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豪撤資 是好消息 林本利

2012-03-22  NM

3月25日,香港特區進行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無論結果如何,本地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將繼續混亂下去,社會各階層難以達到真正和諧。


眾所周知,候選人唐英年得到本地一眾財閥支持,誓要保護他們過去十多年來取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唐英年很早已經叫年輕人學效地產商李嘉誠,真不知道是要學效李生的家庭觀念,抑或是其轄下集團的營商手法。
早於97回歸後不久,市民已清楚看到大財團對經濟的壟斷和操控,只會窒礙香港的經濟發展,損害小市民和中小企的利益。從特區政府遲遲不肯落實興建 十號貨櫃碼頭,不肯開放氣體和電力市場,不肯引入競爭法和規管地產商售樓;到數碼港、藍灣半島、紅灣半島、嘉亨灣、西九發展、環保設施等,處處都見到政府 政策向大財團傾斜,損害社會整體利益。
特首選舉另一候選人梁振英知道市民普遍對特區政府施政不滿,沒有好好處理房屋短缺和貧富不均的問題,於是爭取社福界、中產和基層市民的支持,試圖打破大財團對香港政治和經濟的操控。加上有心人的精心部署,令梁生民望急升,遠遠拋離兩位對手。
根據報導,唐營有意向北京中央政府表明「不接受梁振英做特首」。有人甚至表示一旦梁振英當選,便會撤資,移民往新加坡。這些傳言若是屬實,正好顯示本地財閥有恃無恐,以撤資作為威嚇,向中央施壓,誓要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
類似的言論過去亦曾經出現過。1999年和黃出售英國電訊業務錄得過千億元利潤後,主席李嘉誠不時向傳媒表示,香港投資環境太政治化,故決定擱置投資計劃,甚至不排除減少在港投資。過去地產建設商會主席何鴻燊曾經公開表示,若梁振英日後做特首,他第一個放棄香港。
事實上,香港一直是個生金蛋的地方,過去數十年本地英資和華資財團憑藉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在地產市場和公用事業方面賺取豐厚利潤。這些財團,把在香港賺取的利潤用作投資海外,但結果都是慘淡收場。
97前英資的滙控將總部遷往英國,之後大舉收購英國和美國金融機構,近年因美國次按和歐債問題,損失數千億元。同樣,和黃在海外大舉投資3G業務,至今營運虧損千多億元。若將利息成本計算在內,恐怕已損失數千億元。近年中信泰富和中電在澳洲投資亦損手。
97回歸前後,中央領導要倚賴一眾華資財閥,避免因英資撤走而令香港政局和經濟不穩。現在香港已回歸祖國近15年,本地中資財團的實力不斷壯大。 97回歸時,中國內地的GDP只得7萬多億港元,是香港GDP的五倍多。去年中國內地的GDP已上升至超過50萬億港元,是香港GDP的三十倍。現時中國 內地的外匯儲備高達3萬多億美元,是香港的十多倍。以現時祖國的經濟實力,又怎會懼怕香港財閥撤資?
最近中電的發電設施正醞釀股權變動,中資國企南方電網擬購入美資埃克森美孚擁有的青山發電有限公司60%股權,估計收購價達數百億港元。本地財閥 若想撤離香港,相信中央政府和中資國企十分樂意收購他們的資產。本地華資財團撤資,讓內地企業、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以及本地中小企有更多經營空間,增加 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的選擇,肯定是一個好消息。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51

新興撤資危與機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29313

在美國量化寬鬆(QE)即將退市與敘利亞可能爆發戰爭的雙利空催化下,資金加速從新興市場撤離,據資金流向追蹤業者EPFR Global的統計,截至8月28日止當周,從新興市場撤出的資金總額達59.1億美元,遠高於前一周的30億美元達一倍。

新興股票與債券基金均呈現失血,當中,股票基金失血量從前一周的17億美元暴增至39億美元;債券基金失血量從前一周的13億美元擴大至20.1億美元,並為連續十四周呈現資金淨流出。其中,以新興市場貨幣計價的債券基金失血情況尤其嚴重,像是土耳其里拉與印尼盾等原本是投資者最愛的新興貨幣近來兌美元均出現急貶,據統計光是以新興市場貨幣計價的債券基金最近一周就失血11億美元。

回顧近年來受惠於美國QE措施,激勵低成本的美元資金湧向新興市場,單是2012年新興市場的股票與債券基金全年資金淨流入總額達900億美元。然而,自美國聯邦儲備局5月釋出可能於今年底前,縮減量化寬鬆規模的訊息後,新興市場即持續遭受資金撤離的賣壓。據EPFR資料,累計今年迄今,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失血總量已擴大至50億美元,債券基金則從吸金轉為平盤。

投資者普遍認為,美國QE退市代表新興市場資金行情將畫下句點。花旗分析師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新興市場本國貨幣計價的債券表現疲軟,凸顯投資者持續因恐慌而大舉贖回,而隨著美國聯邦儲備局9月會期的逼近,贖回沽壓有加重之勢。」巴克萊分析師也發布研究報告表示:「資金持續以相對快速的步調撤離新興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股市。」

林少陽在其專欄的Q&A中提到:『新興市場匯率下跌,應該是資金撤出新興市場的結果。而資金撤出新興市場,主要考慮是無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因應最近以及未來預期中的美國國庫債券息率持續上升,市場對新興市場的資產估值,有了新的計價參考。

另一個考慮因素,是新興市場,以及與美元掛勾的本港經濟,過去五年多享受了超低的市場利率,令他們的國家出現頗高的資產通脹(主要反映於本港樓市,但南亞股市其實過去五年的股市,累計升幅亦是非常可觀),現時不少海外投資者手頭存在頗大的帳上利潤,今次可能是他們獲利回吐的藉口。然而,中港股市由於期間並沒有明顯享受過股市的升浪,預期今次下調的幅度較小。當然,假如外圍表現欠佳,香港股市亦可能會陪跌。』

不過,林少陽認為:『投資者應好好利用市場目前一時的情緒困擾,而不是受到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情緒困擾感染,得了患得患失綜合症。如果大家有幸在市場恐慌時稍為加注心儀股票,不要忘記向慷慨的市場先生,說一句多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96

李嘉誠的撤資連環計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10100.html

最近幾個月,亞洲首富李嘉誠連續在香港和內地拋售大量資產的舉動引發外界的憂慮,因為素有「超人」之稱的他,數十年商海遨遊鮮有敗績,一舉一動頗受關注。陰謀論者稱李嘉誠用腳投票,是對香港批評者的無聲抗議,同樣也是對內地樓市泡沫的提前離場。當然,也有嘲弄者,認為它放棄了中國這塊投資熱土,脫亞入歐缺乏對鄉土的情意。

