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很少流汗?小心你的腦正在退化


2014-06-16  TCW
 
 

 

人類是會維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為了不受氣溫變化影響調節體溫,負責排出熱能這重責大任的就是「排汗」。

然而,我們留心每天排泄狀況,卻不關心自己流的汗。不僅如此,在盛夏大汗淋漓時甚至覺得「好噁心」、「汗臭味很討厭」等,從不曾覺得感謝。

流汗與文明有關?汗腺退化,大腦也會短路

如果我說:「其實『汗腺』才是使大腦進化,而且是創造自古至今文明的幕後大功臣。」各位一定會很驚訝吧!我會這樣認為,也是因為汗腺具有讓人類大腦不受外界溫度變化影響的功能。

我從事汗腺、體味治療的主治醫師超過二十年,接觸過許多患者。長年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能正常排汗的人逐年減少,「流汗的人」與「不流汗的人」人數差距越來越大。即使會流很多汗的人,其大多數也只在身體局部大量流汗而已。

「人類花費漫長時間才進化的汗腺,到了現代反而正在退化。」心臟、肺臟等內臟的功能,會因為疾病而衰退,但並不會退化。因為這些器官是人體內已經進化完成的器官。然而,由於汗腺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最後出現的器官,因此,最容易發生功能退化的情形,如果長時間不加使用,就會退化。

如果長期持續著避免流汗的生活習慣,汗腺會回到進化之前的狀態,而造成人體的退化,結果自然也會使腦部退化了。

人類變「爬蟲類」體溫不調節,受冷氣控制

近年來,「變溫人」越來越多了,也就是體溫會隨著氣溫升高的人。

炎夏午後的教室裡,發燒、感到身體不適而暈倒的中、小學生正在增加。這些孩子們被大家七手八腳的送到保健室,在開冷氣的環境中躺著休息後,高燒就退了。也就是說,他們的體溫被外界溫度變化操縱著。

這種情形並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就算是大人,如果在一天當中重複來回於高溫和低溫的環境,比起腦部等身體內部感受到的溫度,皮膚感受到的溫度變化會較敏感,而變成剛才提到的「變溫人」。

事實上,人類是不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能夠保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人類之所以會被外界氣溫變化影響甚至倒下的原因,在於無法自己調節體溫,變得像蛇、蜥蜴之類的變溫動物一樣了。不會流汗的人類,會退化成爬蟲類。

據說使人體機能最安定的溫度大約是三十七℃,其原因和腦部大有關係。在人體內能量代謝最旺盛的場所就是腦部,而讓代謝得以進行的是酵素。腦部的酵素對溫度特別敏感,因此如果要讓代謝穩定進行,溫度的安定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對腦部酵素的活性最適宜的溫度就是三十七℃。

日文裡有一句話叫作「頭寒足熱」,正如這句話所說,腦部以外的器官其實要在高於三十七℃的溫度才能運作得更順暢。肌肉在運動前利用準備體操暖身,就能活動自如,內臟也是如此。有醫學報告指出,體溫每上升一度,內臟的免疫力就提高三○%。也就是說,對體內大部分的器官而言,三十七℃其實太冷了。人體的正常體溫雖然是三十七℃,但這是其他器官配合重要中樞──腦部的理想溫度的結果。

「變溫人」在幼年時期的特徵,就是基礎體溫過低。兒童的正常體溫應該是三十六℃,但低體溫的孩子們大約在三十五℃上下。

為什麼低體溫兒一直在增加呢?其實這是因為汗腺功能大大受到後天環境的左右。尤其嬰幼兒時期也是汗腺的生長期,孩子如果在此時不流汗,汗腺會一直處於未發育的狀態,長大後就變成無法調節體溫的變溫人。然而,生活在空調設備十分普及的現代的嬰幼兒,無論夏天或冬天都在空調調節的舒適溫度下成長。換句話說,這些孩子沒有流汗的必要。

