)多出了500多億,民生銀行(9.45,0.16,1.72%)和平安銀行多出了300多億。

這次,商業銀行判斷錯了。事實上,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失常緣於其對央行的錯誤估計,對寬鬆本身抱有的僥倖心理。

但是市場還存在著對央行的期待。一位銀行間交易員說:「溺愛孩子,讓孩子總生活在蜜罐裡,時間長了,會產生道德風險,甚至埋下系統性風險的種子。但Shibor作為中國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出現如此不正常的波動,且參與市場的所有機構都在面對,央行是否不應該坐視不管?」

但央行營業管理部在其6月21日的金融信息上表示,6月20日貨幣市場利率暴漲主要源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失當。很多資金被央行認為陷入了無效,站在央行立場上的一位人士說,「憑什麼讓我放水,你們拿著錢又不干正事」。

銀行間利率高到令人震驚的程度,這不是央行的意圖。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玉宇甚至認為近日央行在銀行間市場的作為引發了一場支付危機,是在玩火。金融市場變得複雜,金融機構也早不是幾家國有銀行在玩過家家。而央行在維持銀行間市場穩定和保證支付結算方面,從未遇到過挑戰,也無經驗。多數人把這種支付結算功能的維持與央行旨在管理總需求的貨幣政策混為一談。

但也有商業銀行人士認同央行的行為。浙商銀行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新增貸款確實大部分在空轉。增量增加在銀行間,銀行在自己玩錢。這次資金緊張的狀況和央行沒有釋放流動性確實給予銀行一定的警示作用,讓銀行將資金用到實體經濟的信貸中去。」「銀行間流動性問題可能是央行面臨的多個問題之一,其他一些積累下來的問題,如資金空轉、M2高企等,是央行急需解決的。考慮到未來的通脹上升風險和高層對經濟下滑容忍度的提高,央行很難主動放鬆。」廣發銀行高級交易員顏岩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國務院上週三召開常務會議稱,要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也表示,要注意防範不符合實體經濟真實需求的「金融創新」,防止資金自我循環以及監管套利行為,確保信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今天的狀態持續兩個月,走在邊緣的企業將會倒下一排,維持半年,資產泡沫的雪崩將夾雜著各種壞賬衝向硬著陸,那將是難以挽回的局面,今天,是真姿態,還是準備假摔?」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表示。

張曉慧要求各大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她表示:「銀行要改變流動性永遠寬鬆的預期,加強對各類影響因素的研判,改進自身流動性管理,大行還要發揮好市場穩定器作用。一些重大突發性問題及時向央行匯報,如果因資金調度帶來的清算問題,可以提請央行貨幣信貸部門協調解決。總之,只要是系統性風險,只要銀行各方面工作到位,央行是會給予支持的。」

她建議銀行做好6月餘下時間的工作,一方面控制總量、把握好投放節奏,銀行二季度投放少限額有結餘,可以留到下半年使用。

7月,資金面將面臨月初銀行機構補繳存款準備金、月中上繳企業所得稅等巨大壓力,且從到期資金來看,7月份公開市場到期量僅有千億左右水平,資金面狀況仍不樂觀。至於未來的貨幣政策,張曉慧建議銀行正確把握好未來宏觀政策:「未來經濟中的問題,已不能寄希望於擴張政策解決,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變,既不會寬鬆,也不會收緊,並著重圍繞『穩定政策、優化結構、提升服務、防範風險、深化改革』五個方面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44

【麻煩大了】華西村,缺的只是錢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927

「現在開始,不要再翻花樣了。」這是「中國最有名的農民」吳仁寶留給世間的最後一句話。這位執華西權柄五十二載的老書記在一年前去世。《吳仁寶箴言》仍然是住著別墅、開著轎車以不土不洋為傲的當地人引經據典的模本。不過,這最後一句話倒是很少人會提起。

「花樣」,意味著變革。儘管言必稱與「北京保持高度一致」——連那座頗受爭議的龍希國際酒店設定的328米樓高,也與北京目前的第一摩天大樓一般高——但從辦釘子工廠開始,華西村正是憑著不斷翻花樣,才得以從一個集體資產1764元,負債卻達1.5萬元的破落戶,一躍成為官方認可的「中國第一村」。吳仁寶,也從一個購糧專員化身為轄下民眾眼中的全能領袖。