坦白說,大家現在看不清楚李嘉誠此舉的真實意圖和最終效果,但我們可以找到商業教父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例子,也可以找到商業大佬虛張聲勢、聲東擊西的例子。前者有巴菲特在2007年減持11億股中石油H股,當時市場一片惋惜之情,笑侃股神也有走眼的聲音不絕於耳,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巴菲特雖然少賺了二十億,但也是獲益200多億後才撤,如今站在中石油股價山巔的股民可能還欲哭無淚吧,難保當初他們也不屑於巴菲特的決定。

後者則有那個流傳深廣的柴斯菲爾德家族神話:1815年6月18日的英法戰爭中,惠靈頓指揮的英軍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情報員馬不停蹄地跑回倫敦把勝利的消息先通知了內森.羅斯柴爾德,內森並沒有大量買進英國公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讓交易員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由於被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的價格開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著拋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幾個小時後,英國公債的價格只剩下原價的百分之五,這個時候,內森又讓交易員大量買進英國公債。隨後他成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

後面這個故事可能有後人添油加醋的成分,不過商業領域的三十六計絲毫不少見。

所以,筆者以為李嘉誠此舉很可能是一個連環計,包括了以退為進、隔岸觀火、趁虛而入等多項考慮,而且很可能一舉多得。首先,李嘉誠從香港起家,貴為亞洲首富,香港市場的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而言,情感是不可能脫離香港的。所以,他的撤資不是不愛香港,也不算不愛中國,這都是商人的商業算計。

前面說了,李嘉誠發跡於香港,但是同時也受制於香港,因為這個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擁擠了太多富豪,而自由港的定位,使得它成為市場競爭最充分和發達的地方,所以,任何行業都不太可能獲得超額利潤。目前,香港發展的短板也很明顯,不僅要面對全球經濟放緩的壓力,同時,更要面對內地越來越強悍的競爭,尤其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獲批,以及廣東、天津自貿區的接連申請,香港的制度和區位優勢必將繼續降低,它的吸引力也將降低,在這個時候,李嘉誠所持有的香港物業當然也會盛極而衰。

尤其是李嘉誠這樣的商人,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大風暴來臨之際,他都會敏感地出售資產,這就像是種莊稼成熟了就要收割,玉米熟了如果不摘下來,風雨一來就會爛在地裡。所以,現在李嘉誠撤資香港一是因為之前的投資已經成熟,可以摘果子了,二是因為播種要等下一季,現在需要土地休養和輪種,三是歐洲正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歐債危機讓那個歐洲不少公用事業都受到影響,因為成為一定的價值窪地。2010年、2011年,李嘉誠先後以700億港元與30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與水務業務,2012年7月,又耗資235億港元收購英國管道燃氣業務。目前,李家控制著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而英國媒體更稱,李嘉誠要併購「整個英國」。

在筆者看來,併購英國不過是誇張之詞,這一系列舉動很像李嘉誠在下軍旗,那就是看到對手可能會出炸彈,那就把手上幾個大棋弄進行營。歐洲當然就是資產的「行營」,因為它剛剛經歷過議論金融海嘯,各大市場的風險都已經釋放的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有些過度。從概率上說,歐洲短期再度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非常低,尤其是美國經濟正在比較強勁地復甦,歐洲也會跟著受益,這個時候進軍歐洲,有抄底的性質,也是看好了復甦的氣象。

另外一方面,李嘉誠所選擇的多是公用事業這種收益非常穩固的板塊,通常在10%左右,即便是經濟危機再次到來,也絕對不會受到沉重打擊,因為經濟再不行,水還是要喝要用,電也是完全離不開,燃氣也是如此。這個投資理念與巴菲特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老人家都喜歡消費壟斷企業,可以長期持有。但是,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也未必會是長期,它更可能會作為一個跳板,多年後重返亞太的跳板。

「李嘉誠此舉很可能是一個連環計,以退為進、隔岸觀火、趁虛而入,再一舉多得。」

不信的話,你看香港,尤其是大陸,在這波金融海嘯面前,其實中國剛好成功度過了這一次劫難,四萬億投資刺激確實將中國經濟重新拉回上升通道。也就是說,金融危機的影響沒有沉重打擊中國,這是好事,但也有壞事,那就是經濟的風險沒有釋放完全。全世界的發展經歷都表明,經濟發展是有週期律的,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幾乎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在風險沒有釋放的時候,就把危機控制住了,這也埋下了另一個伏筆。

就像天花,據說長痘之後,最好的治療方式不是讓痘不發出來,而是讓痘發出來,讓裡面的毒與膿破膚流出,才可能帶來生的機會。所以,現在的中國,無論叫新經濟還是金磚國家,發生風險的幾率都遠高於歐美。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熟了一茬的莊稼,當然要趕緊收割。一旦中國經濟有風險,香港也很難獨善其身,這就是為什麼李嘉誠要從大陸與香港兩地同時撤資。

但是,從中國撤資,到歐洲投資,只是李嘉誠的連環計的前兩環,他不會就此離開中國、離開亞太,因為同樣的道理,對於資本而言,沒有國籍可言。歐洲的公用事業本來就非常成熟,不可能獲得超額的利潤,而且這個領域換成李嘉誠或者換成巴菲特,其實服務上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李嘉誠不是比爾·蓋茨,也不是喬布斯,他不是依賴技術革命而成為世界富豪,所以他要想始終保持財富或者事業的平穩增長,光是依靠歐洲公用事業是不夠的。

因此,歐洲也只是李嘉誠的跳板,他在等待中國的危機到來,無論是由樓市泡沫崩潰導致的經濟危機,還是由地方債務危機造成的金融風險,只要是危機發生,那就是擠泡沫、減風險的好機會。一旦在未來五到十年裡,中國經濟發生這樣的大危機,那對於李嘉誠就是絕好的機會,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中國各級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是錢不夠用了,債務還不了,最有可能用什麼方式找錢?答案當然是出售國資,國資裡會有資源、土地,但是那時這些並是不最值錢的,或者說不是人們最想買。如果樓市有危機,你低價買來土地,還要大規模開發,而市場也不會短期恢復,這雖然是好生意,但是盈利恐怕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恢復。資源同樣也是如此,現在山西的煤炭愁賣,不也就是這個道理,換不來現金流。

所以,那個時候來臨,中國最搶手的生意應該就是公用事業,目前它基本上是被國家控制和壟斷的,一旦發生危機,它也是最容易出手被賣,而且還可以賣出好價錢。畢竟,水電煤可以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即便危機來臨了,生活還是要繼續,這些開支必不可少。這個時候,李嘉誠就可以攜歐洲的產業優勢重返中國,無論是技術、管理,還是服務,歐洲在公用事業領域的積累都比中國高了一個檔次。那麼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既可以通過出手公用事業換來急需之錢,又能順道改造升級中國的公用事業,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它面子、裡子都賺到了,李嘉誠當然不會虧,所拿到的不也是一個相當於現在歐洲公用事業的「抄底價」。