汗腺沒完全發育的孩子,長大後走出戶外,也無法排出必要的汗降低體溫。結果導致身體藉降低基礎代謝來抑制身體產生熱能,基礎體溫在三十五℃上下的低體溫兒就增加。

不流汗容易失眠腦溫不下降,難舒適入夢鄉

人的體溫在一天當中起起伏伏,白天上升,夜晚下降,以這樣的規律來維持健康。夜晚體溫下降,腦細胞的活動安定後,就會進入「微冬眠」般的狀態而熟睡。因此剛入睡時排出的汗水是為降低體溫的「好的汗」。順帶一提,洗完澡後如果馬上吹冷氣,這時腦溫未完全下降,會讓人睡不安穩。

再補充一點,不容易流汗的人容易失眠的原因,是因為無法有效降低體溫而難以進入夢鄉,在睡眠中體溫較高,因此也只能淺眠。(本文摘自前言、第一、二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28

國家發改委: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初步遏制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中期評估結果出爐。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紅利溢出效應日益明顯。

國家發改委13日消息稱,為加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05年以來,我國先後啟動實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有關方面開展了二期工程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工作。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評估結果顯示,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初步遏制,生態服務功能進一步凸顯。通過退牧還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三江源地區草原植被蓋度提高約2個百分點,實際載畜量減少到1599萬羊單位,退化草地面積減少約2300平方公里,各類草地草層厚度、覆蓋度和產草量呈上升趨勢,草原鼠害危害面積大幅下降,大多數地區草原鼠害由重度危害轉為中度或輕度危害,草畜矛盾趨緩,草原生態退化趨勢得到遏制,嚴重退化草地生態恢複明顯。

三江源地區是亞洲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全球最敏感的氣候啟動區之一。攝影/章軻

通過實施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現有林管護和中幼林撫育等措施,促進三江源地區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各樹種郁閉度呈正增長趨勢,工程區灌木林平均蓋度增加0.21%,平均高度增加0.82厘米,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效益逐漸釋放。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沙化擴大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流沙侵害公路等現象得到緩解。

監測數據顯示,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封禁治理濕地137.4萬畝,濕地監測站點植被蓋度增長了4.67%,樣地生物量呈增長趨勢,變幅介於2.32~22.80g/㎡。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億立方米,地表水環境質量為優,監測斷面水質在Ⅱ類以上,27個城鎮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一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達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一、二級標準。通過采取圍欄、設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減少了人為幹擾,濕地面積顯著增加,植被蓋度逐步提高,濕地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濕地功能逐步增強。藏羚、普氏原羚、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逐步恢複。

評估結果顯示,通過實施生態監測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整合先進監測手段,運用通訊傳輸和信息化技術,實現了三江源地區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采集,形成了以“3S”技術為支撐、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區域生態監測體系和監測技術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和數據集成共享機制。

工程實施以來,青海省開展了三江源生態資產和服務價值核算、綠色績效考評、監測預警評估機制建設、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等試點,改革成效明顯。尤其是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公益林補償、生態移民補助、濕地生態補助、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工程和政策,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區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的生態補償體系,生態補償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評估結果顯示,通過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能源建設、技能培訓以及退牧還草、草原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地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紅利溢出效應日益明顯。一方面綠色生態創造經濟效益。

如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生態旅遊方面,三江源地區實現旅遊總收入79.48億元,年均增速20.75%。另一方面,通過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各類生態保護政策,設立草原生態公益管護崗位,拓寬了農牧民就業渠道,促進當地農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農牧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通過邊實踐、邊完善、邊提高、邊推進,在科學規劃、綜合協調、管理機制、資源整合、科技支撐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探索形成了黑土灘綜合治理、牧草補播及草種組合搭配技術、“楊樹深栽”技術、“拉格日模式”等一批可借鑒、可複制、可推廣、可操作的模式和技術,為全面推進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祁連山脈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為新時代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57

壯男躺床玩手機頸椎退化如70歲

1 : GS(14)@2014-10-23 08:18:17




■患者頸椎嚴重變形,情況駭人。



「低頭族」注意!台中一名35歲男子,每天下班都躺在床上玩3個小時以上手機,導致頸椎變形,退化如一個70歲老人。醫生提醒,每天連續玩手機一小時,持續一個月就會造成頸椎傷害。