然而,多年來耳提面命言聽計從的華西人,現在恐怕要逆這位龍年出生亦多年扮演龍頭大哥的老人家的龍鱗了。只因為,堂皇示人的華西帝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若不在資本市場再來點花樣,恐難維持。

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次簡單的融資行為。4月10日,華西集團發佈公告稱,擬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註冊發行25億無擔保短期融資券,其中第一期發行額度為10億元,而之中的5億將補充子公司日常運營資金需求。

可如果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個中疑點頗多。首先,此次融資前8個月,華西集團剛發行過10億元的中期票據,除非面臨短期償債極大壓力,斷不會心急火燎再啟融資閘門。同時,今明兩年將是地方政府城投債和信託的集中兌付期,以政府信用作背書尚可讓銀行同意借新補舊,華西「無擔保」的自信何來?第三,遠在山西的明星鋼企海鑫已曝出百億虧空、銀行行長登門討債的新聞,四大產業支柱中同樣包括鋼鐵業的華西,僅以一句「補充運營資金」就能令杯弓蛇影的銀行家們掏出真金白銀嗎?

生前,吳氏仁寶總愛提一句「風險風險,有風才有險,躲過風,避過險」。為此次融資開具「A-」評級報告的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指出,2014華西集團流動資金需求達22億元,而負債率已達77.7%,合併銀行短期借款餘額為51.1億元,同時還有45億元的關聯擔保。「或有較大風險」。「補充日常運營所需」是否只是羞答答的遮擋?華西多達124家的子公司構成的龐大機器已經難以轉動?

其實,華西方面還有一個融資管道,便是旗下已上市15年的華西股份,但這家主打PTAC(精對苯二甲酸)生產的滌綸短纖企業,面相著實難討資本市場歡喜。最新出台的年報顯示,其2013年營收22.13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16.5%,較之2011年的35.15億更不能同日而語,歸屬股東的淨利自然也從兩年前的1.52億銳降至4481萬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產量同比下挫13.29%的前提下,銷量仍然下降了13.4%。這倒不能全怪罪於管理無能累死三軍,畢竟全中國的PTA年產能高出需求600萬噸,3月份全國同業的開工率僅58%,且短期內難以扭轉頹勢。

早在2010年,華西方面已察覺大事不妙,遂計劃以東海證券股權資產置換,但未能成行。2012年,狸貓換太子計劃終於實施,只不過標的物變成了華泰證券股權。有趣的一點,華泰恰是2003年華西方面首次發債的主承銷商。好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就算華西股份有意「變性」,可集團層面握有的金融資產只剩重慶農商行和農業銀行,至於權重,大可忽略不計。手中無糧的集團顯然無力再去撫慰心中發慌的上市子公司,再融資念想作罷。

至於其餘幾個生財之道:鋼鐵——今年頭2月全國大中型鋼企主業虧損47億,華西所謂曾佔到英國進口特種扁鋼條兩成市場的往事不用再提了;旅遊——主要依賴村內大戶融資二十多億興建的酒店,目前更多以從村民年終18%的分紅中部分充抵消費券來維繫基礎客流;航運——波羅的海指數降至30年最低也不是什麼好消息。吳協恩——吳仁寶四子、華西現任領頭人曾放言,中國的工業化之路走到盡頭,華西須向服務行業轉進。但現實是,華西賴以成名的工業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洪流,而此前布點的三產領域卻大多未成氣候。偌大一副棋盤,可供驅遣的子力屈指可數。

作為符號的老書記的離去,更讓原本資以緩衝的視察經濟無以為繼。唯一幸運的是,當年以建設大華西合併而來的周邊十三村,雖招致愈來愈多非議,畢竟賬面上生生多出的百億土地價值總算入袋為安了。

企業層面的錢緊,憑藉中國式的人情餘味或還能贏得騰挪空間。但華西從來不止是一家企業,經年超高速擴張的背後,有著吳仁寶以「紅太陽」般的威信換來的使用非常手段的可能。但現在,這種可能性能否持續,也充滿了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