到這個時候,你才會看懂李嘉誠的連環計有多麼的厲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18

李氏「撤資」風波史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37

在李嘉誠的擴張之路上,圍繞他是否撤資,香港媒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炒上一輪。而每有跨國投資,耐心一流的李嘉誠都必聲明:是「投資」,而不是「走資」。

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公開資料,整理了李嘉誠在每個關鍵時點的抉擇。發現在此前的幾十年中,他從來沒有真正撤離過香港,但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向世界擴張的腳步。

中英談判期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消息傳來,股市動盪,到年底,恆指跌幅670多點。

兩年之後,香港最大的英資洋行——怡和突然宣佈:基於香港前途問題,將遷冊百慕大。是日,香港工商界發生動盪,恆指急挫62點。

香港信心危機由此爆發,移民潮洶湧而起。當時媒體報導,代辦移民護照的機構和律師充斥港島中區,赴美的黑市護照炒到50萬美元一張。

彼時李嘉誠已是巨富。據《資本》雜誌公佈的資料,1979-1989年10年間,長實盈利112.4億港元,和黃盈利139.2億港元。

長實系在20世紀80年代的盈利狀況,僅次於匯豐集團,優於怡和。華人財團中,無人可出其右。

在這之前,李嘉誠就已經在海外有了投資。1977年,其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購置物業;1981年,李嘉誠在美國休斯敦斥資2億多港元收購商業大廈;同年,他再斥資6億多港元,收購多倫多希爾頓酒店。短短數年間,李嘉誠的個人和公司,在北美擁有的物業達28幢。

怡和遷冊之後,各大移民國就將目光盯上了李嘉誠。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李嘉誠開始大舉海外擴張。

1986年,他頻頻接觸加拿大政府官員,而加拿大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和李接觸,把辦公室搬進了長實當時的所在地華人行。

這引起了香港工商界的不安,李嘉誠被迫站出來表示,投資加拿大僅是本集團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海外投資只佔一成多,至多不會超過三成,本集團仍然以香港為主要基地。

為表達立足香港的信心,1987年1月,李嘉誠與合和主席胡應湘,推出了「西部海港——大嶼山戰略發展計劃」。此舉立即轟動全港,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視——此乃香港開埠以來與地鐵相當的浩大工程。

不過,這個計劃最終被否定,但催促了香港新機場方案的出台。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機場發展研究小組」,兩年後敲定方案。

然而,李嘉誠同時也在重新佈局。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通過合營公司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

這是當時最大一筆流入加國的投資,引起轟動。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已經增至95%。

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也都加入了加拿大國籍,他本人於1987年應邀加入香港加拿大會所,成為會員。而早在1967年,李嘉誠就已經加入新加坡國籍。

當時香港輿論議論紛紛,有人說他「說一套,做一套」,是本埠華商最大的「走資派」;有人說他大肆收購歐美企業,是隱形遷冊。

就在李投資加國之後,他的好友,同樣是世界級華人富豪的鄭裕彤、李兆基等,競相進軍加拿大,投資領域遍及豪宅、酒店、公共設施等。

李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1992年南巡後

1992年鄧小平南巡,掀起改革開放巨浪。中國內地被看成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李嘉誠便決定,把港外投資的軸心,放到內地市場。

據傳,當時李嘉誠的得力幹將,親英亦親華的首席行政官馬世民,固執地要李嘉誠三思。馬世民曾是李嘉誠的海外投資大使,彼時在投資方向上卻與李嘉誠發生了嚴重分歧。李採取的策略是:換人。

1993年,馬世民辭職,接替的是加籍華人霍建寧。彼時,李嘉誠還表示,和黃以後要多用本地人,並且通曉普通話是必要條件。

這並不是李嘉誠第一次與下屬在投資大方向上產生分歧,也不是李第一次換人。

1984年,馬世民的前任、同為英國人的李察信主張放棄香港,大舉走資海外。最後李嘉誠起用了當時看好香港前途的馬世民。1986年,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國投資的策略,得到李嘉誠的支持,和黃、長實才一起大筆投資海外。

香港回歸前夕

而到了香港回歸前夕,李嘉誠又一次面臨選擇。彼時,悲觀的情緒在香港蔓延。1995年,《財富》雜誌把「香港已死」作為封面,認為香港在回歸後會喪失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會被中文取代,商界會撤離香港,貪污會蔓延,總而言之,「香港的未來發展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完蛋。」

此時的李嘉誠,事業已經和內地交纏至深。1993年,其內地項目就已經佔到了集團資產的四分之一。因為多次捐贈,他被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1992年,李還被國務院聘為香港事務顧問。1996年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在北京宣告成立,李嘉誠則被任命為籌委會委員。

在此情勢之下,李嘉誠選擇了一個高調的方式:1995年9月,他與李兆基、鄭裕彤、邵逸夫、曾憲梓等多位富豪捐款1億港元,籌建了一個名為「香港明天更好」的基金,以策劃宣傳、推廣「東方之珠」的成就及形象,增強海外人士對香港前景的信心。

此後,李嘉誠繼續加大在港和中國內地的投資。

事實證明,他又一次選對了。12年後的2007年,《財富》完全轉變口風,刊登一篇名為《香港未死》的文章,開篇第一句就是:「啊,我們錯了。」

不過,與此同時,李嘉誠也沒有停下向世界其他地方擴張的步伐。

1988年,和黃的首席行政官馬世民,會見《財富》雜誌記者時就曾說:「若說香港對我們而言太小,這的確有點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漸逼近,我們沒有多少選擇餘地。」

1992年,李嘉誠和另一位香港商界巨頭郭鶴年,攜60億港幣巨資赴日本札幌發展地產,引起日本商界震動,李嘉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國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66

李嘉誠接受南方週末專訪 詳談撤資傳聞、香港環境、政商關係 「我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234

談「撤資」: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談香港: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的原則。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談政治:政府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談樓市: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這是一次沒有第一個問題的採訪——剛剛落座,沒等南方週末記者發問,李嘉誠就直奔主題:「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兩點半,香港黃金地段之巔,長江集團中心頂層70樓,雄踞華人首富寶座15年的李嘉誠在會議室接受專訪,一開口就對南方週末2013年11月7日有關其「撤資」風波的專題報導作出了回應。