■楊鎮嘉醫生警告,長時間玩手機傷頸椎。

雙手痠麻無力緊握

患者本身在辦公室工作,平常上班用桌上型電腦,每晚下班後回家,就用同一姿勢躺在床上玩至少3個小時手機。一開始他只感到肩膀痛、雙手痠麻,不以為意,但過一段時間,縱使不玩手機,他仍有痠麻感,並出現無力緊握情況才就醫。檢查發現由於患者長時間低頭姿勢不良,導致第四、五、六節頸椎椎體變形、間隔變窄,壓迫到神經,還有明顯骨刺。負責的醫生楊鎮嘉直言,看到患者的X光片也嚇一跳,「退化程度就像70歲老人」!楊指,「低頭族」因頸椎疼痛就醫比三年前增加超過五成,年齡由15歲到71歲。而很多人習慣躺在床上玩手機,頸部彎曲角度更大,壓迫情況加重。他建議,玩手機時,每30分鐘就要休息一到兩分鐘,轉動肩頸,並且做雙手、頭、頸伸展動作,減緩頸椎壓力。亦應盡量避免躺着玩手機,因為長時間這樣做會傷及頸椎和腰椎。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1023/189092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09

食人族基因抗腦退化

1 : GS(14)@2015-06-15 00:51:08

想預防腦退化症,竟然是吃人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發現,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個叫福爾族(Fore)的食人族(圖),族人竟有一種可以抵抗神經系統疾病的基因,有助科學家研究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



福爾族有食死去親人習俗

福爾族有進食死去親人的習俗,婦孺會吃死者腦部,男士會吃人肉,令他們在50年代流傳一種致命的腦疾病庫魯病(Kuru),一度令該族每年有2%人口死亡。福爾族其後廢除吃死屍的習俗,但研究發現,倖存的族人基因突變,產生一種對抗朊毒體(Prion)的異體,除了令他們避免患上庫魯病外,亦可以抵抗由朊毒體引發的疾病,包括「人類瘋牛症」克雅二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有助科學家研究腦退化的治療方法。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614/191834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864

徐小鳳勤練歌防腦退化

1 : GS(14)@2015-09-22 02:31:38

徐小鳳昨日以腦動全城大使身份,到沙田為「賽馬會耆智園15周年慶典暨腦動全城閉幕禮」擔任嘉賓,宣揚關注腦退化症,同場還有高錕教授。小鳳姐表示早前參加過腦退化體驗之旅:「我參加完體驗之旅後,返去自我檢討,我成日喺紅館嗰邊行,如果有一日我唔見咗,大家可以去嗰邊搵我。」小鳳姐又透露會多唱歌訓練腦筋,暫時未出現忘記歌詞的情況,對於校長譚詠麟經常忘詞,會否介紹對方體驗腦退化症?小鳳姐笑說:「係正常,對於呢個症狀嚟講。」採訪:張俊銘攝影:仇志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918/192995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434

書包過重 低頭打機 學童脊骨退化 頭痛暈眩 影響學業

1 : GS(14)@2015-10-12 14:22:46

【本報訊】低頭打機、揹過重書包寒背是兒童脊骨受損元凶,兒童脊科基金上學年為逾兩千名學童進行評估,發現寒背、高低膊和脊骨側彎為三大常見脊骨問題,大部份與姿勢不良有關,有逾六成家長認為子女需要改善站姿、步姿及揹書包姿勢。脊醫指近年兒童求診個案上升四至五成,有十多歲學童出現脊骨退化,情況嚴重。記者:嚴敏慧兒童脊科基金昨日舉行世界脊骨日兼全港挺直日嘉年華,進行千人護脊操,有份參與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要保護脊骨,姿勢正確非常重要,坦言自己有時也會寒背,建議市民多做有助身體平衡的運動如游泳、體操。


■高永文(中)昨在世界脊骨日活動做護脊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71

亂跑步易令軟骨提早退化

1 : GS(14)@2015-12-17 08:40:38

【本報訊】為健康要多運動,但上班族抱着不正確運動態度隨時「傷腳」,加速軟骨磨蝕退化,引發膝痛。骨科專科醫生賀鶴鳴表示,膝關節是最常見軟骨退化位置,近年常見的年輕人提早膝痛病例,多與運動創傷或意外受傷有關,如肥胖人士心急減磅過度跑步令膝關節未能承受、訓練不足的長跑初哥挑戰馬拉松等,也易令腳部軟骨提早至30、40歲就退化。因年老引致的軟骨退化一般要到55至60歲才開始,賀指年輕人要保護關節需有正確的運動態度,「唔好嫌麻煩,要熱身同拉筋,唔應該等到放假先運動」。