一牆之隔就是李嘉誠的辦公室,橫跨52個國家的李氏商業帝國的指揮中心,俯瞰著整個維多利亞港。已經85歲的李嘉誠只要在香港,至今每週一至週五均在此辦公,週六也上半天班。辦公桌上,乾淨得沒有一張紙,他說這是因為多年來習慣了「今日事今日畢」。桌頭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寫的小箋: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李嘉誠的平靜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開場和另一個瞬間,其餘時間裡他都語速平緩,聲調平和,即使被直接問到對於死亡的看法。這個從二戰的戰亂中走過來的85歲老人,多次反覆表達他對國家與民族的感情。他說他不是一個完人,但「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南方週末記者記錄整理了本次面談和隨後補充的書面採訪。

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

李嘉誠: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我告訴大家,以2013年為例,長和系總毛收入約為4300億港元,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基建項目則是130億港元(17億美元),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0億港元(10億美元),僅佔長和系總毛收入不足2%;同時,我們2013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也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

「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包括地產在內,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1000億港元,賺數百億元的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都沒有。

以在新加坡投資為例:這二三十年來,我們與當地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總值以百億元計。過去兩年多因地價上漲,在當地買不到合適的土地,現時只餘不足1%的住宅單位尚未出售,也沒持有任何收租物業,卻從未被新加坡方面批評我們「撤資」。

有時在某國家出售業務後,有新機會時又再重新加大投資,當地亦視為平常事,絕無引起任何傳言。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

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並不稀奇。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我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今次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在全球其他地方前所未有,然後又傳到內地去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南方週末:但是最近你的確在連續出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物業和資產,這是作何考慮?

李嘉誠:用出售物業和資產作為「撤資」的例子,是可笑的。

地產是我們核心業務之一,但集團收租物業所佔比例不高,在香港的最佳地段如中區,用作長期收租的寫字樓物業總面積約有380萬平方英呎(約為四十餘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不少於1300億港元,包括自用或曾用作總部的華人行、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中環中心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商場等;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英呎(約55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至少40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收租物業市值共1700億港元,此外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千分之五。

然而,與其他大型地產發展商相比,我們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所持的收租物業規模都屬較小,其他全屬於大型住宅發展項目,建成後90%以上會出售,餘下商業部分如商場即使留作收租用途,也會在將來時機成熟時出售。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則屬長期經營項目,但中間亦會出售。一切地產買賣都是正常商業行為。

沒有「撤資」的事,日後出售業務也都跟「撤資」沒有關係。如果我真要「撤資」,那麼最容易的就是「遷冊」(香港人將公司遷移註冊地稱為「遷冊」——編者注)。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作為一家國際性綜合企業和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對經濟發展循環及業務回報條件常常要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運作。否則,如果你是投資者,也不會投資一家對股東不負責的公司吧。

南方週末:如果股東利益和國家的情況出現分歧呢?

李嘉誠:不會有什麼分歧。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我這麼愛自己的國家,一定會留意經濟怎樣改革,農民生活因土地變成資產而改善,還有國企盈利上繳30%以改善人民生活,這些絕對是好事。國家鼓勵企業到外地投資,我在外國投資方面算是走前一點,可以說成功吧!


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南方週末:你目前出售的資產多為地產,你怎麼看香港和內地樓市?

李嘉誠:內地房地產過去持續上漲,往往以高於市值的價格也無法投得土地。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對房地產進行打擊,價格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現在價格的確漲得太高,一般老百姓買不到,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

過去兩三年我們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還有在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以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屬於低的比例。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六十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就是最後那分錢,要很小心。

南方週末:關於包括李家在內的幾大富豪家族,香港有個流行的說法叫「地產霸權」,你認為是嗎?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

我們是國際綜合企業,地產只是其中一類業務,別人借地產攻擊我們,但我們買(土地)少了,大家高興才對!

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等,並非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非屬於地產商。

希望跟別人一樣,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

南方週末:以前你在香港一直備受尊敬,被譽為「超人」,但現在被抨擊為魔鬼、萬惡的資本家,說你壟斷了香港經濟。在你看來,香港人對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李嘉誠:樹大招風是盛名的代價。

貧富懸殊是世界大趨勢,普羅大眾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艱難。以現今很多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城市同樣面對的貧富懸殊情況來看,在一個地方投資所佔比重越大,被抨擊的機會便越高。

我們因為在香港投資較大,引來抨擊。

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只有700萬人口,我做這麼多生意……有一次記者招待會,有記者問我會否「撤資」,問我為什麼不多在香港投資經營零售事業,我說,以零售業來說,集團在香港零售店舖有682間,全球共有12000間,就算在香港只增加10%店舖,香港可以容納嗎?

香港市場已無法容納更多,因此,集團多年來已儘量控制。30年前,集團的香港員工有三萬多,外國的則只有一半;現在全球二十六萬多名員工,香港仍維持三萬多,相差7倍。

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因為知道這個情況(香港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

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之一,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其實集團在外國賺取的盈利亦會惠及香港股東,在時機適合之下將某些資產上市或出售,所得利潤將令股東受惠。

南方週末:你說普羅大眾的日子越來越難,以前你也曾經說過企業家最大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企業家要如何幫助社會?

李嘉誠:全世界都有這個現象(貧富分化),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與10年前相比,歐美大眾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也沒有太大的改善。

企業家的挑戰是幫助建立社會,這需要國家和人民一起盡心盡力地去做。

我認為提供免費午餐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唯有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羅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脫離跨代貧窮。多年來我不止一次表示不介意政府合理地增加商業稅,以支持長遠的發展。

南方週末:我們在此前的採訪報導中曾說到,香港社會近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仇富情緒增加等等。你怎麼看待香港的未來?香港要如何面對這些變化?

李嘉誠:香港有其弱勢:缺乏天然資源,90%以上的工業北移內地,貧富懸殊情況更難改變。

如果政府沒有前瞻政策,以為解決現在就是解決未來,這是非常狹窄的想法。

政府需要考慮如何投資未來,如果不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貧富懸殊與社會情緒惡化只會持續下去。

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引導。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這就要維持良好的法治制度,政府不能選擇性地行使權力。

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和原則。這些「社會操作系統」來之不易,需要時間孕育,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南方週末:你是否會離開香港?

李嘉誠: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家在香港。對我來說,長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我絕不會遷冊。

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我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會隨著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決定。

香港很難再擴展,原本曾想出售百佳,後來因價格不理想及發現有更好的構思,所以叫停。

在香港堅持不遷冊,但希望跟別人一樣,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

 

 


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

南方週末:坊間有傳言,你與現屆政府關係不佳,這對你做出商業決策是否有影響?

李嘉誠: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息息相關。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

不過,我觀察到一個不健康現況在擴散中:「為官難,為民亦不易」,這對政府和社會來說都是雙損局面。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演變成更大的問題。

南方週末:在過往六十多年經營中,你如何處理與政治的關係?與政治打交道時你的原則是什麼?

李嘉誠:我不是聰明的人。

如果政治問題真的衝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

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難以處理的。

我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我的基金會不停地做公益事業。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做出對股東有利的事。

南方週末:你近年的投資,為什麼多選擇在歐美那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李嘉誠:一定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三十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

南方週末:你曾經說過,財富的增加到了一個程度,便不會帶來更多安全感。但如果財富繼續增加,是否帶來不安全感?

李嘉誠:不會。

南方週末:這是你最艱難的時候嗎?

李嘉誠:不是。

我的最艱難時候是十三四歲。12歲時,日本侵華,我和家人從潮州來到香港,後來日本入侵香港,母親帶著弟妹回到潮州,我與父親留在香港。日本統治香港期間,沒有什麼好日子可以過,13歲父親因肺病住進醫院,不夠一年,他去世。照顧父親這段時間我因為喜歡看書,發現自己也有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不停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跟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

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是充滿信心。

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南方週末:財富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曾經表達過對內心的高貴的嚮往。

李嘉誠: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寐,內心縈繞著很多問題。思潮起伏,結果直至凌晨,直到一個答案湧上心頭,令我豁然開朗:我頓悟了把基金會視作我第三個兒子的道理,這樣我會全心全意愛護他,給他分配財產,使他獲得所需資源落實一切公益項目,把我的心願永遠延續下去。

在財富要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中,將基金會視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鼓勵傳承,期望這種想法能在中國人社會擴大和延續。

基金會並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我一人,資金的大部分是基金會現有已投資項目的固定收入,另有部分是來自我個人從香港和外國投資所獲收入、繳完稅後再注入的。我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絕不惠及本人、家族或董事等等,也就是說他們都不能從中獲得收入。

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我已捐出145億港元,如有良好的項目,將不斷地繼續支持,希望能對我們民族有貢獻。2013年,基金會在內地及香港已捐付及承諾之數目達40億港元,是歷來最高的一年。

雖然我在全球不少國家經營業務,大部分收入都從外國賺取而來,每一分毫都是稅後才注入(基金會)的。但我規定基金會80%以上的捐款用於大中華地區,不超過20%的用在海外。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南方週末:對於基金會,你不僅出錢,還出力,這是為什麼?

李嘉誠: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

身為中國人,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面對貧病、失學,於是發誓要終我一生,讓基金會擁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繼續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我視教育、醫療和公益慈善是終生不渝的事業。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教育、醫療。在內地,我們有很多個項目在不同地方做了十多年,現在仍繼續做,我們守信重諾,承諾的捐款均100%如期或提前捐付。

除了捐錢,也親力親為,投入不少時間心血,使得來之不易的金錢用得其所,令項目受助人受惠最大,能如此,是我最大的快樂。

我喜歡簡單生活,我追求的是付出個人力量,協助社會進步。有能力從事公益事業,是一種福分,從中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

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也以捐建汕頭大學為例,成立至今三十多年來,我坦然面對任何困難甚至是忍受屈辱,對汕大也不離不棄。

南方週末:你是重視聲譽的人,做慈善是否求名聲?

李嘉誠:我不理別人怎麼說,我的決心就是繼續做下去。

投入公益慈善事業是我終生職志,絕不求名利。在汕大,即使基建、設備90%款項由我支付,任何一個角落也找不到「李嘉誠」三個字,我捐建汕大只想做出成績。

很久以前捐款支持潮州兩所大型醫院,市政府領導曾遊說寫上我的名字,我不肯。他們於是建議寫上我父親名字,我也不肯,我回答說:先人如果有知,父親一定認同我的做法;如果並不知道,那麼寫也沒有意義。而且我更說笑,如果真的寫上父親的名字,將來拆掉更不好。

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

南方週末:你投資了包括Facebook在內的許多高科技企業。你已經85歲了,怎麼投資高科技?

李嘉誠: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我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令我的心境年輕化。

18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互聯網等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我喜歡新科技,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有60家,也越來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有一項關於農業的項目,一樣的土壤、一樣的水源,不改農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加三分之一的產量,若這不是新科技,那是什麼?現在已證明這項新科技是成功的,並在國內進行試驗。

我非常喜歡看書,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信息和發展轉變,無論做什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它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

南方週末:但是高科技有時也會對現實經濟世界中的人帶來傷害。在你心裡,如何平衡新科技帶來的傷害?

李嘉誠:對,新科技機器或儀器可替代工人,速度快,生產力增加。和黃在鹿特丹港的自動化率是90%,在西班牙是60%,在香港是20﹪。

如果通過教育提升工人的知識,他便能操控這些儀器,科技加速,就是另一革命的開始。

早前我應廣東省粵東僑博會的邀請,以潮州話錄製了一段話,其中提到:科技主導未來,大家都知道,智能機械化的速度將超乎我們的想像,濫竽充數不再,「老牛擠奶」的時代不再,捍衛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資教育和推動教育改革,讓我們的下一代永遠永遠告別落後、參與未來,是有能力者共同的任務。實在是我真摯、充滿感情的話。

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考慮參政

南方週末:你這一生經歷很多,到現在還在勤奮工作,是什麼支撐你的一生?

李嘉誠:我12歲因戰亂來到香港,一直好好地做自己應做的事。假如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無法活到現在。

南方週末:什麼是正確的人生觀?

李嘉誠:走正路,有理想,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作出貢獻。有理想地做生意,有理想地做自己

南方週末:你內心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嘉誠: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可以站得牢,挺得腰。

有人問我這麼忙碌,為什麼仍然那麼精神?除了運動,我內心安穩,精神沒有困擾,自己沒有特別的要求,做對人類和民族好的事,便感到開心。

南方週末:有沒有退休計劃?

李嘉誠:沒有。

世界波動很大……但我已做好退休準備,大兒子Victor隨時可以接棒,很多同事跟隨我工作很多年,我沒有擔心。

南方週末:你如何評判自己對香港的貢獻?

李嘉誠:不要問這些問題,我仍然很活躍,對未來充滿期盼。

南方週末:85歲回首過去,你覺得自己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有哪些?如果從頭開始,會有哪些變化?

李嘉誠:我一生勤奮,不停地搶學問,面對不開心的事仍然保持愉快心境,因而此生無憾,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擁有的資產一分一毫均從正途而來;即使有容易賺錢的機會,但對有些行業也堅決不參與。遺憾的事是不早點成立基金會。

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笑)。

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南方週末:你在內地開展對癌症病人提供臨終關懷項目,你怎麼看待生命的終結?