宜制訂訓練計劃

他稱長跑等劇烈運動應制訂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好多研究都發現,跑幾十年馬拉松都唔會膝頭退化,最緊要係唔好勉強」。他又提醒,忽視膝部前十字韌帶創傷及半月板撕裂,也會令軟骨提早退化要及早求醫。賀指,現時常用抽取健康軟骨組織修補受傷位置的方法有局限,因健康軟骨不能取太多,取太少又難以生長,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故使用自體幹細胞培植軟骨,甚至以基因改造技術培植非自體的軟骨進行移植,將是未來治療新方向。■記者鍾麗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7/194150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64

腦退化遺忘14公里歷程游水長征伯:濕濕碎

1 : GS(14)@2016-07-06 08:05:21

■傅伯左手擦傷留院觀察,昨午已出院。翁鈺輝攝


【本報訊】83歲老翁傅炳振前日在西貢游水失蹤10小時後在將軍澳堆填區尋回,他左手擦傷送院,昨午已出院。傅伯因患腦退化症,說已遺忘如何游足14公里而無恙的經過,只稱自幼深諳水性,更稱當年橫渡廈門與金門如家常便飯,「十幾公里,濕濕碎啦!」記者:文雪萍 翁鈺輝



記者昨在將軍澳醫院探訪傅伯,只見他左手擦傷貼上紗布,精神奕奕,正與一名女教友聊天。其間,醫生巡房問他怎樣入院,傅伯皺眉想了一想說「問我太太同工人好啲」,似已渾忘一切,反問醫生:「你係邊個?」記者問他前日失蹤經過,傅伯愕然反問:「噚日點會游水?前幾日嘅事啦!」說後吃力地試圖回憶,只說「我一口氣跳落去,嗰日我本來身體就唔好,而家仲有傷患」,又指當日只游了兩小時左右,「冇諗過肚唔肚餓」。至於如何在將軍澳出現及獲救經過,傅伯已記不起。記者指從清水灣游至堆填區有逾10公里,他說:「十幾公里,濕濕碎啦!」傅伯記不起最近發生的事,但憶起年輕往事卻能娓娓道來,他自稱廈門鼓浪嶼人,住所離海不遠,3歲時已學游水,堅持每日游800米,更稱經常橫過廈門與金門之間海峽。傅伯畢業於師範學校,修讀體育科,妻子是同系同學,婚後誕下1子1女,其後舉家移居香港,因學歷不獲承認,只能在美孚油庫工作,當時美孚附近還未填海,說每日放工後他化身飛魚游回家。




專家:順水流非不可行

傅伯又指,當時來港報細年齡,他於1933年出世,實際年齡83歲,雖然身體變差,但仍堅持游水,若身體不適如感冒,只要游水就不藥而癒,「我每日游水,天不怕,地不怕!」傅伯前日早上偕妻子及女傭到西貢清水灣二灘暢泳,其間失蹤,妻子擔心他遇溺報警。近11小時後至前晚9時04分,將軍澳環保大道翠谷堆填區有職員聽到呼救聲,發現傅伯被困沙井內,消防到場將他救起送院。由西貢清水灣二灘游至將軍澳堆填區全長約14公里,傅伯年過八旬能奇蹟地安然無恙,令人嘖嘖稱奇。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並非沒有可能,最重要是當時的水流,倘傅伯是順着水流漂至將軍澳堆填區,應該不太辛苦,逆流則相對困難,況且傅伯熟習水性,懂得時游時停回氣技巧,足以應付14公里的路程。雷表示,當年內地難民偷渡來港,不少要游6、7小時,路程隨時超過14公里,最終成功偷渡上岸者為數不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06/196831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22