李嘉誠:內地喜歡做這類服務的人並不多(因為病人會去世),反而其他如兒童項目較多人喜歡做,因為回報高。

一個非常冷的冬天,一個朋友患腫瘤,進了私家醫院,我探望他,他看見我非常高興,雙手拉著我的雙手,要我坐在床邊;朋友後來睡著,拉著我的雙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因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接受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我不喜歡「臨終關懷」,改為「寧養服務」。

汕頭大學醫學院設立第一家寧養院。我告訴所有寧養院的負責人,現在使用的藥可幫助病人減少80%的痛楚,假如新藥可幫助病人減少90%痛楚,即使價格貴一倍,他們也不用問我,立即轉用新藥。能夠幫助貧困病人減輕痛楚,實在是有意義的事。寧養計劃已做了十多年,在內地及香港至今已有42所寧養院。日後若國家願意做這類的事,我可以停下來;否則,雖然沒有回報,我還是會繼續支持這類服務。

我常常鼓勵寧養服務的醫護人員,我說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否有地獄,如果有,癌病病人的痛楚程度是最高的,有人甚至撞木頭來轉移痛苦,很淒涼。汕大醫學院作為第一家寧養院,全國寧養服務的全部費用由我支持,每年的資助金額會增加,兩三年內,每年捐款要增至1億元。

南方週末:你害怕死亡嗎?

李嘉誠:我不懼怕死亡。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著一條路,還有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只有政治可以破壞它,因為不是我所能控制,不然沒有人可以破壞這個基金會,我的兒孫及董事不能從基金會得到任何利益。

南方週末:我們注意到,你今天一直都非常平靜,據說平常你也是這樣。你會因為什麼而激動、傷心、生氣、興奮嗎?

李嘉誠:我一直都很冷靜。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穫,這是很高興的事。

我一生希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國民,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南方週末:百年之後,你希望後人如何評價?

李嘉誠:不會想這些事情,更加不會自我評價。

從過去到現在,我都是問心無愧。世界沒有完人,我只是儘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4

中國撤資離場 新加坡、德國雪中送炭 巴西能否藉奧運經濟再起?

2013-12-02  TWM
 
 

 

二○一六年奧運還沒開辦,巴西就已經貪腐、群眾抗議事件不斷,還面臨中國投資縮手、經濟全面下滑的窘境,巴西的奧運,究竟是重演倫敦、北京模式?還是步上希臘後塵,仍在未定之天。

撰文‧乾隆來

巴西首富巴蒂斯塔在十月底宣布破產(詳細報導請見第八七八期《今周刊》),他從身價新台幣一兆元的超級首富,在短短十八個月內就崩潰破產,不只創下史上最慘烈的財富崩盤紀錄,更帶衰全國經濟,讓巴西淪為今年經濟表現最差、貨幣貶值幅度最大、股市報酬率墊底的金磚五國成員。

巴蒂斯塔的集團公司破產下市之後,巴西試圖重新振作,迎接即將在二○一四年來臨的總統大選與世界盃足球大賽,以及一六年的奧運。今年重摔一跤的巴西,有機會重新再站起來嗎?

為籌資出賣機場經營權

十一月二十二日,巴西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拿到一個大紅包,由新加坡樟宜機場公司、德國慕尼黑機場公司領軍的兩家國際投資人,同意以總金額高達九十一億四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千七百億元)的巨資,投資巴西。期盼許久的「奧運經濟」,終於傳出了第一個利多。

經過非常劇烈的競標過程,新加坡樟宜機場公司與巴西營造公司奧德柏組成的合資公司,標得一六年奧運主辦城市里約熱內盧的Galeao機場公司五一%股權,取得未來二十五年對里約國際機場的經營權,得標金額高達新台幣二四五○億元,是當初設定底價的四倍。而且,由於競標過程激烈,新加坡樟宜機場公司的出價,竟然比第二標還高出三一%。

另外一個在里約北部三百多公里的貝洛奧里藏特的Confins機場,也由慕尼黑機場公司與巴西CCR營造公司組成的合資公司,以新台幣二五○億元標得三十年的經營權。

貝洛奧里藏特與里約都是一四年世界盃足球賽與一六年奧運的主辦城市,巴西總統羅賽芙決定將國際機場的營運權賣給外國公司,雖然有「賣老本」的嫌疑;但是,只出售兩個機場各五一%的股權,就已經入袋新台幣二七○○億元,無疑給了士氣低迷的巴西政府一劑強心針。

在十一月二十二日之前,巴西,已經悶了好久。

巴西今年股匯雙跌,慘不忍睹。股市從今年開年的六三三一二點,一路跌到七月的四五○七五點,跌幅深達三○%,比陷入泡沫危機的中國還糟糕;至於巴西里拉的匯率,今年開年時,還有一美元兌換二.○四里拉,到了八月已經跌到一比二.四五里拉,匯率貶值二○%。

預計投入一四四億美元的「奧運經濟」,不只無法拯救巴西疲弱的經濟,反而引爆了二十年來最大的群眾抗議運動。

今年六月,聖保羅、里約等城市爆發百萬群眾集體上街頭,抗議政府將巨額資金投資在華麗的體育場館,卻罔顧許多城市的公車因財政拮据停駛、票價大漲等問題,大群失業青年與鎮暴警察衝突,徹夜鬧事、放火燒車、砸毀商店。

引爆群眾運動的「公車漲價」,是巴西通貨膨脹高漲的象徵,在最大城市聖保羅,公車票價從新台幣四十五元起跳,是台北市公車的三倍,而政府還要再漲到新台幣五十元。

妙的是,不只是群眾對於奧運經濟失望反感,連主辦城市里約的市長帕艾斯,都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專訪中,怒火中燒,對著外國記者說:「巴西舉辦奧運,根本是恥辱!」里約市長帕艾斯爆料,為了奧運整建了十六個新舊場館,除了每次都會發生的預算超支、場館建設時程落後等問題之外,「直到現在(訪問在今年八月底)我們都不知道,奧運結束之後,龐大的運動場館究竟由誰來負責營運?這是一筆龐大的開銷。」曾是媒體、中國追捧的寶地也不過是兩年前,巴西曾經是媒體追捧、商機無限的投資寶地。巴西在二○一一年創造出超過七.五%的經濟成長率,而且連續爭取到世足賽及奧運主辦權,巴西政府為此提出宏偉的經濟建設計畫,要藉著兩大賽事把巴西經濟徹底現代化。巴西是南美洲第一個主辦奧運的國家,也是僅次於澳洲、第二個在南半球舉辦奧運的國家。

巴西不僅快速從○八年金融海嘯中復甦,○九年,巴西股票指數BoVESPA更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從四萬點大漲到七萬點,舉國歡騰。樂觀的氣氛,連最保守的會計龍頭公司資誠(PwC)旗下的財務顧問公司,都認為巴西已經走上強勁的上升軌道,到了二○五○年,巴西將成為「全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當時,最捧場的就是中資了。在金磚五國成員中(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中國與巴西堪稱是合作最為密切的兄弟,中國在○九年躍升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大量從巴西進口鐵礦砂、石油、黃豆等,金融海嘯前後,更發展出緊密的投資關係,根據巴西政府的統計,從○七年累計到去年底,中國承諾在巴西的投資金額高達七百億美元,超過新台幣二兆元。

○八年風光舉辦北京奧運的中國,熱切地想在巴西複製北京奧運經驗,巴西爭取到一六年奧運之後,大陸更是爆發巴西狂熱,「巴西是熱帶的中國」成了中國與巴西官員見面的問候語。

中國對巴西的投資熱,是傾國家的力量進行全面投資。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巴西總統羅賽芙三不五時就熱線通話,兩國高層政治人物頻繁互訪,一直熱到一一年四月羅賽芙率領三百人的龐大訪問團親自訪問北京。中國的龍頭國企中國石油、中石化等,偕同國家發展銀行、建設銀行與中國國際商銀等,到處在巴西撒錢,鐵路相關企業提出全面提升巴西鐵路網的計畫,中糧等農業集團也承諾大幅投資巴西的農業基礎建設。

能否重演倫敦奧運經濟?

令人訝異的是,中國與巴西的關係卻在羅賽芙訪問北京之後快速惡化。羅賽芙訪問北京的一一年四月,全球的天然資源價格已經大跌,巴西經濟從前一年的七%年增率,突然暴跌到剩下不到一%,但是中國的商品卻持續在巴西攻城掠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陸的低價手機。

根據巴西電子公會的統計,中國手機在巴西的市占率從一○年的五四%(占總進口量),暴增到一一年的八五%,華為、中興的手機,以每支十二美元的超低進口價格傾銷,「為了保護消費者與本地利益」,巴西政府採取措施限制大陸手機進口,例如課徵高達六○%的進口貨物稅。

不只是電子產品,原本安徽江淮汽車已經承諾在巴西興建一座新穎的汽車組裝廠,卻也同樣面臨政府對進口汽車課徵高額稅負,因而延緩了建廠進度。號稱狼群在全世界攻城掠地的華為,索性將南美洲的營運總部,從巴西遷到阿根廷。

今年十一月一日,香港《南華早報》引用路透的新聞報導指稱,從○七年累計的七百億美元對巴西投資案,至今只落實了不到三分之一,有四四○億美元已經胎死腹中或拖延不前,中國銀行巴西分行行長張東向公開抱怨,巴西因為經濟萎縮,仇外與保護主義氣氛日益高漲,「在巴西營運,變成一個極為困難的挑戰。」「奧運經濟」到底是徹底翻修國家經濟的機會,還是拖垮政府財政的大白象,一直是個難解的謎題。一九七六年的加拿大蒙特婁奧運,留下十五億美元的負債,一直到三十年後的二○○六年才還清;○四年雅典奧運嚴重超支將近八○○%,最終導致希臘政府全面破產;但是,○八年北京奧運總共燒了四二○億美元,卻創下了史無前例的奧運奇蹟;接下來倫敦奧運精打細算,花費一五○億美元,開幕儀式只用了北京奧運三分之一的預算,至今看來也是成功的活動。

巴西奧運預算是一四四億美元,金額與倫敦相近,但是至今場館進度嚴重落後,追加預算已是必然;另外,里約市區自來水系統全面翻新的工程也還停滯不前,同時又遭遇經濟全面下滑,企業贊助恐大幅縮水,巴西的奧運經濟,走的到底是倫敦、北京模式,還是希臘式的災難,至今還在未定之天。

不論如何,新加坡樟宜機場與慕尼黑機場公司捧著大筆鈔票進場,對於巴西總統羅賽芙真是一場救命的及時雨,巴西股市與匯市為此同步強勁上漲,「賣機場來辦奧運」,聽來令人鼻酸,卻是一個令人莞爾的怪招!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53

俄羅斯金融戰之三:俄美相互大規模撤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10

在政客們口水戰的同時,金融市場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由於擔心克里米亞公投後美國可能對俄進行凍結資產等制裁,大批俄羅斯公司開始從西方銀行撤離數百億美元資金。同時,在俄羅斯“對稱性制裁”的威脅下,美國銀行也開始大量拋售俄羅斯國債等資產。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俄羅斯銀行巨頭Sberbank和VTB、能源巨頭Lukoil正在將存款從與美國有業務聯系的銀行中撤出。VTB還取消了原計劃下個月舉行的美國投資者峰會。 目前,市場對3月16日克里米亞的公投非常憂慮,交易員和商人們普遍擔心西方將在周一對俄羅斯進行制裁。 昨天,美國國務卿克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克里米亞公投前再度會晤,為克里米亞危機做最後一次政治解決的努力,但雙方依然未能達成協議。 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除非俄羅斯接受歐盟的建議,化解烏克蘭危機,否則歐盟將於下周一開始進行制裁。默克爾周四在議會發表了危機以來措辭最為嚴厲的講話,警告俄羅斯如果在接下來幾天內不改變態度,那麽可能遭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損失。 俄羅斯經濟部副部長Alexei Likhachev爭鋒相對地指出,莫斯科將以“對稱性制裁”作為回應。 莫斯科銀行界資深人士表示,如今90%的投資者都在為潛在的制裁做準備,他將其稱為“審慎的風險管理”。 紐約聯儲數據顯示,俄羅斯央行也在為潛在的制裁做準備。3月12日當周,國外機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大幅減少了1050億。 據《金融時報》,分析機構Wrightson Icap的Lou Crandall表示:“我們只能猜測到底是哪些機構將證券從美聯儲撤出,俄羅斯顯然首當其沖。”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截至去年12月底,俄羅斯持有美國國債數量共1386億美元。 事實上,在俄羅斯資金撤離美國的同時,西方的資金也在逃離俄羅斯。 華爾街見聞此前也曾提到,俄羅斯聯邦議會(上議院)正在起草一份法案,內容是如果歐美對俄羅斯實行制裁,俄羅斯將有權沒收歐美企業及個人在俄資產。 周五,俄羅斯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9.7%,相比之下1月份為8%。盧布跌至36.7,為史上最低。俄羅斯Micex股指也跌至近四年低點。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交易員評論稱,美國的銀行是俄羅斯債券拋售的主力。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美國投資者對俄羅斯的風險敞口為750億美元。 巴克萊銀行已經暫停了與俄羅斯VTB銀行對能源公司Essar Energy的投資項目,目前正處於觀望狀態。 俄羅斯前財政部長、普京經濟委員會成員Alexei Kudrin周四警告稱,西方的制裁可能會導致俄羅斯每季度50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95

羅傑承撤資娛樂搞酒店


2014-03-20  NM
 
 

 