港腦退化患者近八萬 僅一成確診

1 : GS(14)@2016-09-02 05:49:27

香港估計有近8萬名腦退化症患者,中文大學前校長、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亦是患者。對於海外用藥研究有重大突破,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指出,現時本港的藥物治療只能局部改善善忘、失去邏輯推斷能力等病徵,新藥或能預防家族病史人士發病。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主席戴樂群建議政府日後引入新藥,同時及早為病人提供相關的檢查。


學者促引入相關測試

張德輝表示,現時本港主要以乙酰膽鹼酶抑制劑作第一線藥物,但因只能在出現病徵後用藥,大部份人在確診時已甚嚴重,故效用不顯著。新藥因能阻類澱粉蛋白斑形成,除對初期認知障礙症病人有效,因腦神經細胞大量死亡而影響記憶的家族病史人士,預料也能透過新藥預防記憶進一步衰退,但他認為藥物對重症患者效用有限。戴樂群指出,現時本港有近8萬名腦退化症患者,但僅約一成、即8,000人確診,當中接近七成的病因腦內大量積聚類澱粉蛋白斑。他又指,本港公立醫院未提供檢測類澱粉蛋白斑的檢查,建議港府日後引入藥物之餘,及早安排相關測試。■記者于健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2/197576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49

逾廿載研究突破 有效清除疑致病蛋白治腦退化新藥或數年面世

1 : GS(14)@2016-09-02 05:49:29

俗稱「老人癡呆」的腦退化症令人失去記憶及認知能力,最終將至親視作陌路人,教人心酸。經過逾廿載奮鬥,科學界終於迎來重大突破,成功以一種抗體藥物清除相信致病的問題蛋白,若往後的更大型研究能確認成效,新藥可望數年內面世,令科學界雀躍不已,形容是25年相關研究「最好消息」。



腦退化症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今次參與研究的165名對象全都是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此病成因醫學界至今仍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類澱粉蛋白斑(amyloid plaque)在腦內生成,積聚成屏障防礙腦細胞溝通,令人喪失記憶及認知力下降。研究正是以此為前設,結果前天於英國《自然》期刊發表。患者每月接受一次抗體藥物「Aducanumab」注射,按用藥劑量多少分組,另有患者接受安慰劑治療作為對照組。一年之後,腦掃描顯示對照組患者的類澱粉蛋白斑積聚情況沒有改善;但接受「Aducanumab」注射的患者,蛋白斑明顯消散,而且注射劑量越多,消散情況越明顯,其中注射最多劑量的一組,早在用藥半年後病情已再無惡化,一年後蛋白斑更是全部消失,但要留意這不代表患者能恢復所失去的記憶,只是情況不會再惡化下去。今次由美國生物科技公司Biogen及瑞士公司Neurimmune進行的研究,原意其實是想測試「Aducanumab」用藥的安全性,但數據分析已顯示該藥可有效控制阿茲海默症,亦間接引證到類澱粉蛋白斑的影響,獲形容是25年相關研究中的「最好消息」。


料對早期患者特別有效

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首席研究員皮克特指:「目前的治療方法沒一個是直接干預這個病的進度,如果此藥真的能透過消除蛋白斑阻慢病情惡化,確實是大躍進。」科學界相信此藥或對早期患者特別有效。但醫學界同時對研究有保留,始終165名研究對象規模太少,之前都有抗體藥物測試初期傳出振奮消息,惟進入大型研究階段就觸礁。令次研究即將進入第三階段,正在全球20個國家招募2,700名研究對象,預料屆時將面對更多挑戰,如副作用問題。



20人難忍副作用退出

今次研究有40人要中途退出,當中一半正是難忍頭痛等副作用。研究見到用藥越多副作用越嚴重,而擁有一種相信跟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遺傳基因APOE的人,測試中出現腦液積聚,有較高機會中風。雖然變數多多,但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阿爾索普相信「若更大規模研究證實到能阻截記憶力衰退,將是轉捩點」;愛丁堡大學神經科學教授莫里斯亦指「這只是第一步,尚未能好大喜功說找到阿茲海默症治療方法,但絕不能忽視這一步的重要性」。若往後大規模研究仍有振奮消息,「Aducanumab」療法在可望於數年內面世。英國廣播公司/《衞報》/《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2/19757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