華人置業主席「大劉」劉鑾雄,以及南華足主羅傑承,上週五(三月十四日),被澳門初級法院裁定行賄澳門運輸工務司前司長歐文龍及洗黑錢罪名成立;各判監五年三個月,二人正式上訴後各有動作。大劉辭去華置主席、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三項職務,交由長子、副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劉鳴煒全面接任。據瞭解,本週一(十七日)開記者會發聲明的羅傑承,原來亦有計劃唔玩再沾手娛樂生意,全力進軍澳洲搞酒店。澳洲建酒店

南華足主羅傑承前日在公司舉行三分鐘記者會,不設發問時間,只讀出早已擬定好的聲明,正式提出上訴及澄清有報導指他在九九年捲入澳門一宗「濫用信任」案件,已於○三年獲判勝訴,現下將會集中精神,處理上訴一事。

判決後,連日來未有露面的羅傑承,表面上沒有任何大舉動,但據瞭解,他已經部署將生意基地轉移,逐步淡出香港娛樂事業,轉往澳洲、菲律賓等地建酒店,發展地產項目。

老婆冇興趣

「羅生一直都鍾意做娛樂,曹格約滿離開BMA後,佢都繼續落重本做Gin Lee,不過使咗幾百萬做宣傳出唱片,到今日都係無聲無氣,Gin年中約滿,公司咁嘅環境,佢應該都係自然流失唔會再續約。至於組合Yellow只係業餘性質,BMA只係幫佢哋發行唱片唔係management,所以公司基本上冇曬artist。「本來羅生都有諗過再簽人俾老婆搞,不過羅太冇興趣,只係對南華(足球隊)有感情,之後好有可能只係搞球隊唔做娛樂,雖然佢哋話一切照舊,不過BMA都係名存實亡。」知情者說。經歷過大起大落,這年多來雖然一直官司纏身,但見慣風浪的羅傑承依然搵到商機,並已有計劃在澳洲建大型住宅屋苑。「喺香港做娛樂圈冇錢賺,羅生呢幾年其實都開始有其他投資,之前去過澳洲同菲律賓,打算喺嗰邊起酒店,仲會搵啲新區搞大型屋苑,佢留香港嘅時間亦會愈來愈少。」知情者說。

大起大落

54歲的羅傑承於澳門出生,九十年代開始轉戰香港,投資港澳地產、飲食、娛樂及體育事業。90年代初退出與黃百鳴合組的永高電影公司,其後公司清盤。92年至94年曾任南華體育會足球部主任,並於06年再度出任至今,帶領球隊由降班搖身一變成「三冠王」,又投資南華及天水圍飛馬足球隊,令他在本港足球壇成為一時佳話。99年,羅傑承於澳門被控偽造文件及欺詐舊公司一百萬元,被判濫用信用罪名成立,當時判囚三個月,但據他日前澄清,這宗官司最終上訴得直。惹官非也惹禍的他,95年離開尖沙咀一間夜總會時,被數名兇徒隨街追斬,身中三刀,雖沒生命危險,但右手四條手筋被斬斷。大難不死,近幾年生意愈做愈多,旗下博美設有藝人管理公司、電影公司及出版社,他又大鑼大鼓開設卡拉OK連鎖店Red MR,做埋馬主生活風光,直至牽涉今次澳門歐文龍貪污案。

入局有阻力

名下擁有兩隻一班馬,去年贏到開巷,成為贏得最多獎金馬主的羅傑承,更早已申請做馬會董事。「呢幾年羅生喺馬場好活躍,亦一早申請咗入馬會做董事,後來突然爆咗單嘢(官司),其他董事即刻hold住,要等佢搞掂曬知道結果,先會再決定俾唔俾佢入局。馬會嘅人好要面,今次單嘢搞到咁大,佢哋都話要審慎啲處理。」知情者說。相比照舊出入褔臨門食飯任影的大劉,再上訴的羅傑承明顯低調,當日跟老婆梁芷珊出席完三分鐘記者會後,第一時間離開,又刻意安排名下的七人車不斷出入,避過在門口守候的傳媒。

前度陳加玲週二突發聲明

陳加玲於91年拍攝羅傑承有份投資的電影《黃飛鴻笑傳》而傳出緋聞,94年羅離婚,並公開二人戀情。98年二人分手,羅傑承於02年跟梁芷珊結婚並育有一女。不過陳加玲表示二人之間仍有錢銀轇轕,更多次發聲明暗示曾遭男友欺騙,羅傑承則拒絕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711

大廈將傾?PIMCO遭到投資者撤資近百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86

0510_BillGross_630x420

世界最大債基PIMCO的陣痛期剛剛開始。

上周五,有著“債王”之稱的格羅斯宣布離開他一手創建的PIMCO,市場大為震驚,投資者已經開始瘋狂撤資。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周五以來,PIMCO的資金流失規模將近100億美元。短短兩天時間,格羅斯的驚人之舉便以如此快的速度動搖著這座大廈的根基。

對於資產規模達2萬億美元的PIMCO來說,100億並非大數目,但是考慮到近來資金已在大舉撤出,這種態勢恐怕會因為聯合創始人的離職而加速。

但對於PIMCO的競爭對手來說,這是個難得的好時機。被華爾街稱為“新債王”的DoubleLine Capital的Jeffrey Gundlach稱,本周五該公司的資金流入規模創下年內最高,數以億計的資金流入該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90

美國投資者瘋狂逃離歐洲股市 撤資額再創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15

因歐元下跌和對歐洲陷入通縮險境的擔憂增加,本月美國投資者大規模贖回投入歐洲股票相關ETF的資金,繼8月以後撤資規模再創記錄。 

據金融數據供應商Markit分析,本月以來,美國上市的歐洲股票ETF資金流出將近30億美元,刷新了8月22億美元的最高紀錄。Markit的分析師Simon Colvin稱,歐洲就沒有真正的經濟增長。

ETF全稱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通常追蹤多種證券,交易ETF是對沖基金和散戶根據經濟前景變化迅速定向建倉的便利方式。本月IMF警告,歐元區有40%的可能性陷入經濟衰退。從本月10日起,上述歐洲股票ETF的資金外流規模回升,此前一周全球股市大跌。上周金融市場持續動蕩。

ETF,歐元區,股市,歐元

雖然英國並非歐元區成員國,但以英國證券為核心的ETF未能幸免,本月也有接近7億美元創紀錄的資金流出。近幾個月全球投資者都在贖回投入歐洲股票基金的資金。基金數據供應商EPFR的數據顯示,這類基金上周流出資金達到創紀錄的57億美元。

不過,在尚有方法對沖歐元下跌的影響時,美國投資者並未徹底放棄歐洲市場,Markit的數據顯示,本月美國上市的外匯對沖歐洲ETF迎來資金流入3.26億美元。Markit認為:“這說明投資者仍熱衷於增持歐元區的風險敞口。”

ETF,歐元區,股市,歐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